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因为丑闻不得不离开韩国,选择到中国来发展,最后还成了女明星,她就是克拉拉。克拉拉在韩国原本是一个小明星,来到中国发展之后,却一跃成为女神级别的人物,不得不说,克拉拉本人还是很有能力的,在丑闻缠身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获得不错的发展。
克拉拉在韩国的发展一开始,克拉拉在韩国并不是以演员的身份出道的,原本她只是一个网红,后来因为得到试镜的机会,成功在电视剧《透明人崔长洙》出演一个小角色。在之后她也接过不少的角色,都是基本都不是主角,戏份不多,没有什么展示自己的机会,所以,在韩国的演艺圈里,她只属于不温不火的二三线女星。
资源本身就不多的她,在娱乐圈的发展很不顺利,但是最让她遭受打击的,是和自己经纪公司的矛盾。当时克拉拉对公司提出指控,举报公司的负责人骚扰自己,想要离开公司,这件事当时闹得很大,很多人都克拉拉又是一个被潜规则的可怜女孩。但是当证据公布之后人们才发现,原来克拉拉才是那个点火的人。是她主动对公司的负责人进行各种暗示,目的很不单纯,在败诉之后,克拉拉选择离开中国。
来到中国发展后十分顺利在韩国丢掉口碑之后,克拉拉将目光瞄准了中国市场。身材出众、脸蛋可爱的她,很快就得到了一些角色。她在《情圣》里面的演出让很多观众对她印象深刻。之后,她又出演了很多曝光度很高的角色,比如《沉默的证人》中的郑安琪,还在《唐人街探案3》中露脸,这些角色,让她的知名度一下子大增。
除了演戏,克拉拉还发布了一些音乐单曲,反响也很不错。在唱歌和演戏这两方面,克拉拉虽然说不能算顶级,但是至少算是优秀的那一批。加上过人的长相和身材,克拉拉的发展势头可以说是相当迅猛。
在韩国被观众唾骂的她,到了中国就摇身一变成了小女神,听起来的确有一些不可思议。在一些选美评比里,克拉拉甚至当选过亚洲第一美女,这些评比听起来没有什么可靠性,但是至少可以反应出人们还是很吃克拉拉的颜值的。
收获事业的同时也收获了爱情在离开韩国之后,克拉拉不仅事业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个人的感情生活方面也有了重大发展。克拉拉在感情方面比较低调,恋爱的对象不是娱乐圈中的人物。2019年,克拉拉低调完婚,连媒体都不知道此事。关于结婚对象,人们只知道是一个生意人,经济实力雄厚。如今的克拉拉,有了家庭的支持,相信对于以前的丑闻也不再在意了。
克拉拉为什么能成功克拉拉之所以能成功,我认为是离开韩国帮助了她。的确,在韩国的时候,她是犯错误的那一方,为了获得资源,她主动勾搭公司上层,从受害者编程抵制对象后,克拉拉没有再留恋韩国,来到了市场广阔的中国。她的那份长相和身材,来到中国之后掀起了一阵狂热。
在韩国继续发展,她的黑历史永远不会过去,在中国的话,人们只当她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演员,长得好看、声音甜美就完了,其他的观众根本不在意。
作为观众的我们,如果不是经过仔细的了解,或许也不会知道克拉拉原来有这么黑暗的历史。但是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在荧幕上可以给我们带来可爱的表演。那些黑历史都发生在韩国,和我们中国观众关系不大,这也是很少有人拿黑历史攻击克拉拉的原因。
总结相比起韩国的娱乐圈,中国的娱乐圈并没有那么黑暗,也没有那么多所谓的潜规则,只要你实力过硬,就有可能火。如今的克拉拉已经成为中国娱乐圈准一线的女明星,每年都能够接到不少热度很高的戏,不管是**还是电视剧,我们都有机会在荧幕上看到克拉拉。
不熟悉她的观众,还以为她是个中国人。在我看来,每个人都会有黑历史,抓着黑历史不放是没意思的,只要她现在是老实作风的演员,遵纪守法,在努力演戏,就没有什么好黑的。
我们经常说,任何人生而平等,的确,所有人只要降生的那一刻,就没有高低贵贱,男性与女性的地位也一样。千百年来,虽然不仅在国内还是国外,男女不平等的歧视其实依旧存在,但是作为女性,每个人都拥有过好自己生活的权利。
活了108岁的英国的克拉拉·米德摩尔**,从懂事的时候开始,她就一直细心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她不用依靠任何人,也不依赖于任何东西,她永远只相信自己。就这样,她活了108年,当人们问她长寿的秘诀的时候,她的回答却让所有人震惊。这位108岁高龄的老人,究竟拥有着怎样长生不老的秘密呢?
