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喜宴致辞怎么说?

新婚喜宴致辞怎么说?,第1张

  相信大家都参加过婚礼,那么你知道新婚喜宴致辞应该怎么说吗不知道的话跟着我一起来学习了解新婚喜宴致辞。

新婚喜宴致辞篇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诸位亲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庆佳节万民同乐,迎新人皆大欢喜。正当大家喜迎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天降祥瑞,黄道吉日,府迎来了壬辰年腊月十三花好月圆之日。诸位高亲贵友,喜带节日气氛,携厚礼、送祝福,欢聚在这里,参加张府大公子鹏飞与皖城韩府千金韩静,相隔千里,喜结良缘的完婚喜宴。值此,我受张氏家族之托,对诸位的大驾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代表大家祝愿一对新人新婚愉快、白头偕老、比翼双飞、幸福一生!

喜办一桩儿女事,了却双方父母心。敬上一杯赊店酒,感谢诸位万分情。薄酒心情浓,淡菜意更真。盛情不言表,永远铭心中。

  下面新婚答谢喜宴开始,敬请诸位贵宾按公布席次屈驾入席,开怀畅饮,喝出快乐,喝出健康!

新婚喜宴致辞篇二

尊敬的各位贵宾、各位亲朋厚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香茗迎佳婿,美酒酬嘉宾,今天是壬辰年十月十九日,天降祥瑞,云开五彩,占天地人和之时,逢花好月圆之黄道吉日,喜逢赵府爱女携佳婿先生过府省亲志喜。诸位亲朋不顾繁忙,莅临应贺,众族人闻喜贺仪,乘幸而致,赵府上下吉庆祥瑞,蓬荜生辉,高朋满座,喜气洋洋,东家不胜感激,倍感无尚荣光。在这里赵府全家向各位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爱女大家闺秀,知书达礼,聪明贤惠,淡雅脱俗,纯美善良;佳婿先生,英俊潇洒,德才兼备,事业有成。二人的结合可谓郎才女貌,相得益彰,门当户对,珠联璧合。让我们共同祝愿他们同跨骏马弛千里,共栽梅花香百年,家庭温馨和谐,事业成功辉煌,恩恩爱爱,白头偕老。

各位来宾,在这众贤云集,群英荟萃的美好时刻,喜有宾朋满堂坐,愧无美酒佳宾,为答谢各位添奁送女,热情帮忙之深情厚意,东家特借一方宝地备下省亲酬奁喜宴,淡酒薄菜不成敬意,略表心愿,望大家席间诗酒豪情,宽怀畅饮,增情叙意,亲情永驻,友谊长存,祝愿各位来宾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今天,受东家委托,由,负责照客,为大家服务。由于接待条件和接待水平有限,在迎照安排方面如有不周之处,万望大家海涵。

今天各位来宾的席次和座次已张榜公布,不再一一宣座,烦请观榜,屈贺入席。

新婚喜宴致辞三

各位贵宾、各位亲朋好友:

逢盛世李杨同缔秦晋盟,遇佳期新人共结夫妻谊。一对新人李府公子与杨门千金,于公元2012年10月日、农历壬辰年10月日之吉日吉时,携手共登婚姻神圣殿堂,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李府秉承纯朴、勤劳、善良之家风,奋发上进,敢于搏击弄潮,历练为精明强干之才;杨门璞玉初露,即沐浴于父母挚爱之中,薰陶于节俭良善氛围之内,好学巧思,造就为女中佼佼者。二人有缘,月老玉成,实为天意。自今日始,杨门千金为李府娇媳,必不负杨门之托,为一生负责,遮风挡雨,谋取百年幸福;李府公子为杨门贵婿,定继承李府传统,为营造温馨港湾,全心辅助,共图家业兴旺;李杨两家及亲朋也定会为他们共同铺设幸福道路。让我们共同衷心祝愿一对新人琴瑟和鸣,白头偕老,互敬互爱中幸福美满,互帮互助下家道如日中天,互谅互让时享尽天伦之乐。祝愿他们在以后的人生征途上,勤学多思巧干再创李府辉煌。同时也谨向大月老及诸位贵宾尊驾光临表示诚挚的谢意!

在新婚之前,诸位亲朋纷至沓来,以各种形式表达对李府的抬爱和关切之情;至吉日良辰,诸位又不辞辛劳携美好祝愿参加婚礼,杨门贵宾携娇女带嫁奁送女完婚。此一切均让李府蓬荜生辉,万分荣幸,东家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为庆祝、新婚之喜并答谢诸位美意,特借宾馆一方宝地,设薄酒愿君喜酌,置淡宴请君乐品。请诸位席间不拘小节,觥筹交错中尽情开怀纵酒,让东家心情尽现,为今日喜庆锦上添花!

今日我等几人受东家委托为大家服务。虽依新规视旧矩、尽心尽力也仍有欠缺,兼之条件简陋远不能尽李府答谢之意,在这里先行致歉,敬请海涵。若有漏座敬请告知,东家另备雅席恭候。

下面由 宣布席次安排,请诸位贵宾移尊驾按席次入席就座。

新婚喜宴致辞四

嫦娥将携玉兔去,金龙正踏祥云来 。腊月廿日吉时至,亲朋齐贺鸾凤鸣。女士具慧眼,巧点鸳鸯佳偶成。贺府王门结秦晋,蕴哲金菊完大婚。

二人博学育桃李,品正堪为学子范。新郎帅,倜傥又高才,蕴藏万卷跃龙门,哲思千世风帆扬,谁不夸新郎新娘靓,娴淑且大方,金出名山放异彩,菊绽深秋傲严霜,无不赞新娘!

