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任瑰 翻译
译文
任瑰,字玮,是庐州合肥人。陈朝镇东大将军任蛮奴兄弟的儿子。十九岁时,担任灵溪 令。不久升迁为衡州司马,都督王勇很是敬重显扬他,委派给他州府内的事务。赶上隋朝军 队灭掉陈国,任瑰劝王勇占据岭南之地,寻求陈朝子孙拥为皇帝;王勇不能采用这个建议, 率岭外之地投降隋朝, 任瑰于是弃官离去。 仁寿年中,任瑰当上了韩城县尉, 不久又被罢官。 等到唐高祖征讨到汾、晋二州,任瑰到唐高祖军营门前拜见,秉承高祖之意担任河东县 户曹。 高祖将要到晋阳, 留下太子李建成并托付给任瑰。 义兵兴起时, 任瑰到龙门拜见高祖。 高祖对他说,“隋朝失去统治,天下纷起。晋阳是用兵之地,兵士战马精良强壮,如今我率 领骁勇英雄来匡正扶持危难中的国家。 您是将门之后, 很有智慧谋略, 来看看我的这个举动, 能否做成功?”任瑰回答:“隋后主残酷没有道义,征赋徭役没有休止,天下不满,想听到有 人来拯救动乱。您是上天下排的神武之士,亲自率领义军,所攻下的城池,秋毫没有侵犯, 军令严明,将士听命。关中各地蜂拥而起,就在等待义军。依仗大道义,依从众人的愿望, 还担心什么不成功?击鼓前进整顿队伍,进入占据永丰城,虽然没有占得京城,关中必然已 是稳定的了。”高祖说:“这正是我的心里话。”于是授给任瑰银青光禄大夫,派遣陈演寿、史大奈带领六千步骑兵, 奔赴梁山渡过黄河, 派任瑰和薛献担任招慰大使。 高祖对陈演寿说: “在外之事, 应该跟任瑰筹划商量。 ”孙华、白玄度等听说义军将要到了, 果然竞相前来投降, 一同准备舟船到黄河边,军队于是顺利渡河。任瑰劝下韩城县,跟众将士进攻饮马泉,攻破 了这里,被授予左光禄大夫,留守永丰粮仓。 高祖即位后,改授任瑰为谷州刺史。王世充多次率众攻打新安,任瑰拒敌打败王世充, 因有功最终封为管国公。太宗李世民率军征讨王世充,任瑰跟从到邙山,派人检查核对水运 来提供馈赠。关东刚刚稳定,奉命担当河南道安抚大使。王世充弟弟王世辩为徐州行台尚书 令,率领部下到任瑰那里投降。任瑰到了宋州,赶上徐圆朗据守兖州造反,曹、戴诸州都响 应徐圆朗。徐圆朗不久又攻下楚丘,带兵要包围虞城,任瑰派遣崔枢、张公瑾从鄢陵带着各 州首领作为人质的儿子一百多人守卫虞城来抗拒反贼。副使柳浚劝谏说:“崔枢与张公瑾都 是王世充的手下,再加上各州人质的父兄都反叛了,这一定会出现突变的。”任瑰没有回答。 崔枢到后,就分配那些质子,一同与当地人联合防守。反贼不久逐渐靠近了,质子中有叛变 的,崔枢借此处死了这一队的队长。城里的人害怕地说:“质子的父亲或兄长全都来做叛贼, 叛贼的儿子或弟弟怎么可能防守城池?”崔枢据此允许各队各自处死质子,在营门外挂出头 颅示众,派人上报任瑰。任瑰假装发怒说:“派遣质子前去的原因,是想要招抚安慰他们的 父兄,因为什么罪而要杀死他们?”汇报的人离去后对副使柳浚说:“本来就知道崔枢会这样 处理。已经派当地人杀掉叛贼的质子,怨恨嫌隙已经很大了,我还担心什么呢?”崔枢果然 抵住并击退了徐圆朗。 此事平定后, 任瑰升迁为徐州总管, 仍担任大使一职。 贞观三年离世。
2 《苏瑰,字昌容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作者:文言文阅读 (19分)苏瑰,字昌容,雍州武功人,隋尚书仆射威之曾孙。
擢进士第,补恒州参军。居母丧,哀毁加人,左庶子张大安表举孝悌,擢豫王府录事参军,历朗、歙二州刺史。
时来俊臣贬州参军,人惧复用,多致书请瑰,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遂不发书。 俊臣未至追还,恨之。
由是连外徙,不得入。久之,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州据都会,多名珍怪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赀取钜万,瑰单身薄被自将。武后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
瑰谏曰:“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
”后善其言。 神龙初,入为尚书右丞,封怀县男。
瑰明晓法令,多识台省旧章,一朝格式,皆所删正。中宗复政,郑普思以妖幻位秘书员外监,支党遍岐、陇间,相煽惑为乱。
瑰捕系普思穷讯,普思妻以左道得幸韦后,出入禁中。有诏勿治。
瑰廷争不可,帝犹依违。 司直范献忠,瑰使按普思者,进曰:“瑰为大臣,不能前诛逆竖而报天子,罪大矣,臣请先斩瑰。”
于是,仆射魏元忠顿首曰:“瑰长者,用刑不枉,普思法当死。”帝不得已,流普思于儋州,余党论死。
累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时大臣初拜官,献食天子,名曰“烧尾”,瑰独不进。
及侍宴,宗晋卿嘲之,帝默然。瑰自解于帝曰:“宰相燮和阴阳,代天治物。
今粒食踊贵,百姓不足,卫兵至三日不食,臣诚不称职,不敢烧尾。”帝崩,遗诏皇太后临朝,相王以太尉辅政。
后召宰相韦安石、宗楚客洎瑰议禁中。楚客猥曰:“太后临朝,相王有不通问之嫌,不宜辅政。
”瑰正色曰:“遗制乃先帝意,安得辄改?”楚客等怒,卒削相王辅政事,瑰称疾不朝。景云元年,卒,年七十二,谥曰文贞。
(选自《新唐书·苏瑰传》,有删节)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俊臣未至追还,恨之 恨,怨恨。 B瑰使按普思者 按,审问。
C流普思于儋州,余党论死 论,判处。D卒削相王辅政事 卒,突然。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苏瑰“文贞”的一组是 ( ) (3分)①擢进士第,补恒州参军 ②明晓法令,多识台省旧章 ③立庙塔,役无虚岁 ④臣诚不称职,不敢烧尾 ⑤正色曰:“遗制乃先帝意,安得辄改?” ⑥卒削相王辅政事A②④⑤ B。 ①③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苏瑰躬行孝悌之道:他的母亲去世,悲伤过度,感染到他人,因此左庶子张大安上表举荐他。
B。苏瑰为官清廉爱民:他严格要求自己,生活简朴。
他劝谏武后为民着想,希望她少建庙宇。C。
苏瑰嫉恶如仇:郑普思的党羽遍布岐、陇,他们煽动诱骗百姓作乱。苏瑰逮捕郑普思,将其处以极刑。
D。 苏瑰直言敢谏:他不按照当时的习惯给天子献食,在宴会上自我辩解时还讽谏皇上要体恤民情。
7。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⑴ 普思妻以左道得幸韦后,出入禁中。有诏勿治。
(5分)⑵ 仆射魏元忠顿首曰:“瑰长者,用刑不枉,普思法当死。 ”(5分)。
3 《与阳休之书》文言文阅读答案1 原文:
《于阳休之书》
在本县之西界,有雕山焉。其处闲远,水石清丽,高岩四匝,良田数顷。家先有野舍于斯,而遭乱荒废,今复经始。即石成基,凭林起栋。萝生映宇,泉流绕阶,月松风草,缘庭绮合;日华云实,旁沼星罗。檐下流烟,共霄气而舒卷;园中桃李,杂松柏而葱蒨。时一牵裳涉涧,负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杳然不复自知在天地间矣。
2 大意:
在我居住的县城西边,有一座像雕刻出来像雕刻出来一样好看的山。小山在宁静的远处,水很清、石头奇伟瑰怪,高高的山崖在四周围绕,有几顷肥沃的田地。原来我们家在这里有一座小房子,因为兵荒马乱损坏了,今天又开始修建它。用石头做成地基,凭借着树木做成房梁。野草生长在四周,山泉顺着台阶流过,明月、青松、和风、绿草,和这座房子很好的映衬搭配着;太阳每天升起落下,白云自然的舒卷,小池塘水洼像星星一样排列屋檐下的炊烟和天地间的雾气水汽共同舒卷;小园中的桃树李树,伴随松树柏树繁茂的生长。我偶尔卷起袖子,挽起裤管,趟过溪水,拄着手杖登上山峰,心胸悠然的直达九霄,身体轻快的要飞起来,好像悠悠然的忘记了我不在天地之间一样。
4 文言文翻译任末(东汉人)年十四时,学无常师(固定的老师),负笈不远险阻(不怕路途遥远,道路难行)。每(经常)言人而(如果)不学,则何以成。或(有时)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ān,小草屋),削荆(一种有棘的植物)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指在月光下读书),暗则缚(捆扎)麻蒿(hāo,两种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写)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指门人)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句首发语词,无义)人之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死活人)耳。”
东汉时的任末,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14岁时就拜了很多老师,只要听到有名师可从,就不怕路途遥远,总要背着书箱上门求教。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好学习,即使活着也如同死了。”
5 任诞 文言文翻译陈留郡阮籍、谯国嵇康、河内郡山涛,这三个人年纪都相仿,嵇康的年纪比他们稍为小些。参与他们聚会的人还有:沛国刘伶、陈留郡阮咸、河内郡向秀、琅邪郡王戎。七个人经常在竹林之下聚会,毫无顾忌地开怀畅饮,所以世人叫他们做竹林七贤。
阮籍在为母亲服丧期间,在晋文王的宴席上喝酒吃肉。司隶校尉何曾也在座,对晋文王说:“您正在用孝道治理天下,可是阮籍身居重丧却公然在您的宴席上喝酒吃肉,应该把他流放到荒漠地方,以端正风俗教化。”文王说:“嗣宗哀伤劳累到这个样子,您不能和我一道为他担忧,还说什么呢!再说有病而喝酒吃肉,这本来就合乎丧礼啊!”阮籍吃喝不停,神色自若。
刘伶患酒病,口渴得厉害,就向妻子要酒喝。妻子把酒倒掉,把装酒的家什也毁了,哭着劝告他说:“您喝得太过分了,这不是保养身体的办法,一定要把酒戒掉!”刘伶说:“很好。不过我自己不能戒掉,只有在鬼神面前祷告发誓才能戒掉啊。你该赶快准备酒肉。”他妻子说:“遵命。”于是把酒肉供在神前,请刘伶祷告、发誓。刘伶跪着祷告说:“天生我刘伶,靠喝酒出名;一喝就十斗,五斗除酒病。妇人家的话,千万不要听。”说完就拿过酒肉吃喝,一会儿就又喝得醉醇醇地倒下了。
刘公荣和别人喝酒时,会和不同身分、地位的人在一起,杂乱不纯,有人因此指责他。他回答说:“胜过公荣的人,我不能不和他一起喝;不如公荣的人,我也不能不和他一起喝;和公荣同类的人,更不能不和他一起喝。”所以他整天都和别人共饮而醉倒。
刘伶经常不加节制地喝酒,任性放纵,有时在家里赤身露体,有人看见了就责备他。刘伶说:“我把天地当做我的房子,把屋子当做我的衣裤,诸位为什么跑进我裤子里来!”
