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

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第1张

如果不是无意间搜到《恋上哲学家》这部影片,可能也没有机会认识莎乐美。

越深入了解她,越觉得历史留给她的评价是有失偏颇的。

如果她生活在现在的话,一定会经常出现在微博热点。到底拥有怎样的魅力,能够成为那么多天才的缪斯?

这些都得从莎乐美所处的时代背景、出生环境、家庭教育说起。

莎乐美出生在俄罗斯的一个贵族家庭,她的爸爸是一个特别受赏识的将军。莎乐美出生的时候,沙皇都还派人送来亲笔的贺信。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莎乐美的家庭肯定属于上层,这样的成长环境,也必然让莎乐美从小就拥有更高的视野。

那是个动荡的年代,书中写到,就在莎乐美出生的第六天,俄罗斯发生了载入历史史册的重大事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业制的法令。这是近代俄国开始的标志。

但是动荡,同时就意味着急剧的变化,意味着新生新思潮。当时的莎乐美作为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不自觉地受它的鼓舞,和其他同学们一起骚动,参加政治运动。

莎乐美上学期间,经历了当时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暗杀事件,当时很多俄罗斯学生为了庆祝这件事情,上街游行。这件事情带给莎乐美很多影响:在书中莎乐美自己回忆说:

“我开始以为这些女孩只是把学习当做出国的政治借口,然后找个外国人嫁了。但是我完全想错,这些年轻的女孩的斗争,是为了建立新型的社会体制,是为了迎来一个更好的社会。”

这种成长经历带给莎乐美的影响是巨大的。

第一是女性能够产生的力量,女性也可以走出去,去改造社会。

第二就是,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我们曾努力去顺从周围的生活,顺从那些判断和规范。但是这些判断和规范是可以打破的。在年轻人身上,我们往往把这种情绪叫做“叛逆”。

莎乐美的家庭成长氛围也同样自由,莎乐美和父母的关系,都是比较自由的表达,没有受到过很严重的压抑。这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莎乐美可以保持自我,人云亦云,与她后来养成独立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莎乐美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件小事儿体现的特别充分。

“我们在家里只讲德语,我上了几节必修的俄语课之后,抱怨自己还是难以把俄语学好。爸爸突然决定允许我只用旁听俄语课,爸爸对母亲说:对一个女孩子来说,写不出俄文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吧”

在这种自由的成长环境下,莎乐美和爸爸以及她的三个哥哥,一直都能维持着温馨而彼此信任的关系。

父亲和三个哥哥带给莎乐美的影响很大,使她的性格中有很多男性的特征,这也是莎乐美能够和杰出男性进行思想交流的原因。

01 莎乐美和基洛特

每个人的青春期阶段,都是身体走向成熟的转变期。这个期间,生命本身所具有的最初始的力量,在经过了一定阶段的混乱以后,会达成新的妥协。

这个阶段,出现在莎乐美的十几岁到二十岁的时候。当时,她正处在一个混乱的宗教信仰时期。

在当时的俄罗斯社会,几乎每个家庭都是信教的。莎乐美一家自然不例外。每个家庭都会有自己的牧师,大家跟着这位牧师学习教义,接受上帝教导。

小时候的莎乐美,没有什么辨别力,就像其他的小孩子一样,对父母相信的东西从不加以怀疑就全盘接受了。对于上帝可能会像魔力一样出现在人世间,在莎乐美看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受父母信仰的耳濡目染,莎乐美很自然地吸收了那些宗教信仰。

但是在莎乐美十七岁的时候,她渐渐开始跟原先的信仰做起了斗争。

我就好像是第二次被投入这个世界似的,跟现实发生了无法和解的冲突。

每当牧师讲道“上帝无处不在”的时候,莎乐美都非常痛苦,在心里大声疾呼:上帝到底在哪里?如何确认信仰?

