没有老婆。
医圣叶皓轩有好几个女朋友,一个也没结婚,所以是没有老婆,女朋友有很多。
都市奇门医圣叶皓轩实习医生叶皓轩,意外的得到一本古书上的玄术与医道传承,自此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他银针渡人,术法渡鬼,成就济世仁心,医道问卜。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县人,是外科鼻祖,又发明了麻沸散,还发明了五禽戏,是东汉末年名气最大的名医,后汉书都有华佗的记载。
曾经呀,有两个小军吏,来找华佗,都是头疼身体发烧,看起来应该是一样的病吧,可是华佗的处方却完全相反的,一个是用发汗药,一个是用泻下药,两个人很是奇怪,但是服药之后,又都好了,原来呀,华佗给他们看过之后,发现一个是外热,这个得用发汗的,另外一个是内热,得用泻下的。
张仲景,名机,南阳涅阳县人,他最大的贡献就是伤寒杂病论,对中国的中医发展起到最大的作用,里面记载了大量的方剂,至今仍在使用,是现代研习中医必看的经典著作。
东汉末年,不仅仅是战乱不乱,更是疫病流行,比如建安七子里面四个全部死于发生在建安二十二年的疫病流行。史书上记载为: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就知道张仲景的贡献有多大了。
董奉
说到董奉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过,但是杏林春暖用来形容医生,这个应该有所耳闻吧,因为这个成语就是来形容董奉的,董奉之所以知名度没有那两位大,主要董奉是福建福州人,一直在南方走动,他的医术十分了得,他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很喜欢杏树,他看病不收钱,如果是小病呢,看好了,就给栽一株杏树就好了,如果是大病了,就种五株,没过几年,就变成了杏林了!摘下来的杏子,百姓可以拿谷子换,他再把这个谷子送给老百姓。
1 华佗的故事50字
1、有一次,华佗在路上遇见一位患咽喉阻塞的病人,吃不下东西,正乘车去医治。病人 着十分痛苦。华佗走上前去仔细诊视了病人,就对他说:“你向路旁卖饼人家要三两萍齑,加半碗酸醋,调好后吃下去病自然会好。”病人按他的话,吃了萍齑和醋,立即吐出一条像蛇那样的寄生虫,病也就真的好了。
2、有一位极漂亮的姑娘,已经过了结婚的年龄,可是仍没有嫁人,因为常期以来她的右膝,长了个疮,不断往外流浓水。华佗看过后,她父亲问女儿的病情,华佗说:"派人骑马,牵着一条栗色的狗跑三十里。回来后,乘狗身子正热时截下狗的右脚,拄在疮口上。"不一会儿,有一条红色的小蛇从疮口中出来,进到狗的脚中,那姑娘的病就好了。
3、华佗善于应用心理疗法治病,有一郡守得了重病,华佗去看他。郡守让华佗为他诊治,华佗对郡守的儿子说:"你父亲的病和一般的病不同,有淤血在他的腹中,应激怒他让他把淤血吐出来,这样就能治好他的病,不然就没命了。你能把你父亲平时所做过的错事都告诉我吗?我传信斥责他。"
郡守的儿子说:"如果能治好父亲的病,有什么不能说的?"于是,他把父亲长期以来所做不合常理的事情,全都告诉了华佗。华佗写了一封痛斥郡守的信留下,郡守看信后,大怒,派捕吏捉拿华佗,没捉到,郡守盛怒之下,吐出一升多黑血,他的病就好了。
4、华佗曾经替广陵太守陈登治病,当时陈登面色赤红心情烦躁,有下属说华佗在这个地方,后来他就命人去请华佗,为他诊治,华佗先请他准备了十几个脸盆,然后为他诊治结果陈登吐出了几十盆的红头的虫子,为他开了药,说陈登是吃鱼得的这个病。
告诉他这个病三年后还会复发,到时候再向他要这种药,这个病就可以根治了,并且临走告诉了华佗家的地址,那年陈登36岁,结果陈登果然三年后旧病复发,并派人依照地址寻找,可是华佗的药童告诉陈登的使者说华佗上山采药还没回来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能回来,结果陈登去世的。
5、华佗由于治学得法,医术迅速提高,名震远近。正当华佗热心在民间奉献自己的精湛医术时,崛起于中原动乱中的曹操,闻而相召。原来曹操早年得了一种头风病,中年以后,日益严重。每发,心乱目眩,头痛难忍。诸医施治,疗效甚微。华佗 前来诊视后,在曹操胸椎部的鬲俞穴进针,片刻便脑清目明,疼痛立止。
曹操十分高兴。但华佗却如实相告:“您的病,乃脑部痼疾,近期难于根除,须长期攻治,逐步缓解,以求延长寿命。”曹操听后,以为华佗故弄玄虚,因而心中不悦,只是未形于色。他不仅留华佗于府中,还允许他为百姓治病。
2 华佗的故事
华佗的故事--------华佗学医
华佗是古代三国时的神医,他料病如神,预知生死,治疗神奇,手到病除,但你知道他是怎么把医术学得那么好吗?请接下来看。
华佗小时候失去了父母,母亲因病而死。华佗发誓,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个医生,治好百姓的病。于是,他踏上了学医的旅程。
华佗出了京城,听说某某山上有一座庙,庙里有一位长老医术高明,他风餐露宿,爬山涉水,不管乔风下雨,还是不停止学医的征途。过了一个月左右,他终于到了,但由于过度连劳累,突然放松所经以就倒下了。
那位长老救了他并收他为徒。长老开始让华佗干些粗活,但华佗做什么事都全心全意,没有半名抱怨的话。后来,华佗发现,长老把自己的医术的精华和心血都记录在几本题目叫《医案》的书上,量是他总是找准时机看上几眼。长老正在看那本书,华佗见了,急忙抢过小徒弟给长的洗脚水,冲上了楼。他一边给长老洗脚,一边悄悄地看着《医案》,长老猜透了他的心思,于是说:“华佗啊,你想看这本书就拿去吧!”华佗大喜过望 ,他顾不着给长老洗脚了,拿起书便冲下楼去。
经过几天的学习,华佗的医术大有长进,但他还是虚习求学。长老时不时也带他去看病。
一天,华佗在看《医案》。一个小徒弟跑过来了,他大声说道:“华佗,师父生病了!”华佗急急忙忙地跑上楼,摸着师父的脉,华佗的脸逐渐从紧张到放松。原来,师没生病,而是在试探他的医术呢!当 华佗下去的时候,一看糟了,《医案》被蜡烛的火烧了半边了。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屋子里团团转,于是,他凭着自己的记忆重新写了《医案》。
第二天,师父说:“华佗,那本书带来了吗?”化佗把自己抄得那本给了师父,他说:“师父,这本不是原来的那本,这本是我凭记忆重新写的,原来那本已经烛火烧了。”师父一看,微微一笑,说:“华佗,你真过目不忘啊!”原来的那本并没烧,而是又在试探他呢!华佗长大后,为百姓治病,成了人人夸赞的“神医”。化发圾了麻沸散和“五禽戏”。
但是,一代神医最终死在曹操的监狱里了。
3 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的故事(100字)
关羽曾经被乱箭所射中,贯穿了他的右臂,后来伤口虽然痊愈,(但是)每内到阴雨天,骨头容常常疼痛。医生说:“箭头有毒,毒已深入骨髓里,应当剖开手臂打开伤口,刮骨头除去毒素,这个隐患才可以除去。”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剖开它。当时关羽正在和诸位将领围坐在一起喝酒,手臂鲜血淋漓,都漫出盛血的盘子了,但是关羽却割肉喝酒,谈笑如常。
(3)华陀故事100字扩展阅读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描写,讲的是关羽在襄阳之战时右臂为魏军毒箭所中。后来,伤口渐渐肿大,十分疼痛,不能动弹。华佗为关羽剖臂刮骨,去除骨上剧毒,而关羽神色不变,尚在与人下棋。这个故事原本是颂扬关羽之神勇、有毅力、能忍耐,也同时说明了神医华佗的医技高明。博得人们的称赞和敬佩。他是我们外科医学的鼻祖。
这是《三国演义》和湖北《襄阳府志》上记载、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根据事实虚构的故事。关羽虽然有刮骨疗伤,但是华佗早已在几年前死去。
