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小拇指表示不婚不恋,戴大拇指是自信的表现。
将戒指戴在小拇指上时,代表的是自己是不婚族或是单身主义者,不结婚也不恋爱。戒指戴在大拇指时,表现的是权势,用来彰显高贵的身份和地位,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戒指不是随意戴哪个手指就可以的,戴错了位置给人传递错误的情感信息会比较尴尬。
常常会有年轻的学佛人,对于学佛与婚姻之间的取舍,心中产生困惑,而问到:在家居士是不是一定要结婚生子自己没有断烦恼,如果结婚生子肯定会有更多的烦恼,担心会因此而堕落;但是如果不结婚,由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又怕周围亲朋不能理解,因而对佛教产生了不好的看法。
(一)众生成就之时,就是菩萨成佛之时
要探讨这个问题,必须先确认: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学佛的人生态度,被认为消极、避俗。当然!如果是因为自己在事业或情感上遇到重大挫折而无法排解,为了逃避现实才转而学佛, 一心想着要遁入空门,不是为了探讨生命的实相、万法的本源而学佛,那就是不折不扣的消极了。然而学佛,尤其是修学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人,心中应该建立远大的目标——成佛,就是为了将来成就究竟佛果而学佛;然后以这个究竟长远的目标,来看待所面对事物的利弊得失,而不是在短暂的生命中一时出现的名利财富上计较。就像是大人去看三、五岁的小孩,因为自己喜欢吃的一颗糖果掉到水沟里而大哭大闹,或小孩为了自己包子被狗咬去而追着狗跑,其实是一样的,大人一般是不会像小孩这样做,但不会因而认为那哭闹的小孩或追狗的小孩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而大人自己的则是不积极。
学佛的目的既然是要成佛,要成佛当然必须要有自己的佛国、自己的佛土。而佛土是如何成就的呢简单地说:摄受众生即是摄受佛土;因为舍离了众生就不可能成就佛道。为什么诸佛常常要劝导菩萨们多利乐有情、摄受众生为什么又教导我们修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呢其原因就是要我们摄受众生,摄受了众生以后,将来你的佛土就能成就。古往今来,都没有不摄受众生而能成就佛土的佛!我们不妨想想看:娑婆世界的成就,是 释迦牟尼佛一个人成就的吗极乐世界的成就, 是 阿弥陀佛一个人成就的吗都不是!要靠摄受众生;就是要靠诸佛的如来藏,跟他所摄受众生的如来藏共同来变现这个佛世界。所以如果发愿说:“我将来成就佛道了,我的世界要如何如何。”发了那个愿以后,就要开始行菩萨道、开始摄受众生,要世世利乐众生;以利乐众生来摄受众生,让这些 众生从物质的布施,以及从佛法的布施当中,得到你给他们的利益;当你给他们这些利益以后,众生就会接受到你的摄受、接受你所发的那个愿;当众生接受你发的愿以后,他们的如来藏就会流注与你相应的种子出来,以后就会一世又一世不断地追随你。这样子经由如来藏的运作,以及经由诸佛菩萨的安排,被你摄受的众生们将会生生世世追随着你,直到你成佛时都会追随着你;当未来因缘成熟的时候,你那个佛世界就成熟了,就会成就。舍此以外,一切菩萨无由成佛。这就代表了一件事,永远追随着你的众生们,他们是帮助你成就佛土的。
(二)菩萨当先利益众生,再成就自己,夫妻之间亦然
有了这样的认知以后,再来看看:该如何面对夫妻婚姻关系在《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中, 释迦牟尼佛对弟子们说了一则故事,说:过去无量劫之前,有一个婆罗门修行人,名字叫作光明,他在四万二千年之中修持清净行,已经到达不再造作种种恶业,甚至远离一切过失的境界。就在经过这四万二千年修行之后,有一次因为某种因缘他来到一个大城,这城里住了一个女人,名字叫作伽咤, 这伽咤看到光明婆罗门色相端正,就生起了贪欲爱乐之心,走到光明婆罗门面前向他敬礼。
这时光明婆罗门就问伽咤:“你对我是不是有什么希求而来到我面前敬礼”
伽咤回答说:“我请求您这位婆罗门修行人能与我共结为夫妻。”
光明婆罗门就告诉她:“我是修行人,我已经不对女人生起贪欲爱乐之心了。”
伽咤又说:“我今生如果不能跟你结为夫妻,我将在不久之后就结束这一生的性命。”
这时光明婆罗门听了就想:“我好不容易经过四万二千年修持清净行,都不敢违犯任何禁戒,才能有今天的成果,怎么可以再与这个女人结婚,去受用违背清净修行的爱欲染着呢让我千年万年修行成果毁于一旦!我还是赶紧离开她才好。”
这么想以后,光明婆罗门就离开伽咤。但是才走离了七步,光明婆罗门却停住了脚步,心中生起了大悲心而改变了心念说:“我现在应该发起勇敢捍卫众生的心,纵使因为与这个女人结为夫妻而违犯禁戒,我也应该忍受地狱的苦报,不应该就这样离开她,让她因而失去了性命。”
伽咤听到光明婆罗门的话,心中当然非常高兴!因为已能如她所愿,不至于要结束生命。 这时光明婆罗门就抓着伽咤的手对她说:“就如你的希求,我同意随着你。”于是光明婆罗门就与伽咤 结为夫妻,二人共同生活了十二年。
因为古印度传统婆罗门修行人,是把一生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外出寻访、跟随师父学习婆罗门祭仪,修清净行。第二个阶段,就是返家结婚生子,经营世间营生事务及祭祀礼仪,还有行布施等。第三个阶段,年纪中老,就把家业交给儿子家人,自己则是隐遁山林,栖居在树林中修苦行,专心思惟修行。到了最后第四个阶段,则离开山林,披着粗布衣, 手持水瓶、钵碗游历四方,超脱世事,接受布施供养。因此光明婆罗门与伽咤一同过了十二年的夫妻生活之后就离家,栖居山林中精进修持清净行,然后舍报后就生到梵天,成为色界天人。
