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一下柏拉图的资料?

详细介绍一下柏拉图的资料?,第1张

柏拉图生平简介

柏拉图(英译:Plato 希腊语:Πλ�0�4των)

(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

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3一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同时还十分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17一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0一30岁,经过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学习"四科",懂得自然科学间的联系。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5年,主要研究哲学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图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

根据其教学目的,柏氏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

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在17岁之前,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而对于未来的哲学家来讲,前面所述的各门学科都是学习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

就教学方法而言,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性的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给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几乎涉及到教学领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个确定了心理学的基本划分,并使之与教学密切联系起来。他继承并发展了斯巴达的依据年龄特征划分教学阶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则更多地总结与采用了雅典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些都给了后世教育家们以巨大的影响和启迪。

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性发展在教学中的意义。他主张的通过回忆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学过程,反映了其对掌握知识理解中的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他把理性绝对化、孤立化,使感觉和理性之间对立起来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纪经院派教条主义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一般推测柏拉图出生的年份应该是在公元前427年或前428年的5月或12月(如同其他早期的西方哲学家,他的出生日期也依然未知)。柏拉图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阿里斯通(Ariston)、母亲是克里提俄涅(Perictione),他在家中排行老四。他的家庭宣称是古雅典国王的后代,他也是当时雅典知名的政治家柯里西亚斯(Critias)的侄子,不过两人之间的关系也仍有争议。依据后来第欧根尼�9�9拉尔修的说法,柏拉图的原名为亚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后来因为他强壮的身躯而被称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坦、宽阔”等意思)。但第欧根尼也提起了其他的说法,柏拉图这个名子也可能是来自他流畅宽广(platutês)的口才、或因为他拥有宽广的前额。由于柏拉图出色的学习能力和其他才华,古希腊人还称赞他为阿波罗之子,并称在柏拉图还是婴儿的时候曾有蜜蜂停留在他的嘴唇上,才会使他口才如此甜蜜流畅。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开始游遍意大利、西西里岛、埃及、昔兰尼等地以寻求知识。在四十岁时(约公元前387年)他结束旅行返回雅典,并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圣城阿卡德米创立了自己的学校――阿卡德米学园(Academy),学院成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一,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也因此而得名,也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 阿卡德米坐落于一处曾为希腊传奇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住所的土地上,因而以此命名。学院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为止。学院受到毕达哥拉斯的影响很大,课程设置类似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课题,包括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据说,柏拉图在学园门口立了块碑:“不懂几何者不准入内”。学院培养出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最杰出的是亚里斯多德。

除了荷马之外,柏拉图也受到许多那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响,包括了毕达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谐”概念,以及阿那克萨哥拉教导苏格拉底应该将心灵或理性作为判断任何事情的根据;巴门尼德提出的连结所有事物的理论也可能影响了柏拉图对于灵魂的概念。

柏拉图才思敏捷,研究广泛,著述颇丰。以他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书信。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记载下来的。在柏拉图的对话中,有很多是以苏格拉底之名进行的谈话,因此人们很难区分哪些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哪些是柏拉图的思想。经过后世一代代学者艰苦细致的考证,其中有24篇和4封书信被确定为真品,主要有:

I《伊壁鸠鲁篇》《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篇》 《斐多篇》

II《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 《政治家篇》

III《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 《飨宴篇》《斐德罗篇篇》

IV《阿奇拜得篇之一》《阿奇拜得篇之二》 《高尔吉亚篇》

《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理想国》

《苏格拉底的申辩》 《理想国》 《巴曼尼得斯篇》

柏拉图伪作也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以下著作被认为是后世伪托的作品:

《米诺斯》(Minos)《欧律克西亚斯》(Eryxias)《泰戈斯》(Theages)《克里托芬》(Cleitophon)《爱人》(Lovers)

柏拉图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优美华丽,论证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深刻,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目前使用广泛的是《柏拉图全集》(四卷本),人民出版社出版,王晓朝译。

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柏拉图认为,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型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柏拉图在《律法》(The Laws)则指出,“宪法国家”是仅次于理想国的最好的国家。他在该书中同样指出,妇女和男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和训练。

柏拉图企图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部门。他认为:“天文学和几何学一样,可以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柏拉图认为宇宙开头是没有区别的一片混沌。这片混沌的开辟是一个超自然的神的活动的结果。依照柏拉图的说法,宇宙由混沌变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造物主为世界制定了一个理性方案;关于这个方案付诸实施的机械过程,则是一种想当然的自然事件。

柏拉图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的宇宙观。他设想宇宙开头有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种是等边三角形的一半。从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产生出四种正多面体,这就组成四种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体,气微粒是正八面体,水微粒是正二十面体,土微粒是立方体。第五种正多面体是由正五边形形成的十二面体,这是组成天上物质的第五种元素,叫做以太。整个宇宙是一个圆球,因为圆球是对称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一样。宇宙也是活的,运动的,有一个灵魂充溢全部空间。宇宙的运动是一种环行运动,因为圆周运动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脚来推动。四大元素中每一种元素在宇宙内的数量是这样的:火对气的比例等于气对水的比例和水对土的比例。万物都可以用一个数目来定名,这个数目就是表现它们所含元素的比例。

柏拉图还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他从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哲学思想出发,在其教育体系中强调理性的锻炼。他要求3~6岁的儿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监护,会集在村庄的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和童话。柏拉图认为这些都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7岁以后,儿童就要开始学习军人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等。从20~30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就要继续深造,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与和声学等学科,以锻炼他的思考能力,使他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柏拉图指出了每门学科对于发展抽象思维的意义。他主张未来的统治者在30岁以后,要进一步学习辩证法,以洞察理念世界。经过5年后,他就可以成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了。

