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胖哥”官宣求婚成功:曾为救人身中三刀,这样的男人值得托付吗?

“南京胖哥”官宣求婚成功:曾为救人身中三刀,这样的男人值得托付吗?,第1张

值得托付!

南京胖哥在阻止一场恶意持刀捅人事件中身上被凶手连刺三刀,经过医生的全力救治,多次手术,才保住了性命。他的英雄行为,感动全网,大家亲切地称他为南京胖哥。如今,英雄的南京胖哥也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向心爱之人求婚成功。看到南京胖哥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纷纷送上了最真诚的祝福,希望英雄和爱人幸福一生!

南京胖哥为救人身中三刀

2021年5月29日,江苏南京发生了一起震惊国人撞车持刀伤人案件。凶手开车把自己的前妻撞倒后又再次进行碾压,随后逃走。因为慌乱,他和其他汽车发生碰撞,他的车毁损严重,已经无法行驶。他下车拿刀抢了一辆汽车,当驾驶到一个路口的时候,又发生车祸。期间,被市民围追堵截,有市民被穷凶极恶的凶手持刀刺伤。

南京胖哥”官宣求婚成功

南京胖哥就是围堵凶手的其中一位英雄市民,他在此次事件中受伤严重,做了两次手术。2022年8月27日晚上,南京胖哥在他的视频账号上向大家公布了自己求婚的视频,并表示向爱人求婚成功的消息。患难之中见真情南京胖哥受伤后,他爱人为此辞去工作,全力照顾他。如今南京胖哥身体复原,两人也终于走向幸福的彼岸。网友纷纷表示,终于看到了爱情应该有的样子。

这样的男人值得托付吗?

毫无疑问,像南京胖哥这样有责任有担当的男人,是最值得托付的。胖嫂也看到了他身上的闪光点,才甘愿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他。虽然胖哥因为受伤导致肠道系统遭到无法恢复的破坏,无法正常工作,但他依然拒绝了大家的捐款,努力自食其力。

1镇康县的历史沿革

镇康县因镇康河得名。西汉属哀牢国地,名石赕。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隶属永昌郡。

三国蜀汉属益州永昌郡永寿县。西晋至南朝梁属宁州永昌郡。北朝周至隋属濮部。

唐南诏国,在县境筑拓南城,属永昌节度。

宋大理国,改拓南为棣赕镇康城,属永昌府。大理国绍圣三年(1096年),镇康分属金齿镇的镇康城和永昌府的庆甸。

元至元八年(1271年),镇康置东路安抚司。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东路安抚司为镇康路安抚司。至正十三年(1353年)设镇康路,属镇康茫施柔远宣抚司。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撤镇康安抚司并入大理等处宣抚司。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置镇康府,属云南布政司。洪武十七年(1382年)降为镇康直隶州,永乐三年(1405年)省入湾甸御夷直隶州。永乐七年(1409年)复置镇康御夷直隶州,仍属布政司。

清初沿明制,为镇康直隶土州。顺治十六年(1659年)降镇康土直隶州为散州,属永昌军民府。雍正八年(1730年),永昌府属迤西道。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镇康土州改流设委员。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镇康(土)州治所由永康迁至德党。宣统二年(1910年),改镇康委员为永康州,仍属永昌府。 民国二年(1913年),永康州改为镇康县,同年迤西道改为滇西道,镇康县属滇西道。民国三年(1914年),将滇西道改为腾越道,镇康县属腾越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裁道直属省。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云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驻顺宁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属云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驻缅宁县)。 1950年4月5日,镇康县和平解放;5月,镇康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县府驻德党镇,隶保山专区。

1952年,设立缅宁专区,镇康县划归缅宁专区。1954年,缅宁专区更名为临沧专区,镇康县隶属临沧专区。 1970年,临沧专区改为临沧地区,镇康县隶属临沧地区。

2001年12月,镇康县人民政府驻地由凤尾镇迁至南伞镇。

2003年12月,临沧撤地设市,镇康县属地级临沧市。

2恒丰银行的发展史是怎样的呢

恒丰银行是2003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总部设在中国烟台。

目前,已在烟台、济南、青岛、南京、杭州、成都、重庆、苏州、福州、昆明等地共设有100多家分支机构,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分支机构正在积极运作之中。2007年末,恒丰银行跨入1000亿元以上规模全国大中型商业银行之列;2008年,恒丰银行跻身英国《银行家》“全球1000家大银行”之列;2009年,跨入“中国企业500强”之列,荣列“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和“中国商业银行第13位”,具备一流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管理水平。