释迦牟尼佛讲完这则故事后,又再说明,当时的光明婆罗门不是别人,正是 释迦世尊的前身; 而当时与光明婆罗门结为夫妻的女人伽咤,正是 释迦世尊成佛前为希达多太子时的王妃耶输陀罗。 世尊说到这里,进一步解释其中的缘由说:“我于尔时,但能一念起大悲心;又复还修梵行,得生梵界。如是,我于十千劫中受轮回身,虽受是身,不生厌倦。”(《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卷 1)就是说:光明波罗门当时能生起一念大悲心,怜悯伽咤、满伽咤的心愿,让她免于死亡;又因为之后还继续修清净行,得以生到色界梵天。由于这种大悲心与清净行的缘故,虽经过十百千劫轮回生死,受报 各种三界身,但都不生起丝毫厌倦之心,最后终于成就究竟佛果。从这件 释迦牟尼佛过去世的事迹,可以看出来,释迦世尊在因地修行时,正是为了救护众生,以大悲心成满众生的愿求而不顾自己的道业,甚至因而违犯禁戒必须下堕地狱受苦报,也在所不惜!丝毫不起厌倦之心。释迦世尊就是这样以大悲心对待众生、摄受众生,自己则继续不断修清净行,并且这两者的先后次序取舍,也相当明确, 就是先利益众生,再成就自己;可以说,就是以利益众生、摄受众生来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纵使在夫妻之间,也是以同样的态度来面对。
(三)夫妻相处之道与邪*的苦患
另外,对于夫妻间相处之道,经典中也有不少记载;像《佛说善生子经》这样记载:
“夫当以五事正敬、正养、正安其妇。何谓五正心敬之、不恨其意、不有他情、时与衣食、时与宝饰。妇又当以十四事事于夫。何谓十四善作为、善为成、受付审、晨起、夜息、事必学,阖门待君子、君子归问讯、辞气和、言语顺、正几席、洁饮食、念布施、供养夫。”——《善生子经》
这大意就是说:身为丈夫的应该要诚正、没有恨意地敬重自己的妻子,不可与其它女人发生邪*婚外情,并且适时给予妻子所需的衣食、宝饰等以抚慰妻子的身心,让她得到安适的生活。身为妻子的人,也应该要以身行、言语和善对待自己的丈夫,整治家务让丈夫能无忧虑地在外营生、养家等来奉侍自己的丈夫。这在古印度当时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是极为切当的家庭教育;纵使现今社会形态已有所转变,但是夫妻相互诚信、尊重及互相扶助的精神,是有助于家庭和谐、社会安定,还是应该被强调的。
尤其佛教戒律中,都将*戒列为重戒之一,对于在家人就是不可邪*——不可以和配偶伴侣以外的人行*,否则就犯重戒。犯邪*戒,罪业是很重的!像《大智度论》中 龙树菩萨说:
“邪*有十罪:一者常为所*夫主,欲危害之。二者夫妇不穆,常共斗诤。三者诸不善法,日日增长;于诸善法,日日损减。四者不守护身,妻子孤寡。五者财产日耗。六者有诸恶事,常为人所疑。七者亲属知识,所不爱憙。八者种怨家业因缘。九者身坏命终,死入地狱。十者若出为女人,多人共夫;若为男子,妇不贞洁。”—— 《大智度论》卷 13
纵使没有受戒,如果有了对自己的配偶不真诚而与配偶以外的人行*,当生就会发生很不好的后果,像《佛说善生子经》中说:
“*邪有六变当知。何谓六不自护身、不护妻子、不护家属、以疑生恶、怨家得便、众苦所围,已有斯恶则废事业,未致之财不获,既获者消,宿储耗尽。” ——《善生子经》
邪*不止有损于自己的名声而不能守护自身,妻子及家属对你也会因而互相猜疑生恶而不能守护,进而让怨家得便、种种苦恼缠绕,终致事业罢废、资财耗尽。这当然对家庭及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四)夫妻当转一世贪欲情缘为无量世菩提道缘
但这么说并不表示:已经成为夫妻伴侣了,佛教就鼓励他们多行贪欲。相反地,佛教把贪欲跟瞋恚、愚痴并列为障碍众生修行的三毒;像《法句譬喻经》中,就记载了一则故事,说:有一个有钱的长者,看到自己熟识亲友的儿子,因为父母早逝,不知生活理财,把父母留下的财物都花光了,只能每天行乞求生。长者可怜他,就把女儿许配给他作妻子,还给了他屋宅、车马、奴婢及无数的资财, 让他成立门户。可是这个年轻人懒惰成习,生活毫无计划,不知量入为出,结果没多久就把长者给他的家产都散尽了。长者顾惜女儿,又再给他许多资财,他还是依就如故,终至家境贫乏过着饥困的日子。这样几次之后,长者认为这个年轻人实在无药可救,因为疼惜女儿,就考虑要女儿跟他结束婚姻, 另外改嫁。这年轻人知道这件事,一开始还自觉惭愧,之后心中却想:“我与妻子结婚以来十分恩爱, 我对她的贪欲之情非常深重执着;如今她要改嫁与别人产生感情,我怎么受得了”于是生起了恶念, 就把妻子带到房中,说要夫妻二人共死一处,然后拿刀先刺死了妻子,再自杀死亡。长者知道了非常伤心,就来觐见 释迦世尊禀白此事。世尊就开示说:
“贪欲、瞋恚世之常病,愚痴无智患害之门,三界五道由此堕渊,展转生死无央数劫,受苦万端犹尚不悔,岂况愚人能得识此贪欲之毒灭身灭族, 害及众生,何况夫妇!”——《法句譬喻经》卷 4
意思是说:贪欲、瞋恚是世间人普遍常有的通病,愚痴无智则是灾患祸害的开端,这三毒导致众生无量劫堕落三界五道的深坑中生死轮回,受种种极端的苦报还不知悔悟!愚痴的人怎能知道这个道理呢尤其贪欲的毒害,是足以毁灭自身乃至整个家族,危害广大的众生;这个年轻的丈夫,因为贪欲而毁灭了他们夫妻二人,也就不奇怪了。
两个人今世成为夫妻,固然有着过去生特殊的情缘;但是佛教认为:夫妻之间不应以贪欲爱乐为重,而应该彼此在道业上互相劝勉,将一世的情缘转为无量世的道缘。经典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事例,如《杂宝藏经》记载:一对贫穷夫妻共同思索,因为过去生不知布施植福,导致今生贫困潦倒。为了让未来世不再更加贫苦,于是相约卖身给有钱人家做奴仆,得来的钱财拿到寺院请僧作法会、供养佛塔,并且布施僧众及救济贫困的百姓。终于感动了国王,施给他们宝衣璎珞,让他们脱离贫穷免除了奴仆之身,并且赞叹他们:
“真解悟贫穷之苦,能以不坚之身易于坚身,不坚之财易于坚财,不坚之命易于坚命。”——《杂宝藏经》卷 4
另外,《佛本行集经》〈大迦叶因缘品〉中,更记载:释迦牟尼佛弟子大迦叶尊者,与金色女跋陀罗为夫妻,二人相约不行五欲之乐,不同室而眠。后来父母都亡故了, 就散尽家财一同出家各自寻访师父学道。后来,大迦叶先值遇 佛陀,就把跋陀罗也找来归依 佛陀修行,不久二人都证得阿罗汉果。
所以我们修学佛菩提、行菩萨道的佛弟子,如果有因缘不受父母亲友的羁绊,可以如愿单身修行学佛,固然值得随喜赞叹!要是没有这种因缘,还是应该以更积极正面的态度来看待婚姻;如同《华严经》中圣教:
“菩萨摩诃萨在家宅中与妻子俱,未曾暂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萨婆若境,自度度彼, 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属以本大悲处于居家,以慈心故随顺妻子,于菩萨清净道无所障碍。”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 24
就是除了克尽自己应尽的职责,随缘尽分去善了夫妻情缘之外,同时也可以观察因缘摄受配偶学佛;或许他就像前面 世尊讲述故事中的女人伽咤一样,会在您将来成佛时担任重要的角色了!
