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第一牛人辛弃疾,如何在万军之中取叛徒首级?

大宋第一牛人辛弃疾,如何在万军之中取叛徒首级?,第1张

这天,华灯初上,月色朦胧,辛弃疾在大街上闲逛,这时有一绝色美女擦肩而过,辛弃疾闻到淡淡香气,刚转过身去与美女搭讪,但美女已然走远了。

辛弃疾有些遗憾,于是打开手机搜索功能,搜索附近的人,搜了一遍又一遍,大约有千百遍,终于找到了这个网名叫作“小蝶”的美女,辛弃疾赶紧加了小蝶,没想到很快就通过了。

辛弃疾欣喜若狂,赶快发了一条朋友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下面有不少粉丝回应和点赞:

鱼玄机:辛兄,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抱抱。

甲网友:疾哥,挺会玩啊,小心身体!抠鼻。

乙网友:疾哥,恭喜你喜提一枚新嫂子!大笑。

女网友:奉劝你,这个女人不是好人,轻易接受男网友邀请的,绝非良家女子,你也不是好人,取关!生气。

宋高宗:把名片推给我一下,谢!坏笑。

下面还有几十万粉丝点赞的!

辛弃疾是个牛人,要说写词,没几个比得了他的,要豪放能豪放,要婉约能婉约,要军旅能军旅,要田园能田园。

除了写词,辛弃疾还是个战士,一个无敌战士。

辛弃疾老家是济南的,在他出生的时候,济南已经被金国占领了,出生证盖的是金国大印。

辛弃疾的爷爷叫辛赞,他虽然在金国当官,但身在曹营心在汉,他经常教育辛弃疾,咱们生是大宋的人,死是大宋的鬼,以后“兴复大宋,北伐中原”就交给你了。

“辛弃疾”这个名字,大有寓意,“辛弃疾”与“霍去病”何其相似,爷爷希望孙子长大之后,能像霍去病一样,扫平匈奴,封狼居胥。

小时候的辛弃疾用功读书,读史书,读诗词,读兵法,读书之余还锻炼身体,学习格斗术等等,时刻准备着抛头颅,洒热血。

二十一岁那年,金兵大举入侵南宋,国内空虚,大小起义军趁机而起,年轻气盛的辛弃疾再也按捺不住了,从小积蓄的家仇国恨瞬间爆发,一个字,干!

辛弃疾不愧是霍去病二代,短短数月,就拉起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不过,两千人还是太少了,实力不够啊!

这时候,老家附近有一支农民起义军,浩浩荡荡的,人数有二十五万,领头的叫耿京,于是,辛弃疾就投靠了他。

耿京很高兴,辛弃疾小伙子有精神,有头脑,还懂军事,是个人才,准备提拔重用。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辛弃疾刚要跟耿大哥好好闹一闹,但这时农民队伍里出现了叛徒,耿大哥被出卖了,不久英勇就义了!

一时间,群龙无首,军心涣散,岌岌可危,更人气氛的是,叛徒还带走了五万多军队,准备投敌反水!

辛弃疾急了,不灭了汉奸,日子没法过了,军队都要黄了!汉奸比金国更可恨!

辛弃疾挑选了五十个死士,连夜奔袭,追上了五万军,又悄悄地潜入大营,活捉了叛徒。

这个胆量,这个气魄,果真是霍去病附体啊!

不仅捉了叛徒,辛弃疾等又日夜奔袭,跨过了长江,来到了杭州城,见到了宋高宗,把叛徒交给了朝廷,斩首示众。

此时,辛弃疾二十三岁,这是他第一次回到祖国怀抱,心情那个激动啊!他要“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像岳飞大哥哥学习。

当辛弃疾把满腔报国之情写成了万言书,力谏宋高宗重振旗鼓,直捣中原,恢复大宋之时,宋高宗就回了五个字“一边玩去吧!”。

辛弃疾刚刚燃起的熊熊烈火被宋高宗一泡尿浇灭了,辛弃疾傻眼了,原来,宋高宗根本不想北伐,他现在过得挺好的,有江南美景,有曼妙美女,人生短短几十载,及时享乐,何苦找罪受呢!

