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面纱》:嫁给不爱的男人,婚内出轨!凯蒂做错了什么?

毛姆《面纱》:嫁给不爱的男人,婚内出轨!凯蒂做错了什么?,第1张

一个20几岁的漂亮女孩,身边聚集了众多的追求者。她知道这一点,于是,她把命运馈赠的美貌,当成了筹码,用来实现攀龙附凤的夙愿。

然而,她没能找到令自己满意的金龟婿,迫于无奈,她草率地嫁给了现在的丈夫瓦尔特。婚后,她邂逅了风度翩翩的查理,于是,一段婚外恋由此展开。

毛姆曾是“狄更斯之后最受欢迎的英国作家”,他擅长写情欲、背叛,用冷冷的笔揭示人性的阴暗。但是,《面纱》略有不同,一方面,他深刻地剖析了人性的阴暗,另一方面,又透露着对人物的深切的理解与同情。

这部小说的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的殖民地—香港,这部小说的书名《面纱》典出雪莱的十四行诗《别揭开这五彩面纱》,毛姆在扉页引用了如下诗行:“别揭开这五彩面纱,芸芸众生都管它/他叫生活……”

毛姆的书名隐喻了主人公历经生死磨难后对人生真相或生命真谛的领悟。年轻的凯蒂愚蠢、轻浮、浅薄、势利、虚荣、没有头脑,但是,后来获得了明确的自我认识,她要与以前的自己一刀两断,做一个不依附于任何人的女人。

凯蒂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中产家庭,父亲是一名王室大律师,这个职位听上去光鲜亮丽,但是收入却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开销。

一转眼,两个女儿也都已长大,凯蒂的母亲把注意力放到了两个女儿身上,希望让女儿尽快找个如意郎君,弥补她郁郁不得志的人生。

凯蒂是两个女儿中最漂亮的一个,她的母亲便把所有的精力放到了她身上。

一进入社交圈,凯蒂就惊艳四座,身边拥有了众多追求者。然而,社交季一年又一年地结束了,仍没有人能在地位和财富方面令凯蒂和她的母亲称心如意。

更让凯蒂受不了的是,不如她漂亮的妹妹,却要先她一步,嫁给一位男爵,凯蒂的心里五味杂全。

这时候,瓦尔特向凯蒂求婚了,凯蒂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为了摆脱在娘家的窘境,给自己找一个长期饭票,她嫁给了自己并不喜欢的瓦尔特,并随他来到香港生活。

查理满足凯蒂所有关于男人的幻想:身材好、有钱有权、能游刃于各种人际关系,凯蒂认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更好的长期饭票。

但是,当她和查理的事情败露后,查理却急于把凯蒂撵走,他并没有打算认真对待这段感情,凯蒂伤心欲绝。

凯蒂两次选择男人,都是因为她觉得他们可以依靠。她和瓦尔特结婚,是想摆脱在娘家大龄而无人可嫁的窘境;她出轨查理,更多的是享受查理的权势,以及满足她的虚荣心,查理也能给她带来更多的安全感。

如果凯蒂有独立的意识和思想,她寻找丈夫的目的,不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长期饭票,而是找一个情投意合、有思想共鸣的人,她便不会因为有人只是可以养活她,就选择嫁给那个人,更不会因为崇拜权势,婚内出轨。

凯蒂从小就知道,她是个美人痞子,将来会成为一个美人。

她的母亲对她的人生寄予了厚望。即使她很吝啬,也不惜花重金带领凯蒂进入社交圈,从这方讲,母亲是爱凯蒂的,她希望凯蒂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做 “无条件的爱” ,指的是你对孩子的爱里没有交换、没有恐吓,也没有威胁。

只有你无条件地给予孩子爱,孩子的内心才能充满力量。 凯蒂的母亲对凯蒂的爱是有条件的,她爱凯蒂,带她参加社交舞会,给她买漂亮的衣服,是因为她想利用凯蒂实现自己攀龙附凤的愿望。