佛教受五戒是什么意思
佛教徒第一步必须受三皈依法,即归顺、依附佛、法和增三宝。“皈”字还有反黑为白的意思,即将黑色的罪业,转为白色的净业。在家的男女教徒进入佛门后,必须求一位法师为他接皈依法。这位师父系代佛宣化,告诫弟子皈依“佛”后,宁舍身命终不皈依自在天魔等;皈依“法”后,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后,终不皈依外道邪众。受三皈有一种简单的仪式,叫“方便皈依”。如果举行正式三皈仪式,须两个小时左右。所谓五戒,第一是不可杀生,第二是不可偷盗,第三是不可邪*,第四是不可饮酒,第五是不可妄语。受五戒也有一种简单仪式,叫“方便五戒”。行正式的五戒须经过类似比丘的受戒仪式,一般由法师传授。佛教徒在受了三皈五戒后,方能称为“居士”。受大戒又叫受“比丘戒”,即具足戒。出家僧尼都应遵守不杀、不盗、不*、不妄、不酒,不著彩色衣服和用化妆品、不视听歌舞、不睡高床、不过午食、不蓄财宝的十种根本戒,并由此再扩充为比丘的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条戒。菩萨戒者,不但行动上不能犯戒,而且思想上也不能有犯戒的动机。传授戒法,根据《归戒正范》,要由三师《得戒、教授、羯摩)、七证(七位高僧证明),才能圆满戒法。过去,比丘和比丘尼受戒时,要在头上烫十二个香洞,现在中国佛教协会根据广大教徒的意见,决定受戒时不必再燃香疤。
佛教五戒
邪*是对在家人而说在家人的家庭是夫妇组合,简单说与配偶之外的人行*既是邪*夫妻之间是正*,不算邪*在家人受持八关斋戒期间,与配偶行*也是邪*恶业里的邪行是两两交会,形诸身口,有动机有行为之后,邪*即成立所以意*在恶业里不算邪*之列
邪*的情况,分三个方面1,行*的物件
1,他人的配偶自己已经结婚,与他人的配偶行*属于邪*自己没有结婚,他人配偶没有离婚行*也是邪*如婚外恋
2,出家的人比丘比丘尼
3,未成年的人
4,同性恋
5,法律不允许的人如在监狱里的人
6,佛制戒律,根据当时印度社会情况在家人与妓者行*,给与金钱可以但妓者已经接受他人之前给钱,这个期间与妓者行*是邪*这是当时情况十恶业不造的前提,是不能违反本国制定的法律那么在中国的法律,给妓者钱与其行*,也是邪*
7,自己的亲属,近亲
与这些人物件行*,所造恶业都大
2,所做邪*的地点
1,寺院里
2,自己家里的佛堂里或者有经书佛像所在的地方
3,野外坟墓,荒原
4,大众前
5,有持戒人修行的附近师长父母朋友面前
地点这些方面行*,所造恶业都大
3,所做行*的地方
1,口
2,
3,
这三者所造恶业重
4,行*的时间
1,女性月经期间
2,女性临产期间产后期间
3,女性哺乳婴孩时
4,受持斋戒期间
5,身体患病期间
6,行*次数过量,超过五次
7,饮酒过度之后的时间
8,空腹,*欲前后要行走十里路程的情况
9,严寒酷暑的时间大雷雨日食月食等等天气不正常的时间
10,白天
以上行*的时间,造作恶业重,并影响身体健康是在家人夫妻范围内,可以行正*,引发成为邪*的情况
什么叫做不饮酒呢?关于酒的概念,在经书中讲过很多,包括谷酒、酒粉、能醉、放逸之物等等。这些都是释迦佛在世的时候,也即两千多年前,世人所享用的酒类。其中的谷酒,也就是至今尚存的、用粮食酿制的酒类;所谓“酒粉”,是指带有酒精成分的粉末,用其泡水便可成为酒;所谓“能醉”,是指该酒必须具有使人喝醉的能力,如果无论怎样喝,也不会喝醉,就算不上是酒;所谓“放逸之物”,也就是指能醉,因为在醉了以后,就会放逸、懒惰、不精进、丧失意志,所以称为放逸之物。无论如何,只要有酒味,能使人喝醉,则不管是白色、红色、还是其他颜色,都称为酒。
饮酒的概念,就是要一口口地咽下去。经书规定,只要吞下了超过一滴的酒,就算犯戒。如果是外用,虽然通过毛孔也可以让酒类进入身体,但却不属于饮酒。甚至在口腔需要消毒时,用酒类漱口,然后吐出的行为,也不算犯酒戒。
有些食品以及药物里面也含有酒的成分,如果在食用或者服用的时候,发现有酒的味道,就应当用其他的食品和药物代替。如果在这些食品以及药物中,酒的味道并不明显,则即使食用或者服用也不算是违犯酒戒。
另外,如果将一公斤的酒熬到只剩下半公斤,在原有的酒味以及醉人的能力已经彻底消失以后,用来泡药服用以治疗疾病,就不算是犯戒。
另外一种情况我们以前也讲过,就是在灌顶或者会供的时候,也不能直接喝酒。在密宗会供的时候,食物一般是用右手来接,而液体状态的饮料一般是用左手来接。在接受酒类的时候,只需用左手的无名指沾在酒里,然后涂在嘴唇上,就既表示已经接受誓言物,同时也没有违犯酒戒。
为了工
佛教中所说的“持五戒,修十善”具体是指什么
居士戒、别解脱戒要修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徒都要修十善,
就是十善业,其中身体做的三善业是不杀生而能够放生、不偷盗而能够布施、不邪*修梵行,语四善业是不妄语说真实语、不两舌说和合语、不恶口说柔和、不绮语说有意义语,意三善业是不贪安住无贪心、不嗔安住无嗔心、不痴无邪见。
什么是佛家五戒,
五戒者: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佛教中的持五戒修十善指的是什么??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
"居家修行 持五戒 修十善"是什么意思?