阮籍的嫂子有一次回娘家,阮籍去看她,给她道别,有人责怪阮籍。阮籍说:“礼法难道是为我们这类人制订的吗?”
6 谁有文言文《和氏璧》的翻译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
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
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
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
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7 文言文翻译武训,山东堂邑人。三岁父亲去世了,家里贫穷,只能靠乞讨过日子,吃饭必先是侍奉母亲吃,人们都说他是孝顺的乞丐。七岁的时候母亲又去世了,他白天出去乞讨,夜里帮人家搓麻线,每得了一文钱就存起来,每天只用两文钱买个粗馒头给自己吃。
几年后,他存了六千文,县里有一个富人家,为人正直名声很好,武训求见(肿门不知道),看门的想打发他,他不离开,看门的就给了他钱,但他不接受,主人怕他打扰,不敢让他进来见面。武训长跪于门外不离开,主人不得已见了他。武训伏在地上请求他:“我有求于您,您一定要答应我。”主人说:“你是想要钱吗?”武训答道:“我并不是向您要钱,而是把钱放在贵人这里罢了。我有六千钱,希望存放在贵人家里,我来取利息。一年之后,(以子为母不知道什么意思,子是利息,母是本金),您能答应我吗?”主人认为这笔钱也不多,就答应了,武训叩首感谢然后离开。后来武训每获利一千钱,就拿着去富人家。就这样过了十年,利息和本金加起来,也有不少钱了。武训说:“我现在可以实行我的报复了。”
武训于是租了庙宇做为学校,招收学生传授知识,聘请老师,恭敬的拿着干肉,有的看不起他就不答应,他就长跪不起,直到老师答应。每逢开学第一天,一定盛情用好菜款待老师,不以自己为主人,而是请乡里有声望的人来宴席上,有的人不愿意去,武训就长跪不起,一定得请到。十五的时候,武训就到学校视察。教书勤快的,就拜谢。有懒惰的,就长跪在那里,留着眼泪不起来,老师们都很敬畏他,不敢偷懒。学生有懈怠学业的,武训也跪在那里求他,学生也互相告诫不敢懈怠。就这样几十年过去了,学生毕业离开的也都数不清了。武训每天还是以两个粗馒头度过了他的一生。
武训身材飞蛾扑而短小,相貌丑陋,乞讨到80岁,未曾浪费过一文钱,但所创办的学校有三十几所,有人劝说他应该娶妻,但他不答应。一点点钱地积累,就是将办学作为自己的事业。大概所谓“高尚的气节和行为,得天独厚的人”说的就是他了。
hongzhouche翻译
8 文言文翻译阮籍曾从容不迫地对他说:“我平时曾经游历过东平,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
司马昭很高兴,便授予他东平相的职位。附:阮籍传全文选自《晋书》中列传第十九: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
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籍尝随叔父至东郡,兖州刺史王昶请与相见,终日不开一言,自以不能测。
太尉蒋济闻其有隽才而辟之,籍诣都亭奏记曰:“伏惟明公以含一之德,据上台之位,英豪翘首,俊贤抗足。开府之日,人人自以为掾属;辟书始下,而下走为首。
昔子夏在于西河之上,而文侯拥彗;邹子处于黍谷之阴,而昭王陪乘。夫布衣韦带之士,孤居特立,王公大人所以礼下之者,为道存也。
今籍无邹、卜之道,而有其陋,猥见采择,无以称当。方将耕于东皋之阳,输黍稷之余税。
负薪疲病,足力不强,补吏之召,非所克堪。乞回谬恩,以光清举。”
初,济恐籍不至,得记欣然。遣卒迎之,而籍已去,济大怒。
于是乡亲共喻之,乃就吏。后谢病归。
复为尚书郎,少时,又以病免。及曹爽辅政,召为参军。
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
宣帝为太傅,命籍为从事中郎。及帝崩,复为景帝大司马从事中郎。
高贵乡公即位,封关内侯,徙散骑常侍。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言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
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鄣,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
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
杀母,禽兽之不若。”众乃悦服。
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恒游府内,朝宴必与焉。
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沈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据案醉眠。
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
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
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或问楷:“凡吊者,主哭,客乃为礼。
籍既不哭,君何为哭?”楷曰:“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我俗中之士,故以轨仪自居。”
时人叹为两得。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
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邻家 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
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
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
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籍能属文,初不留思。
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著《达庄论》,叙无为之贵。
文多不录。 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
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遂归著《大人先生传》,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
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
少称乡党,长闻邻国。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牧。
独不见群虱之处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
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处于裈中而不能出也。君子之处域内,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此亦籍之胸怀本趣也。
译文为:《阮籍传》译文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父亲阮,魏国的丞相掾,在当世知名。阮籍容貌奇美俊伟,志气开阔奔放,傲然独立,任性不受羁绊、喜怒不显露在表情上。
他博览群书,尤其喜好《老子》《庄子》。嗜酒并能够长啸,又很会弹琴。
当他得意时,竟忘记了自己的形骸和举止。当时人多说他痴呆,只有他同族兄长阮文业每每赞扬佩服他,认为他超过自己,因此大家都一齐称赞他奇异的才能。
阮籍本有剂世之志,正当魏晋之际,天下多有变故,名士很少有能保全自己的,阮籍为此不参与世事,便经常饮酒至醉。文帝司马昭想为武帝司马炎向阮籍求婚,阮籍醉了六十天,文帝没有说话的机会才中止。
钟会多次问他。
9 在线古文翻译商隐,字义山,怀州人。令狐楚惊奇他的才能,就让他在自己门下,教授他行文的法则,对待他很好。开成二年,
高锴做贡举的官,令狐楚和高锴很友好,(对商隐)很用力夸奖,于是就选拔为进士。后来又中了拔萃,令狐楚又上奏(他)成为集贤校理。令狐楚离职,王茂元镇守兴元,平素喜爱他的才能,上表(让他)做书记官,以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新授予官位待御史。王茂元是李德裕的集团,(当时)名流学士都嘲笑看不起商隐,认为(他)行为诡秘无情不合世情,都排挤他。
来到京都,许久都不是升职。又依靠桂林总管郑亚府做为判官,后来跟随郑亚贬官到循州,三年才回来。归来求于宰相令狐綯,令狐綯憎恨他忘记自己家的恩典,见利忘义,苟且偷偷的迎合,跟从小人做官,就谢绝不见一点不通融。重阳之日,因为有事到府,留下题说:“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又说:“郎君官重施行马,东阁无因许再
窥。”令狐綯见到后很感叹,于是就补他为太学博士。柳仲郢去到东川做节度使,把他任为判官。商隐很廉洁热让人敬畏,出为广州都督,有人以袖子中藏着金子赠送,商隐曰说:“我本性一点也不能更便,并不是怕人知道。”没过多久,回来拜为检校吏部员外郎。罢官,客居荥阳,死于那里。
商隐工于诗词,做文章气魄豪迈雄奇好古,辞句难理解写事隐讳。后来跟着令狐楚学习,华丽的对偶长短句,而且繁杂更超过他。每次加修饰点缀,很多时候要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称“獭祭鱼”。而旨义能感动人,人们说他空前绝后。商隐的文词自成一格,后来学学习的人很看重它,叫它“西昆体“。
苏秦与孟子的时代