内心那种煎熬的不可调和的冲动,让莎乐美决定退出自己家里的教会。退教这件事情,让出身俄罗斯贵族家庭的莎乐美来说,是非常有争议的。在上层社会的舆论看来,这件事就是有辱门风,对信教的父母也是大不敬。莎乐美站在了人生的风口浪尖。

就是在这种混乱不堪的状态下,莎乐美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的男性——基洛特出现在她的生命中。

莎乐美有一天正在大街上散步,无意走到了一座教堂的门前。这时候,一个声音从远处的布道坛上传了出来。莎乐美不由自主地推开了教堂的门,缓缓的走向圣坛,在前面的一个位置做了下来。

她看清了这位牧师的模样——风度翩翩,说起话来铿锵有力。在他抑扬顿挫的声音中,伴随着他的手势,莎乐美好像找到了回归上帝的道路。

莎乐美回忆说这就是我要寻找的人!我的孤独终于有了尽头!我相信这个人可以把我从孤独中拯救出来。

基洛特是当时荷兰驻彼得堡的一位传教士,他思想前卫、博览群书、阅历广泛。他认为基督教信仰既超越科学,又不与科学相悖。这让基洛特在上流社会中收到敬重,甚至聆听他的布道都成为了一件社交盛事。

接下来的日子里,基洛特就像父亲一般,对莎乐美无微不至的关怀着。除了宗教神学以外,基洛特还给莎乐美讲哲学,康德、卢梭、伏尔泰、叔本华、斯宾诺莎等等,这些人的哲学著作,让莎乐美意识到,原来,人是可以在哲学中找到人生的意义的。

莎乐美发现自己爱上了基洛特,就像当初爱自己的父亲一样。基洛特取代了莎乐美心中消失的上帝,是莎乐美童年时代上帝形象的一个复制品。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他几乎是不真实的,好像头顶上自带光环。

但是这种对基洛特的崇拜很快被打破。基洛特尽然决定放弃自己的家庭,向莎乐美求婚。

那个瞬间,莎乐美觉得自己从天上掉到了地上,基洛特头顶上的光环消失了,这个爱人突然之间像上帝似的消失。

她在书中回忆到这一段写到:

当我确切发现,我不能把我的爱付诸任何一个现实中的男人时,我开始明白了上帝在我心中的的地位。也许从一开始,我的爱在目标上就不是指向庸常,而是指向某种几乎具有宗教意义的象征性的意象。

莎乐美拒绝了基洛特的求婚。对基洛特的爱慕也突然结束。莎乐美像是得到了一个解脱,但是这次和小时候上帝消失时所感受到的痛苦不一样,基洛特是完全真实的,他带给莎乐美的影响,帮助她找到了内在的自由。

02 莎乐美和保尔、尼采

1880年,19岁的莎乐美来到瑞士的苏黎世大学求学,主修宗教、哲学、语言学及艺术史。

在19世纪的欧洲,大部分的大学还不会接受女学生,莎乐美上的这所瑞士大学,其实是唯一一个接受女子入学的学院。莎乐美特别珍惜这个机会,学习非常努力,以至于身体出现问题,患上了肺结核,不得不中止学业,和她的母亲一起去罗马修养。

在大学教授的介绍,她在罗马认识了一位优秀的女性玛尔维达夫人。

玛尔维达夫人在罗马当地是很有号召力的,她家里的会客厅,几乎可以说就是当时欧洲知识界的交流中心。一大批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和诗人都会聚集在玛尔维达夫人的家里,高调地谈论着自己的见解。

在玛尔维达夫人的沙龙里,莎乐美就发现,无论在思想素质还是在思维能力上,男性都明显高出女性。这可能是因为当时多数女性还没有走出家庭,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不多,又不愿意去做那些对自身生活没有意义的思考。

也正是因为这样,莎乐美更愿意和男性交往,和他们沟通交流。就是在这个玛尔维达夫人的会客厅,莎乐美有机会先后认识了保尔和大哲学家尼采,这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莎乐美先认识的是保尔。莎乐美对保尔有种天生的好感,感觉这个学识渊博,善良温和人,就像是哥哥一样,可以保护自己。两个人相见恨晚,很快就熟悉起来,谈论着各种话题。经常沙龙活动已经结束了,他们还没有尽兴,就结伴走在月光下的罗马街道上,继续聊。

和保尔的相处,让莎乐美想到了一个有点乌托邦的美好计划:

在这个计划里,有一个面朝大海的工作室里,里面有一张大桌子,莎乐美和几个男性朋友一起围着桌子讨论着什么,一会儿激烈的讨论,一会儿开心地大笑起来。这个工作室同时还有几间卧室,每个人住一间,大家亲如姐妹。