居士五戒“杀、盗、*、妄、酒”,五戒的具体内容 。
一、不杀生戒
杀戒最基本的是自己不杀和不指使人杀,杀的物件主要是人或动物。
杀业成立要有三个条件,即有杀心,有杀行,被杀着死(或杀伤)。如果你光有杀心,无杀行,这杀心是不好的,但构不成杀业;如果有杀心有杀行,但对方未死伤,也构不成杀业,只是这行为本身是不好的,从戒律角度讲,有破戒的意味。如果无杀心,有杀行,导致被杀者死呢?比如像开车,无意间辗死马路上的一只蚂蚁,那因为你本身只是开车,而并未关心蚂蚁的生死,也即无杀心,所以从戒律上讲不算破戒。当然我并不是鼓励人随便开车压死蚂蚁,还是一定要尽量小心,爱护一切生灵,避免造罪。因为这还是有罪会遭恶报的,只是很小而已,比如被人无意间踩一脚什么的。
杀戒包括伤害人或动物的一切攻击行为。因为这些行为都会造成很大的嗔恨,并且也为诸佛菩萨一切善神所不喜。比如如果你未杀人,但你把人打残废了,乃至把人弄瘫痪,或者弄瞎,或者毁容,那这些行为,依据其程度,罪业可能比杀人还要重,因为这些情况下对方受的苦,以及对你的嗔恨,可能比杀了他还要大。考虑到连辱骂别人也可能遭大恶报,为佛门戒律所不允许,所以伤害行为更是戒律所不允许的。
二、不偷盗戒
不偷盗戒首先是指不可暗偷、明抢。其次,各种非法获利行为都属犯偷盗戒,有的甚至比单纯的偷盗更严重。所以这个戒不一定像看上去那么容易守,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1,路上拣到东西,看看周围无人,就拿回家去,是否犯偷盗戒?
如果是真正的无主之物,取之不犯偷盗戒。但通常情况下,物品不会是真正的无主之物,只是主人一时把它丢在哪儿了。对这样的物品,最好还是让它放在那儿,自己在旁边守着,等主人回来拿。如果等了一段时间没人来拿,一个选择是可离开,另一个选择是可真诚出于想物归原主又怕自己离开后被别人拿走的原因,先拿走,然后设法寻找物主。如果最终实在找不到物主,最好应上交国库,否则若是自己用,也可以,但只要知道物主了就应立刻归还。
至于如果是拣到东西,明知物主是谁而不还,就更是明确的犯偷盗戒了。
拣被认为的无主之物的罪业比直接偷盗小一些,果报是自己容易丢失东西。
2,经营非法行业赢利,比如卖假冒伪劣产品、或者赌博、贩毒等,虽不是直接偷盗,亦犯偷盗戒。
卖假冒伪劣产品,则不但犯偷盗戒、妄语戒,而且如果卖的假冒伪劣产品损害到了人的身心,还要承担损害人的罪责。
比如如果卖的食品,有过量农药、或者是病肉、或者用了抗生素,或者卖的净水不净,这些卖的人都要承担罪业,贪赃枉法的质检人员也要承担罪业。
所有以诈骗行为获取不义之财均属不偷盗戒所严禁的。
贩毒,因为人吸毒不但催跨身体而且死后很可能业感地狱,所以贩毒者遭的果报可能极重。
菸草业虽是合法行业,但因吸菸也对人身体非常不好,并且死后也很可能业感地狱,所以也是个极恶劣的行业。这将在下面“不饮酒戒”一段中详述。
3,偷税漏税亦犯偷盗。偷的是很多其他人的钱,损害的是很多其他人的利益。
其罪业大小则要具体分析。如果是过于高税收的国家时代,税制本身不合理,乃至有的农民若交了税自己得饿死,那应该是制定这种不合理税法的人有罪,而拒不交税的农民是无罪的。如果税制正常,那偷税漏税当然是偷盗。
4,贪污受贿亦犯偷盗戒。并且这个偷盗往往还伴随很多其他罪业,所以危害往往更大,果报也会更大。
其罪业大小则也要具体分析。如果一位官员在一件事情上作的贡献很大,而没有什么合理的奖赏,比如努力上了一个很赢利的专案,或者创新的使用了一个很好的策略,以致为国营企业或地方财政获得了很大的额外收益,比如1亿元,而根据政策奖赏却很
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各是什么?
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语、不饮酒;八戒不是什么猪悟能,楼上的不知道你就不要瞎讲,八戒是指八关斋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非梵行(就是不*)、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著香花蔓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七不非时食、八条不坐卧高广大床十戒是指沙弥和沙弥尼所受持的。五戒八戒是在家居士所应守持的,后面十戒主要是出家的沙弥所受持的,不便说出,因为出家戒律在家信徒是不能知道的
佛法中的五戒是指哪五戒?