当这个愿望落空,母亲便不再爱凯蒂,她说凯蒂,只会花光父亲的钱,在家里毫不犹豫地打击凯蒂,告诉她,年轻的女孩很快会把凯蒂挤出社交圈。

凯蒂的父亲也并不爱自己的女儿。他的两个女儿和妻子,只是把他当做家里的经济来源。当他的收入下降时,母女三人只是抱怨他无能,丝毫体会不到他的痛苦,他在家里得不到任何尊重。

他的一生都在遭受妻子和女儿的压榨,他自己的情感都无法满足,他更没有能力爱自己的女儿。

当父母不能给孩子提供全然的爱,孩子的内心就会变得异常柔弱,无法活出真正的自我。于是,他们一生中都在寻找,那个可以给自己提供全然爱的人,并深陷其中。

凯蒂之所以嫁给瓦尔特,是因为瓦尔特能帮助她摆脱家庭的困境;她出轨查理,是因为查理外貌出众能力又强,这既满足了她的虚荣心,她又相信查理能带给她更好的生活。

如果凯蒂的父母从小培养她独立的性格,那么她就不会想要依靠别人,来摆脱自己的窘境,而是要靠自己摆脱困境。就像简爱在得知罗切斯特双目失明、陷于贫困之时,她只身回到罗切斯特身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两个人的未来。

凯蒂的一席话道出了, 她的价值观受周围环境的左右。

周围的人喜欢跳舞、打网球、看戏,凯蒂也喜欢;周围的人喜欢运动型的男人,凯蒂也喜欢。

瓦尔特个头不高,身材瘦小,她不是凯蒂喜欢的类型,以至于凯蒂和瓦尔特跳过几次舞后,对他都没有什么印象。

结婚后,凯蒂觉得瓦尔特也毫无魅力,两个人也没有共同语言。凯蒂生性活泼健谈,瓦尔特却沉默寡言;瓦尔特酷爱读书,可是他读的书在凯蒂眼里却是那么枯燥乏味。

但是,当跟随瓦尔特来到疫情重灾区湄潭府之后,她对自己的丈夫有了新的认识。瓦尔特在湄潭府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临危不惧、救助了很多人,修道院院长和修女圣约瑟夫对瓦尔特赞赏有加。

凯蒂对瓦尔特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她虽然还是无法爱上瓦尔特,但是,她开始明白,瓦尔特的心底包含着巨大的博爱情怀。

在瓦尔特染上瘟疫,生命将不久于世时,凯蒂为了能让瓦尔特走得安心,她祈求瓦尔特的原谅。瓦尔特在凯蒂眼中,不再是那个令人讨厌的丈夫,而是一个英雄。

在修道院工作时,凯蒂看到院长和修女们,为了帮助他人,牺牲了自己一生的幸福,她的心里触动很大,凯蒂认为她们活得非常有意义。

在修道院工作的这一段日子,凯蒂也一点一点地找回了迷失的自己。曾经的自己依附他人、没有独立的人格。现在的她要和以前的自己一刀两断,她要做一个独立的人,一个不依附别人的人,她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幸福。

17世纪的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说过:“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

我们身处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总会受到周围的环境和人的影响。你身边有什么样的人,你就很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正因为环境的力量如此大,所以才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假如孟子从小生活在闹市区,而不是学校周边,中国历史上也许会少了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所以,我们在平时要注重筛选自己的朋友圈,多结交有理想、有抱负的有志青年,和这样的朋友在一起,我们自己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毛姆揭开了凯蒂生活的面纱,它告诉我们,女性要掌握自己的生活,做一个独立的女人,而不是依赖于他人。

在《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事事依赖丈夫,在离婚时,她才处于被动地位,被人欺负,甚至差点失去了孩子的抚养权。