莎乐美非常兴奋,她和保尔说了这个计划,但是呢,保尔好像有点茫然,他说: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交往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友谊,它还会有其他的东西。

内心激荡的保尔,有一天终于忍不住,来到莎乐美和她母亲的住处,当着她母亲的面,向莎乐美提出求婚。

这让莎乐美非常不知所措,又无奈又气氛。虽然他很喜欢保尔,但是这不是她想要的爱情生活啊。

这次求婚让莎乐美一度陷入了困扰中,她的母亲和玛尔维达夫人都觉着嫁给保尔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莎乐美坚持不打算走入没有任何退路的婚姻。

她在书中这样写到:

我的自由刚刚来到,我一点都不怕为它去进行虔诚的、快乐而艰苦的战斗,相反,我要让自由到来!让我们来看看那些所谓的无法逾越的障碍,是否真的出现在大多数人的生活中。

其实莎乐美非常困惑,为什么男女之间除了做夫妻情人之外,就不能做朋友。

就在这种为难的处境下,保尔和玛尔维达夫人商量着,邀请尼采来罗马吧,介绍给莎乐美认识,就是这样,哲学家尼采,走进了莎乐美的生活。

尼采和莎乐美的第一次见面,非常的戏剧性。在书中,莎乐美是这样回顾的:

“一天早晨,在圣彼得教堂,尼采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尼采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是从哪颗星球上一起掉到这里的?”

尼采见到莎乐美的第一面也惊为天人,他说:“莎乐美是我所认识到的极其聪明的人。”“一个在瞬间就能征服一个人灵魂的人。”

莎乐美和尼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相同之处,他们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上帝”。

这是尼采最著名的问题就是:

尼采说:“我的冒险就是以这种方式开始的。它们还没有结束。它们将把我引向何方呢?我会在哪冒险呢?如果我不回到原先的信仰上去,会怎样?我会找到某种新的信仰吗?”

我们从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出,莎乐美思考的重心或基础,好像都是关于童年时候上帝的消失。立足在这一点上,我们能够更好的去理解,为什么她的一生中会那么重视和周围的人建立精神上的连结这件事情。

某种程度上,莎乐美其实拥有很强的现代性,她是一个超前于百年的存在,即使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她也应该很适合这个社会。

让我们再回到故事中去。

莎乐美和尼采惺惺相惜,无所不谈,宗教、道德、家庭、爱情、婚姻,甚至是两性关系。莎乐美沉浸在这种精神的交流上,无法自拔。

但是渐渐地呢,尼采对莎乐美的好感表现的越来越明显。这种好感已经超越了朋友、师生关系。

书中讲到:有一次,尼采曾经试探着问保尔:莎乐美是位令人赞叹的女子,你怎么不娶她呢?

保尔说:哦,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一想到生儿育女的世俗生活,就担心自己顾不过来,还是你娶她吧,她正是你理想的伴侣。

于是尼采就跟玛尔维达夫人说了,莎乐美让他感到一种久违的幸福。请玛尔维达夫人向莎乐美转达他的想法。

但是,又一次,被莎乐美拒绝了。

从这两次求婚的拒绝,已经能够感受到莎乐美身上那种矛盾的对抗了。一方面,她在灵魂、精神上追求归宿,她需要像保尔、尼采似的这种朋友,另一方面,她又用一种对抗的姿态,始终追求生活上的绝对独立。

很奇妙的是,在莎乐美的这本自传中,她很少会提到自己的感受,更多的只是在陈述一种事实。大家作为读者,在看的过程中,其实是感受不到莎乐美在这种矛盾中的痛苦。

联系到那个时候的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欧洲也正是旧传统面临挑战的时候。这种时代气氛激励着一整代人去从事文学和哲学的创作,也给那些追求女性解放的女性提供了发掘自己个性的良好时机。对传统的本质提出质疑,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模式,成为那一代女性的关注焦点。

保尔把这个计划告诉了尼采,尼采竟然赞同了,并且也要参与进来。于是这个三人同盟算是正式成立了。成立后,他们三个开始了一次旅行。

在书中关于这部分的记录有两章,脉络并不是那么清晰。但是其中有两件事情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可以说是推动了三人关系发展的关键性事件。