佛教五戒 五戒的内容
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杂阿含经》卷三十三载:云何名为优婆塞戒具足?应远离杀生、不与取、邪*、妄语、饮酒等,而不乐作,是名优婆塞戒具足。可见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应持守的戒律。
一、杀生戒:佛教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佛说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说的众生,不单是指人,而是胎卵溼化,四生之属皆包括在内。因此杀生戒不单是不伤害人的性命,进而亦不得伤害畜生虫蚁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杀害,而且戒杀因杀缘;如渔猎者为直接杀害,而贩卖猎具渔网者亦为间接的助杀。
佛于《十善业道经》中说,不杀生有十种利益,是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悲;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
或有人说佛门戒杀,若暴乱入侵,岂不是要伸长脖子等死其实不然,佛戒以一已私欲而伤害生命,至于执干戈以卫社稷,正是慈悲勇猛的表现。《大法鼓经》载:“譬如波斯匿王,与敌国战,时彼诸战士,食丈夫禄不勇猛者,不名丈夫。”由此可知佛门戒杀,无碍于保卫国家。
二、偷盗戒:社会上的偷盗,有直接、有间接,有有形、有无形。例如小偷窃取、强盗抢劫,是直接的盗,贪官污吏的贪污舞弊是间接的盗,勒索诈欺、抵赖债务,是有形的盗,假公济私、浑水摸鱼是无形的盗。总之,不与而取,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物,都叫做盗。 佛说不偷盗也有十种利益: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受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
三、邪*戒:佛门四众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在家者只是戒邪*。所谓邪*,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时、非处的交合。此外凡足以为邪*因缘的如舞榭歌场、娼寮妓院亦禁止涉足。 佛说如离邪*,亦有如下数种利益: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叹。四、安莫能侵。
四、妄语戒:未见言见,见言不见,虚伪夸张,藉辞掩饰,皆为妄语。妄语不但欺人,而且自欺。
佛说若离妄语,有下列诸种利益: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二、为诸世间之所调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服。
五、饮酒戒:有人以为以净财沽酒而饮,无损于人,为何也列为戒条殊不知酒能乱性,人间许多罪恶。莫不以酒为媒介。四分律载饮酒有十过三十六失,如坏颜色、无威仪、损名誉、失智慧、致病、耗财、 、不敬、坠车、落水等等。智者举一而反三,由此可知酒之为害了。
佛门五戒,与我国五常之义相近。五常者,仁义礼智信。而五戒中的不乱杀近于仁,不偷盗近于义,不邪*近于礼,不妄语近于信,而不饮酒理智清醒,则近于智。儒家以五常为做人的标准,佛门以五戒为未来获得人身的条件。然而守五戒,只是消极的戒恶。消极的戒 恶不是佛法的究竟义,所以进一步鼓励人积极的为善。
五戒的意义
五戒虽然分别为五,但是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别人,便能自由。譬如:不杀生,就是对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盗,就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不邪*,就是对别人的名节不侵犯;不妄语,就是对别人的名誉不侵犯;不饮酒,就是对自己的理智不伤害,从而不去侵犯别人。一般人总以为受戒是增加束缚,因此有人说:何必受
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是什么?
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八戒1、无杀意,慈念众生,不得残害蠕动之类;
2、无贪意,思念布施,却悭贪意;
3、无*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为邪欲;
4、无妄语,思念至诚,言不为诈,心口相应;
5、不饮酒,不醉迷,去入逸意;
6、无求安,不著华(花)香,不傅脂粉,不为歌舞倡乐;
7、无求安,不卧好床,卑床草席,捐除睡卧,思念经道;
8、奉法,时过中不食。 十戒(1)不缺戒︰谓修行之人受持四重禁等性戒而无缺损毁犯,并且常自守护,如爱明珠,则能摄一切界。若犯净戒,则如器已缺损,无所堪用。
(2)不破戒︰持十三僧残而无破损,若犯戒法,如器破裂,不堪为用。
(3) 戒︰持波逸提等而无毁,若有毁犯,如器穿漏,不堪受物。
(4)不杂戒︰持定共戒,心住禅定,不杂欲念,不念破戒事。
(5)随道戒︰声闻初果之人随顺四谛理,能破见惑,无所分别。
(6)无著戒︰二乘人见真谛理,能成圣道,于诸思惑无所染著。
(7)智所赞戒︰菩萨于诸世界化导众生,为智者所赞叹。
(8)自在戒︰亦是菩萨化他的大戒,谓菩萨化他妙用于诸世间,而得自在无碍。
(9)随定戒︰菩萨随首楞严定,现诸威仪,利导众生,虽威仪变现,而任运常静。
(10)具足戒︰菩萨持中道第一义谛戒,用中道慧遍入诸法,无戒不备。
1
第一次读《受戒》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汪曾祺,也不清楚他的写作风格。看了题目,下意识就以为,这个小说应该会写一个受挫的主人公堪破红尘、出家受戒的故事。
我是个俗人,境界就这么点,看完小说,显然被狠狠打了脸——可是这样的打脸真是通体舒畅,说不出的痛快。我心里流淌着一股暖暖软软、缓缓绵绵的情绪,不好形容那种感觉,大概是一种浑然天成的舒适自在——就像这部小说一样。
有人说这部小说在写明子和小英子朦胧美好的初恋;也有人说这部小说叫作《受戒》,却处处破戒,有那么点不经的味道;还有人从小说之外入手,罗列汪老小时候的经历,说这部小说是汪老对自己童年的一个美好侧写。
好像都对,又好像都差点什么!
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我想是因为这部小说有初恋、有童年、有破戒、有受戒,什么都有,它本身是浑然一体的,它就不该被拆分解构。它带给读者的体验是“舒适自在”,这种“舒适自在”也是浑然一体的。
汪老的文字可以做个证明:
这段文字平实得很,没有一点给这些职业划分三六九等的意思。从事这些职业的人,自然是平等的,是所有人都习以为常的。
这就好像小说里的所有文字一样,汪老没想赋予它们特殊的地位,大家都是平等的——对朦胧初恋的描写,对杀猪打牌的描写,对童年种种的描写——都是这样的。初恋不会高于杀猪,童年不会高于打牌,它们只会按照本该的样子发展,就像天阴了下雨、肚子饿了吃饭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这样的文字,小说里比比皆是:
你看看,许多在现实里听着不怎么合乎情理的事情,在小说的世界里就很合乎情理。你不需要带着小说之外的各种情绪,比如高兴、悲伤、讽刺等等,去品读这样的文字。你也不需要划段落、做解构,只需要放空自己,沉浸在小说里面就好了。
2
看看小说的开头,庵赵庄的介绍:
文字散散的,却不乱,把庵、赵、庄这三个字解释得听得见、看得到,就像你也到了那个地方似的。到了那句:“宝刹何处?”——“荸荠庵。”简直不是文字,分明是声音,前半个问句,文绉绉的,后半个答句,忍俊不禁。
明子为什么要去当和尚?小说里给了答案:
这理由写得简单,却很充分。明子没有理由反对,你我也跟着连连点头:有道理!有道理!!
