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又感人的婚礼主持词

浪漫又感人的婚礼主持词,第1张

 婚礼主持词是婚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下面就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浪漫感人的婚礼主持词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浪漫又感人的婚礼主持词一

 幕后音A:

 男:漫漫的人生是一个悠长的旅程它如同一辆疾弛而过的列车 载着所有人去一个叫做幸福的终点站 在这趟列车上 我曾迷茫我曾孤单 我曾等待我曾期盼。。 我知道,漫长的那些等待 只是为了眼前哪怕这只有一瞬间的幸福感

 如果注定了我爱你

 就不再需要寻找证明

 女:我知道,流过的眼泪

 只是为了要看着 你心疼的亲手为我擦干

 如果注定了你爱我

 就不再埋怨逝去的阴影

 男: 我不会再难过 不会再遗憾

 因为,丘比特指引我要找到你

 哪怕你在天涯海角

 我相信,我也会跟上你的脚步

 女:如果我们能够在一起

 那么,我相信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丘比特会降临

 也许 就在今天

 开场B:

 男:在时间的驿站,我要许下一个心愿,叫渴盼

 女:在爱情的港湾,我将寄托一份希望,叫永远

 男:我要的是那份天然的 和谐 心灵触碰 产生的 那种微妙的欣喜。

 女:我要得是理解、宽容、信任与真诚让我们相扶相搀走向幸福的彼岸。

 男:爱的一笔一划要你我用真诚的心去勾勒!

 女:只有爱你才能续写我们千百世的情缘

 男:不求你倾国倾城,沉鱼落雁

 女:不求你叱咤风云,腰缠万贯

 合:只愿你永远守在我的身边,同呼吸,共命运 双手相牵,两心相连!

 主持人登台:

 男: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亲友

 女:女士们,先生们

 合:大家好

 男:我是主持人XX

 女:我是主持人XX

 女:在这里,我非常荣幸的代表两位新人以及他们的家人,对大家的光临,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男:如果说人生是一片无尽的海洋,那么婚姻则是这片海洋上的一片温馨浪漫的轻舟,有了婚姻人生才更

 加的完整,有了婚姻爱情才更加的温馨。——大屏幕 女:朋友们,让我们共同采一段正午的阳光,再续一段往日的情缘,伸出你我的手拍出生命的精彩,迎接一对新人共同走进这爱情的圣殿。

 傧相出场 新人开始走白地毯

 女:如何使你我相逢?宛若冥冥中上苍的注定。朋友们,让我们汇聚所有的祝福,化作掌声送给他们! 求婚:

 男:郭涛,在这个庄重的时刻,用最虔诚的心情,把爱情的玫瑰献给心中的最爱!

 步入婚礼殿堂:

 女:现在 让我们静下心来 聆听属于他们的 婚礼钟声。。。。。

 男:朋友们,让时间定格在这里,让历史记住今天,公元 2010年 10月 19 日,今天,是郭涛、刘蕊人生的幸福暂新的起点,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祝福他们吧。 新人登台站在舞台上:录音宣誓:

 A:自从邂逅的第一面,你们的生活就开始有了新的意义。

 男:感谢这生活的眷顾吧!有幸与你共渡此生,盼望能将千言万语,在今生相伴中说给你听。

 女:在这里,让我们暂时安静下来,用心为他们

 祈祷,此时,让我们把时间和空间作为礼物送给他们,因为接下来一对新人将许下他们一生不变的誓言!

 男:现在 请你们四目相视,相对而立,在所有来宾的面前庄严的向大家宣告你们生命与爱情的结合。

 录音--------

 女:幸福就在眼前,你要的浪漫,它足以给你不需要问永远有多远,只要相信,它便会永远存在。

 交换信物:

 男:你们的誓言感动了上天,爱神的眷顾一定会把你们的爱成全,听,爱的天使在祝福你们!

 女:看,天使踏着轻盈的脚步,为你们送来了爱神的礼物,婚姻的圣戒!

 交换信物过程:

 女:请将这两枚熠熠生辉的指环佩带在对方左手的无名指上。。。

 男:甜蜜的爱人请将佩戴婚戒的双手紧紧相扣,

 高高举起,让所有来宾见证你们的结合!

 男:从今天起,你们将合二为一,你们是一个整

 体,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你们分开。

 朋友们,现在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站在礼台上

 的这两个人是:郭涛先生以及他的夫人刘蕊 女士!掌声祝福他们!

 交杯酒:

 女:幸福的味道飘荡在今天整个典礼现场的空气中,深深吸一吸,品一品,我们都为之沉醉;下面有请新人喜喝交杯美酒。。

 男:让爱在酒里交融,让酒在爱里荡漾

 请你们两手相绕,绕一生的幸福、一生的甜蜜,

 举起你们的合欢美酒,释放你们缠绵的激情

 从此,你们今生将风雨共度,真情不渝

 喝交杯酒过程:

 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爱情就是此时一对新人四目相投的那一刻

 男:相濡以沫,同苦共甘,婚姻就是将来两个老人彼此依偎的那一天

 加冕仪式:

 男:很多时候男人的魅力来自于真诚与包容,女人的可爱来自于撒娇性质的任性,当这两者相融合时是世间最美好的一幅画面

 女:现在,让我们静静的等待,静静的等待。爱的到来。

浪漫又感人的婚礼主持词二

 一、开场白:

 (开场音乐:好日子)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背景音乐:九月九的酒)九月,天高云淡的九月,九月,金风送爽的季节,她带着秋菊的芬芳,带着美好的向往,带着甜蜜的爱情,带着幸福的希望,收获了一个金色的梦想、一段难忘的时光。XX年9月9日,是个非常吉祥的日子。在这美好喜庆的时刻,我们欢聚一堂、喜酒相逢,共同见证一对情侣的幸福结合一会儿,婚礼的乐章将娓娓响起,有情人的心灵将要在这里碰撞出最灿烂的火花。此时,宴会大厅宾客盈门,高朋满座,新老朋友欢声笑语,情谊融融。尊敬的各位来宾,你们是友谊的使者,你们的光临和你们身上带来的祥云瑞气,给今天的婚礼送来了吉祥,送来了友情,送来了最美好的祝福。首先,我代表二位新人以及他们的家人对各位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在二位新人即将到场之即,我给大家讲一个美丽的故事。(背景音乐:歌曲《童年》)“打开记忆的闸门,在20年前的忻州豆罗村的一条胡同里,住着两户姓赵的人家,两家是隔壁邻居,相处和睦,关系亲密。一家有个儿子,叫志华,当年5岁,一家有一个女儿,叫XX,当时6岁,两个孩子经常在一起做玩耍游戏。正像诗人李白的一首《长干行》中描写的那样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快乐的时光总是匆匆,随着时间的推移,昔日活泼好动的小男孩长成了英俊少年,而那个天真可爱的黄毛丫头也已婷婷玉立,在成长的道路上,纯真的友情里多了一丝朦胧的好感。男孩今天折断了人家发卡,惹得女孩的妈妈找上门来,明天借故没有记住老师留的作业跑去女孩家去问。就这样他们度过了小学、中学时光。高考是人生的重大转折,他们俩分别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重点大学,男孩去了福州,而女孩去读了西安。从此,他们分开了,虽然他们天各一方,相距遥远,但隔不断他们彼此之间对对方的思念,从此,他们的关系也就从朦胧升级为明朗,开始他们甜蜜的恋爱之旅。他们不是用电话和短信联系,就是利用网络沟通,但也只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实在忍受不了相思的熬煎,不是你去福州,就是我到到西安。可以说为了我国的电信事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4年过去了,男孩在福建走上了满意的工作岗位,女孩却在西安考研继续深造,但距离又成了他们之间的障碍。虽然在福州要比西安有发展前景,但是为了自己心爱的女孩,他还是义无返顾地在西安落了户。这是他们在车站重复时的一幕。“轻轻的,你向我走来,慌乱的心跳、羞红的面颊,燃烧了我童年的记忆,二十年,二十年呵,岁月刻画出你美丽的轮廓,时光的印记勾勒着你挺拔的身躯,感谢这缘分的轨迹,重逢的喜悦冲淡我心底长久的遗憾,我们深情相拥,儿时的伙伴啊,从此,你将是我一生相伴的”。下面有请二位新人上场(奏婚礼进行曲)。此刻,站在人生新的起点,当年一对青梅竹马的小儿女,今天这如胶似漆的恩爱夫妻,明天,将成为相濡以沫的人生伴侣。怀着感激和憧憬,他们向我们走来,走向幸福美满的婚姻。朋友们,让我们以热情的掌声为他们祝福!”

 二、新人介绍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今天是个非常吉祥的日子,我们的二位新人怀着两颗彼此相爱的心,终于走上了这庄严的婚礼圣堂。接下来我向各位来宾介绍今天的二位新人,站在这边的这位亭亭玉立光彩照人的就是今天的新娘子,向前一步让大家来认识一下。新娘,

 赵慧,26岁,硕士研究生学历,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在看新娘长的,面如桃花,两眼清澈如水含情脉脉,修眉一弯新月,皓齿珠玉,口比樱桃,国色天香,千娇百媚。好比那空谷幽兰,高寒杜鹃,出水芙蓉,冰山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紫禁城的牡丹!介绍完新娘我们看新郎,新郎就在新娘旁。站在新娘旁边的这位美滋滋乐颠颠的小伙子就是今天的新郎倌,向前一步,新郎赵志华,25岁,本科学历,现就职于陕西湘粤数码有限公司,是一名计算机软件程序员。看新郎,好儿男,英俊潇洒,相貌堂堂,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比阿兰德隆有魅力,比施瓦辛格体格棒。这正是,才子配佳人,织女配牛郎,花好月圆,地久天长!

 三、新婚问答

 在这个幸福激动的时刻,我有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问二位新人,请问新郎官,您愿意娶您身边这位**为您的妻子吗?(愿意)请给点掌声再来一次!无论是贫贱与富贵直到永远吗?那么好请问新娘子,您愿意嫁给您身边的这位先生吗?(愿意)无论贫贱与富贵直到永远吗?那么好,老天匹配,两厢情愿,一生平安,前程灿烂!

 四、采访

 请问新郎官,这娶媳妇的感觉如何呀?这娶媳妇好吗?美吗?妙吗?爽吗?说的好,就等你这句话了,那爽了,确切的说是什么部位爽了?————知道这是什么花吗?玫瑰象征着爱情,百合象征着百年好合。在这里我衷心的祝愿新郎新娘相亲相爱,百年好合。同时还别忘了在希望的田野上辛勤的耕耘,早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五、趣味游戏

 在今天这个难忘的日子里,最激动最幸福的就是他们二位了,为了记住今天这个难忘的时刻,也为了让所有的来宾一起分享这幸福而甜蜜的时刻,你们应该有所表示吧。你们说应该怎么表示,还是大家说吧,那位来宾你说什么?哦,是要他们吻一个,那么好就来一个幸福、甜蜜而难忘的吻吧。今天的吻是一个特别的吻,除了这个场合不会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呢,不仅今天是你们的婚礼,而且还是在所有来宾的祝福下的吻,还是在乐队伴奏下的吻你们能说不特别吗,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了。今天这个吻我把它叫做热吻66秒,为什么呢?这66秒必将预示着二位新人今后的日子是六六大顺。————(背景音乐:月亮代表我的心)

 六、交杯酒

 酒是甜滋滋的,它预示着你们的幸福。酒也是火辣辣的,它将带给你们动力。接下来是新人喝交杯酒。有请礼仪**端上盛满幸福的酒杯来。新郎端起激动的酒,新娘举起多情的杯,请。(背景音乐:祝酒歌)

 七、新婚宣誓在你们新的生活开始远航的时候,先请新郎左手捂胸口,右手握举起过头,跟我读:我宣誓,革命工作是大局,不拖后推多出力。戏衣买菜家做饭,家务劳动一起干。夫妻互敬又互爱,携手同行大步迈。娶了媳妇别忘娘,不能老吃白食堂。老婆讲话最有理,老公不要犟到底。尊老爱幼是美德,夫妻同心百年合。宣誓人:赵志华十年修的同船渡,百年修来共枕眠。男女双方接为合法夫妻的时候,每个人生命中最动人的一幕就要开始了,从此一个崭新的家庭也就诞生了。茫茫人海中又少了两个单干户,多了一个互助组。