恒丰银行成都分行于2007年6月19日正式对外营业,是恒丰银行在西部地区开设的第一家省级分行。成都分行在恒丰银行总行的授权范围内开展各项银行业务,主要从事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代理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以及按规定经银监会批准或有总行授权开办的其它业务。

恒丰银行入驻成都以来,始终秉承“恒久发展、丰裕社会”的经营理念,在社会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下,立足成都,辐射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金融方针政策,夯实基础,改善服务,强化管理,依法经营,资产规模逐步壮大,各项业务发展迅速,市场渗透力日益加大,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截至目前,成都分行辖属分支机构3家,包括成都城区2家支行,乐山1家分行;自助银行4间,ATM27台,并正积极筹建广安恒丰村镇银行以及达州分行等其他地市级分支机构。

在“2010年中国(成都)金融总评榜”活动中,荣获“年度最佳成长型银行”和“年度最佳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奖”两项大奖。

3高分求详细帮我说一下云南临沧佤族女性的历史情况

佤族经济以农业为主。

喜欢吃红米,饮浓茶,食辣椒,嚼槟榔,喝水酒。住房以两层竹楼为主。

服饰:以黑色为基调。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

按佤族习俗,主妇负责煮饭和分菜。饭熟之后,把饭盛在一个个大木盘里分给家人,每人盛给一碗汤菜,如有肉,则每人平均分得一份。

全家人围蹲在主火塘边吃饭,如有外人在场,也分给一份饭菜。 佤族男女普遍有吸草烟的习惯 佤族的农家妇女的地位与中国的其他民族的妇女相比我想可能的最高的了。

“相传女人比男人先懂得道理,那是男子听从女人的话,女子领导。后来男子才懂得道理了,女子不想领导了,才让男子来领导。

女子共领导了三十代,后男子领导了二十代,就到今天了也就是说佤族原始社会父权制确立不是很久的事。”②所以中国封建社会积淀了千年的妇女无意识中那种“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观念,在佤族女人的意识或无意识中是没有的。

这千年的缺失,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可能是种缺憾,但从女人的地位的角度来说,或许正是佤族妇女们最大的幸运。她们竟然跳过了女人们忍受了千年的不平史。

佤族女人不但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勤劳、聪明、善良、巧秀,更多出了大方、自由、任性和强悍。男人们在她们面前似乎占不到半点便宜。

据我个人自己的观察,在农村佤族家庭中女人掌家的家庭还占大多数。她们会耕田、种地、会织布、做依、会抽烟、会大碗喝酒、会跳舞唱歌。

集美丽秀巧、力量、强悍于一身。只让位二十代,佤族的女人们在男人面前完全还有自信。

其实从家庭角度来看,佤族的女人是最有责任心和爱的人。她们不但参与所有的劳动,还担负着养育孩子的一切责任。

这样就使得佤族女人具有了男人的刚强和大气。西盟已经养育出了两位女县长,原来的老魏红和现在的魏艺红。

魏红,佤族,西盟人。一个妇孺皆知的名字,一个女人,女强人。

一个能把握大局、背负重任的政治风云人物。1995年她背负着阿佤人民未来的希望和命运到北京参加全世界的妇女大会。

她说:“我是佤族,我的名字叫魏红,我是阿佤山来的,我背负着阿佤山的山,我背着阿佤人的深情厚谊,我背的佤族同胞的心,我说我来这里了,向全世界的妇女朋友们,向你们问候了,向你们致敬了,向你们学习来了,向你们汇报来了,向你们交流来了”。⑥ 谈情说爱“串姑娘” 佤族的婚姻,大都是通过自由恋爱缔结的。