柏拉图中年开始从事教育研究活动。在他的奴隶主教育学体系中,体育占有重要的地位。柏拉图对妇女体育也很重视。他认为:“做女孩的应该练习各种跳舞和角力;结婚以后,便要参加战斗演习、行营布阵和使用武器……因为一旦当所有的军队出动去打敌人的时候,她们就能保卫儿童和城市”(《柏拉图论教育》)。在柏拉图的论述中,几乎涉及到当时体育的各个方面。他认为,体育应包括教育手段和健康术。他对当时雅典出现的竞技主义和竞技职业化倾向曾给予猛烈的抨击,同时也批评市民轻视体育的思想和态度。他主张心身和谐发展,强调“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柏拉图丰富的体育思想对后世体育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景:国家规模适中,以站在城中高处能将全国尽收眼底,国人彼此面识为度。柏拉图认为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因而他将理想国中的公民分为治国者、武士、劳动者3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3种品性。治国者依靠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和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3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这样的国家中,治国者均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只有哲学家才能认识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治国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劳动者也绝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理想国还很重视教育,因为国民素质与品德的优劣决定国家的好坏。柏拉图甚至设想在建国之初就把所有10岁以上的人遣送出国,因为他们已受到旧文化的熏染,难以改变。全体公民从儿童时代开始就要接受音乐、体育、数学到哲学的终身教育。教育内容要经严格选择,荷马、赫西俄德的史诗以及悲剧诗人们的作品,一律不准传入国境,因为它们会毒害青年的心灵。 柏拉图自称这是“第一等好”的理想国,其他的政体都是这一理想政体的蜕变。理想政体由于婚配的不善引起3个等级的混杂,导致争斗,军人政体(Timocracy)随之兴起。军人政体中, 少数握有权势者聚敛财富, 形成寡头政体(Oligarchy)。贫富矛盾的尖锐化导致民众的革命,产生民主政体(Democracy)。民主政体发展到极端时又会被僭主政体(Tyranny)所取代。

《政治家篇》约作于柏拉图后两次去叙拉古之间(公元前367~前361),这是他在叙拉古的政治实践受到挫折,思想发生变化的时期。《政治家篇》主旨是讨论真政治家及政治的定义。柏拉图在这篇对话中提出了政治中道、混合的概念;首次明确论述了法律的作用并以法律作为划分政体的标准。他认为,真政治家(哲学王)无需用法律统治,但现实中真政治家极为罕见,即使有真政治家,法律也还有一定的作用。因为政治不仅是一种艺术,亦是一门科学。法律对于政治家,犹如教练和医生的训练方案和处方一样,法律虽然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中却是必要的。

柏拉图在其最后的作品《法律篇》中进一步发挥了关于法律的作用的思想。从理想出发,他推崇哲学王的统治,“没有任何法律或条例比知识更有威力”;从现实出发,他强调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将如同最野蛮的兽类。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在12卷的《法律篇》中,设计了他的“第二等好”的城邦,包括地理环境、疆域大小、人口规模与来源、国家经济生活、阶级结构、政治制度、法律等细则。由于指导思想的变化,第二等好的城邦与《理想国》中的正义之邦相比,在具体措施上有很大区别。主要有:政治制度由哲学王执政的贤人政体转为混合政体,以防止个人专权。《理想国》主张统治者实行公产、公妻、公餐、公育制,《法律篇》则恢复了私有财产和家庭。《理想国》中划分公民等级是依照其先天禀赋的优劣,而《法律篇》则是按照后天财产的多寡。

柏拉图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比起来,在西方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献。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找到没有吸收过他的著作的学派。在后世哲学家和基督教神学中,柏拉图的思想保持着巨大的辐射力。有的哲学史家认为,直到近代,西方哲学才逐渐摆脱了柏拉图思想的控制。

“柏拉图式的恋爱”这个说法,是由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巴尔德沙尔·卡斯诺提创立的成语而来的,是指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彼此吸引,是精神层面的爱慕和交流,刨除了身体层面或者说肉欲层面的交流。在后来的文艺作品中,“柏拉图式的恋爱”也被阐释出了更多的内涵。例如,恋爱不仅可以超越性别、年龄、空间和时间,甚至可以发生在两个种群相异的世界。

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之口,也道出了自己的恋爱观和性爱观:真正的爱是对美的终极触达,提倡和对方有了心灵的交流,有了精神的契合后,再进行身体的交媾和受孕。这样的爱情是灵与肉的结合,是对美的向往,最终通往善。

受孕和生殖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使可朽的人类具有不可朽的性质。灵魂显然是比肉体更加圣洁、单纯和美丽的,精神的恋爱能达到真正的不朽。但柏拉图并不排斥肉体的快乐,只是说肉体的结合要建立在精神欢愉的基础上。

柏拉图式的恋爱,是可以将精神之爱和肉体之爱并存的恋爱。如果仅仅把柏拉图式的爱情简化为精神恋爱而没有了肉体关系,这并非原意。柏拉图式的爱情也是一个循序上升的过程。精神恋爱不可能凭空出现,真正的爱情和所有的万事万物一样,是从个别到普遍、从有形象到无形象的金字塔形的上升过程。

总的来说,柏拉图式的恋爱观念更崇尚精神上的爱慕,但绝对不排斥肉体的愉悦。和对方有了灵魂的共舞后,才能达到灵与肉的真正融合,触达到美,触达到最终的善。柏拉图式的爱情超越一切,是超越性别、年龄、时间和空间的恋爱。

柏拉图一生中都没有恋爱,他既没有爱上姑娘也没有爱上男孩,当然更没有结婚。柏拉图说,别人都是来寻找自己的另一半的,而我生来就是完整的,我不需要恋人。我只爱智慧,爱真理,爱知识。而凝结在其上的美,与恋人的美是一样的。