明子这一路怎么去荸荠庵?来跟着汪老看看江南山水:
在船上遇到了小英子,正是她和赵大伯划船,送他去荸荠庵。
文字跟着来到荸荠庵。先写地形,接着山门,天王殿,天井,大殿,顺次写来。印象最深刻的是弥勒佛的那副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颜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后来我去过的寺院多了,这幅对联常见,也不稀奇,那时候可是视作至宝,只觉得写得好。
写完荸荠庵,该写荸荠庵的人了。
第一个是明子。他的日常:一早起来,开山门扫地,上香磕头,念三声弥陀,敲三声磐。然后跟着舅舅——也就是仁山——学念经。
第二个是老师父,是舅舅的师叔,明子的师爷爷,法名普照。一天关在房里,只是那么一声不响地坐着。
第三个是仁山,也就是当家和尚、明子的舅舅。所谓当家,管三本账,经帐、租账和债帐,另外香烛、灯火、油盐,也得随时记记账。
第四个和第五个是仁海和他的老婆。你没看错,这里的和尚是可以结婚的。
第六个是仁渡。汪老着墨较多。仁渡年级不大,只有二十来岁,但是打牌好,会飞铙,还会放花焰口。听说也有相好的,还不止一个。要是乡民央求着,却情不过,仁渡也唱小调山歌。听听这一首:
你肯定在想,这个实在有点——色?——不——是有点不守清规吧?
知道你会这么想!汪老接着就告诉你了:
仁山吃水烟。
师兄弟三个常打牌。牌友还有一个收鸭毛的,一个打兔子兼偷鸡的,都是正经人。明子还拿着正经人的铜蜻蜓去小英子家里做过试验,很好用。
荸荠庵吃肉不瞒人。
看看,荸荠庵个个都破戒,其实也说不上破戒,本来就没什么清规要守,跟俗家人的日子没什么两样。
3
荸荠庵和庵里的人和事,差不多写完了。顺着“明子拿铜蜻蜓去玩”这里,你就知道明子常常往小英子家里跑,这样汪老的文字也跟着来到了小英子家里。
小英子家这段的写法跟荸荠庵一样。
先写地形:三面临河,一面通到荸荠庵。几棵桑树,一个菜园子,穿过贴着对联的大门,进到院子。牛屋猪圈鸡窠鸭栏,几间屋子,一棵石榴树,一棵栀子花,三言两语就把你带到了一户江南人家。
再写屋里住着的四个人:赵大伯、赵大妈、大英子和小英子。
赵大伯是个全把式,是一棵摇钱树。汪老列举了一堆他会做的活计,我字倒是认全了,会做的几乎没有……
赵大娘就是个聚宝盆。屋里那点家务,在她那里完全不是问题。
大英子性子文静,许了人家,忙着给自己备嫁妆。明子在小英子的保举下,帮大英子画刺绣用的花,倒还画出了名声,三十里方圆传遍了。老有来讨明子画的,只要明子来画花,小英子每回都给明子做点好吃的。
从这里开始,明子和小英子的交集多了起来,才算成了真正的主角。
4
小英子咭咭呱呱,为了照顾姐姐赶嫁妆,包了田里的零碎生活。她的帮手,就是明子。
他们俩白天一起干农活,晚上一起看场。
明子喊打场号子的时候,人人都夸,只有 小英子骄傲地说:“一十三省数第一!”
“骄傲”这俩字,隐隐浸着小英子对明子那种朦胧的好感。
明子又是什么样的状态呢?小英子采荸荠留下的那串脚印,明子看傻了。这段读着就有一种青春的悸动,看看原文:
两个小孩,情窦初开,这点感觉,汪老写得让人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时候。
明海常常搭赵家的船进城。去善因寺受戒,就是小英子划船送他去。
小英子眼里的善因寺很气派,用膳的时候有规矩。对比荸荠庵的简朴,和“连清规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的规矩,有一种不经意的比较和差异化的美。
小英子接了明子回家,划船的时候他俩讨论起善因寺方丈的小老婆。这时候我们发现,这仍然是汪老笔下那个合乎情理的世界——和尚是可以结婚的——并没有因为善因寺的气派和规矩而改变。
这里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对话:
在芦花荡里,小英子的问话,把明子那种痒痒的感觉放大了。这是恋爱的感觉,却没有一点酸臭的味道。
5
有些人的文字凌厉,他们把苦难血淋淋地写出来,看得人心惊肉跳。
有些人的文字直白,他们把人人都仰望的仙女拉回人间,告诉你即便是美女,也得吃、也得喝,还得屙屎,看得人唉声叹气。
各样文笔当然有各样的用途,两者也都不可或缺。只是在阅读体验上,我还是更加喜欢汪老这种类型。
他的笔触清清淡淡,他的文字简简单单,可是下笔之处,却让人见识到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景,还有不一样的事。
《受戒》就是这样的小说,还是那句话,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舒适自在。
6 写在最后
前面说了,这部小说浑然天成,不应该被解构。
可是我要品它,还要写出文字,又不得不解构它。这实在有些迫不得已,对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如果非要说出来,那么最能接近它本质的,往往也只能是文字。
所以我试图循着这部小说的发展轨迹,谈谈我自己的理解,自然会有很多谬误。
有不同意见的朋友,可以加关注或者私聊,一起来交流吧!
(完)
所以假和尚经常顶个大肚皮,脑满肠肥,身体不健康者居多。而道士本身就是为了修身,身体自然会偏清瘦,但很健康。这和吃什么关系并不大。和尚,以唯心主义为主,一切唯心造,反求诸己,具有慈悲为怀,以忍为主,原谅一切的意念,崇尚止语、多念经、少说话,去除贪瞋痴。达到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佛家与道家不同,和尚受戒不结婚只吃素,没受戒的和尚可能也会酒肉穿肠过,和尚早晚功课多打座练气功(武僧除外)。运动少故多肥胖。道士有成家者也可吃荤。
和尚信仰的佛教是唯心主义的,注重内在的修为,所谓心宽体胖,他们对自己的体型倒没有什么太多的要求,道士修行注重形神兼备,讲究潇洒飘逸仙风道骨,告诉你,今时今日别看见披上“袈裟”就是和尚,穿上“海青”就是比丘。分辨真假很容易,在网络高调地打着佛号,时不时放几个解救放生生灵视频的。和尚讲普渡众生,群众基础好,也就有钱,道士讲清心寡欲,为己,也就穷一些。
和尚的衣服为**,这是一个扩张色。而道士的衣服为兰色,这是一个收缩色。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人,穿和尚服就可能显胖,穿道士服就可能显瘦。和尚修行的寺庙大都在风景秀丽、气候宣人、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普化众生、修身养性。而道士修行的道观大都在运离世俗、绝临山崖、雾气缭绕的地方,有利静练仙丹,前者剃度,以理服人。后者以身修为,以道服人,行为主上。有以静以功之分。静者多食胖矣,动者行走奔波,多属瘦。非素食肉食之分!可以百度或知乎一下印度为什么有这么多胖子。
你误解了,在家居士学佛可以结婚,可以正常的夫妻生活。在家居士遵守五戒十善,其中之一是不邪*,就是禁止非本分夫妻的男女之间的行为。
维摩诘居士是在家修持成就的典范,维摩居士的妻子和一双儿女都是修行得成就的,希望你们全家努力,为和谐社会、人间净土贡献自己的毕生,阿弥陀佛,共勉
西藏喇嘛可以结婚吗?