一对新人结连理,亲朋好友总关情。尊贵王门育巾帼,更携嫁奁送婚成。祝福新人永幸福,事业腾飞家业兴。抬爱贺府人涌动,主人感激难以明。禁借福地置淡宴,几杯薄酒表心情。敬请诸君多举著,还望各位品酒茗。多用方能尽主意,锦上添花借酒行。

安排不周请海涵,歉意已在清酒间。若有漏坐请告知,专席恭候君自专。服务人员多敬酒,客人尽兴主人安。现有喜榜已公布,请君移步入席间。 "新婚喜宴致辞 "的人还:

1在新婚喜宴上的讲话6篇

2婚宴上新郎简短温馨致辞

3领导在新婚喜宴上的致辞

4喜宴新娘致辞

5新郎在婚宴上的讲话6篇

6结婚典礼上的致辞大全

这个新郎在结婚的前一天被抓走之后,女孩子还是要求继续完成婚礼,最终是让新郎的妹妹代替新郎和女孩子一起举行了婚礼。

这件事情是发生在贵州铜仁这边的,在2021年的1月27日,贵州铜仁两名女子拜堂成亲的一段视频也是被发到了网上,而且是引起了很多网友的热议。根据知情人士透露,是因为在结婚的前一天,新郎被警察抓走了,而新郎被抓走的原因就是因为新郎黄某之前在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这边涉嫌盗窃,最终在家里面被捕,被捕之后该男子也是被山西的警方直接带走了。根据男女双方的家长反映的情况来看,其实男孩和女孩的感情是非常好的,所以说男孩子涉嫌盗窃,但是女孩子还是希望黄某未来能够改好。所以女孩子表示愿意如期的和男孩子完成婚礼,但此时的新郎则已被警方带走,于是双方家长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是让黄某的妹妹代替黄某来拜堂成亲。

这件事情被放大之后也是引起了热议,很多人则是不太赞成这种做法,大部分的人认为让自己的妹妹代替自己去拜堂成亲,其实是有伤风俗的,后来这件事情经过发酵之后,也是引起了当地的相关部门的注意。随后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板场镇人民政府的公众微信号也是予以了通报,表示此次事件在经过调查之后确实属实。而后来当地的相关部门也是为了避免这样子的事件再次发生于是就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树立文明新风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展这次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树立一个良好的婚育新风,能够有效的去推进移风易俗。

当然可能对于大部分的老一辈人来讲,让自己的妹妹代替哥哥拜堂成亲,似乎也没什么不妥,这在封建社会可能是比较常见的事情,不过我想说的是,现如今已经是21世纪了。早就已经进入了现代文明社会,对于这些不太好的风俗习惯,我们应该及早的摒弃。用现代观念来看,结婚本身就是两个人的事情,任何人任何的事物都没有办法代替这两个人来做出任何的决定。所以我觉得即便新郎和新娘的感情特别要好,那也应该等到新郎出来了之后,再去决定是否要继续举办婚礼,其他的人是没有办法越俎代庖的。

拜堂,中国传统婚姻礼仪。是婚礼过程中最重要的大礼。拜堂之后,即正式结为夫妻。那么你知道什么叫一拜天地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代一拜天地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因古代婚礼中的交拜礼都是在堂室举行,故称。又称拜天地、拜花堂、拜堂成亲。广泛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汉、京、仫佬等民族均有该风俗。

南北朝时,夫妻对拜固定为婚姻礼仪。唐以前北方地区民间称“交拜礼”,在特设的青庐饰青布幔的屋子举行。唐时“拜堂”一词正式出现。北宋时,新婚日先拜家庙,行合卺礼,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展拜。至南宋,则改在新婚当天。坐富贵礼后,新婚夫妇牵巾到中堂先揭新娘盖头,然后“参拜堂,次诸家神及家庙,行参诸亲之礼”。后世一般在迎娶当天先拜天地,然后拜堂。清代和民国时均有将拜天地和拜祖先统称为拜堂礼之说。近代多于当日辰、巳、午中的某一个时辰举行。一般在男方家堂拜堂中的夫妻对拜前设供案,置香烛,陈祖先牌位等。

拜堂之始,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乐此,礼生即婚礼主持人诵唱:“香菸缥缈,灯烛辉煌,新郎新娘齐登花堂。”新人就位,随礼生诵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夫妻对拜,送入洞房”,如仪依序跪拜。在封建社会,新郎新娘先至家庙参拜祖先,之后夫妻行交拜。浙江省海产地区称男家迎亲时在花烛之前向天地三拜为拜堂。现代婚礼多不跪拜,改行鞠躬礼,对父母鞠躬、夫妻相对鞠躬的形式,不拘成规。

古时给新人说一拜天地的人叫叫傧相拜堂之俗起于何时,尚待考察,但至迟在唐朝时期就已经较为流行。唐人王建《失钗怨》一诗中吟道:“双杯行酒六亲喜,我家新妇宜拜堂。”

司马光在《温公书仪》卷三说:“古者妇人与丈夫为礼则侠拜。乡里旧俗:男女相拜,女子先一拜,男子拜女一拜,女子又一拜。盖由男子以再拜为礼,女子以四拜为礼故也。古无婿妇交拜之仪,今世俗相见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废也。”

在唐代,这项礼俗又叫“见舅姑”,即为拜见公婆。这是一项十分隆重的仪式,一般在次日举行。新妇见公婆后,还要依次见过婆家尊长和男女老幼一切亲属,新妇在明亮的蜡烛前端坐三天,由亲属们观看、闹房。在唐朝,这一礼俗又称为“观华烛”。唐朝诗人朱庆余作诗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就是指这一婚俗。

