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婚礼

汉代婚礼,第1张

汉式婚礼

婚礼是“礼之本”。《昏义》说:“共牢而食、合卺而饮,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新人结发为婚,在仪节上不能没有一个过度。共牢而食、合卺而饮,正是要体现夫妇一体、彼此亲爱的意思。

五一婚礼的核心,就在“共牢而食、合卺而饮”。我们选取社区一处草坪,草坪上有一株松。我们以松作为婚礼的背景。树下绿草如茵,红花点点。

我们设几案于树下。

几案上设三品荤菜。这些荤菜即称为“牢”。古汉人食俗,类似今天的份餐制,各种食物人均一份。所以,新夫、新妇席前,主食黍和稷,以及调味用的酱、菹、醢、湆均各一份。但婚礼特殊。荤菜仅一份,放在两人的饭菜之间,供新夫、新妇一起食用,称为“共牢而食”。

古人饭后要“酳”,就是以酒漱口,既为了清洁口腔,同时也有安食的作用。“酳”有三次,称“三酳”。婚礼中三酳的酒器,前两次用爵,最后一次用卺。所谓卺,就是将匏对剖而成的瓢,夫妇各执一片而饮,称为“合卺而饮”。

我们准备好一切,新夫、新妇着汉式婚礼服携手而来,隔几案相对跽坐。两伴娘作为侍者随其后,跽坐在夫妇斜侧方。我们汉未央的十多位来宾,一律穿汉服,跽坐在夫妇身后。

在场朋友应记得当时情景。社区里另有一家举办婚礼,萧条冷落无人观看,居民们都涌向我们这里。观礼者虽多,却不喧哗。尤其当我作为赞者起身诵赞辞,气氛十分安静、庄重。赞辞由秦风君起草,安然君手书——

兹尔新婚

有宴来宾

咸集致贺

恭祝连理

赞曰:

惟天地以辟

万物滋养于斯

日受其精

月润其华

天理之奥含于其中

人以婚姻定其礼

三牢而食

合卺共饮

自礼行时

连理成

比翼具

虽万难千险而誓与共患

纵病苦荣华而誓不与弃

仰如高山哉

其爱之永恒

浩如苍穹哉

其情之万代

相敬如宾

各尽其礼

家合事兴

不变不易

天长地久

为尔佳缘

特为赞颂

赞者:汉未央

诵赞毕,新夫新妇开始行“共牢而食、合卺而饮”之礼。侍者为夫妇夹一菜,夫妇尝一口。如此直至三菜尝遍。每菜尝一口而已,新婚第一餐简朴,进食有仪式性,真正进食很少。接着,侍者为夫妇斟酒,夫妇并不饮用,漱口之后即吐出。

由《士昏礼》可知,先秦婚礼相当简朴,不仅成婚的菜肴仅数品,而且没有庆贺和举乐的仪节,与今日竞奢斗富的婚礼相比,反差鲜明。《礼记·郊特牲》说:“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乐,阳气也。”即便如此,我们仍准备了古乐作为背景,因现场缺音箱,所以音量轻微,等于无乐。可幸虽无乐,现场却不闹。共牢合卺是无声的仪式,原想无声会镇不住场。出乎意料的是,众多观礼者却能与新夫新妇、与汉未央的汉服宾客们一起度过这安静的仪式过程。

仪式毕,新夫新妇互行揖礼,座中汉未央宾客齐声赞诵“天长地久,为尔佳缘”,并一同行揖礼。

古汉人看待婚礼,如同看待国家间歃血为盟、看待兄弟间结拜为盟,男女夫妇的婚约,本质在于盟誓。而盟誓本身含有永恒性。所以说“山盟海誓”。破坏这种应当永恒的约定,要受到起码是道义的惩罚,因此盟誓有咒语的性质。婚约亦然。而古汉人以人法天,自然界的万物,乃是天阳、地阴所化生。男女则是社会的阴阳两极,是人类的渊源,是一切伦理的起点。

正因为看到了婚约的哲学本质,古汉人的婚礼不奢侈、不喧闹、不嬉戏,而是以恭谨、庄严的心来对待。

  可以先给你子夜四时歌的视频~

  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AYsng1t16M/很清楚!