于是,罗子君学会了依靠自己,她努力工作,努力照顾孩子。最终,她在事业上有所突破,有能力带着孩子去更好的地方生活,并赢得了别人的尊重。

所谓“独立”,就是比起取悦他人,更关注自己内心的需求。 所以,当贝克汉姆在西班牙,效力皇家马德里时,贝嫂选择了在英国发展自己的事业;当贝克汉姆退役回到英国后,贝嫂又把自己的事业发展到了美国。

正是由于她的独立,她才在贝克汉姆和其他女性传出绯闻时,能够泰然处之;在丈夫隐退回归家庭时,她能凭借一己之力,让家庭继续过着富足的生活。

所以,作为女性,《面纱》告诉我们,只有自立自强,不依赖别人,才能活出自我,活出最耀眼的人生。

狗死的原因其实也就是主人身体的血液有毒。这个所谓的好人主人其实就是个伪善而已。

对比到书中,瓦尔特把自己比喻成狗,从最早凯莉答应嫁给他,类比狗(瓦尔特)遇到一个善人

《面纱》之后  愿你新生

从某种角度上说,毛姆是个极其凶残的作家。看他的书,就像眼看他把一切人们熟知的美好撕掉粉碎还重重扔在脏兮兮的地板上用脚踩两下,但你必须承认那才是真相。他最冷静最残酷,好像从来都很嫌弃笔下的人物,冷眼看待,那最后被解读出来的什么精神觉醒一类的也好像不是他想要的。其中代表,当属《面纱》。

《面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英国女子凯蒂生在一个绅士家庭,虽然美丽,但从小娇生惯养爱慕虚荣,矫情做作,喜欢玩弄男性感情。用现在的话是,东挑西挑结果挑花眼了一不小心成了个剩女。因为家庭经济问题越来越不如之前,凯蒂的母亲想要赶紧把她嫁出去。最后,自傲的她答应了内向呆板的细菌学家瓦尔特的求婚,并被后者带来了当时英国的殖民地香港。在香港那个英国人的花天酒地世界里,爱虚荣而且太把自己当回事的凯蒂,非常嫌弃不解风情的丈夫,于是和风度翩翩情场高手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唐生偷情。得知真相的瓦尔特展开了报复计划,他要将凯蒂带到当时中国一个很落后的正在闹瘟疫的地方:梅潭府(一说是贵州湄潭)。凯蒂在向情人求助反被抛弃之后,和丈夫互相折磨,来到瘟疫肆虐的小镇。最后的结果是瓦尔特为帮助当地人拜托疫情,自己感染而死,而凯蒂却获得了重生。

这是一本很特别的小说,对于曾经是外科医生的毛姆来说,有点用做手术的方式来写故事,眼下一片血淋淋,他却镇静操刀。毛姆在中国呆过很长时间,在他的作品里有很多受中国旅行的影响,《面纱》将故事发生地放在军阀混战时期的中国,让两位主人公远离家乡,总让人有一种将人放在自己完全未知的世界里反而更能贴近自己人性真相的感觉。而且书中多次描写凯蒂的看到的美景,也有可能是幻象,拨开一切的雨雾之后,她才发觉了她自己。

《面纱》里一直都以凯蒂个人为出发点来叙述,这个轻佻浮夸的女子心不甘情不愿来到梅潭府,仅仅就是为了打发自己的时间,来到当地一家修道院帮忙,在到处都是死亡的小镇渐渐发现自己的价值。对于丈夫的嫌恶,也渐渐在目睹其对灾民的尽心尽力之后变成了尊敬。好像是曾经的浮华生活和热烈的个人欲望变成了一块面纱,在这个生死交界贫穷落后却美丽非凡的地方,这块面纱揭开了,像是睡了很长一觉,人觉醒了。