迎娶之日,新郎新娘举行拜堂仪式。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拜堂意识程式如下:引赞:新郎伫立于轿前。通赞:启轿,新人起。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 引赞:新郎新娘直花堂前。引赞:新郎新娘就位。通赞:新郎新娘进香。引赞:跪,献香。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然后就是电视剧里面常见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最后才进洞房。古代婚配时,男方必须去迎亲。“亲迎”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礼节。没有迎亲的新郎,就没有出嫁的新娘。古代亲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车的,比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轿去迎亲。

抬轿的人必须身体强壮,遇上别人家的花轿,绝对不可以与他们碰头,必须绕着走。迎亲回来时,还要换一条路回去,以取不会走回头路之意。如果途中经过庙、祠、坟、井、河等处,必须由男方娶亲的人手张红毡子将花轿遮著,作为“避邪”的意思。

如果在途中遇见出殡的队伍,迎亲的人会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拜堂,又称为“拜天地”,是婚礼中一个很重要的仪式。拜堂不属于古代“三书六礼”之中的礼仪的[2]。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四《浙江海宁风俗记·婚嫁》:“出轿时,用米袋直铺至花烛前,新娘脚踏米袋,曰步步高,代代好。参拜天地叫拜堂。新人对席互饮曰合卺。以红绿绸新郎新娘各持一端曰牵红,送入洞房,并坐床上,用果子遍撒,曰坐床撒帐。”

拜堂婚俗于宋代以后非常流行,经过拜堂后,女方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一员。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记宋人拜堂之俗说:“次日五更,用一卓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拜堂。次拜尊长亲戚,各有彩缎、巧作、鞋、枕等为献,谓之赏贺。尊长则复换一疋回之,谓之答贺。”“拜堂”时,主持婚礼的司仪会大声的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送入洞房。”《醒世姻缘传》第四十九回写晁梁娶亲:“四月十三日,姜宅来铺床。那衣饰器皿,床帐鲜明,不必絮聒。晚间,俗忌铺过的新床不教空着,量上了一布袋绿豆压在床上。十五日娶了姜**过门,晁梁听着晁夫人指教,拜天地,吃交巡酒,拜床公床母,坐帐牵红;一一都依俗礼。拜门回来,姜家三顿送饭。”

其实,拜天地代表着对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就是对孝道的体现;至於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宾。某程度上,夫妻交拜是在古代少数可以让女性跟男性同一品位的时候。

据《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而所谓的六礼,据《仪礼》的记载,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据说六礼是创于周朝的,有学者认为周文王时代已有六礼,不过亦有人不从六礼。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1],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娶太子妃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王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元朝时,婚礼会加多议婚一礼。

明朝洪武元年时,方以朱子家礼为标准制定婚礼。

清朝时,据通礼记载,汉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礼,但都拼入了成妇成婿之礼,而古代的六礼亦只余下“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与

“请迎”五礼。其他士、庶人结婚都比较简单,而民间的婚礼一般都会依朱子家法进行。唐代,新婚之妇见舅姑,俗名拜堂。北宋时,新婚日先拜家庙,行合卺礼,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展拜。至南宋,则改在新婚当天。坐富贵礼后,新婚夫妇牵巾到中堂先揭新娘盖头,然后“参拜堂,次诸家神及家庙,行参诸亲之礼”。后世一般在迎娶当天先拜天地,然后拜堂。清代和民国时均有将拜天地和拜祖先统称为拜堂礼之说。

唐代自皇室至士庶,普遍行之。宋以后,风行全国,所拜为天地、祖宗、舅姑公婆,并夫妻交拜,表示从此女子成为男家家族的一员,因而成为婚礼过程中最要的大礼。近化“拜堂”范围扩大,除天地祖先尊亲及交拜外,更须拜毕家族尊亲、友好宾朋。乡村于新婚次日拜宗祠后,尚须拜揖乡党邻里,婚礼始告成立。南北朝时,夫妻对拜固定为婚姻礼仪。唐以前北方地区民间称“交拜礼”,在特设的青庐饰青布幔的屋子举行。唐时“拜堂”一词正式出现。北宋时,新婚日先拜家庙,行合卺礼,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展拜。至南宋,则改在新婚当天。坐富贵礼后,新婚夫妇牵巾到中堂先揭新娘盖头,然后“参拜堂,次诸家神及家庙,行参诸亲之礼”。后世一般在迎娶当天先拜天地,然后拜堂。清代和民国时均有将拜天地和拜祖先统称为拜堂礼之说。近代多于当日辰、巳、午中的某一个时辰举行。一般在男方家堂拜堂中的夫妻对拜前设供案,置香烛,陈祖先牌位等。拜堂之始,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乐此,礼生即婚礼主持人诵唱:“香菸缥缈,灯烛辉煌,新郎新娘齐登花堂。”新人就位,随礼生诵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夫妻对拜,送入洞房”,如仪依序跪拜。在封建社会,新郎新娘先至家庙参拜祖先,之后夫妻行交拜。拜堂完毕后,新郎、新娘在众人簇拥下进入洞房。

晋中、晋南等地,要在洞房门前或门槛上事先放一马鞍,等新娘前脚刚跨过去,便立即将马鞍抽去。洞房内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还要在门口贴喜联,窗户贴大红双喜字,屋内点大红花烛。忻州等地,洞房门头还要挂一个面塑兔子。