 八、拜礼

 那么接下来就有请我们的二位新人以夫妻的身份在所有的来宾面前行新婚大礼。首先是一拜天地。虽然他们二人前世有缘,今生有情,但是还离不开老天爷的批准。一鞠躬,感谢上苍恩赐美满姻缘。再鞠躬,不忘月下老人所牵的红线。三鞠躬,感谢天为媒地为约,花好月圆连李喜结。今天开始,新郎由小变大、新娘由大变小。这位朋友你可能要问,这为什么呢?那你就听我细细道来。他们的变化不仅是心理上、生理上的,而且还是本质上的。怎么讲呢?新郎从此由小伙子变成大丈夫,新娘由大姑娘变成小媳妇,身份的改变意味着成熟与责任。今天的结合,既需要你们彼此给对方一份承诺,更需要共同对父母表达诚挚的谢意和深深的感激。”父母上场奏背景音乐《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荡起小船儿,南风轻轻吹,花儿香、鸟儿鸣,春光惹人醉,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二十年前,这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唱遍了祖国各地,可谓脍炙人口。

 每当听到这首歌,人们便会感到激情澎湃。如今,二十年过去了,正像歌中所唱,年轻的朋友再相会,祖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进步都要归功于辛勤的建设者们,是你们奉献自己的青春,换来了今天,二位新人的父母就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的一员。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如今两鬓斑斑,父母将半生的精力献给了自己的事业,同时,为了儿女可以说操碎了心,付出了全部的爱。所以,新郎新娘请听真,水有源来树有根,儿女不忘养育恩,今朝结婚成家业,不能忘记父母亲。(背景音乐:人间第一情)二拜高堂,一鞠躬,喜成新家,不忘爹妈;再鞠躬,养育之恩,终身报答;三鞠躬,祝父母大人福如东海长留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下面拜所有的亲戚。一鞠躬,感谢各位的疼爱:二鞠躬,不忘各位的深情:三鞠躬,牢记各位的厚意。“朋友们,让我们以热情的掌声向这个和睦的家庭表示最衷心的祝福。”(父母入席)夫妻对拜:下面是夫妻对拜,夫妻对拜的意义在于男女双方由热恋阶段达到量变到质变的这一过程。“两个人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而新郎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赶紧步入洞房。(转向新郎提问)是吗?”不过,不能着急,按照中国的传统婚礼习俗,拜堂后才是合法夫妻,拜过高堂,还要对拜,请小夫妻相互面对。”一鞠躬:相识有缘、彼此珍惜;再鞠躬:相爱真心、理解深深;三鞠躬:相濡以沫、牵手一生。下面拜所有的亲戚。一鞠躬,感谢各位的疼爱:二鞠躬,不忘各位的深情:三鞠躬,牢记各位的厚意。

 九、父亲致答谢词

 十、结束语

 各位朋友、各位来宾,男人是船,女人是帆,家庭是港湾,结婚是爱情长跑的加油站。更是牵手同行慢慢长路的起点。婚前的爱情常常充满着幻想和烂漫,更深的感情要靠婚后去培育,婚姻无戏言,婚姻贵在美满,美满贵在情感,情感贵在长久,愿你们的双脚踏向婚姻之船的时候,要同舟共济,将它驶向美好的彼岸。各位来宾,今天的婚礼就暂时告一个段落,在这里我再次祝二位新人相亲相爱,百年好合。接下来要进行的是XX年国庆杯喝喜酒大赛。在开赛之前呢,我送给在座的所有来宾一副对联。上联是:吃,吃尽桌上美味不要浪费,下联是:喝,喝尽幸福美酒不要喝醉,横批是赵本山的一句至理名言:吃好喝好!(背景音乐:喜洋洋)婚礼到此结束,婚宴开始。

作为当今第一大世界性宗教的基督教,追根溯源,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公元一世纪左右,在巴勒斯坦的加利利地区出现了一个小的犹太教派别——拿撒勒派,意思是坚守教规教义的人。而基督教的耶稣据说是该派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了犹太教的教规和伦理思想,却反对教中繁琐的教规、礼仪和戒律,并认为这些是有悖于先知的教诲,无益于人们心灵的净化。然而,耶稣的传教被罗马当局认为是妖言惑众,于是便密谋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按《圣经•新约》和《福音书》中的叙述,耶稣的被害是犹太长老和罗马总督彼拉多合谋,用13枚金币买通了耶稣最爱的教徒犹大(犹大也是犹太后裔),在其协助下谋害了耶稣。耶稣受难之后,其十二门徒继续他的传教,同时又赋予受难事件以更大的宗教意义。其中,门徒中影响最大的是保罗,正是他的传教冲破了犹太教的狭隘性,使拿撒勒教派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宗教,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基督教就此而生。所以从基督教的诞生之日起就对犹太教和犹太人产生了极强的宗教敌对情绪,基督教对犹太人的迫害敌视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由来已久。这种对峙局面一直延续至今,虽有所改变,也只是程度的减轻而已,根本上还是依然如故。甚至在1879年,德国学者威廉•马尔创造了“反犹主义”这个新词,此后,人们就以此来称呼那些憎恨和反对犹太人的思想及行为。

当我们把历史翻回到中世纪的欧洲时,习惯地称之为黑暗的中世纪,抛开其他的内涵,单就犹太人而言,不仅意味着黑暗,更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他们遭受的命运之惨烈程度,令人难以置信。1215年教皇英诺森三世曾制造了犹太人应进“隔都”,出门戴上犹太人标志的反犹言论。随后,英、法、德(大公国)等国开始驱逐境内犹太人。由教会煽动的十字军东征(1096年——1291年)也使得数以万计的欧洲犹太人惨遭杀戮,生灵涂炭。就连1331年欧洲爆发的麻风病和1348年流行的黑死病也被说成是犹太人所为。由此可见,欧洲人对犹太人的敌视情绪是如此的根深蒂固。到十四、十五世纪以意大利为摇篮的欧洲文艺复兴风涌而起之时,几乎所有的犹太人被驱逐出境。人们提到文艺复兴时总是以为是一个发现人和把人从神性的威严下解放出来的时代。作为其指导思想的人文主义赞扬人性的美好,反对神的权威;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崇尚理性,反对教会的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反对等级观念和封建压迫,提倡个性解放,宣扬人的自由意志,要求提高自己的独立地位。然而,在我们回首往事,会觉得历史给犹太人开了一个多么凄凉的玩笑,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高唱人性的赞歌,张扬人权,而犹太人却被抛弃在历史的边缘地带。我们不仅为历史如此这般的捉弄而慨叹,是宗教的敌对情绪把犹太人变成了一个弱势和边缘化的群体。

