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尼采的美学思想 浅谈尼采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谈尼采的美学思想 浅谈尼采的音乐美学思想,第1张

  摘 要 尼采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在瓦格纳音乐的诱发下产生形成的。在《悲剧的诞生》里,他突出强调酒神在审美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思想的一部分继承叔本华有关权力意志的哲学思想,另一部分充分肯定希腊悲剧艺术的前提之下,他站前所未有的高度上,重估了一切价值,形成了自己特殊体验之下的美学思想。解构着西方长达两千多年的围绕本质主义书写的美学发展史,强调艺术是人的生存意志的直接写照。

关键词 尼采 酒神精神 生存意志

尼采,作为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同时还是一名音乐家。尼采在少年时期曾经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他个人还创造过一些音乐作品。尼采自己承认他“终究是一位老音乐家,除了音乐没有别的慰藉。”尼采的音乐美学思想占他的哲学思想体系里很大的比重,因而我们梳理与研究他的音乐美学,是对学习他的哲学思想体系很有意义的。

一、尼采音乐美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从尼采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来看,资本主义走向垄断时期,许多中小资产阶级人士都被迫破产,有识之士在人欲横流现实面前找不到个人前途与希冀,所以传统意义上的对理性与科学的依赖并没有把人们带到摆脱了社会与个人危机的康庄大道上。因而人们悲观的情绪日益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尼采向传统的信仰与观念派发了宣战书。

尼采对音乐与作曲的热爱,要追溯到他早年和德国著名的作曲家瓦格纳的一段友谊。他的音乐里投射出的浪漫主义情怀孕育了尼采早期的悲剧精神。之所以对瓦格纳音乐美学有那么大的共鸣,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有着对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一致赞同的看法。尼采早年的思想继承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的哲学理论。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盲目的,不受理由律支配的。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出自生存意志,而人的生存意志是通过直觉而不是理性获得认识的。

然而,尼采作为一个极具有反叛精神的哲学家、诗人、音乐家,他后期在对一切价值重估之后,对瓦格纳的浪漫主义的本质中所带有的退化的生命以及毁灭的意志,亦或是对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消极悲观哲学思想,都给予了无情的批判与摒弃。他以他对音乐的内在经验作为基础,对古希腊悲剧艺术做了一番研究之后,提出了独创性制的艺术的本源来源于酒神与日神的二元性的思想。他的思想一经推出就导致了音乐美学史上的一次重大的转折:浪漫主义音乐文化向现代主义音乐文化转变。 是所谓“从神化生命的希腊精神出发,既用日神肯定了表象,又用酒神肯定了意志。”然而,尼采把酒神状态的实质归结到人与世界最内在基础的统一,他认为“在酒神神秘的欢呼下,个体化的魅力烟消云散,通向存在之母、万物核心的道路敞开了。”因而酒神精神又是他在艺术审美中十分推崇与重视的。

二、尼采的音乐美学思想:权利意志与酒神精神

尼采的自我超越,超越了过去的自己,超越了卢梭,也超越了叔本华和瓦格纳。新的因素在尼采的思想中产生。他认为音乐应回到前苏格拉底时代的酒神狄奥尼索斯,音乐的美好应该是来自如诗一般的生命张扬与饱满的热情,应该要来自古典的和谐与宁静。尼采对那时音乐家的时代定位,对抽象、颓废、空洞的华丽的音乐思想的批判与反对,都是空前的。

尼采并不是看不到古典主义过渡到浪漫主义中的技术革新和思维转化,而是他站在更高的文化视野重新评估了音乐的价值定位。尼采所定性的下的审美,是一种关乎于人的现象,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自身的权利意志状况。艺术是“一方面是旺盛的肉体活力向形象世界和意愿世界的涌流喷射,另一方面是借助推崇高生活的形象和意愿对动物性机能的诱发;它是生命感的高涨,也是生命感的激发。”音乐是酒神精神的“代表作”。艺术就是在由权利意志支配的强烈生命冲动中获得了形式的力量的,正所谓艺术家都应是给予者。强调只有丰盈的生命力,强烈的得胜的意志的表现,加上对冲突的游刃有余地调和,美才被称为是至高无上的东西。之所以瓦格纳的音乐被称为浪漫悲观主义,原因一方面缺乏驾驭情绪冲动的能力,另一方面一味地陷入对形式美的追求,导致过分追求细节上的精致脱俗。

艺术审美上,尼采在他的著作《悲剧的诞生》中,清除了残存在艺术中的概念,留下了两个本源:日神与酒神。他认为“日神状态,酒神状态。艺术本身就像一种自然的强力一样借这两种状态表现在人身上,支配着他,不管他是否愿意。这两种状态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表现,只是比较弱些:在梦中,在醉中。梦释放视觉、联想、诗意的强力,醉释放姿态、激情、歌咏、舞蹈的强力。”可以这么说,在世界的层次上,酒神与世界本质相关,日神与现象相关。在创作的层次上,音乐是酒神艺术,造型艺术则是日神艺术。并且日神的最终地位还是附属于酒神的。

所以,酒神精神才是艺术的灵魂与本质。那么什么是酒神精神?酒神艺术中最典型的就是音乐。他认为,音乐是艺术的最高形式。尼采认为在贝多芬与瓦格纳的雄伟宏大的音乐体系里,看到了德国的酒神精神的复苏与生长。酒神精神裹挟着人与人之间原来所树立的所有牢固而敌对的藩篱的瓦解而来,世界融为一体了。在酒神的醉里,音乐艺术融化了一切生命个体化的苦痛,世界变成了和谐的、美好的、欢乐的图景。此外,醉作为音乐的本性是很重要的,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都可归结于醉。而其中,日神不过是眼睛的醉,酒神是情绪的醉罢了。日神与酒神的醉合二为一就产生了作为音乐精神的悲剧。

三、对尼采音乐美学的评价

值得肯定的是,尼采试图用希腊悲剧的酒神精神唤起德国人重获面对现实与人生的勇气。他透过艺术的提升,将世界和人生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给予肯定。但是,不足之处在于它斥责理性,高举非理性的大旗,把音乐乃至整个艺术的美划分为人类的原始冲动。完全否定艺术要表现人类社会的观点是有偏颇的。

参考文献:

[1]周国平尼采美学详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7页

[2]尼采悲剧的诞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5页

[3]周国平尼采美学文选[M]北京:三联书店,第47页

[4]尼采权利意志[M] 北京:商务印书馆第801,802页

作者简介:

秦蕾(1989-),女,汉族,安徽省合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美学。

核心提示叔本华说,性格决定命运,而人不能改变自己的性格。不管这句话是否适用别人,他本人的性格的确可以说与遗传有关。

叔本华是最早起来反对黑格尔的哲学家。1820年起在柏林大学任不拿薪水的编外讲师,为了与同校的哲学权威黑格尔唱对台戏,他选择与黑格尔相同的授课时间开课。但他根本不能动摇黑格尔如日中天的地位,他在柏林大学任教24个学期,开课时间还不足一学期,据说总共只有三个学生选他的课,最后不得不辞去教职,靠父亲留下的遗产独处著述并自费出版。

康德和叔本华是被王国维最早介绍到中国的西方哲学家,王国维说叔本华可爱不可信,康德可信不可爱。鲁迅提到叔本华私生活的两件事:一是他主张禁欲主义,死后却在他的藏书夹页中发现春药药方;二是他因租金的纠纷打伤房东,被罚付给房东60塔拉年金,邻居死了,他在日记里写道:“老妇死,重负释。”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说,叔本华从父亲那里继承了3万塔拉的遗产,这点罚金对他根本不是“重负”,由此可见叔本华的“不真诚”。不过,按叔本华自己的说法,哲学家不必是圣贤,圣贤也不必是哲学家。中国人说文人无行,西方文人也一样,叔本华品行无大过,我们不必苛责他。

叔本华说,性格决定命运,而人不能改变自己的性格。不管这句话是否适用别人,他本人的性格的确可以说与遗传有关。他的父亲脾气暴躁,但与叔本华感情笃厚,后患忧郁症,在叔本华17岁那年自杀。叔本华的母亲是小有名气的作家,爱好交际,她在魏玛家中的沙龙有歌德和浪漫主义者施莱格尔兄弟等文化名流参加。叔本华与母亲关系很差,在一次激烈争吵之后,母亲把他赶出家门,叔本华摆出优雅的姿势说:“夫人,我非常乐意。”叔本华继承了父亲忧郁的性格而主张悲观主义人生观(他是继斯多亚派之后为自杀作辩护的第一个哲学家)。他继承了母亲的文学天赋而成为第一个用流利散文表达独特哲学思想的德国哲学家。他对德国古典哲学家艰涩难懂的文风极为反感,说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是“三个著名诡辩家”,他们的哲学是“瞎吹牛和江湖法术”。他尤其反对黑格尔,批判“黑格尔的所谓科学是一种故弄玄虚的神秘主义……用愚不可及的废话来取代实际思想的伪科学”。这些以及在其他场合激烈攻击“德国教授”的话,不应被理解为他因在大学失意而生嫉恨,而是他决意要用自己的体系取代黑格尔体系。

在德国哲学家中,叔本华唯一敬佩的人是康德,他自诩为康德哲学的忠实继承者。不过以他的性格,不可能无条件地追随任何人,他的体系和文风与康德大相径庭,以致没有人把他当做康德主义者。我们仅举两例,看他如何用笑和哭的分析代替康德繁难复杂的论证。

康德的体系是对感性/知性/理论理性/实践理性(自由意志)的四重区分,叔本华把感性、理解力和意志结合起来,称之为直观,而把知性的概念思维和理论理性结合起来,称之为概念;概念来自直观,必须与直观相吻合。如果不相吻合,人就会发笑。他说:“除此而外,笑再无其他根源;笑自身就正是这不相吻合的表现。”他把笑分为两类:一是故意用一个概念包含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直观,这是滑稽;二是把概念应用到行动中,出乎意外地发现概念与它所要概括的直观不符合,这是憨傻。滑稽是故意的,憨傻是无心的,“把滑稽伪装为憨傻就是宫廷弄臣和舞台小丑的手法”,或者说,就是装疯卖傻的逗笑手法。憨傻的一种是迂腐,迂腐的特征是“无时不仰仗理性,即经常从普遍概念、从规则规范出发”,在生活、艺术和伦理上,都拘谨地严守呆板的礼法,“当人们说‘教条主义者’、‘理论家’、‘学者’等等的时候,尤其是就政治事件说,意思就是指迂夫子”。滑稽的一种是俏皮话,就是硬把两个极不相同的直观压入一个概念,即是中文的“一语双关”,装作或当真听不懂双关语意思的人也能逗笑,“因此重听的人也能和傻子一样提供笑料,低能的喜剧作家就用聋子代替傻子使人发笑”。

康德的“善良意志”没有任何感情因素,道德的“绝对命令”是纯粹理性的准则。而叔本华的伦理原则是同情。“同情”(Mitleid)的意思是“共(mit)苦(Leid)”,即把别人的痛苦当做自己的痛苦,同情的表现就是哭。叔本华说,哭和笑一样是人有别于禽兽的表情,哭的原因不全是自己的肉体痛苦,甚至不是看到别人的痛苦,人在反省自己错误或想象他人苦难时也会哭。叔本华说:“哭是以爱的能力、同情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为前提的,所以容易哭的人既不是心肠硬的人,也不是没有想象力的人。哭,甚至于往往被当做性格上一定程度的善看待。”读到叔本华对笑和哭的分析,我们会觉得他是充满情趣和同情心的人,他最后提倡的心如槁木的悲观主义不过是他提倡“哲学应该保持沉默”的终极之处。

消极浪漫主义 passive romanticism

浪漫主义的一种倾向,与积极浪漫主义相对立,又叫做被动的浪漫主义或反动的浪漫消极浪漫主义反映着没落阶级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情绪。它怀恋过去,逃避现实,经常运用的题材多是死的恐怖、个人的哀怨和冥思遐想等,在作品中表现出低沉抑郁的悲观主义情调

往往字如其人,男生的字结构大多都比较散,女生的字结构大多都比较紧就可以表明,男生的性格相对开放,粗狂,女生的字相对秀气,细致,当然,这结果不能较真,只是一个大体结果。

一个人对自己的字不满意,有要求,就说明这个人“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他在追求细节,追求美好,无论是男是女,这种人的性格通常是有进取的,无论是像好的一面进取,还是坏的一面进取,这个是看不出来的。

字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但是看不出一个人的品性,有进取心不代表就一定好,因为练字靠坚持,无功夫是没有成果滴,还能坚持就说明专心,至于练得好不好,那是天赋的事,与性格无关。

