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感想5篇范文

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感想5篇范文,第1张

唐诗三百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常读古诗,能使人明智,让我们一辈子受益。下面由我来给大家分享唐诗三百首 读书心得 ,欢迎大家参阅。

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1

古诗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发出它万丈光芒。是中国文明的见证。它,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发的精神力量。《唐诗三百首》中,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中国曾经的历史 文化 。

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如海上的照明灯,照亮了我们,如风雪中的煤炭温暖着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诗告诉我们哲理。古诗,他都像老师那样教导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给予我们希望。每首诗,都出自不同诗人之手,这些人已文明于世,而这些古诗却不和而知。它们是那样的孤独,被众人所遗弃,不被众人所知,它们有自己的光彩,也自己的灿烂。它们一直等待着,等待着我们的发现。

每一首诗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每一首诗都是那样的含义深刻,拿起《唐诗三百首》再去细细品诗,我们会发现,每一首诗都是一个伊索寓言,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古诗似乎有着让人起死回生的力量,只要细细的去品读,这便是一生中最大财富,让我们一辈子受益。

《唐诗三百首》寄托了中国人对文明的梦想。作为小学生,为了辜负古人的希望,我们要为而奋斗。不仅是为祖国,也是为我们自己,而努力的学习。

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2

诗,是十里桃花的繁华,是牵肠挂肚的思念,是保家卫国的豪情;诗,是漂泊中的孤独无依,是雨夜里的痛彻心扉,是记忆里的江山如画。人说世事如梦,几度秋凉。昨夜灯火楼台,转眼人去楼空。遥想当年沙场,难料如今铁马冰河只能入梦来。在那些诗词里,我目睹了一个个王朝的荣辱兴衰,最终被岁月掩埋。眼见了多少游子的乡愁,丝缕的萦绕心头。望少年气盛,雄心壮志徘徊苍穹。蓦然回首,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诗,经久不衰。偶然忆起,璀璨如初。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油灯下的母亲,安详的坐在那里。她的手微微颤抖,手中的针线穿梭往来,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疲惫,双鬓明晃晃的发白。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一针一线,密密麻麻,她把无尽的思念与牵挂缝进衣衫的袖口,心中的念念不舍似灯油慢慢融化,落在地上,好像泻了一地的月光。母亲老了,却固执的像个孩子。她担心孩子不能如期归来,一人默默在故乡等待。都说母爱如歌,似水柔情,直至今日,才悟得真谛。前些日子,我与母亲到楼下散步。我总喜欢走在前面,一转头,望见与我齐平的脸,脸上的细纹一如她走过的风花雪月。我放缓步子,直到与母亲并肩。昏黄的路灯下,她稀疏的头发里大把的银丝泛着淡淡的微光。“妈,你有白头发了。”我对她悄声说道。“嗯,我老了啊。”她好像叹了口气,眼里像是弥漫着大雾。我的思绪被拉回很多年前,那时候我的小手还触不到她的臂弯,母亲喜欢弯下腰同我说话。那时候我唯一的心愿,便是有朝一日能像父亲一样挽着她的手,走过每一条街头。我想起儿时总喜欢和母亲挤在同一床被窝里,身上的冰凉贴近她肌肤的滚烫。她总会半真半假地把我推开,推的远远的,直到床边。但每个清晨醒来,睁开双眼,总发现自己小猫一样蜷伏在她的怀里,感受着她铿锵的心跳。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一阵暖流钻入心底,恍惚间我还是那个咿呀学语的小女孩儿,而她还是青春的模样。“哪有,你才四十嘛,很年轻啦。”我握住母亲的手,沿着街道慢走。只记得我们俩的影子被拉的很长很长,像留不住的时光。

