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满汉不通婚,为什么康熙的母亲还是汉人?

清朝时满汉不通婚,为什么康熙的母亲还是汉人?,第1张

1、康熙的母亲属于汉军旗,属于满洲八旗的编制。所以康熙的母亲血缘上虽然是汉族人的后代,但是已经是汉军旗。

孝康章皇后(1640年-1663年3月20日),佟佳氏(本姓佟,原属汉军正蓝旗,康熙时抬旗入满洲镶黄旗,改姓佟佳氏),顺治帝妃嫔,康熙帝生母,生于崇德五年,佟图赖之女。

2、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设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这一方面牵制了旗民关系,一方面提升了其影响力,还加强了军事实力。

而“满汉不通婚”本质上其实是“旗民不通婚”。清廷前期所规定的“满汉不通婚”,“汉”指的的确是汉人,但并不包括汉军旗人。

康熙之后,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丧等均有规定,旗民不通婚,有“不分满汉,但问旗民”之说。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才取消禁令,但是实际上民间早已通婚。

扩展资料:

八旗里有满、蒙、汉三旗,其中满军旗地位最高,而且这三旗之间是可以通婚的。所以“满汉不通婚”本质“旗民不通婚”,指的是八旗与汉人平民子女不可通婚,而“八旗”中有汉军旗,是可以和满军旗通婚的。所以此项规定指的并非民族而是等级。

虽然有明确规定“旗民不通婚”,但从“满汉不通婚”这一说法来看,清朝是有满人与汉人不通婚的传统习惯的。但这仅仅止于习惯,而非禁令。

所以,当满人子女与汉人子女想要结连理时,通常父母并不会以“满汉不通婚”极力反对。当然,前提是二人同属八旗或平民。

康熙的纯裕勤妃,陈氏,满洲镶黄旗人,二等侍卫陈希阂之女。她就是《甄嬛传》中多情的十七爷果郡王允礼的生母。

雍正的年妃,我们所熟知的“华妃娘娘”,是年羹尧的妹妹,也隶属汉军旗,是汉人。

乾隆的令妃,《还珠格格》里那位贤良淑德、善良大方,还非常喜爱小燕子的嫔妃,她也是汉人,隶属汉军旗。

另外,我们所熟知的康熙的生母佟佳氏,坊间传闻她是汉人,其实她是满人。

通俗来讲,这些汉军旗的嫔妃,从法律上讲不是汉人,而是旗人。虽然她们身上流着汉人的血,但是户口本、身份证上面写的都只是旗人。

-孝康章皇后

令妃

清皇帝大婚图

编者按: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的《清宫私房事》一书梳理了大量史料,以清宫人物为线索,以点滴史实为依据,为读者层层揭开了大清后宫的神秘面纱,还原出一段真实而生动的宫廷生活。从本期开始本版将摘选书中精华内容,以飨读者。

风口浪尖中的满汉通婚

历来有一种说法,满汉不通婚。这种说法源于顺治初年,孝庄太后曾颁下懿旨:“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此旨悬于神武门内,严厉而带有政治色彩,使本来轻松有趣的话题带有了些许血腥味道。

光绪二十七年十月,慈禧太后也曾下懿旨:“我朝深仁厚泽,浃治寰区,满汉臣民,朝廷从无歧视。惟旧例不通婚姻,原因入关之初,风俗语言,或多未娴,是以著为禁令。今则同道一,已历二百余年,自应俯顺人情,开除此禁。”两位太后的懿旨相隔二百余年,似乎在此时间内,满汉没有通婚。

清初,典籍中确有这样的记载,“在京城的旗人之女,不准嫁与民人为妻。”然而,真实情况下,满汉真的不通婚吗?

其实,早在顺治五年,顺治帝就曾谕礼部:“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臣子,欲其各相亲睦,莫若使之缔结婚姻。自后满汉官民有欲联姻好者,听之。”同时,又谕户部:“嗣后凡满洲官员之女欲与汉人为婚者,先须呈明尔部,查其应具奏者,即与具奏,应自理者,即行自理。”这些谕旨,就为满汉通婚打开了方便之门。也可以说,清初满汉通婚是有明文规定的。后来,清世祖顺治帝竟率先垂范,公开纳汉女入宫。资料记载,世祖甚至想“以汉女备六宫”,不过遭到孝庄文皇后的阻止而未能如愿。

