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国家礼仪有哪些

印度国家礼仪有哪些,第1张

1、一般礼仪

正统的锡克教信徒头戴包头巾,不抽烟,不吃牛肉并且不剪头发。

进入印度人的住家要脱掉鞋子。

2、称谓与问候

见面与分手时,男人与男人握手。如被引见妇女,男人不与她握手而应双手合十,微微弯腰。男人不能触碰女,在公共场所不能与单身女人说话。

3、约会与准时

遵守时间是明智可取的。

4、款待与馈赠

虽然正统的穆斯林妇女通常不与男人见面,但如果邀请男人参加实社交活动时应请他们5、偕夫人同来。

来到印度人家里时,主人会给你戴花环,你应马上把它取下来以示谦让。

印度教徒不吃牛肉。牛在印度是神圣的动物。

穆斯林不吃猪肉,恪守教义的穆斯林滴酒不沾。

接受或传递食品时,一定要用右手。

作客时可以带水果和糖果作为礼物,或给主人的孩子们送点礼品。

6、交谈

印度人喜欢谈论他们的文化业绩、印度的传统、有关其他民族和外国的情况。

不要谈及个人私事、印度的贫困状况、军事开支以及大量的外援。

关于印度的商务礼仪

 印度交际应酬礼节繁多:合十礼、拥抱礼、贴面礼、摸脚礼、举手礼等。也流行握手礼。印度人迎接嘉宾往往要向对方敬献用鲜花编织而成的花环。印度人以往对等级、地位、身份极其关注。印度所特有的种姓制度分为四个等级:其一,“婆罗门”,即僧侣;其二,是“刹帝利”,即名门、贵族;其三,是“吠舍”,即平民;其四,是“首陀罗”,即贱民。此外,还有“不可接触的贱民”,叫作“哈里真”。传统的种姓制度广遭非议,但影响犹在。

 印度人着装朴素、清洁,但各民族各异。印度斯坦族男子一般着装:上身“吉尔达”,即宽松圆领长衫,下身穿“陀地”,即以一块白布缠绕在下身、垂至脚面的围裤。在正式活动中,则在“吉尔达”之外再加外套。妇女着纱丽。由一大块丝制长巾披在内衣之外。印度教徒戴白色船形帽,伊斯兰教徒戴伊斯兰小帽,锡克教徒包裹头巾。

 印度人主食有大米及面食,烹调方式有炒、煮、烩三种,喜加入各种香料,尤其是辛辣类香料。印度食素者特别多,而且社会地位越高的人越忌荤食。根据教规,印度教教徒和锡克教教徒不吃牛肉,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耆那教徒则既忌杀生,又忌肉食。

 印度的`国花为荷花,国鸟为蓝孔雀,国树为菩提树,国石为珍珠印度人崇拜蓝孔雀和黄牛,举国敬牛、爱牛,不打牛、不杀牛、不使用牛皮制品虔诚的印度教教徒有早睡早起的习惯。每年封斋三天,白天不可进食。印度教教徒还认为“入河沐浴,可消罪过”。在印度南部的一些地方,人们惯于以摇头表示同意。印度人忌讳白色,忌讳弯月图案,忌讳送人百合花。

;

印度民族复杂,素有“民族博物馆”之称。少数民族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世界闻名。据不完全统计,有500余支,他们在印度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更有奇特的风俗习惯,就连挑选生活伴侣的方式也各有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试婚:男女婚前可同居,以便互相了解和确定婚姻关系。男的到女家后,居住时间长短不一,少则几周,多则数月。如果双方满意,则可结婚。若双方性格不合,男的要给女方的父亲一笔钱,作为赔偿,然后方可回家,婚事就算告吹。但若女方已经怀孕,两人则非结合不可。今天在古吉拉特邦的皮尔族和阿萨姆邦的古喀族中这种风俗尤为流行。

抢婚:男方的人把女的抢来成婚。抢婚分为三种,一是强行抢婚,二是默契抢婚,三是礼仪性抢婚。

强行抢婚即在姑娘及其父亲不同意的情况下,把姑娘抢来举行结婚仪式。大多数民族经济较为落后,男多女少,则采取付款娶妻的作法,即付一笔身价费给姑娘。如男方钱少,姑娘身价费高而无力支付时,便设法强行抢妻。这种风俗,自古就有,相传至今。从前,在印度的那加族、霍族、皮尔族、贡德族以及阿萨姆邦、比哈尔邦和中央邦的一些少数民族中非常盛行。后来,由于政府的限制,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文明宣传的加强,这种风俗在日益减少。但是,有些少数民族为了维护这种旧的风俗传统,改头换面地创造了一些抢婚新花样。例如,在贡德族中,只要父母同意就可抢婚;喜马拉雅山谷地带的波迪亚族也是如此;在柯亚族、蒙达族和比尔豪尔族等民族中则采用另一种办法:姑娘如不能轻易抢到手,男子可藏身于庙会或其它公共场所,待机而动,只要遇到机会,就往姑娘头上戴番红花。一旦成功就意味着姑娘归他所有,与此同时,社会也予以承认。