4 关于华陀的小故事一段
一次,丁家坑李寡妇的儿子在涡河里洗澡被淹坏了,李氏飞奔来找蔡医生,蔡医生见内孩子双眼紧闭,肚子胀容得象鼓,便叹气说:“孩子难救了。”李氏听了哭得死去活来。华佗过去摸了摸脉,低声对师傅说:“孩子可能还有救!”蔡医生不信。华佗叫人牵头牛来,先把孩子伏在牛身上控出水,然后再放平孩子,用双腿压住孩子的腹部,提起孩子的双手,慢慢一起一落地活动着,约摸一刻钟工夫,孩子渐渐喘气,睁开了眼。华佗又给开了剂汤药,把孩子治好了。华佗起死回生的消息象风一样的传开了。蔡医生羞愧地对华佗说:“你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没本事教你了,你出师开业去吧!”华佗出了师,也不开业,却游学徐土一带,寻访名医,探求医理,给人治病。
5 关于神医华佗小故事
1、心理疗法
华佗善于应用心理疗法治病,有一郡守得了重病,华佗去看他。郡守让华佗为他诊治,华佗对郡守的儿子说:"你父亲的病和一般的病不同,有淤血在他的腹中,应激怒他让他把淤血吐出来,这样就能治好他的病,不然就没命了。你能把你父亲平时所做过的错事都告诉我吗?我传信斥责他。"郡守的儿子说:"如果能治好父亲的病,有什么不能说的?"
于是,他把父亲长期以来所做不合常理的事情,全都告诉了华佗。华佗写了一封痛斥郡守的信留下,郡守看信后,大怒,派捕吏捉拿华佗,没捉到,郡守盛怒之下,吐出一升多黑血,他的病就好了。
2、狗腿治疮
有一位极漂亮的姑娘,已经过了结婚的年龄,可是仍没有嫁人,因为常期以来她的右膝,长了个疮,不断往外流浓水。华佗看过后,她父亲问女儿的病情,华佗说:“派人骑马,牵着一条栗色的狗跑三十里。回来后,乘狗身子正热时截下狗的右脚,拄在疮口上。”不一会儿,有一条红色的小蛇从疮口中出来,进到狗的脚中,那姑娘的病就好了。
3、枪头化酒
后汉末年时,有人腹中长一结块,白天黑夜疼痛无比。临死时,他对儿子说:“我死以后,可以剖腹把那东西拿出来,看看到底是什么。”他儿子不忍心违抗父命,于是剖腹,取出一个铜枪头,约有三分之一升左右。华佗听说后,就前去了解。华佗看完,从小箱子里取出药放在枪头上,枪头立刻化成了酒。
4、刮骨疗伤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描写,讲的是关羽在襄阳之战时右臂为魏军毒箭所中。后来,伤口渐渐肿大,十分疼痛,不能动弹。华佗为关羽剖臂刮骨,去除骨上剧毒,而关羽神色不变,尚在与人下棋。这个故事原本是颂扬关羽之神勇、有毅力、能忍耐,也同时说明了神医华佗的医技高明。博得人们的称赞和敬佩。他是我们外科医学的鼻祖。
5、曹操头风病
华佗由于治学得法,医术迅速提高,名震远近。正当华佗热心在民间奉献自己的精湛医术时,崛起于中原动乱中的曹操,闻而相召。原来曹操早年得了一种头风病,中年以后,日益严重。每发,心乱目眩,头痛难忍。诸医施治,疗效甚微。华佗 前来诊视后,在曹操胸椎部的鬲俞穴进针,片刻便脑清目明,疼痛立止。
曹操十分高兴。但华佗却如实相告:“您的病,乃脑部痼疾,近期难于根除,须长期攻治,逐步缓解,以求延长寿命。”曹操听后,以为华佗故弄玄虚,因而心中不悦,只是未形于色。他不仅留华佗于府中,还允许他为百姓治病。
(5)华陀故事100字扩展阅读:
华佗 (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麻沸散
华佗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他不但精通方药,而且在针术和灸法上的造诣也十分令人钦佩。华佗到处走访了许多医生,收集了一些有麻醉作用的药物,经过多次不同配方的炮制,终于把 试制成功,他又把 和热酒配制,使患者服下、失去知觉,再剖开腹腔、割除溃疡,洗涤腐秽,用桑皮线缝合,涂上神膏,四五日除痛,一月间康复。因此,华佗给它起了个名字——麻沸。
6 神医华陀的故事50字
华佗小时候失去了父母,母亲因病而死。华佗发誓,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个医生,治好百姓的病。于是,他踏上了学医的旅程。
7 神医华佗的简短小故事
狗腿治疮
有一位极漂亮的姑娘,已经过了结婚的年龄,可是仍没有嫁人,因为常期以来她的右膝,长了个疮,不断往外流浓水。
华佗看过后,她父亲问女儿的病情,华佗说:"派人骑马,牵着一条栗色的狗跑三十里。回来后,乘狗身子正热时截下狗的右脚,拄在疮口上。"不一会儿,有一条红色的小蛇从疮口中出来,进到狗的脚中,那姑娘的病就好了。
枪头化酒
后汉末年时,有人腹中长一结块,白天黑夜疼痛无比。临死时,他对儿子说:"我死以后,可以剖腹把那东西拿出来,看看到底是什么。"
他儿子不忍心违抗父命,于是剖腹,取出一个铜枪头,约有三分之一升左右。华佗听说后,就前去了解。华佗看完,从小箱子里取出药放在枪头上,枪头立刻化成了酒。
(7)华陀故事100字扩展阅读:华佗是中国医学史上为数不多的杰出外科医生之一,他善用麻醉、针、灸等方法,并擅长开胸破腹的外科手术。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8 关于华佗的故事
4644644646
9 神医华佗的故事简单版
华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和曹操是同乡。华佗自小熟读经书,尤其精通医学。不管什么疑难杂症,到他手里,大都药到病除。
他善用麻醉、针、灸等方法,并擅长开胸破腹的外科手术。外科手术的方法并非建立在“尊儒”的文化基础上的中医学的主流治法,在儒家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主张之下,外科手术在中医学当中并没有大规模的发展起来。
有些医史学家考证出,华佗所用的治疗方法在印度医学中有所记载,他使用的麻沸散中主要药物“蔓陀罗花”也是印度所产,因此他们提出华佗一生游历于中原各地,他很有可能是来自印度的天竺医生。
华佗治病的故事
故事一:
华佗善于应用心理疗法治病,有一郡守得了重病,华佗去看他。郡守让华佗为他诊治,华佗对郡守的儿子说:"你父亲的病和一般的病不同,有淤血在他的腹中,应激怒他让他把淤血吐出来,这样就能治好他的病,不然就没命了。
你能把你父亲平时所做过的错事都告诉我吗我传信斥责他。"郡守的儿子说:"如果能治好父亲的病,有什么不能说的"于是,他把父亲长期以来所做不合常理的事情,全都告诉了华佗。华佗写了一封痛斥郡守的信留下,郡守看信后,大怒,派捕吏捉拿华佗,没捉到,郡守盛怒之下,吐出一升多黑血,他的病就好了。
故事二:
(一天),华佗走在路上,看见有一个人患咽喉堵塞的病,想要吃东西却不能下咽,家里人用车正载着他想要去求医。华佗听到病人的 声,就停车去诊视,告诉他们说:“刚才我来的路上有家卖饼的,有蒜泥和醋,你向店主买三升来喝,病痛自然会好。”他们马上照华佗所说的去做,(病人吃下后)立即吐出一条蛇一样的寄生虫,他们把虫悬挂在车边,想要到华佗家去拜谢。
华佗还没有回家,华佗的儿子在门口玩耍,迎面看见他们,小孩自言自语地说:“你们像是遇到了我的父亲,车边的“病”就是证明。”病人进屋坐下,看到华佗屋里北面墙上悬挂着这类寄生虫大约有几十条。
曹操杀华佗的故事
在《三国演义》的第七十八回中,罗贯中详细地描写了曹操杀华佗的经过。
曹操为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梨树,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晚做了个噩梦,惊醒之后便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