我们再查史料,发现康熙帝的密妃王氏也是汉女。她的父亲王国正是个知县,没有入旗。而雍正帝敦肃皇贵妃年氏,则仍属汉军镶黄旗,其本质出身是地道的汉人。此外,还会有一些汉军旗的女子入宫为妃,而且地位也很高。如嘉庆帝生母孝仪皇后魏氏,史书记为“汉人而投旗者”。其实,她为汉军旗包衣管领下人,出身寒微。入旗后,赐姓魏佳氏。对于这个女人,需要介绍一下。孝仪皇后,也就是“令妃”,她可是后宫中汉人女子的翘楚。

其一,封号稳步上升。魏佳氏初入宫的时候,仅是贵人,经过她的努力,这个女人的封号,居然稳步上升:乾隆十年,被封为令嫔;乾隆十四年,晋升为令妃;乾隆二十四年,晋升为令贵妃;乾隆三十年,晋升为令皇贵妃。乾隆三十年,她晋封为皇贵妃,皇后在第二年去世,那么,直到乾隆四十年魏佳氏去世,这十年的光景,后宫之中没有皇后,她就是宫中的老大了。

其二,宠冠后宫。宠冠后宫的标志就是,魏佳氏与乾隆帝生育了6个孩子,:乾隆二十一年,生皇七女;乾隆二十二年,生十四子永璐;乾隆二十三年,生皇九女;乾隆二十五年,生十五子颙琰;乾隆二十七年,生皇十六子;乾隆三十一年,生十七子永璘。我们从魏佳氏生育的年份看,从乾隆二十一年开始,乾隆帝46岁,魏佳氏30岁,一直到乾隆三十一年,乾隆帝56岁,魏佳氏40岁,他们之间保持了10年的生育期,也就是在这10年里,魏佳氏最为得宠。

其三,在宫斗中大获全胜。其实,魏佳氏的得宠远不止这些。乾隆帝宠她,爱她,信她,给她以最优厚的待遇,让这个女人尽享胜利者的快乐。毫无疑问,魏佳氏是一个敢于挑战的冒险家,她的对手就是中宫皇后乌喇那拉氏。在后宫之中,那拉皇后的下面是令贵妃,位置是最近的了。可是,她有更高的要求,就是晋封为皇贵妃。就在乾隆三十年,陪同乾隆帝南巡途中,在杭州的“蕉石鸣琴”这一问题被提上了日程。后来皇后被打入冷宫,乾隆三十一年七月,黯然死去。而魏佳氏,在皇后被打入冷宫、备受煎熬之时,她却如愿以偿,“乾隆三十年六月,晋封皇贵妃”。

其四,儿子被立为皇太子。打败了中宫皇后,晋封为皇贵妃,魏佳氏如愿以偿。但是,这不是她的最终目标。乾隆三十一年,她又生育了乾隆帝第十七子,使她达到生育6个子女的最高目标。那拉皇后去世后,她在宫中位置最高,到乾隆三十八年冬至节,她的儿子第十五子颙琰被“高宗密建皇储”(《清皇室四谱》)。虽然,魏佳氏并不能完全确定,但是,凭她的宫中地位,凭她的直觉,还是很有把握的。

其五,死后享哀荣。乾隆四十年,魏佳氏不幸病逝,走完了她49岁的人生。她的去世,使乾隆帝非常悲痛,他痛苦地写道:“强收悲泪为欢喜,仰体慈闱厪念谆。”表达自己悲痛而又思念的心情。到乾隆六十年,乾隆帝禅位,做太上皇,魏佳氏的儿子颙琰继位,她母以子贵,“著赠为孝仪皇后,升祔奉先殿。”她的神牌被摆放到太庙、奉先殿和陵寝大殿,她的棺椁被安放到裕陵地宫。这一切,都是那些宫中妃嫔们望尘莫及的事情,真是死后享哀荣。

诗人吴士鉴曾以《满汉通婚》为题,作诗一首:

汉姓难同色目侪,当年却特制诚乖。

东朝未下通婚诏,圣母曾闻氏魏佳。

尽管如此,满汉通婚这一做法,在宫中总处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之中,汉族女子和优秀的汉文化时刻在吸引着清代帝王。虽然,他们一再声称“宗室觉罗不得与民人结亲,违者按律治罪”(乾隆五十七年上谕),但处在大汉文化包围下的清代帝王,怎能做到这一点呢?所以,即使发生宗室联姻的事情,也只好听之任之,“不必离异”,只象征性地给一些处分而已。清史专家王钟翰先生曾就满汉通婚作过结论:“恰恰相反,在清代官书《清实录》里即有大量准许满汉通婚的明文记载。”