默契抢婚即双方家庭商定,某月某日男家前来抢亲。确定了日期,男方便带着亲朋“袭击”女家。女方的家人假装受伤,呆在家里不动,便把姑娘抬到马上,和男青年一起被带走,姑娘故作呼喊哭唤之状。用这种办法,显示男青年的勇敢,并表达对姑娘的爱情。

礼仪性抢婚即男女青年双方情投意合,但遭到父母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庙会、节日的机会,男青年应姑娘的要求公开给她头上涂红,这样父母也只好同意他们成婚。若还不同意,就会有五老会的人出面给他们调解。

考验婚:到了结婚年龄的男子利用庙会、节日等机会,当显示出自己的体力和才干为强者后则有权挑选姑娘为妻,古吉拉特邦的皮尔族就采用这种办法。在洒红节时,人们举行一种名叫“高尔·格泰劳”的舞会。在舞场中央竖立一根竹竿,上面挂有椰子和红糖。未婚姑娘在竹竿四周围成一圈,圈外再围一圈未婚男子。青年们尽情地跳舞,在跳舞过程中,男青年要爬上竹竿取下椰子和红糖,需奋力冲破姑娘们的舞圈。这时候,男青年个个争先恐后,拼命冲挤;姑娘们竭力阻拦,不让他们冲进圈内。有些男子的衣服被撕破,有些男子的头发被揪掉。此时此刻,受伤流血,男青年们也在所不惜。最后,哪位青年冲进圈内,首先拿到竹竿上挂的椰子和红糖,就算他获得了胜利。这样,他就有权挑选在场的任何一位跳舞的姑娘为妻,并且可以不付分文,立即带走。

服役婚:婚后新郎先在岳父家做工服役,到一定时间,相当于付完姑娘身价费后才能把妻子带回家去。这是一种在买卖婚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婚姻风俗。有些经济困难的小伙子,因付不起姑娘的身价费而不得不采用这种办法。当然也有些是婚前服役的,即男青年到女家后,凡是能做的活儿,他都得做,服役时间长短不一。最后把劳动所得,作为姑娘身价费支付。付清了身价费,即可完婚。今天,印度的贡德族、白伽族、凌格考尔族、古吉族、阿耶茂尔少数民族中的穷人仍然采用这种方法成婚。比尔豪尔族则时兴一种未来的岳父把姑娘身价费借给未来女婿的办法,实际上也属这一种。男方借债后,要到女家干活,以抵债务。干活期限不定,直到付清债务为止。今天,在喜马偕尔邦的古杰尔族和北方邦的柯斯族中很盛行。

换亲婚:这是一种两家的姑娘交换成婚的办法,即甲家的姑娘嫁到乙家,而乙家的姑娘再许配给甲家。这样,两家互相交换,免付姑娘的身价费。贫寒之家,往往采用这种办法。在印度,除迦西族禁止采用这种办法外,其它少数民族大都采用。

私奔婚:男女双方相爱,但因遭到父母的反对或因付不起姑娘的身价费,一对情人就双双私逃外地,结为夫妻,过些时日再回到家里,社会便给以承认。这时,父母自然也就无计可施,只好同意。这种结婚方法,不举行任何仪式。今天在蒙达族、霍族、桑塔尔族等少数民族中还颇为盛行。从前少数民族中由于不盛行童婚,所以,上述结婚办法相当普遍。今天由于童婚盛行,此种结婚办法日益减少。

强求婚:如果一位姑娘爱上一位青年,或已订婚而男方还在拖延婚期,或男青年同意又遭到父母的反对时,她要设法同那位青年成婚就得采用这种办法。其做法是,一天,姑娘带上米酒,突然闯入男方家里,对她的突然闯入或赖着不走,当然会遭到男方家里人的反对,男家为千方百计把她赶出门去,会施展种种手段。例如,在火里投放辣椒,使室内气味刺鼻,难于忍受,全家都到室外,只把姑娘一个人留在屋子里;或者往姑娘身上泼热水,甚至遭受一顿毒打,要么不给她送饭吃。而和她要好的男青年这时会偷偷给她送饭,并鼓励她努力坚持,不要灰心。姑娘经受住了这些考验,便会泰然自若地坐在那里不动,就算她获胜。男方父母也只好同意。今天,印度的比尔豪尔族、奥郎沃族、格麻尔族,蒙达族、桑塔尔族等少数民族中还流行这种婚俗。

一、社交习俗

印度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印度礼仪印度国民多“种姓”,不同宗教多规定;

民族繁杂多信仰,性格一般多稳重;

绿色吉祥多偏爱,白色懊丧多忌用;

讲究礼貌多敬语,礼节方式多注重;

厌倦食物多种类,待人接物多禁令。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印度教徒中分为不同等级的社会集团,可以译为“种姓”。即把人分成四个不同等级;“波罗门”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刹帝利”为“二种姓,地位稍次;“吠舍”为平民,是第三种姓;“首陀罗”为所谓的贱民,为第四种姓,其地位最为低下。他们的各种姓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在四大种姓之外,还有一种被排除的“不可接触的贱民”,被称为“哈里真”。他们是最受歧视的人。印度教徒迎接贵宾时,主人要向客人敬献花环,并亲手将花环套在客人的脖颈上。花环的大小,要视客人的身份而定。献给贵宾的花环一般很粗大,其长过膝;给一般客人的花环仅及前胸。荷花是印度的国花,倍受印度国民的青睐。因其“出淤泥而不杂,濯清涟而不妖”,故人们常借以赞美人的气节与风骨,又被赞誉为“花中君子”。印度人普遍昵爱绿色,认为绿色是吉祥的色彩,象征着春天和新生。印度妇女民间传统都喜欢在自己的前额正中点一颗指头般大小的圆形痣,人们都称其为“吉祥痣”。其颜色不同,形状各异,或红色、或**、或紫色、或绿色,黑色痣虽有,但较少见,一般都依衣着颜色而定。