整个欧洲大陆都是如此。同样,一水之隔的英仑三岛情形并没多大的改观,到莎士比亚(1564——1616)出生时,犹太人在英国几无踪迹。在《威尼斯商人》剧本写成时(一般认为剧本编写时间是在1596至1598年间),反犹浪潮依然激扬高涨。事实上,早在1586年,发生了洛贝茨案件。罗德里戈•洛贝茨,犹太人的后裔,当时是女王的私人医生,却被认为企图谋杀女王,最终被判死刑。此案进一步加剧了反犹运动。当时的另一位剧作家马洛的《马耳他的犹太人》曾一度连续演出,也为反犹运动起到了助推作用。根据梁工主编的《莎士比亚与圣经》,认为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的编写不能排除受到马洛剧本的影响的可能性。尽管莎士比亚一生追求真、善、美,他在第105首十四行诗中也写到:真、善、美就是我全部的主题,真、善、美变换成不同的辞章;我的创造力就用在这种变换里,三题合一产生瑰丽的景象。但他无论如何是不可能摆脱时代社会在其思想上烙下的印记。毕竟,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虽高于现实,也是对现实的审美关照。只是《威尼斯商人》反映这种审美价值取向在程度上的大小而已。

倘若,把文化看作一个文本,那么,这个文化所含括的就是这个文本的具体章节。脱离了整个文本去解读某个具体章节,势必导致一种真正的误读,甚至于是一种断言误判。因此,莎士比亚本人的生平历史及文本生成并演出的时代社会是我们在理解《威尼斯商人》剧本内涵的密钥。

一般认为《威尼斯商人》中一定程度的反犹思想,但相比而言,剧中所反映的这种审美价值取向并没有《马耳他的犹太人》那样明显。莎士比亚在剧本中既有对人的贪婪、狠毒、残酷和民族宗教冲突的描述,也有对友谊、爱情、仁慈和宽恕的刻画。关于剧本中表现的价值取向,则是剧作家留给后世的宝藏当然也是疑惑。另一方面,后世读者也拥有在文学接受中解读文本的权力。所以对于《威尼斯商人》的研究评论才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反过来讲,正是莎士比亚在文本中留给后世读者诸多的“空白”与“召唤结构”使得作品历久不衰,其理性思想的光芒透穿历史时空,依然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由于历史原因,《威尼斯商人》不能具体创作时间,多数学者认为应是在1596至1598年间。整个剧情由来源不同的两个故事拼合而成的,即首饰盒故事与一磅肉故事。把挑选匣子的情节与一磅肉的情节结合起来,再通过鲍西娅的化装成律师来审断夏洛克对安东尼奥一案,真可称得上莎士比亚的大师性手笔。J•多佛•威尔逊称这一古老的喜剧性手法正是《威尼斯商人》剧情的关键性支点。

故事讲的是一位身无分文的威尼斯青年巴萨尼奥为追求贝尔蒙特的美女鲍西娅,再度向朋友安东尼奥借钱。然而此时安东尼奥的钱都用于海上航运,暂时拿不出钱帮他的朋友,为成全朋友心愿,便找到了同在威尼斯城的犹太商人夏洛克借钱。巧合的是,此前夏洛克曾被安东尼奥及其朋友当众羞辱过,骂他是异教徒,诟詈他的民族,夏洛克对此耿耿于怀。他虽然答应借钱给安东尼奥,但也提出了比较苛刻的条件,如果三个月内不能偿还债务,他将以安东尼奥身上的一磅肉作为补偿。于是巴萨尼奥拿了这笔以其朋友身家性命为抵押的借款前去贝尔蒙特求婚,并如愿以偿地得到鲍西娅的应允。可是,当还款期限已到,安东尼奥的船队无法如期归来,他也拿不出三千块钱还债。而夏洛克坚持按约定要求割掉安东尼奥身上的一磅肉,最终双方对簿公堂。关键时刻,鲍西娅假扮律师出现在法庭上,她言语机敏,巧设布局,一步步使夏洛克处于被动,迫使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坚持,安东尼奥转危为安,免于被割掉一磅肉的危险,三对情人也姻缘美满。至此,此剧始于高利贷与污浊的爱,结尾却是和谐与完美的爱。

《威尼斯商人》剧情较为复杂,但也争议颇多。早期的研究评论有颇象是以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方法着眼于剧本情节渊源,人物形象社会原型。也有从人物形象的社会性分析即是认为以夏洛克为代表的没落的封建阶层与以安东尼奥为代表的新兴的资产阶级之间矛盾与冲突,使剧本担当起了文学“诗意的裁判”的作用。另外也有从更为专业的眼光,或是法律的,或是经济的来看待剧本;也有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去衡量剧中的两个主要女性角色鲍西娅和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而真正涉及到把剧本与基督教及圣经相联系,则是后来的研究范畴。所以,可以看出后世的莎士比亚研究是多样化的,尤其是文学接受理论一下子把读者(当然也包括莎学研究者)置于整个文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扩大了读者的在阅读理解主动性。在莎学研究方面出现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也不足为奇,就《威尼斯商人》而言,自然也会有一千个夏洛克,一千个相安东尼奥 ……。 虽然,文学接受理论提高了读者阅读的权限,但毕竟,文本有其自身固有的背景与内涵。读者有权去解读文本,不过,这种阅读或者说文学接受不能是读者产生的一种阅读霸权,超越文本的存在意义。否则,阅读霸权的膨胀,恣意理解文本,更多的情况下是对文本的误读与伤害。换言之,对于《威尼斯商人》的阅读理解,不能过分地放大阅读权限,文本要受制于其生成与存在的时代社会,必然带有这个时代社会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对于国外,我国在莎士比亚作品与基督教及圣经关系的研究要稍晚一些。相关的《威尼斯商人》研究也不例外,但我国却取得了相当出色的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4月商务出版社出版了由河南大学梁工教授主编的《莎士比亚与圣经》,该书上下两册,是我国莎学研究方面可喜的成就。书中开设专门章节,分门别类地阐述与研究莎士比亚作品与圣经的源源关系。在书中第二编莎士比亚戏剧与圣经的事实联系和第四编莎士比亚戏剧与圣经关系专题论述中分别设有专门章节来研究《威尼斯商人》与圣经的关系,从全局角度对该剧做了研究与阐述。