再有,一个人写字不好,大多数心胸比较宽阔,不拘小节,生活就比较“过得去”,不容易让俗事烦心。

相对来说,喜欢练字的人,对生活有标准的人,一定内心细致,对细微的事物都有见解,有看法,事事操心虽不至于,但是一定对很多事都特在意,特上心。

再有,写字结构散的人,大大咧咧,比较大气,这是一定的,你让一个细致的人,或者非常守规矩的人,把字写的开阔,是不太可能的。即使把一厘米的字写成一米大,结构也是紧凑的。

如果让一个结构散的人,把结构写紧,可能也不太可能,太憋屈了。所以即使他写一厘米的字也会非常散。

世界本就是一阴一阳,性格有一内一外,都是有关系的。曾经有一个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小格局的人说不去大气的话”,因为他的思想永远在那个小圈子里跳不出来。当然,就得补充一句,你让一个满是豪言壮语雷厉风行的老板去跟菜贩征讨毛八的事,好像也不太可能。

所以从一个人字的好坏,能分出大概是那两种人,看一个人的结构,又能细分一下。最后看一个人的用笔轻重。用笔的轻重不分男女,但是跟性格有关,如果一个人特别在乎这个字的好坏,不知不觉就会用笔重,如果一个人觉得这字写成什么样都行,那行笔肯定“嗖嗖”的。

用笔重的人,有一部分是这种“小心翼翼”的,缺乏自信,握笔较重,生怕控制不好。另一种用笔重是因为“心迹重”,说明心里装着事情,影响情绪了,所以也会用笔偏重。再古代行草书中,前后两个字的线条变化,往往能反应一个人心态的变化,虽出无意,却也有意。

浪漫主义是在同已经僵化了的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它鼓吹创作自由,主张大胆表现艺术家的个性、理想和热情,形成了一种和古典主义不同的崭新的风格,是当时艺术发展中的一次大革新、大解放。浪漫主义以它那充满鲜明的个性和奔放的激情的新的风格,给文学艺术带来了一种美。但是,浪漫主义所追求的理想带有脱离现实的抽象空洞的弱点,越到后来就越陷入了理想与现实的不可解决的矛盾之中,流入神秘主义和悲观主义,或成为肤浅平庸、矫揉造作的理想化。

  左倾机会主义 :

  zuǒ qīnɡ jī huì zhǔ yì

  1机会主义表现形式之一。其主要特征是思想超越客观过程的一定阶段,离开了当时的现实可能性,不注意斗争策略,堕入空想和盲动。

  神秘主义 :

  shén mì zhǔ yì

  1宗教唯心主义的一种世界观。主张人和神或超自然界直接交往,并从这种交往关系中去领悟宇宙的秘密。 2指文学艺术上的神秘主义,即强调表现个人难以捉摸的感受、幻象等。 3指办事神秘化。

  大汉族主义 :

  dà hàn zú zhǔ yì

  汉族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表现。国民党政府推行的民族政策。表现为歧视少数民族,限制和剥夺他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自由平等权利。建国后,民族压迫制度已根本废除,但大汉族主义思想还继续存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ɡuó jiā lǒnɡ duàn zī běn zhǔ yì

  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溶合为一体的资本主义。20世纪初期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发达国家中成为经济生活中的支配力量。国家政权为垄断资本服务的主要方式,是对某些企业或产业实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国有化,或把赢利的国有化企业转到垄断集团手中,以及国家运用税收、信贷、投资、订货等手段参与私人垄断组织经营等。

  左倾机会主义 :

  zuǒ qīnɡ jī huì zhǔ yì

  1机会主义表现形式之一。其主要特征是思想超越客观过程的一定阶段,离开了当时的现实可能性,不注意斗争策略,堕入空想和盲动。

  大民族主义 :

  dà mín zú zhǔ yì

  大民族的剥削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表现。产生于奴隶社会,以后逐步发展。以本民族人口多,经济、文化发达而自居,否定其他民族有平等权利。对内压迫、歧视较小民族,谋取和维护民族特权;对外主张民族扩张,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各个民族对其他较小的民族都可能表现出大民族主义倾向。

  利己主义 :

  lì jǐ zhǔ yì

  只顾自己利益而不顾别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思想。

  革命乐观主义 :

  ɡé mìnɡ lè ɡuān zhǔ yì

  革命者对革命事业和社会前途的坚定信念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无产阶级革命的乐观主义建立在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基础上,对共产主义抱必胜信念。

  命令主义 :

  mìnɡ lìnɡ zhǔ yì

  1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只凭强迫命令的办法来推行工作的领导作风。是官僚主义的一种表现。

  悲观主义 :

  bēi ɡuān zhǔ yì

  对世界、社会和人生悲观失望的态度和观点。与“乐观主义”相对。认为现实世界充满苦难和罪恶,人生毫无价值和幸福,从而对现实世界的事物和生活采取悲观失望的消极态度。

  革命浪漫主义 :

  ɡé mìnɡ lànɡ màn zhǔ yì

  1无产阶级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其特点是在现实的基础上,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表现崇高的革命理想,以鼓舞人民的斗志。

  象征主义 :

  xiànɡ zhēnɡ zhǔ yì

  1十九世纪末叶在法国兴起的颓废主义文艺思潮中的一个主要流派。其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痛苦的,而"另一世界"是真的、美的。要求用晦涩难解的语言刺激感官,产生恍惚迷离的神秘联想,形成某种"意象",即所谓"象征"。法国象征派诗人以马拉美、魏尔伦等为代表;戏剧方面以梅特林克为代表;美术方面以摩罗为代表。

  关门主义 :

  ɡuān mén zhǔ yì

  1指拒绝团结其它社会组织、社会力量或拒不接纳符合条件的人参加本组织的错误倾向。

  安那其主义 :

  ān nà qí zhǔ yì

  1〔英anarchism]无政府主义的旧译。

  西方马克思主义 :

  xī fānɡ mǎ kè sī zhǔ yì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和思潮之一。主张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其他各种哲学相结合,并以“批判发达资本主义”为主要任务。他们在哲学理论上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但在一些观点上明显地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文牍主义 :

  wén dú zhǔ yì

  1官僚主义的一种表现。高高在上,只满足于批发公文表格,企图用公文表格来解决问题。

  批判现实主义

  pī pàn xiàn shí zhǔ yì

  欧洲19世纪30年代开始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文艺思潮。其作家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思想武器,揭露和批判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描写贵族阶级的没落以及资产阶级兴起与没落的过程,塑造了很多具有典型意义的贵族、资产阶级人物形象。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巴尔扎克、司汤达,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果戈理、托尔斯泰等。