宋高宗怕辛弃疾瞎闹事,就把他打发到了江西、湖北、湖南一代担任安抚使,负责维护地方治安。

辛弃疾空有一腔报国之心,却只能当个公安局局长,辛弃疾内心失落,苦闷,憋屈,他本来想做个霍去病,但是现实让他做了苏东坡。

好吧!既然命运如此安排,那我只好坦然接受了,于是辛弃疾寄情山水,饮酒赋诗,以诗会友,还搞了个文学沙龙,史称“鹅湖之会”。

从此之后,世间少了一个霍去病,多了一个苏东坡。

写到这儿,咱们是不是该感谢宋高宗呢,假如宋高宗把辛弃疾送到了战场,说不定送了小命,那么世间就少了一位大诗人了,这对于历史来说,绝对是一大遗憾。

可叹的是,六十八岁的辛弃疾临终之前,仍然大喊着“杀贼!杀贼!”,在他心中,“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才是他的梦想啊!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可以知道他是一个收复失地和报效国家为己任的爱国诗人,因为辛弃疾出生的时候北方已经被金国所占领了,他就只能在金国的统治下长大,可是从他的祖辈开始世代都想要同金国一战,重振宋朝国威。

只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辛弃疾从文从武都做得很好,只是很可惜当时的朝廷消极抗战,他的一腔抱负都没有办法实现。辛弃疾却没有为此消沉,他一直在竭尽所能地做好他能做的事。除却他的壮志凌云,他也会有侠骨柔情

第一,辛弃疾的热血想要挥洒战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生为男儿的热血和豪迈,都体现在辛弃疾的的诗词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句诗读着有气魄却带给人一种很悲伤的感觉。

为什么会醉,以为睡不着,喝酒了依旧没能解愁,于是深夜里一个人挑着灯去看自己的宝剑,看着看着就快睡着了。在半梦半醒之间,好像听到了一个营帐连着一个营帐的号角声,有号角声就是在激励大家积极抗战,可是这一切都只能是一个梦。

看着剑才能入睡,梦里都能听到号角声,这个战士想要答应这场战的信念是巨大的,只是现实太让他无可奈何,于是他只能借酒消愁,结果梦醒之后依然愁更愁。

第二,辛弃疾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柔情

抛开人生无法完成的事,人还该有自己的生活。辛弃疾在上元元宵节的时候,也出去看花灯了。这个时候的他或许还是初出茅庐的少年郎,他好像看到一个很心仪的姑娘,想要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寻找她,可是找了很多人都不是她,都快要放弃的时候,才发现她就在远处的灯火中。

这才有了这首最美的诗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遇到一个喜欢的人也就是人生的幸运的人,如果还有能够找到她的希望,那么这就是人生当中异常美丽的邂逅了。春光如许,去见想见的人去做想做的事,不要给人生留在了遗憾。

第三,辛弃疾,在不平凡的人生里,不负此生韶华

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不平凡,他在金国占领的北方长大,所以家国天下一直都是他心中不可言说的痛,他参军、后来出仕为官,他所以的一切都是朝着心中这个目标和理想去努力,只是他付出了所有,却因为现实而没有办法施展满腔的抱负。

看到他的付出会很难过,因为明明有无数的才能却没有办法去施展,只能虚度时光,这是心疼他的壮志凌云,但是再看到他侠骨柔情的另一面时,心中又涌起了满心的感动,他有一个最为温柔的心,找寻自己心仪的人,由希望到失望再到希望,这一个过程里满是柔情。

或许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他也在希望是不是能够有一天,他心中的理想和抱负也能够有这样的转折,绝处逢生,让他可以上战场为收复失地而浴血奋战。

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刻画了词人冲锋陷阵,杀敌立功的英雄形象。

另外对偶也可以算作修辞,但是诗中一般不强调。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出自南宋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赏析

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喝酒。喝“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多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虞美人。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又有谁“可怜”他呢?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同甫是陈亮的字。学者称为龙川先生。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虞美人》词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通之处,可以参看。

许多人认识辛弃疾,只知道他是一位词人,写了很多流传于世的词,但是并不知道的是他曾经也有一段慷慨激昂的参军之路,下面我就详细的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故事。

他在文学上有着很多不凡的成就,人们可以说是经常看到他的词,比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以为只是他的一个想象,并没有上过战场,没有想到的是,这也是他对战场的一个怀念之情。辛弃疾一生的报复不是用于文学上,而是他也想象许多将军,战士一样上战场打仗,为国家赢得平安幸福。

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而且也是较为出名的将军或者战士带领士兵去打仗的,所以辛弃疾他带领一些人去打仗的这个或许并没有被认真地记录到历史当中,我们在野史里面可以查到。