可能是能够理解毛姆的人太少,也有可能是类似留点希望在人家的想法,当年那部中美合拍的**娜奥米·沃茨和爱德华·诺顿合演的**好是好看,却感觉不太吻合原作者想要表达的。**《面纱》有最美的风景,还打着“真爱一生只揭开一次”的宣传,原著中那些残酷的细节却没有体现。原著中,凯蒂在爱情、背叛、死亡的漩涡里抓到救命稻草,仿佛脱胎换骨。但是对于瓦尔特,知道他死亡,她也清楚自己并不爱她,心里有的是负疚,要的是原谅,因为“如果他原谅了她,也就原谅了他自己”。而瓦尔特,不是爱德华·诺顿所诠释的那样,一直深爱着凯蒂,他也有他的自私他的狭隘,直到死,他两行眼泪掉下来,说的却是《挽歌》里那段经典的“死的却是狗”。而凯蒂最后知道,瓦尔特极有可能是拿自己做实验,最后菜感染至死。正当读者们对这故事唏嘘感慨甚至是有所收获时,毛姆又将那个刚刚建立起的新凯蒂的外衣又撕开,狠狠地讽刺了一遍:凯蒂回到香港,接受遗孀的好待遇,被曾经的情夫妻子邀请住在她家,然后又控制不住自己,和那个她已经看透了的人滚床单。和**里,那个在花店偶遇情夫时,对儿子说了一句“他谁也不是”的洒脱女人根本就不一样。**说的是爱情让人成长,书则更复杂,也更现实。

尽管看书和看**的感觉完全不一致,**里几个中国角色非常有看点,黄秋生扮演的军官说“China belongs to chinese people”很让中国人有同感,最后两位主人公患难之中的爱情也非常满足文艺小清新们的需求。可是,在毛姆的原著里,我感受到的 爱情只有怨恨和欲望、背叛,这些和他笔下的宗教、制度、传统、文明和愚昧等等一起,共同组成一块面纱,揭开之后,那张脸也不见得真的就美丽如初。和凯蒂所承受的各种痛苦,不断的建立、推翻、质疑一样,人生不知还有多少面纱。小说最后又提到了她母亲的死亡,和父亲的老态,而最后孩子的孕育,她祈求父亲的原谅,而且勇敢承认承担。她看到一条安宁的路,她的面纱终于揭开。这时的凯蒂,宛若新生。

。。原作名: The Secret Lives of Somerset Maugham : A Biography

。。ISBN: 9787547739341

。。内容简介。。

他是才华横溢的故事家,也是有史以来最负盛名、读者最多的作家之一,然而,在赛琳娜·黑斯廷斯这部里程碑式的传记问世之前,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的真实人生从未被完整讲述过。

凭借前所未有的大量私家档案、扎实研究和强健的笔力,黑斯廷斯在本书中揭开了毛姆的神秘面纱, 其生平交往与文学创作令人着迷的复杂真相也得以水落石出。书中生动讲述了毛姆经历的早年坎坷、中年显达、暮年背叛,他的多段秘密恋情,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谍报工作的传奇生涯,以及更重要的,一位天才艺术家如何将充斥着矛盾痛苦的私生活转化为苦心孤诣的创作激情。正是毛姆丰富多面的“大写人生”,激发他创作出《人生的枷锁》《英国特工阿申登》《寻欢作乐》《刀锋》等杰作。

毛姆在戏剧舞台和出版界取得了同时代无人能出其右的巨大成功,财富与声名使他能够纵横于广阔天地,拥有炫目的社交生活。他与查理·卓别林、H G 威尔斯、丽贝卡·韦斯特、埃莉诺·罗斯福和温斯顿·丘吉尔等名流成为挚友,活跃于二十世上半叶群星璀璨的文化界,并参与塑造那个时代的潮流。从伦敦西区到百老汇,从中国、南欧到南太平洋,毛姆诸多短篇小说经典背后的真实故事,他卓越多产、惊心动魄的漫长一生,以扣人心弦的笔触得以讲述。