离开罗马后,他们途经意大利北部。在那里,有一座叫萨库蒙特的小山,莎乐美决定和尼采一起散步,他们两个手拉着手,走在环境幽静,没有什么人的小路上,说着说不完的话题。莎乐美甚至想:如果这个人不谈结婚的话,我们可以这样一辈子聊下去。

他们从白天聊到黄昏,这是莎乐美和尼采第一次这么长时间的单独约会。起了兴致的尼采还创作的一首诗,名字叫《我多么幸福》。尼采还说:“那是我一生中最美妙的梦,我都感到自己年轻了几岁,为此十分感谢你。

在这本书中,莎乐美只是非常含糊的写到:这次单独相处,我对尼采的才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们之间的感情明显前进了一步。这也给尼采造成了错觉。其实,在山上,我对他亲昵的表示,更多的是因为他的奇思妙想让我充满着好奇,而不仅仅是男女间性别的吸引。

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会跟我一样好奇,“亲昵的表示”到底是什么是?这事儿成了一个谜团,除了当事人,只怕谁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次旅行途中,还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三人同盟的旅行,来到了一个名叫卢塞恩的城市,这里有一家照相馆,听说摄影师非常的有名,很多其他城市的人也会特意来这里照一张相。

尼采提出建议,不然三个人一起拍一张照片吧!保尔有点不情愿,但是也没有拒绝,勉强加入。

尼采显得非常有兴致,他亲自上手,布置了现场的背景和道具。这才有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这张合影照片:莎乐美半蹲在马车上,挥舞着一条马鞭,尼采站在一旁,手扶着车辕,保尔站在中间,表情不是很自然。

三人同盟的这张照片,很快就在当时的社交圈里传开了,大家对这张照片有很多议论和猜测。几个月之后,在尼采的著作《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中,写有这么一句:你到女人那里去,千万别忘记带上你的鞭子!

再后来,很多人认为这句话是对那张照片的解读。

而对这句话的解读也有两种极端的说法。

一类人认为这句话分明是在蔑视女性,另一类人则解读为这明明就是传达了被莎乐美拒绝的尼采,面对女神的一种卑微的情绪。

我们来看看在书中莎乐美是怎么说的:

尼采的创意到底是什么呢?是他心甘情愿地接受我的驱使呢,还是他要用鞭子驾驭女人呢?或者让我挥着鞭子,在他们两人中间赶走一个呢?一个哲学家的脑袋里是怎么想的,很难让人猜透,可能,也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尼采是爱莎乐美的。他们共同拥有相似的哲学思辨,这种知音,这种默契,在那个时代,其实是非常难得的。

尼采曾经在一封写给玛尔维达夫人的心中这样提到莎乐美:“即使她性格中又不好的东西,我仍然思念她。每一次交谈,我们都能得出一些有益的东西。我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人像她那样对我的问题没有丝毫的偏见,她总是那样真知灼见,有备而谈。”

让我们再回到书里三人同盟的旅行。

更进一步的相处,让莎乐美意识到,其实自己和尼采之间还是存在着根本的差异的。他们的哲学思想,起点是相同的,但是性格阴郁的尼采内心是非常悲观主义的,他充满痛苦的人生观让莎乐美有点不能接受。

她开始反省自己:“我们真的很近吗?不,我们还没有达到靠得很近的程度。在我们本质的深处,我们还是有着天壤之别的……有一件事非常奇怪,我前一段时间突然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想法,我和尼采完全有可能成为敌人。”

这种预感后来竟然变成了现实。渐渐加深的隔阂把莎乐美和尼采分开了,他们再也找不到春天在罗马时的那种感觉了。三人同盟的旅行终止在莱比锡的一个火车站,尼采送走了莎乐美。

当火车徐徐开动的一刹那,尼采清楚地知道,这是永别,她再也不会回来了。

离开莎乐美之后,尼采再也没有爱上过别的女人。

这之后,三人同盟的另一个成员保尔,莎乐美也一直和他保持着既不是夫妻也不是情人的同居关系,和睦相处,简简单单。

03 莎乐美和安德烈亚斯

来到了1886年的夏天,故事情节又急转直下,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莎乐美对独立的坚守。

这个人就是莎乐美的丈夫,安德烈亚斯。安德烈亚斯比莎乐美大15岁,是一个语言学教授。

他们的第一次见面,莎乐美为安德烈亚斯开门,一个俊美的不太真实的男人站在她面前,一时间她竟有点不知所措。而安德烈亚斯呢,第一眼也被她深深迷住,并下决心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

在之前我们也讲到过,莎乐美曾经拒绝过基洛特、尼采、保尔三个人的求婚,她对婚姻是没有向往的。

但是这一次,莎乐美却接受安德烈亚斯的求婚,到底发生了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呢?