  革命现实主义 :

  ɡé mìnɡ xiàn shí zhǔ yì

  1无产阶级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其特点是要求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生活,表现生活,从现实的革命斗争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通过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的描写,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

  尾巴主义 :

  wěi bā zhǔ yì

  1指放弃领导,依从落后意见行事的思想倾向。

  自由主义 :

  zì yóu zhǔ yì

  ①19世纪初开始出现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潮。提倡以私有财产权为核心的个人权利,主张个人活动和发展的完全自由,实际上是奉行金钱的特权和垄断权。②革命组织中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的错误倾向,主要表现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无组织、无纪律等。

  拿来主义 :

  ná lái zhǔ yì

  1谓吸收外来事物的长处为我所用。

  乐利主义 :

  lè lì zhǔ yì

  1即功利主义。

  写实主义 :

  xiě shí zhǔ yì

  1现实主义的旧译。

  山头主义 :

  shān tóu zhǔ yì

  1一种小团体主义的倾向。

  形式主义 :

  xínɡ shì zhǔ yì

  1只重形式和现象不管内容和实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

  国家资本主义 :

  ɡuó jiā zī běn zhǔ yì

  1由国家掌握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其性质和作用由国家的性质所决定。在资本主义国家,由于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国家资本主义实际是变相的私人资本主义。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即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家资本主义受工人阶级领导和监督是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种形式。

  三不主义 :

  sān bù zhǔ yì

  1指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揪辫子。

  唯美主义 :

  wéi měi zhǔ yì

  1十九世纪末流行于欧洲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反对文艺的社会教育作用,美化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颓废生活。

  讲坛社会主义 :

  jiǎnɡ tán shè huì zhǔ yì

  以“社会主义”作为幌子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19世纪60-70年代起开始在德国流行。因其代表人物瓦格纳、施穆勒等多为大学教授,他们在大学讲坛上宣扬这一思想,故名。他们主张在不触动资本家利益的条件下,逐步实现“社会主义”。

  未来主义 :

  wèi lái zhǔ yì

  1现代文艺思潮之一。1909年意大利马利奈蒂倡始。1911年至1915年广泛流行于意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布于欧洲各国。以尼采、柏格森哲学为根据,认为未来的艺术应具有"现代感觉",并主张表现艺术家进行创作时的所谓"心境的并发性"。

  唯物主义 :

  wéi wù zhǔ yì

  与“唯心主义”相对。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物质不同的表现形态,精神是物质的产物,物质不依靠精神而独立存在;人的认识是对事物的反映。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或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现代主义 :

  xiàn dài zhǔ yì

  也称“现代派”或“先锋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方国家出现的各种不同于传统的文艺思潮与流派的总称。包括新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荒诞派等。主张以非理性原则主宰创作过程,开掘人类的内心世界,表现潜意识、梦幻、性本能,以反传统的姿态标新立异。

  人文主义 :

  rén wén zhǔ yì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科学社会主义 :

  kē xué shè huì zhǔ yì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关于阶级斗争,特别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它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论证了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并提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整个过渡时期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也叫科学共产主义。

  折衷主义 :

  shé zhōnɡ zhǔ yì

  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的做法及有关理论。其特征和表现是: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把一事物的许多属性不加区别地东抽一点,西抽一点,作完全偶然的机械的拼凑;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

  客观唯心主义 :

  kè ɡuān wéi xīn zhǔ yì

  唯心主义的一个派别,主张有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精神 ’或‘理’,认为物质世界是这种‘精神 ’或‘理’的体现或产物。

  机械唯物主义 :

  jī xiè wéi wù zhǔ yì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盛行于欧洲。它肯定世界是物质的和运动的,同时用机械力学原理来解释一切现象和过程,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把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化过程归结为数量增减、位置变更,把运动看作是外力的推动,否认事物运动的内部原因、质的变化和发展的飞跃。也叫机械论。

  机会主义 :

  jī huì zhǔ yì

  工人运动中或无产阶级政党内部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机会主义有两种。一种是右倾机会主义,其主要特点是牺牲工人阶级长远的、全局的利益,贪图暂时的、局部的利益,反对革命,以至向反革命势力投降。一种是‘左’倾机会主义,其主要特点是不顾客观实际的可能性,不注意斗争的策略,采取盲目的冒险行动。

  历史唯物主义 :

  lì shǐ wéi wù zhǔ yì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也叫唯物史观。

  空想共产主义 :

  kōnɡ xiǎnɡ ɡònɡ chǎn zhǔ yì

  常与“空想社会主义”一词通用。但在有些场合,马克思、恩格斯曾将这两个词加以区别,认为空想共产主义主张实行公有制,空想社会主义则主张保留私有制。

  中立主义 :

  zhōnɡ lì zhǔ yì

  1某些国家在国际关系中所持的原则和所执行的政策。即保持本国政治独立、主权完整,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不把自己的领土作为外国的军事基地,也不对任何国家采取敌对态度。

  自然主义 :

  zì rán zhǔ yì

  19世纪中后期出现在法国的一种创作倾向。着重描写现实生活的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追求事物的外在真实,并企图用自然科学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社会。代表作家有龚古尔兄弟。左拉的作品中也有较多的自然主义成分。

  资产阶级社会主义 :

  zī chǎn jiē jí shè huì zhǔ yì

  以社会主义为自我标榜,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思潮。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以蒲鲁东等为主要代表。反对工人进行政治斗争,主张用一些不触动资本主义基础的点滴改良来消除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弊病。

  新三民主义 :

  xīn sān mín zhǔ yì

  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立的政治主张,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的三民主义。主要内容是:(1)民族主义。从原来的排满发展到反帝,提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2)民权主义。提出“五权分立”的原则,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3)民生主义。提出了“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新三民主义在中国民主革命阶段曾起过巨大的作用。

  唯心主义 :

  wéi xīn zhǔ yì

  与“唯物主义”相对。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精神决定物质;人的认识是先天就有的或在头脑中自己产生的。其基本形式有两种: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宗派主义 :

  zōnɡ pai zhǔ yì

  搞小圈子、小派别,拉拢一部分人,排斥一部分人,以宗派的利益为重的思想和行为。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也是宗派主义。宗派主义破坏革命队伍的团结和统一,阻碍党的路线的贯彻执行,危害极大。