(一)

从姓氏起源来说佟佳氏在满姓历来有之

虽然现在很多资料都说孝康皇后是汉族的但是我认为还是满族人的

而且汉八旗和汉族人区别还是很大的。

孝康章皇后(1649年——1663年),佟佳氏,顺治帝妃嫔,生顺治帝第三子玄烨(即康熙帝),满洲镶黄旗佟图赖之女。

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佟佳氏被册封为妃,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佟妃15岁时生下爱新觉罗·玄烨,就是后来清圣祖康熙。直到玄烨即位,与孝惠章皇后并称两宫皇太后。 逝于康熙二年(1663年),年仅24岁。同年六月,佟佳氏与世祖福临合葬清东陵孝陵,谥号为: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端靖崇天育圣章皇后。 康熙的生母是满族汉八旗的,本来姓冯氏,满姓为佟佳氏,现在化简为佟氏。这样就少有人会想起“冯”根“佟”的关系。八旗满族有许多汉人,但在这些人的后人中,没有人认为自己是汉人。

这个是百度的那个,但是我认为顺治还没必要娶汉人为妻

清朝主张的满汉不通婚,不是指满人和汉人不能成亲,是严禁与汉族平民之后通婚的。

清朝旗人分为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其中汉八旗较为特别,从民族来看,他们是汉人;从属性来看,他们属于旗人。也就是说他们的户口簿上写的旗人,不管他身上流的是哪个民族的血,他都依法享有旗人的权利和义务。

严格来讲,满汉不通婚,指的是旗民不通婚。意思就是八旗子弟不能跟非八旗人通婚。再严格来讲,是八旗不能跟汉人平民子女结婚。

清代中前期所规定的满汉不能通婚,其中的汉指的是汉人,而不包括汉军旗人,因为清朝的八旗不仅仅是满八旗还包括蒙古八旗和汉八旗,满人与蒙古八旗和汉八旗之间是可以进行通婚的。

此前坊间一直传闻康熙皇帝的母亲是汉军旗人,实际上是以讹传讹,康熙皇帝的母亲是满人,而不是汉人。

扩展资料:

满汉不通婚,或严格来说是旗民不结亲,是满族的旗制,祖制或祖训,后来渐渐成了全族人的定规,而并非大清律的一条。尽管没有律令方面的严格规定,但满族人几百年来基本遵守这条定规。自女真建国以来,历史记载的满汉通婚的例子很少。

但其间也有一些例外。

顺治五年(1648

年),摄政王多尔衮告谕礼部:“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臣子,欲其各相亲睦,莫若使之缔结婚姻,自后满汉官民有欲联姻好者,听之”。(《世祖实录》第四十卷)。

可是,几天之后,多尔衮对于满汉通婚作了进一步规定:凡希望嫁给汉人的满族官员之女需呈明户部,登记户口;希望嫁给满人的汉族官员之女也需报户部登记;非官员家妇女许配满人听其自便,无须报部。并告诫满人务必合法结婚,除了正式的妻子,不许另占汉族妇女。

-满汉通婚

对于末代皇帝溥仪的几任妻子,人们讨论最多的便是他的皇后婉容和皇妃文绣,一个疯了一个离了。而对于他的第四任妻子李玉琴却知之甚少。

李玉琴出生于1928年, 生于长春市一户普通家庭,1942年考入伪满新京南岭女子优级学校。1943年春,祥贵人谭玉玲过世半年后,日本人忙着给溥仪“选妃”。

日本人给溥仪拿来很多日本女子的照片,溥仪一看就是换汤不换药,还是要在他身边安插眼线。他表示要娶中国女子为妻,日本人同意了,可是却得由日本人来挑选来操办。他们在旅顺大连日本人办理的学校,挑选了51张照片。溥仪却说,既然不如凑到54张。

这简直是小菜一碟,日本人很快又找来三个女孩子的照片,正纳闷溥仪要搞什么花样,却见他拿出一副扑克牌,54张的扑克牌对应54位女孩子,他从中随便抽出一张。

李玉琴就这样被抽中了。

那么,李玉琴真是这样被胡乱选中的吗?