  至于是什么舞……我估计基本没人答得出来,太专业了——又是历史又是文化的,还要懂舞蹈知识 - -|||可惜我对后者一窍不通,在我看来那些宫女就是不停地甩袖子再旋转——应该是没有名字的,只是用汉舞的动作编排的舞,不知道这个想法对不对……

  不过我还是查到一点,看看有没有你想要的?:P

  汉朝舞蹈汉代舞女的舞蹈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舞袖”,古谚“长袖善舞”,可见古人对舞袖的欣赏和喜爱。运用道具作舞,是我国传统舞蹈的一大特点,汉代舞蹈几乎都以长袖作舞,舞袖凌空飘逸,如行云流水,曼妙灵动,千姿百态。舞袖技艺的发展提高,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舞蹈的表演功能。“巾舞”是加长了的舞袖,从而使其更多变化,更具表现力。除“舞袖”外,另一特点是“舞腰”。腰是牵动人身的枢纽部位,它的扭动变化,既舞动了上身,又带动了下肢,使动作前俯后仰,左右倾折,丰富善变,绰约多姿。“舞腰”动作要求舞人练就一身柔功,做到“绕身若环”“柔若无骨”,是很不容易的。“翘袖”“折腰”是当时舞蹈技巧中具有代表性的尖端技术,二者组成了美妙的舞姿,一直传承至今。且看画像石的一细腰女子正在做大动作的舞袖扭腰表演,动作夸张,形神兼备。本文所附各地出土的玉舞人,为我们再现了当时的神韵。这些舞人有的精细灵动,有的则粗略简朴,但它们都具备舞袖和舞腰这两个重要特点。 2000年过去,沧海桑田,留传下来的汉代舞蹈艺术的形象资料已是凤毛麟角,今天能够见到它,主要得益于保留下来的文物遗产,我们从画像石、汉代漆器、汉代俑人等实物载体中仍可窥视到当时的风采和所传递的信息洁、灵巧、精美、生动的形象和耐久不朽的质地而垂于后世,为我国玉文化和舞蹈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份难以替代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为人们留下了一方时代久远、精美绝伦、独具特色的艺术品收藏鉴赏的天地。

  玉舞人以它特有的历史艺术价值,为收藏家们作为珍稀品种所追捧,其市场行情也节节攀高。人们更渴望了解有关这方面的鉴赏和辨伪知识。战国玉舞人和汉代玉舞人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重视雕工的精微细腻和舞人的华丽动人,而后者则着力于整体姿态的塑造,表现舞人手舞足蹈、夸张传神的大动作,显示出汉代艺术朴实简洁的特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长袖折腰;以简单的阴刻细线勾画面部和衣纹;舞人轮廓边缘加刻细线并刻有纹饰是鉴别汉代玉舞人的要点。尤其是有纹饰及在轮廓边缘加刻细线是辨伪的重要标志,凡粗而深的线条皆不是真品。

  舞蹈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的内涵和功能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展变化,中国文化古籍里就有“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等有关原始舞蹈的记载。我们在殷商甲骨文中便见到了“舞”这个最早的文字,它描绘出一人双手执牛尾和鸟羽而舞的形象。青海出土的马家窑类型舞蹈纹彩陶盆,则再现了早期集体舞蹈的风采。西周初期制定的雅乐体系,标志着乐舞文化进入了成熟期。春秋战国时,诸侯征战,“礼崩乐坏”,民间舞蹈蓬勃兴起,表演性舞蹈有了新的发展。大批专业歌舞艺人的出现,成了推动当时歌舞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统治阶级对声色享乐的追求是这支队伍存在和壮大的主要原因。著名的“楚舞”以细腰为美,细腰一时成为审美的时尚,以致出现了“楚灵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的众人饿饭减肥的现象。这种审美观一直延续至汉代,纤瘦苗条是汉代妇女对美的追求。

  《楚腰》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中国古代舞蹈的现代诠释,重现了中国古代楚地特有的舞蹈形态与风味。仿古,却不泥古;创新,却不媚俗;在浓厚的文化背景的支撑下,从现代人对历史思考、追寻的视角,审视传统的文化精神。 就中国古典舞的形态而言,在仿古或创新的中国古典舞如《霓裳》《飞天》《踏歌》等作品中,总有些完全相同或相似的东西贯穿于创作活动中,即以一种实现虚与实相统一的手段,追求完满的舞蹈境界,《楚腰》亦如此。创作者紧紧抓住楚舞翘袖折腰的形态特点,突出女子舞蹈腰部的动态、美感,将历史与现实、形态与意境这两对相生相对的虚实关系渗透到舞蹈作品中,舞台上栩栩如生的楚舞,让人不知到底身在何处,仿佛漫长的历史的文化苦旅,在这一刻已是苦尽甘来,那不是文明的浮华,而是升华