读诗时,总免不了了解诗人。孟郊被称为“诗囚”,我看完资料,多少有些酸心的。他的一生有太多荆棘坎坷,经历了多少的风雨。或许人只有到了一定阅历的时候,细数过往,才懂情深。原来很多人本是我们生命中的路过,哪怕父母,也只是短暂地陪我们半辈子。总会待到别离时,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我们不该把父母的爱当作挥霍,且行且珍惜。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选自李白的《行路难》。李白一生诗作无数,我却对这一首情有独钟。“如果能重来,我要选李白。创作也能到那么高端,被那么多人崇拜。”这是前不久很流行的一首歌曲。我很羡慕李白,倾倒于他出众的文采,也向往着他的洒脱。“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的《将进酒》,字字透着潇洒,句句唱得昂扬。我以为,他本知足常乐之人,饮一杯酒,且忘忧愁。“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他的《侠客行》,“十步杀一人”的豪情,颠覆了我的看法。但当我读到《行路难》,心中竟生起了敬意。诗人巧借行路的艰难,暗喻仕途的坎坷。官场的你争我夺,阿谀欺诈,给予诗人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命运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海上汹涌的波涛就要将他击垮。但李白的过人之处,便是没有被无情的命运打倒,仍是”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愈挫愈勇,直至到达理想的彼岸。爱我中华者,必当敬我中华之精神文化也。千年之前,我们祖先辈的他们,面对逆境,咬牙切齿却也从不轻言放弃,在悲洪似的逆境前挣扎着寻找一丝光明。而多年后的我们,是否延承了此般精神俄而,我想起了我的班主任俞老师,从一个寸草不生的穷乡村走出来,走到一个丁点儿大的县城,一步步打拼,如今来到了省城南京。依稀记得他与我们谈及曾经时双眼的朦胧,一次次雨中的挥泪,一夜夜翻来覆去的难眠,一场场惨败的考试,世事如此不顺人心。也曾几度消沉,他告诉我们,那些迷茫的日子,孤苦无依,唯有诗词与书籍作伴,那些苦痛的岁月,是文字陪在他的身边。而如今的他,上课时信手拈来的几句诗词,令人惊叹不已。我们为什么要读诗,读的岂是字句,更是灵魂。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更应学习古人的精神,迎难而上,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终有一日,我们能穿过厚厚的云层,寻觅到希望的光亮。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要说爱国,历史上名垂青史的诗人还真是数不胜数,但最令我钦佩的还是诗圣杜甫。还记得第一次接触他的诗,是在小学。“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据说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小小年纪的我,还无法理解国之深,只是同他一起“喜欲狂”,也是种别样的欢欣。不同于诗仙李白的浪漫,现实主义的他倍感深沉。而当我读到这首《春望》,心中沉沉的一击,感觉喘不过气来。国都陷落,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古时诗人词人总喜欢写一字“深”,“庭院深深深几许”“城春草木深”,这一字,染上了荒凉,沾满了无奈。沦陷的长安城,昔日的笙歌舞曲早已不见踪影,一城的繁华转眼间成了沙石瓦硕。放眼望去,破败不堪,千里不见人迹,唯有杂草丛生。感伤时事,看到那娇艳的鲜花,思绪被勾起,忆起曾经,两行浊泪沾湿了衣裳。许多时日未见家人,思念愈加浓烈,忽闻鸟鸣,心头一颤,乍然惊起。看那火红的战火啊把天空的碧蓝铺成了鲜血的颜色,看那弥漫的硝烟啊不知何日方休。无言的等待啊只希望送来一封家书,告诉我家里安好,告诉我妻小平安。年华易逝,满头的白发像秋末飘零的枯叶,大把大把的往下掉,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都差不住了。品完诗,心头空荡荡的,却又像被什么堵住。千年中华,这片土地上经历过多少场战争,多少家破人亡。那些岁月里的逃离与漂泊,永远都无法忘怀。我该庆幸,自己出生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一个整日阳光明媚的年代。能在清早醒来时看见爸爸妈妈的脸,能在睡前道一句 “晚安”。读了那些诗,我突然间觉得自己多幸福。孟子说:“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身为炎黄子孙,我们该尽己所能,为国家贡献微薄之力。如今很火的**《战狼》,“当你在国外遇到困难时,不要忘记,你的身后还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朋友圈里,微博动态里,都是纷纷的好评。那一刻内心的震撼着实难以言表。但在这之后,真正有所行动的又有谁呢口说无用,我们该投身于实际行动之中。作为学生的我们,孝亲敬长,努力学习,便是爱国。它无需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存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记得儿时的我,对诗并不感兴趣。还不如童话,看公主几经波折后遇到王子,盼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在那个风雪之夜悄然升入天堂。那时候的知识面很单薄,不过停留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般略显肤浅的诗罢了。也只是单纯的记诵,从不试想理解。如今渐渐长大,才发现诗歌不仅仅是诗歌,它可以包含许多许多。诗,可以是一种回忆,就如同默片播放,刻下一寸一寸的旧时光。看前朝,多少风流人物,不尽英雄史诗;论今朝,是否依旧如初诗,可以是千千万万的寄托:羇旅之人借诗词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与牵挂;沙场上英勇拼搏的将军战士,借诗词表现自己拳拳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多情之人借诗表达对红颜的断肠爱恋诗,更多的是一种鼎盛文化的象征,是一个无人能及的巅峰!