为了研究《孟子》这本书,我们在前面先简单扼要地提出了战国时期,和孟子同时的学术思想界的一般人物,作为比较,作为陪衬,使我们在研究孔孟学术思想时,藉以启发自己的慧思,同时也可以由此认识孟子之所以被尊为亚圣的道理。
但是,只从当时的那些知识分子去了解孟子还不够。我们现在再来看看与孟子同一时代中,国际政治上的风云人物,也是我们历史上著名的风云人物——苏秦。他真是摆足了历史上的威风,但他也在年轻时期,受尽折磨,足资青年效法、惕厉。
在中国的历史上,后世一般研究史学的儒生们,尽管不重视苏秦,看不起苏秦,但是,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史上,这些大人先生们,暗地里都还是摹拟苏秦的那一套。甚至还深深地重用他的名言。尤其是当时代在变乱之中,要想拨乱反正,苏秦的那一套,是不容忽视的,并不简单。
时下有些国人,往往很幽默地把现在美国的基辛格,比作苏秦。讲实在的,基辛格还不够资格与苏秦相提并论,比之苏秦那两个小兄弟苏代、苏厉,还差得多。
苏秦生在孟子同一时代的东周,是洛阳人。东周的洛阳,是当时中央周天子的另一首都所在地,尽管那个时代天下诸侯互争雄长,争取霸业,眼里已经没有中央的周室,所谓“天下已不宗周者久矣”。但是东西两周的首都所在,到底还是有它悠久的历史文化。苏秦便出生在那个古老文化所在地的名都。研究一个人的生平,这点也是很值得注意的。
他在少年的时候,和张仪、孙膑、庞涓几个人,都是从鬼谷子求学。鬼谷子的确是当时以及后世的一个神秘人物,也是属于道家之流的隐士,我们暂时不去讲他。苏秦离开了鬼谷子以后,便想有所作为。他研究一下当代的局势,只有秦国足以举足轻重,能够影响当时的整个天下。所以他的目标,就指向了高据西陲的秦国。那个时候的秦国,是秦惠王的时代,也正是由商鞅变法以后,讲究法治、讲究富国强兵的一个时期。而后,再经武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的励精图治,才奠定了始皇一统天下的基业。
苏秦抱着满怀希望到秦国去,大概先变卖产业,又借了些债,置办得很豪华,带了很讲究的行装到秦国。见到秦惠王,提出了他对天下事的整套构想和计划。
在当时的观念里,这种情形就叫做“游说”。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考试取士的用人办法,一般学者知识分子,都靠游说诸侯权贵而取得功名富贵和权力。即如孟子见梁惠王、齐宣王等提供王道德政的意见,在那个时代的风气,也都属于游说的作法。不过,后世有些人把游说这个观念,打入了纵横之学、策士之流的范围,很看不起,所以就特别把亚圣孟子的事迹,列于游说之外了。
秦皇霸业的蓝图
我们如果仔细研究,好好读一下《战国策》和《史记》,其中有关苏秦当时游说的言论和思想,实在不能轻视,也不可忽视。他第一次见到秦惠王所提出的说辞,也是标榜王道的作法。不过,他是针对当时的现状,特别强调他自己的军国思想与战争理论。他说:
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
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
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
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
意,臣请奏其效!
苏秦初见秦惠王所提出吞并诸侯,“称帝而治”的蓝图,也便是后世秦始皇所走的路线。结果,非常有趣,他的计划根本就被秦惠王所否决了。难道说,当时秦惠王的野心,还不及他的青孙秦始皇吗?这也是我们现在研究孟子同样存在的问题。所以我们先来看看秦惠王当时对苏秦的否决辞是怎么说的。
秦惠王说:“据我所知,一个羽毛还没有长丰满的鸟儿,是不可能高飞的。一个人文教化还没有培养成功的国家,是不可以随便征伐别人的。同样的道理,德政方面,还没有扎下深厚的根基,是不可以随便动员国民的。***的政治教化与感召力量,还不足以使全民由衷地顺服,是不可以再三加重责任,劳烦自己的高级干部去担负更艰巨的任务的。你苏先生今天很有心地不远千里而来到我的国家,肯这样当面教导我,非常感谢。不过,希望等到将来会有那么一天,再向你专诚请教。”完了,下一句,在前清来讲,就是端茶送客了。在现代,就是秦惠王举起手来看一下手表,再伸出右手来准备握手送客了。
这一段在古文怎么记载呢?文字写得美极了,可是现代人读起来,不大容易了解当时的现场实况。所以大家便马马虎虎地看过去,认为这些老古董没啥意思。《战国策》上的原文是这样写的: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须大臣。今先生伊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可是在当时,年轻的苏秦还要装呆,不肯马上告退,仍然继续讲下去。想把他的学问知识连肚肠脑髓都翻出来似的。你看,这多么不懂事,不识时务!他在这个时候,把中国上古以来的历史哲学、战争论、战略思想,一古脑儿都搬出来支持他当时所构想的统一天下的计划蓝图。其中,他说道:
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屈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他的意思是说,现在的世界,必须国富兵强,具有战略上的必胜能力,然后才有道义可讲。在国际外交上,你的兵力强盛,那么你内在的道义观点,才能发挥作用。他的这一段话,甚至于整篇的建议书,都是很有道理的。
我认为,凡是现代的国民,应该把《战国策》等书好好研究,拿它和孔孟之学互相研究。以孔孟之学的王道德政作为治事与立身、立国的中心。以《战国策》、《孙子兵法》等为权变、应变、适变、拨乱反正的运用之学,实在很有必要。千万不要认为这些书是老古董,根本不去摸它。要知道,你根本还没有好好地深入去摸它,哪里知道这些古董之为古?它又是如何的古法呢?人云亦云,胡乱抛弃固有文化中这些宝藏,实在是很盲目,而且非常可惜。
关于《战国策》和《孙子兵法》的综合研究,我已经在“历史的经验”的讲课上,介绍过一部分,所以现在在这里只好从略,简单地提些要点而已。
苏秦说的哪怕再有理,无奈却不合时宜,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秦惠王当时面对这样一个外国来的年轻人,该有多讨厌!
这还没有完,这一回对秦惠王的当面说不成功,他还住在秦国的旅馆里,一次又一次地写计划,写报告,送给秦惠王,希望他采纳。结果,上了十次的计划报告,秦惠王没有半点下文答复他。换句话说,秦惠王根本没有理他。不过,还算好,并没有认为他是国际政治上的疯子,没有把他驱逐出境。可是,也没有给他一个小职务干干,或者送他一些走路钱。
这一下,苏秦真完了,“一钱逼死英雄汉”,所谓“美人卖笑千金易,壮士穷途一饭难”。带出来的黄金快用完了,身上穿的那件充阔佬用的皮袍大衣也破了,大概多少还有一点点零钱,可是绝对没有交际费用,再也没有长期住下去的能力了,因此只好乖乖地收拾行李回家。
苏秦的还乡
原文对苏秦回家的一段情景,虽然只用了简单扼要的三十六个字,却描写得活龙活现,痛苦不堪。我在这里特别提出这一段来讲,就是希望我们这一代青年,多注意一个人的奋斗成功与失败经验的教训。不灰心、不气馁、不怨天、不尤人,立志奋发图强,才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像苏秦当时那种遭遇,据我所知,我们在国外求学读书,或者从事其他方面的青年,有些也同样有这种痛苦的遭遇。结果,缺乏苏秦那样的勇气,被现实打击下去,大有可为的前途就白白牺牲了,真划不来。我们且看苏秦这一段历史经验故事:
赢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
不下纟任,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我们读中国古文这三十六个字,当然先要认得字,知道了每个字的字义——说文、训佑,再来会意,便可知道作者当时描写得刻画入微。看故事是有趣得很,但读了以后,也为苏秦的遭遇觉得很惋惜。
他在秦国没有办法了,只好打回家的主意,人既失意,钱又花光了,怎么办?他不负气自杀,只能忍辱,用千万个忍字,来坚强起自己。于是他只有“赢腾履蹻”了。什么是“赢縢”呢?赢縢”也就是“行縢”的意思。赢是满。縢是那个时候准备走远路的裹脚,等于后世的绑腿。蹻是草鞋。他开始收拾行李,准备打道回家,只好用裹腿布把自己两只小腿满满地裹起来,以免长途走路,小腿的血管充血而受伤,然后又说他的鞋子也破了,新的买不起,只好穿上一双草鞋。短短四个字,便轻轻易易地形容了他当时的倒霉落魄相。
没有钱了,没有办法像开始到秦国来时有黄金百斤,雇人搬行李,那种神气的样子了。只有随随便便把破衣服、破行李捆成一堆,随身携带着好走路。好了,他这样狼狈地收拾起行李。“负书担橐”,又把那些带去的书都背在背上,书当然丢不得的,那个时候买书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印刷术也还没有发明,书是用一片一片竹简刻上去的,那是知识分子的资本,所以绝不能丢,只好背在背上。我的天哪!你看那些破书,不知道有多重啊!背了书还没完,又要把收拾好的行李,归成一堆,做成担子来挑,就像从前种田的朋友挑大粪那样辛苦。他就这样一副寒酸相,从秦国首都——陕西的咸阳,回到他的故乡——河南的洛阳来了。
这一路回来,真够辛苦,你要知道,他当年还在青年阶段,因为失意、穷困,已经弄得没有一点英俊的样子了。“面目黧黑”,看起来又黑又瘦,干瘪的穷酸相。但是这还是他的外形。最难堪的,还是他当时内心的痛苦,那实在是无脸见江东父老。可是这个时候,天涯茫茫,又到哪里去呢?叶落归根,不管好不好,有个家,有个窝,总是好的。因此只好硬着头皮回家。当然,进了自己的家,一定很难过,惭愧得不得了。不要说是苏秦,大家把自己换作他的处境,就可想而知那种“状有愧色”四个字的千万痛苦了。
千古人情的嘴脸
这样还不算什么,等他到了家以后,更难堪的是他太太正在织布,看到他回来的那副落魄相,当着家人的面,也没有勇气来迎接他,再谈不到慰问了,只是仍然不停地做她手里的工作,摆出一副冷漠的态度。他的嫂嫂们,当然不会问他吃过饭没有,根本是见如不见,相应不理的样子,哪里还肯为他到厨房去做饭呢?那个时候,是宗法社会的大家庭制,他的老婆要看嫂嫂们的风向,嫂嫂们又要看着一家之主的公公和婆婆怎么办。结果呢?他的父母看了他那副样子,一句话也不和他讲。你想,他在这种情形之下,这个面子怎么办呢?
