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的人物形象

寒夜的人物形象,第1张

汪文宣:善良、胆小、懦弱。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当年他也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理想。之后他与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可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但是,现实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人。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例如,他看见上级注视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对他不满,听到上司说话,他也要琢磨半天,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同样,他对自己与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满了担心,时常为猜测所苦恼,但却没有勇气与妻子交流。当他发现妻子在跟一个年轻男子一起走进咖啡厅时,他想问个究竟,却又“不敢迎着他们走去”,想等他们出来再说,又怕妻子难堪,也使自己难堪,最后犹豫再三,“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

曾树生:年轻美丽、思想开放、富有活力,内心孤独苦闷;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与冲突。

青春的消失、理想的破灭、人生的扭曲,还有中年成熟背后的悲哀等,使人物带有浓浓的悲剧色调;他们的精神煎熬既来自社会,更来自家庭中的婆媳“战争”。

稿纸上留有之前中断的开头,古语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手无缚鸡之力,都是说身为知识分子的男性的特点,确切地说是弱点。

再次想要赘叙的时候,突然改变主意,不想写男人了,换成女性吧。因此决定简略的谈谈巴金《寒夜》里的曾树生这一女性形象。《寒夜》是巴金创作后期的一个代表作。主要写一位平凡的知识分子汪文宣在战争背景下,无力抵抗来自经济的、精神的压迫,最终导致家庭的破裂,自己得肺病烂掉喉咙,在抗战胜利的那天悲凉死去的故事。

树生是个学教育出身的年轻美丽的,充满活力的知识女性。为了生活被迫去银行当小职员(其实是当“花瓶”不用干多少事只需打扮漂亮就好)。文宣微薄的薪水无力支持家庭的开销,她不怪他,并理解他。“这不怪你,在这个年头谁还有好脾气啊?这又不是你一个人的错。我的脾气也不好。”疼惜他,不忍看他夹在妻子母亲之间痛苦的煎熬,提出离开他。因为她爱他,所以不忍看他为难。她试图努力和婆婆和睦相处但却失败。

她固执的要送儿子去贵族学校念书,不顾学费的昂贵,不顾小宣的吃力与苦恼。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着她的虚荣,其次才是想让小宣打小接受好的教育,不要他在起点就输给其他小孩子。照我看来,贵族学校也未必就一定比平民学校强很多。

人都说女人像孩子,任性。树生和婆婆之间无休止的吵架,有许多话都是故意,像小孩子般的任性。如陈主任劝她同去兰州那章,她犹豫不决的回到家:

“我知道,我什么都知道,”母亲继续说。“她横竖是留不住的,让她早点走也好。”

“我偏不走,看你有什么办法!”树生赌气地说,但是声音很低,母亲没有听清楚。

她受不了别人侮辱她,作为长辈的母亲也不行!又一次吵架的时候,她(母亲)骂树生“你不过是我儿子的姘头”。因为文宣和树生没有正式结婚。那样个战火纷争动乱不安的年代,婆婆还看重结婚的排场,真是固执守旧。

她总是在树生面前炫耀:“我是八抬大轿明媒正娶的!”母亲是个旧式的知识女性,同树生一样,很爱文宣。可她有恋子情结似的,不能容忍另一个本不相干的女人同她分享儿子的爱。她恨树生。虽然她情愿为儿子付出一切,但她不能做点什么,无能为力。

而且和儿媳进行着无休止的争吵,一点也不肯让步。可以说,文宣的死与这两个爱他的女人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她们的不和,争吵带给他精神上的苦闷无奈和无力反抗,是导致文宣的死的重要原因。

在是否不再忍受他母亲的辱骂离开文宣上,她矛盾她痛苦;在要不要跟陈主任同去兰州避难上,她犹豫(丈夫还一个劲的催她走);她想和儿子小宣亲近,但是贫血老成、冷静脸色苍白的小宣像极了他的父亲,像极了所谓的那个家,给她的那种沉闷、压抑、冷漠之感。

树生发脾气时,文宣只是一味退让,只用悲哀的眼光看她。她怕看到那样的眼光,她讨厌那样的眼光,讨厌文宣的软弱,只会哀求,叹气和哭。

最后,她无法忍受自己对丈夫没有爱情而只剩怜悯的感情,决定离开他。我理解并赞同她。爱情只剩下怜悯就没有在一起的必要。她勇敢的首先提出来,早先意识到这种感情,更早承受因此带来的犹豫、痛苦、徘徊,最后艰难地作出决定。甚至背上“弃夫”的罪名,所以树生真的很不容易。

以上便是我对曾树生这一形象较为浅薄的分析。

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巴金生平:

  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正通顺街,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 ,1925年毕业。1927年旅居法国。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2003年3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巴金著作书目

《灭亡》(中篇小说)1929,开明

《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理论)与克刚等合著,1927,上海民钟社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理论)1930,上海自由书店

《死去的太阳》(中篇小说)1931,开明

《复仇》(短篇小说集)1931,新中国

《雾》(“爱情的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说)1931,新中国

《海的梦》(中篇小说)1932,新中国

《春天里的秋天》(中篇小说)1932,开明

《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杂记》,1932,新中国

《光明》(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

《雨》(“爱情的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说)1933,良友

《砂丁》(中篇小说)1933,开明

《电椅》(短篇小说集)1933,新中国

《抹布》(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长篇小说,又名《激流》)1933,开明

《萌芽》(中篇小说,又名《雪》)1933,现代

《新生》(中篇小说)1933,开明

《旅途随笔》(散文集)1934,生活

《将军》(短篇小说集)1934,生活

《巴金自传》(传记)1934,中华

《电》(“爱情的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说)1935,良友

(《雾》、《雨》、《电》合订为《爱情的三部曲》1936,良友)

《点滴》(散文集)1935,开明

《神·鬼·人》(短篇小说集)1935,文生

《巴金短篇小说集》(1-3卷)1936-1942,开明

《生之忏悔》(散文集)1936,商务

《沉落》(短篇小说集,又名《沦落》)1936,商务

《忆》(回忆录)1936,文生

《发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36,文生

《长生塔》(童话集)1937,文生

《雷》(短篇小说集)1937,文生

《短简》(散文集)1937,良友

《控诉》(散文集)1937,重庆烽火社

《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长篇小说)1938,开明

《梦与醉》(散文集)1938,开明

《感想》(散文集)1939,重庆烽火社

《黑土》(散文集)1939.文生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长篇小说)194O,开明

《利娜》(中篇小说)1940,文生

《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长篇小说)1940—1945,开明

《星》(英汉对照,中篇小说)1941,香港齿轮编辑社

《无题》(散文集)1941,文生

《龙·虎·狗》(散文集)1941,文生

《还魂草》(短篇小说集)1942,文生

《废园外》(散文集)1942,重庆烽火社

《小人小事》(短篇小说集)1943,文生

《憩园》(中篇小说)1944,文生

《第四病室》(中篇小说)1946,良友

《旅途杂记》(散文集)1946,上海万叶书店

《寒夜》(长篇小说)1947,晨光

《怀念》(散文集)1947,开明

《静夜的悲剧》(散文集)1948,文生

《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散文集)1951,平明

《华沙城的节日—波兰杂记》(散文集)1951,平明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1,开明

《慰问信及其他》(散文集)1951,平明

《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通讯合集)1953,人文

《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3,平明

《保卫和平的人们》(散文、通讯合集)1954,中青

《巴金短篇小说选集》1955,人文

《巴金散文集》1955,人文

《谈契河夫》(理论)1955,平明

《大欢乐的日子》(散文集)1957,作家

《坚强的战士》(散文集)1957,少儿

《明珠和玉姬》(儿童短篇小说集)1957,少儿

《—场挽救生命的战斗》(报告文学)1958,中青

《巴金文集》(1—14卷)1958—1962,人文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9,人文