印度人对蓝孔雀十分崇拜,并将其视作吉祥、如意、幸福的象征。印度是个极为尊重牛的国家,印度教徒把牛奉为神明。按他们的习惯,每逢饭前都要首先敬牛。还有的人敬狗、敬蛇、敬老鼠等等。他们的形体动作语言丰富,不过一些动作所示的意思与我们区别很大。如:表示同意的意轴,他们总要先把头稍歪左边,然后立刻恢复原状;表示不同意,他们反倒点头示意。

二、礼节礼仪

印度人相互见面的礼节,有合掌、举手示意、拥抱、摸脚、吻脚。一般两手空着时,口念敬语“纳马斯堆”,同时要施合掌礼。合掌之高低,对开者宜高,两手至少要与前额相平;对晚辈宜低,可齐于胸口;对平辈宜平,双手位于胸口和下颌之间。若一手持物,则口念“纳马斯堆”,同时要举右手施礼。对于长辈,或对某人表示恳求时,则施摸脚礼(即用手摸长者的脚,然后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头,以示自己的头与长者的脚相接触)。摸脚跟和吻脚礼是印度的最高礼节。印度东南部的一些少数民族的人与客人相见时,总把自己的鼻子和嘴紧紧贴在对方的面颊上,并用力地吸气,嘴里还要叨念着:“嗅一嗅我!”,以示其对客人的崇敬。印度安达曼群岛上的森蒂耐尔人,在与久别挚友重逢时,双方要交替互坐膝头,并热烈地拥抱数分钟,以表示相逢后的喜悦心情。印度伊斯兰教徒的见面礼节是按其传统宗教方式,用右手按胸,同时点头,口念“真主保佑”。现代在社交场合上的印度男人们,也开始运用握手礼节了,但印度妇女除在重大外交场合外,一般与不与男人握手。

一般礼仪正统的锡克教信徒头戴包头巾,不抽烟,不吃牛肉并且不剪头发。

进入印度人的住家要脱掉鞋子。

称谓与问候见面与分手时,男人与男人握手。如被引见妇女,男人不与她握手而应双手合十,微微弯腰。男人不能触碰女,在公共场所不能与单身女人说话。

约会与准时遵守时间是明智可取的。

款待与馈赠虽然正统的穆斯林妇女通常不与男人见面,但如果邀请男人参加实社交活动时应请他们偕夫人同来。

来到印度人家里时,主人会给你戴花环,你应马上把它取下来以示谦让。

印度教徒不吃牛肉。牛在印度是神圣的动物。

穆斯林不吃猪肉,恪守教义的穆斯林滴酒不沾。

接受或传递食品时,一定要用右手。

作客时可以带水果和糖果作为礼物,或给主人的孩子们送点礼品。

交谈

印度人喜欢谈论他们的文化业绩、印度的传统、有关其他民族和外国的情况。

不要谈及个人私事、印度的贫困状况、军事开支以及大量的外援。

三、信仰忌讳

印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一小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等。他们忌讳白色,认为白色表示内心的悲哀,习惯用百合花当作悼念品。他们忌讳弯月的图案。他们把1、3、7视为不吉利的数字,所以总要设法避免这些数字的出现。他们忌讳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也不愿见到有人使用双手与他们打交道。印度教徒最忌讳众人在同一盘中取食,也不吃别人接触过的食物,甚至别人清洗过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涤一遍后才使用。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也忌讳使用猪制品。由于印度人敬牛如神,所以他们也禁食牛肉。

印度耆那教徒有忌杀生,忌食肉类,忌穿皮革和丝绸的民间习俗。他们甚至把飞虫等都列入不能误伤的忌项,就连地里种的萝卜,胡萝卜等蔬菜也都忌吃。印度阿萨姆邦的居民,对来访客人不接受、品尝他们敬让的槟榔果是极为不满的,认为这样是对主人的不友好和不信任。印度的锡克教人禁止吸烟。印度人不爱吃蘑菇、笋、木耳、面筋、烤夫等,也不喜欢旺火爆炒而成的菜肴。

一、大便以后用水冲洗屁股,而不用手纸

印度的居民一般厕所都有冲洗设备,普通百姓大便时则手拿一口杯水,习俗规定用左手洗屁股,所以到商店挑食品不得用左手。这其实是一个好习惯。其好处首先痔疮的发病率大大减低;其次可以大量节约纸张,对保护地球资源、绿色工程的保护和发展,都极为有利。光这一项,就能节约大量木材。但旅居在印度的侨胞,认为有伤大雅,大都还不习惯,至今保持着自己的民族习惯,仍然用手纸。 