苏秦到底是了不起的青年。年轻的同学们特别要注意,在原文上是怎样记载呢?他遭遇到这种情形,既不怨天,也不尤人,只是自己重重地叹一口气说:“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你看,这是一种什么胸襟!什么器度!他对于目前周围的情形,一点都不迁怒怨恨到别人身上去,只是深自反省自责,认为他的太太、嫂嫂、父母等人对待他这种情形,都是他自己的不是、无能,并没有埋怨他们的冷淡,更不会借酒浇愁,要打人、要接人!
还有一点要注意,苏秦的老婆,尽管当时对他的态度上很冷淡,可是并没有像周代的姜太公、汉代的朱买臣两个人的太太那样,因为嫌他穷,嫌他没有出息,就要求离婚而去了。姜太公、朱买臣后来得志了,同样情形,他两个人的太太都要求回来,结果都遭拒绝了。所谓“覆水难收”,就是在朱买臣这节故事里引用的话。至于苏秦的太太,有没有在背地里鼓励他,帮助他,像历史上许多贤妻良母那样作法,因为无明文记载,就无法查证了。这是顺便对年轻女同学们提出注意的事,请勿见怪。
其实,苏秦的这种遭遇,并不特别,古今中外的人情,大体上都同一例。我所谓大体,当然不是说社会上所有的人,所有的家庭都是如此的。假如我们把历史上许多成功成名人物,在他艰难曲折的阶段,都搜罗来做一番研究,你便可以看出社会的人际状况,大概都是如此,反而觉得见怪不怪了。如果自己认识不够,非常介意这种反面的情况,便会产生愤世嫉俗等等变态心理。甚至无论你日后有成就没有成就,对人对社会,很可能形成一种仇恨的偏差心理。
我们随便提一点大家所熟知的历史经验,在所谓读书人的文化界中,让我们看看唐代元稹的三首悼亡诗,充分透露出少年落魄时代的痛苦。“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就是元稹的名句,也是古今中外多少人共有的哀呜。
此外,如韩信没有得志以前,不但要受市井无赖的胯下之辱,而且饥饿时,想吃一口饭都不容易,没有人理他,结果只有一个不知姓名的洗衣服老太太,可怜他的遭遇,把自己带出来的饭包施舍给他,让他吃了一餐饱饭。
后来,韩信功成名遂,当了三齐王回到故乡时,不但没有报复那个叫他爬在裤裆下的无赖少年,反而鼓励他、感谢他。同时,他又寻访那个施舍一个饭包的洗衣妇人,但始终没有找到。于是他只好把千两黄金,投在当年洗衣妇在那个河边洗衣服的河里去,表达他无限的谢意。这是历史上有名的韩信以千金投河,感谢漂母一饭之恩的故事。
因为韩信具有含垢忍辱,受恩必报,受辱不怨的这种气度,也就是他一生事业成功的主要条件。尽管后来他也被刘邦夫妇所谋杀了,但撇开权势功业不谈,如果专讲作人的气度,作人的味道,韩信比汉高祖刘邦可爱得多了。即使如项羽,在作人方面,有时候也比刘邦可爱。当然,这只是讲作人,不谈处事,要讲处事,那又须另当别论了。
讲到韩信的故事,相反地,正好拿汉高祖刘邦的遭遇作一对比。当刘邦在青年的时代,一天到晚到处游荡、闹事,不务正业,一事无成的时候,他的父亲也实在看不下去了,有一次责备他几句,说他这样没有出息,实在比他二哥刘喜差多了。老二规规矩矩为家里添置了产业,所以家里人都很喜欢他二哥。至于他大哥,很早就死了。有一次,刘邦带了几个平日和他一起混混的朋友,回家吃饭。他的大嫂骗他说没有饭菜了,朋友只好离去。刘邦自己到厨房一看,原来饭菜还有的是,于是怀恨在心。
后来他当了汉高皇帝,封他二哥为代王,封他弟弟为齐王,就一直没有封他大哥一家人任何职位。他父亲向他讲了,于是便封了一个“羹颔侯”给大哥的儿子、这是对他大嫂当年不请他朋友吃饭的回报。当未央宫落成时,他大宴诸侯群臣,席中向他父亲敬酒时说:“始大人常以巨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刘仲就是刘邦的哥哥。刘邦问父亲:你现在看我比起二哥来,哪个有出息?哪个弄的产业多呢?搞得他父亲啼笑皆非,无法答话。你看他多小气!哪里真够“豁达大度”四个字的份量呢?
不过,话说回来,刘邦比起历史上其他许多的帝王,他又的确好得多,有些地方还不太失“豁达大度”的作风,所以历史上对于汉高祖这四个字的评语,也可说是由于比较性格而来的评论而已。
我们讲苏秦失败的情形,又顺便扯出了这些故事,都是为了说明古今中外的人情常态。我们现在讨论孟子,顺便联想到孟子的母亲对于孟子教育上的伟大之处,孟子所以表现出和苏秦迥然不同的圣贤人格,和这位孟太夫人的教诲,有着密切的关系。
--- 南怀瑾 《孟子旁通》
大家对于收继婚制度,如果是少数民族,倒是觉得可以理解,不过对于汉人也会这么做,就难以接受了。因为,只接受了一个观点,这种做法是相当不文明,当然会打心眼里排斥。
收继婚(转房婚),是家族中某个男人没了,其妻子改嫁其他兄弟的制度,很多人喜从男女之事去解读,这个原因不是没有,不过,更重要的还是,钱。
自从母氏社会崩溃后,女人在男人眼中,和财物就差不多等价。为了防止财物流失,包括陪嫁。于是,女子出嫁后,没有特别原因,必须终身待在夫家。所以,有收继婚制度,保证了继续繁衍后代的可能,没制度也没关系,看后来对女子的各种“规矩”,有一条很重要,从一而终。
虽说儒学兴起后,大家对于这种做法有了根本认识,开始抵制。不过,民间还是会我行我素,就算是上层人士,一样会只忙着照顾自己的情绪。这里就有两个著名的案例,一个是杨广,隋炀帝,一个是李世民,唐太宗。
杨广,不用多介绍,挖了一条大运河,大家都记着他了。不过,他贪色,也让民间评点不断,他就将他父亲的一个妃子宣华夫人给继承了。他的表侄李世民更厉害,将自家的兄弟一顿咔嚓后,然后将弟弟李元吉的妃子,纳进了后宫。
后者大概是政绩比较出色,所以,这段历史一般就被人淡化处理。不过,他的后人,唐高宗李治将这件事做到了极致,不但娶了自己老爹的妃子,还给唐朝带来了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当然这三人,不会是冲着什么财,纯粹就是奔着容颜。
中国有段五胡乱华历史,这种现象就频繁发生了,当然也是指这王公乱象,民间此类事情,史官哪有闲心理会,只有写小说的会好奇罢了。
有一人就是因为和自己的嫂子好上了,丢了国家。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此事其实不算什么,但此事的恶劣在于,这个嫂子要毒害北凉君主沮渠牧犍娶的妻子,这个妻子背景不简单,当时北魏拓跋焘的妹妹。
当时,拓跋焘就让他妹夫将凶手交出,沮渠牧犍果断拒绝,还将嫂子照顾的很好,这不是恶化事态么,换做任何一个人,都会拔刀相见,何况这人还是有志统一天下拓跋焘。后来,这个故事成了教科书式的典型案例,每次说到因“叔嫂乱情”亡国,就会拿出来。其实,沮渠牧犍是输在了自己的刚愎和判断失误上。
来看看北齐,一个只有28年的国家,倒是留给了后人不少故事,其中不少就是这高氏男儿郎的风流事。如果是收继了本族其他男人的妻子倒也罢了,毕竟是鲜卑族人,可以理解。这些皇帝将魏朝的宗室王妃全部接纳不说,还和自己兄弟的妻子暗通款曲,抢人家的妻子,甚至采取逼迫手段。
这其实就很难用荒*好色来解释,如高洋为了报复当年自己的妻子被哥哥高澄所污,后来也对自己的嫂嫂做同样的事。一国的所有皇帝,对于女色有着别样的需求,放于现在看,可能某段基因出了问题。
再说个离现在比较近的故事,很多人也耳闻过,顺治的妈孝庄皇太后和多尔衮的事情。民间就咬定,这二人一定有私情,不然的话多尔衮为何力挺一个娃做皇帝。不过,在官方史籍中是无半点文字。有人解释,这种做法在满人中也是正常的。不过,满人进关后,接受了汉文化的教育,认识到这是很丢人的事情,便竭力掩饰。
不评述这个结果,只看看当年匈奴的做法,收继其他人妻子的不是随便哪个兄弟。就说王昭君,老单于没了,她嫁给了新单于。
这种现象,在国外也是有的,比如:英国的亨利八世娶了他的嫂嫂凯瑟琳。不过,人家的动机很是单纯,只是为了加强英国和西班牙王室的联盟。
不管是为了财,还是色,还是政治利益,显而易见的是女子,只是那个社会的配角。为了可以生存,不得不屈服于某种制度。
后来,制度倒是没了,但女人的境遇更惨,更没有追求自己生活的权力。夫权如猴儿头上的紧箍咒,提示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如今的女孩,真是太幸福,尤其是恋爱中的女孩。
历史中的高湛是个好人么?(不管他是不是好皇帝)
虽形似为人,行如禽兽
1威逼兄嫂李氏与其私通,李氏生下女儿后将其秘密掐死,高湛以牙还牙杀死杀其儿子
历史上曾有北方少数民族兄终弟及纳兄之嫔妃之俗,而北齐显然是经过鲜卑拓跋百年开化后北魏农耕政权分支,其国与中原汉人几无两样,高湛先是 , 而且有 性质,李氏不堪毁 之女,又遭灭子之痛,为人如此何如禽兽;
2在其位不谋其事,疏于仁义道德
在位期间不谋国事,进一步导致北齐的衰败。
整日沉迷于酒色,间接导致胡皇后后之放荡行为。
任用奸臣,与国家不顾。
国事托人,自己享受,早早当上太上皇。
可见高湛其人,首先纵情声色,不务正业,这点不能说是不是好人,但其人不正乃真。
其次,在其位不谋其事,无任何责任之心,若知自己无治国之智,何不推闲而上害得国家惨淡,人民困苦。
滥用私权,声色犬马。
李刚讨厌吧,那现实世界来个这样的人,你说他是好人吗?