《新声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59,人文

《友谊集》(散文集)1959,作家

《猪与鸡》(短篇小说)1959,作家

《赞歌集》(散文集)1960,上海文艺

《李大海》(短篇小说集)1961,作家

《倾吐不尽的感情》(散文集)1963,百花

《贤良桥畔》(散文集)1964,作家

《大寨行》(散文)1965,山西人民

《巴金近作》(第1、2集,散文集)1978—1980,四川人民

《海的梦》(中短篇小说合集)1979,人文

《烟火集》(散文集)1979,人文

《随想录》(散文集)1979,香港三联

《巴金中短篇小说选》(上下册)1980,四川人民

《巴金选集》(上下卷)1980,人文

《探索集》(《随想录》第1集,散文集)1981,香港三联

《巴金选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81.香港昭明出版社

《创作回忆录》1981,香港三联

《探索与回忆》(《巴金近作》第3集,散1文集)1982,四川人民

《巴金选集》(1-10卷,小说、散文等合集)1982,四川人民

《创作回忆录》(散文集)1982,人文

《序跋集》(散文集)1982,花城

《巴金散文选》(上下册)1982,浙江人民

《忆念集》(散文集)1982,宁夏人民

《真话集》(《随想录》第3集,散文集)1982,香港三联

《巴金论创作》(理论)1983,上海文艺

《巴金散文选》1983,文联

《文学回忆录》与老舍等合著 1983,四川人民

《病中集》(《随想录》第4集,散文集)1984,香港三联

《童年的回忆。(回忆录)1984,四川少儿

《愿化泥土》(散文集)1984,百花

《控诉集》(散文集)1985,海峡文艺

《心里话》(《巴金近作》第4集,散文集)1986,四川文艺

《十年一梦》(散文集)1986,人民日报出版社

《巴金六十年文选》(散文集)1986,上海文艺

《巴金全集》(1—6卷)1986—1988,人文(未出齐)

《无题集》(《随想录》第5集,散文集)1986,香港三联

《巴金》(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86,香港三联

《当代杂文选粹·巴金之卷》1986,湖南文艺

《寻找理想的少年朋友》(书信集)1987,少儿

《雪泥集》(书信集)1987,三联

《巴金书简新编》1987,四川文艺

翻译著作:

《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阿里斯著,1927,民钟社

《面包略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7,上海自由书店;又名《面包与自由》,1940,平明

《狱中与逃狱》(回忆录)俄国克鲁泡特金著,与李石曾合译,1927,广州革新书局

《薇娜》(短篇小说、剧本合集)波兰廖抗夫著,与李石曾合译,1928,开明

《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下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8-1929,上海自由书店

《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短篇小说集)俄国普利洛克等著,1929,新宇宙

《一个卖鱼者的生涯》(传记)意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蒲鲁东的人生哲学》(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前夜》(剧本)彼兰廖抗夫著,1930,上海启智书局

《丹东之死》(剧本)苏联A·托尔斯泰著,1930,开明

《草原故事》(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31,上海马来亚书店

《秋天里的春天》(长篇小说)匈牙利尤利·巴基著,1932,开明

《过客之花》(剧本)意大利阿美契斯著,1933,开明

《自传》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3,上海新民书店

《狱中记》(传记)美国柏克曼著,1935,文生

《俄国虚无运动史话》(史话)俄国斯特普尼亚克著,1936,文生

《门槛》(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等著,1936,文生

《夜未央》(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7,文生

《告青年》(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7,美国旧金山平社出版部

《一个家庭的戏剧》(传记,又名《家庭的戏剧》)俄国赫尔岑著,1940,文生

《叛逆者之歌》(诗集)俄国普式庚等著,194O,文生

《父与子》(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3,文生

《迟开的蔷薇》(短篇小说集)德国斯托姆著,1943,文生

《处女地》(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4,文生

《散文诗》(散文诗集)俄国屠格涅夫著,1945,文生

《快乐王子集》(童话、散文诗合集)英国王尔德著,1948,文生

《回忆托尔斯泰》(回忆录)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

《回忆屠格涅夫》(回忆录)俄国巴甫洛夫斯基著,1950,平明

《草原集》(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著,与肖珊合译翻译著作:

《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阿里斯著,1927,民钟社

《面包略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7,上海自由书店;又名《面包与自由》,1940,平明

《狱中与逃狱》(回忆录)俄国克鲁泡特金著,与李石曾合译,1927,广州革新书局

《薇娜》(短篇小说、剧本合集)波兰廖抗夫著,与李石曾合译,1928,开明

《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下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8-1929,上海自由书店

《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短篇小说集)俄国普利洛克等著,1929,新宇宙

《一个卖鱼者的生涯》(传记)意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蒲鲁东的人生哲学》(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前夜》(剧本)彼兰廖抗夫著,1930,上海启智书局

《丹东之死》(剧本)苏联A·托尔斯泰著,1930,开明

《草原故事》(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31,上海马来亚书店

《秋天里的春天》(长篇小说)匈牙利尤利·巴基著,1932,开明

《过客之花》(剧本)意大利阿美契斯著,1933,开明

《自传》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3,上海新民书店

《狱中记》(传记)美国柏克曼著,1935,文生

《俄国虚无运动史话》(史话)俄国斯特普尼亚克著,1936,文生

《门槛》(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等著,1936,文生

《夜未央》(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7,文生

《告青年》(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7,美国旧金山平社出版部

《一个家庭的戏剧》(传记,又名《家庭的戏剧》)俄国赫尔岑著,1940,文生

《叛逆者之歌》(诗集)俄国普式庚等著,194O,文生

《父与子》(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3,文生

《迟开的蔷薇》(短篇小说集)德国斯托姆著,1943,文生

《处女地》(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4,文生

《散文诗》(散文诗集)俄国屠格涅夫著,1945,文生

《快乐王子集》(童话、散文诗合集)英国王尔德著,1948,文生

《回忆托尔斯泰》(回忆录)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

《回忆屠格涅夫》(回忆录)俄国巴甫洛夫斯基著,1950,平明

《草原集》(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著,与肖珊合译

一代文学巨匠巴金远行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将永久地定格在历史记忆里,他的生命激情将不息地涌动在历史档案中。连日来,上海市档案局馆工作人员追思“人民作家”巴金的人品、文品,特别是他将数千件珍贵的档案资料捐赠给上海市档案馆的无私之举,纷纷表示要倍加珍惜巴金留下的这笔宝贵文化遗产,让它们继

续为巴金一生挚爱的祖国和人民服务。近日,上海市档案馆已在上海档案信息网上公布巴金生前捐赠的部分档案。

巴金生前对上海市档案馆建立“巴金档案”的构想一直非常支持。自1991年以来,巴金及其亲属向上海市档案馆捐赠了数千件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料,上海市档案馆已将其整理成366卷“巴金档案”,形成时间自1926年至1990年,其中有1926年巴金去法国的护照、1954年巴金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证书和发言手稿、1959年巴金致前苏联作家波列伏依的信、1985年巴金《随想录》的有关手稿;有巴金与党和国家***的合影、巴金各个时期的工作活动、出国访问和家庭生活照片;有巴金与《寒夜》剧组的谈话录音带;有巴金的各种著作、译作和巴金著作的各种译本;有外国友人致巴金的信函和巴金荣获的意大利“但丁国际奖勋章”、法国“荣誉军团勋章”及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证书等。

2000年,上海市档案馆曾举行隆重的巴金先生捐赠档案资料颁证仪式。 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正通顺街,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 ,1925年毕业。1927年旅居法国。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2003年3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

巴金,1904年生,四川省新繁县人,原名李芾甘,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巨匠。鲁迅在三十年代曾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巴金对中国现代文学有多方面的贡献,但其最主要的贡献是在小说创作方面,他是我国现代具有独特风格、在国外有广泛影响的杰出小说家之一。重要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家》、《春》、《秋》、《雾》、《雨》、《电》。1962年出版了《巴金文集》,1981年荣获但丁文学奖。

巴金是从创作散文开始走上文学道路的。在民主革命时期,他从1927年起到解放前夕为止,始终没有间断过散文创作。巴金的散文不仅数量多,形式多样,题材丰富,而且以抒情的色彩和质朴的笔调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显示出较高的艺术成就。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既是杰出的小说家,也是一位勤奋多产、文质兼美的杰出的散文家。巴金的散文作品很多,如《海行杂记》、《旅途随笔》等旅行游记;《忆》、《短简》等传记性的作品;《怀念集》、《无题》等怀念回忆性的作品;《梦与醉》、《龙·虎·狗》、《废园外》、《随想录》等富于哲理性的作品,都是比较著名的。

回答者:小公主LL - 童生 一级 3-21 18:20

--------------------------------------------------------------------------------

巴金,1904年生,四川省新繁县人,原名李芾甘,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巨匠。鲁迅在三十年代曾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巴金对中国现代文学有多方面的贡献,但其最主要的贡献是在小说创作方面,他是我国现代具有独特风格、在国外有广泛影响的杰出小说家之一。重要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家》、《春》、《秋》、《雾》、《雨》、《电》。1962年出版了《巴金文集》,1981年荣获但丁文学奖。

巴金是从创作散文开始走上文学道路的。在民主革命时期,他从1927年起到解放前夕为止,始终没有间断过散文创作。巴金的散文不仅数量多,形式多样,题材丰富,而且以抒情的色彩和质朴的笔调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显示出较高的艺术成就。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既是杰出的小说家,也是一位勤奋多产、文质兼美的杰出的散文家。巴金的散文作品很多,如《海行杂记》、《旅途随笔》等旅行游记;《忆》、《短简》等传记性的作品;《怀念集》、《无题》等怀念回忆性的作品;《梦与醉》、《龙·虎·狗》、《废园外》、《随想录》等富于哲理性的作品,都是比较著名的