斯巴达对希腊思想,起过双重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现实,一方面指通过神话,两者都很重要。现实曾是斯巴达人在战争中打败了雅典,神话则影响了柏拉图的政治学说以及后来无数作家的政治学说。

社会形式

斯巴达人每人每人拥有份地,由希洛特(战俘)负责种植,地主从希洛特那里收取粮食。份地不能买卖,可以父子相承。

斯巴达公民唯一的职业就是战争,他们从一出生起就接受训练。20岁开始服军役,20岁之后可以结婚,但必须生活在男子之家,直到30岁。30岁之后就是羽毛丰满的公民。

理论:不让一个公民匮乏,也不让一个公民富有。

婚姻

女孩和男孩一样接受锻炼。但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哺育下一代。如果结了婚的妇女没有生育,国家会命令他去试一试别的男人是不是比她的丈夫更适合生育,生育子女受立法的鼓励。

立法

有两个王,长老会议,公民大会,和五个监察官。

莱库格斯被认为是斯巴达的立法者,他是一个神话式人物,斯巴达的制度是逐渐成长起来的。

其他的希腊人对斯巴达很敬仰,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斯巴达的稳固。

然而斯巴达除了战争之外,实际和理论不太一致。容易收受贿赂。政策狭隘、地域性强。亚里士多德批评了斯巴达宪法的每一点。

然而人们想象中所留存下来的斯巴达,并不是亚里士多德笔下的斯巴达,而是普鲁塔克笔下神话般的斯巴达和柏拉图《国家篇》中被哲学理想化了的斯巴达!

希腊曾经影响了全世界,但那往往是通过她对于人们的想象、理想和希望而起的作用,而不是直接的通过政治的威力。他们不能在政治上团结,希腊文化的传播者从来都不是希腊人,但正是希腊的天才激动了别的民族,才使得别的民族传播开了他们被征服者的文化。

希腊城邦的影响——早期基督教时代是柏拉图,在中世纪教会时期是亚里士多德,但到了文艺复兴以后,人们开始重视自由的时候,他们却首先转向普鲁塔克。普鲁塔克深刻的影响了18世纪的英国和法国的自由主义者,以及美国的缔造者们,他影响了德国浪漫主义运动,并且重要的是以间接的路线继续影响着德国的思想一直到今天。

柏拉图哲学重点:

将柏拉图和近代思想作对比,出现两个一般性问题,有没有智慧这样一种东西?假定有,能否设计出一种宪法使它具有政治权力?

这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便是拥护民主制的最终理由。

《国家篇》第一部分,理想国组织;第二部分,哲学家下定义;第三部分,各种实际存在体制的优缺点讨论。

柏拉图的乌托邦:

公民身份:三个阶级:普通人,兵士和卫国者。只有最后一种公民才有政治权利。阶级世袭,例外可能出现,提拔或降级。

主要问题就是:保证卫国者能够实现立法者的意图。

首要考虑,教育。 音乐与体育,与我们现今的文化和运动想似。教育想要培养的主要品质,威严,礼仪和勇敢。荷马和赫西奥德因为某些原因不许讲述。

奇怪的戏剧论证,好人不应该愿意模仿坏人,然而大部分戏剧中都有坏蛋。若是允许演戏,戏里只能包含好角色,这不太可能,所以,就把所有戏剧家从城邦里驱逐出去。

对于音乐,只有多利亚和弗莱吉亚的音乐才可以允许,所有的节奏必须是简单的,能够表现勇敢而又和谐的生活的。

经济方面,卫国者应该实行一种彻底的共产主义,兵士也应该实行。 城邦的目的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好处,而不是为了一个阶级的幸福!

把共产主义也应用到家庭上,女孩子和男孩子同样严格接受教育。选定的女卫国者将是男卫国者们共同的妻子,保证最好的父亲,有更多的儿女,孩子出生后就会被带走,父母绝不知道谁是他们自己的孩子。

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所以就管每一个年龄可以做父亲的人叫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也是一样。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减少私有感情,从而消除掉妨碍公共精神占统治地位以及反对取消私有财产的各种障碍。

神学方面 ,撒谎是政府的特权。政府编制神话,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神创造了这三种人,最好的一种是用金子,次好的用银子,普通群众是用铜和铁。

正义的定义 :人人都做自己的工作,而不要做一个多管闲事的人,这样整个城邦就是正义。

正义观念的基础 ,有一种统御万物的法力,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其规定的地位与职务,但凡有生气的地方,便有一种趋势要突破正义的界限,因此产生了斗争,超奥林匹克的法则在惩罚破坏,并不断的恢复被破坏的永恒秩序!这是希腊人对于自然规律与人世规律信仰的根源。

使权力和特权的不平等,但不是不正义成为可能。关于正义的定义,预先假设要有一个国家,从而使其全体得以实现某种伦理的理想。

柏拉图的国家能成就什么呢?

它在对人口大致相等的国家作战时能取得胜利,保证某些少数人的生活,。由于它的僵硬,觉差不多绝不会产生艺术或科学。

柏拉图的国家,和近代的许多乌托邦不同,他或许是想要付诸实行的,他的许多规定,包括我们认为完全不可能实行的,在斯巴达已经实现过了。

不同的意见:如果把柏拉图乌托邦的婚姻细想,就会发现,除了他视为极端例外的兄妹结婚之外,他已经禁绝了一切婚姻。

我们仅需注意的问题:柏拉图和特拉西马库斯的分歧:对于伦理学来说,没有雪是白的这样一种,能陈述客客观上真假的观点。最后,伦理争论的本身就还原为力量之争,包括宣传力量。证明柏拉图的国家是好的,对于特拉西马库斯来说,并不存在证明或反证。唯一的问题是你是否喜欢柏拉图所愿望的这种国家。如果有许多人喜欢,又有许多人不喜欢,那就不可能由理性,而只好由真实或隐蔽的暴力来加以决定。