沁县一带,洞房里摆着斗,斗内装有五谷,铜镜等镇物,用于照妖避邪;灯烛悬挂高墙,通宵不火,俗称“长命灯”。

雁北平鲁一带,入洞房之后,新郎要手持弓箭向四面虚射,名为“撵白虎”。

晋中、晋南的一些地方,则把弓箭悬挂在墙上。民间认为,洞房易受邪魔侵扰,如果不禳解、镇压,就会出现异常事故,于新郎、新娘不利。晋中祁县等地,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并肩坐炕沿上,由“全福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压在新郎袍襟之上。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盖头红”,然后退出。新娘的嫂嫂即动手脱去新娘脚上的新鞋,为她另换一双。所谓“换新鞋,就新范”,意思是新娘以后行事要按男家规矩,受婆家约束。忻州河曲一带,新郎挑去新娘的红盖头以后,还要用梳子象征地给新娘梳几下头发,俗称“上头”,表示这位女子从今以后成为他的媳妇了。早先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还要用同一器皿饮食,行“合卺谨礼”。一般是新郎、新娘先各端酒杯稍饮一点,然后将两杯酒搀兑,两人换杯饮完。山西各地风俗稍异,雁北平兽一带是新郎、新娘共喝一盅酒,称为“玉皇酒”,又名“和好酒”;闻喜等地则衍变为新郎、新娘在新婚之夜同吃“合婚面”。新婚之夜,晋南一些地方还有“踩四角”的习俗。

上午七点到下午一点左右举行。娶女的人家在家堂前置香烛,陈祖先牌位或遗像。摆上粮斗,内装五谷杂粮、花生、红枣等,上面帖双喜字。拜堂前,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然后礼生育唱,新郎新娘就位跪拜,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夫妻对拜。交拜后入洞房。换代婚礼改行鞠躬礼。

新郎、新娘进门后,有撤谷豆、抱毡等习俗,接着要“拜堂”。古代婚礼时,新娘头上都会蒙着一块红盖头,入洞房时由新郎用秤杆揭开,一说是由婆婆揭开。《醒世姻缘传》说:“新人到了香案前面,狄婆子用箸揭挑了盖头。”《梦梁录·嫁娶》载,新妇人门“赳择官执花斗,盛五谷豆钱彩果,望门而撤,小儿争拾之,谓之撒谷豆。” 《谈征·事部》:“今人娶妇,舆轿迎至大门则转毡以人,弗令履地。读白太傅〈春深娶妇家〉诗云:‘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则此俗唐时已然矣。”

赵翼《咳徐丛考·拜堂》卷三十一:“新婚之三日,妇见舅姑,俗名拜堂。”

朱熹《仪礼经传通解》说:“妇拜、婿答拜,婿为举蒙头。”

朱轼《仪礼节略》说:“吴东莱婚礼……女辞父母,拜毕,即以帕盖头,升车至夫家。交拜,必姆婆婆为去之乃合卺。”

新妇拜堂,上古时仅拜公婆和丈夫的尊长辈,自唐开始,则又拜及观礼的宾客,故唐人又有“拜客”之称。宋代出现新人交拜之俗,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在《温公书仪》中论述新夫妇相拜之礼时说:“乡里旧俗:男女相拜,女子先一拜,男子拜女一拜,女子又一拜。盖由男子以再拜为礼,女子以四拜为礼故也。古无婿妇交拜之仪,今世俗始相见交拜,拜致恭宜事理之宜,不可废也。”

宋代新娘拜堂的礼仪十分风行。《东京梦华录》记宋人拜堂之俗说:“次日五更,用桌盛一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拜堂。次拜尊长亲戚,各有彩缎、巧作、鞋、枕等为献,谓之赏贺。尊卡则复换一正回之,谓之答贺。”

宋代拜堂之时,又有“牵巾”之俗。《东京梦华录》载:“婿于床前请新妇出,二空各出彩段给一同心,谓之‘牵巾’,男挂于纷,女搭干手,男倒行出,面皆相向,至家庙前,参拜毕,女复倒行,扶人房讲拜。”

南宋,拜见舅姑之仪有很大变动。古礼拜舅姑在次日,至唐犹然,北宋时仍沿袭旧制。至南宋则有了变动。梦粱录记载拜见舅姑之仪在当晚举行。翰墨全书乙集亦载:“文公家礼》,次日见舅姑,三日见庙。今世俗于妇人门,便拜祖你公姑流失已久。”可见,从南宋开始,民间新妇人门参拜家庙后,即拜见舅姑及诸亲尊长俊以夫妻互拜。此后,“一拜天地祖宗、二拜公婆诸亲、新人互拜”成为后世婚礼中常见的礼俗。明弘治公主婚仪中“公主咐马同拜天地,行八拜礼”。这样,民间的“拜天地”被正式列人了婚礼,成为中国婚姻礼俗的一项重要程式广泛传习下来。

近世拜堂之俗,全国各地风行。有的地方除了拜天地祖宗之外,还兴“拜花烛”、“拜镜台”。拜花烛的仪式是:在大堂中,高烧红烛两支,置于供桌之上,由新郎新娘各拜。还有所谓“坐花烛”,其仪式是摆设桌椅披绣帐,列酒菜于桌上,高烧大红龙凤喜烛一对,新郎坐于正位,面向外;伴郎和新郎的“会友”列坐两旁相伴,等候新娘来临,情形与“高坐”相似。拜镜台一礼,没有文献说明,很难说清其含义。