国内有一位女演员曾经四次获得金鸡奖,

并且是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演员,

她并不是巩俐、章子怡这些依旧在影坛享有很高地位的大花,

而是已经进入花甲之年的潘虹。

曾经她和刘晓庆齐名,是八十年代获奖无数的女星,

如今却成为影视剧中的恶婆婆,而且无儿无女,至今单身一人。

这期间她到底经历了什么。

1954年,潘虹出生在上海,

潘母后来又生下了两个女儿,婚姻和美,

但潘虹小时候都是在外婆家长大,

到了五六岁才被送回到母亲身边。

从潘虹的长相看的确十分立体,眼窝深邃,双目有神,

颧骨突出,有着林青霞一般的英气。

十岁左右,潘虹正在读小学,父亲和母亲也选择离婚,

从此以后她也成了家里的小家长,和母亲一起扛起生活重担。

在那个时代,潘虹的背景是不能上大学的,

即便在中学,参加各种活动也要受到限制,

她曾经连报考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都因为特殊的身份没通过而落榜。

那个时代还流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72年中学毕业的潘虹相应号召去到上海附近的崇明岛,

成为了一名下乡工人,然而没想到这次下乡却改变了她的命运。

当年高考还没有恢复,很多大学只招收工农兵子弟,

积极下乡的青年也有资格报名。

1973年,就在潘虹刚刚下乡一年后,

上海戏剧学院来崇明岛增设临时考点,

在工作中表现积极、业务突出的潘虹被推荐去参加考试。

潘虹一进考场便被主考官相中了,她那张脸就应该去演戏,

并没有太多表演经验的潘虹就这样被录取了,

还意外获得了回城的资格。

潘虹成为了上戏73级表演系的学生,这一届的学生全都是工农兵,

一共49人,由于人数太多,还分成了甲乙班,

潘虹被分在了乙班,甲班后来也出了一位明星叫奚美娟。

奚美娟当年同样是在上海郊区插队才获得了读上戏的资格,

但在大学期间她却从未拍戏,只因为她长了一张长脸,

而长着一张圆脸的潘虹刚好是当时最受欢迎的长相,

在七十年代非常活跃的女演员斯琴高娃、刘晓庆都是小圆脸、大眼睛,

后来潘虹成名后,三人并称三朵金花。

潘虹凭借着优越的长相从大二开始便接到片约,

拍摄了《欢腾的小凉河》《朝霞异彩》《奴隶的女儿》几部**,

可惜这三部**都是在潘虹毕业后才上映的,

大学期间的她并没有走红,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了上海**制片厂。

《奴隶的女儿》是潘虹第一部担任女主的**。

也是在这部**中,她认识了负责美工的米家山。

两人相差八岁,米家山的家世很不错,

但他的长相却差强人意,和潘虹站在一起尤为不搭,

可这两个人偏偏走到了一起。

年长八岁的米家山对于潘虹非常照顾,

让她感受到了久违的父亲般的感觉,

毕业仅仅一年后,24岁的潘虹便嫁给了米家山。

那时候正是潘虹的事业高峰期,片约不断,

但她却不顾周围朋友的劝阻,坚持投入到爱情的怀抱。

婚后潘虹的事业迎来高峰,她主演的**《苦恼人的笑》登上戛纳**节,

并获得国内多项大奖,她由此成为知名女演员,

而也是这部**给她带来了非常难堪的绯闻。

同时也传出了潘虹和这部**的导演杨延晋关系暧昧,

杨导的夫人洪融将潘虹写的情书贴到了她的单位,

那时的潘虹刚刚结婚一年。

这件事影响非常不好,为了挽救自己的事业潘虹找到自己的老师帮忙,

也是为了博取同情才向老师说出了自己混血的身世,

而后来将潘虹是私生女这件事泄露出来的正是她的老师。

不过,这事儿却被潘虹否认了。

幸好那个时代没有网络,没有形成风言风语的舆论压力,

潘虹之后便被调到了米家山所在的峨眉**制片厂,成了峨眉厂的招牌。

很多人都以为潘虹是为了和丈夫在一起才选择调职,

实际上两人都非常忙碌,根本没有时间在一起。

1981年,潘虹主演了一部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杜十娘》,

她饰演的便是身处青楼,却内心坚贞的杜十娘,

以往潘虹的作品大多是一些个性比较强的女子,

她双目有神总是给人一种非常坚毅的感觉。

而《杜十娘》中的潘虹极尽柔美,将她的女性之美展示得非常到位,

让观众看到了她对不同类型角色的驾驭能力。

1982年潘虹又主演了**《人到中年》,

这是一部非常有时代意义的**,讲述的是一名女医生的故事。

这个角色原本不是潘虹,原定的演员是黄梅莹,

也就是去年徐峥导演的**《囧妈》中母亲的饰演者,

但最后她因为时间的问题未能出演,这个角色才落到了潘虹身上。

巧合的是,潘虹也客串了《囧妈》,同样饰演一位母亲。

为了演好医生这个角色,潘虹特地到医院实习三个星期,

每天都跟着医生做手术,最终完美得完成了这个角色。

这部**同样获奖无数,也让潘虹拿下流量金鸡奖最佳女主角,

同年,她主演的**《寒夜》再次登上戛纳**节,

并且成功入围优秀影片,这也是国内第一部入围戛纳**节的作品。

这时的潘虹已经不仅仅在国内知名,她的大名已经红到了国外,

香港知名导演李翰祥也邀请她出演**《火龙》,

这部**的男主角是梁家辉,

潘虹也凭借这部**获得了金像奖最佳女主提名。

在八十年代初,潘虹是第一个走上国际的女演员,

好比后来的巩俐,而这时的巩俐还在为考不上中戏而发愁。

但也是在潘虹如日中天的时候,她的婚姻出现了问题,

这时的米家山也开始转型成为导演,他还特地去到北电进修。

潘虹自从结婚后便一直忙于拍戏,一拍就是几个月,经常不着家。

米家山开始拍**后也变得很忙,

两人经常见不到面,结婚八年在一起的时间连一年都不到。

而且结婚后潘虹为了冲事业,放弃了要孩子,

想等几年事业稳定了再当妈妈。

潘虹终于成为国内一线女演员,但她和米家山的爱情却不在了,

离婚是米家山提出的,潘虹也果断地同意了,

但离婚之后她花了几十年去后悔。

多年后,潘虹参加央视主持人朱军的访谈节目时,

年少十岁的朱军对她非常倾慕,

并说如果不是年龄不合适,我一定会狂热地追求你。

而潘虹只是淡定地回了一句,

当我冷冷地看着你时,你已经没有机会了。

朱军和潘虹的故事更像为了节目效果,

当年朱军是央视一哥,已经结婚生子,这话应该算是恭维。

潘虹和米家山离婚之后并没有成为冤家,

两人依旧保持着联系,反而是潘虹变得更加体贴了,

当她听说米家山得了痛风,一个电话便打过去,

得知米家山没有大碍之后才问他痛风是什么。

而且1989年,两人离婚四年后还合作了一部喜剧**《顽主》,

这部**堪称众星云集,编剧是米家山和王朔,

主演有张国立、葛优、梁天,这也是潘虹为数不多的喜剧作品。

这部**成就了米家山也成就了葛优,

米家山获得了金鸡奖最佳导演提名,而葛优获得了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这个葛优第一个主演的**,从此才开始成了明星,

