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国史学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不仅标志着传统史学的终结,亦同时标志着近代史学的开端,是中国史学新陈代谢的交会点和转折点,并为20世纪初新史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19世纪,西方主要史学流派兰克学派的主要特征是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时应当“消灭自我”,持不偏不倚的态度;制定严整的“史料批判”的方法;重叙述,排斥分析。代表流派及代表人物有:
1、浪漫主义史学:赫尔德。柏克。夏多布里昂
2、客观主义史学:尼布尔、兰克
3、实证主义史学:孔德、斯宾塞
4、历史主义史学:(维柯)、萨维尼、洪堡、黑格尔
5、阶级斗争史学:梯也里、基佐、米涅、梯也尔
6、马克思主义史学
扩展资料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初,西方史学从理性主义史学过渡到浪漫主义史学,此时德国哥丁根历史学派的地位不可小觑。19世纪20年代,兰克与兰克学派横空出世。
兰克学派之要旨,正如吴于廑先生所指出的“两项原则”:一是史料批判的原则,即审核史料是否原始,以第一手史料为最可信;一是严守纪实的原则,即根据经批判审定的史料,写如实的、为事实还其原貌的历史。
兰克学派的理念及其实践,极大推动了19世纪西方史学的进步,并成了近代西方史学史上最具影响的史学流派,成为当时西方史学的主流。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普遍流行的一种文艺思潮 它兴起的各方面因素:(希望可以帮助到你,谢谢!~~~)
它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推动了个性解放和情感抒发的要求,对个人独立和自由的强调,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社会背景]
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康德、费希特等古典主义哲学家强调天才、灵感和主观能动性,把自我提到高于一切的地位,因而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和个人主义倾向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尖锐批判、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展望预测,也对浪漫主义文学有不小的影响[思想基础]
在文学传统上,中世纪的骑士传奇与浪漫主义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浪漫主义一词即来源于传奇一词而18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和卢梭对感情抒发的崇尚,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和繁荣铺平了道路[文学传统]
浪漫主义这个词来自法文字romans,原是从拉丁语派生出来的通俗白话语言在英国的17世纪时,浪漫这个词的含义扩大,几乎可以用它来形容任何想像的、虚构的、神奇又不着边际的事物,而且往往带有贬义进入18世纪之后,这个词逐渐增多了正面含义,特别当它被用来描写自然景观时,大都指景色美丽怡人“浪漫”与大自然的这种相关含义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并被带入了浪漫主义诗歌
浪漫主义史学从19世纪初开始就取代了理性主义史学而占据西方史坛的主导地位,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简而言之,它反映了欧洲社会各阶层对法国大革命的失望和反感,同时又是自拿破仑战争以来蓬勃发展起来的民族主义情绪的体现。
启蒙主义(启蒙运动)实质上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新兴资产阶级向封建阶级夺权之前的一次舆论大准备。启蒙知识分子顺应历史要求,提出了“启蒙主义”理论:用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来反对封建专制和特权;用无神论、自然神论或唯物论来反对宗教迷信。
浪漫主义所倡导的思想是“自由 平等 和平
博爱”,这与启蒙主义的可心思想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启蒙主义继承并发展了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启蒙主义的基础;启蒙主义是浪漫主义的体现。——常识哲学篇。
浪漫主义史学的特征,就是对18世纪理性主义史学的反叛,它主要体现在以下的3个方面:
第一、强调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理性主义史学对教会统治、宗教迷信和神学史观进行了深刻而无情的揭露批判,将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开始的史学世俗化进程推向了高潮;但是它却在鄙视中世纪的同时,对中世纪采取了非历史的态度,全盘否定了中世纪的存在价值及其客观性。而浪漫主义史学则肯定了中世纪的存在价值,强调了中世纪与近代之间的连续性和联系性,浪漫主义史学家们甚至都不同程度地将中世纪理想化,而且都还带有比较强烈的宗教情绪和神学史观,以致于造成了宗教思想的一度回潮。
第二、强调史学家在历史研究中的直觉与情感的作用。理性主义史学崇尚理性的绝对力量,强调对历史过程进行理性的和批判性的思考,力图揭示出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历史发展的规律,因而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研究历史哲学的主张。而浪漫主义史学则崇尚历史学家个人的直觉和情感对历史研究的必要性,夸大历史人物个人的作用,热衷于对历史情景进行形象性的描绘以抒发个人的激情,反对研究历史哲学,不屑于对历史过程作冷静分析,否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第三、强调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民族性和民族特征。理性主义史学在“世界人性普遍一致”思想的指导下,强调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普遍性规律,主张写人类史和文化史,试图建立一套包括各个民族在内的世界历史体系。