合卺即新夫妇在新房内共饮合欢酒。举行于新郎亲迎新妇进入家门以后。起于上古。本用匏葫芦一剖为二,以七将两器瓢之柄相连,以之盛酒,夫妇共饮,表示从此成为一体,名为“合卺”。后世改用杯盏,乃称“交杯酒”。宋代并有行“合卺”礼毕,掷盏于床下,使之一仰一覆,表示男俯女仰、阴阳和谐的习俗,带有明显的性象征的意味。还有通过看掷于地上两个杯的俯仰来看日后夫妇是否和谐。有些占卜的意意思,后亦以“合卺”借指成婚。

《礼记·昏义》:“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孔颖达疏:“共牢而食者,同食一牲,不异牲也合卺,则不异爵,合卺有合体之义。共牢有同尊卑之义。体合则尊卑同,同尊卑,则相亲而不相离矣。”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饮讫,掷盏并花冠子于床下,盏一仰一合,俗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

宋吴自牧《梦粱录·嫁娶》:“礼官……命 执双杯,以红绿同心结绾盏底,行交卺礼毕,以盏一仰一覆,安于床下,取大吉利意。”

唐朝前期,合卺只是用酒漱口,并非真饮。到唐时,才真正演变为喝酒,还要一饮而尽,这时瓢已改为真正的酒杯,称为“合欢杯”。新婚夫妇要共饮“合欢酒”。盛唐诗人宋之问的诗“莫令银箭晓,为尽合欢杯”,就是描写这种风俗的。

唐朝敦煌,合卺一般喝葡萄酒,还有人在旁唱祝福词:“酒是蒲桃酒,将来上使君,幸垂与饮却,延得万年春。”新娘则回道:“酒是蒲桃酒,先合主人尝,姑娘已不尝,其酒洒南墙。”唐人并用五色绵连系两杯,有的还让儿童两人互动捧合欢杯。唐人合卺之仪对宋人产生了直接影响。宋朝以后,世人多不再用早期合香礼中的“四爵两香”,而是用常用酒器代替。宋时,合卺已演变成喝“交杯酒”。

《东京梦华录》载,宋人一般用彩线将两个酒杯连线,新人各饮一盏,称为交杯。饮完之后,将酒杯掷扔床下,如果两个酒杯一仰一合,则认为大吉,众人都来贺喜。喝“交杯酒”的婚俗一直沿用到明清以后,它作为中国传统婚礼中一个很有特色的部分历代传承下来。合卺杯,是古代婚礼上用来喝交杯酒的专用杯子。

明代胡应麟的《甲乙剩言》中提到“合卺玉杯”时说:“形制奇特,以两杯对峙,中通一道,使酒相过。两杯之间承以威凤,凤立于蹲兽之上。”这段文献中所提到的合卺杯的形状结构,与包山楚墓中所出的这件双联漆杯基本吻合,只是凤鸟双联杯缺一蹲兽而已。因此,这件漆双联杯应是所谓的“合卺杯”。在晋和唐宋文献中,都有关于“合卺杯”的记载,而且认为用合卺杯喝交杯酒是婚礼上的重要礼仪。明清时期还有玉雕合卺杯流传至今。

我专门为大家搜集了运城市市内各区县的婚姻登记处联系地址及联系电话,大家如需到婚姻登记处办理事务可参考本文以下内容,希望大家办事顺利。

运城市运城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

      地址:运城市河东东街248号

运城市盐湖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

      地址:盐湖区市府街13号

      0359-2080300

运城市临猗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

      地址:临猗县西大街166号

      0359-4035579

运城市万荣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

      地址:万荣县东大街17号

      0359-4522158

运城市闻喜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

      地址:闻喜县太风东路民生房地产2号楼

      0359-7025146

运城市稷山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

      地址:稷山县稷峰西街28号

      0359-5526102

运城市新绛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

      地址:新绛县龙兴大街61号

      0359-7523380

闻喜县 古称桐乡,秦时更名为左邑县,汉武帝刘彻在此欣闻平南越大捷而赐名 “闻喜”,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闻喜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盆地与临汾盆地的交界处,东与绛县、垣曲相接,北与侯马、新绛相连,西与稷山、万荣、盐湖区接壤,南与夏县相邻。

闻喜县历史悠久,自改左邑桐乡为闻喜至今,已有2100余年历史,名人辈出,古迹颇多。魏晋有地图之父裴秀,唐有中兴贤相裴度,宋有抗金名相赵鼎,清有“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境记忆体有唐玄宗所书御碑和韩愈撰文,以及祁隽藻书写的“平淮西碑”。