而早已名声在外的潘虹纯属冲着前夫的面子来帮忙的。

那时潘虹继续着自己在事业上的高光,

她主演的**《井》再一次登上戛纳**节,

那一次刚好正值戛纳**节七十周年,

而巩俐则刚刚凭借张艺谋的《红高粱》走红。

潘虹、巩俐、张艾嘉三位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女演员齐聚戛纳,

站在潘虹身边的巩俐满脸青涩,气场输了一截。

巩俐还是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演员,

当时她正在美国拍摄**《最后的贵族》身穿旗袍,气质不俗,

《最后的贵族》也是潘虹的代表作之一,

原本这个角色是由林青霞出演的,剧本也给对方看过了,

基本上已经确定了由她作为主演。

但这个消息传出后,台湾当局立马出面阻扰,

林青霞迫于压力不得不放弃这个作品,

这才让原本出演女二号的潘虹顶替了林青霞的角色。

在拍摄过程中林青霞还特地过来探班,

她未能出演这个角色非常遗憾,她仅仅拥抱了潘虹,

感谢她出色得完成了这个角色。

另外1992年的一部电视剧《股疯》让潘虹拿下了几乎所有最佳女主角奖杯,

这部剧的男主角便是刘青云。

潘虹那一头烫着大卷的短发非常洋气,

还有五颜六色各种服装都是那个年代鲜明的代表。

这也是国内第一部以股市为主题的电视剧,

正因为这两人演绎得太过精彩,

以后几年两人接到的剧本都离不开股市题材。

此时的潘虹她一共拿下了四个金鸡奖杯,

是国内女演员中无法超越的成绩,

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她担任女主的剧本越来越少,

她开始成为女二、女三、配角,这时她索性休息了。

多年来潘虹唯一无法难以忘怀的便是没有守住米家山,

当时她为了事业忽略了家庭,这成为她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痕。

潘虹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学习佛法才慢慢看淡红尘,

能够和过去的自己和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愈发气质高贵,

只不过那双大眼睛、深眼窝,还有棱角突出的骨相让她看起来十分凌厉。

后来潘虹出演的角色便都成为了严厉的长辈,

她饰演过孙俪、赵薇、李小璐等众多明星的妈妈,

无一不是不好说话的严母,眼睛一瞪便吓得别人不敢说话。

但戏外的潘虹却是一个非常温柔的前辈,

言行举止都保持着高贵优雅的气质。

如今潘虹已经66岁,她没有选择再婚,

应该说她已经看破红尘,她也没有儿女,

工作以外的时间更多是在陪伴母亲。

事业和家庭未能兼得曾是潘虹最遗憾的事情,

但失去也是一种收获,正是这样的经历才修炼成了如今的她。

文|Nancy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寒夜》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寒夜》读后感1

 每个时代都凝聚着历史的一段故事,而在每个故事里,都会有不一样的光景,发生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人群的故事。《寒夜》中树生与文宣的爱情,便是发生在那段并不美好的光景里的悲伤故事。

 初读《寒夜》,我觉得文宣实在太软弱,“老好人”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个褒义词。首先在工作上,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拖着病体在办公室里那么卑微地做着小职员的工作,对于所有的不公平待遇却从来不敢说一个“不”字,最初伟大的理想也任它在心底蒙了尘埃。而在家庭中,面对妻子树生和母亲之间的矛盾,他既不能扮演好丈夫的角色,也不能尽好儿子的职责。然而后来,当小说渐渐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开始想,如果我是文宣的话,我又会怎么做呢,或者说,我能怎么做呢?

 诚然,文宣性格中的软弱无法忽视。然而,在那个知识分子不受重视的时代,他无力改变自己地位低下的境况。为了不失去工作,他不得不像一头任人抽打的病牛一样小心翼翼地努力工作,尽管换来的只是少的可怜的薪水。而在家庭中,母亲和树生并不是二选一的单选题,两个人他都不能失去,这并非是贪心。所以他夹在两个人中间,默默承受着两个他最爱的人赋予他的痛苦。

 他爱他的母亲,所有的爱只需“母亲”两个字便足以解释;他同样深爱他的而妻子,而这种爱,并不同于对母亲的爱。所以想到自己残破的躯体以及树生在这个穷困的家庭中所受的委屈,他宁愿放手给她自由,让她离开自己去过更好的生活。而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日子里,他依然坚持给树生寄信,跟她说自己身体很好,不用担心,哪怕他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是树生不能回来陪他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他也依然执着。

 树生是一位比较典型的新女性,她受过好的教育,有知识有思想有追求。对于生活,她依然抱有一丝美好的憧憬。

 然而在那个穷困的家庭里,她却过得并不幸福,儿子的冷漠,丈夫的懦弱,最使她受不了的是婆婆的刁难。所以她问自己——“这种生活究竟给了我什么呢?我得到什么满足么?”回答是——“没有!不论是精神上,物质上,我没有得到一点满足。”继续问自己——“那么我牺牲了我的理想,换到什么代价呢?”“那么以后呢?以后,还能有什么希望么?”——没有答案。

 她的婆婆,同时也是文宣的母亲,她不愿同别的女人分享自己儿子的爱,文宣越是爱树生,她便越是恨树生。对于树生,她从未真正地把她当做一家人来看待。而那个阴暗而没有温情的家,对于树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牢笼。所以树生在犹豫再三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她在给文宣的信中说:“可是我只能怜悯你,我不能再爱你。你从前并不是这种软弱的人!”“我还年轻,我的生命力还很旺盛。我不能跟着你们过刻板似的单调日子,我不能在那种单调的吵架,寂寞的忍受中消磨我的生命。我爱动,我爱闹,我需要过热情的生活。我不能在你那古庙是的家中枯死。”其实树生是一位勇敢的女性,我觉得她这么做并没有错。与其在那个家中饱受煎熬,三个人都难过,倒不如干脆离开,树生本就不是那种肯为家庭放弃自由的女性。

 “胜利是他们胜利,不是我们胜利。我们没有发过国难财,却倒了胜利霉。”日日夜夜盼望着战争结束,可是当这一天终于到来时,生活在底层的大众人民却发现他们没有享受到战争胜利带来的任何实惠。树生回来了,可是一切都已不是从前的模样。

 我想,倘若文宣和树生不是生活在那个知识分子饱受冷眼的时代,他们故事的结局就会完全不同了吧。然而,飘渺的生命,看不到远方的人群,未来,谁又能知道究竟是什么模样?

《寒夜》读后感2

 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三人凑足了一台戏,抗日战争时期的婆媳剧,佐之以小宣、陈主任等简单、平面的配角。聚焦于“一些耳闻目睹的小事”,可故事所呈现的东西远不止于此。

 故事的三位主角都是抗战时期背景下的知识分子,其中汪文宣更是一等一的“老好人”。但在混乱黑暗、人人难以自保的时代背景下,良知似乎显得微不足道。小说中三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过顾影自怜的心理活动。这样的心理在所难免,也让我作为读者感到可惜和忿忿不平,但更多的时候,可能只会徒让这种委屈的情感缠绕自己。

 汪文宣将周围许多事情的不幸揽到自己头上,婆媳间的争吵过后,总能听见汪文宣说“都是我不好”,这近乎成了汪文宣这个人的基本旋律,成为了他逐渐软弱的借口。汪文宣是个有脾气的人,无论是面对婆媳纷争还是面对上司的刁难,他都会产生过近乎咆哮的内心活动,可当话说出口时却依旧温顺得可怕。“你是个忠厚老好人,你只会哭!”这是曾树生对汪文宣作出的评价,在她走后依然萦绕在汪文宣的耳畔。而这类似的评价每当我回忆起汪文宣这个人物时都会浮现出来,就像当我看到《Black Star》的专封时耳畔就开始回响“In the Villa of Ormen”这句歌词一样。

 汪文宣与曾树生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最初的岁月里,都是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心怀抱负的年轻人。即使病入膏肓,汪文宣依然挂念着自己最初的志向要兴办教育。可与此同时,曾树生在这个家中极大程度地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不同于曾母,她是思想上较为西化的女性,更加倾向寻求自己的生活乐趣,谋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这个人物有趣的点在于她始终恪于情感和良知,这与她对幸福的追求相矛盾,这两点拉扯着曾树生的想法,让她在想象与执行之间摇摆不定。在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下,自然不好一刀切判别人物行为动机的好坏。(至于汪母,我只能说对儿子很好,但对于曾树生未免过分刻薄,我还是想不大通为什么要用姘头这个说法来羞辱她,不然哪来那么多破事)

 抗日战争的进展是小说前半段一个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关前线战争虚虚实实的消息扰动着后方百姓的生活与心态。让我想起了《子夜》中那伙投机者对于前线战局也是同样关注。对于前线的具体情况,仅通过小说文本的阅读难以推测,只能看着后方百姓因为人云亦云的谣言乱了阵脚,不管有没有办法,都先逃了再说。而汪家却因为汪文宣的身体已经无暇顾及这种事情,在一片混乱中反倒求得了坐以待毙的镇定。

 可这样的日子是难捱的。一次次,汪文宣用等到战争胜利就好了来搪塞曾树生,以期她平息怒火,这既让我觉得改善家庭关系无望,也在推远曾树生与他的距离。而这疲于应付的空头支票在结尾处被回收。日本投降,战争胜利,外面的街上充满了喜庆的气氛,甚至开始了游行,但“胜利日,欢笑日,也没有给这个房间带来什么变化”,这又同前文相仿,外界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对于汪家不值一提了。而汪文宣似乎内心始终有着执念,吊着一口气为了见证战争胜利,活到自己的'承诺实现的那一刻。“他用颤抖的手捏着笔,吃力地在纸上写着:‘我可以瞑目死去。’”不过似乎在他的生命末期更执著于所谓的公平。他虚弱痛苦极了,除了受尽病痛的折磨,他无法再去做其他事情。内心漂浮起一颗逐渐变大的气泡,装满了对自己生命的费解不甘惋惜,直到最后一刻被死亡戳破了。