《毛姆传》是一部史诗般“难以超越的文学传记”(《观察家》),一段炽热的情感史,是对萨默塞特·毛姆非凡一生迄今最权威的记述。本书为首个中文全译本。

。。作者简介。。

赛琳娜·黑斯廷斯(Selina Hastings),生于1945年,英国作家、记者,曾在《每日电讯报》“读书版”工作十四年,后任《哈珀王后》杂志文学版主编,1994年当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被誉为“第一流的传记家”(《卫报》)、“在传记作家中首屈一指”( 《先驱报》),曾担任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评委。出版有《南希·米德福德传》(1986)、《伊夫林·沃传》(1995)、《罗莎蒙德·莱曼传》(2002)、《毛姆传》(2010)等,其中《伊夫林·沃传》荣获马什传记文学奖,《毛姆传》获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传记类)和浪达文学奖提名。

译者简介:

姜昊骞,自由译者,学过经济学和逻辑学,译有《生产的结构》《想透彻》《魔鬼与福尔摩斯》等。

。。短评。。

#

客观丰富翔实的毛姆的一生,毛姆生前一直尽力维持“体面”,对隐私保护得很好,私人信件文字记录能毁尽毁。去世50多年后,这本传记出版,也许违背了老人家的意愿,但也满足了无数读者。哎,难两全。 毛姆还是幸运的,虽然想象力欠缺,但足够真诚,自律勤奋,凭借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不断地旅行,搜集素材,终成为名利双收的大作家。而生命最后,90多岁时的昏聩,被艾伦煽动,与女儿丽莎反目成仇,对前妻西莉的憎恨种种,不能不让人感叹人老后真是不堪看阿。(不过想想最后大家记住的还是他贡献的部分高光时刻,人哪能不犯错。)

#

从《月亮与六便士》到《刀锋》,从《人性的枷锁》到《面纱》,毛姆从来都没让我失望过。而今日再读这本传记,他本人的故事同样精彩非凡。 尽管接触毛姆很早,但随着我阅读量和涉猎范围的不断扩大,毛姆始终在我最喜爱的作家 top5 的位置里。 这次读《毛姆传》,也让我自己创下了一周内读 50 万字的记录。这种跌宕起伏异彩纷呈的人生经历太引人入胜了,让人溺于其中不可自拔。 毛姆不是一个道德无瑕疵的作家,然而这个世界上也根本不存在没有瑕疵的个体,但毛姆最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深知人性的阴暗面,也深知自己的种种缺陷,但始终能够面对并与之和解。 他的作品从不避讳对道德和人性的审视,反而通过这种审视表达自己对这一时代的批判与认知,这是他的世俗之处,也是他的伟大之处。

#

才华横溢、光鲜体面又足够有钱的毛姆的一生,在大部分时间都是让人羡慕的。他的法则是克制,写作上是“写我能写的,而不是想写的”;生活里则是将不为当时所容的隐秘欲望伪装成正常模样。然而克制是有代价的,代价看似发生在他无法克制的垂暮之际,但伤害的种子早已埋下。当然,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它的结局,而在于枷锁之间、刀锋之先的创造与享有。由此,毛姆的一生依旧可以说是打出了“完美结局”。但这里并没有什么可效仿的——也许少一点精明,允许多一点失控,事情会简单很多。这部传记考据扎实、细节丰富,作者也如毛姆一般深谙克制之道:她无意提供多少定见,而是引读者来到微启的门前,在提供足够多信息的基础上,任由他耐心窥见自己认定的真实——这或许正是阅读传记的标准乐趣。

#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认为我和毛姆是一类人,内向、不善交际,质疑宗教又满心敬畏,在一些领域有无可救药的好奇心。 但随着对他的了解,我发现我们几乎完全不同,比如他去过许多地方,吃了各种食物,见了很多的人。而我是个被安全感裹挟的人,我很难认识新的朋友,别人的友好时常让我觉得尴尬;一家店的某种食物不让我厌烦,我就一直光顾;我不喜欢出门,光是想到外出,我就开始感到恐惧和疲倦。 当然我们又有一点相同,我们都不是他笔下那个经常出现的主人公,我们都放不下,他是因为物质生活足够丰富而放不下,我是因为胆怯猥琐。 我曾真实为世上有知音而暗自欣喜。遇到奇怪的事和人,我就问自己:如果是毛姆,他会怎么看?现在想来,不过是在依恋一个被主观建构起来的“毛姆”,我不了解他,也不曾真正了解自己。