宋徽宗不是个好皇帝,是不是个好人不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讲。他这个昏君必然是压榨民力的,花石纲搞灭了多少人
对绝少数人来讲他就是好人了,蔡京、蔡攸之流,没宋徽宗,他们就享受不到权力奢华
他是不是个好人是的。
朱棣是个好皇帝、好父亲、可是不是个好人?他是明朝少有的皇帝,更是我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明君,可以和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他的父王朱元璋并名。至于抢侄儿的皇位,在情理之中。若让一个无鸿鹄之志的皇帝统领大明,为什么不能取而代之呢!建文帝和他父亲一样,都是心存手软。要是他是个合格的皇帝,他肯定会在靖难之役前,像宋太祖赵匡胤一样,来场别处生面的“杯酒释兵权”。但他不行…而他的叔叔朱棣能担此重任。朱棣代替侄儿做了皇帝后,励精图治,一扩大国土,征战北方,收复国土。二下西洋,受万国朝拜。三兴文化,创刊了永乐大典,是个不可多得的圣君。
历史中的秦始皇是个好皇帝吗?在公元前221年,中华大地实现了第一次版图、政治上的统一。这次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四百多年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次大统一最重要领导者就是秦始皇,这是一位历代都有争议的人物。本人虽然才疏学浅,今日也斗胆对其评论一番。 秦始皇究竟是功大于过、过大于功还是功过各半呢?我认为应当是功大于过的。秦始皇的功绩不仅仅在于统一中国,更主要的在于他创始了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用两千多年,对中国的影响是无穷无尽的。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即有利于民族大融合,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中央集权制度代替了分封制度,避免了“国中国”的出现,更奠定了两千年的政治体系根基,对中国的封建政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去了,秦朝灭亡了,但郡县制却一直施行了两千年之久。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这也确定了秦始皇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统一中国,是秦始皇的第二大功绩。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天下便渐渐混乱起来。长勺之战、泓水之战、城濮之战、吴越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大大小小的战乱连绵不绝,既影响了天下百姓的正常生活,又大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是谁呢?自然是天下百姓了。行军军需,要从百姓身上出;作战士兵,要从百姓当中抽;战争火焰,要在百姓身上烧;战后恢复,要由百姓去做……百余年的战争啊!抽的可都是百姓身上的血呀!普天之下,哪个百姓不希望有一个团圆、美好的家庭呢?若要实现这个宿愿,就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社会。于是,在公元前230年,秦王政统帅秦军百万,用铁的手腕灭韩、破赵、荡燕、降魏、平楚、收齐,一统华夏,建立起统一的国家,还百姓一个没有战乱的世界。秦始皇又统一了度、量、衡、文字、驰道,收缴天下兵器,建立起郡县制度,还创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中,秦始皇可谓是第一功臣! 人们批判秦始皇,“焚书坑儒”当首屈一指。但是本人认为,焚书坑儒根本不算秦始皇的什么过失。因为那些方士和儒生的言论威胁到了国家的统一和秦始皇的统治。他们主张恢复分封制度,并且以古人的观点来评价当时的社会现象,还公开诽谤朝政。秦始皇坑杀这些人是为了加强统治,只是手段残忍一些罢了。何况唐太宗和康熙帝在巩固统治时不是也很残忍吗? 焚书虽然比较残酷,但所焚之书,也只是民间私家之藏书,对秦记和博士官所执掌的“《诗》《书》百家语”还是加以储存的。真正使这些“《诗》《书》百家语”毁于一旦的是项羽和萧何,项羽火烧咸阳宫,并将所有东西付之一炬。而萧何所抢救出的图书,只是对军事有用的“丞相御史律令图书”,对“《诗》《书》百家语”之类图书却视若罔闻,以致秦朝国库里所藏的百家语化成了滚滚浓烟。所以后人说“萧何,汉之功臣而《六艺》之罪人也”。因此,真正焚烧我国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文化结晶的凶手是项羽、萧何而并非是秦始皇。 秦始皇一生最大的过失就是他太残暴太奢侈,对人民没有什么同情心。他为了修建阿房宫,不惜砍尽半壁江山之木材;为了天下的统一,他不惜牺牲全邯郸百姓的生命;为了修筑长城,他不惜耗尽天下民力……但是,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帝王,他不可能按照现在人的思维来处理事务。因此,我认为秦始皇的这些过失是不值得人们深究的。 综上所述,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千古一帝”,不愧是一位超三皇、越五帝的历史大功臣、大伟人!
很难说 不同的思维角度有不同的结果! 他统一文字,统一六国 你说是好是坏? 他杀忠良,六情不认 你说是好是坏? 其实答案在我们没个人心里!