一、童年的克拉拉
1903年,克拉拉出生于苏格兰。那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几乎一触即发,整个世界都处于剑拔弩张的关系之中,所有的一切都是未知数,包括克拉拉一家人的未来。
于是,为了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为了给自己的女儿好的生活,克拉拉的父母带着自己的女儿离开了故乡,开始辗转世界各地。他们曾经达到过非洲的埃及,后来来到了加拿大,之后又来到了新西兰,所以在很小的时候,克拉拉几乎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终日行走在在无穷无尽的旅途和无休止的搬家之中。
克拉拉12岁的那一年,战争还是爆发了。枪声响起的那一刻,世界的阳光被遮蔽了,取而代之的,是无穷无尽的黑暗还有血肉模糊的场面,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战争的悲痛之中,很多人流离失所,甚至为此而丧命。
在克拉拉的故乡,为了支援前方的作战,所有的男人都上了前线,在战争的第一线浴血奋战。克拉拉家乡只剩下了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还有孩子,男人在前线作战,女人在后方提供保障,同时,也享受着男人们拼命为她们换来的和平。正因为这样,原本男女不明等的现象更加明显了,在沙场上浴血奋战的男人们是功臣,而女人,只是他们的附属品,除此之外,女人根本没有什么地位可言。
但是,那可能是大部分女人的命运,却绝不是12岁的克拉拉的命运。12岁的克拉拉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她坚定地表示:“我一定要独立,宁愿孤独一生,也不愿让愚蠢的婚姻成为我的束缚”。
于是,12岁的克拉拉发誓自己永远不会结婚。当时她在父母眼里只是一个小孩,父母对于她的话也并没有放在心上,只当她是在开玩笑罢了。
二、克拉拉的成长
只有克拉拉知道,发誓要靠自己,绝对不结婚的自己有多么认真。于是,她开始制定属于自己的计划,开始从简单的工作开始做起,为了积累一些经验,也为了攒一些钱,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经过了她很长时间的努力,她终于攒够了550英镑,于是,她离开了自己生活了很久的新西兰,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大不列颠。
在她的故乡,克拉拉找到了一份秘书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十分稳定,连收入也很可观,克拉拉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开启了独立的生活。但是,在克拉拉生活的那个时代,即使是身处在十分开放的国外,女性到了适婚的年龄、找到了合适的对象还是要结婚的。
克拉拉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很快地走进婚姻的殿堂,她依旧保持着自己独身主义的理念,过着一个人的生活,她一个人上班,一个人旅行,身边没有任何人的陪伴。
我的毕业论文就写的这本小说,大卫的妈妈生性非常软弱,又很善良,默德斯通这个男人首先是看中大卫家的财产,然后又见大卫的母亲十分年轻漂亮,所以通过甜言蜜语让克拉拉喜欢上了他。而且对于一个内心软弱的单身妈妈来说,重获爱情和依靠使她感到非常的快乐。当她的女仆辟果提劝阻她的时候,大卫的母亲嚎啕大哭,可见这女人非常需要受到保护也受不了刺激她的话。并且在还没有结婚的时候,Murdstone对大卫一点都不会坏,只是不足以让大卫喜欢上他而已
阿道夫·希特勒出生在一个中下等人家,但却有着与一般劳动人民家庭所不同的经历。�
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奥地利人,祖祖辈辈住在瓦尔德维尔特尔迪,这里位于多瑙河和波希米亚—摩拉维亚边界之间,丘陵起伏,森林密布,有不少农家村庄和小块农田。虽然距离首都维也纳只有50英里左右,却有着一种穷乡僻壤的景象,就像奥地利生活的主流没有经过这里一样。这里的居民性格保守执拗。但希特勒一家人却与众不同,有一种不能安定下来的气质,总是要想从这个村庄搬到另外一个村庄,从这个行业改做另外一个行业,和亲戚们的关系都比较疏远,而在同女人的关系上,喜欢过一种罗曼蒂克的波希米亚式的生活。�
阿道夫·希特勒是一个奥地利海关小职员第三次婚姻中所生的第三个孩子。1889年4月20日晚上6点半,呱呱落地,出生在勃劳瑙镇一家名叫波麦的小客栈里。父亲是个私生子。考虑到他的出身和早年的生涯,很难想象有比他更不相称的人来继承俾斯麦、霍亨佐伦家族皇帝和兴登堡总统的衣钵了。�
阿道夫一家都有一种古怪的脾气。祖父约翰·希特勒是个打短工的磨坊工人,为了招揽活计,整天价在下奥地利各个村庄走村串户。1824年,阿道夫·希特勒的祖父同当地一个穷人家的姑娘成了亲,婚后5个月生了个儿子,因为不足月,加上生计困难,没过多久,母子二人先后夭亡了。从此,老约翰·希特勒又过起了鳏夫生活。18年后,老约翰在杜伦绍尔做工的时候,又娶了一个47岁的农妇,名叫玛丽亚·安娜,她是施罗尼斯村庄的人。这位夫人,虽过烟花盛年,但她的私生活并不检点,在结婚前5年就生了一个私生子,名叫阿洛伊斯,这就是纳粹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父亲。阿洛伊斯的真正父亲到底是谁众说纷纭,有的说是约翰·希特勒,有的说不是,但这都没有确凿的证据。不过约翰娶了这个女人之后,并没有按着当地的习惯,把这个儿子正式登记,因此,这个孩子长大后,人们都叫他阿洛伊斯·施克尔格鲁勃。�
安娜1847年去世,此后30年,老约翰销声匿迹,不知漂流到何处去了。直到他84岁那年,约翰才在瓦尔德维尔特尔迪认子归宗。他在三个旁证面前,向一位公证人宣誓,他就是阿洛伊�斯·�施克尔格鲁勃的父亲。从此以后,阿道夫父亲的合法姓名就改为阿洛伊斯·希特勒了。自然这个姓氏也就传给了他的儿子。�
对此,多思善想的德国人曾有种种推测和评论。有的说,如果这个84岁的流浪汉在他妻子去世30年后没有突然出现,承认自己是年已39岁的儿子的父亲的话,阿道夫·希特勒的姓名就成了阿道夫·施克尔格鲁勃了。这个姓氏由德国南部人读起来,声音是非常滑稽可笑的。希特勒本人似乎也承认这一点。他曾告诉他少年时代的一位密友说,施克尔格鲁勃这个姓氏在他看来非常粗鄙俗气,既不好听,又累赘拗口;而希特勒这个姓氏既顺口,又好记。因此,没有比他父亲改姓更使他高兴的了。�
阿洛伊斯的母亲早逝,父亲常年在外,因此阿道夫·希特勒的父亲是由他叔父扶养大的。阿洛伊斯成人之后,起初在希皮塔耳村学做鞋匠,但是他像他的父亲约翰一样,喜欢游荡,缺乏固性,不久就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谋前途去了。到18岁的时候,他在萨尔斯堡附近成了奥地利海关的边境警察,9年后提升为海关小职员,当时就娶了个海关官员的过继女儿安娜·格拉斯尔—霍勒为妻。夫人给他带来了一份小嫁妆和社会地位。但是,这次婚姻并不美满。论年龄,女方不仅比丈夫大14岁,而且身体虚弱,一直没有生育。16年后两人就分居了,再隔3年,在1883年,她就去世了。�
阿道夫·希特勒的父亲阿洛伊斯是个好色之徒,在与妻子安娜·格拉斯尔—霍勒分居前就与一个年轻的旅馆厨娘弗朗席斯卡同居了。她在1882年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小阿洛伊斯,这就是希特勒异母同父的大哥。在发妻去世后1个月,他就同厨娘正式结婚,3个月后又生了个女儿,名叫安吉拉。第二次婚姻历时也不久,不到1年弗朗席斯卡就因肺病死亡。�
阿洛伊斯生就的桃花运,在二房夫人去世6个月后,就同他的外甥女结婚了。新娘不是别人,正是抚养他成人的并为之过继的亲叔父的外孙女。姑娘名叫克拉拉·波尔兹尔,年方25岁,比她的舅舅丈夫年轻23岁。那时舅舅和外甥女结婚,这不仅在东方被认为是不合伦理的,就是在男女社交开放的西方国家也是少见的。当时村中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舅舅甥女配婚姻,年龄悬殊笑煞人,生儿育女乱了套,伦理体面全丢尽。”因为阿洛伊斯是克拉拉的舅父,他们要结婚,必须申请教会批准。其实这位海关职员在第一个妻子在世时,就以膝下空虚为名把克拉拉领来做过继女儿,当时他就生了歹意,打算病妻一断气就娶克拉拉为妻。这件事情所以拖到1885年1月7日才办,主要是在克拉拉满16岁到了合法结婚的年龄时,就发生了阿洛伊斯正式改姓和继承叔父(克拉拉的外祖父)遗产的事。在这个节骨眼儿,舅舅和外甥女结婚,怕被人耻笑;此外,也许因为阿洛伊斯在这时与厨娘弗朗席斯卡已同居。因此,这桩婚事就被推迟了。在这种情况下,年已20岁的克拉拉一气之下就离开舅舅家到维也纳去当女佣人了。�
在克拉拉与舅父结婚刚满4个月,就生下了头一个儿子古斯塔夫,不幸在襁褓中夭折,1886年生下第二个孩子爱达,也没有活成。阿道夫是阿洛伊斯第三次婚姻中的第三个孩子。以后,阿道夫的母亲又接连生了两个弟弟。阿洛伊斯一生结过三次婚,生养了七个孩子,但只养活了三男一女,其中阿道夫·希特勒是全家“最出类拔萃”的了。�
希特勒同父异母的哥哥阿洛伊斯·马茨尔斯伯格(后来正式改名为阿洛伊斯·希特勒),在一生中有好多年一直在吃官司。根据德国作家海登的记载,他在18岁时因偷窃而被判5个月徒刑,20岁时又因为同一罪名被判8个月的徒刑。他最后搬到德国住,结果又继续出事。1924年,阿道夫因为在慕尼黑举行政变而身陷囹圄,阿洛伊斯在汉堡因为重婚而被判6个月的徒刑。直到国家社会党执政后,阿洛伊斯的境况才好了一些。他先在柏林郊区开了一家小啤酒店,在战争爆发前不久,就搬到首都繁华的西区维登堡广场。从此顾客盈门,买卖兴隆。�
阿道夫的异母同父的姐姐安吉拉是个漂亮的姑娘,年轻时嫁给税务官拉包尔,后来姐夫死了,希特勒把她接到德国来替他管家。她于1936年离开了他,又嫁给德累斯顿的一位建筑教师,当时希特勒已是德国的总理兼独裁元首,对姐姐的离去很不高兴,据说连结婚礼物也没有送。姐姐安吉拉是一家中唯一同阿道夫来往密切的人。不过还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安吉拉的女儿,也就是希特勒的外甥女吉莉·拉包尔,一个美丽的**,不久阿道夫就同她发生了爱情。正是:舅舅爱外甥女是门风,阿道夫·希特勒步父行。�
希特勒就是诞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中,并在这个家庭中受到熏陶和影响。在他年满六岁的时候,父亲把他送到一家公立的学校念书。恰好这年正是希特勒的父亲从海关退休的时候,那是1895年,刚好58岁。在此后四五年中,这个按捺不下心的靠养老金为生的人,在林嗣附近的许多村子里搬来搬去。到他儿子12岁的时候,已搬了七个地方,换了五个学校。希特勒在兰巴赫附近的本笃派修道院学习了2年,他参加了唱诗班,选了唱歌课。据他自己记载,他梦想将来做牧师。�
11岁的时候,阿道夫被送到林嗣上中学。这需要他父亲破费一点钱,也说明他父亲有志让儿子走自己的道路——做个公务员。但是,这却是做儿子的最不想做的事。�
希特勒后来回忆说,“当时我才11岁,不得不第一次违抗我父亲的意愿……我不想当公务员。”他对纳粹党的副领袖赫斯讲述了他当时的思想:��
我不要当公务员,不,不。我父亲为了要使我热爱这个职业,对我讲了些他自己一生经历中的故事,但是这一切努力的结果适得其反。我一想到坐在一间办公室里,被剥夺了自由,不能再自由支配我的时间,不得不把我的一生花在填写各种各样表格上面,心中就感到作呕。……有一天,我终于决定要做个画家,做个艺术家。我的父亲听后吃了一惊,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
“什么画家艺术家”�
他疑心我发疯了,也很可能他以为听错了或者理解错了我的话。但是一等到他弄清楚了以后,特别是他意识到我不是开玩笑以后,他极其坚决地反对这个打算。�
“艺术家不行!只要我还剩一口气,我决不答应!”我父亲决不改变他的“决不!”而我却加强了我的“决心!”��
这场斗争第一次表现了希特勒倔强的性格,这种性格日后终于使他克服了看来是无法克服的重重障碍和困难,而促使了他狂妄野心的发展;而且使反对他的人目瞪口呆的是,这种意志使得德国和欧洲盖上了一个无法抹去的烙印。�
希特勒后来说,这次冲突的一个结果是,他在学校里就不再好好念书了。“我想,我父亲发现我在中学里成绩不好以后,就会让我实现我的梦想,不管他是否愿意。”�
34年以后写的这段话,可能有一半是为他学习成绩不好辩解。希特勒在小学里成绩一贯良好。但在林嗣中学里却坏得异乎寻常,终于在没有得到应有证书的情况下,不得不转学到距林嗣相当远的希太尔州立中学,他在那里呆了不久,没有毕业就离开了。�
希特勒在学习上的失败,使他后来耿耿于怀,常常嘲笑教书“先生”,嘲笑他们的学位、文凭和学究气。甚至在他临死前34年在最高统帅部里忙于军事战略、战术和指挥大的战役的时候,他也常常在晚上同他党内的老伙伴闲谈时挖苦他年轻时的教员如何愚蠢。这个疯狂的天才,这时已是亲自指挥部署在伏尔加河到英吉利海峡的几百万大军的最高统帅了,他的这种聊天内容还有一部分保存在《希特勒秘密谈话录》里:��
想到担任我的教师的那些人,我就觉得他们大多数是有点疯癫。称得上是好教师的人是例外。这种人居然有权阻挡一个青年的道路,使人觉得真是可悲。(1942年3月3日)�
我们的教师都是专制魔王。他们一点也不同情年轻人;他们的唯一目的是要填塞我们的脑袋,把我们变成像他们那样的博学人猿。如果有学生显出一丝一毫独创性,他们就要无情地折磨他,我所认识的一些模范学生,后来在社会上都失败了。(1942年9月7日)��
在希特勒的学生时代,唯一给了他强有力的、后来证明是有决定性影响的是林嗣中学的历史教员利奥波德·波伊契博士。他的家乡在南部同南斯拉夫人接壤的德语边疆地区,他在那里遇到的种族纠纷的经历,使他成了一个狂热的日耳曼民族主义者。虽然波伊契博士给他的这个学生的历史分数只是“中”,他却是希特勒热烈赞扬的唯一教员。希特勒后来写道:��
我有幸遇到了一位很少的人懂得的……去芜存精的原则的历史教员,这对我后来的生涯也许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林嗣中学我的教师利奥波德·波伊契博士身上,这个条件得到了真正理想的满足。他是个温和但是严格的长者,不仅能够以其滔滔不绝的口才吸引我们的注意,而且也能够使我们听得出神。即使到今天,我还怀着真正的感情怀念这位头发斑白的人,他的激烈的言词,有时能使我们忘记现在,好像变魔术一般,把我们带到了过去的时代,穿过重重的时间之雾,使枯燥的历史事实变成生动的现实生活。我们坐在那里,心里常常燃烧着热情,有时甚至感动得流泪……他利用我们萌芽状态的民族热情作为教育我们的手段,常常唤醒我们民族荣誉感。��
1903年,希特勒的家庭发生了重要的变故。1月3日,他的父亲阿洛伊斯·希特勒因肺出血溘然去世,享年65岁。他的病是在早晨散步时发作的,几分钟以后就在附近一家客栈里死在一个邻居的怀里。当他的13岁儿子看到父亲的尸体时,不禁痛哭失声。希特勒的母亲当时42岁,住在一所简陋的公寓里,靠不多的积蓄和养老金抚养两个遗孤阿道夫和保拉。她秉承丈夫的意愿,百般劝说儿子好好进学校读书,继承父业,但希特勒却比以前更加坚定,下决心不愿干这个行业。阿道夫继续荒废他的学业。�
希特勒常常说此后的二三年,是他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他不愿上学,母亲又劝他去做工,学一种手艺,他却陶醉在将来做艺术家的美梦里,整天在多瑙河畔逍遥闲荡,享受“空虚的舒服生活”。虽然体弱多病的母亲靠微薄收入很难维持生计,年轻的阿道夫却拒绝出外谋生来帮助母亲。用任何正当职业来维持哪怕是他个人的生活,对他来说却是想也不愿想的,而且毕生如此。�
希特勒虽然下定决心要做艺术家,但是他在16岁的时候,已经热衷于政治了。当时他对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匈帝国境内的所有非日耳曼民族已经有了强烈的憎恨,对于凡是日耳曼的一切,都有着同样强烈的热爱。16岁的希特勒,已经成了一个死不悔改的狂热的日耳曼民族主义者。�
尽管过了这么久的闲荡生活,他似乎很少有一般少年所有的无忧无虑的心情。据希特勒少年时的密友库比席克后来回忆说:“他处处只看到障碍和敌意,他总是碰到什么东西同他作对,总是同世界闹别扭。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他把什么事情看得很开的。”就在这个时候,这个厌恶学校的青年人忽然喜欢起读书来。他参加了林嗣成年教育图书馆和博物馆学会,大批大批地借阅图书。他的少年友人回忆,他总是埋头在书堆里,其中最喜欢阅读的是关于德国的历史和德国神话的著作。�
到了1906年,希特勒满17周岁后,林嗣这个小城市已经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了。金碧辉煌的巴罗克式的帝国首都维也纳,就开始向这个野心勃勃、幻想驰骋的青年招手了。于是,他带着母亲和亲戚们凑的一些盘缠,到这个大都市混了2个月。虽然维也纳日后成了他一生中度过最惨淡岁月的地方,惨到几乎流落街头,但是他第一次到那里的时候,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维也纳处处使他目眩神迷。他成天价在街头闲逛,兴奋地瞻仰环城路附近的宏伟建筑,在博物馆、歌剧院、剧场中所看到的景象使他眼花缭乱,如醉如狂。�
在这里,他想完成他当艺术家的宿愿。1年以后,1907年10月,他又回到首都来参加美术学院的入学考试,这是他要实现做画家的梦想的第一个实际步骤。他当时年方18,充满希望,像一匹野马,但是这种希望因为成绩不佳而马上化为泡影。但希特勒并不死心,次年又试了一次,这次由于他的绘画太差,根本没有让他参加正式考试。后来,他又想进建筑学校,也终因学业不济,没有去成。这些,对于这个野心勃勃的青年来说,仿佛是晴天霹雳。��
真是祸不单行,又一个噩耗向他袭来。这时,他母亲又患了致命的乳腺癌。于是,他就回到林嗣。自阿道夫离开学校以来,多灾多难的母亲和姐姐凑钱供养了他达3年之久,但他却一点成绩也没有。1908年12月21日,林嗣开始披上圣诞节的盛装时,阿道夫·希特勒的母亲去世了,两天后她被葬在利昂丁丈夫的墓边。对于这个19岁的青年来说,无疑是个可怕的打击。他说:“我敬畏父亲,却爱母亲,她的去世使我的宏愿突然不能实现,贫困和残酷的现实迫使我作出一个迅速的决定:我面临着想办法谋生的问题。”�
想办法!他无一技之长,又一向轻视体力劳动,从来没有想靠自己的劳动赚一分钱。但是他并不气馁。他向亲友告别,发誓他若不得志,决不回乡。正是:浪子狂游寻天堂,野心勃勃去他乡。
富兰克林·罗斯福
一个小男孩几乎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因为患脊髓灰质炎而留下了瘸腿和参差不齐且突出的牙齿。他很少与同学们游戏或玩耍,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他也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
在一个平常的春天,小男孩的父亲从邻居家讨了一些树苗,他想把它们栽在房前。他叫他的孩子们每人栽一棵。父亲对孩子们说,谁栽的树苗长得最好,就给谁买一件最喜欢的礼物。小男孩也想得到父亲的礼物。但看到兄妹们蹦蹦跳跳提水浇树的身影,不知怎么地,萌生出一种阴冷的想法:希望自己栽的那棵树早点死去。因此浇过一两次水后,再也没去搭理它。
几天后,小男孩再去看他种的那棵树时,惊奇地发现它不仅没有枯萎,而且还长出了几片新叶子,与兄妹们种的树相比,显得更嫩绿、更有生气。父亲兑现了他的诺言,为小男孩买了一件他最喜欢的礼物,并对他说,从他栽的树来看,他长大后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植物学家。
从那以后,小男孩慢慢变得乐观向上起来。
一天晚上,小男孩躺在床上睡不着,看着窗外那明亮皎洁的月光,忽然想起生物老师曾说过的话:植物一般都在晚上生长,何不去看看自己种的那颗小树。当他轻手轻脚来到院子里时,却看见父亲用勺子在向自己栽种的那棵树下泼洒着什么。顿时,一切他都明白了,原来父亲一直在偷偷地为自己栽种的那颗小树施肥!他返回房间,任凭泪水肆意地奔流
几十年过去了,那瘸腿的小男孩虽然没有成为一名植物学家,但他却成为了美国总统,他的名字叫富兰克林·罗斯福。
爱是生命中最好的养料,哪怕只是一勺清水,也能使生命之树茁壮成长。也许那树是那样的平凡、不起眼;也许那树是如此的瘦小,甚至还有些枯萎,但只要有这养料的浇灌,它就能长得枝繁叶茂,甚至长成参天大树。
普京童年趣闻
4岁溺水差点没命
1952年l0月7日,41岁的伊万诺夫娜在列宁格勒一家妇产医院生下了普京。亲朋好友都管普京叫“迟到的孩子”。此前,普京母亲玛丽亚伊万诺夫娜已经痛失两子。二次大战前,第一个孩子奥列格因患百日咳而夭折;第二个孩子阿里克在列宁格勒遭封锁期间在幼儿园因感染猩红热而早亡。
普京的降生为其已届中年的父母带来了极大的慰藉和无尽的欢乐,只可惜他们不能亲手养育他们的爱子。为一家生计,父亲从早到晚都在列宁格勒车辆厂劳作,母亲产后时常有病,身体虚弱。因此,普京一生下来便由其叔父母抚养。