其实不然,看似“乱选”,溥仪其实却是有他的打算。他在《我的前半身》中写道:“这些人都是日本人训练出来的,那我就挑个年纪小的,文化程度低的,就算你洗过脑,也不至于中毒太深,只要工夫作好了,还可以训练回来。 ”

就这样,年仅15岁的李玉琴被选入伪满洲国的皇宫中,并被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封为福贵人,成为了溥仪的第四位妻子。

入宫后,李玉琴对溥仪的最初印象很不错,和蔼可亲,又关心人。然而对于一个年仅15岁的小女孩来说她的命运已完全不受自己掌控。溥仪给她规定了二十一条,都是一些封建礼教的三纲五常,这些束缚她的。不许这个,不许那个,她看了半天最后莫名其妙就写出一个死亡的死字来,溥仪看了以后大发雷霆。

1945年日本投降,李玉琴跟着溥仪逃难到通化临江县,后来二人失散,李玉琴回到了长春娘家,继续寻找溥仪的下落。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教育、帮助下,李玉琴摆脱了娘家封建家庭的控制和约束,开始外出与社会交流,参加社会活动。1956年,李玉琴被安排在长春市图书馆工作

李玉琴和溥仪夫妻一场,还是很有感情的,1955年夏,她接到了溥仪写给自己的信之后,马上前往抚顺见到了苦等10年的溥仪。

当时溥仪关在战犯管理所里,是一个不知道何时被释放的战犯,李玉琴作为一个“汉奸”的家属,在那个阶级划分得很清楚的年代,谁都对她的前途充满担心,当时有不少人都劝说她尽快和溥仪离婚,否则,真不知道得来的工作,什么时候,会因为“汉奸”家属的关系而失去,于是两年后李玉琴与溥仪离婚了。

1958年,她与一位吉林省广播电台黄姓的工程师结婚,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2001年4月24日,李玉琴在长春病逝,享年73岁,结束了坎坷而传奇的一生。晚年的李玉琴生活幸福,作为两级政协委员,她认真履行职责,参加各项社会活动。还把保存多年的珍贵宫廷文物捐献给伪满皇宫博物院。

清朝皇宫中姑姑可以婚嫁。

鉴于历代宦官的流弊,早在清朝顺治十三年,就废除明朝的太监机构,改设十三衙门,康熙十六年,又废除了十三衙门,设总管内务府,置总管太监二人,管理宫中一切事务。

从这一年起,清宫的宫女绝大多数都是由内务府三旗和八旗官员的家中选出来的。清宫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征用宫女,在当时把这种征选叫做挑秀女。

在内务府管辖下世代为皇家服役的三旗是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凡宫女是从这三旗的人家挑选出来的,都住在宫内的最后一排房子里,除了早晚侍候主子起居的时候以外,绝对不可以到前殿来。这些穷苦旗人家的女孩子来宫里,简直无异于在这里坐监狱。

宫女大抵从十三四岁即被挑选入宫当差,非到二十岁以后不能‘放出’回家,也不能象妈妈(仆妇)和太监们那样,还可以请假外出。

宫女的命运有几种:

1、被皇帝看中,飞上枝头做‘主子’;

2、默默无闻,辛辛苦苦做到期限,再加上一点运气,得以回家;

3、被有权势有地位的‘主子’看中,时间一长变成老宫女,得到‘姑姑’称谓,并拥有管束责打宫女的权力;

4、被有点良心有点福气的‘主子’看中,对其忠心耿耿,由此赚到金银满钵回家;五是碰到坏心术的‘主子’(皇后,嫔妃,贵人),虽然也有钱赚,但或许会丢掉性命,总之是场冒险;六是受姑姑和上层太监以及‘主子’的重重压力,不幸含冤背黑锅而死去的。

扩展资料

清政府对内蒙古实行特殊管理。一方面以联姻来笼络蒙古各部首领,以宗室女外嫁各部首领及其子侄。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实行分而治之的“扎萨克制”,亦即盟旗制度。 

按照这种制度,原蒙古各部称为盟,是内蒙古地区最基本的行政单位,旗设旗长,即“札萨克”,为世袭之职位。旗下设佐、什,受旗长管制。若干相邻的旗为一盟,盟有盟长,由中央直接任命。盟为监察区,不属行政单位。

当时主要有哲里木、昭乌达、锡林郭勒等盟。各盟旗直接对中央负责,受理藩院的管理。另外,在内蒙古地区设热河都统、察哈尔都统和绥远副将军,率军驻防要地,以加强军事控制。