而我却采用了这个方法,用纸反而在心理上感到不卫生,不习惯了。

二、树叶当饭盆

印度人在集体用餐时,吃饭用的饭盆常常是树叶做成的。这种盆儿由几片很大的整片树叶相拼叠而成,内外两层,树叶和树叶之间用比火柴棍还小的小枝条“缝”起来,叶盆呈圆形,周围还有一个翘起来的边缘,所以其模样和金属饭盆一样,而且所有叶盆的形状和大小一致,显然是由一个模子压制出来的。开始我以为用这玩意儿会不大卫生,而且老担心它会漏,因此不大乐意用。但后来我完全改变了这种想法,因为我发现它有明显的优点:首先,仅由几片树叶制成,而热带地区大叶片多着呢!所以取材极容易,造价很低。 

其次,这种餐具很轻,且不怕摔碰,搬运方便,很适合集体和野外用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饭后处理容易,不用洗,一扔了事,而且很容易被大自然消化,基本不存在污染问题。至于卫生方面,其实,根本不用担心,本地人常常用这种叶盆吃饭并不闹肚子,外国人(包括笔者)用了之后也没什么问题,所以大可以放心享用这种独具风情的树叶快餐盆! 

三、不吃牛肉,但喝牛奶

印度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产奶大国,牛奶在印度人的饮食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每天早晨和傍晚,到国营奶站打奶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大家庭一打就是几升。很多印度人的早餐就是一杯茶,再加几块饼干。而印度人喝茶一般是要加牛奶和糖的。

在德里的菜市场,还能买到雪白的奶豆腐,吃起来有很浓的奶香味。印度人特别喜欢吃甜食,印度餐最传统的甜食也是用两种奶酪和糖制成的。 

四、侧头表同意

在印度的一些邦(如西孟加拉邦)里,人们表示赞同或应允时,不是点头,而是将头向右边侧一侧。外国人起初常常误会。有的书上说印度人(包括孟加拉国人)用摇头表示同意。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因为侧头和摇头毕竟是不同的动作。印度人侧头表示同意时,有时动作幅度很大,连整个上半身都侧向了右边,这就跟摇头有更明显的区别了。

五、用右手付款 

印度人买东西付款时只用右手递钱,对方找零钱时也只用右手,绝不用左手。有人告诉我,一个当地人若用左手付钱,那是很不礼貌的。我用了很长时间才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只用右手递钱的习惯。之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有时候忘了这一规矩使了左手。但大概因为我是“老外”吧,我还没遇上对方在我用左手付钱时生气的。 

其实,不只是付钱

六、“巨无霸”是羊肉的

由于宗教的原因,印度的素食者特别多。请印度人吃饭,先要搞清楚对方是不是素食者,否则会很尴尬。严格的素食者,是连鸡蛋也不吃的,但牛奶一般都喝。有些虔诚的印度教徒,吃饭前还要做祷告。有一次,我们请印度朋友来家吃饭,大家落座后,突然发现一位朋友闭上了眼睛,嘴里好像还在默念着什么,片刻之后,才睁开眼睛开吃。 

时有这个讲究,在一些较为正式的场合递送其他东西(特别是礼品之类),若不用双手而只用一只手时,也应该用右手。 

七、饮用的是生水

因为这里气候炎热,又普遍喜吃咖哩(印度咖哩世界第一)、生洋葱等,此类食物具有良好的杀菌能力。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他们喝生水的习惯。就是到了大饭店、大宾馆,首先给客人也是杯生水。一般人,尤其西方人听来感到是太不讲卫生了。但印度人民却像茹毛饮血时代的人类一样,适应了环境,加上常吃咖哩、洋葱等,可以有很强的抵抗力。如果人类锻炼到这样的地步,该为地球节约多少能源啊!

印度生活习俗\

服饰:印度男子的传统服装,下身是托蒂,实际上是以块缠在腰上的宽幅的白棉布,也有麻制或丝制的,长度一般为36至45米,缠在腰间,垂至膝盖或垂至脚面,有的还带滚边。上身穿较肥大、长至膝盖的“古尔达”上衣。头巾的色泽各异,缠法也不同。拉贾斯坦人的头巾和锡克人的头巾很有名,有时人们还在头巾上插上羽毛。

在印度农村,男子一般不穿上衣,只在肩上搭一条汗巾,或用一块布为主上身,一端搭在肩上,人们叫它“恰达”。

印度妇女的民族服装是“纱丽”。纱丽通常用一块长6米左右、宽11至13米的布料做成。纱丽的穿法是从腰部缠起,最后披盖在肩上或蒙在头上。纱丽一般分棉布、丝绸、纱和尼龙几种。

印度的服装与当地气候有关,夏天气温可以高过40°c,冬天也在20°c以上,因此服装要求透气、清爽。现在,城市中的居民,服装一大部分西化,男的也穿衬衣、裤子,平常也多西装革履。女的仍以穿纱丽的为多,也有不少改穿牛仔裤的。然而,各地区的民族还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许多穆斯林男人喜欢戴一顶波斯羔羊皮的土耳其帽。锡克族的妇女通常穿着遮到膝盖的长衫和一种叫做沙尔沃一麦卡兹的宽大的裙子。