#

结了婚的人有时会得日子糟透了,只要能摆脱出来,做任何事情都是值得的,可他还是坚持了下来一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一一然后,感觉平息了下来,他认命了,或者妥协了,日子就这样凑合。最后,看上去似乎也没有那么糟了。

引自 第五章 英伦剧匠 127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面纱》是20世纪英国“最会讲故事的作家”毛姆的作品,他的小说常在讥讽中潜藏对人性的怜悯与同情。在这个“凶残”的故事里,男主瓦尔特的死最令我触动:别人都有重获新生的机会,唯独他,被爱围困无法自拔,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所以,瓦尔特注定是个痴情且悲情的人物。他深爱自己的妻子,但却不能宽恕她的背叛,也不能原谅爱上这样一个“二流货色”的自己。终其一生,他都在跟自我对抗,不能勇敢地去揭开生活的面纱,放过自己,获得新生与自由。这实在令人惋惜。

重读《面纱》,我领悟到了毛姆对我们的规劝:人生的意义绝不只是男欢女爱,生命充满未知,生活也不会十全十美,不能学会与自己和解的人生,就是一场灾难。

1、我爱你,哪怕你只是个“二流货色”

瓦尔特是一个矛盾综合体,他聪明睿智,寡言内敛,对妻子的爱高傲而又卑微。

女主凯蒂是一个生性活泼、爱慕虚荣的人,母亲将其养育成淑女的样子,待价而沽。只可惜她挑花了眼,为了不落后于妹妹,一气之下嫁给了并不爱的瓦尔特。瓦尔特对此心知肚明,但他依然爱她,愿意娶她。

婚后,瓦尔特撞见妻子跟人偷情,他并没有当场拆穿,而是“很不男人”地选择了回避,他说自己“不屑于大打出手”,高傲之心显而易见。

书中有一段经典的独白,发生在瓦尔特撞破妻子的婚外情,二人摊牌之时。

瓦尔特的表白让人听起来伤心欲绝,他把自己的感情压低到尘埃里,却依然换不来妻子的爱恋。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梦醒时发现无路可走。

面对妻子的背叛,瓦尔特感觉“灵魂被撕裂了”,“当现实把虚幻击碎,他错以为现实被击碎了。”他不能接受妻子一直都是败絮其中,他陷入沉痛的纠结之中,他无法原谅妻子,也无法原谅自己,他瞧不起那个依然对妻子恋恋不舍的自己。

“死的却是狗”,是瓦尔特临终前最后一句话。这句话出自《挽歌:哀悼一只疯狗之死》,说的是,好人收养了一条狗,一直和谐相处,一天,狗发疯咬伤了人,人们以为人会死,结果人痊愈了,狗却死了。

有时,爱也是种伤害:残忍的人,选择伤害别人,善良的人,选择伤害自己。

瓦尔特难以接受妻子出轨的事实,他隐忍不发,但却升起了报复之心。他略施一计便让妻子看清了情人的丑陋嘴脸,然后,他决定带着妻子去到瘟疫肆虐的城市湄潭府,想要与之同归于尽,这是他对妻子的痛恨与惩罚,也是对自己良心的交待。

在湄潭府,瓦尔特是“神”一样的存在,助理专员沃丁顿这样评价瓦尔特:“他有智慧的头脑,也有高尚的人格”,“若有人能够单枪匹马结束这场可怕的瘟疫,此人非他莫属。他给病人看病,清洁城市,设法净化饮用水。他不介意自己去的地方、做的事会不会有危险。他每天得冒二十次可能丢掉生命的危险。他让余团长对他言听计从,把士兵交给他指挥。他甚至给当地治安官鼓了点劲,那老头现在确实想做点事了。修道院的修女们非常信赖他,认为他是英雄。”