历史中的武则天是个好皇帝吗?七分功,三分过
高演,高湛是那个朝代的皇帝,历史上他们都是好皇帝么?北齐只有高殷、高演两个好皇帝,其他的都是昏君、暴君。只有高殷、高演两个都对百姓很关心你、很怜悯的,勤政爱民,守护国土,高殷一个十几岁的少年皇帝,但在北齐这个大多数都是暴君、昏君的年代是位罕见的明君。高演只做了一件坏事,就是为夺位杀死年仅十七岁的侄儿高殷,他也是北齐这个大多数都是暴君、昏君的年代是位罕见的明君。。
而高湛这个人,请不要被电视剧骗了,高湛,北齐武成帝残害宗室,昏庸无能,沉湎于美色之中,宠信小人,不思国事,只贪图自己快乐,还 嫂子,杀死侄子和兄弟,北齐岌岌可危。565年,传位于长子高纬,自为太上皇帝。天统四年(568年),因为酒色过度而死,时年三十二岁。年号太宁、河清,諡号武成帝,庙号世祖。
历史中的秦始皇是好皇帝吗?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其非凡的功绩在中国帝王中也只有数人能与之相比。虽然他在晚年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他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正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所评论的:“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但秦仅二世而亡,其中的历史教训足以警世后人,引以为鉴。秦始皇称帝后,主张“事皆决于法”,从而高扬起“法治主义”的大旗,以理天下。直到今天,法治主义也是个十分诱人的主张,而法制社会更是今人努力在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境界。难道在几千年前,这位极权皇帝就已经实行了法治主义吗?到底什么是法治主义?秦始皇搞的“事皆决于法”是否是法治主义?这对于了解中国传统的法治思想将不无益处。
真实历史中的多尔衮是个怎样的人?他是不是皇帝,他死后被追封为清成宗应该算是皇帝吧?他是不是个枭雄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尔衮被封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崇德元年(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次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家属。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立下卓越战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諡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两个月后,于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人物评价
《清史稿》: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有年威福自专,殁后其属人首告定罪除封。念定鼎之初王实统众入关,肃清京辇檄定中原,前功劳未可尽泯。今其茔域榛芜,后嗣废绝殊堪悯恻。交内务府派人员修葺,并令近支王公按时祭扫。
《清世祖实录》:凡一切政事及批票本章,不奉上命,概称诏旨。擅作威福,任意黜陟。凡伊喜悦之人,不应官者滥升,不合伊者滥降,以至僭妄悖理之处,不可列举。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令其日候府前。
皇太极:朕爱尔过于诸子弟,赉尔独厚。
济尔哈朗:昔太宗文皇帝龙驭上宾,诸王大臣共矢忠诚,翊戴皇上。方在冲年,令臣济尔哈朗与睿亲王多尔衮同辅政。逮后多尔衮独擅威权,不令济尔哈朗预政,遂以母弟多铎为辅政叔王。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称皇父摄政王。凡批票本章,一以皇父摄政王行之。仪仗、音乐、侍从、府第,僣拟至尊。擅称太宗文皇帝序不当立,以挟制皇上。构陷威逼,使肃亲王不得其死,遂纳其妃,且收其财产。更悖理入生母于太庙。僣妄不可列举。臣等从前畏威吞声,今冒死奏闻,伏原重加处治。
豪格诅咒多尔衮是“有病无福”之人,多尔衮身材细瘦,素患风疾,常常头昏目眩,壮年猝死,大抵跟纵欲有关。随着权力的迅速膨胀,多尔衮的生活穷侈极欲,“于八旗选美女入伊府,并于新服喀尔喀部索取有夫之妇”,还逼娶朝鲜公主,又嫌其不美,让朝鲜再选美女,搞得朝鲜朝野大怨。
顺治帝:①各处征伐,皆叔父倡谋出奇。攻城必克,野战必胜。叔父幼而正直,义无隐情,体国忠贞,助成大业。②又辅朕登极,佐理朕躬,历思功德,高于周公。
卫匡国:①他具有超人的谋略和精明,并以勇武和忠实著称。他的聪明才智使最有学识的中国人都钦佩不已,他的公正仁慈赢得平民百姓的爱戴。②阿玛王使鞑靼获得了中国,由于他的贤明公正仁慈和军事才能,鞑靼人和中国人都对他很敬畏。这个当权者的死给朝廷带来很大的麻烦。”
竹内藤右卫门:九王子是皇帝的叔父,是一位年在三十四五岁,身材瘦长,留有美髯,是个面板微黑,面貌英俊,目光锐利的人。他是皇帝下面第一个有地位的人,其他各王和所有的臣下,都尊重他,上上下下都怕他。
乾隆帝:①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有年威福自专,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奉世祖入都成一统之业,功劳最著。王之立心行事实为笃忠,感厚恩明君臣之大义。②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边疆。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大业,厥功最著。 ”
徐珂:睿亲王多尔衮以元勋懿戚,横被流言,乾隆朝,始特旨昭雪,复爵予諡。
蔡东藩:若清则国势方盛,太宗晏驾,以六龄之幼主,安然即位,多尔衮等忠心辅幼,竟尔匕鬯无惊。至于明社已屋,又由多尔衮出师,唾手中原。
萧一山:在入关初,总成其事,揽权行政者,则睿王多尔衮也。使清无多尔衮之摄政,无范洪诸人之运筹,无多铎等之征伐,则清之一统,未可必也。
孟森:①清之入关创业,为多尔衮一手所为。②清饶天幸,以多尔衮入关成大功其明达是以听纳正论,然其时能持论者,实无几人,旧人中唯范文程,降臣中唯洪成畴为有见地,而多尔衮皆能虚受其言。
周汝昌:多尔衮既亡,清政局遂一大变。
顾诚:对于清廷的最高统治者摄政王多尔衮来说,胜利却来得太容易,他以为清朝的两大对手大顺、南明都已经被彻底打垮,剩下的事不过是接管地方,享受胜利果实而已。
刘为:多尔衮短暂的一生中,戎马战事占用了他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在整个皇太极统治17年期间,多尔衮主要经历是统军作战,并逐渐成为皇太极的亲信,以此积累了军事实力和从政经验。
李治亭:在清朝开国史上,摄政王多尔衮无疑是决定清朝命运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在明清兴亡的关键时刻,毅然决策进关夺权;又在关键时刻,指挥关键的山海关决战,一举击败李自成,清朝顺利进关;再决策,定鼎北京;国家初成一统!从一定意义上说,多尔衮之开创清朝历史新纪元,与努尔哈赤之开国奠基一样,同具深远的历史意义。
李鸿彬:多尔衮是清开国时期的一个有影响的重要人物,入关前他是太宗皇太极的得力助手,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建立许多战功,成为智勇双全的著名将领。他继承了太祖、太宗入主中原,统一全国的遗愿,辅佐年幼的顺治帝建立清王朝,是清开国的第一大功臣。
1 谢公赞嫂翻译
原文林道人诣谢公①。
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35316462东阳时始总角,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②。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令还,而太傅留之③。
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④。”因流涕抱儿以归。
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⑤!”(选自《世说新语》作者:南朝宋人刘义庆)翻译僧人支道林去见谢公(谢安),东阳(谢朗)那时还是小孩,病刚好,身体不堪劳顿。他和林公清谈,说的很累。
东阳的母亲王夫人在隔壁听他们辩论,两次让人叫东阳回去,都被谢太傅留住。于是王夫人亲自出来,说道:“ 我早年守寡,一生的寄托,都在这个孩子身上。”
随即哭着把儿子抱回去了。谢公对同座的人说:“ 家嫂言辞感人,你们可以到处传颂,遗憾不能让朝中官员一见。”
林道人:晋代和尚支道林;谢公:谢安,东晋名相,死后追封太傅,世称谢太傅,谢公资料:又名谢朗之母东阳:谢郎,谢安的侄子,曾任东阳太守。其父谢据早逝,下文“家难”指此事总角:古时儿童头结成小髻,指代小孩信:传信的人东阳时始总角 ,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 遂至相苦。
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
因流涕抱儿以归。 (选自《世说新语》)注林道人:指晋代和尚支遁,世称林道人、林公。
谢公:谢安,东晋名相,死后追封太傅, 世称谢太傅、谢公。东阳:谢朗,谢安的侄子,曾任东阳太守。
其父谢据早亡,下文“家难”即指此事。总角:儿童头结发成小髻,常用以指代儿童。
信:传信的人。朝士:朝廷官员。
解释下列粗体的词。1(1)东阳时始总角( ) (2)再遣信令还( ) (3)而太傅留之( )(4)谢公语同坐曰( )2 根据文意,用“/”把文中画线部分断成三个短句。
新 妇 少 遭 家 难 一 生 所 寄 唯 在 此 儿3王夫人为什么坚持要“流涕抱儿以归”?4翻译 1 东阳时始总角 ,新病起,体未堪劳2 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1 ⑴才 ⑵派 ⑶他,代东阳(或谢朗)⑷告诉或“对……说”2 新妇少遭家难/ 一生所寄/ 唯在此儿 。3⑴新病起;⑵一生所寄,唯在此儿。
4谢朗那时还是小孩,病刚好,身体不堪劳顿。
2 傅显迁缓文言文翻译1原文
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望之如偃蹇老儒。一日,雅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或指所在,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意,曰:“适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倦而假寐。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
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夫僮仆读书,可示佳事。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食而不化,至昏聩僻谬,贻害无穷,亦何贵此儒者哉!(出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2注释
雅步:从容安闲地行走。雅:美好不粗俗。
比:等到。
适:刚才。
假寐:小睡,打盹。
虑:担忧
或:有人。
走:跑。
觅:寻找
大骇:非常吃惊。
可:值得。
针黹(zhǐ):针线活。黹:缝纫,刺绣。
偃蹇(yǎnjiǎn):傲慢。
使:让。
迂:迂腐。
3译文
傅显,喜欢读书,很懂文学。他也稍微知道(些)医药(知识),性情迂腐而迟缓,看上去如同(一个)迂腐萎靡的老学士。一天,(傅显)迈着优雅的步伐行走在市场上,逢人就问:“看见魏三哥没有?”有的人指示(魏三)在什么地方,(傅显就)又迈着优雅的步履前往。 等到相见,傅显喘息半天。(魏三)问他见(自己)有什么事,傅显说:“刚才在枯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做针线活困了在打盹。小孩在井旁嬉戏,相距大概只有三五尺,似乎有危险。(因)男女有别,(我)不便叫醒三嫂,所以跑来找您。”
魏三大惊跑去,妇人已经趴在井口哭儿子了。
奴仆读书,可以显示出(是件)好事。但读书是用来明理的,明理是用以实用的。食而不消化(学不致用),(反而)致使糊涂乖僻,贻害无穷,又看重这种学士干吗啊!
4寓意
不能墨守成规,要学会灵活变通。
学知识不能死板,要活学活用。
读书是用来明理的,明白了道理是用来指导生活的。若是死读书不懂变通,那么即使是“大儒”又有什么用呢?