 “最后他断气时,眼睛半睁着,眼珠往上翻,口张开,好像还在向谁要求‘公平’。”

 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对于许多人而言,同样不足为一件喜讯。曾树生从以前的楼房走出来时,听到路人说:“胜利是他们的胜利,不是我们的胜利。”对于底层百姓而言,他们的命运似乎只是与自己的一方土地捆绑在一起,他们的生活止步于此。一些更大的事情,关及更美好更复杂的生活,只能交由上面的人操心。

 先前我以为寒夜不过是其间一个难捱的冬季,回过神才晓得是旧时代垂死未绝的鼻息。

《寒夜》读后感3

 小说以“我”的家庭生活为主要线索,缓慢展开,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的描述,以自言自语的方式叙述,表达“我”即“汪文宣”在抗战即将胜利的前夕的生活状态。以此揭示当时大多数生活在底层的人物的命运。

 矛盾的主线来自于这个读书人家,包括母亲在内的一家三口都读过书。这种氛围下的诸多矛盾更显得不可思议,甚至无法理解。因此“宣”无论如何都弄不明白“为什么她们老是争吵为什么这么简单的家庭,这么单纯的关系中间都不能有着和谐的合作呢为什么这两个他所爱而又爱他的女人必须象仇敌似的永远互相攻击呢……”让“我”夹在其中倍受熬煎。

 我的卑微懦弱,我的无计可施,我的良善悲悯,我的老好隐忍,我病魔缠身等等,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细微而逼真。不由得读者不对这个人物产生强烈的同情感,甚至会有一点点的善意的怨恨。“树生”的塑造是一个矛盾的人物形象。既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式女性,又是一个爱家爱先生爱孩子的传统女人,然而,却无法与母亲和睦相处,最终只能是选择逃离这个带给她无尽痛苦和折磨的家庭,虽然她百般的不舍。母亲的形象是一个尤其令人同情的不幸人物。年轻守寡,守着孤儿寡孙度日,仅有的爱全部都给了他们,甚至不能允许别人分享,她的爱表现得无微不至,却也是独断专行,因此也是制造这个家庭悲剧的核心人物。

 这三位主人公就这样在那个充满了苦难的岁月里生活着,没能够等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解放,没能够得到他们自己向往的普通而平常的幸福生活的开始。

 小说借“宣”的嘴巴反复说过“我做过什么错事呢我一个安分的老好人!为什么我该接受这惩罚”“宣”最终以无声的呐喊“要求公平,他能够在哪里找到公平呢他不能够喊出他的悲愤,他必须沉默的死去。“宣”怀着一个模糊的渴望,想找一个使他忘记一切的地方,或者干脆毁灭自己。痛苦的担子太重了,他的肩头挑不起。他受不了零碎的宰割和没有终止的煎熬。他宁愿来一个痛痛快快的了结。

 在描写“树生”的矛盾心理的时候这样写到,树生心想,“她(母亲)都受得了,她似乎就安于这种生活,为什么我就不可以为什么我总是感到不满足我为什么就不能牺牲自己”“难道我就应该这样争吵、痛苦地过完我这一辈子。他们把寂寞留给我一个人,难道我就这样枯死了么”可是当有一条路可以选择的时候,“树生”即兴奋又痛苦,而且还有一种惶惑的感觉,她仿佛站在十字路口,打不定主意要往什么地方去。她反复的说,我不走,要走大家一起走。”虽然她的决定并没有给她带来快乐。

 但是母亲的话永远是那么刺耳“只要你(宣)肯答应我,只要不再看到那个女人(树生)我什么苦都可以吃,什么日子我都能过得去了!”“这种生活究竟给我带来了什么呢我得到什么满足么”她找不到一个明确的答复,挣扎了许久,才找到一条出路“没有!无论精神上,物质上,我都没有得到一点满足”“生命就这样平平淡淡一点一滴地消耗。“树生”的忍耐到了极限。这里不就是使生命憔悴的监牢她应该飞,必须飞,趁她还有翅膀的时候。她要先救出自己。”“树生”最后选择了离开。

 虽然她离开家但是她依然按月寄给“宣”生活费用,嘱咐“宣”及时看病。而且最终回来,当得知“宣”的离世,儿子的不明下落时,她觉得这个世界实在是太冷了,她需要温暖。

 当一切即将结束的时候,萦绕于脑海的三个主人公清晰的站在面前。我怀着一腔的悲愤看着历史中那些小人物的命运,我因此看到我生长在这个时代是多么值得庆幸。但是我依然感到了很深的寒冷,甚至是浸骨的冷。直至周身颤抖,和文字一起。

《寒夜》读后感4

 《寒夜》是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在思想主题上和“激流三部曲”相比显得更加的深沉,反映的生活视角更加的深入,他所描绘的不再是大家庭里轰轰烈烈的的重大变故,而集中的反映了几个普通“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生老病死。

 男主人公汪文宣在小说里从头到尾我都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彷徨与不安,他明知道周主任和吴科长可恨,却不能反抗。他看见妻子和陌生男子在一起,心里虽疑惑,但他却没有勇气去询问妻子。

 汪文宣的悲剧命运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第一是社会的黑暗,权力者和资本家们对普通大众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压迫,第二是汪文宣妻子和自己母亲不能调和的矛盾以及无止尽的争吵所带给他的痛苦。在公司里他要遭受周主任和吴科长的白眼与压迫,遭受同事的嘲笑与冷落。在家里他要尽力调和妻子与母亲的矛盾,当这种矛盾变成不可调的时候,她的内心充满着恐惧与无奈,他感受到他只能在妻子和母亲之间选择一个,但这两个女人都是她这一生之中最爱的人,他无法抉择,内心更加的自责,在重重的压力下他最终患上肺病,当妻子选择去兰州离他而去时,他更加没有了活下的勇气,他认为自己已经被这个世界宣判了死刑,最终他在抗战胜利的那个夜晚悲惨的死去。社会的压迫和家庭的压力使他患病,社会的不平等是宣判他死亡的根本原因,他不仅有才,也有抱负,其实他的理想很简单只是想与妻子合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但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他连这一点小小的愿望都不能实现。在压迫下他变成了一个忍耐者,在精神上也出现了病态,甚至连他主任随意的一个咳嗽,他都以为这是不怀好意的,而充满着恐惧。他用责备,委屈自己来换取妻子和母亲的同情与安慰。正是他的软弱可欺,成为了上司和同事欺负他冷落他的根源,他在工作上和家庭上都软弱到了极点,但在小说中从树生的信中可以了解到汪文宣原来不是这样怯弱的人,在结婚的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文宣的性格和精神状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宣是生不逢时,他是在这个黑暗社会下的压迫,而不自觉变成的可怜的“弱者”。

 但文宣对母亲与妻子的爱是伟大的,我被这爱深深的感动着。他为了给妻子买蛋糕,他拖着病也要去上班赚钱,给她过生日。他对母亲的孝顺和遵从,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尊重的。但偏偏他最爱的两个人水火不容,在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母亲和妻子的水火不容实质是新思想与旧思想,新道德与旧道德的水火不容。树生爱美,爱打扮,这对一个女人而言她没有错,她追求自由与独立,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她也没有错。但文宣的母亲却一直用传统道德思想来要求树生,显然像树生这样的新女性,是不符合文宣母亲的思想价值观的,因此她在内心上认为树生抛头露面,伤风败俗,并从内心上讨厌树生。但我们可以从小说中看到树生从始至终都没有背叛过文宣,她和陈主任去兰州只是把他当做了一根救命稻草,如果她没有经济上的独立,可能文宣一家早就只能去要饭了,这并不夸张。文宣的同学柏青,一个文学硕士。最终不也沦为乞丐,最终被车子碾死,悲惨的死去吗虽然文宣不愿相信这个事实,但这是读书人在那个时代的悲惨宿命,文宣也不能够逃脱。因此树生的经济独立是之所以可以维持这个家不用讨饭的支柱点。但文宣的母亲依然不理解她,还误认为她傲慢和轻浮。但她们两个人的矛盾是新旧时代必然要经历恶阵痛,并没有谁对谁错,大家只是持着自己的价值观生活罢了,我们从小说看到旧的思想和道德观是很难一下就被肃清恶,人们的封建思想也是很难再短时间改变的。