他年纪轻轻就去参加军队了,并且参加军队之后,自己也有一些不凡的战绩,所以能够自己领兵去打仗。有一次自己带领着30个人冲进了有5万个敌军的大营,当时许多人都觉得或许他再也回不来了,也没有后续的词人之说,让好多人都觉得为什么要领着30个人去如此赴死,是不是他的打仗,领兵的才华并不够好。

但是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一路杀过去,不仅仅是杀掉了敌军营帐中的很多小兵,顺带还把一个叛徒也给杀掉了,如此壮举震惊了许多人。就这样他毫发无伤的回去了,并且原来去了30个人,回来的时候也是30个人。并没有少掉一个人,也并不是带领任何一个人去赴死,而是为了斩杀了这个叛徒,也让人们看到了他领兵打仗的才能。

以上这个故事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如果有任何的错误,敬请谅解。

辛弃疾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但辛弃疾也有许多与陆游不同的地方:他作为一个具有实干才能的政治家,曾经获得相当高的地位,他对抗金事业的追求,不像陆游那样主要出于一腔热情;作为一个英雄豪杰式的人物,他的个性要比陆游来得强烈,他的思想也不像陆游那样“纯正”;他的理想,不仅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愿,而且反映了一个英雄之士渴望在历史大舞台上自我完成的志向;因此,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他的词集《稼轩长短句》,保存了词作六百多首。

一、辛弃疾的生平与创作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比陆游小十五岁,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圆滑、又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激昂慷慨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

虽然,自中原失陷以来,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已经成为文学的中心主题,辛弃疾的词在其中仍然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这不仅因为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

等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充斥官场,把持权位,引导着一条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愤慨地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

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而直到他晚年出任镇江知府时,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仍是一面浩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面追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战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犹有可为的壮烈情怀: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种永远不能在平庸中度过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随了辛弃疾的一生,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它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

另一方面,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同样无可奈何的心境,使辛弃疾和陆游一样,不得不在乡居生活中寻求排遣苦闷的途径。他是受老庄思想影响很深的,曾自述“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感皇恩》)。老庄哲学让他暂时忘怀世间的烦恼,贴近自然与日常生活,感受并在词中表现“一壑一丘”中所蕴涵的哲理与美感。而由于个性和审美趣味的不同,他的这一类词作不像陆游诗那样偏向于古朴淡雅,而是清新秀丽、活泼灵动。如《清平乐》写农家生活的情调: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西江月·遣兴》写自己放旷的生活: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但这类词作,并不意味着辛弃疾悲愤的心境随着年岁的增长与生活的闲适而谈化。这只是一时的忘情,也是悲愤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只要读一下著名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就可以知道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正是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积蓄了太多太深的苦闷,深知人生的无奈,才“欲说还休”。他只能在恬静的田园乡村中为自己的感情寻找寄寓,抚慰饱受创伤的心灵,这是一个英雄人物在一个平庸苟且的社会中的不得已的选择。理解这一点,才能明白辛弃疾写这一类词时真正的心态。

二、辛词的艺术创造

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发展。直至南渡之初张元干、张孝祥、叶梦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才较多继承了苏轼的词风,起到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他们的这一类词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为内心激情所支配的结果,而没有成为有意识的艺术追求,也没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题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的气势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极富于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在他的词中,如“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贺新郎》),“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乃至“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都是激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声,如“天风海雨”,以极强烈的力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

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南乡子》)等等。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

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不过,以上只是指辛弃疾词中主流部分的艺术风格而言。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己亥……》,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如《鹧鸪天》的下阕: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以及《西江月》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所以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这是比较全面也比较公允的评价。

辛弃疾和苏轼在词的语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开拓者。前人说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这当然有些简单化,但确实也指出:到了辛弃疾手中,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在辛词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间语言,如“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鹧鸪天》),“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丑奴儿》),也有夹杂许多虚词语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汉宫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有语气活跃的对话、自问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乡子》),“杯,汝来前!”(《沁园春》)也有相当严整的对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

……。概括起来说,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文人词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在辛词中完全被打破了。但并不是说,辛弃疾的所谓“以文为词”不再有音乐性的节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动的语气的同时,他仍然能够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节奏。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正如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当然,辛弃疾的词时常也有过分散文化、议论太多,以及所谓“掉书袋”即用典用古语太多的毛病,但不管怎么说,他确实把词大大地改造了;他的词不仅是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这样,词的创作才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