结婚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多男大女小。但青年男女从十五六岁便可开始参加 佤族少女 谈情说爱的社交娱乐活动。

这种恋爱活动,俗称“串姑娘”。 “串姑娘”是以群体方式进行的。

在正式确定恋爱关系之前,单独活动的较少。在此活动中,男子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串姑娘主要在晚间进行。没有特定的场所,多在姑娘家中进行。

每当夜幕降临,青年男女们便会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小伙子们弹着三弦、吹着笛子,到等候他们的姑娘家里去。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互赠烟草、槟榔,男女相互梳头,嘻笑打闹,送秋波,诉衷肠。

经过若干次串姑娘,小伙子看中某位姑娘后,就会送些手镯、项链、梳子、头巾等礼物给她。如果几天或一段时间内不见姑娘退还礼物,便可以认定她已对自己情有独钟,愿意作为自己的恋人了。

而姑娘则来者不拒,不管谁送的礼物都会一一收下。因为他们认为,送礼物的小伙子越多,说明自己的相貌、人品等条件越好,越感到光彩。

姑娘的父母也会为串女儿的人多而高兴和自豪。但对不想继续发展关系的小伙子,礼物会很快退还给他的。

也有的是在串姑娘的过程中,小伙子若看中了某位姑娘,便会趁机抢去她的首饰、头巾等物,表示向她求婚。此时,姑娘不管愿意与否,都会大嚷大叫,佯装反抗。

如果两三天内不去索取的话,就表示接受了小伙子的求爱。 确定了恋人关系的青年男女,便会脱离群体,开始单独交往。

进而正式托媒求婚,订婚、结婚,喜结连理了。 佤族是先秦时期“百濮”人的后裔,”①由于地域的阻隔,他们与外界断绝了联系。

当近代的人们进到这里是真可谓“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自己那里知道已经落后了三千多年了。

外界人们来看到他们奇奇怪怪的生活方式时,才发觉这里还出在原始社会的末期。这个只有考古和想象虚拟的人类社会的真实存在。

就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向外界散发着种种神秘的气息。

4佤族的民族历史

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wa 三声)族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汉代以后,云南便有了"濮人"居住。唐代,"濮人"、"望人"分布在东自景东、巍山,西至腾冲、梁河,南自镇康,北至永平的镇西地区。"濮人"可能是对居住在这一带的讲佤崩语的各族先民的总称。"望人"可能主要是佤族先民。历史文献中"望蛮"、"望苴子"、"外喻"等名称,与现在佤族的自称"佤"基本相同或十分相近。

佤族自称“佤”、“巴饶克”、“布饶克”、“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等。他称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称“哈喇”、“哈瓦”、“卡瓦”等,意为“住在山上的人”。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分“巴饶克”、“阿佤”和“佤”三种方言。旧时的佤文是英国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的,比较粗糙。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为其创造了新文字。

佤族经济以农业为主。喜欢吃红米,饮浓茶,食辣椒,嚼槟榔,喝水酒。住房以两层竹楼为主。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宽脚裤。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

佤族以信仰原始宗教为主。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新米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竹文化独具特色。沧源崖画享誉海内外。

“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比赛中获奖。 历史编辑本段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的。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礼仪编辑本段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5佤族历史上有国家吗

佤族是居于中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古老民族。

据1990年统计佤族人口为35。19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腾冲、昌宁、景东、普洱等县。

其主要居住区位于澜沧江与萨尔温江之间,怒江山脉南段的舒展地带。 这里山岭连绵,平坝极少,故称为“阿佤山”,古称“葫芦国”(清朝《文献通考·四裔考》)。

西盟县和沧源县为佤族自治县,孟连、双江、耿马为佤族与其他民族联合组成的自治县。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大致可分为佤、勒佤和布饶三个方言。

新中国建立前,部分佤族地区使用以拉丁字母拼音的佤文,但其字母不完善;1957年用拉丁字母设计了一套完整的佤文字母方案,现正在推广使用。 佤族自称和各支系有联系,主要有“佤”、“乌”、“勒佤”、“艾佤”、“阿卧”、“拉佤”、“佤奴姆”、“佤崩”、“阿佤莱”、“佤固德”、“阿佤”、“腊”、“究腊”、“贡腊”、“布饶”、“巴敖”、“布牢”等23种称谓。