 树生是爱文宣才跟他结婚的,但这种爱到最后变成了同情,可能女人真的不会爱上一个她们认为懦弱和无经济能力的男人吧。或者说我们脱离物质去讲爱情根本是不可能实现的。

 巴金《寒夜》让我感到深沉与刺骨,这种感觉久久回荡在我的心里,不能褪去。

《寒夜》读后感5

 《寒夜》的诞生,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小说仅仅通过数人及一个简单的家庭故事便向我们生动完整地再现了当时大多数生活在底层人们的画面。初读《寒夜》,一种凄凉阴郁的感觉便弥漫了我的整个身心。此后,这种心情便愈加浓烈,随着故事的结束,沉重的心情也达到了极点。每每阅读一段时间,便需长嘘一口气,否则好像整个人再也承受不了那番沉重。

 小说《寒夜》是巴金写于抗战末期的作品,小说以汪文宣的家庭生活为主要线索。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职员。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手法上,不得不说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常成功。在我看来造成这个家庭悲剧的核心人物的汪母,她年轻时期便守了寡,仅有的爱全都给了她儿子,她不允许别人分享他,甚至是儿媳。她的爱无微不至却显得自私霸道。她的爱虽让文宣感受到了无比温暖,却也给文宣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在文中,汪母是封建的代表,她总以旧社会的思想和礼教来束缚新派的媳妇,总觉得媳妇不懂规矩,动不动就拿自己当年做比较,虽然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但未免做法太过偏激。

 树生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新时期女性,她爱家爱先生爱孩子,却忍受不了母亲对她的约束与轻蔑,无法与母亲和睦相处。最终只能选择逃离这个带给她无尽痛苦和折磨的家庭,即使百般不舍。她的离去完全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追求幸福。巴金想要通过她表现追求自由的新思想。

 汪文宣是《寒夜》最大成就之一。我相信凡是读过《寒夜》的人,都不能不对他留有深刻的印象。曾是一个有理想、有热情的年青人。受“五四”新思想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自由恋爱而结婚,也曾是反封建的勇士,怀着满腔“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和宏伟志向走向社会,想创办“乡村家庭化的学堂”,报效祖国。然而,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腐败的社会制度,贫穷、疾病的折磨,使理想和热情付之东流“让那一大段时期的现实生活毁掉了”。成为软弱者的典型。忍耐和妥协成为汪文宣的主导方面,懦弱无能、与世无争,逆来顺受,不敢抗争,奉行“为了生活,可以忍受”的新处世哲学。他怕见上级注视的目光,怕上级不满的话语,甚至连上级轻声地咳嗽,也要疑心是否有对自己的意见,总之他整天工作在担惊受怕环境里,严重地摧残了他身心的健康。对妻子也是如此。他带着强烈的念头去找她,可看到妻子同和别的男人有说有笑,只觉得心里发冷,却不敢迎着他们走去,最终“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在家庭婆媳争吵中,他不敢批评谁,也不敢批判是非曲直。只能以自虐企图获得她们的同情,从而平息纷争。为了生活,他不顾身体健康,拼命工作,病痛自己忍受,从不告诉其他人。

 在思想上,巴金写《寒夜》是为“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揭露了这个寒冷黑暗的社会现实和国统区人民生活的困苦,表达人们渴望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生活的愿望。

 小说始终将这个家庭的悲剧放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中展开。战争的威胁,时局的混乱,官僚的腐败与自私,贫富的悬殊,失业与逃难的恐惧,成为这个家庭所无法承担的压力。作者以汪文宣的家庭为中心,适当地将笔墨延伸到这个家庭之外,写出了另外一些普通人的悲剧。如:汪文宣的同学唐柏青、同事老钟。这些悲剧进一步证明,汪家的悲剧不是偶然的,它不过是整个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

寒夜 (1984)高清视频在线观看的网盘资源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lt14vPkOcUJ7Y9prB6uRYApwd=1234

导演: 阙文

编剧: 林洪桐 / 巴金

主演: 许还山 / 潘虹 / 林默予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84

片长: 99分钟

又名: The Cold Night

IMDb: tt4458202

抗日战争后期,陪都重庆。崇尚自由的汪文宣(许还山 饰)不顾家人反对,和同学曾树生(潘虹 饰)恋爱同居。走入社会后才发现理想与现实有天壤之别,最终落魄成忍辱偷安的小职员。妻子树生不安于穷困潦倒的生活,凭姿色谋得银行“花瓶”工作贴补家用。汪母(林默予 饰)非常看不惯树生的作派,常常以“没有正式结婚”为由数落她。银行优厚的薪酬使树生不想再回到贫困的家庭,最终,她和银行年轻的上司陈主任(高飞 饰)外迁兰州。身处异地的树生时刻想念重庆的丈夫和儿子,抗战胜利后,她从兰州回到重庆,却不想文宣已于数日前死于贫病交加

本片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

陈国恩教授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巴金的作品《寒夜》。

第一个例子是陈教授写过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巴金的〈寒夜〉:文本的裂隙与风格的成熟》。他写这篇的文章,契机是他在读巴金的长篇小说《寒夜》的过程当中,为他笔下人物的命运而悲痛,但同时又强烈的感觉到,巴金在一些关键人物的处理当中存在明显的矛盾,主要是其中的一个女主角曾树生。

曾树生跟她的丈夫汪文宣是大学时候相识的同学,自由恋爱走在一起。汪文宣是一个觉新式的人物,性格非常的懦弱。曾树生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她在银行里当一个职员,并且扮演了一个花瓶的角色,漂亮、热情、招人喜欢。由于在抗战这么一个特殊的背景当中,也更由于家里有一个婆婆,不讲道理思想守旧,不认可他们自由恋爱的这么一个婚姻,甚至骂她的儿媳妇是她儿子的姘头。汪文宣重病懦弱,生活几乎陷于绝境,家里基本上是靠曾树生的收入来支撑的。在这个环境当中,婆婆都跟曾树生产生了剧烈的矛盾,让曾树声几乎忍无可忍,仅仅是基于对丈夫的一份真诚的爱,勉强的维持了这么一个夫妻关系,但是到最后矛盾越来越尖锐,婆婆表现的蛮横无力,所以最后在大吵之后,曾树生强烈的要求提出离婚。

汪文宣出于对妻子的真心诚意的爱,想放曾树生一条活路,答应了离婚,说你走吧。而曾树生提出这个离婚要求的时候,是希望汪文宣能够阻挡反对,同时她又意识到汪文宣不会提出这种反对意见。在这么一种不愿意,但同时又渴望走出家庭的这种强烈的心理冲突当中,一对夫妻劳燕分飞。

曾树生最后是跟着她银行里一个陈主任,财大气粗充满活力的陈主任,一起到兰州银行的分部去任职。这些一直写得非常精彩,但是问题在于作品的结尾部分,曾树生几个月没有收到汪文宣的来信,她非常牵挂,其实汪文宣是在抗战胜利的那天晚上去世了,他听见门外鞭炮的声音得知抗战胜利了,他就讲了一句,树生会回来了,但是他因此在这个关键时候与整个世界告别,这是一个很悲剧的结局。

而曾树生几个月没有得到信息,她非常牵挂,又从兰州飞往重庆,期待着跟丈夫相会。可是走到她熟悉家里的时候,打开门迎接她的是一张陌生的面孔。询问之下,新的房客告诉她汪文宣死了,婆婆带着他们的儿子不知所终,作品的最后是曾树生徘徊在重庆寒夜的街头。

这是一个非常让人忧伤的故事,陈教授当时感觉到的问题在于,巴金在处理曾树生回来的时候,

发现问题:

      故事情节发展不符合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逻辑。

明显的不符合曾树生的个性以及她跟这个家庭之间当时已经明确的这种关系。

按照曾树生的性格,她已经跟汪文宣决裂:①她不可能回来,②回来也不会怀着期待破镜重圆的心愿。

当然也有可能回来,但是回来不会是怀着一种期待,破镜重圆这样一种心愿。最多就是说几个月不知他的信息,想回来了解情况或者说处理后事。她离开家庭已经解决以前无法解决的矛盾,跟汪文宣割断了情感的联系,这些困惑留恋已经在她出走的时候解决了,她不可能再由这种感情上的牵累,在几个月不了解丈夫信息的时候,千里迢迢回来。即使要回来,也不是现在这么一种迫切的想重逢的心情。

陈教授觉得这是巴金在处理人物形象发展的过程当中,留下的一个问题。怎么处理这个问题?你能够把她说成是巴金创作的一个败笔吗?