而浪漫主义史学则强调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否认世界历史的共性,热衷于写作民族史和国别史,并开始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种族主义的倾向,完全漠视非欧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浪漫主义史学从19世纪初开始就取代了理性主义史学而占据西方史坛的主导地位,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简而言之,它反映了欧洲社会各阶层对法国大革命的失望和反感,同时又是自拿破仑战争以来蓬勃发展起来的民族主义情绪的体现。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首先、法国革命过程中的过激行为与革命后的冷酷现实,粉碎了18世纪理性主义者许下的“理性国家”、“博爱社会”、“持久和平”等美好诺言,使得对现实深感绝望的各界群众普遍产生了对理性主义及其宣扬的民主制度的怀疑和厌恶,唤起了人们对中世纪宗法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此同时,大革命中过火的非基督教运动也激起了人们的宗教情绪。所有这些都为浪漫主义思潮的传播与蔓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其次、开始于1792年的法国革命战争、而后在拿破仑时代扩大到整个欧洲全境的长期战争,导致了欧洲各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崛起,使得人们不再相信18世纪理性主义者津津乐道的“世界主义”,于是浪漫主义的民族情绪得以迅速取代流行于18世纪的“世界人性一致”的观念。
最后、法国大革命过程中形势的瞬息万变、以及它所引起的欧洲社会的剧烈变革,促使了人们思想方法的转变。理性主义的思想方法是形而上学的、缺乏历史感,它是社会历史发展速度相对平缓的产物。法国大革命极大地加快了历史发展的进程,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消灭了延续了千年的封建制度,使得整个欧洲的社会面貌大为改观。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们第一次得以目睹社会大变革的始末,亲身体验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性”和“联系性”,而这正是18世纪的人们所根本无法想像的。正如梯叶里所言:“我们19世纪的每个孩子都比……伏尔泰更明了什么是起义和征服,什么是帝国的瓦解、王朝的倾覆和复辟,什么是民主革命和接踵而来的反动”。所有这些都促使人们抛弃理性主义者的那种反历史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开始注意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过去,从而更加重视对具体的历史过程展开研究。
由此可见,进入19世纪以后,浪漫主义思潮之所以来势凶猛、迅速席卷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正是因为它适应了欧洲不同社会阶层的心理需求,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高尔基最早的浪漫主义作品有《伊则吉尔的老婆子》、《鹰之歌》、《海燕》等。
一、创作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历史特点是:一方面沙皇专制继续对人民实行残酷的统治和压迫;另一方面俄国人民,尤其是俄国的工人阶级开始觉醒并起而反抗。对俄国当时这种历史现实有较深刻的认识,后来成为世界无产阶级杰出作家的高尔基,正是在这个时期走上文坛的。高尔基这时的创作显然也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方面大力暴露沙皇统治下"铅一样沉重"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热情歌颂俄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精神,抒发革命的理想。前者是现实主义的;后者则是浪漫主义的。
二、《伊则吉尔的老婆子》简介
《伊则吉尔的老婆子》是高尔基早期革命浪漫主义创作的代表作。在《伊则吉尔老婆子》这篇作品中,有两个显明对立的传说故事。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腊拉。腊拉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杀死了一个无辜的少女,从而遭到人民的惩罚和唾弃。他在人民的生活中失去了位置,在草原上游来荡去,最后变成了一个像影子一样的人。第二个故事讲的是集体主义英雄丹柯。他年轻、勇敢,对人民怀着强烈的爱。当人民需要自己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掏出自己燃烧着的心,把它高高地举在头上,照亮了拯救人民的道路。
三、《鹰之歌》简介
《鹰之歌》是俄国著名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的作品。该首散文诗通过一个鞑靼族老牧人拉吉姆讲述的鹰和蛇的故事,塑造了两个对比强烈的鲜明形象——只会爬行的蛇和永远高飞的鹰。从对比中作者突出了鹰之高大,蛇之渺小;鹰之高尚,蛇之低俗;鹰之英姿,蛇之丑陋,鹰之奋不顾身;蛇之贪生怕死。
四、《海燕》简介
《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高尔基创作的一篇著名散文诗。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
此文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分成三部分,描绘了海燕面临狂风暴雨和波涛翻腾的大海时的壮丽场景。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的描写,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预示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将取得胜利的前景。并且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
高尔基早期的浪漫主义作品,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革命、自由的渴望,也表达了作者对光明未来的憧憬,特别是1901年创造的海燕形象,被认为是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的象征,给人们极大鼓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