  虚无主义 :

  xū wú zhǔ yì

  哲学上指盲目否定人类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甚至否定一切的思想倾向或社会思潮。有时也指没落阶级悲观厌世的颓废思想。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xínɡ ér shànɡ xué wéi wù zhǔ yì

  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即形而上学地看待世界事物的哲学学说。其特点是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认为运动只有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外力推动;认识是人直观的机械的反映;人的意志、动机在社会历史中起决定作用。其典型形式是16~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

  新民主主义 :

  xīn mín zhǔ zhǔ yì

  关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理论。详“民主主义”(65页)。

  官僚资本主义 :

  ɡuān liáo zī běn zhǔ yì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主观主义 :

  zhǔ ɡuān zhǔ yì

  一切从主观出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其出发点包括感情、愿望、想像、意志、经验、本本等主观因素。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类。特点是只凭主观,无视客观,不听群众意见,不作调查研究,主观与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

  存在主义 :

  cún zài zhǔ yì

  现代西方哲学学说和流派之一。把存在当作哲学的对象,认为个人存在是一切存在的出发点。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萨特等。这一学说对现代西方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艺方面,影响很大。

  法国唯物主义 :

  fǎ ɡuó wéi wù zhǔ yì

  也称“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主要代表有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他们反对封建统治,提出彻底的无神论思想,肯定物质世界自身的存在,是当时西欧最进步的哲学。但他们的唯物主义基本上是机械论的和形而上学的。

  欧洲共产主义 :

  ōu zhōu ɡònɡ chǎn zhǔ yì

  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思潮。主张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应该只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但不提无产阶级专政,主张实行多党制。同时强调,要严格尊重各国***、工人党的独立自主,各党之间应完全平等。

  蒙昧主义 :

  ménɡ mèi zhǔ yì

  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贬低和抹杀人类理性思维能力,否定科学知识,主张人类社会应回复到原始的蒙昧状态,因而是一种反理性、反科学的观点和思潮。

  反对本本主义 :

  fǎn duì běn běn zhǔ yì

  毛泽东1930年5月为反对红军中的教条主义而写。原名《调查工作》。编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从认识论高度第一次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的论断。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的概念。强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帝国主义 :

  dì ɡuó zhǔ yì

  也称“垄断资本主义”。垄断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列宁揭示其有五个基本特征:(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2)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溶合为金融资本,在此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3)资本输出;(4)形成国际垄断同盟;(5)列强已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其中垄断代替自由竞争是根本的经济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完成了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此后,国家垄断组织与国际性国家垄断同盟有重大发展。垄断的统治决定了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如生产技术的垄断、食利阶层的增加、食利国的形成、国民经济军事化和霸权主义、工人贵族的形成等,从而激化了它与无产阶级以及第三世界的矛盾。同时,垄断的统治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生产、管理和资本的高度现代化和社会化,为向更高级的社会经济结构过渡准备了条件。因此,帝国主义又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抽象主义 :

  chōu xiànɡ zhǔ yì

  20世纪初产生于西方国家的美术流派。他们反对用具体形象反映现实,主张以色彩、线条、形状等抽象形式来表现艺术家的主观心灵。一般分为两大体系:一为几何抽象,即画面运用抽象的几何形体或线条构成。代表人物有俄国的马列维奇、荷兰的蒙德里安。一为抒情抽象,用色彩、线条、各类形体的构成直接抒发感情。代表人物有俄国的康定斯基。

  赤铁主义 :

  chì tiě zhǔ yì

  1旧指用暴力进行政治斗争的主张。

  本位主义 :

  běn wèi zhǔ yì

  为自己所在的小单位打算而不顾整体利益的思想作风。

  棒喝主义 :

  bànɡ hē zhǔ yì

  1即法西斯主义。因"法西斯"一词在意大利语和拉丁语中与古罗马的"束棒"、"权标"有关,故亦译为"棒喝主义"。

  爱国主义 :

  ài ɡuó zhǔ yì

  指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的思想。

  地方民族主义 :

  dì fānɡ mín zú zhǔ yì

  曾称“狭隘民族主义”。多民族国家内,少数民族中的剥削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表现。是一种孤立、保守、排外的民族主义。

  法西斯主义 :

  fǎ xī sī zhǔ yì

  一种最反动最野蛮的独裁制度和思想体系。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实行武力侵略和民族压迫。起源于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党。

  共产主义 :

  ɡònɡ chǎn zhǔ yì

  ①指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参看〖科学社会主义〗。②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它在发展上分两个阶段,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是共产主义。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指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们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消灭了三大差别,实行共产主义公有制,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古典主义 :

  ɡǔ diǎn zhǔ yì

  西欧文学艺术上的一个流派,盛行于17世纪,延续到18世纪后期。主要特点是模仿古希腊、罗马的艺术形式,尊重传统,崇尚理性,要求均衡、简洁,表现出反宗教权威的精神。但由于模拟多,创造少,不能反映现实。

  封建主义 :

  fēnɡ jiàn zhǔ yì

  一种社会制度,它的基础是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参看〖封建社会〗。

  分散主义 :

  fēn sàn zhǔ yì

  1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一种无组织、无纪律的错误倾向。其表现是不尊重中央或上级的决定,不愿意接受组织的统一领导和监督。

  托洛茨基主义 :

  tuō luò cí jī zhǔ yì

  20世纪初在俄国工人运动中出现的反对列宁主义的机会主义。以托洛茨基为代表。否认农民的革命作用,主张跳过民主革命阶段而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认为单独一个国家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

  实用主义 :

  shí yònɡ zhǔ yì

  现代西方哲学学说和流派之一。认为存在就是有用,把知识当作适应环境的工具,把真理等同于“有用”。主要代表有詹姆斯和杜威等。实用主义曾被胡适介绍到中国,在当时有一定影响。

  马列主义 :

  mǎ liè zhǔ yì

  1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简称。

  人道主义 :

  rén dào zhǔ yì

  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的思潮和理论。其最初形式是人文主义。在反封建中起过巨大的进步作用。法国第一部宪法的序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宣言书。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超阶级、超时代的抽象人性论,其追求的社会制度以私有制为基础,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它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性的丧失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逐渐失去进步的历史作用。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把实现一切人的解放和自由作为奋斗目标,是革命的人道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xínɡ ér shànɡ xué wéi wù zhǔ yì

  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即形而上学地看待世界事物的哲学学说。其特点是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认为运动只有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外力推动;认识是人直观的机械的反映;人的意志、动机在社会历史中起决定作用。其典型形式是16~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