印度人喜欢佩戴各种各样的首饰,名目繁多,如发饰、耳饰、额饰、鼻饰、项链、脑饰、腕镯、上腕饰、指环等,大多为金、银或宝石制品。有些地方的人甚至把首饰看得懂于衣装。根据传统的风俗,印度男子把首饰赠与女子被视为应尽的义务,女子把戴首饰视为生活的重要内容,但寡妇不能带任何首饰。头饰是一种用小链子和小钩子固定于头顶与额部的制品。鼻饰多为金银制品,它是已婚女子的装饰标志。颈饰中的项链被当作避邪之物而在婚礼中有新郎给新娘带上,只要不离婚,妻子要将这根链子戴一辈子,印度农村至今仍有此俗。

饮食:印度人的饮食由于民族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南北差异很大。北方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烹饪通常是莫卧儿式的,特点是由许多肉、谷物和面包。南方多素食,特点是米饭和辛辣咖喱。所有印度菜肴中,唯一共同点是喜欢辣味。

印度人的正餐常以汤菜开始,通常是稀薄咖喱,其余菜肴一般全部同事送来,不是分几道上菜。正餐之外都由辅佐食物,最普通的事凝奶或酸奶、咖喱拌青菜、凝奶拌蔬菜、蔬菜泥和酸辣酱。餐后食品通常有果仁冰淇淋、用米做得布丁、用玫瑰水提味的奶油奶酩球、加糖水的煎饼、用奶酩和牛奶做成的唐和鲜水果等。饭后印度人常招待客人一种用槟榔子、熟石灰和香料做成的包在槟榔叶中的雕制品,以帮助消化。

“敦都里鸡”和“奶油羊肉”是印度的名菜。“奶油羊肉”的做法是在羊肉中加进几乎等量的酸奶。过去这道菜只有皇室才能亨用,现在则较普遍。“敦都里鸡”是在拨了毛的鸡上涂上香料,然后置于黄泥炉子上边,用文火慢烤。出炉子香味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吃甜食是印度人的一种嗜好。印度的甜食多达几十种,一种甜食,不同的地区做法也不相同。用酸牛奶制作的“拉耶达”和“谢利更德”深受人们的欢迎。甜食一般是用面粉、牛奶、乳酪、巴旦杏、核桃、小豆蔻和番红花等制成。

印度教徒最忌在同一食盘用菜,素食者多。一般来说,等级越高,荤食者越少;等级较低者,才吃荤(羊肉)。

印度的饮料多种多样。在南方,人们喜欢喝浓咖啡,在北方,人们喜欢喝茶。两种饮料总是同牛奶和糖一起端上来,如果你在茶中不要放牛奶和糖,应要“清茶”。印度其他的饮料随地方和季节而异,新鲜果汗是印度人普遍喜欢的。

印度人用餐通常不使用餐具。在北方,人们用右手的指尖吃东西,把食物拿到第二指关节以上是不礼貌的。在南方,人们用整只右手搅拌米饭和咖喱,并把它们揉成团状,然后食用。印度人用手进食,但不能用手触及公共菜盘或为自己从总取食,否则,将为同餐的人所厌恶。就餐时常有一个公用的盛水器供水,喝水时不能用嘴唇接触盛水器,而要对谁嘴往里倒。餐后印度人通常给客人端一碗热水放在桌子上,供客人洗手。 

نصرالدين·大马

少保印度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国土,形成了多民族,多宗教,多习俗的现状。宗教活动的影响在民间遗留下许多特殊的崇拜,如对蛇、猴子、老鼠、牛的崇拜等等,因此动物有着很高的地位。牛是最大的神,在大街上到处可以看到被打扮得很漂亮的牛,它们自由地在开着汽车、摩托车的街道上悠闲地散步,走累了可以躺在路边睡一下,可以随便吃路边的食物。大象在印度也是神,印度的好多神都是象头人身。印度的宗教有很多,基本上每个宗教都有一种动物作为神,所以印度供食用的动物一般只有鸡。

印度女性传统服装大致分为三种:一是最漂亮和正式的沙丽(sari),要15岁之后才能穿。先在里面穿上胸衣和衬裙,然后再把沙丽,一整块很长的纱巾围在身上,围沙丽的手法在我们这些外行人看来是繁复之极。

婚俗:在印度,婚姻习俗与热门的宗教信仰有很大的关系。正统的印度教徒认为婚姻是一种圣礼,是每个人必须履行的人生职责。印度教徒女子婚前必须保持童贞,任何谣言、丑闻都可能使它成为嫁不出去的姑娘。为了防止女孩在通晓人事后发生婚前性关系,印度教徒从古代起就流行童婚。根据印度习俗,一个24岁的新郎应娶一个8岁的幼女,30岁的男子应娶一个12岁的少女。