叔父亚历山大绘声绘色地对记者讲起普京幼时的一次“历险”。“那是沃洛佳4岁的时候。一天,我带沃洛佳去钓鱼。我坐在3米高的河岸上,把鱼竿放进水里,就一门心思地钓了起来。沃洛佳爬到我脖子上看鱼儿怎样在水里嬉闹,怎样上钩。过了一会儿。我下意识地低了一下头。没想到,这孩子一下子来了个倒栽葱,扑通一声掉到了河里。我急忙撂下鱼竿,飞身下河去救沃洛佳。不想,这时他已沉到了河里。我紧随其后,可就是不见人影。沃洛佳足足1分钟没有踪迹,我可被吓坏了。正在我不知所措时,沃洛佳却突然浮出了水面,他人居然好好的,只是不住地打冷战,大口大口地吸气。原来他从3岁起就会游泳了。瞧!沃洛佳就这样早早地经受了一次水的洗礼。”
恩师情谊永不忘
8岁时,普京上了列宁格勒第193学校,是全校有名的调皮学生。普京升到5年级以后,该校德语老师维拉德米特里耶夫娜开始担任他的班主任,并一直当到8年级,直至送他毕业。对普京的顽皮,这位老师早有耳闻。经过仔细了解,她认定普京之所以捣乱。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受了街头野孩子们的不良影响。与此同时,学校也负有责任,如有的老师甚至说普京“没治”了。然而。维拉却肯定地说:“沃洛佳有潜力,有劲头,有个性。他聪明伶俐,记忆力好。这孩子日后定能成大气候!”因此。普京一到维拉这个班,她就决定对他严加管束,再不准他和他那大杂院的坏孩子们搅和在一起。她还多次到普京家进行家访,遂决定“双管齐下”,与其父母合力抓普京的学习。这一招果然灵验,6年级第一学期,普京的学习即开始突飞猛进,成绩直线上升,德语成绩尤其突出。自此,他一跃而成为学习拔尖、文明礼貌的好学生,遂于6年级第二学期加入了少先队。普京的转变在学校被视为奇迹。所以,他的人队仪式被特意安排在列宁格勒市郊的一个博物馆大院举行。
普京是个很重感情的人。他对自己幼年这位恩师的悉心调教无限感激,一向把她视为第二母亲。参加工作第一次拿到工资后,普京用自己的钱首先做了两件十:一是给母亲买了一个大蛋糕,恭恭敬敬地送到母亲面前;二是将他精心挑选的戒指和碧石耳环亲自赠送给他的这位恩师。在家乡圣彼得堡市府工作期间,普京就常邀维拉老师到他家做客,不管多么忙。他都要尽可能多地陪她在其住所庭院边信步边亲切交谈。
普京当选俄罗斯第二届总统后,仍时时牵挂着他的这位恩师,不时地请她到莫斯科来。当年5月7日,维拉老师还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普京总统的就职典礼。至今,普京还一直同他这位年逾八旬的恩师保持着经常的联系。
拒学德语
普京精通德语。作为克格勃少校军官,他曾在民主德国德累斯顿克格勃代表处工作过5个年头,是地道的德国通。然而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从小就疾恶如仇、有强烈爱国心的普京曾一度拒绝学习德语。5年级时,维拉老师组织了一个德语小组,要求学生们踊跃报名。起初,普京也报名了,但他很快就改变了主意,说什么也不想参加了。维拉问普京这是为什么他一脸严肃地答道:。德国鬼子重伤了我的爸爸(苏德战争爆发,其父自愿报名上了前线。在一次战斗中,他的双腿被弹片击伤,落下终身残疾),他们还杀害了我的奶奶和两个叔叔。我不学德语!”
多年后,维拉老师回忆说:“当时我不得不长时间同沃洛佳谈话,耐心地对他做说服工作。令我高兴的是,他最终还是答应报名学习了。当时我觉得沃洛佳是看我的脸面,他真像是帮了我一个大忙似的。”
“我不招待恶人。
维拉老师与普京父母过从甚密,直到二老生命的最后时刻,她都始终与他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有一年暑假,维拉偕全家到南方旅游。应普京父母请求,这位老师让普京与她一家同行。到达目的地之后,他们租了一间房子住下。一天清早:女主人家的猫一次生下5只猫仔。这女主人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去把这5只小猫全都丢进了泔水桶里,接着,啪地一声加上盖子就扬长而去。
维拉老师的女儿看着不忍心,遂急忙去喊普京。普京以最快的速度跑到这泔水桶前,毫不犹豫地伸手从桶里面捞这些可怜的小猫。只可惜这时有2只已被淹死。普京为此伤心极了。从此,普京见了这女主人就绷着脸。一天,普京为维拉一家买了一些香肠。女主人看见普京在津津有味地吃香肠,馋得直流口水。她操一口乌克兰话,冲普京说:“真想尝尝这香肠啊!”这时普京仍余怒未消。他毫不客气地扔给女主人一句:“想吃自己买去,商店里有的是.”
多年后,维拉老师回忆说:“听沃洛佳说话这样冲。当时我惊呆了。待那位女主人离开后,我面带笑容地问他‘怎么你刚才是合不得请人家吃这香肠呀’沃洛佳没好气地说:‘不是舍不得。我就是不招待恶人。
豆瓣评分:62
导演:贺玛·桑德斯-勃拉姆斯
编剧:马蒂娜·格德克,马立克·兹迪,帕斯卡尔·格雷戈里
主演:Clara,Chère Clara,克拉拉,琴恋克拉拉,克拉拉·舒曼,克拉娜,琴坛恋曲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上映日期:2008
类型:剧情片
剧情简介: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的德国,文艺复兴和浪漫主义的狂潮席卷而来,举国上下都弥漫着激烈而又狂热的气氛。克拉拉(马蒂娜·戈黛特 Martina Gedeck 饰)就生活在这样一种充满了艺术气息的环境中。克拉拉是一名音乐艺术家,成名很早的她年仅11岁便举行了自己的独奏会。在和舒曼(帕斯卡·格里高利 Pascal Greggory 饰)结婚后,克拉拉举家迁往了杜塞尔多夫定居,在那里,克拉拉和勃拉姆斯(马立克·兹迪 Malik Zidi 饰)相遇了。对于克拉拉来说,婚后的生活并不如意,经济的拮据和多病的丈夫让她肩负着巨