柏拉图的哲学奠基于 实在与现象 的区别之上,最初由巴门尼德提出来的。

什么是哲学家?第一次答案是与字源学相符合的,即哲学家是个爱智慧的人。

普通人 ,爱美的事物,是在做梦,有意见。

哲学家 ,爱美自身,是清醒的,有知识。

意见是属于感官所接触的世界的,知识则是属于超感觉的永恒的世界的。

“理念”论,中,一部分是逻辑的,一部分是形而上学的。 逻辑的 ,涉及一般的字的意义,比如猫这个字,具有普遍意义,在空间和时间中是没有定位的,是永恒的。 形而上学的 ,理想的“猫”是真实的,而个别的猫仅仅是现象。

若干个体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他们就有着一个共同的理念或形式。

例如,虽然有着许多张床,但只有一个床的理念或形式,正如镜子所反映的床仅仅是现象而非实在,所以各个不同的床也不是实在的而是理念的摹本,理念才是一张实在的床,而且是由神所创造的,对于神创造出来的床,我们可以有知识,对于木匠创造出来的床,我们只能有意见。

苏格拉底认为,在一个有智慧的社会里,哲学家就不会显得愚蠢,只有在愚蠢的人中间,有智慧的人才会被认为是缺少智慧。

在这种两难推论里,理想国可以有两种开国方式,一种是哲学家,成为统治者,另一种是统治者成为哲学家。作为一个开端,前一种方式似乎不可能,但一个天生的君主却可以是一个哲学家。柏拉图希望在叙拉古的僭主小狄奥尼修斯身上进行测验,结果令人失望。

在柏拉图看来,哲学乃是一种洞见,是对真理的洞见,不纯粹是理智的,不仅仅是智慧,而且是爱智慧。

洞穴比喻 ,传达理论:那些缺乏哲学的人,可以比作关在洞穴里的囚犯,他们只能朝一个方向看,因为他们是被锁着的,他们的背后燃烧着一堆火,他们的面前是一座墙。他们只能看到他们自己,和火光投影到墙上的影子。一个人逃出洞穴,看到实在的事物。如果他是适合做卫国者的哲学家,他会感到责任,回到洞穴,把真理教给同伴。但是他想说服他们是有困难的,因为离开了阳光,看到的影子还不如别人清楚,而在别人看来,他仿佛比逃出去以前还要愚蠢。

数学永远不能告诉我们实际有什么,而只能告诉我们如果……则会有什么。几何学应该是不能达到最后的真理的,并应该是被贬斥为只属于现象研究的一部分,柏拉图对这一方面的答案是含糊的,所以我们可以略过去。

善在柏拉图的哲学里的地位是很特别的,他说科学和真理都有似于善,但是善有着更高的地位。正是有了善,辩证法才不必凭借于数学家的假设,这里的根本假设是,有些相对立的实在乃是十足的完全的善,所以认识善也就是认识实在。

柏拉图关于理念的学说包含许多错误,但它却标志着哲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因为它是强调共相这一问题的最早的理论,一切的开端总归是粗糙的,但不应因此忽视他们的创造性。

柏拉图的观点保存下来的最低限度东西。我们不能够用一种完全是由专名词所构成的语言,来表达我们自己的思想,而是必须要用一些像人狗猫这样的一般性的字,或者如果不用这些事的话,一定要用一些关系字,如相似于、先于等等。

柏拉图的问题:1完全不理解哲学的语法,没有认识到共相与个体之间的鸿沟。2哲学上的幼稚病,不了解相对性名词,C>A>B,A是又大又小的。3知识和意见必定涉及不同的题材,很多时候题材只有一个,可柏拉图确以为,只要能成为意见的东西,就永远不能成为知识的材料。

柏拉图认为一个将要成为卫国者的青年所必需的专门教育包括,数学、几何学、天文学、声学。显然,每个希腊人都天体应该体现数学之美,柏拉图强调善,所以这一点对柏拉图是会特别明显的。随着开普勒,牛顿的发现,行星不是圆形甚至不是椭圆形运动,最终,柏拉图对行星的审美被证伪。

这一段科学史说明,任何假说不论是多么荒谬,都可以是有用的,假如它能使发行家以一种新的方式去思想事物的话;但是当它幸运地已经尽了这种责任之后,它就很容易成为继续前进的障碍了。把对于善的信仰当作科学的理解世界的一把钥匙,这在一定阶段上对天文学曾经是有用的,但是在以后的每一个时期,它都成为有害的了。柏拉图,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的与审美的偏见大大地扼杀了希腊的科学。

《斐多篇》 ,讲述了苏格拉底的最后时刻,表现了柏拉图心目中最高度的智慧与善良而又全然不畏惧死亡的理想人物。

斐多篇的重要在于,它不仅写出了殉道者的死难,还提出了许多学说,这些学说后来都成了基督教的学说。

苏格拉底是第一个宣扬我们所称为基督登山训众的原则的: 我们不应该对任何人以怨报怨,无论我们从他那里受了什么怨。

苏格拉底对此并不感到忧戚,因为他相信死是到别的善良而智慧的神那儿去,死就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

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家并不应该完全禁绝日常的快乐,而是不应该成为他的奴隶。例如他所谴责的并不是饮酒,而是嗜酒。但这种学说通俗化了之后,就变成禁欲主义,但他的真正意图却并不是禁欲主义。

柏拉图的这句话无心地支持了某一类道德学家的见解,这类道德学家认为凡是不追求感官快乐的人,就必定要完全避免快乐而过着有德行的生活,这个错误造成的说不尽的害处。例如有的人虽然摒弃了感官的快乐,但是没有提防别的快乐,被权势所支配,希特勒就属于这种类型。