从1929年起,印度政府即通过了禁止童婚法,但因为它与印度教徒早婚的传统习俗相违背,至今仍有不少人阳奉阴违。

这些幼小的女孩结婚后仍跟父母回到娘家,到了十一二岁才道夫家去,未来命运全在夫家。印度教徒从古至今十分重视婚嫁,教徒相信生辰八字,所以定婚前要先看星相和八字是否相符。青年男女的婚姻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妆习俗目前在印度还非常盛行。姑娘出嫁,女方要拿出丰厚的嫁妆。如果女方不能满足男方提出的要求,男方就会拒绝结婚。结婚前几天,新娘要用姜黄香科涂擦全身,使皮肤柔嫩,呈金**。在举行婚礼的头天晚上,新娘要用茉莉花和玫瑰花泡过的水洗澡。头发要梳成一条长辫子,发辫上插着香气扑鼻的茉莉花和金盏花。婚礼一般是早晨或傍晚在女方家举行,有的在寺庙或俱乐部里举行。婚礼当天,新浪在亲戚朋友的陪同下去新娘家迎亲。当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时,新娘的父亲和亲友要急步上前,向新浪献上珠宝、两套丝绸衣服、美酒和用酥油、酸奶、蜂蜜及唐做成的甜食。婚礼开始前,新浪和新娘在各自的亲属陪同下,走上婚礼台。婚礼台煤有机碳和新郎新娘的座位。婚礼一般从点燃圣火开始。婚礼仪式有繁有简,但是握手仪式、戴圣线仪式和绕走圣火仪式是不可少的。握手仪式是新娘的父亲把女儿的手放在新浪的手上,表示他已把女儿交给了新郎。戴圣线仪式标志着新娘已经出嫁,出嫁的妇女要终身戴着它。嗣后,新娘紧随着新郎从左边开始绕圣火走3圈。所谓圣火,是用7种木柴燃气的火堆,代表崇高的宗教。走完3圈后,他们向双方的父母和场的长辈行触足礼,婚礼随即结束。

锡克人的婚礼简朴,多为集体婚礼,要求新郎新娘们一齐唱诵锡克教圣经中的圣歌,然后新郎新娘更按照锡克教风俗,把彼此的头巾系在一起,围绕锡克教圣经转4圈,婚礼即告结束。

丧葬:印度人的殡葬,主要有3种方式:印度教盛行火葬和水葬,伊斯兰教圣行土葬,拜火教盛行天葬。

印度教徒的火葬,通常选择在圣河河畔举行。将遗体安放在柴堆上(富人、名人和达官贵人用檀香木),然后浇上酥油,然后由祭司诵读经文,由儿子或男性亲属点火焚烧。这葬的亲友向火中抛撒鲜花,向亲人表达最后的祝愿。遗体火化后,骨灰撒入江河。如果将骨灰撒入印度教的圣何-恒河中便是对死者的最高礼仪。

印度拜火教徒盛行天葬。教徒死后,起尸体便被裹上白布,安放在建于山丘上的无声平台上,让鹰鹫等鸟类啄吃,剩下部分经过一段时间自然腐烂风化,变成碎块,由管理无声他的神职人员推入下的神井之中。

印度教徒一生要举行16种仪式。这16种仪式是:

受胎礼:这是未来人生的开端礼。由于性的特殊性,这种仪式的范围极少,往往以神秘的方式举行。他们认为举行受胎礼能使胎儿体壮纯洁。25岁的男青年和年满16岁的姑娘,在婚后4-16天中,举行受胎礼,礼毕方可同房。

盼子礼:盼之仪式在怀孕后的第四个月里举行,如今,生第一胎的妇女常在受孕后的第三个月里举行。举行盼子礼时,男女双方要对神灵起誓,表示要从即日起决不做使胎儿堕落之事。当天夜晚,丈夫要把榕树皮汗注入妻子的右鼻孔,预防流严。同时,在孕妇的怀里放一个盛满圣水的小罐子,然后丈夫把手轻轻地放在跳动着的胎心上,心中默默祈祷,祝望妻子生一个漂亮健康的男孩。

梳洗礼:孕妇在怀孕后第四、第六或第八个月里举行梳洗礼。举行梳洗礼时,要把孕妇的头发往上梳,以此避邪镇魔。同时丈夫要严格按照祭司的指点,为妻子精心梳洗,此时孕妇的心情要显得格外轻松愉快。

诞生礼:在新生儿诞生之后,未剪断脐带之前举行,其目的是防止婴儿受邪中魔。举行诞生礼时,生父用手摩裟新生儿,亲切凝视,反复亲吻,同时轻声诵读祝福语。然后,还要让新生儿品尝蜜和盛在金匙里面的酥油,同时伴诵密咒。剪断脐带后,要马上给母子俩冲洗全身,且不可盆浴。

命名礼:婴儿出生后第四天或第十二天,由父亲举行命名礼。父亲不再时,应有叔伯主持。

浴光礼:婴儿诞生后未举行浴光礼之前,不许见太阳。《摩奴法典》规定,新生儿诞生后第四个月,举行浴光礼后才能把婴儿抱出房间,让他享受大自然的美,呼吸新鲜的空气。

食饭礼:6个月或8个月的孩子,可以举行食饭礼仪。举行食饭礼仪时,给孩子喂牛奶粥或用酥油、蜂蜜拌的稀饭。

剃法礼:举行剃法礼时,除头顶留一撮儿头发外,其余胎毛全部剃光,这样可以保佑孩子长命百岁。剃下的头发切不可随地乱扔,要用面团包起来扔进川流不息的恒河或其他河流,或者埋入地下。剃完头发后,要在头上抹酸牛奶或黄油,片刻之后用水冲洗。