后来,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曹操立马差人星夜将华佗请来为他看病。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服点汤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饮“麻肺汤”(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麻沸散”),是华佗发明的一种麻醉剂,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能去掉病根。
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神医屈死在狱中,而华佗所著的《青囊书》也因此失传。
华佗少年学医的故事
故事一
三国时期有名的神医华佗,少年时代曾跟一位姓蔡的大夫学过医。他聪明、勤奋,很得师傅赏识。有一天,师傅把华佗叫到跟前说:“你已学了一年,认识了不少药草,也懂得了些药性,以后就跟你师兄学抓药吧!”
华佗高高兴兴地来到药铺,谁知师兄们欺负他年幼老实,一杆戥秤你用过了我用,就是不让华佗沾手。华佗想,若把这事告诉师傅,几位师兄必定会受到责怪;但不说又怎么学抓药呢 华佗琢磨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每当师兄们把药称完包好,他总要看着师傅开单的数量,用手掂量一下药包,心里默默记着,等闲下时再偷偷将掂量过的药包用戥秤称称,对证一下。这样天长日久,手上的功夫越来越熟练了。有一回,师傅让华佗抓药,见他竟不用戥秤,抓了就包,顿时怒形于色,严厉地说:“你知道吗抓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你这样随手就抓,岂不是拿人的性命开玩笑!”华佗笑笑说:“师傅,错不了,不信你称称看。”师傅半信半疑地拿过华佗包的药,逐一称了份量,可不是,跟自己开的分量分毫不差!他又开了个新药方,让华佗再抓几付,结果还是准确无误。师傅十分惊奇,反复询问华佗的好手艺是怎样练出来的。华佗见隐瞒不住,只好如实讲了。师傅听了,激动地说:“能继承我医道的,必定是华佗啊!”
10 关于华佗的小故事
华佗的故事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 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
华佗一生治学严谨,处方用药提倡少而精,每方不过几味药。在针灸时,他反对取穴过多,过杂。华佗没有留下什么专著,这是我国医学的一个重大损失。据传华佗临死前,把记录他一生行医经验的几部书交给看守他的狱卒,狱卒畏法不受,华佗也不勉强他,就含泪把书烧了。华佗的丰富医学经验,就这样湮没了。
据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145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三国著名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行医足迹遍及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华佗一生行医各地,声誉颇著,在医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后因不服曹操征召被杀,所著医书已佚。今亳州市有“华佗庵”等遗迹。
张仲景生于公元前150年,卒于公元前215年左右。东汉南阳人,现在是河南人。他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张仲景主要创立辨证论治,著有《伤寒杂病论》,后被誉为“医圣”。载有大量方剂,是中医史上的瑰宝。
张仲景
作为一名医生,他在中国医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他的医学理念和实干品格值得今天的医生学习。他在担任长沙总督时,召开了一次造福当地人民的会议。
是六经辨证的开山之作,是后世医家学习的经典之作。《伤寒论》和《伤寒论》都改编自《伤寒论》的某些章节或原理。除了写《金匮要略》,张仲景还写了《伤寒论》。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伤寒杂病论》都消失了,这也是医学史上的一大遗憾。
张仲景不仅有非常高的医术,而且有过硬的医疗素质和修养。张仲景发明的饺子耳汤,是穷人患冻疮研制出来的,很实用。另外,张仲景行医很简单,省了人的成本。
张仲景不仅在中国医学史上享有“医圣”的称号,在世界医学史上也享有很高的荣誉。汉朝以后,每个朝代都有500多人专门学习张的医术。至今有张仲景研究所。他在亚洲有很高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他现在是中医的典范。他的精神激励着后世的修行者去探索生命的奥秘。
张仲景的医疗产品
张仲景在医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坐在大厅里的叫坐博士。由于接触了大量的患者和病例,他的医术更加精湛。张仲景同时收集了许多民间偏方和医生的验方疗法,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研究,并在病人身上实践。
张仲景雕塑
不仅如此,他还很谦虚。为了拜访名师,他不怕长途跋涉或旅途劳顿。一旦他到了那里,他就会向他们学习。当时,襄阳城有一位绰号“王献”的神医。他在医学和医药方面做了很多研究,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张仲景对自己的医术和药物了如指掌,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理论之中。
当时面对战争,一些平庸的医生得了0分,利用了这种情况。他们看病人时摸不到脉搏。他们只是看着对方,开始吃药。不管被什么样的人统治,都只知道赚钱,不管人的生活。也有一些技术好的医生不给普通人看病。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在追逐权力和荣誉。当时瘟疫流行,死于伤寒的人不计其数,不仅是普通人,权贵家庭也是如此。张仲景自己家原本有200多人。十年后,只有70人死亡。十有八九是伤寒。这一切让张仲景非常气愤,决心找到治疗伤寒的方法,拯救全世界人民,控制瘟疫的发展。
于是辞职,来到岭南,从外面学医,然后整理医书。他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医疗技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情况。为了让人明白,他用了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包括标有的医学资料。最后写了16卷《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写完这本书不久就去世了,尸体被运回家乡。
张仲景的学风
张仲景在医学界地位很高,但他总认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他虚心和同龄人交流,遇到问题也会和他们一起探讨。当他遇到医术更好的人时,他会放低姿态,向别人求教。