1 关于辛弃疾战争的诗句

关于辛弃疾战争的诗句 1辛弃疾战争诗词名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八声甘州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年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2关于描写战争的诗句

诗句: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5、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8、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10、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11、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1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3关于战争的古诗大全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北朝民歌《木兰诗》)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破壮词以寄之》)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矣己。(杜甫《石壕吏》)

5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7忧心烈烈,载饥载渴。(《诗经采薇》)

8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

9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10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4关于战争的诗句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战城南 唐·李白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相和歌辞·从军行二首 唐·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杂曲歌辞·出自蓟北门行 唐·李白 虏阵横北荒,胡星曜精芒。

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

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推毂出猛将,连旗登战场。

兵威冲绝漠,杀气凌穹苍。列卒赤山下,开营紫塞傍。

途冬沙风紧,旌旗飒凋伤。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

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单于一平荡,种落自奔亡。

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 杂曲歌辞·白马篇 唐·李白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

弓摧宜山虎,手接泰山猱。酒后竞风彩,三杯弄宝刀。

杀人如翦草,剧孟同游遨。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

叱咤万战场,匈奴尽波涛。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

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 李陵咏 唐·王维 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

结发有奇策,少年成壮士。长驱塞上儿,深入单于垒。

旌旗列相向,箫鼓悲何已。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将令骄虏灭,岂独名王侍。既失大军援,遂婴穹庐耻。

少小蒙汉恩,何堪坐思此。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

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 老将行 唐·王维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中山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傍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天将,耻令越甲鸣吴军。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兵车行 唐·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苦战行 唐·杜甫 苦战身死马将军,自云伏波之子孙。

干戈未定失壮士,使我叹恨伤精魂。去年江南讨狂贼,临江把臂难再得。

别时孤云今不飞,时独看云泪横臆。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唐·杜甫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彩风流犹尚存。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熏殿。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

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澹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

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

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将军画善盖有神,必逢佳士亦写真。

即今飘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 杂曲歌辞·采桑 唐 自古多征战,由来尚甲兵。

长驱千里去,一举两蕃平。按剑从沙漠,歌谣满帝京。

寄言天下将,须立武功名。 杂曲歌辞·回纥 唐 曾闻瀚海使难通,幽闺**罢裁缝。

缅想边庭征战苦,谁能对镜治愁容。久戍人将老,须臾变作白头翁。

沙场夜 唐·于濆 城上更声发,城下杵声歇。征人烧断蓬,对泣沙中月。

耕牛朝挽甲,战马夜衔铁。士卒浣戎衣,交河水为血。

轻裘两都客,洞房愁宿别。何况远辞家,生死犹未决。

古征战 唐·于濆 高峰凌青冥,深穴万丈坑。皇天自山谷,焉得人心平。

齐鲁足兵甲,燕赵多娉婷。仍闻丽水中,日日黄金生。

苟非夷齐心,岂得无战争。

5关于战争的诗句和词语

一、关于战争的诗句:

☆青青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里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眼。(《七律长征》)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田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二、关于战争的词语: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草木皆兵

马革裹尸

赤膊上阵

乌合之众

打草惊蛇

四面楚歌

用兵如神

有勇无谋

全民皆兵

声东击西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坚壁清野

揭竿而起

希望帮助到你,若有疑问,可以追问~~~

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__^)

6关于战争的诗句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5、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8、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10、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11、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1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7关于战争的诗句

1、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北朝民歌《木兰诗》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北朝民歌《木兰诗》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宋·辛弃疾《破阵子》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倒海翻江腾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账下犹歌舞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千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切功成万骨枯

西江月 井冈山 毛泽东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人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重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夏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各卷席

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8古今描写战争的诗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 竹马踉跄冲淖去,

纸鸢跋扈挟风鸣。

(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3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

5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 马寅识路真疲路,

蝉到吞声尚有声。

(黄景仁《杂感》)

7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8 好山好水看不足,

马蹄催趁月明归。

(岳飞《池州翠微亭》)

9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南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0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11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青玉案》)

12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翰《凉州词》)

13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

14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15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李煜《望江南》)

16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李白《长干行》)

17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18 胡马依北风,

越鸟巢南枝。

(《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19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王绩《野望》)

20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关于战争题材的诗句古诗

《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经受,承受。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扩展资料

《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注释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0567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3
下一篇2023-07-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