至2014年,辖区国土总面积11671平方千米,辖7镇6乡、342个村,户籍人口为42万,县 驻桐城镇。

2018年9月7日,山西省 正式批准闻喜县退出“省定贫困县”并向社会公告。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闻喜县wén xǐ xiàn 外文名称 :Wenxi County 别名 :桐乡、左邑 行政区类别 :县 所属地区 :中国华北,山西省,晋南地区 下辖地区 :7个镇、6个乡 驻地 :桐城镇 电话区号 :0359 邮政区码 :043800 地理位置 :山西省西南部,运城盆地和临汾盆地交界 面积 :1164平方公里 人口 :42万(2014年) 方言 :中原官话汾河片,又称晋南话 气候条件 :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中华宰相村等 机场 :运城关公机场 火车站 :闻喜站、闻喜西站 车牌代码 :晋M 行政代码 :140823 县委书记 :段慧刚  建制沿革,名称由来,历史沿革,行政区划,地理环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水文,气候,自然资源,人口,经济,交通,社会,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旅游,名优特产,风土人情,著名人物,郭璞,裴度, 建制沿革 名称由来 汉武帝外巡途经左邑桐乡,闻平南越大捷,遂改为“闻喜”(“将幸缑氏,至此闻南越破,大喜。因立闻喜县,属河东郡。”)。 历史沿革 闻喜春秋为晋地,战国属魏。 闻喜县 秦置左邑,属河东郡。 汉武帝元鼎六年,北征匈奴至此,闻南越大捷,始改县名为闻喜。 北魏属正平郡。北周正平郡治徙今城关北20千米龙头堡,隶东雍州。北周明帝二年(558)东雍州改绛州,与正平郡同治。北周武帝时正平郡及闻喜县徙治今新绛县境。 隋开皇十年(590)闻喜县治徙今城关东北14千米东镇,属绛郡。大业末年改桐乡县。 唐武德元年(618)复名闻喜,属绛州;元和十年(815)县治徙今城关西南4千米,属河中府。 五代复徙治今城关;五代汉干眪元年(948)属解州。宋属解州。清改属平阳府;雍正七年(1729)属绛州。历代县名未改。 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山西省 , 民国3年属河东道,民国16年复归省管辖, 民国26年归第七行政公署领导。 1943年以与夏县接壤地置稷麓县,治稷王山麓柏林村,属太岳区三专署,1946年撤销。 1947年闻喜全境解放,归晋绥边区第十一专署。 1949年属晋南区运城分区,隶陕甘宁边区。后复归山西省,属运城专区。 1954年属晋南专区。 1967年属晋南地区。 1970年属运城地区。 2000年属地级运城市。 行政区划 至2014年,闻喜县辖7个镇、6个乡:桐城镇、郭家庄镇、凹底镇、薛店镇、东镇镇、礼元镇、河底镇、神柏乡、阳隅乡、候村乡、裴社乡、后宫乡、石门乡,县 驻桐城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闻喜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北端,运城盆地与临汾盆地的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0°59′33″~111°37′29″、北纬35°9′38″~35°34′11″之间。东与绛县、垣曲相接;北同侯马、新绛相连;西与稷山、万荣、盐湖区接壤;南与夏县毗邻。辖区东西长5755公里,南北宽453公里,国土总面积为116711平方公里。距省城太原市369公里,距北京市848公里。 闻喜 地形地貌 闻喜地处黄土高原,地形多样,河谷、塬地、丘陵、山地共存。其中河谷盆地3583万亩,占总面积的2047%;丘陵、塬地、山地13923万亩,占总面积的7953%。闻喜县三面环山,地势西北、东南高、中间低,中间则有鸣条岗突起,盆地在两夹槽间,丘陵垣地遍布县境。涑水河谷盆地海拔450~500米;中条山前沿海拔550~800米;中条山海拔1500米,相对高度1050米;美良川海拔510~550米,北塬海拔690~750米,相对高度250米;中部鸣条岗海拔500~600米,相对高度150米。 水文 境内主要河流有涑水河及沙渠河二条。涑水河发源于绛县陈村峪,向西流经闻喜、夏县、运城、临猗至永济伍姓湖,在弘道园西注入黄河,全长195公里,在闻喜县境长325公里,为北方间歇性河流,年均来水量为4370万立方米,洪水期来水集中,枯水期干涸。沙渠河发源于唐王山北麓,由东向西于闻喜县城北汇入吕庄水库。 气候 闻喜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秋季多阴雨,冬季寒冷少雪。十年九旱,春易旱,秋易涝;年日照平均时数2461小时;年平均蒸发量18389毫米;年均降水量4398毫米;年平均气温为8~14℃,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32℃,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65℃;年平均风速为19米/秒。 自然资源 闻喜县的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分布广。至2014年,已探明的矿藏有16种,其中金属矿有铜、钼、钴、金、铁、铌、钽、铀等8种;非金属矿有长石、石英石、石灰岩、蛭石、石榴石、大理石、型砂等7种;辖区有耕地792万亩,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玉米、高粱、谷子、豆类、油料作物等。 人口 2012年人口抽样调查显示,辖区共有128572户,户籍总人口为408950人,其中,城镇人口174621人,乡村人口234329人。户籍人口中,男性人数为208651人,女性人数为200299人。从业人员有17606人,在岗职工有16518人。 经济 概况 :2013年,闻喜县实现生产总值1069亿元,增长10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15亿元,增长135%;实现财政总收入596亿元,增长15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亿元,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21亿元,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73元,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67945元,增长145%。 