提到该剧恐怕没人会忽略剧中的一个热点人物夏洛克。德州学院的张丽教授在《近十年来夏洛克形象研究回顾与思考》文章中就1994到2004年十年间我国研究夏洛克的情况作了一个概括。从这10年间被中国学术期刊网收录、发表于主要学术期刊上的专论夏洛克的约30篇文章进行梳理,按照基本观点的不同分为否定人物说、悲剧人物说和两分说。文章最后提出基于我们自身文化的涵养,在解读夏洛克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误读和异解。其原因是,1949年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意识形态是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对立的无神论,形成了把基督教看作“精神鸦片”的思维定势,对西方的作家作品中基督教思想观念全部作为局限性简单予以以否定,因此,习惯于从阶级论、政治论角度去分析文学作品,对文本自身的探讨不足造成不少的评论脱离文本来诠释夏洛克。文章认为近十年来国内的夏洛克形象评论基本上属于一种社会学批评,从人物的社会地位、阶级地位、民族身份出发去分析人物的性格。

从上述可以看出,把剧本放在基督教与犹太教文化冲突的背景下研究《威尼斯商人》是莎学研究的一个亮点,而且也是较为合理的,因为这样的立场更容易使文本接近于历史真实。我们才不会是戴上有色眼镜去理解与接受文本。目前对方向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向:一是主要侧重于从基督教的仁爱、宽恕、救赎出发来把握剧中所提倡的圣经思想。这方面研究主要是梁工教授的《莎士比亚与圣经》的相关章节。二是认为剧中存在一种对犹太人的偏见与敌视,表现了以夏洛克为代表的犹太民族及犹太教在基督教为中心的时代社会里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这方面的文章也比较丰富并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限于篇幅,此处仅举两例以示说明,如西安外国语学院的王九萍的《从夏洛克看<威尼斯商人>中反犹主义烙印》文章的目的在于重新评价莎士比亚时代的主流文化和给犹太人造成鄙弃心态的原因所在,为夏洛克正名;广州外语外贸大学的王进的《夏洛克:边缘的犹太英雄》则是以现代西方的文化研究理论中“我者”与“他者”的新视角,从文化的高度重释文本,进而把夏洛克定义为同基督教即“我者”为中心的时代社会抗争的一位犹太英雄即“他者”。正如张丽教授的文章所指出,这样的出发点难免抹去我们自身文化的某些痕迹。我们对于涉及民族历史的问题是极其敏感的,也反感种族压迫、宗教歧视。所以,我们的立场往往会站在非主流的弱小民族一方,同情弱势民族,这种倾向主要源于我们民族自己的历史。伊戈尔顿指出这样的阅读是一种对我们自身观点的更富批评的看法,我们阅读一本书时一直“阅读”的就是我们自己。也就是说有一种“误读”产生。三是综合全面地考虑文本的内涵意义,这样的角度颇具合理性。如深圳大学李涅海的《慈悲与正义:<威尼斯商人>两极价值的平衡》,也是以夏洛克为分析中心对该剧的反犹与倾犹进行两极解读,从中洞悉剧作家的复杂心态与矛盾情节。最后是在这种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冲突张力中,以《威尼斯商人》剧本为依据来分析剧作家莎士比亚所持有的宗教情怀,此方面的文章目前还没见到,所以应该是一个新的方向。但是,仅从一篇作品来分析作者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显得力度不足,仍须从作者的整体作品考察。

无论基于什么样的角度解读《威尼斯商人》,作为我国莎学研究者都应尽可能地避免以自身文化价值取向来审视作品内涵,从而接近文本自身所含有的内涵意义。尤其对于文学经典的解读更是如此,因为经典不仅仅是一个侧面的,甚至对整个人类都有借鉴意义。

2020年9月13日22点52分,距今仅仅两个月之前,在北京航天中心医院,一位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他就是原航天工业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知非。老人家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奉献了一生,享年92岁。

同时陈知非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开国大将陈赓和烈士王根英的遗孤。

陈知非1929年,在上海出生,由于革命年代的特殊环境,父母没有办法亲自抚养他,因此自从4岁和父母分开后,陈知非便再没有见过母亲。

而陈知非对父亲的了解,则多是从外婆和舅舅那听到的。舅舅和外婆总会告诉他说父亲又到哪了,父亲又打了什么胜仗了,每次听到这些,陈知非都会很高兴。

一直到抗战胜利后,17岁的陈知非才见到父亲。

陈赓这也是在阔别十三年后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儿子。

眼看如今的儿子已经不再是4岁时的模样,而是变成了一个高大的小伙子。陈赓的内心十分的激动,这位大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被触碰到了。

他把陈知非从头摸到脚,边看边说:“你真像啊,真像啊”。

陈知非听着父亲的话,也流下了泪来。

他知道,父亲陈赓这是想起了自己的母亲,王根英。

王根英,原名庶心,1907年出生于上海。由于出身贫苦,为了补贴家用,王根英只能很早地就来到纱厂做工。

正是在这里,王根英受到革命的启蒙教育,立志投身革命,也正是在这里,她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挚爱,陈赓。

提起陈赓大将,很多人都是非常熟悉的,这位文武双全的大将,出身黄埔一期,深得当时的校长蒋中正先生的器重,同蒋先云、贺衷寒一起被称为“黄埔三杰”。

此时的陈赓,正在上海开展地下工作,有时候会去工人夜校兼任教员。

来听课的人大多数是工人,在这其中有个17岁的纱厂女工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个女工是当时小有名气的工人领袖,也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王根英。

在斗争中王根英深感自己的文化低,所以夜校一成立,就约了妹妹和十几个女伴,成为夜校的第一批学生。

陈赓来自湖南农村,开口闭口总爱讲点“农民理论”,可王根英却相信“工人阶级”的力量。

所以开课不久,她就和陈赓争论起来,而且学员也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陈赓,一派支持王根英。

这当时在夜校也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这可能也是缘分的一种吧,毕竟很多时候,鸳鸯都是从冤家发展起来的。

两人就这样争论,越争,陈赓越觉得眼前这个姑娘可爱。

陈赓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看着眼前的王根英,陈赓便总是有意无意地去找她搭话,但是当时的王根英太沉迷于学习,对于陈庚的示好并没有太多反应。

但是陈赓可不是一个容易放弃的人,眼看王根英对自己的示好没有表达,便直接跑到了王根英的父母家中。

陈赓十分的聪慧,来上海没多久,就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因此王根英的父母十分的喜欢陈赓。

而陈赓也借此机会向王根英表白,但是王根英还是拒绝了陈赓,因为此时的王根英觉得,自己欠缺的学习实在太多,必须要抓紧时间去学习,怎么能有时间去考虑儿女私情呢?