在这本书中,莎乐美是这样回忆的:

我从没见过他这种狂野的追求方式,这个人狂热的追求我,让我感到了不一样的滋味。而我在和他第一次见面时,就感到了一种说不出的魔力,好像一定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一天晚上,安德烈亚斯来到莎乐美住的地方,刚开始就像往常一样聊天,聊着聊着就开始为结婚的日期争执起来。他拿起随身携带的短刀,猛地刺进了自己的胸膛。

莎乐美被吓蒙了,冲上大街,挨家挨户的找外科医生。幸好,安德烈亚斯长得很壮实,刀在胸脯上插得并不深,离心脏还有一点距离。他们俩人的关系因为这件事情开始有了进展。很快,在1886年的11月,莎乐美和安德烈亚斯订婚了。

但是,莎乐美提出了两个条件,是什么呢?

第一,他们的婚姻不能破坏她与保尔的感情和联系。

第二,他们的婚姻,只能有夫妻之名,不能有夫妻之实。

这种条约,我想大部分人看来,可能都无法理解或接受。为什么莎乐美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为什么会对身体有这样一种迷之坚守呢?出乎意料的是,安德烈亚斯居然答应了这苛刻的要求。莎乐美说:“我只能说我遇上了一个不简单的人。”

一开始,安德烈亚斯以为莎乐美对于“约法两章”的坚持,只是一些女孩子气的、不成熟的想法,很快就会消失的。尤其是第二条,安德烈亚斯可能觉着,日子一长,相处久了,两张床就合成一张床了。

自传中有描写到安德烈亚斯有一次试图亲近莎乐美的情节,是这么描写的:

“我本能地阻挡着他的贴近,我用双手卡主了他的喉咙,仿佛在和这个人搏斗。那喉咙里发出的声音渐渐地变成一种悲鸣。”

安德烈亚斯也许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这种奇特的夫妻关系,一旦生米煮成熟饭,整个婚姻生活也许就可以走上正轨。但是,莎乐美决绝的,不允许他以这样的方式改变彼此之间的关系。

这件事之后,莎乐美向安德烈亚斯提出了离婚。但是安德烈亚斯斩钉截铁的回答说: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你也可以不做你不想做的事,但你必须永远是我的妻子,这是法律规定了的。

他们没有离婚,事实上,他们的无性婚姻一直维持着,直到安德烈亚斯85岁生命终止的时刻。这期间还发生了更超出常人能理解的事情。

莎乐美不安于过平静的婚姻生活,她无法在家里长期呆着,她需要出门透气,给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寻找更多的生机。怎么办呢?

莎乐美提出了一个方案:找一个女佣,既可以料理家务,又能照顾安德烈亚斯起居生活的人。最好,这个人能够成为家庭中的一员,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一个家庭主妇的角色,这样莎乐美就可以把自己解放出来,拥有更多自由。

意外的是,她的丈夫又答应了。莎乐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类似于管家兼保姆的角色,安德烈亚斯接受了安排。甚至后来,这个女人还和安德烈亚斯生了一个女孩。

在这期间,他们还达成了一个新的协议:在不伤害婚姻的条件下,双方都有和其他人交往的自由。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不做价值判断。事实上,我想大多数人会疑惑的是,为什么安德烈亚斯能够接受这样明显不合乎常理的条约?