被称为“亚洲第一美女”的克拉拉,有着甜美的脸蛋和幽默的身材,虽然是韩国人,但中国男性大多是“梦之恋人”。克拉拉的身材也成为了她最大的武器。在**中,大部分都是以花瓶的形象出现的。要说克拉拉的身材有多好,我看他穿旗袍就知道了。有一种叫做克拉拉的身材。在红地毯上穿着旗袍,画着“花瓶”的曲线。姐姐的身材很任性。
克拉拉一直活跃在中国。我也很了解中国观众的心。在**和现实生活中,经常穿着旗袍登场。旗袍作为中国女性的传统服装,对身体是很大的考验。大部分人没有勇气穿旗袍的原因是对自己的身体没有自信。像克拉拉·尤拉西那样的身材,旗袍的上体曲线优美优美,只要站在那里就可以充分吸收。如果出席一些重要的场合,可以试试改进流行的旗袍。克拉拉身上的这条旗袍兼具时尚与古典的味道,项链的设计风格也很雅致,很有高级感。克拉拉选择的这条旗袍延续着旗袍的线条之美。包裹着克拉拉,精美。白色立体的花和黑色的纱相互映衬着。浪漫又有女人味。特别是前面立体的黑色纱的曲线把克拉拉的身姿装饰得很美。但是,旗袍的立领用带扣装饰,有着东方古典的韵味。找时间设计也是独特的办法。时尚新鲜,有性感的味道。
不管是什么风格的衣服,颜色的组合都是最直观的,对于旗袍误解为“旧、旧”的人来说,旗袍的颜色比较深,印花也比较古典。实际上我选择了颜色。无论是改良旗袍还是制作古典旗袍,根据年代的不同,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旗袍。明亮的颜色的视觉效果是清新的,艳丽的印花和刺绣等,气度轻快而年轻。黑色是最深的颜色,最适合制造出优雅气质的女性味道。但是,黑色过于压抑。利用浪漫的网线和蕾丝材质,打破了浪漫、神秘、沉闷的感觉。黑色也是百合的颜色,借着清新的绣球花和印刷的要素,能激发出整体的视觉感。温柔,减少年龄。女性的味道足够了。
用像克拉拉一样清爽的马尾辫,在更加清爽的氛围下,把披肩的卷发组合起来,会有更加有魅力的感觉。在化妆的组合中,克拉拉看起来比较朴素,但是如果把明亮的鲜红嘴唇组合起来的话,会有更加有气氛的场合。随着时尚的发展,旗袍也越来越多了。我想融合时尚的美感,很好地控制旗袍。旗袍只不过是衣服。以平常心对待。上衣有富余,有自信。克拉拉虽然现在结婚了,但是保持着天使的脸和恶魔般的身材。这种甜美的性感无论去哪里都是焦点。
西方古典音乐乐坛在十九世纪最著名、最奇特和凄美的三角恋爱,无疑来自舒曼、他的妻子克拉拉、以及他的学生勃拉姆斯。
说起作曲家舒曼,无法不提著名钢琴演奏家克拉拉,而谈到克拉拉,就不能不提另一位德国音乐巨匠——勃拉姆斯,以及发生在三人之间的凄美爱情故事。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出生于德国汉堡,逝于奥地利维也纳。
勃拉姆斯是德国浪漫乐派最后一位作曲家,也是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早年师从科赛尔、戈赛尔、马克逊学习钢琴。一生中交友颇广。
1853年勃拉姆斯在魏玛与阿希姆相识,阿西姆给勃拉姆斯写了一封推荐信,介绍他认识当时已经大名鼎鼎的舒曼。
勃拉姆斯前往杜塞尔多夫去见舒曼,并受到舒曼的欢迎。他跟随舒曼学习的时候,内心暗自爱上了舒曼的妻子克拉拉。在舒曼生病住院之后,勃拉姆斯协助克拉拉照顾舒曼和他的孩子,舒曼死后,勃拉姆斯克制住自己的感情,离开了克拉拉。他终生未婚,把自己的爱情留给了大他14岁的克拉拉。
1897年4月3日,也就是克拉拉死后的第二年,勃拉姆斯病逝世于维也纳。
当勃拉姆斯第一次敲开舒曼家大门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他这一生会与这扇门里的女人结下不解之缘。
舒曼听说来了客人,从书房里走出来,他穿着便服和拖鞋,文静而忧郁,声音低得简直难以听辨,目光亲切柔和,使羞怯的勃拉姆斯顿时摆脱了窘境。
勃拉姆斯取出他最早创作的一首C大调钢琴奏鸣曲的草稿,请舒曼指教。舒曼打开琴盖,让勃拉姆斯坐下来弹奏。他还没弹完一页,站在他背后的舒曼就轻轻按了一下他的肩头,并亲切地说道: “请停一停,我希望克拉拉也能听到……”
当克拉拉走进客厅的时候,勃拉姆斯眼前一亮。这时的克拉拉虽然已经过了如花似玉的少女时代而步入中年,但正是一个女人的知性、情感和美貌最成熟最有光彩的时期。克拉拉高贵的气质和风度有一种超凡脱俗的魅力。勃拉姆斯愣了片刻。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情感油然而生。
他的手指无比灵巧地在琴键上滑动。当他弹完一曲站起来时,舒曼热情地张开双臂抓住他,兴奋地喊道: “天才呵!年轻人,天才!……”
这天晚上,克拉拉在她日记里写道: “今天从汉堡来了一位了不起的人——勃拉姆斯……他只有20岁,是由神直接差遣而来的。罗伯特(舒曼)说,除了向上苍祈求他的健康外,不必有别的盼望。”
舒曼情不自禁地提起10年前就中断的评论之笔,为《新音乐杂志》写了著名的音乐评论《新的道路》,热情地向音乐界推荐这位新的天才。
这也是舒曼一生最后一篇音乐评论。他还运用自己的影响,使出版商出版了勃拉姆斯的早期作品。他邀请勃拉姆斯住在自己家里。 (这无异于引狼入室啊!)