人物性格前后矛盾

情节发展缺乏逻辑性

这是文本的裂隙

那显然很难让人接受,事实上也并非如此。所以陈教授当时就想这是文本的裂隙,裂隙本身以前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这里面切入思考,可以发现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所以他的文章的题目,文本的裂隙以及风格的成熟,就这样萌生起来了。

文本的裂隙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事实,问题在于怎样对此作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所以陈教授的文章分成了三部分,他要把具体问题明晰起来。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文本的裂隙”,这种裂隙,性格的矛盾,前后情节缺乏逻辑性,它是存在的事实。

第二部分:“作者的干扰”,强调这种裂隙,实际上是作家为了某个主观的意图,强烈干预的结果。

第三部分:强调巴金风格的成熟。

这是巴金对于人物性格以及情节发展的一个主观干预的结果。巴金为什么要干预呢?巴金创作的风格在于控诉,他要写小人物的卑微的命运以及他们凄凉的一种结局,以此来控诉封建家庭对于人性的扼杀。而到了《寒夜》这个阶段,他要控诉的是社会。

我的创作就是要控诉,

喊出被压迫的他们对生命的内心的悲愤,

我要跟这些人物一起哭泣。(巴金)

这是巴金的一种风格,他要控诉当时重庆在抗战的环境当中,社会的混乱,当局政-策的破产。为了加强这种控诉的效果,我们就可以理解,曾树生离开,让汪文宣在孤独当中死去,这已经有一种很强的控诉力量,但是他要进一步加强这种控诉的力量。怎么办?让曾树生从兰州回来,让她亲历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让她徘徊在重庆街头寒冷的夜晚,这种控诉的力量是震撼人心的。

巴金需要有这么一种效果,假如说写到曾树生离家出走从此不知所踪,作品情感的控诉的力量肯定不会像现在这么强烈。让曾树生回来,让她亲眼目睹生离死别那么一种遭遇,让读者因此心里感受到强烈的颤动,在强烈的同情心当中,把愤怒的方向指向当时的现实,对国民党当局发出一种愤怒的呐喊,这是巴金的主观的意愿,所以曾树生必须回来。

怎么样让她回来呢?虽然回来不符合曾树生的性格,但是巴金强烈的意愿要她回来,所以他必须写曾树生怀着强烈的夫妻团圆的一种期待来到她原来的家庭,最后给她这么一个凄凉的结局。

巴金在这部小说当中,

就是为了加强对社会,对国民党统治的控诉,

他不惜违反人物性格的内在逻辑,

以及故事情节的逻辑性,

安排了一个生离死别的结局。

这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强调是作家干预的结果。

从巴金的《家》到《寒夜》,巴金创作的风格的确是走向成熟,更显示出巴金个人的特点。他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心灵当中,展现心理发展的辩证法。前面讲人物的性格存在前后的矛盾,但巴金艺术的技巧,足以让这一种性格的裂隙,文本存在的裂隙尽量加以弥补。

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巴金的技巧,在汪文宣跟曾树生两夫妻几次关系要面临破裂的时候,其中有一次是曾树生回来,听说汪文宣上班去了,她跟婆婆讲文宣不是身体不好啊,为什么上班去呀?家里需要钱我可以承担。这是很好的一种善意的表达,对丈夫的一种关心,但是出人意外的是招来了婆婆的一顿臭骂。婆婆对他们以前的自由恋爱耿耿于怀,认为他们没有坐花轿举行正式的结婚仪式,他们是一对姘头。这是毫无道理的,曾树生好意关心丈夫的现在处境,反而招来婆婆的一顿臭骂,她勃然大怒离家出走,在路上碰见汪文宣说我要跟你离婚。

夫妻之间的关系到此是无可挽回了,但是巴金的巧妙在于他的设计。怎么设计?他让汪文宣告诉曾树生,我之所以拖着病体到公司上班去,是为了支一点工钱给你生日买一份礼物。在这么兵荒马乱的时代,曾树生连自己的生日都已经忘了,可是她丈夫汪文宣还记得,拼着老命到公司去上班,为了给她一份生日礼物。你说这份感情能不能打动人心啊?圣怒之下的曾树生听到汪文宣的这一说明,马上心软了,和好如初一起回家。

巴金在组织情节发展矛盾冲突的时候,非常善于用这种技巧来弥合情节发展当中的一种挑战以及困境,克服一般人难以想象的矛盾,使它能够顺利的走向另一个高潮。这显示出巴金艺术表现技巧的成熟、细腻、蕴贴。同样我们讲曾树生最后从兰州回到重庆,不符合她的个性,但是巴金充分利用了曾树生跟汪文宣他们自由恋爱所建立起来的那份真诚的情感,使得读者也能够在一种同情当中,忽略她的性格上存在的裂隙,认可曾树生回家看看她丈夫的这种现在处境,所以这种矛盾就掩盖起来了。

而更受到一种强烈震撼的是,曾树生回家以后亲人已经不知所踪,那一种悲剧的结尾,让这种悲剧的结尾打动了人心,同样激起了对人生的一种问题的思考,对当时社会混乱的一种愤怒,也就认同了巴金一个设计的主题寒夜。作品开始是重庆逃避大轰炸的一个晚上,它的结尾是曾树生徘徊在重庆的清凉的街头,形成了这么一个完整的结构,同时表达了一个忧伤,而且包含着愤怒的情绪,具有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不是巴金的风格走向成熟的一个突出的标志吗?

所以我们既要提出文本的裂隙,但同时又强调,这个裂隙是巴金干预的结果,而巴金又有足够的艺术的功力,使这种干预显得比较自然。这是陈教授在读这部作品的时候发现的问题,他认为提出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理解《寒夜》这部作品的主题有那么一点点帮助。

看了电视剧版的《寒夜》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压抑、迷茫、情绪低落,好长时间都不能从剧情中走出来。能让我久久不能放下剧中情节、人物命运的。有这么几点:

第一是感动。

感动的是汪文宣对曾树生至死不渝的那份爱,为了心爱的女人能过上所谓的好日子,不顾自己身患重病,仍然放手让自己心爱的女人干自己喜欢的事。特别要提到陈奉光,一个有着优越物质和积极精神的男人,为红颜知己,常伴左右,不求回报的为她做任何事情,明知道曾树生有家室,可她一直坚守自己的爱,坚守自己的等待,在那样一个庸常失意的年代里,或许这也是一份感动。

第二要说的是剧中的男主角汪文宣。

汪文宣是最大的主角,却并非生就是小人物的命运。他神识沉敏,风雨条畅,芸芸众生中,他不愿为亡国奴,力主牵校后方,不得;欲投身革命宣传,错失;一路西行,辗转周折,既尔到了重庆这座城市也只是阴霾笼罩下的和平,远不如荷枪实弹来得痛快!可他是文人,忠直的文人。一腔热骨,灼灼其华,却没神悟中正书局“中正”二字的微妙。“对绿竹,得其虚心;对黄花,得其晚节;对松柏,得其本性;对幽兰,得其芝芳。”抱着师友之心换来的是溜须拍马庙堂上下,皆不容他。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贤才在盛世出人头地,在乱世,得削尖了脑袋才得以立锥。命运的纠葛若仅限于仕途上碰壁,矛盾也不至激化到覆水西流,不可收拾的地步。一边是亲情,一边是爱情,不愿意放开任何一边,甘愿自己在中间受尽折磨。母亲没有过错,老来无法安享天年,沦落成二等老妈子,都是自己的造化,相顾无言;妻子没有过错,他爱的正是妻子的有理想,有热情,有活力,至于婆媳的家长里短,就是到今天也没颠覆过,谁来给出评判?惟有泪千行。处处小人物,处处卑微入骨,汪文宣,只能戏剧地在抗战胜利的锣鼓喧天里,黯然落幕。个性里注定是金销玉碎,不能两全,不管岁月如何叠加,他的灵魂始终锐利而洁净。

第三要说的是陈奉光。

我很欣赏陈奉光这个人,首先从他的感情来说他追随了曾树生八年,爱慕了八年,且一旦爱了,一颗心就百转千回衍出无尽的情愫。尤其听到那句“八年了,爱上你,我已经习惯了”,心中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敬佩他那种为了心爱的女人,不求回报仍然付出的感情。敬佩他不把爱或不爱挂在嘴边,不在心中默念爱有多深而是在任何时候都一如既往的站在曾树生的左右为她排忧解难,让爱成为了一种习惯。我欣赏这种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爱,谈不上陈奉光和曾树生是不是情人关系,或者更准确地说陈奉光是单相思,可是他对曾树生的这种爱叫人对爱的含义又加深了一层理解,不管能不能得到,那就是心中有爱就是幸福的,充实的。再一个从他的性格来说吧,可能有些人感觉这个人物过于深沉,但是这才是真正的男人,既有智慧又有血性,就算一时妥协也只是权宜之计,既有原则为人又灵活,对爱情即执着又能尊重对方的选择,表现的非常出彩,这才是真男人。这样的男人不成功谁成功。