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与瑰宝。它的篇幅不长,却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字里行间,凝聚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力量。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历经千年历史,风吹雨打,我们悲痛过,我们哭泣过,但我们不曾放弃过!我们理应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让它成为中国恒久不变的经典,永远地留在中国人心中。

一歌一舞一琵琶,一冬一秋一繁夏,一颦一笑一牵挂,一刀一剑一伤疤,一朝一夕一晚霞,一山一水一人家,一生一世一刹那。待到双鬓成白霜,在诗里感叹人生梦一场;待到双鬓成白霜,回望来路繁华落地落满伤;待到双鬓成白霜,煮一壶清茶,看昨夜灯火楼台,待来世满面红妆。

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3

余秋雨先生在《中华文脉》一书中曾言“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我深以为然。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诗歌的高峰,而《唐诗三百首》更是唐诗中的精华,唤醒了我对诗歌背后的中华文化以及思想内涵的好奇。唐诗,告诉了我许多。

童年·启蒙

《唐诗三百首》是我的启蒙读物之一。幼时不懂内涵,只觉得平平仄仄的声韵念起来好听,父母慢慢教,诗倒也背了几首。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到“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到“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唐诗之美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之中,并不只因为其朗朗上口的读音,更因为年少时天马行空的 想象力 已经将这浅显的话语转化成了一幅幅动人的场景,古人的一言一行,景物的美不胜收,已然令懵懂的孩儿心生向往。殊不知,在这抑扬顿挫的声韵里,一个新世界也就此打开。

少年·领悟

一路奔跑着成为少年,读过的书渐渐多了,走过的路也渐渐远了,这时翻读《唐诗三百首》也渐渐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唐诗是多样的,诗意存在于大千世界之间:长烟落日,黄河远去,羌笛声声呜咽,诉说着塞外没有春意的凄苦;明月照松,空山新雨,江南流水四季自是一番姹紫嫣红;机中织锦,碧纱如烟,泫然欲泣的女子在月夜思念远行的夫君;楼前雨露,长安城里,五陵年少胯下的白马发出欢乐的嘶鸣……千百年前的画面就这样通过一首首唐诗浮现在我眼前,按照遥远的文字指点,自己竟然也能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入微的观察、最精细的倾听……不曾想过,年少懵懂的自己,竟然也能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同翻卷、与沧海齐阴晴。唐诗让我认知了自己,更让我领悟到了万物有灵,天地之美。