现在来看,这种和平相处,但又相互独立的婚姻模式,我们一般叫做开放式关系。在那个年代,安德烈亚斯能够接受这种婚姻模式,是非常令人吃惊。这种关系其实需要极大地包容性,包容下内心中所有的矛盾和需求。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搜集不到更多的参考资料。只能从莎乐美的角度,书中有限的描述中进行解读。我相信,一定有某种力量,让安德烈亚斯认为,眼前的这个女人,就是他生命中最高的奖赏。

04 莎乐美和里尔克

在莎乐美36岁的时候,她遇到了爱情。

帕斯卡契约第五章大家都收集全了吗?本次就为大家带来了帕斯卡契约第五章视频攻略,也是第五章全收集打法教学,非常全面的内容,还没过第五章的朋友可以参考,希望能帮到大家。

第五章视频攻略(逃离疯狂)

-00:07-返回马车前往第五章:伊迪斯--荒城关口

-00:40-文献1:日记残章

-02:20-文献2:被丢下的日记本

-03:45-文献3:关于伊迪斯的信

-04:10-文献4:母亲的祷告

-05:15-大门捷径

-05:26-第一钟楼,分别与弗罗洛、伊琳娜对话即可

-06:49-文献5:私下的谣言

-07:22-青蛙1:需求珊瑚虫骨

-08:40-触手怪有黑水石块,蜥蜴洞穴有祭坛(可选文献:癫狂日志)

-09:34-德慕格村庄

-09:40-青蛙2:需求生命药水

-10:10-祭坛旁即是村庄后门

-10:53-文献6:药师的日志

-11:45-轶闻“寻找安德烈”NPC:屋内的老妇人(需杀BOSS)

-12:12-轶闻“老人与蜡烛”NPC:文森特

-14:04-文献7:审判日志

-14:28-蜥蜴洞穴的捷径(可到祭坛休息~)

-15:05-不走寻常路,天降正义!

-15:19-第二钟楼,分别与弗罗洛、伊琳娜对话即可

(与敲钟对话,获得剧情道具:村庄后门的钥匙)

-16:15-黑精商人1:脂油蜡烛,星蜜酒,秽石水晶,黑水石块,盲目烟雾配方

(注:此蜡烛是轶闻道具!可选去交付任务)

-17:08-村庄的捷径

-17:25-开启村庄的后门(推进剧情)

-19:45-青蛙3:需求理智(有点迷路)

-20:54-村庄的木门捷径

-21:51-文献8:士兵的日志

-22:36-黑精商人2:秽石碎片,秽石,黑水石屑

-23:01-马车铃铛:审判圣庭

第五章视频攻略(弑神)

-00:38-刷钱顺序:小丑-(镰刀+小丑)-火女,有点小失误

-01:50-铁栅栏捷径1

-02:11-文献9:我的宣言

-02:28-第三钟楼,靠近弗罗洛会触发剧情并抉择

(成就——击杀敲钟人:丧钟-猩红之卵;帮助敲钟人:逃离疯狂-苍白之卵)

(我选择的是帮助弗罗洛)

-03:02-传说中的审判所密道!!!

-03:40-青蛙4:需要骨粒

-04:38-消耗品:古老的银钥(复活)

-05:15-另一个方向去密道

-05:45-铁栅栏捷径2+宝箱

-06:00-伊琳娜的小怪车轮战!

(开始优先杀火女再解决小丑,随后杀一个下来的镰刀,小心变态升级!)

-07:07-剧情道具:大门钥匙(前往章节BOSS)

-07:14-材料:纯白的守护(制作苍白之卵的材料)

-07:20-文献10:德慕格战士的手札

-07:33-女枪维奥拉契约道具:破碎石板3号(最后一个)

-07:41-文献11:伊琳娜的征讨檄[xí]文

-08:08-再次前往第三钟楼触发剧情(第三钟楼电梯分3层,调查即可)

-08:40-文献12:《复仇使者》

-09:24-战利品:双星胸针

-10:06-文献13:癫狂的日志(若没有逃课靴,小心落下的蜥蜴)

-11:25-触手怪宝箱:黑水石块

-12:07-开始击杀本章节BOSS,BOSS半血时留一个小触手,崩溃后处决省事不少。

击杀BOSS后喝[敛骨粘液]双倍快乐!因为前后的剧情会刷新药品状态。

(我临时换梅洛斯瓶想提升处决伤害,但意义不大,瓶子还会卡崩溃)

注意:BOSS场景有马车铃铛:复明海岸

-16:28-前往海滩(击杀BOSS方可进入)

-16:50-棺材板诺伍德契约道具:古老的遗物3号(最后一个)

-17:13-迷雾森林(第五个亦是最后一个)秽石水晶,黑水石块

-19:11-被水淹没,不知所措

-19:21-青蛙5:需要生命药水

-20:40-轶闻“寻找安德烈”相关:刻在碑上的名字

-22:07-轶闻“老人与蜡烛”NPC:文森特(拿出蜡烛,交付任务)暗化药水

-22:58-轶闻“寻找安德烈”NPC:屋内的老妇人(告知去向,交付任务)星蜜酒

(哇,这火罐一条街砸得我神志不清)

-24:24-维奥拉契约完成后,刷新圣纹胸针,配上陶片和自律,一刀空血喔!