张仲景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比如医药,都属于手艺,而这是吃饭的家伙,把男的传给女的,把儿子传给外界,所以很容易造成一些宝贵技艺的流失。当时南阳有个名医叫沈怀,行医多年。他独自一人,专心研究医学。如今,他已经70多岁了,头发花白,没有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往往会想起过去一些不好的事情。况且他也没人陪。渐渐地,他变得越来越虚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有当地的同事来看望老人,给他看病,但都是同事,说话都很小心。就这样,沈怀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张仲景去看过沈怀之后,写了一个方子。做五谷丸,敷朱砂,然后由他服用。
沈淮觉得很可笑。他把药丸挂在屋檐上,嘲笑所有人。“你看,这是张仲景那小子给我开的方子。多可笑!谁能吃五斤面,纯粹是庸医。”想到这里,他觉得很好笑,压抑的愤怒在微笑中消失了。
后来张仲景看到了,就恭喜沈怀。沈怀恍然大悟,原来张仲景的目的是为了治我,于是带着自卑说张仲景的聪明。
汉代张仲景方中,1斤约等于250克,1两约等于15克(1斤等于16两,1两等于24铢),1斗约等于2000毫升,1升约等于200毫升,1合约等于20毫升(1斗等于10升,1升等于10合)
需要注意的是,如麻黄汤: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甘草(炙)二两。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说明这是三付用量,实际1付麻黄只需用三两的三分之一即一两,其他药也一样用三分之一。原文中有许多方剂后写“煮取……升,……,服……升(合)”,应用时需要注意
问题一:中医四大名著距今多少年 是中医四大经典吧?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也有部分中医教材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当作四大经典。目前采用前者说法的较多。
《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三卷,原题秦越人撰,但据考证,此书为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难经》是中国经典的中医理论着作,“难经”即“问难《内经》”。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和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东汉末年南阳人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
《金匮要略》是西晋王叔和整理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撰者不详,“神农”为托名,《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是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着作。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证结果,有说成书于秦汉时期,也有说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原书早佚,所能看到的本书是后世辑录的结果。
问题二:历史有多少年了 时期与具体事件 ●第一章 史前时期的人类
500万年前~公元前5000年远古(500万年前~公元前5000年)
早期人类的进化
南方古猿、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旧石器时代与血缘家族的演变、旧石器时代早期血缘家族的出现、旧石器时代中期、旧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的产生、新石器时代近亲结婚的禁止及对偶婚的产生。原始农业的出现、原始畜牧业的出现、父系氏族公社金石并用时代的来临、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私有制的产生、军事民主制国家产生、原始社会的文化、原始的宗教、原始绘画、原始雕刻,原始音乐。
●第二章 古代文明的出现
公元前5000~前500年
亚洲 (公元前5000~前500年)
苏美尔・阿卡德城邦的建立和统一、苏美尔的政治结构神庙、大经济阿卡德统治、南部两河流域乌尔第三王朝、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汉谟拉比的统治、亚述帝国亚述国家的产生和演变、亚述帝国的建立、新巴比伦王国、新巴比伦王国灭亚述、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史诗、古代两河流域的科技、巴比伦的天文学、巴比伦的数学成就、腓尼基文明、腓尼基的兴起、腓尼基发达的经济、赫梯和古巴勒斯坦赫梯的兴亡、古巴勒斯坦的统一犹太教的产生、古代印度文明、早期哈拉巴文化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四大吠陀婆罗门教的创立、列国时代的印度十六国的建立、摩竭陀国称霸城市的再度兴起、沙门新思潮佛教的产生与释迦牟尼、中国第一王朝――夏朝、大禹治水、阶级社会的产生、夏启建国、少康中兴、夏桀亡国、商朝的兴衰、成汤建商商朝的灭亡、商朝的农业生产技术、神奇的甲骨文、发达的青铜文化、礼乐统治下的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周公制礼作乐、西周的宗庙祭祀、国人暴动与宣王中兴、三星堆文化、纷乱的东周、平王东迁、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清净无为”的道家、孔子创立儒学、《考工记》问世、波斯帝国的兴衰、波斯帝国的建立、大流士一世改革、大流士的对外政策、波斯帝国的经济、波斯帝国的衰亡。
非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国家的产生和早期王朝时期前王朝文明、提尼斯王朝的建立、古王国时期的经济社会、古王国的经济、古王国的瓦解、法老和金字塔中王国时期、第一中间时期和人民起义、埃及的再度统一、中王国时期的对外战争、中王国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中王国的灭亡、新王国的盛衰强盛的第十八王朝、新王国的冶金业和纺织业、发达的商业和海外贸易、埃赫那吞宗教改革、垃关两斯二世与赫梯争霸、新王国的衰亡、后期埃及塞易斯王朝、后期埃及前期的经济、波斯征服埃及、波斯对埃及的统治、埃及人民反抗、波斯的斗争后期、埃及灭亡、古埃及的文化早期的象形文字、图腾崇拜到自然崇拜、宏伟的雕塑建筑和精湛的工艺、艺术、发达的天文历法、非洲的其他文明、撒哈拉农耕社会、努比亚文化、凯尔迈文化、迦太基文明的兴起、迦太基的政治制度、迦太基在北非的扩张,迦太基的贸易和探险。
欧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迈锡尼的墓葬、特洛伊战争、古希腊城邦、国家的出现、城邦的形成、斯巴达城邦、国家的形成、雅典城邦国家形成、梭伦改革、希腊城邦的繁荣、希波战争战后、希腊的城邦经济、奴 隶制度的发展、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希腊诸城邦的没落、雅典的海上霸权、伯罗奔尼撒战争、战后诸城邦的危机、后期希腊城邦的争霸和衰亡、古典时期及以前的希腊文化、希腊的宗教与神话、发达的戏剧、精美的建筑和雕刻、史学的繁盛,哲学的兴起。