清统一了蒙古各部后,对蒙古的统治策略是,既要使其不再成为朔方边患的势力,又要笼络其奴隶主们统治蒙古族人民,使蒙古成为清政府统治全国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和清帝国北部疆域不设防的屏障。包括在蒙古大力扶植推广喇嘛教,有效的收服了人心,维护了蒙古地区安定局面。

参考资料:

-清朝

-清朝选秀

每一年暑期都是有一部热播电视剧,那年暑假热播电视剧是延禧攻略大全。距延禧攻略大全的大结局完成早已有一段时间了,大结局魏璎珞当上了皇后,但她心爱傅恒只因她,受障气盘绕最后丧生于竞技场。海兰察替傅恒问魏璎珞:“魏璎珞,这一生我守着你,早已守可以了,来世能不能换你守着我”相信很多人在看到魏璎珞回应“好,我答应你”时,都是会泪崩。

剧中的富察护卫风流倜傥,是许多婢女心中的高冷男神,许多反派角色的变坏,都是因为无法得到傅恒的情,才走了极端化,纯妃和尔晴便是他们中的典范,不得不承认,一遇傅恒误终身啊!

但这位高冷男神只倾情于魏璎珞,他一直尽自己所能保着魏璎珞。但剧中两个人却不曾走到一起,魏璎珞嫁给大猪蹄而傅恒也娶尔晴,两人都有了自己的家中(新的人生)。魏璎珞往往爱傅恒不但因为她对自己好,还因为他是个勇于担当的男子。

傅恒与尔晴结婚后便将对璎珞的爱情埋在了内心,确定与妻子好好生活日子。但这一切也被尔晴给作没了,在得知被妻子戴了绿帽后,富察并没决然的把它休弃,而是将她囚禁家里。尔晴却一而再再而三的闹,最终变成害死富察皇后的最后一根稻草,她也因此丧生于魏璎珞和苏明玉之手。妻子去世后,富察一直默默的守护着心爱女人魏璎珞。

不过大家应当都明白,富察与魏璎珞这最好的爱情小故事仅限电视连续剧,它是绝对不会出现在了现实生活中的。但是与剧中相近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傅恒,的确如剧中叙述的那般心心相惜。虽然他家世显赫,但他在感情层面却很专一,一生只爱一个女性,仅有一位妻子,从来不小妾。它的妻子瓜尔佳氏是大清国第一美女,两个人结婚后富察傅恒对妻子一心一意,两人还一同成就了六个子女。

许多古装电视剧将弘历刻画的很沾花惹草,实际上中国历史上的弘历还是挺痴情的,他这一生最爱的女子就是它的妻子富察氏。秉着五十步笑百步原则,乾隆对傅恒这一内弟也非常的不错。以致于傅恒在短短七年内,便从一个小小的护卫升至了后朝一品高官位置。

其实对很多人而言即然当上了这么大官,那样就能够不必再为前途打拼了。可是出世贵显的傅恒却与那些人不同,从小的报仇就是保卫祖国,如果需要为国家付出生命也无怨无悔的那类。因此在几回清与外战斗时,富察都义无反顾地冲到了战地。

富察傅恒在多次战场上立下了百战百败,对于一个将领来讲该是无比的荣誉了。人们常说老天爷让你打开一扇门的前提下,很有可能会让你合上一扇窗。可是造物主要为傅恒开门时一定是忘了关窗子了,由于他做到了好多人穷极一生想要达到的目标爱情事业双收。有可能是老天爷中后期回过神来忘记了一些什么,便在富察没满50岁时夺走了他的生命。

乾隆30年,缅甸部队常常侵犯云南、贵州边境线,因为早期的不重视,明军屡次溃败,也有3位云贵总督因战争不好,在任上自尽,这时候的乾隆才意识到事情的迫切性,因此派傅恒出战。乾隆34年,傅恒在搞清楚了双方的情况后,对缅军发起了突击,并取得了胜利,此后扭曲了对局。但此役中,许多战士染上了瘴疠之疾陆续生病,傅恒也不小心中招,并且在返京后第二个月就去世了,去世时没满50岁。

因为延禧攻略大全这部剧在播出以前,便一直对外宣称是一部历史时间复原度很高的剧,因此很多延禧攻略大全迷非常好奇在历史上到底有什么傅恒此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6074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7
下一篇2023-10-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