  魏晋舞蹈南北朝时,原北方的统治者向江南迁移,北方则归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统治。由于南北两地统治者的风俗习尚、文化娱乐生活迥异,其乐舞的风格和特色也截然不同。两晋和南北朝继承了汉魏的传统,《清商乐》、“杂技百戏”仍然流行。此外,西曲、吴歌、杂舞盛行。晋太康时(280~289年)流行的《杯盘舞》又称《晋世宁》(祝愿晋世得到安宁,属杂舞类),舞者用手接住杯盘,反复而舞,似一种杂技耍杯的节目。晋人谢尚的《鸲鹆舞》是模仿鸟的舞蹈。他在大庭广众之下,舞起来屈伸俯仰,旁若无人。南京西岗出土的西晋鸟兽人物瓷罐,很多鸟类聚于罐顶,造型美丽,下面有似带面具的男舞人,扬起长袖和吸腿起舞。西晋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养蓄众多舞伎,恒舞于室,其中舞得最好的是广西人绿珠,石崇作《明君舞》,绿珠扮演明君(即昭君),《明君舞》其后也归入《清商乐》中。

  魏晋人崇尚清谈,善思辩,褒衣博带,手执尘尾扇,有的甚至留有颊须。他们喜爱轻盈飘逸、抒情宛转之美,常怀有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人生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舞风。东晋顾恺之所绘的“洛神赋”其中一幅头梳双环髻的洛神,修颈细腰,手执尘尾扇,飘带萦绕,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正是东晋人心目中的美人。另一幅是一男子立于饰有羽葆流苏的双鼓前,手执一双鼓棰正在演奏。边陲河西走廊的酒泉丁家闸魏、晋墓出土的飞天,《燕居行乐图》也大有中原舞风,舞伎头戴花冠,手持便面(即扇子)起舞,显得轻盈洒脱。江苏常州戚家村出土的女舞俑,端庄凝重。

  希望对你有帮助~

  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

  正婚礼亲迎→妇至成礼→合卺→餕余设袵

  婚后礼(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

  三书:后世谈婚论嫁,“六礼”常常和“三书”一起搭配出现,“三书”非周制昏礼的内

  容:

  聘书:即订亲之书,男女双方缔造。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即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信(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在亲迎这一天,新郎亲领鼓乐队、仪仗队及彩车去女方家,沿途吹吹打打。女家则用三升粟填臼,席一张覆井,枲三斤塞窗,箭三枝置户上以驱鬼避邪。新娘在上彩车前在自己闺房里打扮一番,这时有催妆和催妆诗,一般由新郎自己唱,也可由宾客代劳。当时有催妆诗:“传闻烛下调红粉,明镜台前别作春。不须面上浑妆却,留着双眉待画人”;“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壮头,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有的在催妆诗唱完后,要念一篇障车文。新娘出闺房后须跨马鞍,以表示家人祝她去婆家的路上一路平安,顺利到达男家。迎亲队伍走到半路上要举行障车,送亲的人和迎亲的人在一起饮酒取乐,拦车要财。

  新娘到了新郎家后,父母以下的人都要从小门出去,再从大门回来,其意是要踏新娘的足迹。新娘进门后,先拜猪枳和炉灶,再拜天神地诋、列祖列宗,然后夫妻交拜。在唐代,新妇不仅要拜公婆和丈夫的尊长,而且还要拜观礼的宾客,称为“拜客”。新娘三日庙见之后,才开始“执妇工”,其第一件工作就是入厨房,操烹饪之事以孝敬父母。

  在拜堂结束以后,就有闹洞房,唐代称之为“戏妇”,然后新婚夫妻进入新房(新郎是倒着走进新房的)共饮合欢酒,后世称“交杯酒”,含有双方敬爱,同体为一的意思,当时称为“合卺”。

  合卺结束,新郎新娘又对拜一次,然后坐上床,男右女左,此时一大群妇女开始撒金钱,称为“撒帐”。所撒钱一般为六铢钱,上面刻有“长命富贵”字样,每十文缚条彩条,至此,婚礼宣告结束。

  婚礼礼仪中,入洞房之后,还有若干注意事项。

  其一,却扇,古时,新妇多用扇遮脸,需待交拜后去之。唐代妇女结婚常用纨扇和折扇两种,故洞房定情,古语美称为“却扇”。 和前面说过的催妆诗一样,男方也要做却扇诗。

  不须面上浑妆却,留着双眉待画人.