美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美洲的早期文明、亚洲人的迁入、奥尔梅克文明、特奥>>
问题三:东汉距今有好多年 东汉(公元25年~220年),与西汉合称汉朝,是中国古代强盛的大一统封建王朝。
25年(东汉建武元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刘秀称帝,沿用汉的国号,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184年黄巾大起义后,东汉王朝名存实亡。220年(东汉延康元年),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魏,东汉灭亡。东汉历经十二帝,享国祚195年。
东汉科技文化的发展在历史上是重要阶段。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浑天仪、地动仪;张仲景、华佗取得了很高的医学成就。继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之后,东汉的班固著《汉书》,成为又一部重要的历史巨著。东汉还出了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
问题四:饺子起源于我国,距今至少有多年的历史 饺子起源于我国,距今大约2000年的历史
传说饺子是东汉名医张仲景发明的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
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元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饺子”。
问题五:什么 人 什么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 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 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 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问题六:你知道饺子有多少年的历史吗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又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首先发明的;
如传闻可靠,按照医圣的生卒年推断,从饺子诞生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但最早的饺子用法并不是食用,而是与药用。据传,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药物用来治病,避免病人因为苦味而影响吃药;
饺子真正成为饭桌上的食物,最早应该追溯到三国时期,至南北朝时,才开始“天下通食”;如果按照成为食物来追溯,应该有1700多年的历史。
综述,1800年左右是个较确切的时间。
问题七:请回答这个题 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
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原来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300多年临床实践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 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问题八:张仲景人称妙手回春的什么 1、名字由来 距今一千八百三十一年前,在古南阳郡涅水北岸一个叫涅阳的大村镇里,张家诞生了一个男孩。满月的时候,全族百余口都来祝贺。大家看到孩子长得眉清目秀,十分可爱,人人赞不绝口。几个族中长辈连声催着孩子的父亲说:“孩子这么伶俐,可得起个好名字啊!”当父亲的低头略一沉思马上抬起头来,微笑着说道:“我看就取一个单名‘玑’,父老以为如何?”话音刚落,只见一个同族弟弟张伯祖轻拍双手,口中低低念着:“张玑,掌玑。”突然高声称赞道:“好个张玑,真是咱们张家掌上的珠子啊!”大家听他一嚷,先是一愣,立即明白过来:“玑不就是珠子吗?好名字!”愉快的人们纷纷端起桌上的酒杯,为这个可爱的孩子,为孩子这个好听的名字,满满地干了一杯。
这个孩子,就是后来中外皆知,被后人尊为医圣的大医学家张玑,字仲景,生于公元15O年。
2、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仲景从小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启蒙以后,他除了努力学习一般儿童应该学的课业外,还喜欢博览群书,尤其喜爱读前人留下来的医学著作。当时南阳经常有瘟疫流行,每次瘟疫到来,都不知要夺去多少人的生命。轻者村村闻哭声、家家戴重孝;重则路断人稀,田园荒废。儿童时代的张玑心里常常想:“我要是个医生,能治好这些人的病该多好啊!”
张仲景人称妙手回春的医圣。
资料如下,请参考。 张仲景的同族叔叔张伯祖是当时南阳一带的名医,经常四出给人治病。有一天,邻村一位农民得了伤寒病,来请张伯祖去看,正巧张仲景在叔父家里,于是张伯祖便带着仲景一起去给诊治,经过用药,患者很快好了。张仲景亲眼看到叔父这高超的医术,心里赞叹不已。他十分羡慕地问:“叔父的医道这么高明,是怎么学来的?”张伯祖听了,笑笑说:“我行医这么多年,也没有什么经验可说,但是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想成为一个医生,必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张仲景恍然大悟,于是拜张伯祖为师下功夫钻研医药,精究方术,决心做一个能“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践之厄,中以保身长全”的好医生。
从此以后,张仲景每天除了在家钻研医书之外,一有机会,就跟着张伯祖外出治病,通过实践来验证从书本上学到的医学理论,加深对医药理论的理解,丰富自己的临床经验。晚上,虚心诚恳地请张伯祖 传授医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不觉三年过去了,张仲景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完了《内经》、《难经》等书籍。平时,处处留心观察,搜集了许多民间治病的验方。张伯祖看张仲景这样勤奋好学,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便把自己所有本事都传授给他。
十几岁的张仲景拜张伯祖为师,勤奋钻研医术决心为民除疾的事,很快在南阳郡传开了。一天,仲景去拜访同郡一位当时在朝中名人何J,何J和他交谈以后,发现他的志向十分坚定,非常饮佩地对张仲景说:“你这样热爱医学,又这样聪明而勤奋,将来长大后不论做官还是写诗词文章都不一定能有多大成就。但是,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名的好医生。”仲景听了笑着说:“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3、行医故事