  种族主义 :

  zhǒnɡ zú zhǔ yì

  剥削阶级用种族作为区分人类优劣标准的一种理论。认为种族有优劣之分,“高等种族”应统治“低等种族”。是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根源,直接为殖民侵略和扩张政策服务。

  经济主义 :

  jīnɡ jì zhǔ yì

  以追求眼前经济利益为特征的机会主义思潮。产生于19世纪末。认为无产阶级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经济斗争,反对进行推翻资产阶级制度的斗争,否认建立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要性。

  社会达尔文主义 :

  shè huì dá ěr wén zhǔ yì

  用生物界自然选择和生存竞争规律来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认为社会机体同生物有机体的变化过程以及进化规律相似,人类历史就是生存斗争、适者生存的历史,人类同生物一样有优等劣等之分,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的划分是因为个人的天赋不同。

  门罗主义 :

  mén luó zhǔ yì

  美国总统门罗提出的一项外交政策原则。1823年12月,门罗在致国会咨文中提出。它可以用一句话“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来概括,其实质是要使美洲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

什么是浪漫主义 法国著名浪漫主义女作家乔治·桑曾对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说:“你既有能力而也愿意描绘人类如你所眼见的。好的!反之,我,总觉得必要按照我希望于人类的,按照我相信人类所应当有的来描绘它。”乔治·桑的这段话表明她在创作上所遵循的是与现实主义不同的创作方法,这就是浪漫主义。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理想主义,就是按照作家认为生活应当有的样式来反映生活,因而总是理想地描写对象或者描写理想化的对象。

由于要反映“人类所应当有的”生活,浪漫义义作家的主观情感就特别强烈,爱憎异常分明;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浪漫主义作家经常借助于热烈的幻想和大胆的夸张,用奇特的想象和瑰丽的语言描绘色彩斑斓的理想世界。

浪漫主义由于理想性质的不同,分为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两种。积极浪漫主义的理想,是与社会发展的趋向,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相一致的,因而能够激励人们改造现实,增强人们的斗争意志。高尔基说:应用浪漫主义的方法,可以美化人性,克服兽性,提高人的自尊心。屈原的《离骚》,李白的诗歌,吴承恩的《西游记》,郭沫若的《女神》,就是我国这类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消极浪漫主义的理想,反映的是没落阶级对现实变革与社会进步的敌视。消极浪漫主义作家总是美化和怀恋已经消逝了的社会生活与制度,妄想历史能够按照他们的愿望倒退,因而思想悲观,情绪悲哀,作品内容表现为怀旧,逃避现实,或者陷入神秘主义。在艺术上则是格调低沉,色彩灰暗,往往蒙上一层迷离恍惚、虚无缥缈的纱幕。十九世纪英国的湖畔派诗人的作品就属于这一类。

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古已有之。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却形成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当时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和僧侣主义的斗争相当激烈,主张“天赋人权”,要求“个性解放”,表现在文学上,就是反对古典主义,提倡革新创造。雨果的浪漫主义作品《欧那尼》上演时,轰动法国文坛,从此战胜了古典主义,确立了浪漫主义作品的地位。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革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得到了肯定与提倡,产生了不少优秀作品。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包含了各种现实主义者理论和观点借以产生、发展的一套假定的研究范式。现实主义首先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哲学传统和世界观。现实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是建立在它对道德进步和人类能力的悲观主义认识基础上的。现实主义者把历史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进步的,他们对于人类是否有能力克服反复出现的冲突,建立持久的合作与和平深表怀疑。现实主义世界观更多看到的是人类本性中的恶,以及人类经验中周而复始的悲剧。现实主义的这些哲学观点在修昔底德、霍布斯、马基雅维利的著作中就有了强烈的反映。在20世纪,莱因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Niebuhr)则是这类现实主义的一个典型代表,尽管现实主义的哲学基础在赫伯特·巴特菲尔德(HerbertButterfield)、马丁·怀特(MartinWight)和汉斯·摩根索的著作中才得到了明显的表现。

尽管现实主义者对道德进步和人类能力都持悲观主义的态度,但它们对现实主义的悲观主义根源的认识又是不同的。经典现实主义的悲观主义植根于人性。它认为人性本恶,国际政治领域中的利益对立和冲突受人类本性中根深蒂固的客观规律的支配,是无法避免的。与经典现实主义不同的是,新现实主义的悲观主义更多的是根源于国际体系的性质。新现实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肯尼思·沃尔兹认为,国际体系与国内体系不同,“国内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之间是上下级关系,某些部分有权指挥,其它部分要服从。国内体系是集中的和等级制的。国际体系的组成部分之间是同等的关系。”“国际体系的基本结构特征是无政府状态,即不存在合法的集中控制力量。”国际体系由于缺乏国家之上的权威而导致互相的不安全、冲突及对于有组织的暴力的依赖。国际体系的性质导致国家间的竞争和冲突不断发生。国家可以通过外交和权力均衡的方式来缓和国际体系无政府状态的影响,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它的影响。

其次,现实主义也可被视为一种理解国际政治的研究方法。那些自视为现实主义的学者们可能持有上述现实主义的那种哲学悲观主义,但当他们努力阐述有关主权国家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的理论概念时,就往往超越这种悲观主义。大多数现实主义学者力图建立能用以解释和预测国际行为的社会科学理论。然而这两类现实主义学者间的界限并不总是泾渭分明的。现实主义者基本的哲学观点是,国际政治一直是,也将永远是以权力、军事力量和现实政治的运用为标志,他们对国际法、道义以及诸如联合国等到机制的价值持怀疑主义态度。可见,现实主义是一种理解国际政治的一般研究方法,而不是一种单一的、统一的理论。现实主义的许多批评者和支持者往往未能认识到,现实主义也是一种理解国际政治的研究方法,它是由许多相关理论组成的集合体;而把现实主义视为一种单一的、统一的理论的观点实际上忽视了现实主义思想中的多样性,结果使他们对现实主义的认识过于简单化了。虽然安全研究中的见解经常受哲学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当代在国际政治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大量争论却是围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现实主义理论上的问题而展开的。