3 李久常,临胸人壶榼于野查了一下这是聊斋里的一个故事。
家里有本铸雪斋聊斋志异,没时间照抄。错得比较严重的改过来了。
阎王 李久常,(山东省)临朐人 。有天携带酒壶在野外喝酒,忽然见一阵旋风呼呼地刮了过来,便恭恭敬敬地把撒酒祭奠。
后来有次外出办事,看到路旁有一所殿堂壮丽宏伟的大宅院。正在注目间,有一位婢女从里面走出来,邀请李久常进去。
李久常一再推辞,婢女拦住他,更加殷勤地邀请,李久常对说:“素不相识,莫不是认错人了吧。”婢女道:“错不了。”
随即说出他的名和姓。李久常问:“这是谁的院落?”答曰:“进来便知。”
于是跟他进了门,来到一门口,看到一个女的手脚都被钉在门扉上,走进看才发现这个女人是他的嫂子,顿时吓了一跳。原来,李久常有个嫂子,手臂生疮,已有一年多起不来床了。
自己想着她怎么会来到这里,不禁怀疑这个婢女邀他进来也是不怀好意,迟疑间缓下脚步,懊恼不已。但婢女不断催促,也就跟她进了门。
来到大殿,见殿上坐有一人,如王者般穿戴冠服腰带,气象威猛。李久常俯身跪下,不敢抬头。
王者命人扶起他,宽慰道:“别怕,我以前曾叨扰过美酒一杯,此次邀你过来只是想当面酬谢,并没有别的意思。”李久常这才放下心来,但仍然想不出缘由。
王者又问:“你难道忘了以前曾在田野里撒酒祭奠吗?”李久常这才顿悟,方知座上人是神明。 又恭敬问道:“刚才看到我嫂子受这种酷刑,我与她为骨肉亲人,实在不忍心看她这样,望大王开恩怜悯。”
王者道:“这个女人悍妒,该得此罚。三年前,你哥的妾生小孩时脱肛,她暗地里拿针刺在她肠子上,害她的五脏到现在还时不时的痛,这些岂是人做的!”李久常还是苦苦哀求,大王才道:“罢,看在你的面子上暂且饶她一回,你回去后可要好好劝她莫再为恶才行。”
李久常再三谢过后退下了,再回头看,其嫂已不在门扉上了。 回家后看望嫂子,她卧在床榻上,疮里流出的毒血把席子都弄黑了,正因为小妾忤逆了她的意愿而破口厉骂。
于是李久常劝她说:“嫂子千万不要再这样了!你今日所受的疾苦,都是因为平日嫉妒所招来的。”他的嫂子愤然道:“叔叔你是个好男儿,你家娘子好比孟光般贤妻温婉,才会任你东家眠西家宿都不敢吭声。
那自然要数叔叔喜欢正夫纲。但怎么着轮不到你来管教老娘吧!”李久常说:“嫂嫂勿怒,若跟你说实情,怕你哭都来不及。”
答曰:“我不曾盗过王母手中一丝线,又不曾与玉帝眼前的侍者眨过眼,心中坦荡荡,哪里用得着哭?” 于是李久常小声在她耳边说:“拿针刺人家的肠子,这该怎么罚?”嫂子勃然色变,慌张地问这话是从哪里听来的,李久常告诉她殿堂里看到听到的种种,她听了战栗不已,痛哭流涕哀求道:“我再也不敢了!”涕泪未干,突然感觉身上不疼了,十天后就痊愈了。于是痛改前非,人们都称赞她贤淑。
后来小妾再生小孩,肠子又落出来了,针还在原来那个地方,拔掉后小妾的肠痛也好了。 异史氏曰:“天底下跟他嫂子一样的悍妇何其之多,只恨阴间法网之上,漏网者(得不到惩罚的人)太多了。
我却说:“这也未必。冥司降下的惩罚,未必没有比钉于门扉还要严重的,只是我们都不知道而已。”
附上原文及注释:阎王 李久常,山东省临朐县人 。壶榼于野 [2] ,见旋风蓬蓬而来 [3] ,敬酹奠之 [4] 。
后以故他适,路傍有广第,殿阁弘丽。一青衣人自内出,邀李,李固辞。
青 衣要遮甚殷 [5] 。李曰:“素不识荆 [6] ,得无误耶?”青衣云,“不误。”
便言李姓字。问:“此谁家?”答云:“入自知之。”
入,进一层门,见一 女子手足钉扉上 [7] 。近视,其嫂也。
大骇。李有嫂,臂生恶疽,不起者年余 矣。
因自念何得至此。转疑招致意恶 [8] ,畏沮却步。
青衣促之,乃入。至殿 下,上一人,冠带如王者 [9] ,气象威猛。
李跪伏,莫敢仰视。王者命曳起之, 慰之曰:“勿俱。
我以曩昔扰子杯酌 [10] ,欲一见相谢,无他故也。”李心 始安,然终不知其故。
王者又曰:“汝不忆田野酹奠时乎?”李顿悟,知其 为神,顿首曰:“适见嫂氏,受此严刑,骨肉之情,实怆于怀。乞王怜宥!” 王者曰:“此甚悍妒,宜得是罚。
三年前,汝兄妾盘肠而产,彼阴以针刺肠 上,俾至今脏腑常痛。此岂有人理者!”李固哀之。
乃曰:“便以子故宥之。 归当劝悍妇改行。”
李谢而出,则扉上无人矣。归视嫂,嫂卧榻上,创血殷 席 [11] 。
时以妾拂意故,方致诟骂。李遽劝曰:“嫂勿复尔!今日恶苦,皆 平日忌嫉所致。”
嫂怒曰:“小郎若个好男儿 [12] ;又房中娘子贤似孟姑姑 [13] ,任郎君东家眠,西家宿,不敢一作声。自当是小郎大好乾纲 [14] ,到 不得代哥子降伏老媪 [15] !”孪微晒曰:“嫂勿怒,若言其情,恐欲哭不暇 矣。”
曰:“便曾不盗得王母箩中线 [16] ,又未与玉皇香案吏一眨眼 [17] , 中怀坦坦,何处可用哭 龟者!”李小语曰:“针刺人肠,宜何罪?”嫂勃然色变,问此言之因。 李告之故。
嫂战惕不已,涕泗流离而哀鸣曰:“吾不敢矣!”啼泪未乾,觉 痛顿止,旬日而瘥 [18] 。由是立改前辙,遂称贤淑。
后妾再产,肠复堕,针 宛然在焉。拔去之,肠痛乃廖。
异史氏曰:“或谓天下悍妒如某者,正复不少,。
4 文言文翻译:傅显迂缓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望之如偃蹇老儒一日,雅①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或指所在,雅步以往比②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意曰:"适③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倦而假寐④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奴仆傅显,喜欢读书,颇懂文义。也稍微知道(些)医药(知识),性情迂腐而迟缓,看上去如同(一个)傲慢的老学士。一天,行走在市场上,逢人就问看见魏三没有。有的人指示(魏三)在什么地方,(就)又迈着幽雅的步履前往。等到相见,喘息半天。(魏三)问他见(自己)有什么事,说:“刚才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做针线活困了在打盹。小
孩在井旁嬉戏,相距大概只有三五尺,似乎有危险。(因)男女有别,不便叫醒三嫂,所以跑来找您。”魏三大惊跑去,妇人已经趴在井口哭儿子了。
5 翻译文言文:苏秦列传苏秦是东周雒阳人,他曾向东到齐国拜师求学,在鬼谷子先生门下学习。
外出游历多年,弄得穷困潦倒,狼狈地回到家里。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讥笑他,说:“周国人的习俗,人们都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为事业。如今您丢掉本行而去干耍嘴皮子的事,穷困潦倒,不也应该嘛!”苏秦听了这些话,暗自惭愧、伤感,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说:“一个读书人既然已经从师受教,埋头读书,可又不能凭借它获得荣华富贵,即使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找到一本周书《阴符》,伏案而钻研它。下了一整年的功夫,悉求真缔,找到与国君相合的门道,激动地说:“就凭这些足可以游说当代的国君了。”
6 郑均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后汉书·郑均传原文
郑均字仲虞,东平任城人也。少好黄、老书。兄为县吏,颇受礼遗,均数谏止,不听。即脱身为佣,岁余,得钱帛,归以与兄。曰:“物尽可复得,为吏坐臧,终身捐弃。”兄感其言,遂为廉洁。均好义笃实,养寡嫂孤儿,恩礼敦至。常称病家廷,不应州郡辟召。郡将欲必致之,使县令谲将诣门,既至,卒不能屈。均于是客于濮阳。
建初三年,司徒鲍昱辟之,后举直言,并不诣。六年,公车特征。再迁尚书,数纳忠言,肃宗敬重之。后以病乞骸骨,拜议郎,告归,因称病笃,帝赐以衣冠。
元和元年,诏告庐江太守、东平相曰:“议郎郑均,束脩安贫,恭俭节整,前在机密,以病致仕,守善贞固,黄发不怠。又前安邑令毛义,躬履逊让,比征辞病,淳洁之风,东州称仁。书不云乎:‘章厥有常,吉哉!’其赐均、义谷各千斛,常以八月长吏存问,赐羊酒,显兹异行。”明年,帝东巡过任城,乃幸均舍,敕赐尚书禄以终其身,故时人号为“白衣尚书”。永元中,卒于家。
后汉书·郑均传翻译