作者 生根活佛
这几天有很多网友、博友、居士向我提出同样的一个问题,他们的意思如下:“现在很多西藏的喇嘛来到汉地传法,这是一种法喜充满的事情,但是有些喇嘛,确实做得不对,男女双修的方法来欺骗很多女人,破坏家庭,在汉地做了不可思议的造业,请问活佛五个问题,什么样的人叫做喇嘛?西藏喇嘛可以结婚吗?出家人可以还俗吗?修密宗的可以结婚吗?男女双修的方法是如法吗?请指示!”关于这方面很多网友、博友、居士、弟子问了很多遍,我也陆陆续续地回答过。对于这些人的请求,我这里给大家讲一讲关于这方面的问题。
第一、什么样的人叫做喇嘛?
答:喇嘛是藏语,它的含义很深奥,“喇”是轮回和涅槃的怙主,就是智慧至高无上的意思。“嘛”是为一切众生犹如母亲对自己的孩子一般慈悲,就是慈悲至高无上的意思,这样至高无上的人,叫做“喇嘛”。对于西藏文明不大了解的人,会说西藏的喇嘛和汉地的和尚是一样的意思。实际上,本来并不是每个出家人都能称为喇嘛的,称为的喇嘛不一定是个出家人,因为在家的喇嘛也有。另外,给自己传教佛法的师父也叫做喇嘛,现在汉地喇嘛被称为上师,就是无上师父的意思。喇嘛不是有地位和有学问而叫的,而是有较高修养而能率众修行高僧的尊称。出家人不一定是喇嘛,喇嘛不一定是出家人,所以,从表面上看起来出家和喇嘛是分不清楚。按佛经来讲,出家人可以穿三件僧衣,不是出家人不允许穿三件僧衣,但可以传教佛法,就像汉地在家的师父。目前有些藏族喇嘛不是出家人,但同样的穿三件僧衣,打着佛的旗号,到处去骗人,所以这方面比较乱,但不是藏传佛教乱,而是信徒们乱。这方面大家应该多了解才对,不能盲目地评价和信任。在藏地出家人叫做“让秀”,是正确的称呼,出家的男人受二十五戒的称沙弥,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出家的女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尼,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尼。现在内地和国外,见到藏地穿僧衣的人叫做喇嘛,这是错误的观点。
第二,西藏喇嘛可以结婚吗?
答:关于西藏喇嘛结婚不结婚的问题上很多人说法不同,现在很多人说:“藏传佛教里面黄(格鲁),花(萨迦),白(噶举),红(宁玛)四大教派,只有宗喀巴的黄教是不许结婚的,其他的都可以”。在藏族自己的心里没有什么黄、花、白、红、黑的说法,这些都是翻译人的错误,按照藏族的说法,藏传佛教分为宁玛教、萨迦教、噶举教、格鲁教,还有苯波教等五大教派。宗喀巴的教派叫格鲁教,过去格鲁教比较重视戒律,因为他们显宗为主,但不能说他的继承人都是受戒的出家人。实际上,对戒律的遵守五大教派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关于西藏喇嘛结婚的问题方面我在《喇嘛的戒律》里已经讲明白了,但我这里还是详细地讲一次。现在内地和国外打部分的心中喇嘛可以结婚,而且可以生孩子,结了婚以后也可以再去当喇嘛。
而且有些人说:“喇嘛可以结婚,藏地的活佛都有老婆的,而且他们的对象在寺院里有很高的地位”。这些都是不了解藏文化的缘故。因为,喇嘛和活佛都有两种,出家的喇嘛和活佛,也有在家的活佛和喇嘛。出家的活佛和喇嘛他们从小就进入寺庙,在寺庙里学佛修心,接受出家人的戒律,他有资格穿僧衣,并且他的地位很高,相当于汉地的方丈和住持人,这些喇嘛和活佛在老百姓的心里也有很高的地位,从内心中崇拜他们。还有一种是在家的活佛和喇嘛,他从小就没有进入寺庙,也没有接受戒律,这种活佛和喇嘛可以结婚生孩子,他还是活佛,也是喇嘛,但他们不是出家人,按佛理来说,没有资格穿僧衣,一般藏人叫他‘在家修行人’,近些年汉人将他们称为 ‘瑜伽大师’,这些活佛和喇嘛可以去居士庙里当主持。有些活佛和喇嘛是掌握权利,搞政治的人,他有很高的地位,就像皇帝一样,老百姓也崇拜他们,他们的妻子在当地也有很高的地位。另外一种是很特殊的活佛和喇嘛,他们在寺庙学佛修心,但他不愿意拥有地位和权利,更不愿意参与政治和管理寺庙事务,就把自己的位子让给别人做,让别人来当寺庙住持。他们都很谦虚,很爱学习,思想很单纯,生活很朴素。有些喇嘛和活佛长期在山里,一般不接触俗人,不追求名誉,也不希求财物,不接受很多供养和弟子,这些活佛和喇嘛在老百姓的眼里就是佛,实际上真正的活佛和喇嘛就是他们。
第三,出家人可以还俗吗?