真与善的同一性 ,柏拉图假定这一假说自明。

身体是获得知识的一种障碍,闻和见都是不正确的见证人。

当我们局限于肉体之内时,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我们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

这种观点排斥科学的观察与实验作为获得知识的方法。他只能追求两种精神的活动,即数学和神秘主义的洞见。

肉体对于柏拉图来说,具有双重罪恶,是一种歪曲的媒介,让我们像通过一层镜子那样模糊不清,又是人欲的根源。

肉体需要食物还容易生病,我们要对任何事物有真正的知识,就必须摆脱肉体,使灵魂自身看到事物的自身,才能获得智慧,而这是在我们死后。

苏格拉底论证死后灵魂永存:

万物都有对立面,既生与死对立,生与死必然一个产生另一个。

知识就是回忆,所以灵魂必定是生前就已经存在。

只有“先天”的知识(逻辑和数学),才可能设想是与经验无关,而且人人都有的。比如小孩,很多知识由经验引导出来。如除非生前不是感官——直觉,不然像现世生命一样,无法产生观念。如果假设现世以前是超感觉的,那为什么现世不是。综上所述,回忆说不成立。

灵魂是永恒的,善于关照永恒的事物,即本质,在感官——知觉之中,就迷乱了。

真的哲学家,灵魂在出生时已经从肉体的束缚之下解放了出来,之后就要到那个看不见的世界中,去与众神一起享福。

苏格拉底的优点是显著的,他对世俗的成败不介于怀,直到最后都始终保持着安详、儒雅与幽默,对自己所信仰的真理比对任何其他的事物更为关怀。然而,他也有严重缺点,他的论证是不诚恳的,是诡辩的,在他暗地的思想里,在运用理智来证明他所喜欢的那些结论,而不是把理智利用在对知识的无私追求。

《蒂迈欧篇》 中提出的,这一篇里面显然包含很多错误,作为哲学来说,这一篇并不重要,但在历史上他却是如此之有影响,以至于我们必须相当详细的加以考察。

这篇主要蒂迈欧讲述世界的历史时期,直迄创造人类为止。

反正不变的都被理智和理性作认知,凡是变的都被意见所认知。他把世界想象成为一个既有灵魂又有理智的活物。而且仅有一个世界,因为世界是被创造出来的一个摹本,而且是被设计的尽可能符合神所理解的那个永恒的原本。

火、气、水、土四种元素,每一种都显然更为一个数目所代表而构成连比例,神用所有元素创造了世界,因此她是完美的,而不会有衰老或疾病。

神在创造世界时,追求理想的生命。理想生命的性质是永远不朽的,但是如果这种属性赋予一个生物又不可能,于是他就决心使永恒具有一种运动着的影像,这种影像就称为时间。

从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外,还有四种动物:精神、鸟、鱼和陆上的动物。神创造出永恒的恒星,就让众神去创造可朽的部分。

蒂迈欧还说创造主为每一个星体都创造了一个灵魂,灵魂有感觉、爱情、恐惧和愤怒。一个人如果良好时候就到他的那个星星里面去生活。

创造有两种原因,一种是理智的,一种是被别的因所推动而不得不再去推动别的。前一种赋有心灵,后一种则产生无秩序、无计划的偶然。

蒂迈欧说,物质世界的真正元素并不是土、气、火和水,而是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之半,一种是等边三角形之半。最初一切都是混乱的,后来才被安排好,从而形成了宇宙。这两种三角形是最美的形式,因此神用它们来构成物质。用这两种三角形可能构成五种正多面体之中的四种,而四种元素中,每一种的每一个原子都是正多面体。

人有两种灵魂,一种是不朽的,一种是有朽的,前者是创造主的神所创造的,后者则是众神所创造的,不朽的灵魂在脑袋里,有朽的灵魂在胸中。

我们很难知道在《蒂迈欧篇》中哪些是应该认真对待,哪些事应该看作幻想游戏的。我认为, 把创造当做是从混沌之中造出秩序来的那种说法,是应该认真对待的,四元素之间的比例,以及他们对于正多面体和他们的组成部分的三角形关系也应该如此。对于时间和空间,显然是柏拉图所相信的东西,同时把被创造的世界视为永恒原型的一个摹本的那种见解也是这样。 我认为他的世界—动物的说法也是认真的,但是关于轮回的细节、论及众神的那些部分,以及其他的不重要之点,则我认为只是插了进来,以便说明一种可能的具体内容。

绝大多数近代人都认为经验的知识必须依靠于,或者得自于知觉,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在柏拉图以及其他某些学派的哲学家那里,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学说,大意是说没有任何一种被称为知识的东西,是从感官得来的,唯一真实的知识,必须是有关于概念的。

柏拉图所讨论的有三个相互联系着的论题:

一、知识就是知觉

泰阿泰德:我觉得一个知道了某一事物的人,也就是知觉到了他所知道的那一事物,而且我目前所能看出的就是:知识并不是什么别的东西,只不过是直觉吧。

没有就其本身加以讨论,可论证的是:比较法、关于存在的知识以及对于数的了解。——这些对于知识来说都是最本质的东西,但是这些却不能包括在知觉之内,因为他们并不是通过任何感觉器官而产生的。

比较法: 知觉只是一次事件,既不真也不假,但以字句和充实起来的知觉则是一个判断,可以有真或者假。这种判断我们称为知觉判断。

存在: 存在属于一切事物,并且是心灵本身所能认知的那些事物之一。柏拉图关于存在所说的一切都是坏文法。

数: 算学命题,2+2=4,数学的真理就像柏拉图所说,乃是与知觉无关,只涉及符号。计数上的经验命题,我有十个指头,要依靠直觉,从知觉中抽象出来。

尽管有一种形式的知识,亦即逻辑与数学,并不是得自于知觉,但柏拉图关于其他一切知识的论证却都是谬误的。

二、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把知识就是知觉,等同于人是万物的尺度。

必须区别开知觉与推论,在知觉方面,一个人不可避免的只限于自身的知觉,要想知道别人的知觉,必须通过自身知觉推论而知。在推论方面,同样个人与私有,我相信必定有某种使我相信的原因。