这些称谓,有些虽源于本民族自称,但往往附加上些贬义性词语,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大多数佤族人民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统称为佤族。 。

6文言文翻译历史

原句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离。

译文东北三省的海上防卫,奉天省(辽宁省)尤其重要。自从日本人占领了旅顺港、大连港,整个辽东半岛的屏障全都被拆除了。

注释

1、奉天:沈阳市的旧称,根据上下文意,这里是指奉天省即辽宁省。

2、藩篱:原指用竹木编成的篱笆或栅栏。《国语·吴语》:“孤用亲听命于藩篱之外。”韦昭注:“藩篱,壁落。”汉贾谊《过秦论下》:“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清唐孙华《治圃》诗之一:“折柳作藩篱,狂夫倘知避。”许杰《大白纸》:“她正如一只夺破藩篱的飞鸟。”后比喻边界;屏障。汉贾谊《过秦论上》:“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江南是两浙之藩篱。”清昭连《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木邦在耿马外,为耿马、孟定、镇康、孟连之藩篱。”

3、撤离:原指撤退离开。这里指拆除、撤除。

7佤族的民族历史

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wa 三声)族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

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汉代以后,云南便有了"濮人"居住。唐代,"濮人"、"望人"分布在东自景东、巍山,西至腾冲、梁河,南自镇康,北至永平的镇西地区。

"濮人"可能是对居住在这一带的讲佤崩语的各族先民的总称。"望人"可能主要是佤族先民。

历史文献中"望蛮"、"望苴子"、"外喻"等名称,与现在佤族的自称"佤"基本相同或十分相近。 佤族自称“佤”、“巴饶克”、“布饶克”、“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等。

他称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称“哈喇”、“哈瓦”、“卡瓦”等,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分“巴饶克”、“阿佤”和“佤”三种方言。旧时的佤文是英国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的,比较粗糙。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为其创造了新文字。 佤族经济以农业为主。

喜欢吃红米,饮浓茶,食辣椒,嚼槟榔,喝水酒。住房以两层竹楼为主。

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宽脚裤。

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 佤族以信仰原始宗教为主。

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新米节是最隆重的节日。

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竹文化独具特色。沧源崖画享誉海内外。

“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比赛中获奖。 历史编辑本段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

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

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

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的。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

“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礼仪编辑本段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

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

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

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

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8恒丰银行的发展历程可以介绍吗

恒丰银行前身是1987年成立的烟台住房储蓄银行,中、农、工、建四大国有银行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参与发起,这可以看作是1。

0发展阶段;2003年,正式改制成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也标志着恒丰银行从1。0版本到2。

0版本的升级过渡,恒丰银行从此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蔡国华董事长2013年11月上任以来,提出了“1112。 5556”工程, 这一治行理念的提出,为恒丰银行未来发展绘制了蓝图,恒丰银行迈入3。

0版转型发展阶段 蔡国华董事长认为,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在目前国内银行业普遍面临严峻形势的背景下,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和互联网金融等新金融业态的异军突起,在给中型银行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实现弯道超车的机遇 因此,蔡国华董事长在提出“1112 5556”工程之后,又在此基础上提出工程落地的具体执行方案,即“12345”行动纲领,这也是恒丰银行未来三年的行动指引,标志着恒丰银行3。 0版创新转型正式启动。

恒丰银行从组织架构到考核机制、业务模块都有了彻底变革 围绕“12345”行动纲领,恒丰银行制定了“五大板块,七大银行”的整体架构设置。一是公司与投资银行(CIB)板块,包括交易银行、投资银行。

9山阴路的前身,施高塔路名的由来

一百年前,今天的山阴路所在地是宝山县的乡间农田。1903年,虹口公共租界越界筑路,将四川路延伸至今鲁迅公园处,沿路两侧陆续繁衍出许多支路,山阴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它原名施高塔路。长度仅500米左右的山阴路如同一棵树的主干,它的“枝枝桠桠”里藏着许多独特的风景。到山阴路上走一走,正应了那句“山 阴 道 上,应 接 不 暇”。目前已经查实的名人故居就有14处,历史遗址9处,优秀建筑18处。还有不少尚“养在深闰”,有待发掘。