瓦尔特就像一个在危险中负重逆行的勇士,用一己之力照亮黑暗。但这样的一个“救世主”却从来不正眼看他的妻子,说话时的语气就像陌生人。不知道他是对妻子非常厌恶,还是“怀着深沉至极的爱”,沃丁顿曾怀疑他们夫妻二人是“为了自杀才来这里”。

如果不是因为怀孕,夫妻二人是有可能和好的,最起码不会更糟糕。因为凯蒂在慢慢地成长变好,而瓦尔特也在试图改变对妻子的成见,并宽恕她的过错。眼见他们对彼此已经不再那么冷酷无情、针锋相对。

而一切美好,在瓦尔特得知妻子怀孕的那一刻,再次崩塌。因为连妻子也不知道,这孩子究竟是丈夫的,还是那个情人的!

之后没几天,瓦尔特就感染霍乱,死去了。

韦丁顿对凯蒂说:“目前我所知道的就是,你的丈夫是在做实验的时候被感染的”,“从军医的话里,我还是不太能确定,他究竟是不小心感染上的,还是他实际上就是在拿自己做实验。”

莎士比亚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只有悲剧的东西才能永恒。

毛姆真是一个“凶残”的作家,他冷静残酷,把仅存的一点美好撕得粉碎,还重重地扔在脏兮兮的地板上再踩上两脚,而你却不得不承认那才是生活。

湄潭府之行,历经生死,妻子也看到了瓦尔特的聪明和伟大,但直到死亡,她也终究没能爱上他。她的心里有的是负疚,要的是原谅,因为“如果他原谅了她,也就原谅了他自己。”

博爱勇敢、谦和善良,无私奉献的瓦尔特,深受当地人民的尊重和爱护,他救了很多人,却没能成功自救。或许,他并不是死于那场瘟疫,而是死于妻子背叛所带来的绝望,他本想宽恕并救赎凯蒂,将她从以往的迷乱生活中拉出,但他却为爱所困,一直在跟自己较劲,跟妻子较劲,以致遍体鳞伤生不如死,最终彻底放弃了自己。

在张德芬的《重遇未知的自己》里,有这样一句话:“负面情绪就像黑暗无法驱赶,唯一能做的,就是带进光来。”

何炅也说:事不压人,但情绪会压垮人,所以不要被情绪绑架,要学会跟自己和解。

人这一辈子,面对的最大难题是:拿不起,放不下,忘不掉。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这人生三苦,困住了多少痴男怨女。

谁的人生一帆风顺,不遭遇痛苦?但真正的痛苦其实是因为,我们不懂得与自我和解。

鲁迅说:真正的强者不是因为某件事而壮烈的死去,而是因为某件事而卑微的活着。

如果沃特尔能够学会跟自己和解,放过自己,放过妻子,然后余生好好过,换一种活法,那生活就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前路依然会有美好。

但聪明且深谙人性、高雅又满腹痴情的瓦尔特,性格上却是固执甚至偏执的,这个沉默寡言、天生敏感的男人习惯把一切堆埋在心里,隐忍克制,他把自己困在一场婚外情里无法走出,恨意得不到排解,最后只能以死来作为终结。

而虚荣肤浅、背叛婚姻的凯蒂却因为深刻的悔悟与自省能力而逐渐觉醒,并翻开了人生的新篇章。

这样的结局让人感叹:不能学会跟自己和解的人生,对个人而言就是一场灾难!

《面纱》是一本关于背叛和救赎的爱情小说,作者毛姆以一种血色浪漫的方式告诉我们: 人生不会十全十美,人性也存在许多灰色地带,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历经磨难之后大彻大悟、痛改前非。

我们要学会正视自己或者他人的罪恶与美好,不夸大,不缩放,不畏惧,也不刻意。爱恨交织时,要敢于剥去面纱,将眼界放宽,跟自己和解,因为人活着不止为了自己。

放过自己,真诚悔悟,重新启程,生活可以有另一番风景,“一切如旧,却也宛若新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9122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0
下一篇2023-08-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