穿耳礼:为了给孩子去病除灭,在孩子长到3至5岁时举行穿耳仪式。届时由首饰匠或理发师在孩子的耳垂上穿个洞,戴上耳环,赏赐甜食。

入门礼:入门礼仅限于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以佩带圣线为标志,未婚青年要贴身佩带一条三股的圣线,结婚后增加至五股。传授一切咒文中最神圣的婆毗陀利赞歌,是入门礼的主要内容。

入学礼:孩子一般到7-8岁举行入学礼。入学礼必须有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老师或祭司主持。他们在孩子的手掌上划与印度教的符号或神名,或者祖父的字母。从此他就能入学受教育,攻读经典,学习教规了。

居家礼:学生在教师家学完印度教的基本经典《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和《挲摩吠陀》后,征得教师的同意,举行居家礼。举行居家礼时,圣父或教父向学生赠送圣典,以示祝贺。

婚礼:婚礼在人的一生中被视为大礼。举行婚礼时,新娘的父亲或保护人受托圣水罐,口诵密咒,同时把新娘的手放在新郎的手掌上,举行握手式。随后新郎带领新娘朝东北方向走7步,或者围绕祭火走3圈,就算正式结为夫妻。

隐居礼:《摩奴法典》规定:“家长看到自己皮皱发苍,子孙绕膝时,要退隐山林间。”在山林隐居期间,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地诵读吠陀,忍受一切,对一切有生命的五类要表示同情。

脱俗礼:度过隐居期的教徒,为了得到最后解脱,要举行脱俗礼。举行脱俗礼后,要孤身无伴,视孤独为取得幸福的唯一途径。

葬礼:葬礼是教徒一生中最后的一种仪式。葬礼一般由死者的儿子和亲属举行。黄昏时举行葬礼的好时辰,宗教圣地、恒河岸边或亚穆纳和毗是举行焚尸礼的好地方。

英国人比较严谨 讲究绅士风度,吃饭举止要幽雅 不要发出声音,但可以聊天。

美国人比较开放和随意 吃饭没那么多细节,最轻松(吃饭的时候不要问最近干什么,多少工资之类关于个人隐私的问题)。

韩国人辈份观念比较重,喝酒喝水必须侧身而饮,要时常敬酒,长辈或者上司或者尊贵的人先吃。(注意听长辈说话,自己少说话)

日本人的礼仪和韩国人差不多。

中国人吃饭礼仪现在基本可以忽略了,但东方人尊敬长辈和身份高的人还是保留着,特别是宴会上,相对于日本和韩国人的礼仪来说 相对轻松一些。(吃饭不要发出声音,打手机的时候一定请离开),不要靠着桌子说话,防止口水进菜里去。倒酒请离开座位下去倒。

印度的餐桌礼仪:

1、 就餐也要拿捏时间

  印度人通常一天只吃两顿饭,第一餐是在上午接近中午的时候,第二餐基本在晚上9点以后。但是习惯西式生活的印度人,也开始一日三餐,每餐包括开胃菜、汤、主菜和甜点,根据个人食量点菜,也可以不要开胃菜。

  如果和印度人同桌吃开胃菜,吃得太快或太慢都是不好的,最好尽量保持和对方相同的速度把菜吃完。甜点和茶一定要等到饭后再端上餐桌,否则也是对客人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2、印度人实行分餐,所以吃多少盛多少,不要剩菜。

3、“手抓饭”忌讳

  印度人用手也是有忌讳的,那就是他们只用右手抓食物,而左手绝对不得用来触碰食物。印度人认为,左手是专门用来处理不洁之物的,因此吃饭时,他们的左小臂一般沿桌边贴放,手垂放于桌面以下,或是干脆把左手藏在隐蔽的地方。

4、用餐结束清洗右手

服务员会给客人用小碗端来洗手水,水里漂着用于清洁的柠檬片和用于装饰的花瓣,当然,只能清洗右手。

参加西餐宴会时应该注意下列事项:

l.应等全体客人面前都上了菜,女主人示意后才开始用餐。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勺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这是美国人的习惯,同欧洲有些国家不同。

2.餐巾应铺在膝上。如果餐巾较大,应双叠放在腿上;如果较小,可以全部打开。餐巾虽然也可以围在颈上或系在胸前,但显得不大方,所以最好不这样做。可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但绝不可用餐巾揩拭餐具。

3.进餐时身体要坐正,不可过于向前倾斜,也不要把两臂横放在桌上,以免碰撞旁边的客人。

4.使用刀叉时,应右手用刀,左手用叉。只用叉时,可用右手拿。使用刀时,不要将刀刃向外。更不要用刀送食物入口。切肉应 避免刀切在瓷盘上发出响声。吃面条时,可以用叉卷起来吃,不要挑。中途放下刀叉,应将刀叉呈“八”字形分别放在盘子上。如果把刀叉放在一起,表示用餐完毕。

5.取面包应该用手去拿,然后放在旁边的小碟中或大盘的边沿上,绝不要用叉子去叉面包。取黄油应用黄油刀,而不要用个人的刀子。黄油取出要放在旁边的小碟里,不要直接往面包上抹。不要用刀切面包,也不要把整片面包涂上黄油,而应该一次扯下一小块,吃一块涂一块。