山阴路开辟以来就被定位为住宅区,整个山阴路路段内,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兴建的民宅占了90%以上。当时这里南有四川路,可触及商业的便利和都市的繁华;北接郊野,可享受清新空气和乡野之趣。一条宽不过10米的山阴路,夹道梧桐树,在夏日里浓荫蔽日,可谓闹中取静。山阴路两侧的弄堂由一块块成片开发的住宅构成,以质量较好的早期花园洋房和新式里弄为特征,保留了多种样式和风格的住宅建筑。可以说山阴路是一处自然形成的近代民宅“博物馆”。位于山阴路44弄和64弄的两排老房子本名留青小筑,是面对面和背靠背的对称式格局设计的新式里弄,极为罕见,已被列为市级保护建筑。众多的风格基本可以分为四大类式样,以恒丰里为代表的早期石库门里弄;以大陆新村为代表的有小绿地和卫生设备的新式里弄;以施高塔公寓为代表的独立成套式“公寓住宅”和以千爱里为代表的花园式里弄。

如今的山阴路依旧窄窄的,向来不通公交,很有些年头的梧桐斜斜地撑着天空,枝叶也没怎么修理,恣意地纠葛在一起,弥漫着一片浓绿。马路两旁也不见有什么气势逼人的大商厦,只零星散落些小铺子,售些烟酒杂货。路边,有老人闲闲地坐着,抽烟,品茶,聊天。从喧闹浮躁的四川路拐进山阴路,游人会感到时空倒错,仿佛从繁华的城市走进了寂寞的古镇,马路两旁那些老旧而形态各异的洋楼,散发着一种富而不骄的绅士气。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话。

春节习俗——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是夜,主妇们忙着挂灯结彩,张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红红绿绿把房子装饰得花团锦簇,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也许就是压岁钱了。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人们的传统观念,总是喜欢在过年时,多讨些好彩头,希望一切顺利,这其中有许多旧习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扫帚之俗,以为新年使用扫帚将会把运气扫走,扫去财运,新的一年会难交好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为使此俗流行,还定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新年也不可骂孩子,说话必须特别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饭碗,大家也绝不骂他,反而说他“岁岁平安”,因“碎”“岁”谐音冲一冲不祥的气氛。新年里,大人最怕小孩子说溜了嘴,开年讲些不太吉利的话,除了横关照竖关照,有的地方还用块红布或草纸向孩子们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当作屁股,即使说出不吉利的话来,也等于放屁。还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于枕边,叫做“压岁果子”。橘子、荔枝谐音“吉利”,以求来年大吉大利。有的地区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偷财神爷像,而且偷到后要把它藏在裤裆里,以取“财神入库(裤)”这句成语的意思。在这些异想天开的趣俗之中,埋藏着历代多少劳苦百姓献媚命运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习俗——贴窗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春节习俗——贴福字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春节习俗——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古人把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

春节习俗——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盛放飞帖之用。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因为正月又叫元月,正月十五的晚上是一年里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宵”是“夜晚”的意思,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的这个节日就叫元宵节。

元宵节,中国人有赏灯和吃元宵的习俗。俗话说“正月十五闹花灯”,因此,元宵节也叫灯节。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到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元宵节这天,到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常。夜晚一到,人们就成群结队地去观赏花灯。五光十色的宫灯、壁灯、人物灯、花卉灯、走马灯、动物灯、玩具灯……汇成一片灯海。有的花灯上还写有谜语,引得观灯人争先恐后地去猜。

元宵节吃元宵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就有这种食品了。元宵是一种用糯米粉做成的小圆球,里面包着用糖和各种果仁做成的馅,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因为这种食品是在元宵节这天吃,后来人们就把它叫做元宵了。中国人希望诸事圆满,在一年开始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吃元宵,就是希望家人团圆、和睦、幸福、圆圆满满。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清明,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在农历三月(公历4月5日左右),此时正是春光明媚,空气洁净的季节,因此,这个节日叫做“清明节”。