因此,自己第一次主动出击的爱情,就这样基本夭折了。

其实在认识王根英之前,陈赓曾经有过一段婚姻。

1917年,当时的陈赓年仅14岁,还在小学读书,家里由父母做主,给他定了一门亲事,让他娶了一个比他大两岁的媳妇。

但是对于这种包办婚姻,陈赓根本就不满意,所以在新婚之夜,陈赓非但不入洞房,还一再要求父母把媳妇送回娘家。

陈赓的父母并不让步,甚至以武力威胁陈赓,陈赓见此,便下定决心离家出走。

临走时,他对女方说:“我要走了,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有可能一辈子都不回来,你还是回到娘家去吧”。

就这样陈赓一去不回,一年后,陈赓的父母也只好赔了一笔钱,然后把这个儿媳妇送回了娘家。

而这一次遇到王根英是陈赓第一次真心实意的喜欢一个姑娘,虽然第一次的进攻没有成功,但是王根英已经彻底地占据了陈赓的内心,是他久久不能忘怀。

在1924年陈赓进入了黄埔军校学习,在学校期间,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遇刺,陈赓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几天几夜没合眼,查找出了凶手。

何香凝一看陈赓如此的果断、勇敢,并且为人正直,便想把小女儿许配给他,但是却被陈赓婉言拒绝了,因为这个时候陈庚的心里只有王根英一个人。

本来以为不知道什么才能再相见,但是老天还是眷顾了两个人,在3年后,陈赓和王根英两个人又再一次相见了。

在陈赓走后的几年里,王根英得到了迅速的成长。

1926年10月至1927年间,上海工人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王根英都积极参加了,在这期间,王根英逐渐的成长为了一个工人运动领袖。

周恩来很欣赏她的组织能力和勇敢精神,因此提议她当妇女执行部长。

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上海特别临时政府成立,她当选为市人民委员。

1927年在武汉召开的中国***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王根英作为上海代表,参加了会议。

而此时的陈赓,则正领导警卫营担任整个大会的警卫工作,而且他也是代表之一。

在人群中,陈赓很快地就认出了王根英,几年前的火热的内心一下子被点燃了。

在大会期间,陈赓特意选了个距离王根英近的座位,虽然会场极其的严肃,但是陈赓的内心却总是会被王根英所吸引走。

实在无法按耐自己心情的陈赓,突发奇想,拿起笔来写了一个纸条,递给了王根英。

此时的王根英正在专心地听报告,一看一个纸条递到了自己的面前,然后回头一看,是陈赓,脸一沉,气哄哄把纸条拿过来。

她打开一看里面的内容,上面写着:"王根英同志,我爱你!我想向你郑重求婚,希望你嫁给我!陈赓。"

王根英的脸一下子就红了,然后回头看了一眼陈赓。

此时的陈赓跟原来也不一样了,更加的英姿勃发,十分的英俊。

王根英心头一喜,但是马上就有些生气了,她对于陈赓这种求婚的方式,感觉很不满意,有些太随意了。

王根英心中灵机一动,她决定捉弄一下陈赓,于是她小嘴一嘟,转身就将纸条直接贴在了身边的墙上,然后继续坐正了听报告。

陈赓一看,一张纸条过去了,久久没有回应,显然是石沉大海了。

但是陈赓这个小伙子,可不是那么容易放弃的,而是又写了一张纸条传了过去:"根英,我爱你!我请求你做我的妻子!"

王根英收到后,瞥了一眼,又将纸条贴到了墙上。

陈赓一看,这倔强劲儿也上来了,于是继续写:"根英,我发誓娶你为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但是这第三张纸条传到了王根英手上的时候,王根英索性连看都没有看,而是直接贴到了墙上。

这个时候,大会正好看到一半,会议中场休息,一看墙上贴着的纸条,大家就都围了上来。

围着纸条,看着纸条上的字,都笑了起来,有人就问王根英:“王根英啊!你这样处置陈赓的情书,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呢?”

陈赓这时候倒是发扬了自己“脸皮厚”的精神,不仅不觉得不好意思,还特意挤到人群里顽皮地说:"根英这是希望更多的人知道我正在向她求婚呢!"

而王根英,脸一红,就跑出了会场。

虽然,王根英对于陈赓的这种方式比较不喜欢,但是她还是能感到陈赓的确是真心的喜欢自己。

当时代表开会的地方,就在陈赓他们特务营驻地附近。

黄昏时分,陈赓又把王根英约了出来,两人一起到江边去散步。

在只有两人的情况下,王根英也就没有那么拘谨了,两人在江边漫步,陈赓不断地讲着军中的故事,王根英听得十分地入神。

王根英亲热地挽着他的胳膊,静静地看着陈庚。

陈赓突然话头一转:“你怎么不说话”

“叫我说什么”

“说你要嫁给我嘛!”

王根英用拳头直捣陈赓的胸口:“瞎讲!”

陈赓一本正经:“根英,说真的,咱们结婚吧。”

王根英深深叹了口气:“我不是不想结婚,可是你想想,现在是什么时候,有了孩子,我们怎么斗争”

陈赓呼地站起来:“斗争都得是光棍”

“你小声点!”王根英把手放在他的手心里,“再等…4年!”

“什么你要我等成老头子”

“那再等……两年。”

“不行,顶多等——两天!”

“啊”王根英急了“现在大家正在开会,你让人家笑话。”

说罢,又生气地走了。

陈赓回到军营,免不了被兄弟们笑话一顿。

但纵然这个时候,陈赓还是没有忘记自己幽默的本色,躺在铺上, 还在开玩笑:“你们谁要能说动王根英和我结婚,我就给他当众磕三个响头”

大家说笑一通并不在意,可这话传到了周恩来耳中,周恩来便来到了陈赓的宿舍。一进屋,就被大伙围在中间。

周恩来往床上一坐问:“陈赓呢他怎么不过来”大家一听“有戏”,立刻将陈赓架了过来,要他给周恩来磕三个响头。

周恩来笑了:“这样的好事,为什么不来找我”

陈赓脸一红:“我欠了你的债呢。你忘了么去年我给你当秘书,颖超千里迢迢来广州,你让我拿着她的照片到码头去接,我个大活人就楞没接着,害得颖超摸了半夜才到…”

“这有什么嘛我们不就是当天结的婚吗这次,我一定让你明天当上新郎。”