青年·深思

手中的诗篇泛黄,少年的青涩逐渐褪去,一路与诗歌相伴而行的青葱岁月,我又获知了许许多多。提起唐朝的诗人,怎么也绕不过李白杜甫等人。而仔细品读,你会发现动人的不仅是词句,还有诗歌背后的情感与品格。

李白,他一生不以功名显露,以布衣之身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为此他曾发出内心的呼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既为屈死的贤士仗义抗争,也表达了对朝廷的失望和蔑视。然而诗人的乐观精神又足以使他超越和战胜忧患意识。这位伟大的漂泊者从悲伤中走出,选择用他的诗笔展现大唐的山水,来丰富当今人们的精神世界。

杜甫,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敢于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甘愿为解救人民于苦难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面对人民的苦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他静静倾听,长长叹息,默默流泪,向世间发出沉痛的悲叹。他的笔墨,唤醒了当时乃至后世之人的家国情怀。

然而唐诗远不止三百首,唐代也绝不仅只有这两位诗人。李白的自由洒脱,杜甫的忧国忧民,王维的超然物外,白居易的直白显露……诗人们的闪光点早已融入唐诗中,而当今的我们,是否读懂了什么呢又是不是应该读懂什么呢

唐诗三百首,是繁花云霓,也是心灵归宿。年岁依旧在增长,对诗的领悟,未完待续……

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4

今天我和大家所分享的书中有这样几首传世名篇《春晓》《静夜思》《绝句》,相信大家都已经猜到是什么书了,不错!就是《唐诗三百首》。

唐诗的出现,标志着华夏那久远高大的历史之树上,又添上了一朵怒放的鲜花,此花有“长堤春水绿悠悠”的恬静;有“更上一层楼”的勇气;又有“黄昏独坐海风秋”的孤独与凄凉。

这是我国文化所酝酿出的陈年美酒,饮一口,沁人心脾;这是我国文化所谱写出的华美乐章,奏一曲,如花似锦;这是我国文化所描绘出的精美图画,看一眼,如游仙境。

是啊!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如此多的绝唱,为什么我不去发扬光大呢找到答案了!是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不同,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心中的烦恼越来越少了,如果把杜甫的“浪漫主义”和李白的“现实主义”放在今天,恐怕都会成为无病呻吟。毕竟他们生活在封建主义的时代。

时代进步了,文化的发展也加速了,人们的眼界也看阔了。

古人的经典就应传承下去,让华夏儿女都知晓他,学习他,爱护他!

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5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也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王’和诗魔之称。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的`意思是:多么茂盛的原山草啊,春天茂盛,秋天枯萎,岁岁循环不已,野火虽将那大片枯草烧的精光,一旦 春分 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速的长势重新覆盖大地。虽然古道成慌,但青草滋生是它恢复青春,行路人看见齐齐芳草而想起了离愁别苦,似乎着每一片草叶都包含别情。  

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如果我家下有一株小草,一次,我在窗前画画,突然就下起了倾盆大雨。我透过窗户,看到了一株抬头挺胸的小草,它正在跟风雨战斗,风嗷嗷地说:“哈哈,小草你是抵挡不了的,我比你强多了,哈哈哈!”小草轻轻的发出声音,坚强地说:“我不怕,我一定会战胜你的。”“小草,你就别做白日梦了吧!”风洋洋得意地说,风呼呼吹着不一会儿小草断掉了。这时,我还以为小草就这样完了,第二天早上,我起了一个大早,吃完饭后,飞快的跑到楼下,我很惊讶,小草活了,这时我情不自禁的吟诵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所以,我们也要像小草一样不向困难低头。

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相关 文章 :