清明节人们有扫墓祭祖和踏青插柳的习俗。

中国人有敬老的传统美德,对去世的先人更是缅怀和崇敬。因此,每到清明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到郊外去祭扫祖先的坟墓。人们为坟墓除去杂草,添加新土,在坟前点上香,摆上食物和纸钱,表示对祖先的思念和敬意。这叫上坟,也叫扫墓。

清明时节,山野小草发芽,河边柳树长叶,到处一片新绿,正是户外游玩的好时候。古人有到郊外散步的习俗,这叫“踏青”;还要折根柳枝戴在头上,叫“插柳”。据说插柳可以驱除鬼怪和灾难,所以,人们纷纷插戴柳枝,祈求平安幸福。

现在,殡葬方式有了很大改变。实行火葬,废止土葬后,田野里的坟墓越来越少了。但是,清明节祭祖踏青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每到这一天,人们还是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怀念自己的祖先,也会到郊外呼吸新鲜空气,观赏蓝天、绿树、小草和鲜花。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也叫“五月节”。过端午节时,人们要吃粽子,赛龙舟。据说,举行这些活动,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中,秦国最强,总想吞并其他六国,称霸天下。屈原是楚国的大夫,很有才能。他主张改革楚国政治,联合各国,共同抵抗秦国。但是,屈原的主张遭到了坏人的反对。楚王听信了这些坏人的话,不但不采纳屈原的主张,还把他赶出了楚国的国都。屈原离开国都后,仍然关心祖国的命运。后来,他听到楚国被秦国打败的消息,非常悲痛,感到自己已经没有力量拯救祖国,就跳进汨罗江自杀了。这一天正是公元前278年农历的五月初五。

人们听到屈原跳江的消息后,都划着船赶来打捞他的尸体,但始终没有找到。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百姓们就把食物仍进江中喂鱼。以后,每年五月初五人们都要这样做。久而久之,人们又改为用芦苇的叶子把糯米包成粽子仍进江里。于是。就形成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按照中国的历法,农历七八九三个月是秋季。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八月十五又是八月中间的一天,所以这个节日叫“中秋节”。中秋节这天,中国人有赏月和吃月饼的习俗。

秋季,天气晴朗、凉爽,天上很少出现浮云,夜空中的月亮也显得特别明亮。八月十五的晚上,是月圆之夜,成了人们赏月的最好时光。人们把圆月看作团圆美满的象征,所以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按照传统习惯,中国人在赏月时,还要摆出瓜果和月饼等食物,一边赏月一边吃。因为月饼是圆的,象征着团圆,有的地方也叫它“团圆饼”。中国月饼的品种很多,各地的制法也不相同。月饼馅有甜的、咸的、荤的、素的,月饼上面还各种花纹和字样,真是又好看、又好吃。

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节日,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在中国数字中,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二、四、六、八为阴数。因此,九月初九被称作重阳或重九。中国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等。

登高是重阳节的主要习俗。古人认为,九九重阳,登高可以避祸免灾。后来,重阳节登高爬山,逐渐演变成了人们放松心情、锻炼身体的体育和旅游活动。

插茱萸和赏菊也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茱萸是一种植物,果实可以吃,茎、叶都是药材。菊花在九月盛开,有“长寿花”的美称。为了避免瘟疫,驱除恶气,重阳节这天,人们就把茱萸和菊花插戴在身上,还要观赏菊花,饮菊花茶和菊花酒。

重阳糕是一种用面做的食品,可以加枣、银杏、松子、杏仁做成甜的,也可以加肉做成咸的,讲究的还要做成九层,再在上面做两只小羊,以谐“重阳(羊)”之音。

现在过重阳节,已经见不到插茱萸等风俗了,但是很多人仍然会在这一天登高赏菊,观赏秋天的美景。近年来,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敬老节”。每当佳节来临,人们都要举办各种敬老活动,祝愿老年人步步登高,健康长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7467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8
下一篇2023-07-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