说罢,周恩来又把陈庚埋怨一番,说他这个爱情细胞太缺乏,这求婚方式太过于奇葩,众人大笑一番之后,周恩来便出门给陈赓去办事了。

于是周恩来和邓颖超,两人来到了王根英的住处,一番谈心之后,王根英点了点头,同意马上结婚。

其实本来王根英就对陈赓有好感,只不过是一时生气而已。如今经周恩来和邓颖超一说,自然也就同意了。

但是王根英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新婚之夜,不许陈赓那帮兄弟来“胡闹”。

于是到了第二天,陈赓和王根英的被子搬到了一起,就算是完了。

两个彼此钟情已久的年轻人,终于结为了夫妻。细算下了,这一别几年,两个人在自己的战线上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又能再次重逢还能最终走到一起,这不得不说,实在是上天注定。

婚后的生活是无比甜蜜的,两人终于没有彼此之间最后的隔阂,彼此只属于对方,这是王根英和陈赓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可是就在两人结婚不久,就传来一个坏消息:夏斗寅叛变了!

没几日,汪精卫又密令何键屠杀革命者,“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个漏网。”霎时间,白色恐怖笼罩着武汉三镇。

鉴于形势的严峻,王根英奉命要回上海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此时两人刚刚成婚,却马上就要面临分别,这可能是人世间最残忍的事情了。

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人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但是为了革命事业,只能服从组织的安排。

王根英走的那天,周恩来赶来送行。

他们在新房中把最后一点米面全都做了干粮,并给周恩来做了一盘他爱吃的红烧狮子头。周恩来对陈赓说:“你找了个好媳妇,心灵手巧,你可别忘了人家。”

“忘不了的,我们相约,每晚相思一刻钟” 王根英又被他说得脸红了。

陈赓滔滔不绝地说笑着,借以掩饰他内心的难舍难分。

就这样,王根英秘密潜回上海,而陈赓则跟周恩来去了九江。

不久,南昌又爆发了“八一”起义,陈赓奉命来到了南昌,参加起义,一对刚刚结合的恋人,此时天各一方,为民族的事业奋斗在生死线上。

王根英回到上海,担任上海全国总工会女工部长,工作繁忙而危险。回到上海之后,王根英一直惦记着陈赓的安危,但是久久没有消息,这使得王根英揪心不已。

结果,没多久,就传来了陈赓负伤的消息。

原来陈赓在南昌起义后,随军进军广东,在途中,陈赓左腿中了三弹,胫骨和腓骨都被打断了,无奈之下,只能来到上海养伤。

此时距离两人新婚仅有数月,但是再见到陈赓,却比原来消瘦了许多,王根英的眼泪就流出来了。

随后王根英将他安顿在家中,尽心照料,而陈赓也在组织的帮助下留了下来,在中共中央特科负责领导情报工作。

在此后的生活中,斗争环境日益的险恶,在这条特殊的秘密战线上,王根英全力掩护和协助陈赓的工作,为党中央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参与营救了大批被捕的同志,保卫了中共中央和中央***的安全。

在这期间,两个人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也就是我们开头讲到的陈知非。

但是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进一步严峻,生活变得十分的困难,一家人需要不停的搬家来躲避国民党当局的追捕。

每一次搬家,陈赓和王根英最先考虑的不是别的,而是地形适不适合逃跑。

但是,这一段时光,也是两人一生中仅有的一段共同生活的时光,因此虽然艰险万分,但是却也弥足珍贵。

1931年底,陈赓奉命赴鄂豫皖苏区工作,王根英则继续留在上海,负责沪东区工人反帝大同盟分部的工作。

此后的日子,王根英和陈赓基本都是天各一方。

彼此虽然挂念着彼此,但是想见面却是极其的困难,甚至连互通消息都是极为困难的。

这使得两人开始很怀念前几年在上海的日子,虽然苦,但是毕竟两个人还在一起,每天还能看到彼此,这就已经很难得了。

陈赓走后,王根英的生活也更加的艰难,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王根英只能带着儿子陈知非和一个烧饭的汽炉子,东躲西藏,开战起来了“城市游击战”。

有一天,王根英正在伏案写东西,忽然有人从背后抱住她,她回头一看,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她日夜想念的陈赓。

“什么时候咱们永远在一起…”王根英对这离别的日子多多少少有些忧伤。

陈赓告诉她:“快了,组织上让你和我一道去江苏苏区。明天就走。”

王根英高兴得眼眶里流出泪花:“咱们终于要在一起了。”

“你快收拾收拾,把知非托给他姥姥。我出去一趟,钱壮飞也在苏区,我去问问她女儿有什么话要捎给他,很快就回来。”

可陈赓一走,几天未回,王根英便感觉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了,又过了几天,陈赓还是没有消息,王根英再也按耐不住自己的内心,便出门去寻找陈庚。

结果,同行人打听回来的消息是,陈赓被捕了!王根英听到后,瞬间就晕倒了。

原来,陈赓离开王根英后,到丽都大戏院去找钱壮飞的女儿,被一个叛徒给盯上了。陈赓跟他扭打起来,因为腿受过伤,没能脱身,被关进了老闸捕房西牢,后经党组织营救,又逃了出来。

陈赓逃出来之后,他回到岳母家去找王根英,岳母告诉他:打你出事后,她就抱着个孩子东躲西藏,门口老有人探头探脑,她不敢在家就躲到杨家滨乡下亲戚家去了。

陈赓一听,心里稍微地安稳了一点,也不能在上海久留,离开上海去了江西境内。

这年12月,王根英回到娘家,听到陈赓已经逃了出来,悬着的心就算是放下了。

丈夫没事,这对于王根英来说,就是最大的安慰了。可是她万万没想到的是,没过几天,这个厄运又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由于叛徒的出卖,回家后没几天,王根英就被捕了。

王根英被捕后,辗转押解到了南京老虎桥“江苏第一模范监狱”,和帅孟奇、夏之栩等关在一起。

她在狱中三年多的时间里,受尽了敌人的折磨,但是王根英凭借着自己坚定的信念,一直坚贞不屈。

抗战爆发后,周恩来代表***和蒋介石和谈时,要求释放政治犯,并和叶剑英等到狱中看望了王根英,当场点名释放了她。

后来,王根英跟着周恩来到了西安,又来到了八路军总政治部,分别数年的夫妻两人,终于再次相逢!