第四要说的是剧中的女主角曾树生。

看完寒夜后对曾树生甚是喜欢,先开始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刘涛这个漂亮的女演员的缘故,先后就把刘涛演的其他**电视剧又看了一遍,才确定下来我其实喜欢的是老舍笔下的曾树生,喜欢她那那清秀的脸庞,螓首蛾眉,明眸善睐,窈窕难追,不禄于世,一颦一笑间,都温婉怜丽。喜欢穿着旗袍的曾树生,穿着旗袍的曾树生有着上海女人特有的气质,妖娆的身姿,半分娇媚半分保守,半分世俗半分清高,真是恰到好处。还喜欢她那喝咖啡的小资情调。

曾树生是一个有着新思想的女性,她和汪文宣一齐冲破封建阻碍,从上海到武汉到长沙到重庆,一路上在炮火中涅盘升华的感情,到了重庆,已至巅峰。之后的年岁里,时间慢慢磨砺这积聚起来的情感,她的生活也随着雾都的薄雾浓云走向与理想相悖的阴霾。不求奢华生活,不求功名利禄,可一面要做生活的强者,一面却委屈于家庭生活的格格不入的受气媳妇。站在“家”的门外,惘然若失,她变了。变成了一个自私的女人,抛下重病的丈夫去寻找自己的热情。然而事与愿违,清醒了,平静了,才后悔当初,继而天真的以为回到原来的自己,就什么都不会改变,空前欣喜渴求地回到那个家,然而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烟花跌落,在别人的欢呼里,才恍然真实的人生,寂寞已如白衣夜行。

以上种种是对剧中人物的初识。这部《寒夜》更让我明白了自古至今社会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们没有到了那个年龄没有入那个圈子,接触不到那些“事”。结合现在的社会,还不是跟那个年代是一样的。汪文宣,这个忠厚老实的旧知识分子,在大学的时候,“满脑子都是理想”,有不少救人济世的宏愿。可是他在旧制度上工作了多年,地位越来越低,生活越来越苦,意气越来越消沉,后来变成了一个胆小怕事、见人低头、懦弱安分、甘受欺侮的小公务员。他的那份执着,那份与世人俗人不能为伍的小知识分子,在书局里他是最有学问的一个,可是职位却是最低的一位。汪文宣两次辞职,都是因为人际关系的紧张让他无以面对。两次被迫离职是因为他的个性棱角太过于锋芒毕露,他虽然也是一位才子,但清高自许目无下尘固然可贵,可是在他面对家里负担的重负,婆媳间的争吵,他也是难以左右逢缘。出力而不讨好!性格的直率让他在职场上无法立足,办公室的潜规则让他无法招架,书呆子气十足的他让他在职场上处处碰壁!也正如同树生和母亲说的那样,你为何不能灵活一点?!是呵,灵活,官场上需要灵活人物!人际关系的微妙与才能的被重用,也是相辅相成的!但是从汪文宣身上,我们不难看到,他人性上的弱点所在。正如剧中一位车夫所言:一个大学生,竟然长时间找不到工作,是何道理?!是社会的怪象还是生不逢时还是其本人不能变通来适应这个社会?人是需要适应周边环境的,适者生存这个道理对于当今这个社会也是存在的。面对汪文宣的两次被迫离职,面对家人的不堪重负,面对树生的恩怨交加,面对旁人的冷眼冷语,汪文宣不寒而栗!他在自责也在反省,是哪里出错了?!

由此我想到了一本书,丁远峙的《方与圆》!是呵,外柔内刚,外圆内方。在职场上,你不能太过于锋芒毕露也不能太过于圆滑世故,汪文宣呢,面对自已的观点他是从不屈服的!一个倔字,是同事上司对他的评价,作人作事不够圆滑老道的他在职场上如履薄冰,生性善良正直的他总是遇到别人的算计!于是他那种出污泥而不染誓可杀不可辱的斗志让他在职场上屡受挫败。好不容易当上副主任的汪文宣竟被一个不学无术的张某人所替代。职场如战场,一切的一切都不会象汪文宣那般如此完美无缺,社会毕竟有他阴暗的一面,适者不能生存,面对一家人的生存重压,面对树生哀怨的眼神,他也只能如此了!我想,如果象书呆子气十足的汪文宣活在现在这个社会,他的这种作派及为人处事也是很难的。才华才气对于一个人的成功不是百分百的,良好的人脉关系与处世原则也是每个职场人员的法宝!

每个从校门走向社会的学子都是一样,开始是绚丽的梦想在脑中闪现。可是面对社会的纷杂与阴暗面,他们会无所适从。职场如战场,学历不等于能力!高学历出身的学子不一定在职场上能出类拔萃。而相反一些出于学历低的人反而能在社会立足而逐步强大起来!人是需要社会阅历的,工作的经验,职场上的变化、上司面前的处事、同仁间的竟争都是无法避免的。方与圆让一些走出校门的学子逐步明白了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有的则青云直上有的则是屡受挫败!由此让我想到了《红楼梦》中的黛玉与宝钗,两个才女都是红楼中的名人,可是周边人物对这两位美女的评价却是不同的。黛玉孤高自许说话尖酸直白,而宝钗为人变通世故懂得方与圆的把握。所以她们周边的人物以及下人对她们一个厌一个喜。毕竟,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只有你来逐步适应这个圈子而不是让环境来适应你!其实,论学历和才识这两个男人是不分上下的。那为何陈奉光在职场上能如鱼得水,步步为赢呢?而我们的文宣先生却是在职上屡屡受挫呢?原因很简单,两个有才华的男人,都深爱着曾树生。一个深知社会的繁杂能有效地与他人周旋,良好的学识与胆识让他在职场上更有见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话,能良好的把握职场潜规则的陈先生自然是一路风光无限好!他也深爱树生,明知她下嫁文宣可是痴心不改!如果用现在的`这种观点来看,树生应当选谁对呢?是文宣还是奉光?答案不得而知!

从这部电视剧[寒夜]也的确让我们看到一个男人的处世态度是多么的重要。尤其是对于一个已经成家立业的男人如何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化被动挨打为主动出击,在看了这部片子也会让所有的职场男人了解和获得一些启示与答案!

[寒夜]的历史背景固然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作为一个男人,一个成家立业的男人,如何在职场游刃有余的生存与应变,在看了这部片子后一定会得到一些启迪作用的!因此我觉得[寒夜]对于当代的职场男人也有一定的说教和启蒙作用!尤其是那种书呆子气十足的大学生更有特效!

还让我明白了再就是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的中国,“道德”的含义。曾树生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自由。离开了她那身患重病的丈夫,年迈的婆婆以及还未成年的儿子。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她和汪文宣并没有结婚,正如她的婆婆总是说她是她儿子的“姘头”,那么她离开他们也是无可厚非的。即使他们结婚了,也可以离婚追求自己的幸福有什么不对的吗?小说中有这么一段描写:我真的必须离开他吗?那么牺牲幸福来陪伴他吗?他不肯治病,他完结了,我能够救他,能够使他母亲不恨我吗?她想了一会儿,说“不能”。她接着想:“没有用,我必须救出自己”。我又没有犯罪为什么要惩罚自己。从这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曾树生离开爱的人也是经过反复考虑痛苦挣扎的,她在这种矛盾中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可是她在离开一年后,终于明白了文宣的伟大之处。赶回了重庆,得知文宣去世,而婆婆和儿子已不知去向。她只能孤独地步入远处茫茫的寒雾之中。她为什么要回来呢,实际上她还是没有从传统的道德观念中对女人的定位上脱离出来。她一方面知道追求自由后能幸福,一方面又受不了抛弃丈夫婆婆儿子的这个事实,总是在谴责自己,在她的的潜意识里就觉得我是他的妻子,我应该做好一个妻子做的事,我应该照顾病重的丈夫。我怎么能离开他,他那么爱我,我怎么就负了他。我的孩子还小,我没有尽到一个做母亲的责任,我不是一个好女人。她总是很矛盾,最终道德的观念征服了她,那么她必须回来,必须回来尽一个妻子母亲应尽的义务。可是等她回来的时候已经物是人非了。

每个名著都是有一定的隐含意义的。象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孔忆已;曹愚[雷雨]笔下的周朴园、周平;老舍[骆驼祥子]中的男主角祥子;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贾雨村等,这当中无论是社会低层的贫下中农还是处于书香门第的知识分子,都是有一定的社会喻议哲理性!

透过名著可以让我们明白很多,之所以称之为名著,是因为作品本身具有的这种特性,以小见大的人物侧面来反映当时的社会政局都是值得观众去反思和回味的!

一部《寒夜》让我想到了许多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这样的好影片太有社会意义和说教意义啦!值得回味细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3288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0
下一篇2023-10-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