农业 :闻喜是传统农业县,是山西省小麦种植面积第一大县,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水稻、大荞麦、豆类、薯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料、药材、花生等。至2012年,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136万亩,经济林面积发展到10万亩,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38万亩,完成退耕面积1336万亩,恢复天然林植被67万亩。 工业 :闻喜县的主要工业有陶瓷、玻璃、五金、工具、活塞、巾单、糖醛、化肥、水泥等行业。2010年,闻喜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74亿元,销售收入达到176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42亿元。至2012年,闻喜县金属镁产量达12万吨,形成了钢铁、金属镁、玻璃器皿、陶瓷、机械加工、化工、建材、绿色食品等八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0家,从业人员4万余人,工业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 交通 闻喜县交通便捷,南同蒲铁路自北而南纵贯闻喜县境,礼元至古堆支线铁路为通往中条山矿区的专用线;太原至茅津渡和焦作至侯马两条干线公路、大运高速公路、大运二级路、太风路穿境而过,闻垣、桐石等二级公路全线贯通,此外有闻喜县城通往永济的支线公路与通住县内各社队的简易公路多条。 闻喜县 社会 基础设施 2012年,闻喜县先后投资4亿多元,完成了城南大街路基建设、连线闻垣路与大运路的城东立交桥工程、人民广场、西湖公园、人民礼堂和太风路、新开路、城西大街拓宽改造等重点工程,县城交通一环路网已形成,城市面积扩大到125平方公里。在公路建设方面,改造路网工程1050公里,新增油路355公里,新建水泥路1000公里。在电力建设方面,农网建设与改造,新建35KV变电站3座、增容改造5座,新建和改造低压线路113443公里,覆盖了96%的村户。至2013年,闻喜县教育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闻喜第二中学教学楼、城西电子计算机学校等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新建美术馆一座;实现了电话村村通目标;有线电视入户31万余户,联网220个村;西湖公园、大运路县城段拓宽改造、城东大街、太风路、新开路改造等重点工程完成;完成58所中国小校危房改造,职教中心建成使用;完成农村饮水解困工程25处,34个自然村、13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得到解决。 社会保障 至2013年,闻喜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11%;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发展加快,符合条件的城镇居民和农业贫困户居民均被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旅游 中华宰相村: 裴氏家族的发祥地,位于闻喜县裴柏村,南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和太风二级公路沿村而过,地处山西“根祖文化”和“文明溯源游”的中心区域。裴氏家族公候一门冠裳不绝,正史立传者六百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人,有“天下无二裴”、“天下裴氏出裴柏”等说法。裴氏家族肇自商周,兴起于两汉魏晋南北朝,鼎盛于隋唐,衰微于宋、金、元、明、清,绵延共三千余年。 中华宰相村 汤王山: 位于中条山麓的石门乡境内,海拔1752米,古名条山、景山。夏末桀帝无道,民不聊生,人们纷纷投奔成汤,成汤遂扎寨此山,历经七年的休养生息,操练兵马,于公元前1711年,由此发兵出征伐桀,灭夏建商,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后人为纪念这位明君,便在当年成汤营寨观星台上始建庙于祭祀,改景山为汤王山。汤王山是商汤文化、晋郭璞勘舆文化的发祥地,属省级自然森林保护区,文物古迹众多。位于主峰的汤王庙,始建于商周,经唐、明、清历代重修扩建,殿堂建筑全为山石精砌而成,古朴坚实别致,虽经千百年风雨苍桑,依然屹立于悬崖峭壁之上,汤王山以其独有的商汤文化古迹闻名于世。 汤王山 闻喜文庙: 又名学宫,亦称宣圣庙,是为奉祀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而专设的庙宇,位于闻喜县城东北角。重建于宋咸平四年,元大德七年因地震倾坏。明弘治四年重建,占地面积38亩,是山西省最大的文庙。建筑坐北向南,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大成门、泮池、戟门、大成殿。右侧有传道斋、授业斋。大成门前有五龙影壁,影壁后有砚池。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斗拱为五踩双昂,琉璃歇山顶。庙记忆体有明代孔子线刻像及宋、元、明清碑四十余通,均保存完好。闻喜文庙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闻喜文庙 董泽湖: 龙的故乡在闻喜县境内的董泽湖,是《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董父豢龙的地方。董泽湖有董父庙遗址、过仙桥旧迹、并蒂莲石碑等景观,是一个以龙文化为主题集自然、历史、人文、为一体的生态景区。董泽湖周边盛产莲菜,洁白如玉,孔多渣细,脆嫩香甜。夏秋两季的白水滩,两岸杨柳成行,十里平湖荷香,董泽湖融于莲蓬荷香之中,以其神奇的传说、独特的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 董泽湖 名优特产 闻喜县特产有“闻喜煮饼”、白莲藕、柿子、远志、白楸、北垣馍、北垣苹果等。北垣柿饼,肉质如枣,汁丰味甜;北垣馍,做工精细,色泽如雪;葱花饼,配料讲究,香酥可口,被誉为山西三大名吃之一;董泽白莲,清脆爽口,质细孔多,故晋南有“闻喜莲菜-眼儿多”之谚语,用来暗指闻喜人聪明;峪口紫皮蒜,质优个大,味浓辛辣;涑川茼蒿,茎肥叶细,养营丰富;焦山矿泉水,以微量元素含量高、口感良好而闻名远近。 