郑均字仲虞,东平任城人。少时喜好黄老之书。兄为县吏,接受别人礼物甚多,郑均多次谏阻,兄不听。郑均就脱身为人打工,一年多,得到钱帛,回来交给其兄。说:“物用完了可以再得,为官吏贪赃犯罪,一生都完了。”兄感激其言,以后就廉洁奉公了。郑均好义务实,养寡嫂孤儿,恩义礼貌备至。常称病留家,不应州郡征召。郡守非要他去不可,使县令诈称将到他家,郑均即到郡守府,郡府最后还是没能让他屈服。郑均于是躲到濮阳作客去了。
建初三年(78年),司徒鲍昱招他,后举他直言,他没有到。六年,皇帝公车特征,再迁尚书,多次献纳忠言,肃宗很敬重他。后来以病请求退休,拜为议郎,告归,因称病重,帝赐以衣冠。
元和元年(84年),诏书告庐江太守、东平相说:“议郎郑均,束修安贫,恭俭节整,前在机密,以病退休,守善贞固,黄发不怠。又前安邑令毛义,躬行谦让,从征辞病,纯洁之风,东州称仁。《尚书》不是说‘表彰那些有常德的人,是善政’。宜赐郑均、毛义谷各千斛,常以八月长吏慰问,赐羊酒,以显此异行。”第二年,帝东巡过任城,就亲临郑均家,命赐尚书禄以终其身,所以当时人称为“白衣尚书”。永元中,在家去世。
7 苏秦合纵文言文翻译原文: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愤读书,曰:“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
译文:苏秦是洛阳人,学合纵与连横的策略,劝说秦王,写了十多个建议书都没有派上用处,最后他所有的钱都用完了,悲惨而归。到了家,他的妻子不为他缝纫,他的嫂子不为他做饭,他的父母亲也不认他这个儿子。苏秦叹了口气,说:“都是秦王[这个不用抄上去,解释上说的是苏秦自己错,但是我们老师觉得是秦王的错,你如果想用苏秦就把“秦王”改成“我”]的错啊!”就发誓要勤奋读书,说:“哪有事情办不成的?!”读书快要睡着的时候,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了脚。后来联合了齐、楚、燕、赵、魏和韩国反抗秦国,然后成了六国的相印。
8 苏秦苦学 文言文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愤读书,曰:“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
译文
苏秦是洛阳人,学习合纵与连横的策略,劝说秦王,写了十多个书信都没有派上用处,最后他所有的钱都用完了,悲惨而归。回到了家,他的妻子不从织布机上下来迎接他,他的嫂子不为他做饭,他的父母亲也不认他这个儿子。苏秦叹了口气,说:“这都是苏秦的罪过啊!”就发誓要勤奋读书,说“哪有事情办不成的!?”在读书就快要睡着的时候,拿锥子刺破自己的大腿,血流到了脚。最后终于联合了齐、楚、燕、赵、魏和韩国联手反抗秦国,带上了六国的相印。
启示
如果想要把事情做成功,就要下定决心,目标明确。要肯吃苦,肯努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亲戚的表现反应出,人心向背,在苏秦落魄时,并没有给予帮助,世态炎凉,但同时也是苏秦下定决心发奋读书的原因之一!
9 《晋书·华轶传》原文及翻译《晋书·华轶传》原文 华轶,字彦夏,平原人,魏太尉歆之曾孙也。
祖表,太中大夫。父澹,河南尹。
轶少有才气,闻于当世,泛爱博纳,众论美之。初为博士,累迁散骑常侍。
东海王越牧兖州,引为留府长史。永嘉中,历振威将军、江州刺史。
虽逢丧乱,每崇典礼,置儒林祭酒以弘道训,乃下教曰:“今大义颓替,礼典无宗,朝廷滞议,莫能攸正,常以慨然,宜特立此官,以弘其事。军谘祭酒杜夷,栖情玄远,确然绝俗,才学精博,道行优备,其以为儒林祭酒。”
俄被越檄使助讨诸贼,轶遣前江夏太守陶侃为扬武将军,率兵三千屯夏口,以为声援。轶在州其有威惠,州之豪士接以友道,得江表之欢心,流亡之士赴之如归。
时天子孤危,四方瓦解,轶有匡天下之志,每遣贡献入洛,不失臣节。谓使者曰:“若洛都道断,可输之琅邪王,以明吾之为司马氏也。”
轶自以受洛京所遣,而为寿春所督,时洛京尚存,不能祗承元帝教命,郡县多谏之,轶不纳,曰:“吾欲见诏书耳。”时帝遣扬烈将军周访率众屯彭泽以备轶,访过姑孰,著作郎干宝见而问之,访曰:“大府受分,令屯彭泽,彭泽,江州西门也。
华彦夏有忧天下之诚,而不欲碌碌受人控御,顷来纷纭,粗有嫌隙。今又无故以兵守其门,将成其衅。
吾当屯寻阳故县,既在江西,可以捍御北方,又无嫌于相逼也。”寻洛都不守,司空荀籓移檄,而以帝为盟主。
既而帝承制改易长吏,轶又不从命,于是遣左将军王敦都督甘卓、周访、宋典、赵诱等讨之。轶遣别驾陈雄屯彭泽以距敦,自为舟军以为外援。
武昌太守冯逸次于湓口,访击逸,破之。前江州刺史卫展不为轶所礼,心常怏怏。
至是,与豫章太守周广为内应,潜军袭轶,轶众溃,奔于安城,追斩之,及其五子,传首建邺。 初,广陵高悝寓居江州,轶避为西曹掾,寻而轶败,悝藏匿轶二子及妻,崎岖经年。
既而遇赦,悝携之出首,帝嘉而宥之。 (《晋书•卷六十一•列传第三十一•苟晞、华轶、胡毋辅之、庾珉、王裒传》) 参考译文 华轶,字彦夏,是平原(今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人,魏太尉华歆的曾孙。
他的祖父华表,官至太中大夫。他的父亲华澹,官至河南尹。
华轶年轻时就很有才气,闻名于当世,博爱而交际广泛,当时人都称颂他。华轶初任博士,不断升迁任散骑常侍。
东海王司马越做兖州刺史,提拔华轶为留府长史。永嘉年间(307-313)历任振威将军、江州刺史。
虽然时逢“八王之乱”,但华轶仍然重视传统的礼仪典章制度,他设置儒林祭酒来弘扬儒学道统,传达教谕说:“今大道颓丧,礼法没有传承,朝廷也未予讨论,不能纠正,我常常因此感叹,觉得应当特别设立此官职,来弘扬此事。军谘祭酒杜夷,寄情玄妙幽远,坚定脱俗,才学精深博大,才能优秀,可以担任儒林祭酒。”
不久被东海王司马越檄令辅佐讨伐各路叛贼,华轶派前江夏太守陶侃为扬武将军,率三千兵马屯军夏口,作为声援。华轶在江州很有声望和恩泽,豪族儒士都用朋友的态度与他结交,深受江南百姓的爱戴,因乱而流亡江南的人都乐意归附他。
当时天子孤立危急,民变四起,但华轶有匡扶天下的志向,派人到洛阳上贡时,严格按照臣子的礼仪要求自己。华轶对(他派去的)使者说:“若通往洛都的路阻断了,可以进献给琅邪王司马睿,来表明我是司马氏的臣子。”
华轶自认为受洛阳朝廷(晋怀帝)所任命,又为寿春所统领,而当时洛阳朝廷(晋怀帝)尚在(洛阳),不肯接受司马睿的指令,属下郡县的官吏大都劝谏华轶但都未获接纳。华轶说:“吾想见到皇帝的诏书罢了。”
司马睿于是派扬烈将军周访率兵驻屯在彭泽(今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东)防备华轶,周访经姑孰,著作郎干宝见到了问他,周访说:“我受上级官府的指令,让我驻屯彭泽,彭泽是江州的西门。华彦夏有忧虑天下之至诚之心,不想庸庸碌碌像别人一样受人控制,近来政事纷乱,(我这次来这里)略有嫌疑。
现在又无故率兵把守江州的门户,(我怕)会出事。我会驻屯浔阳故城,(这样)既在江西,又可以抵御北方,还没有逼迫(华轶)的嫌疑。”
不久洛都失守,司空荀藩发布告示,承认司马睿为盟主。司马睿于是承制改换重要官员,但华轶不服从。
司马睿于是派左将军王敦率领甘卓、周访、宋典、赵诱等人讨伐华轶,华轶派别驾陈雄驻屯彭泽抵抗,自己则待领水军作为外援。武昌太守冯逸驻扎在湓口(今江西省九江市东)。
周访击败了冯逸,前江州刺史卫展未得到华轶的礼遇,心中早有不满,至此时,就与豫章太守周广作为司马睿的内应,暗中派军袭击华轶。华轶兵败,逃到安城(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卫展追击他并斩杀华轶和他五个儿子,将他们的首级运到了建邺。
起初,广陵人高悝寄居在江州,华轶征召他为西曹属吏,不久华轶败死,高悝藏匿了华轶(另外)两个子及妻子,辗转各地若干年。后来遇到大赦,高悝就带着他们自首了,皇帝很赞赏他并宽恕了他。
注释 1、泛爱:也作“泛爱”“泛爱”。博爱。
《论语·学而》:“泛爱众,而亲仁。”《庄子·天下》:“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陛下临制天下,一齐海内,泛爱蒸庶,布德施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