-24:43-地图刷新第六章:赐福之地--净灵之途(无须返回伊迪斯触发)

-25:02-诺伍德契约完成后,交易的装备升级为+3

《战争与和平》这本书主要以抵抗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为中心,经过对几个贵族家庭的详细描述,反映了从1805年到十二月起义前夕这段历史时期的俄国生活。

  1805年,拿破仑集结军队继续向西挺进。俄国受到了威胁,遂与奥地利签订盟约,共同抵抗法军。

  虽然到处都是人心惶惶,但人们的生活并没有被打乱,贵族们依旧举行盛大的舞会接待客人,依旧和朋友们聊天玩乐。在莫斯科,人们生活平静,在另一边库图佐夫却在带领军队抵抗法军的入侵。皮埃尔的父亲去世了,他从一无所有变成了俄国首富,姑娘们都对他另眼相看;安德烈公爵参军了,公爵夫人为他生了一个胖小子,但公爵夫人死去了;尼古拉还一向在追求着索丽娅。

  没过多久,安德烈向娜塔莎求婚,可娜塔莎同时爱上了阿纳托里。过了一段时间,战争打到莫斯科来了,人们纷纷离开,逃往别处。战争进行得很激烈,双方伤亡惨重,安德烈也在战役中牺牲。拿破仑似乎很有胜算。1812年,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俄军胜利了。从那以后,生活恢复了平静。娜塔莎与皮埃尔结婚生子,玛丽亚和尼古拉也结婚了,人们都生活得很幸福。

  从文章中我体会到卫国战争中,俄罗斯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的力量。人民都愿意参军为国牺牲做出自我的贡献,他们不怕死亡,随时随地做好准备战斗,只要国家用得上他们,他们哪怕是死也要完成任务。文章中许多平民出身的士兵和军官就拥有这种精神:朴实英勇、藐视死亡,他们都很有英雄气慨。文章中的库图佐夫遇事沉着冷静,脑子很灵活,每一步都思考得很详细、很周到,是人民智慧的体现者。在战争中俄罗斯能以少胜多,他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小说中的三位贵族优秀青年安德烈公爵、皮埃尔和尼古拉公爵,都曾英勇地投身到卫国战争的最前线。

奥黛丽赫本的**有《直到永远》《窃贼之爱》《哄堂大笑》《血统》《罗宾汉与玛莉安》。

1、《直到永远》

《直到永远》是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理查德·德赖弗斯、霍利·亨特、奥黛丽·赫本等参与演出的爱情片,该片于1989年出品。该片讲述的是森林灭火员彼得与挚爱女友多琳达的一段隔世情缘。

2、《窃贼之爱》

《窃贼之爱》由罗杰·扬、Stanley Donen执导,罗伯特·瓦格纳、奥黛丽·赫本主演。《窃贼之爱》讲述了卡罗琳杜拉克,一个男爵夫人和音乐会钢琴家,从旧金山博物馆偷了三只缀满珠宝的复活节蛋。

3、《哄堂大笑》

《哄堂大笑》是由彼得·博格达诺维奇执导,奥黛丽·赫本、本·吉扎拉主演的喜剧片。该片讲述了纽约的一家私人侦探所里的三个侦探负责跟踪三个女人,执行任务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

4、《血统》

《血统 》是1979年美国上映的一部剧情片,改编自畅销小说家西德尼·谢尔顿的小说《午夜情挑》。由特伦斯·杨执导,奥黛丽·赫本、詹姆斯·梅森等主演。

5、《罗宾汉与玛莉安》

《罗宾汉与玛莉安》是理查德·莱斯特执导的冒险片,肖恩·康纳利,奥黛丽·赫本出演。该片讲述了罗宾汉从十字军东征中精疲力尽地回来,最后一次向玛丽安求婚并赢得了她的芳心的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4632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