那些天,这对大师夫妇整天议论的就是这个金发青年。他们深深地被这个年轻人迷住了。勃拉姆斯也完全被这对音乐大师夫妇征服了。他不仅出于感激和知遇之恩,更是钦慕他们的智慧和人格。
勃拉姆斯出生于汉堡的贫民窟,少年时代即为生活所迫而混迹于酒吧间里;缺乏受教育的机会,也无从学习礼仪。他待人接物粗疏直率,不拘礼节,脾气近乎乖戾。但是,他在舒曼和克拉拉面前,却像换了一个人。尤其是对于克拉拉,这个女人无论在知性、教养和气质上都要比他优越。即使在他成熟和成名以后,只要他站在克拉拉面前,就处处感觉到她比自己优越。
在勃拉姆斯与舒曼夫妇会面之后,不到半年,舒曼精神失常。早在舒曼和克拉拉结婚四年后的夏天,舒曼就第一次出现神经虚脱症状。后来,甚至连听到音乐声音,神经都无法忍受。他父亲死于精神病。这种遗传症是他的致命伤,也给他和克拉拉如诗如花的幸福生活蒙上了阴影。
1854年2月的一天,舒曼整个通宵被天使和魔鬼的声音所折磨。接着在一个下雨天,连帽子也不戴,悄悄走到莱茵河桥上,跳下激流中。幸亏被人发现,送进了精神病院。当时,正在汉诺威的勃拉姆斯听到这个可怕的消息,便什么也顾不得,立即赶到克拉拉身边。
克拉拉当时正怀着第七个孩子,这样可怕的打击使她悲恸欲绝。勃拉姆斯成了这位不幸的妻子和母亲的唯一可信赖依靠的朋友。她的苦难感召了他的勇气和同情,使这个木讷的、有点粗俗的年轻人变得感情细腻和无微不至。
他全心全意地照顾她和她的孩子们,当克拉拉外出表演时,他就在家里看管孩子。他还曾一本正经地给克拉拉写信,不厌其烦地告诉她:“孩子们不肯用功学习ABC,我给他们吃了许多糖果,还是没用,真拿他们没办法。”
他还代克拉拉去精神病院看望舒曼,把探望的情形详细地写信告诉在外演出的克拉拉。他向克拉拉描绘了他把她的肖像放在舒曼手中时的情景:
“他吻着它,然后哆哆嗦嗦地双手捧着它放下来。这真是最动人的一幕。他那优美而沉静的动作,他说到你时所表现的温馨,以及他见到你的肖像时的欣悦,我都无法加以描绘,只能让你自己用最美的想象去摹拟了,我是快活得几乎要醉倒了。”
这时,勃拉姆斯的创作正处在最初的高潮中,通过与舒曼的交往,他捕捉到了浪漫派音乐的精髓,于是,他用了半年时间写作了“B大调钢琴三重奏”。在克拉拉心情平静的时候,他就弹给她听,征求她的意见。有时候,又根据舒曼送给克拉拉的主题,弹出一首美妙的变奏曲。
长期以来,克拉拉曾一直作为缪斯女神受人崇拜。而当她痛苦而又疲惫不堪的时候,还能给一个年轻的崇拜者以灵感,不能不是一种莫大的慰藉,这使她的心境变得开朗一些。
在这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亲切气氛中,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愈显炽烈。
起初,勃拉姆斯是为了道义上的责任感回到克拉拉身边去的。而后来,他已经不可能和克拉拉分离了。
克拉拉为了疗养,前往佛斯丹特。勃拉姆斯正在外旅行,闻讯立即赶到克拉拉身边。几个月后,克拉拉到荷兰巡演,勃拉姆斯为了和她相聚几天,花去了他仅有的金钱,赶到鹿特丹去伴随她。
勃拉姆斯起初对于克拉拉的虔诚的崇拜和真挚的情感,很自然地渐渐变成了热烈的爱情。虽然,克拉拉比他大整整14岁,而且,是七个孩子的母亲,但这一点也没有减退他对她的眷恋。相反,由于她对人生懂得比他更多,反而增加了她的吸引力。而她对于悲痛的忍耐力和自制力更使他钦佩不已。
但是,克拉拉是他恩师的妻子,当时,舒曼正落于可怕的病魔之手,而克拉拉依然把自己永恒的爱情奉献给自己的丈夫。因此,勃拉姆斯只能默默地爱她,只能把她看作母亲般的朋友。
他几次放弃可以出名和赚钱的工作机会,留在了克拉拉身边。他不断地给她写情书,倾诉自己的肺腑之言,但这些情书一封也没有送到克拉拉手里。因为,他从克拉拉那儿理解了爱情的真正的涵义,看到了自我克制的美。
克拉拉理解勃拉姆斯的热情,理解他想要为她献出一切的狂热。但她更爱惜他的天才和他的忠诚。她也原谅他的稚气。她以女性的温柔引导他面向现实,又以母性的爱抚慰他骚动的灵魂。
整整两年,勃拉姆斯的整个生活,全部是为了克拉拉,为了那种纯洁的、崇高的、无望的爱情,为了那种只能深深埋藏在心底的爱情。
两年后,舒曼去世了。这两年来,漫长的痛苦并没有减弱这最后一次打击克拉拉的分量,克拉拉的心碎了。而两年里,那些热衷于散布流言蜚语的人们更加起劲的鼓噪着。有人甚至说,勃拉姆斯就是克拉拉最后一个孩子的父亲。然而,这时勃拉姆斯却出人意料地离开了克拉拉。
勃拉姆斯不是惧怕那些闲言碎语,而是因为,他越来越感到他的爱情是道义所不容许的,而且,这种爱情也不可能填补克拉拉失去舒曼的精神缺憾。
这种感情与理智、感情与道德的冲突越来越尖锐。不能忘却的爱情和难以逾越的道德,在他心灵里撕咬着,使他感到莫大的无法解脱的痛苦。
舒曼之死对他影响甚大,舒曼解脱了,他也解脱了。他找到了控制自己激情的力量,这也是克拉拉教会他,给予他的。
少年维特因为失恋用手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勃拉姆斯在失恋后则用音符记录下维特式的痛苦。维特没有找到出路,而恰恰是艺术拯救了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离开克拉拉时只有23岁,他20年后还没有忘却这种痛苦。他写的一首《C小调钢琴四重奏》是对克拉拉爱情的纪念和痛苦的结晶。《C小调钢琴四重奏》是个标志,是不能忘却的爱情的标志,是不可逾越的道德的标志,也是这种永恒的冲突的标志。
1896 年,勃拉姆斯拖着病危之躯,绝望而痛苦的行驶在欧洲大陆。从瑞士急匆匆地赶往法兰克福参加一场葬礼。由于行色匆忙,他踏上了相反方向的列车,车载着他离他要去的地方越来越远。当他赶到法兰克福的时候,那场葬礼已经结束。十字架后面睡着他永远无法再看到的人——他一生的挚爱克拉拉。
天苍苍,野茫茫,勃拉姆斯一个人孤独站在克拉拉的墓地前,把小提琴架在肩上,拉了一首无人知晓名字的小提琴曲,倾诉着43年的情愫与40年的思念。一年后,勃拉姆斯死于维也纳,时年64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