①妙手回春 张仲景经过几年刻苦钻研,医术提高很快,在全郡都出了名。找他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他从不摆架子,最反对“竟逐荣势,企踵权豪”。不管贫、富、贵 、贱,白天黑夜,只要有人找他治病,他都立即前往,并且认真诊断。就连外出采药时遇到病人,他也主动给人家治病。有一年夏天,张仲景到桐柏山区采药,路过山脚下一个村子时,听到阵阵哭声,一打听,原来这个村子里正闹瘟疫,还死了不少人。有一户人家老两口只有一个儿子,偏偏得了时疫,病得不省人事。老两口束手无策,哭得成了泪人。邻居们都来探望,看到孩子病成了这>>
问题九:娇耳是什么意思? 饺子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它的制法是先用面粉做成薄而软的饺子皮,再以鲜肉、白菜等切碎,拌以佐料为馅,包成后下锅煮至饺子浮上水面即可。其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花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 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问题十:被称作“医圣”的我国古代医学家是谁 漫谈中国古代的十四位圣人
一、 酒圣杜康
明清时期的《白水县志》中记载“杜康,字仲宇,为我县康家卫人,善造酒”的记载。杜康沟里的泉水“隐隐喷出,至冬不竭,流四里许入白水河,乡民谓此水至今有酒味”。相传杜康正是取些水造酒,有文字为证:“他邑酒,足滋酒;白之酒独医病。故饮之终日,而无沉湎之患;服之终身而得气血之和。邻里百里许,多沽酒于白。先泽之遗,本地独得其身,至今遗址槽沿存,此其明验也。”
杜康生卒于白水,是白水人民的骄傲。杜康酒酿出了淳厚的风土人情,酿出了古老的白水文化。明清、民国年间,白水烧锅千家,酒坊四乡。三国时,曹操吟咏出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绝唱:唐朝诗人杜甫写出了“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杜酒劳频劝”的优美诗句:晚唐诗人皮日休亦有“滴滴连有声,空凝杜康语”的佳句传颂,浓香的杜康酒将黄土高原的淳朴和热烈展现得淋淳尽致。
二、文圣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三、史圣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
历史背景很复杂的,一两句说不完,还是粘贴吧,这样详细点
《大长今》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篇——
朝鲜历史源流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剧集,《大长今》中涉及了很多朝鲜历史知识,由此对朝鲜的往昔略加回顾和学习,对我自然也是一件兴味盎然的事了。
史籍称古朝鲜人为“东夷”,意即东边的弓箭手。他们遍布于中国东北、东部沿海、长江以北和朝鲜半岛。东夷人中有一个神话,传说立国者檀君系天上下凡的父亲和一位以熊为图腾的部落女子所生。据说他于公元前2233年开始统治,他的后代在朝鲜——“黎明宁静之国”——执政达一千余年。
历经青铜器和铁器文明,朝鲜于公元一世纪后逐步进入了以新罗、高句丽、百济为主体的三国时代,新罗于公元七世纪在唐代中国的帮助下先后击败百济和高句丽,成为拥有朝鲜半岛大部领土和原来三国大部分人民的单一国家。高句丽覆灭后,高句丽前将领大祚荣组成了一支高句丽和靺鞨人的军队,他们最终在吉林附近定居下来,建立了渤海国,大祚荣后被唐加封为渤海郡王。渤海国宣称自己是高句丽的继承国,有时自称高丽国。随着内外矛盾的激化,统一的新罗王国也走向了末路,王建在公元十世纪初建立了高丽王国(高丽的名称来自高句丽)。几乎与此同时,契丹征服渤海,渤海国余众南下,加入了取新罗而代之的高丽王国。
公元14世纪末,在一系列抗击倭寇的战斗中,一位高丽将军脱颖而出——这就是李氏朝鲜王国的开国者李成桂。李成桂夺取政治和军事大权后,与其追随者通过坚决地实行土地改革掌握了经济大权。公元1392年,恭让王被迫退位,李成桂的追随者立李成桂为国王,由此结束了王氏家族的统治,李成桂改国号为朝鲜。李氏治朝鲜五百一十八年,历二十六主,传世三十二(追尊四,废位二),于1910年被日本吞并。李氏朝鲜的国土大体上相当于今天朝鲜和韩国的总和,北方以鸭绿江和图们江同中国为界。王朝的首都初在高丽王朝的故都开京(今开城),1395年定都于汉阳(今汉城)。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乱后再度迁都开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乱后最终定都汉阳。
长今的故事,就发生在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上半叶的李氏朝鲜时期。追寻长今的脚步,我们首先应该对她生活的时代作一番大致的考据:
《大长今》最初的剧情始于1482年(李朝成宗十三年,明宪宗成化十七年)。这一年,长今的父亲作为内禁卫军官,奉命参与了杀害成宗废妃坡平尹氏的行动,自此陷入了复杂政治斗争的洪流之中。
十四年后的1496年(李朝燕山君二年,明孝宗弘治八年),因发现崔氏家族阴谋而遭陷害的修乐馆(司宫中王室膳食事,“御膳房”之说似不准确,故从此译)宫女朴明姬死里逃生,为弃职多年的长今父亲所救,两人结为连理。
1504年(李朝燕山君十年,明孝宗弘治十六年),燕山君对文士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镇压和清洗,消除了由史官、谏官和议政大臣行使权力的制约,史称“甲子士祸”。也就是在这一年,燕山君四处搜捕当年参与杀害其生母尹氏的相关人员,长今父亲被捕。明姬带长今到汉阳设法营救,却又再次遭遇两代人的生死对头崔上宫,最终还是难逃崔氏家族杀人灭口的毒手。父亲存亡未卜,母亲为保护长今而去世,一家离散,年纪幼小的长今成为孤儿。
公元1506年(李朝中宗元年,明武宗正德元年),燕山君被废黜,流放乔桐。时为晋城大君的成宗嫡长子,燕山君的弟弟,李朝第十一代国主中宗李怿即位。长今于同年进宫。剧中提示,长今进宫时是八岁。故可推断,长今生于1498年,剧集中长今的主要经历贯穿了中宗在位的三十八年间。
中朝关系溯源
朝鲜与中国的关系,实可谓源远流长。最早的记载,应该是孔子所称的“殷末三仁”之一箕子封于朝鲜故事。在中国,“箕子朝鲜”一事由于与西周的关联而被着重记载于史籍,孔子以后这些史籍被选定为儒家经典。在朝鲜韩国方面,记载了箕子朝鲜内容的《三国史记》等书编成于11世纪以后,应当是接受了中国儒家的记载而来。这段史实经文化学等多方考证,可确证为信史。
古代朝鲜历史与中国历史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其间虽国土、政权屡有更迭,但始终与中国保持了密切的关系。古代和近代史上的朝韩半岛,举凡礼制、政治制度、经济、科技、艺术、风俗等,均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自新罗、高丽王朝以来,“虽域居海岛,然禀受正朔,遵奉儒学,乐律同和,度量同制” ,他们以能够记诵中国古典文学的章句或吟咏中国诗歌而自豪。1392年,在明朝的帮助下李成桂夺得政权,并向明称臣。明太祖朱元璋钦定了“朝鲜”作为李氏政权的国号,这是“朝鲜”作为国号的开始。明定朝鲜为永不征讨之国,朝鲜尊明为永世的父国和天朝,采用明年号,明和朝鲜正式以鸭绿江作为边界,至此后700年再无大变更。李成桂制定了与明王朝和睦友善的邦交国策,积极输入汉文化,努力发展朝中睦邻关系,开创了两国关系史上最为亲密的时代。公元1400至1418年在位的李朝第三代国主李芳远是明正式册封的第一位朝鲜国王。李氏朝鲜以新儒学思想为立国之本,李成桂把建立儒学机构放在第一位,以创立一个儒教国家。李朝名臣徐居正尝作诗云:“明皇若问三韩事,文物衣冠上国同”,朝鲜风俗也类似中国,“崇尚信义而笃儒术”、“衣冠制度悉同中国”。