闻喜煮饼: 有着山西“饼点之王”的美誉。煮饼在明末就已有名气,从清朝嘉庆年间至抗日战争前的300年间,不仅畅销于天津、北京、西安、太原等内地城市,而且闻名于上海、广州、海南等地。鲁迅先生在小说《孤独者》中有“我提着两包闻喜产的煮饼去看友人”的字句,可见闻喜煮饼确实声名远播。晋南民间把“炸”叫“煮”,煮饼其实是一种油炸的点心。闻喜煮饼形似圆月,由于外皮粘满白芝麻,所以外观是月白色。掰开两半,外皮可拉出3-6厘米的一窝金丝,吃到嘴里,酥沙松软,不皮不粘,甜而不腻,食后回味,有一种松柏的余香。 闻喜煮饼 钩编: 发展于1970年代,利用丝光线,经过精心设计,采取针数和针法上的千变万化,织成各色图案,品种多、花样新、造型美,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深受各界女士的喜爱,2006年参加了中部五省文博会。 锦贴画: 一种民间手工艺术,选用上乘锦缎布,按照图案,采取、剪、缕、平帖、叠贴等工艺手法制作的产品,工艺严谨,手法独特,色泽鲜明,集绘画、剪纸艺术于一体,作品丰富。主要作品有戏曲脸谱、关公图像、“孔雀山茶”、“花开富贵”、“锦鸡松菊”、“黛玉葬花”等。 花馍: 闻喜被称为“花馍之乡”,每个村都有制作花馍的巧匠,当地有这样的说法“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闻喜花馍除了食用外,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其花样繁多,搭配组装成的花馍给人以空凌玄妙、活灵活现之感,其繁而不乱、鲜艳而不失协调的装饰得到人民民众的喜爱。闻喜花馍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花馍”是用圆形、桃形、鱼形等面团作为花馍主体,出笼后插上所需面花,吉祥物多以动物为主。闻喜花馍制作要经过九道工序:凝水、箩面、制酵、揉面、捏形、醒馍、蒸制、着色、插面花。闻喜花馍被广泛用于节日、婚嫁、寿诞、丧葬、上梁、乔迁等诸多民俗风情活动中,2006年12月18日,闻喜花馍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闻喜花馍 刺绣: 在闻喜,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装,多以刺绣来装饰,像衣服、帽子、鞋子、鞋垫和被面、枕头、喜帐、桌围、椅垫等,都有不同纹样的刺绣图案。刺绣图案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内容为题材,像孔雀开屏、喜鹊登梅、松鹤延年、二龙戏珠、凤凰牡丹等。闻喜民间刺绣在表现方法上,取材范围很宽,造型生动,多用平针、勾针、挑针、抽针、套口、盘锦、堆锦、扎花、割花、砌花等技巧;在色彩运用上,采用强烈的对比色,用大红大绿、大蓝大黑等颜色作为底色,所绣的纹样则用淡雅的颜色,使绣品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求得颜色的和谐。闻喜刺绣在绣品中虽然只用几种颜色调配,却显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姿。 风土人情 订婚 :不论自由恋爱或媒妁介绍,均要订婚。吉日由女方择定,男方认为合适就举行订婚仪式。男方请懂礼仪的人和执事人,抬上食箩,内放猪肘、糕点、香烛鞭炮、龙凤花馍、合婚布、棉花、衣料数件、聘礼,到女方恳亲祭祖。女方长辈和亲戚赠送新女婿见面礼物,随后女方亲戚到男方做客,男方长辈和亲戚也赠送礼品。 迎亲 :结婚的吉日由男方择定,女方允许后,就开始操办结婚喜事。结婚前日下午,男家请人到女方家搬嫁妆,结婚当日早上,新郎理发,敬神祭祖。早饭后前往女家迎亲。进入女方家,新女婿先向女方祖先行礼,稍歇行祭祖礼,传统是磕头,后改为鞠躬参祖。新郎向新娘鞠一躬,迎新人走下床。新郎新娘向祖宗行一礼,起程。 婚礼 :迎亲队伍回到男方家,婆婆给新人套玉锁或金项链,新郎给新娘头上插花。拜完土地神,进入花堂举行结婚典礼。最后男方以丰盛的宴席款待女方亲戚和朋友。新娘婚后第二天携带礼品同新郎回娘家。新娘在婆家待到第10天再1个人回娘家,过10余天,为婆家近亲置买些小礼物,至此整个婚礼结束。 淘媳妇 :又称“逗媳妇”、“闹洞房”,为传统婚礼程式之一,时间在新婚当日晚上,形式随时代变化。节目形式多样,大体是对新婚夫妇进行性启蒙。随着自由婚姻的逐渐普及,1990年代以来,闹洞房渐趋于文明,图喜庆的成分居多。 著名人物 闻喜县见之史册的名人有地理学家裴秀、文学家郭璞、历史家裴松之、法学家裴政以及唐代名相裴度、南宋名相赵鼎、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等。其中裴氏家族历代做过宰相的有五十九人,做过将军、尚书、御史等的有二百多人。宋代名相司马光曾说:“闻喜士大夫之林薮也”。 郭璞 郭璞 郭璞(276~324),字景纯,古代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文学家,堪舆学鼻祖,生于西晋末年。西晋统治垮台之后,他离乡逃奔江南,先为宣城太守殷佑参军,后定居于暨阳。他因著《南郊赋》和《江赋》而得到晋元帝司马睿的赞赏,被命为著作佐郎,后又升任尚书郎。郭璞一生著述丰博,先后注解过《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水经》、《尔雅》、《三苍》、《方言》等历史名著,计数十万言。郭璞的诗赋有“东晋之冠”之称。留传下来的诗有22首,以《游仙诗》14首为代表作。今闻喜县境汤王山有郭璞书堂,传说为郭璞读书处。 裴度 裴度(765~839),字中立,唐代中兴名相,元和七年因安抚归附唐朝的魏州藩镇有功,授中书舍人,迁御史中丞,受到唐宪宗信任和重用。唐元和九年(813),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死,其子吴元济匿丧不报,举兵叛乱。元和十二年,裴度亲临前线督战,临行前立了军令状:“贼灭则朝天有日,贼在则归朝无期。”,宪宗为之流泪。裴度派李愬雪夜奇袭蔡州,生擒了吴元济,平息了叛乱,结束了淮西10年割据的局面。裴度晚年隐居洛阳,时常与白居易、刘禹锡吟诗作赋。

不一样。

山西和贵州结婚风俗不一样的,山西各地风俗稍异,雁北平兽一带是新郎、新娘共喝一盅酒,称为“玉皇酒”,又名“和好酒”;闻喜等地则衍变为新郎、新娘在新婚之夜同吃“合婚,贵州也有自己当地的婚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4380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3
下一篇2023-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