三、普遍流变的学说

被柏拉图所歪曲。柏拉图把见与不见、知与不知这样一些逻辑的对立,应用于不断变化的过程,而得到他的结果,可是这些对立却并不适用于描述这一类的过程。

柏拉图受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过分的把别的知识都同化于数学了。

柏拉图式的爱情拒绝肉欲。

你爱的和爱你的如何选择,我要看具体情况(下面这篇文章就有):

爱情婚姻是人生之大事,谁不渴望拥有甜蜜的爱情、幸福的婚姻呢?但现实中大多数人的婚姻并不幸福,原因何在?一言以蔽之:缘分使然,彼此缘分深者,一般都会幸福,否则就是悲欢离合。

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至今,滚滚红尘中的食色男女,如果撇开其他外在的条件和因素,单就男女之间的第一次见面,基本上就能决定婚姻的幸福程度:

第一种:美满幸福型:

男女双方第一次见面就彼此一见钟情,这种情况可以称之为上天赐给双方的最佳缘分,他们的爱情婚姻必然是美满幸福的,但这样的情形在古今中外都是凤毛麟角。

一见钟情要多久?答案是30秒。根据英国专家所进行的大规模快速约会实验,如果在30秒内无法让异性印象深刻,那么就注定成为“无缘人”。

由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里所说的一见钟情绝对不是爱美之心!一见钟情一般都伴有一定的亲近、愉悦、爱慕等情感的或生理的体验与感受,这是异性相吸的“自然”基础,特别对那些“自身条件”相当的男女更是如此。

一见钟情式的婚恋在文艺作品、现实生活中都是存在的,如《西厢记》中的张君瑞在普救寺佛殿上突然发现崔莺莺,立刻就心猿意马、不能自拔;普希金的爱情长诗《叶甫根尼•奥涅金》中的女主人公塔姬雅娜第一次见到奥涅金时就芳心荡漾,男主人公奥涅金如痴如醉的眼神,也表露了对塔姬雅娜心仪已久的情感。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相思与愁苦,不知让多少人“食不甘味”,这也源自于一见钟情。

第二种:平平淡淡型:

男女双方第一次见面虽然不是一见钟情,但彼此都有好感,双方进行交往进而结婚,如果能日久生情,他们的爱情婚姻可能是平淡开心的,否则,也会陷入痛苦之中,乃至分道扬镳,这在芸芸众生中最常见。

第三种:幸福痛苦型:

男女之间只有其中一方第一次见面就对另一方一见钟情,这种情况是一见钟情一方的最佳缘分,但无一见钟情的另一方,却没有多少感觉。如果双方继续交往,甚至进入婚姻殿堂,必然是一见钟情一方的幸福和痛苦主导着双方的婚姻。这也是古往今来众多痴情女子负心汉或者痴情男子负心女的血泪史,其中的负心人本来就对对方没有多少感觉,所以一般并没有错,错在缘分的阴差阳错,这种婚姻一般是痛苦地幸福着。根据没有一见钟情方的情况,又可分为以下两种婚姻情形:

比较幸福型:一见钟情方 + 有好感方 = 痴情人 + 有情人

基本痛苦型:一见钟情方 + 无好感方 = 痴情人 + 负心人

对此,如果没有一见钟情的另一方能认识到这一点,能够善待另一方,双方的婚姻也可以幸福。否则,就有可能劳燕分飞,各奔东西,一见钟情的一方会陷入更大痛苦之中,这种情形在生活中也是比较常见的。

第四种:痛苦折磨型:

男女双方第一次见面不但没有一见钟情,甚至连好感也没有,这说明双方无缘分,因而一般不适合结婚。如果因为其他外在的因素而步入围城,婚姻必然是痛苦的,自然分手的几率就非常高。

一见钟情适用于人生的各个年龄阶段,但以青少年期最多,中老年期因为经历过了复杂的人生,对另一半有较多的要求,发生的几率就比较小了。特别是在当前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很多人的婚姻已经烙上了很深的金钱印记,以上婚姻的类型又增加了很多变数,变得更加曲折、更加迷茫、更加痛苦,更加无奈。

最近一直在看关于杨德昌的东西,杨德昌是我非常喜欢的导演,他是中国台湾著名的**大师,作品《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一一》是彪炳影史的神作,因其深刻的风格被称为“台湾 社会 的手术刀”。

当然,深刻的东西一般不能引发吃瓜群众的兴趣,八卦才是普通人生活的爽点,杨德昌和蔡琴的“10年柏拉图式婚姻”才是很多吃瓜群众津津乐道的。

杨德昌和蔡琴的婚姻,在一般媒体的描述中是这样的:

1984年,杨德昌邀请蔡琴出演了自己的**《青梅竹马》,然后杨德昌爱上了蔡琴,疯狂追求蔡琴。

1985年,两人就结婚了。

婚后,杨德昌提出了柏拉图式婚姻的要求,就是“精神恋爱”的方式,不谈肉欲,只谈感情,这场婚姻维持了10年,期间,蔡琴对杨德昌是一路扶持,为杨德昌的**做了很多贡献。

1995年,杨德昌竟然出轨了,与小18岁的彭铠立结婚,还生下了俩孩子,杨德昌称自己与彭铠立那几年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光,与蔡琴的婚姻则是:

“十年婚姻,一场空白”

这让蔡琴无法接受,她说“ 我不觉得是一片空白,我有全部的付出 ”,蔡琴之后又在节目中哭诉“ 自己失去了做母亲的机会 ”。

杨德昌在婚姻上是个渣男,背信弃义,婚内出轨,是很容易就能得出的道德批判。

我比较好奇的是一些细节:

精神恋爱,柏拉图式婚姻,这种婚姻方式,在我们普通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是奇葩至极,人吃五谷杂粮,谁还没有点肉欲。

杨德昌这个人

杨德昌是一个生活经历十分“复杂”的人,1947年出生在上海,和王家卫一样,被很多人称为“上海人”或者说“有上海情节”。

杨德昌的父母是广东梅县人,在上海长期工作,直到1949年跑到中国台湾。

在杨德昌的**《牯岭街》和《一一》中,总是少不了让人物说几句上海话。

杨德昌曾在**《牯岭街》中,让“父亲”讲了一句广东方言:

大意是,女人都是麻烦的。

到了中国台湾后,杨德昌又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尤其喜欢手冢治虫的漫画,什么《铁臂阿童木》这些。

大学时,杨德昌又去了美国学习电机工程,之后又修读计算机硕士,之后又做电子工程师,在美国生活了10年。

杨德昌在美国的10年,1970-1980年代,刚好是美国年轻人热衷于嬉皮士运动,摇滚、禁药、性解放等各种反叛观念大流行的时期。

那一代人对于反抗传统生活,追求精神是最狂热的,甚至是疯狂的,苹果的乔布斯就是那代人之一,乔布斯是出了名的反叛者,年轻时不洗澡、不剪头、一身恶臭的跑去公司,对于精神世界有狂热的追求,还跑去非洲学禅修。

在杨德昌为《指望》写的剧本上,曾写到: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柏拉图式婚姻是天方夜谭,是无法想象的,但是从杨德昌的经历中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人,但是并没有那么深,美国的10年对他的婚姻观念有很大的影响。

杨德昌是拥有“极客精神”的反叛者

杨德昌从小喜欢文艺,喜欢建筑,第一理想是学习建筑,后来为了“做个孝顺的中国式儿子”,听命于父母无奈选择了理工科电机工程,又去美国读了计算机硕士。

他在硕士毕业时,曾拿到一笔经费,当时他选择了研究计算机的中文输入应用,这个研究在当时是前无古人,当时他的计算机主存只有4K,最多能处理一篇word文档,后来他到西雅图做了7年的软件设计,曾做过国防加密工程,30岁时,他觉得自己“老”了。

他递交了哈佛和麻省理工的建筑专业入学申请,后来都取得了录取通知,但是在看了一部**《阿尔基,上帝的愤怒》后,决定回到中国台湾,去搞**。

回台后,牛仔加T恤,是杨德昌的日常穿着,也是乔布斯的经典造型,他们都懂 科技 ,也酷爱文艺。

传统观念的父母一直规劝杨德昌,继续搞计算机,做**是会饿死的,一直在杨德昌已经拍了10年**,但是杨德昌已经是个“反叛者”,他说:

极客的另一面是完美主义,偏执狂,极度自信,无视传统规则,无视别人的感受,杨德昌正是这样的人。

在1981年,杨德昌进入**行业,第一部作品是为**《1905年的冬天》做编剧,当时的主演是后来的著名香港导演徐克,杨德昌和徐克成了好朋友,后来杨德昌去往香港,为林岭东的**《阴阳错》做编剧,当时有4个人合作编剧。

杨德昌后来被开掉了,因为他“ 过于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 ”,别的编剧改了杨德昌的部分,杨德昌会改回来,然后又被改过去,杨德昌又改回来,改了半年,杨德昌被开了。

“没有人可以改我的东西,除了我自己。”

徐克说,杨德昌刚从美国回来时,那时候大家都是默默无名的年轻人,杨德昌在自己的T恤上写着“赫尔佐格,布列松,杨德昌。”

前两位都是欧洲**大师。

后来,杨德昌为张艾嘉导演单元剧《十一个女人》中的一集《浮萍》,本来一集的上限是一个半小时,杨德昌写了厚厚剧本,拍成了两个半小时,别人都不能修改。

杜可风就是后来和王家卫、张叔平组成“铁三角”的摄影大师级的人物,获奖无数,但是当时杜可风没有拍过**,连打光都不会,但是杨德昌喜欢他。

后来张艾嘉曾听到杨德昌和杜可风在片场争吵,杜可风眼中含泪地离开,杨德昌说把杜可风叫回来。

张艾嘉说自己当时除了要做主演外,还要做“老娘舅”——调节杨德昌和杜可风的关系。

《海滩的一天》的**时长是3个小时,比一般的**长一倍,到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时,时长干脆整了4个小时,《一一》也有3个小时。

这种事儿是一般人能干的吗?

4个小时的**,一般**院是不好放的。

杨德昌就是这么任性,我的**要多长我说了算,别人不能改,就好像是一个偏执的程序员写好了一个软件,每一行代码别人都不能动。

在拍《光阴的故事》中《指望》那一段时,杨德昌就要用《浮萍》中的女演员,感觉很好,**公司表示我们有新演员要推,谁谁谁,已经准备了。

结果杨德昌表示,有她没我,有我没她,你们看着办。

据说当年**《一一》的其中一场很普通的戏——男主角NJ和家人坐车回家,补拍了三次,主演吴念真很纳闷,到片场才知道,第一次女儿换人了,第二次妻子换人了。

在**《一一》的拍摄中,没有一个演员是雇佣的“临时演员”,杨德昌觉得临时演员是道具穿西装,要求**里的人必须是生活中的“真人”,所以拍**时,整个剧组天天打电话叫朋友,把亲朋好友全叫来。

在关于杨德昌的回忆书中,所有人都说他是极度自信的,从不掩饰自己的自豪,“ 不假思索地就觉得自己的见解优于其他合作者 ”。

在欧洲推销自己的**时,要价很高,别人都觉得他在“漫天要价”,但是他觉得, 我的作品,就值这么多钱。

“不讲武德”是那一代极客的典型特征,更不用说大家耳熟能详的乔布斯了,什么骂员工,没事开人,看到员工和自己名字一样,可以要求别人改名。

蔡琴是怎么喜欢上“这样的”杨德昌的?