中华文明对朝鲜的深远影响,在《大长今》一剧中可说是俯拾皆是:
首先让我们倍感亲切的就是剧中长今所书写,频频出现于厅堂字画条幅、大臣表章、往来信函中的大量汉字。不仅字形与我们使用的毫无二致,甚至字意也完全相同。古代朝鲜几乎所有的历史、典章、文艺、科技书籍都使用汉字记载。新罗神文王时代的薛聪发明了古代的朝鲜文字“吏读”,这是汉字以新罗语音标表记,汉文以新罗语判读的方法。吏读的创始,使得会解读中国九经的朝鲜学者出现了。公元1443年,朝鲜国王世宗李祹命集贤殿学士创立了由11个元音和14个辅音组成的朝鲜表音文字,这种钦定文字于1446年颁布之时,称为“训民正音”。然而,儒家学者大为反对,认为朝文字母会妨碍儒学研究,统治阶级仍然只限使用汉字。妇女、儿童使用拼音字,用拼音字书写的文章叫“谚文”,受人歧视。官方书面语言仍然是中文,就像拉丁文写自己语言的手段,创作了讴歌王朝建立的用朝中两种语言写成的颂诗《龙飞御天歌》,并把《释谱详节》(佛祖生平片断)一书译成朝文,这两本著作为朝鲜文字的实际使用奠定了基础。训民正音的颁布并未明显弱化汉字在朝鲜文化中的地位,直到近代,朝鲜仍是一个以使用汉字为主的国家。不仅公文如此,日常生活中的文字亦复如此。朝鲜的统治阶级、两班使用汉字写信、创作,派到日本的朝鲜通信使,选用汉语造诣高的官员担任。他们与日本的儒学家、僧侣之间用汉字笔谈,并即席创作汉语诗词。
《大长今》剧情的主体,基本是在当时李朝都城汉阳(今汉城)展开的。“汉阳”的得名,也完全是学习中国的结果:《春秋》三传之一的《谷梁传》于僖公二十八年下云:“水北为阳、山南为阳”。汉城位于北汉山南、汉江之北,处于山、水俱阳之位,得名“汉阳”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地名方面,朝鲜行政区划的设置、命名、避讳完全依照中国例,甚至仿效中国设置了“五岳四镇”。
医女生涯对长今影响至大,并成为她一生的事业。剧中对医学、医药学颇多描述,通过本剧我们自也不难发现,古代朝鲜的医学,几乎完全源于中医理论。李朝时期宫廷和民间编纂完成的著名医学书籍《中国医学概要》、《乡药集成方》、《东医宝鉴》、《医方类聚》都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和总结。长今初从张德学医,即从“望、闻、问、切”四诊法起详加研习。针灸在当时的诊疗手段中,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剧中中宗患病,症状类似伤寒,内医院众人无法确诊病情,此时依靠的主要医书,就是东汉大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而当时在朝鲜难得一见的《金匮要略》,更是被奉之为圭臬。中医对朝鲜医学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长今进宫后迎来的第一次攸关前途的考试中,戴周上宫出了一道难题,回答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长今是否能够成为正式宫女。乍一听到这道题,真是让我有惊喜之感,倍觉亲切——戴周上宫的问题是:东汉建安二十三年,刘备、诸葛亮进兵汉中,曹操屡败而兵退斜谷,军士请示夜间口令,曹操谕示的口令是什么?年仅八岁的长今不但正确回答出了口令,而且解释了曹操采用这一口令的心意。所谓“鸡肋”一事的确有,事见于《三国志》和《后汉书·杨震传》中的杨彪、杨修附录,意同而言词稍异。陈寿《三国志》载:九州春秋曰: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后汉书》中的全文如下:修字德祖,好学,有俊才,为丞相曹操主簿,用事曹氏。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操于是出教,唯曰:“鸡肋”而已。外曹莫能晓,修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中国三国时代的典故,剧中不止一次采用。通过本剧我们还可发现,由于汉文化影响深远,诸葛亮在古代朝鲜同样被视为智慧的化身,地位尊崇。
在争取成为内医馆医女以再次进宫的考试中,主考官员为深入测试医女的学识,给长今出了新的题目:孟子初见梁惠王,二人的对答之语。长今对此是倒背如流。典出《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该篇的主旨在于力斥功利主义的危害,劝当政者以仁义来治国。用此典故,也显示了李氏朝鲜深受中国儒学影响,以儒学为根本治国理念。
可以说,朝鲜(高丽)是一个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而又有着独立的民族发展、演进历史,保有了独特民族文化、风俗、传统以及民族特质的国家。
长今时代的史实与礼制
大长今是在《朝鲜王朝实录·中宗实录》中有记载的历史实存人物,如果仔细看《大长今》的片头,可以发现所用的背景图就是《中宗实录》中关于大长今的记录部分。
《朝鲜王朝实录》是把自朝鲜王朝始祖太祖至哲宗的25代472年(1392-1863年)按年月日记录的编年史,共1893卷888册,是朝鲜最古老且庞大的史书。该书涵盖朝鲜时代的政治、外交、军事、制度、法律、经济、产业、交通、通讯、社会、风俗、美术、工艺、宗教等各个方面的史实,是在世界上罕见的宝贵历史记录。它的意义还在于记录历史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朝鲜王朝实录》从基础资料的起草到实际编述和刊行,所有工作由春秋馆的史官负责,此官职的独立地位和对记述内容的保密,得到了制度上的保障。实录是在下一代王即位后开设实录厅、安排史官编撰的,其史草连国王也不能随意阅读,保障高度秘密,以确保实录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实录编成后,把实录分送到在全国各要地设置的史库各一份保存。遇壬辰倭乱和丙子胡乱曾被火烧毁,每当此时,重新出刊或进行补修。直到20世纪初,在鼎足山、太白山、赤裳山、五台山等4处史库,各留传1套。《朝鲜王朝实录》留传至今的有:鼎足山本1181册、太白山本848册、五台山本27册、其它散本21册,共2077册。这些留存本一并被指定为国宝第151号,1997年10月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记为世界纪录遗产。《朝鲜王朝实录》作为世界纪录遗产其意义在于:首先,它记录了朝鲜王朝25代国王472年历史,是作为一个王朝的历史在世界上时间最长;其次,内容极为丰富;再次,内容繁多,堪称百科全书;第四,有很高的真实性和可信性;第五,用活字印刷刊行,展现了韩国印刷文化的传统和技术水平。最后,《朝鲜王朝实录》也是对中国、日本、蒙古、冲绳等东亚各国、各地区历史及关系史进行研究的重要基础资料。
观看《大长今》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让我十分困惑:中宗执政,大至政策制定施行,小至官员任免,乃至给自己任命一个主治医官,外廷政务、后宫家务,坐言立行,处处受权臣掣肘节制。到最后几集,这种趋势更是愈演愈烈,众臣的进谏,几与胁迫无异。以中国君权而论,这种“大不敬”的犯上行为就难以赦免。中国古代虽多有权臣专权、后宫外戚专权、宦官专权的故事,但在明清高度集权的体制下,这种情况越来越少见。特别中宗英睿果断,可谓明主,而能容忍臣下如此,总该有些道理吧?