答:按照藏传佛教的教义,出家的喇嘛不可以结婚,和汉地和尚一样,都要接受戒律。藏地一般居士是受五戒,出家人要接受25条沙弥戒,比丘戒250条戒,比丘尼360条戒律。一个真正的修行人,除了接受250条比丘戒以外还有菩萨戒360条,再加上密宗5大誓言和14条誓言都要接受,并且必须严格执行。对违反这些戒律的人叫“还俗”,出家人还俗是自由的,谁也管不了,只有因果报应来收拾。藏传佛教寺院的规矩是,你还俗了以后再也不能进入寺庙当和尚。不管他是地位多高的喇嘛与活佛,还是再能讲佛法的法王,只要他还俗了,藏族人们都认为还俗的人业障太重,来世只有下地狱以外没有别的去向,认为很可怜!还俗的标准是,出家人本来戒掉女色之人,如果你沾染女色一次之后,你穿僧衣也没有用,你已经还俗了,你是佛教界的罪人。但在社会上有权利的活佛与喇嘛还俗的话,同样是佛教界的罪人,但人们不敢说,从心里崇拜的地位落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四、修密宗的人可以结婚吗?
答:修密宗的人也有两种,出家修密和在家修密,修密宗的出家人不允许有妻子,在出家的戒律基础上修密宗的话,修得比较快。在家修密宗的人,他可以结婚,就像内地居士。但他们没有资格穿僧衣,在家修密宗的人,他们自己也有瑜伽士的衣服。但现在确实有些藏族在家修密人穿着僧人的衣服,打着喇嘛的旗号,借口修密,欺骗女人的感情和财物,可以说他们都是骗子,不是真正的藏族出家人。现在江湖上混乱的在家修密的人,留下长头发和胡子,穿着僧人的衣服,打着僧人的旗号,显现一些普通的鬼通,骗人收财的人很多,愚痴的信徒跟随这班人,迷惑地学鬼通,最后神经叨叨。这些修密人永不成就佛。我们要知道,出家人不能留长头发、胡子和指甲,也不能显神通,这些都是他们的戒律啊!
第五、男女双修的方法是如法吗?
答:按显宗来讲,男女双修的方法是不如法,因为男女性交叫做邪*,邪*是十大恶劣的行为之中第三;显宗的四大根本戒里也是第三,所以我们看出来佛陀对邪*非常重视,而且再三地强调众生戒掉邪*,因为邪*的罪过很大。在密宗最高法门来讲男女双修的方法也是不如法,因为,密宗最高境界没有男女分别,也没有双修和不双修的概念。但有些密宗圆满次第的教法之中,确实有男女双运的方法,这种方法有甚为深奥的义理蕴含其中,它绝不是世俗男女*欲行为。此法是针对两种人:
其一,刚强过度罪恶极大之人,史书中记载,很多高僧传教佛法时遇见十恶不赦之人(妖精、魔鬼、罗刹、外道),这些人毁灭佛法,伤害众生,做些天地不容之事,为他们发慈悲心也不接受,讲一万个道理也不改变,度化这种人,只有两种方法,应用和处决。
应用:十恶不赦女人的弱点是欲望,那些高僧抓住与应用她们的弱点而度化,所以男女双运方法来接近她们,让他们进入佛门,变为修炼佛法的空性母,最后修炼证果而变为佛母的。什么样的高僧可以男女双运呢?在俗人眼前能表演,空中的彩虹收回自己的身上;撒出的尿,收回原地;身躯在阳光下没有影子;在你的眉间滴一滴水珠,当水珠能流到你鼻尖;在空中盘坐;身体能变为动物之类的高僧可以的,除外之人,男女双运的话,男女两人一闭眼(死亡那天)就会堕落金刚地狱的。
处决:十恶不赦的男人都嗔恨心强大,无法引进佛门,留下来的话,人类带来灾难,所以,高僧们将慈悲和空性无二的力量来处决他们,把他们的灵慧转移到好的地方,给他们改错的机会,最后让他们修炼证果。什么样的高僧可以处决呢?在俗人眼前能表演,杀死的动物,能复活过来;从空中取宝刀;杀死的身躯上出现彩虹;砍掉自己的脖子,此后自力连接起来;最起码,念破瓦法,打开他人中脉的高僧可以的,除外之人处决的话,一闭眼就会堕落十八层地狱。
其二,执著贪欲之人,有些密法认为压制与逃避并非根本解决的办法,而且要面对现实,那么,我们将一切的概念和观点要转变,所以密宗里有转五毒为五智的方便道,能依一切烦恼为道。这些道理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什么样的人能够烦恼转为佛道呢?仇敌拿起刀来刺杀你的时候,自己一点嗔恨心也没有,将仇敌能转为佛,刀转为智慧;有人给你尿屎时,一点肮脏心也没有,将屎转为会供食品而吃,将尿转为甘露而喝等;有人给你,亲妈身上剁下来的肉,你同样没有肮脏之心,将妈肉转为食品而吃等,将贪、瞋、痴、嫉妒、骄慢是污染都转为佛道而修炼的话,你可以进入男女双运法。
大家要知道,密宗转变法不是自己想想出来的,而要证悟正见,不是疯子做法,密法的根本不能缺少菩提心和空性二法。现在末法时代,几乎见不到这样的高僧,有些高僧确实有这样的境界,但他们隐身不显,今天社会上所显神通而男女双运的僧人都是魔鬼穿袈裟之人,希望大家远离,不要造下地狱的恶业。
佛法的修行分为出家与在家修行两类。出家人要求是完全断*的,比丘戒律中有详细的说明。因此,无论如何,出家僧人是绝对不可以结婚的,否则就坏失了戒律——解脱的根本。在家的居士的根本戒里也讲过邪*,所以在家居士自己的戒律不能坏失。现在江湖上混的白衣瑜珈师,他们和你们一样没有剃度,有自己的工作、家庭,结婚也是很正常的事。但他们总认为自己的修炼很高,什么肮脏的事都可以做。大家可以验证他们的修炼,上面所讲的功能在他们身上的话,可以拜为师父。没有这样的功能,那就不能信任,也不能盲目拜为师父。
实际上,佛法就是这么对机,在家人有在家的修行方法,出家人有出家的方法。我觉得现在的人,很适合修显宗和大圆满,显宗比较踏实,大圆满比较快速成就,而且显宗和大圆满的修持就不需要男女双运等那些。密宗修道属于难行道,增巴兰堪大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密宗道法如同从金龙口中取金宝” 。现在末法时代,修炼密宗男女双运的人越来越多,盲目诽谤人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两种人都属于妖魔转变过来的,因为,男女双运的人,打着修密的旗号,满足自己的欲望,欺骗他人,毁灭密法,罪过不可思议;盲目诽谤密法的人,弱智偏见,打着拯救佛法的旗号,诽谤与诬蔑,偏斥与狡辩,盲目地评价,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同时给别人增添邪念,这样一来,他的罪过也不轻。所以大家不要盲目乐观的学佛和评价宗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