这些年来,陈赓自从知道王根英被捕之后,这颗心就没有一天安心过。

妻子跟着自己实在是受了太多太多的委屈,自己作为丈夫,没有办法保护妻儿,这使得陈赓非常的自责。

而作为一名革命军人,陈赓只能将这种苦楚深深的埋在心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战场上消灭更多的敌人。

此时的陈赓已经是八路军386旅的旅长了,再次见到妻子,陈赓的眼泪喷涌而出,他紧紧地握着妻子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心中虽有千言万语,可却一句都说不出。

正所谓:小别胜新婚。这是形容恋人分别后重逢的心情。

而陈赓和王根英自从武汉新婚之后,几乎没有过一天安稳的日子,先是陈庚负伤,然后整日躲躲藏藏,然后两人又相继入狱。此时王根英在狱中四年后终于被放了出来,再见到恋人,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

陈赓在1937年8月27日的日记中写道:

然而,就在两人历经磨难终于重逢之后,仅仅半个月,王根英便接到了组织上的通知,让她去延安陕甘宁党校学习。

两个人的心中极其的难受和不舍,毕竟才刚刚重逢,却马上就要分别,这对于分别数年的两个人来说实在太难了。

但是作为革命军人,服从组织的安排,是第一原则,因此陈赓和王根英都没有说什么。

对于王根英来说,自从被捕之后,本来以为这辈子再也见不到陈赓了,她深知都留好了遗书。

而今再次见到爱人,而且爱人还 健康 的活着,听罢后点了点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能隔三差五的见上一面,已经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9月15日,陈赓将王根英送走,回到屋里,心里空落落的,他在日记中写到:离别时,彼此表面上都故作镇静,但是根英已背着我流泪矣

1938年秋天,从党校毕业的王根英被分配到了129师工作,担任 财经 干部党校政治部指导员,而当时陈赓的386旅,正在往这一带集结。

王根英十分的开心,终于又能再见到久别的丈夫了。

某一日,在队伍正在行军,陈赓骑在马上,远远就看到了妻子,兴奋的陈庚,狠狠的抽了一下马屁股,高兴地冲了过去。

到了近前,陈赓抱着王根英就转了三个圈:"喜从天降!喜从天降!天上掉下个王根英。"

这时候,看到旅长如此的兴奋,身旁的战友们哈哈大笑起来,纷纷起哄。

王根英一下子脸就红了:"看你那疯劲!"

陈赓依旧是当初在武汉写情书的时候的“厚脸皮”模样:"情不自禁嘛!"

但是,本来以为以后可以不再饱受相思之苦的两人,这一次见面,竟然成了永别!

1939年3月,日军对根据地进行了突袭, 财经 干部学校的师生们在转移的过程中受到了日军的袭击。

在混乱的过程中,师生们都被日军烧光了村庄,在混乱之中,师生们被冲散,王根英则带着一部分伤员,艰难的逃亡。

为了能最大限度的保证伤员的安全,王根英将自己的骡子让给了伤员,自己则和警卫部队一起徒步突围。

就在好不容易刚刚冲出了被包围的村子之后,王根英却发现装有公款和重要文件的包没有拿。

她焦急道:"不好,还有一笔公款没有带出来。"说完,她不顾身边人劝阻,立刻前往驻地取回公款。

而就在她去了包裹,快要逃出村的那一刻,日军发现了她,很多同志们躲在远处看到她被机枪扫中倒下。

战友一看王根英倒下,立刻红了眼,立刻组织起队伍杀回村子。

等来到王根英面前的时候,王根英已经奄奄一息了,面对要背着她突围的同志,王根英低声 说道:“不要管我,我不行了,你们快快突围!请转告陈赓,让他狠狠的消灭日寇,转告陈赓”

就这样,年仅32岁的王根英,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

这时候的陈赓正率领着八路军386旅越平汉线西进,一日陈赓正在给部队讲话,通讯员送上了一份电报。

他一看,浑身就是猛然的一震:王根英同志在掩护战友撤退时壮烈牺牲!

陈赓忍不住痛哭,愤怒的他猛然拔出了手枪,对着天空砰砰射出子弹。

他流着泪水,独自在积雪尚未融化的树林里站了很久。

然后在自己的日记里记下来20个字:"今天是我不可忘记的一天,也是我最惨痛的一天。"此后,陈赓就中断了日记。

陈赓强忍着夫人离去的痛苦,坚持到了百团大战胜利之后,陈赓病倒了。

半个月持续的高烧和昏迷,使得陈赓整个人都脱了相,虽然身边马海德等名医,但也没有太多的办法。是啊,再高明的医生,再好的药,又如何能医得了陈赓心中的创伤呢?

众人围坐在床前,看着昏迷的陈庚,只听到他在不停的喊着:根英!根英!

王根英牺牲之后,陈赓许诺要为他守节三年。

三年之后,他才开始重新考虑组建家庭,和傅涯结婚。但是陈赓对于王根英的思念,却延续了一生。

陈赓生前不止一次在傅涯面前诉说着自己失去王根英的痛苦。

1961年,陈赓病逝,在弥留之际,陈赓一直喊着“怀申,怀申。”

“怀申”陈赓孙女的名字,申就是上海,而这个名字,也是陈赓对于自己和王根英在上海那段岁月的怀念。

那是他们一生中仅有的在一起生活的时光。

陈赓去世后,傅涯整理了陈赓的日记和文字资料,同时不断 奔走访问故人,为王根英烈士写下了传记——《报国何计女儿身》。

用傅涯的话讲:“这也算是偿还一点自己对陈赓同志照顾不周的心意吧。”

傅涯作为陈赓的第二任妻子,同为女人的她,对于王根英,一直十分的敬重。在她2010年去世之前,她特地叮嘱孩子们一定要将王根英和陈赓的遗骨葬在一起。

遵照傅涯的遗愿,2011年,王根英烈士的遗骨迁往湖南省湘乡县,和陈赓大将合葬。

在整理王根英烈士的遗骨的时候,人们在她的尸骨中发现了两枚子弹。

经过鉴定,一枚是日军的九二式重机枪的枪弹,一枚是三八大盖的子弹,可见当时的王根英被机枪扫中之后,并没有立刻死去,而是随后又被敌人补射了一枪。

而这两枚子弹,也成了王根英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遗物。

陈赓和王根英这一对革命伉俪,生前为了民族独立舍弃了小家,经历了太多的分别,如今终于可以长眠在一起,再不用经受分离之苦!

吾辈众人,应当铭记先辈创业之艰辛,珍惜现在的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7210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8
下一篇2023-07-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