检视李氏朝鲜历史,政治结构虽仿效中国采用中央集权制,但又有自身的鲜明特点:自李成桂立国之初就认可了俗称“两班”的文武官僚有权干预君主施政和决策。根据儒家训导,国家行政机构的职责是执行君主的意志,因为施仁政是符合君主的既得利益的,而君主则必须听取儒教学者们的忠告。在这方面,司谏院和议政府具有头等重要性。承政院把疏奏和进谏书呈交国王,并有权批准和纠正国王对官吏的任命以及其他有关革新的敕令。宫廷吏官的任务是记录宫廷每天发生的事情和对国王的谈话作逐字记录,他们被赋予批评国王和对国王进行监督的权力。
由于朝鲜君主受到两班无节制的压力,有人出来为设法提高君主地位的做法辩护。世宗时代的一位富有才华的学者梁诚之数度上疏,为君主的权力辩护。梁诚之强调朝鲜的独特地位,力图维护固有传统的必要性。据他说,檀君是“统治者”。他提出这样的论点:朝鲜与中国一样,是被赋予天命的国家。这种论点加强了力图强化君权的世祖的地位。世祖(首阳大君的正式称号,1455-1468在位)关闭了集贤殿,废除了承政院中的一些职位,并使司谏院(经筳)陷于瘫痪,这种种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在思想上削弱对君权的节制。即令如此,终李氏朝鲜五百余年,包括中宗敬仰的一代明主世宗(1418-1450在位,以精通儒家学问而著称。他除了极力提倡儒学价值观念以外,还表明他对付得了两班学者。他在十五世纪中叶统治期间,在国家管理、语音学、民族文字、经济学、科学、音乐、医学和人文学研究方面都表现出进步思想。)和世祖,历代国王中没有一个人的地位曾强大到能顶撞两班朝臣。燕山君更是由于和两班阶级对抗,直接导致了自己被废黜流放。
中宗因得到废黜燕山君的朝臣们的拥护而即位,恢复儒教统治、维护《经国大典》权威的责任就落到了中宗身上。同时,按照李朝的传统,年幼的国王在不能亲自处理政务前,由王大妃摄政,称为“垂帘听政”。成宗、明宗、宪宗、高宗时的王大妃都曾经垂帘。此外,中宗时的朴敬嫔、肃宗时的张禧嫔都曾经用自身的影响干预朝政。随着女人掌握政权而来的,是外戚门阀势力的兴起。处于这种政治环境下的李朝君主,王权受到种种限制也就在所难免了。
由于我对朝鲜文字一窍不通,所以对片中所看到的人名、地名等等翻译是否准确都难以求证,能够确信无误的,只有“大长今”三字,因为这三字片名出现在每一集片头。不过对于频频出现的宫廷内的各种称谓,也可作一番简略的考察:
由于李氏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所以在1896年独立之前,称谓方面严格遵循中国礼制,从不僭越。
朝鲜君主称国王,尊称为“殿下”或“主上殿下”,自称为“寡人”。翻译中称国王为“皇上”、“陛下”,或国王自称为“朕”的,都属瞎遍乱造;
国王的正妻相当于中国的皇后,但是称为王妃,尊称为“中宫殿”或“中殿娘娘”。翻译为“皇后”也是错误的。《大长今》中出现的,是中宗朝的文正王妃坡平尹氏。在王妃之下,还有嫔、淑媛、淑容、贵人这些等级,剧中连生即被册封为淑媛;
王位继承人(通常是国王的长子)称世子,尊称为“邸下”或“世子邸下”,国王诸子皆称“大君”;
王世子的正妻称“王世子嫔”,尊称“嫔宫娘娘”;
当今国王的母亲称“王大妃”;二代先王的正妻称为“大王大妃”。
按照上述标准,我们就不难辨别翻译中一些常识的错误。
李朝的官职仿照中国,分为九品,由正一品到从九品,共计十八级。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称为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称为堂下官或参上官。正七品以下为参下官。可见正三品堂上和堂下,是一个职份高下的分水岭。长今在她八岁时的第一次考试中,就准确无误地详述了每一级官职包含的各项职务。剧中中宗加长今为正三品堂上官,以一女子而得此高位,实为惊世骇俗。
在国王下面,有最高辅佐机关——议政府,其长官为“领议政”,相当于中国的内阁首辅。领议政之下为左右议政,与领议政同为正一品。再下为从一品左右赞成、正二品左右参赞。再下有舍人等职官。
议政府之下有吏、户、礼、兵、工、刑六曹,相当于中国的六部。其首长称判书,相当于中国的六部尚书。检察谏议机构为司宪府和司谏院(两府)。此外还有承政院,为国王起草旨意。
宗亲、忠勋机构有宗亲府、忠勋府、仪宾(相当于驸马)府、敦宁府等。国学为成均馆(相当于中国的国子监)。其他机构有奎章阁、经筵厅、弘文馆、艺文馆等。史馆称春秋馆。
在《大长今》中出现的从属于六曹的内廷供奉机构有内医院(服务于宫中王室的专属医疗单位)、内侍府(掌宫廷内膳食、传令、守门、打扫等事)、内赡寺(掌管宫中各殿以及朝中二品以上大臣食物、酒饮及油等物)、司饔院(掌管御膳以及宫廷内三餐之事)、内需司(掌宫廷内用的米布、杂物和奴婢宫人等事)等,其他机构还有典医监(负责训练医官)、活人署(负责救治都城病人)、义盈库(掌管油、蜜、黄腊、素物、胡椒等事)、司圃署(掌管园圃、蔬菜等事)等。
根据《朝鲜王朝实录—中宗实录》中的记载,徐长今是朝鲜历史上首位女性御医。史书上有关这位传奇人物着墨不多,只陆续有片言只语记载,提到中宗十分信任大长今,将身体完全交给她诊断,还下赐很多赏赐。可惜最好的的医官,也不能抗拒生老病死的定律。
有一本名为《李朝鲜国医官散札记》的书,对长今的描写较详尽,用了约250字提及她在针灸和食疗方面的研究:“医女长今,其姓亡佚,今时人不可查,十一代中宗王十八年奉运承旨受封钧号大长今……在其,龙体尚无医女受治之先,中宗准之,使乃信非长今之名亦得受载之故今谓食疗,大曰‘檀罗补气汤’……后弘文馆儒生朴善道赋诗云:檀罗开国第一女,始为水刺继内医,皇苑护生冠杏林,承旨获赐大长今,当为一代女仕杰……”字数虽少,但从两书的记载中,证实徐长今,确有其人。有说她在中宗去世后受罚流放到中国。后由王后恢复身份,至明宗1566年病逝。
长今是朝鲜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女子。医术精湛,所煮调的药膳食补亦非常美味。直到今天,长今的药膳与针灸秘方,仍在韩国中医界得到广泛研究和推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