必须指出,尽管大多数现实主义者关于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理论经常不一致,但他们在下述有关国际政治的本质问题上拥有共同的核心理念。首先,他们相信国家是国际政治中主要的和最重要的行为体,是构成当今国际体系的基本单位。因此,国际政治的研究将集中于国家间关系的研究,而较少注意非国家行为体如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他们认为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非国家行为体事实上不可能取得国家那样重要的地位。其次,现实主义者将无政府状态,即不存在任何共同的最高权威视为国际政治中最显著的特征。在无政府状态下,“自助必然是行动的准则”,国家必须使用自助的一切手段,包括武力,来保护其利益。竞争是这种无政府体系的必然结果。国家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军事安全领域,但也表现在经济和其它领域。国家之间的竞争,使国家都深切地关注其在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地位和相对于他国的相对优势,这种关切引导着国家的行为,使国家之间的合作较难达成。第三,现实主义者认定,国家将最大限度地寻求扩大其权力或安全。一些现实主义者集中于权力,认为它本身就是目的。摩根索就是这种现实主义的突出典型。而另外一些现实主义者则将权力看作安全的手段。如沃尔兹强调权力不过是实现安全目标的一个手段而已。第四,现实主义者假定,国家是国际事务中统一的和理性的行为体,它能够合理地确定其对外政策目标,考虑各种政策方案的的可行性和可能导致的结果,然后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目标的政策方案。正如罗伯特·基欧汉所指出的,对于现实主义者来说,国家是一个统一的理性的行为体,它会仔细权衡可供选择的各项行动成本,并寻求预期效用的最大化,尽管这样做还存在着相当的不确定性和缺乏可供理性选择的足够的信息。以上述这些假定构成了现实主义者分析国际政治的出发点,但这并没有导致他们对于国际政治的一致认识或关于国家行为的单一理论。虽然每一现实主义者都接受这些核心假定,但由于他们对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现实主义理论的认识不同,从而导致他们对当代国际政治作出了某些不同的解释,形成了现实主义者在国际秩序模式上的一些差异

浪漫主义(Romanticism)

这个词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编辑本段浪漫主义运动

浪漫主义运动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

启蒙运动在政治上为法国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在文艺上也为欧洲各国浪漫主义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但是,法国革命胜利后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却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恩格斯)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正是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法国革命的后果以及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普遍感到失望的一种反映。

编辑本段浪漫主义的起源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十八世纪晚期,十九世纪前半期盛行于法国,他是一个全欧洲性的内容广泛的思想文化运动,但直到20世纪仍余韵不散。法国浪漫主义主要体现在绘画、雕刻、小说和戏剧领域;英国浪漫主义主要体现于诗歌、历史画和风景画领域;德国浪漫主义则在音乐、诗歌和绘画领域皆有体现。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

编辑本段文艺思潮兴起

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是由“浪漫的”(Romantic,罗曼蒂克)这个形容词演化而成的。而“浪漫的”这个形容词又是从法国的“罗曼司”(Romatic,即“传奇”或“小说”)转化过来的。据现有资料证明,一六五四年英国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这一词语,大直是“传奇般的”、 “幻想的”、“不真实的”,其中明显地包含着贬意的否定性的内涵。到了十八世纪,这个词语才逐渐转变为肯定性的褒义词,它被用来评价作品,并获得"宜人的忧郁"这样一种附加的含义。

十八世纪末年,随着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文坛的勃兴,浪漫主义这一术语就用得非常流行了,并且在一七九八年法兰酉学别的创作方法的名称。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现实,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当时的作家都对现实不满,企图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但由于作家所持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因而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即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前者是进步的潮流,它引导人们向前看,后者属反动的逆流,它引导人们往后看。这种区别,实质上是对当时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

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赞成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法国的雨果、乔治·桑,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昔希金(早期),波兰的密茨凯维支以及匈牙利的裴多菲等等。他们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都是同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与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大多数作家是这些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消极浪漫主义者则不然。他们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同那个被推翻了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相联系的。他们从对抗资产阶级单命运动出发,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消极浪漫主义的出现,实际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贵族阶级没落的思想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代表作家有德国的史雷格尔兄弟,即奥·史雷格尔和弗·史雷格尔,诺瓦里斯,法国的夏多布里昂,拉马丁·维尼,俄国有茹科夫斯基,英国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等。

浪漫主义思潮的兴盛衰落,是由各国历史条件的特点所决定的。作为一种成型的文艺思潮它首先产生在德国。由于当时德国容克贵族势力猖獗,资产阶级软弱无力,因而消极浪漫主义得势,积极浪漫主义发展迟缓。只有海涅登上文坛之后,积极浪漫主义在德国才有所起色。

法国的浪漫主义思潮,犹如大海的波涛,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来势迅猛,激烈异常。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封建贵族的复辟和资产阶级的反复辟斗争分不开的。浪漫主义首先从古典主义设置的种种障碍中冲杀出来,历经短兵相接的搏斗,一举获胜。继而在漫浪主义内部角返相争,积极浪漫主义者组织了包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打败了消极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消极浪漫主义称王称霸,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由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胜利,积极浪漫主义骤然兴起.并取得了主导的地位。

在俄国,浪漫主义的发展是较迟的。它在十九世纪初期才形成为一种流派。其中积极浪漫主义与俄国十二月党人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贵族革命中起过显著的进步作用。代表作家有早期的普希金,雷列耶夫等。

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最规范,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下列一些特色;首先,英国的浪漫主义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文学运动,它是由少数作家自由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其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源远流长,犹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断,历时达一百五十年之久。早在十八世纪末,从威廉·布莱克(1757--1827)和农民诗人罗伯特·朋斯(1759--1796)等人的诗篇中,就吐露出浪漫主义的苗头,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拜伦、雪莱的诗作为高潮,直到十九世纪末维多利亚女王(在位1837--1901)执政的时代,依然还可以从丁尼生、罗伯特·勃朗宁和他的夫人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等人的诗歌中,看到浪漫主义的余声。再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明显地分为对立的两大派别。消极浪漫主义先于积极浪漫主义登上文艺舞台,主要代麦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与之相对立的,就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

编辑本段浪漫主义艺术

浪漫主义画派

十九世纪初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兴起于法国画坛的一个艺术流派。这一画派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中世纪传说和文学名著(如莎士比亚、但丁、歌德、拜伦的作品)等,有一定的进步性。代表作品有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民》。画面色彩热烈,笔触奔放,富有运动感。

浪漫主义美术

“浪漫主义”一词来源于中世纪的“浪漫传奇”一字,意思是中古欧洲所盛行的英雄史诗和骑士传奇、抒情诗等。我们这里所指的浪漫主义,一般是指18—19世纪欧洲一些国家所产生的思想和艺术的运动,它反映在艺术的各个领域:德国是诗和音乐;英国是诗、小说和风景画;法国是绘画和雕刻。