  城上风生蜡炬寒,锦帷开处露翔鸾,

  巳知秦女升仙态,休把圆轻隔牡丹.

  莫将画扇出帷来,遮掩春山滞上才.

  若道团圆似明月,此中只须放桂花。

  其二,合髻,也称作“结发”,象征夫妻和睦,永结同心。秦汉时的“结发”,就是新郎亲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时所结的许婚之缨,即系头发的彩带,重新梳理头发后再为之系上。隋唐以后的“结发”,是男女双方各剪下少许头发,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马上交给新娘保存起来。唐代女诗人晁采的《子夜歌》云:

  依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

  觅问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纤夫的爱

爱你一万年

梦中的婚

吉祥歌

《婚礼圆舞曲》、《婚礼之歌》、《婚礼进行曲》、《相爱百年》、《婚礼赞美诗》、《幸福地久天长》。

十大婚礼歌曲:

《好日子》、《难忘今宵》、《花好月圆》、《知心爱人》、《喜洋洋》、《走进新时代》、《百鸟朝凤》、《同一首歌》、《三

百六十五个祝福》和《爱我中华》

其他;

1 (天籁之音)世界最美妙的旋律god is a girlmp3

2 mp3 - 韩红-浪拉山情(特好听)mp3

3 奥斯卡_he kiss from a rose_玫瑰之吻(天籁村)mp3

4 超好听的天籁旋律纯音乐——惠威音响试音碟主打曲目mp3

5 高胜美 - 蝶儿蝶儿满天飞mp3

6 高胜美-我是不是你最疼爱的人(经典金选(1))mp3

7 高胜美-缘mp3

8 韩宝仪-不能不想你mp3

9 黄安 - 样样红mp3

10 刘若英-为爱痴狂mp3

11 世界轻音乐精选 - moon rivermp3

12 一首很好听的轻音乐mp3

13 俞静-相逢是首歌mp3

14 张真-携手同游人间mp3

15 萨克斯曲 - 茉莉花(超长版)wma

16 超级女声五强-希望(大长今主题曲)mp3

17 任静、付笛生-知心爱人mp3

18 张学友-祝福(国)mp3

19 戴佩妮—街角的祝福mp3

20 音乐 - 古典 - 钢琴曲-梦中的婚礼mp3

21 群星_林子祥&叶倩文&刘锡明&吕方&刘德华&杜德伟&太极&张卫健-祝福你mp3

首先,我想先确认一下您的问题是不是指,现在市场上比较流行的,依照周礼的礼制,使用汉朝或者唐朝元素的布景和道具,穿着汉唐时期的古装礼服,来进行的复原传统文化的汉唐婚礼,婚礼仪式上所用婚书的内容?

 

你可能要问,为什么我要问得这么详细,说实话,我就在汉唐礼艺(成都汉唐婚庆)工作,所以对这个比较熟悉。简直是我们入职培训的科目之一。。。

 

其实要是严格意义上讲这个婚书,就是三书六礼其中之一的“婚书”,要说实在内容,说实话,目前没有存世的汉代或者唐代的婚书来佐证,但根据史料记载,和一些文献上的考证,大体内容就是记载了一下结婚的当事人,以及结婚的时间和地点,也就是现在意义上的结婚证。

 

个人建议,没有必要较真一定要按照汉唐时候的内容或者格式去填写,因为这个很难考证,也没太大必要,我们知道它起到的作用是结婚证的作用就可以了。我们汉唐礼艺的做法是:男某某,哪里人,于什么时间订聘,女某某,哪里人,于什么时间许配,什么时候结婚,加一些海誓山盟的话,一般都是新人自己心里的誓言,基本就可以了。证婚人可写可不写。。。

附两张照片供你参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5972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