6.吃色拉时只能用叉子。应用右手拿叉,叉尖朝上。如果上色拉的同时也上了面包、饼干的话,可以用左手拿一小块面包或饼干,帮着把色拉推上叉子。

7.吃鱼时可以用左手拿着面包,右手拿着刀子,把刺拨开。已经人口的肉骨或鱼刺,不要直接吐入盘中,而要用叉接住后轻轻放人盘中,或者尽可能不引入注意地用手取出,放在盘子的边沿上,不能扔在桌上或地下。水果核也应先吐在手心里,再放入盘中。

8.要喝水时,应把口中的食物先咽下去。不要用水冲嘴里的食物。用玻璃杯喝水时,要注意先擦去嘴上的油渍,以免弄脏杯子。

9.进餐时不要将碗碟揣起来。喝汤可以将盘子倾斜,然后用汤匙取食。喝茶或喝咖啡不要把汤匙放在杯子里。

10.吃饭,特别是喝汤,不要发出响声。咀嚼时应该闭嘴。

11.不要在餐桌前擤鼻涕或打嗝。如果打喷嚏或咳嗽,应向周围的人道对不起。

12.在饭桌上不要剔牙。如果有东西塞了牙非取出不可,应用餐巾将嘴遮住,最好等没有别人在场时再取出。

13.进餐时,始终保持沉默是不礼貌的,应该同身旁的人有所交谈。但是在咀嚼食物时不要讲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应咽下口中食物后再回答。谈话时可以不放下刀叉,但不可拿着刀叉在空中摇晃。

14.在餐桌上,一路的食物都应用刀叉去取。只有芹菜、小萝卜、青果、水果、干点心、干果、糖果、炸土豆片、玉米、田鸡腿和面包等可以用手拿着吃。

15.当侍者依次为客人上菜时,走到你的左边,才轮到你取菜。如果侍者站在你右边,就不要取,那是轮到你右边的客人取菜。取菜时,最好每样都取一点,这样会令女主人愉快。如果实在不喜欢吃某种菜,也可以说:“谢谢你,不要了。”

16.当女主人要为你添菜时。你可以将盘子连同放在上面的刀叉一起传递给她或者交给服务员。如果她不问你,你就不能主动要求添菜,那样做很不礼貌。

17.餐桌上有些食品,如面包、黄油、果酱、泡菜、干果、糖果等,应待女主人提议方可取食。大家轮流取食品时,男客人应请他身旁的女客人先取,或者问她是否愿意让你代取一些。进餐时,不能越过他人面前取食物。如需要某种东西时,应在别人背后传递。

18.用餐毕,客人应等女主人从座位上站起后,再一起随着离席。在进餐中或宴会结束前离席都不礼貌。起立后,男宾应帮助妇女把椅子归回原处。餐巾放在桌上,不要照原来的样子折好,除非主人请你留下吃下顿饭。

要使宴会从始至终充满愉快和谐的气氛,不仅客人要举止得当,彬彬有礼,男女主人的态度也至关重要。

宴会开始后,男女主人的责任是使席间的谈话始终活泼而风趣,每个客人都不受冷落。如果有人谈及不恰当的话,主人应立即巧妙地设法转移话题。

用餐时,主人应待客人吃完一道菜后,再换下一道菜。主人吃饭速度不可太快,如果多数人已吃完,而少数人尚未吃完时,更应放慢速度,以免使客人感到不安。

席间,主人应尽力使每位客人感到舒适自如。如客人将刀叉掉在地上。应立即礼貌地为他换一把。如果客人不慎打碎盘碗,女主人应镇静地收拾干净,安慰客人,绝不能显出不说之色。

最后,主人绝不能在客人面前计算请客所花费的费用。

点红色蒂卡寓意吉祥如意,所以它也叫吉祥痣,在日常里已婚妇女也必需要点,否则,会受到家中长辈和亲友的批评。

根据印度的习俗,印度的女性们都在两眉之间的前额正中间的地方点一个红点,成为“迪勒格”,也就是吉祥痣,这是印度的一种民俗。吉祥痣它是印度妇女们、以及小孩子的一种必须装扮,并且颜色也略有不同,形状也有细微的差别,因为这个点在不同场所下表示不同意思,但总的来说,它是喜庆、吉祥的寓意。它也是一种信仰象征符号,代表可以消灾避邪,吉祥如意。

点吉祥痣时通常会用到朱砂,同时再添加糯米和玫瑰花瓣等一起捣碎成糊状,点在前额的眉心正中间。是一种宗教仪式的符号,寓意消除灾难,祝福吉祥之意。在印度普遍的瑜伽行者,他们认为蒂卡要点在前额眉心处,是因为那里是人的生命力的本原处,是生命的源泉,现在印度教苦行僧们任然会在前额点上朱砂。

印度交际应酬礼节种类非常繁多,不同地位也有不同的礼节,像合十礼,也有贴面礼,最不同的是摸脚礼等等。印度人的等级观念非常强,他们的僧侣等级,以及贵族等级还有平民和贱民之间的礼仪都不同。吉祥痣的形状除了常见的圆形外,也有三角或五角形状的等等,这个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来定。

随着时代的变化,吉祥痣的做法也有所变比,常用几种颜料合成,每逢喜庆活动,女子都会点在额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8933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0
下一篇2023-07-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