浪漫主义产生的哲学基础,是这一时期流行的德国古典哲学和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空想社会主义。它强调主观、天才和灵感;强调人性的自由和解放。

在艺术创作中,浪漫主义强调艺术家的主观创造性,表现出对于历史的兴趣和对社会现实中重大事件的关注,另外在对历史怀念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东方异国情调的向往。

在艺术表现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学院派是完全对立的,它反对纯理性和抽象表现,强调具体的、具有特征的描绘和情感的传达;反对类型化和一般化,主张表现个性化,描绘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状态;反对用古代艺术法则来束缚艺术创作,主张自由奔放热情的主观描绘,使艺术家的感情在创作中得到充分的传达;反对刻板的雕刻般造型和过分强调素描为主要表现手段,竭力强调光和色彩的强烈对比上的饱和色调,以动荡的构图、奔放而流畅的笔触,有时以比喻或象征的手法塑造艺术形象,借以抒发画家的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

浪漫主义音乐、文学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最早见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作品中,这些作品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格格不入。古典主义音乐象线条一样鲜明;而浪漫主义音乐则偏重于色彩和感情,并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

然而,这只是原则上的区别,要想在不同的创作风格之间,譬如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按照那些讲究条理的音乐史家的愿望划一道泾渭分明的界线,从来不是那么容易的。简单地下定义行不通,这些定义总是因为忽视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过于简单化。

例如,假使断言古典主义音乐是客观的,浪漫主义音乐是主观的,那么岂不是说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在某种程度上像电脑一样,从不创作反映自己个人感情的作品了?这显然是非常荒谬的。同样地,如果说浪漫主义作曲家“摆脱”了传统形式的原则,那么这实际上就是否定了他们在继续使用这些形式,甚至在未必可能的场合下使用古典形式。

例如威尔第就用赋格曲式结束他的喜歌剧《法尔斯塔夫》。另外还需明确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风格曾经共存了一段时期,重要的浪漫主义歌剧作曲家、德国理想主义者韦伯就先贝多芬一年逝世,舒伯特的死也仅比贝多芬晚一年。可是,在这两种乐派之间实际上又存在着我们很容易把握的区别,这些区别大多是源于非音乐的原因。到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在社会上的地位已有根本的改变,他们已不再是一个城市、宫廷或教堂的雇员。

贝多芬也只是赢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真正独立,因为不管那些贵人们多么慷慨地让他自行其是,他的大部分生计仍维系于贵族的庇护。而现在,理论上说作曲家完全是他自己的主人,实际上也就是大众的仆人。

为了满足大众的需要,各种各样的音乐会社团和音乐节网络迅速地发展起来。如果一个作曲家,比如门德尔松,能为这个众多的占统治地位的中等阶层提供他们所喜闻乐听的音乐,他就是成功的;反之,如果他忽视时代的审美观,只为自己或他理想中的后代创作,那么他在公众的心目中就必然是个“怪里怪气”的孤僻艺术家。这一类作曲家常以为他们是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是未来艺术的预言者。

“艺术家”一词的使用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整个十九世纪的作曲家都这样看待自己。他们这样称谓自己很有理由,因为一旦摆脱了私人的庇护,投身到社会中去,他们便开始和文学作家等富于创造精神的同行有了接触。

事实上,韦伯、舒曼、柏辽兹除了作曲还写过一些有关音乐的书,而瓦格纳不仅自己写剧本,还写出了许多关于音乐、戏剧和哲学的著作和论文,真难以想象他何以还有时间创作出那么多的乐曲来。这新的一代作曲家对弥漫在社会上的各种新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不管是科学的、民族的、还是艺术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对文学的陶醉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他们的前辈仅满足于用器乐表达纯粹的音乐思想,浪漫主义音乐家则致力于让音乐在表达的广度上与语言并驾齐驱。

当然,给歌词谱曲一直是作曲家们的实践之一,可是当时流行的是用器乐表达或描绘一种特定的场面,甚至讲述一个故事。这起始于贝多芬的同代人韦伯,后来又被李斯特、理查德·施特劳斯发展为描述性的交响诗。

十九世纪上半叶,自然的、乡村的浪漫主义文学转变为幻想的、比生活更加广阔的浪漫主义文学,分别以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1813年)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1847年)为代表。这两部英国小说有天壤之别,这种区别在沃尔特·佩特(W·Pater)给浪漫主义下的定义中可以得到概括,他认为浪漫主义是“给美添上了怪诞的色彩”。

因此,毫不奇怪,浪漫主义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同样表现了一种奇异的超自然的东西,如柏辽兹在他1830年所作的《幻想交响曲》中所表现的那样。作曲家们很快就对周围的大自然发生了新的兴趣,这种自然已经不是贝多芬《田园》中的那种简单的自然,而是大写的“自然”,一种因为他们超脱于芸芸众生才与他们有着特殊联系的力量。不管是文学还是音乐,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十分强调单个的人,而不是那种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被仔细地划入某个阶层而根本无法摆脱其束缚的人。

因此,对独立个性的重视使作曲家们有意识地追求个人的特点,有时成了自我主义。这样,他们离那些因为循规蹈矩而压抑了自己部分创造才能的古典主义作曲家就越来越远了。

想用寥寥数语概括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其结果非常容易使读者误以为浪漫主义作曲家都是放浪形骸之徒。虽然他们中间有人确有行为出轨的时候,但是总地来说,他们有足够的自控能力使自由不致逾越界限。他们当中大多数人仍继续运用传统的交响曲、奏鸣曲、四重奏等形式,虽然在这些形式里出现了与莫扎特不同、会使他的审美观受到侵害的新东西需要记住的是,审美的好恶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这一代认为“过分”的行为在下一代眼里却是规范,昨天的“顽皮的孩子”,逐渐长成为今日受尊重的“老伯伯”。[注:法国诗人戈蒂耶早年参加浪漫主义运动时被称为“顽皮的孩子”、“老伯伯”则是英国人对曾经担任首相的政治家格莱斯的尊称]。浪漫主义运动内部也一直存在两个不同的流派,一个是以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为代表的激进派,另一个是以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布鲁克纳为代表的保守派。研究早期浪漫主义可以说明分裂是怎样产生的,也可以把那些重要性在管弦乐曲的作曲家(门德尔松、柏辽兹)和那些重要性在其他方面的作曲家(如歌曲方面的舒伯特、歌曲与钢琴曲方面的舒曼、歌剧方面的韦伯)区别开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372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