关于蔡琴和杨德昌的恋情,有一个人是比较有发言权和可信度的,那就是女作家袁琼琼,她和蔡琴是好友,同时又采访过杨德昌,在公开的书和报刊上,发表过两人的恋情细节。

袁琼琼曾写文章这样评价杨德昌: 作为导演,杨德昌是出名的难缠,自私,不讲情面,充满诡计,有控制人的欲望,也有控制人的才能。

在1981年,因为张艾嘉策划拍摄《十一个女人》系列,袁琼琼是编剧之一,第一次见到杨德昌,感觉杨德昌瘦高、满脸橘皮很丑。

但是采访后觉得杨德昌很有导演的魅力。

不过,这种好印象很快就打破了,因为杨德昌很快就“不认识”袁琼琼了,在《海滩的一天》试片会上,袁琼琼曾去恭喜他杀青,但是杨德昌当时并没有“认出”袁琼琼。

“翻脸不认人?”

袁琼琼和蔡琴是好友,有一次见面时,看到蔡琴给杨德昌钱,袁琼琼问为什么要给钱?蔡琴说有熟人结婚,她拿礼金给杨德昌。袁琼琼问既然朋友结婚,你不参加吗?蔡琴说不去。

“那个人我又不认识。”

那时蔡琴和杨德昌还没有结婚,还在恋爱中。

袁琼琼的采访中,曾问到杨德昌的婚姻观和两性关系。

杨德昌说:

问他相不相信爱情。

杨德昌说:

然后又说:

不管杨德昌相不相信爱情,蔡琴是相信爱情的,而且对杨德昌爱得深沉,他们恋爱时,蔡琴已经唱红了“恰似你的温柔”,而杨德昌只拍过两三部名不见经传的**。

杨德昌说当时没有钱,也没有人愿意投资,但是每天都谈论着关于**的梦想。

而蔡琴则为杨德昌的**事业,注入了不少的“活力”,台前幕后,忙前忙后,带着杨德昌去跑综艺通告,扩大知名度。

或许那一代的女性都爱才又有奉献精神吧,李安老婆曾“包养”李安六年。

在早年的综艺节目上,可以看到蔡琴的满脸幸福,完全是活在幸福婚姻中的女性。

袁琼琼曾回忆,蔡琴向杨德昌“逼婚”的那天,在蔡琴和杨德昌恋爱时,常常向袁琼琼寻找“恋情忠告”,袁琼琼写过几本书,又已经结婚,是很多女性朋友的顾问。

蔡琴跟袁琼琼说她受不了,已经给杨德昌发了最后通牒,如果这男人还不给她个明确定位,她大约就要走掉了。

蔡琴让杨德昌把答复留在答录机里,然后她又怕得要死,看到答录机的留言又不敢听, “她立刻整张脸煞白,像要昏倒。”

她说我不要听我不要听完了完了。

犹豫了很久,蔡琴都没有勇气去听,最后想让助理去听,又想把录音给洗掉,犹豫了半天,一直嘀咕,不行,他如果拒绝我怎么办。他如果……那我就会……

就是这么紧张和忐忑。

之后,杨德昌打来**,告诉蔡琴,去听答录机里的话。

蔡琴鼓起勇气去听答录机的留言,先是一片静默,然后是一声长长的叹息,最后是杨德昌的答复:

这就是杨德昌的答复,放在今天,估计很多女性会大发雷霆,你特娘的在逗我呢?

不给我单膝下跪,双手举戒指,我怎么会同意?

那晚,蔡琴去往杨德昌家, “黑夜里,杨德昌出来开门,他那高高瘦瘦的身形遮蔽了蔡琴。他把那浅蓝色的女孩圈进臂弯里,关上了他家的红漆大门。”

之后,两人就结婚了。

婚后,蔡琴和杨德昌曾一起参加综艺节目《玫瑰的夜晚》,两人俨然是一对模范夫妻,蔡琴脸上洋溢着幸福。

主持人曾问: 你们一个歌星,一个导演,二位会不会应为忙碌影响到“生产抱果”?

蔡琴说: 数量上应该是两个刚刚好,一个也不嫌少。

杨德昌说: 一个给观众,一个给听众。

结婚4年时,蔡琴和杨德昌在综艺节目《就在今夜》中又被问到生娃的问题。

蔡琴表示:

结婚呢,除了感情必须要找到一个寄托外,很重要就是要有儿女,对不对?

杨德昌表示:

还有要有充分的准备。

甜蜜时真的是很甜蜜,但是杨德昌去世时,总结和蔡琴的婚姻时说:

媒体说是10年柏拉图式婚姻,但是熟悉的朋友说,只有8年,实际上结婚的前两年还是愉快的,之后8年就……

杨德昌曾说和彭铠立的婚姻,才是生命中真正快乐的几年。

在蔡琴悼念杨德昌的公开信中写道:

对于十年柏拉图式婚姻的代价,蔡琴曾说,我失去了一个做母亲的机会。

这十年的婚姻,是如何从当初的相拥,变成一片空白的呢?

蔡琴在听杨德昌的答复时,那份忐忑和害怕,爱的是那么真,那么深,甚至有些卑微。

我相信,那个深夜杨德昌将蔡琴拥入怀抱时,也绝不是为了“一片空白”。

可是两个人的十年,还是空白了。

年轻时,我们一无所有,拼命想向世界索取一些东西,要等许多许多年之后,我们才能确定: 得到,不过是一场失去的开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6070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