★ 关于《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5篇

★ 关于《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4篇

★ 关于《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6篇

★ 唐诗三百首》心得体会范文400字

★ 关于《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800字6篇

★ 关于《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600字5篇

★ 关于《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1000字3篇

★ 关于《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500字6篇

★ 关于《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800字4篇

★ 关于《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600字4篇

读了《唐诗三而首》这本书有什么感悟

 我发现,激励着我们我很感谢这本书的编Zhe,为我们奉献了一本很好的精神食粮作为Yi个中国人,让我们一起“熟读唐诗三百首,Bu会做诗也会吟”吧!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Zhan的峰巅每一首诗出自不同诗人的笔下,它像Hai上的照明灯,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风Xue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Ta像老师: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寓言故事,都在Gao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时刻教导着我们,能Rang一个迷路的人找到光明的路,能让心灵流浪Zhe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每一首诗都是那样耐Ren寻味,每一首诗那样含义深刻拿起《唐诗San百首》再次细细品读品读书中的古诗  Zong之,我觉得《唐诗三百首》这本书将唐代诗Ge的精华,永远地留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

读唐代诗词有感1200字作文网

 人生是短暂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Chang久的,是无限的。知识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Qu,从遥远的古代款款走来,并且一直走下去,Hui把知识传授给每一个它经过的生命。  唐Shi,被誉为“中国诗歌颠峰”。读了《唐诗三Bai首》,让我认识了“诗仙”李白,读了他的Shi让我认识了“诗仙”,使人壮思云飞、逸兴Man怀,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让我认识Liao“诗圣”杜甫,他的诗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Xian明的时代色彩和政治倾向。虽然广泛,但深Ke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中的社Hui面貌,所以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他与李Bai是好有,并合称“李杜”。韩愈说:“李杜Wen章在,光焰万古长”(调张籍)。李杜的诗,Chong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读《唐Shi三百首》还让我认识了“小李杜”、李商隐He杜牧。刘熙载曾说:“杜樊川诗雄姿英发,Li樊南诗深情绵邈”  对自然的仰慕,对英Xiong的壮举,对友人的思念。我无法用言语来形Rong,所以只好借《唐诗三百首》中的诗句来代Ti我那无法形容的诗句。让我们一起吟诵并感Wu唐诗三百首吧。  山水之气  轻轻地翻Kai《唐诗三百首》,和王摩诘一起畅游在山水Zhi间,一轮皎洁娇美的圆月在松枝间穿拂,如Shui的山间软泥上缥缈着点点精巧的光斑,如碎Sui的宝石镶嵌在大山的锦缎上,自然而不虚浮,Chun朴而不媚俗。一沵清泉静静地流淌,柔柔地Chuan梭在林间,不时地撞击在石壁上,蜿蜒成圈Quan涟漪,美好诗意地荡漾开来。在溪畔的静夜Zhong氤氲成心中淡淡的思绪。  思念之情  Huan缓翻开《唐诗三百首》,和王勃一起沉浸在You人的思念之中。“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Shi他的祝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Ta的心声,“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是他De思念,那对朋友的思念,那对朋友的不舍,Zai长河中聚集在一起,永远乐会消逝。  人Sheng之挫  静静翻开《唐诗三百首》,和李白Yi起面对人生挫折。“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Tai行雪满山”是他的挫折,“行路难,行路难, Duo歧路,今安在?”是他的感叹,“长风破浪Hui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他的信念。那缕Jian贞的信念,是他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烙印。  《Tang诗三百首》让我欣赏如此温柔的山水之气,Mei哉!  《唐诗三百首》让我感觉到朋友之Jian浓浓的友情,幸哉!  《唐诗三百首》让Wo体味如此伟大的人生之挫,妙哉!  沏一Bei菊花茶,捧着唐诗三百首,窗外有阳光照过Chuang帘,蓦然回首,细细欣赏那温柔的山水之气,Gan受那浓浓的思念之情,体味那伟大的人生之Cuo,倏然,忘记了今夕今日。  我读《唐诗San百首》,我看人生三千景,我悟世间人世情,Wo体世间人之挫……

为什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1)熟悉了唐诗的韵律和格式;    (2)Feng富了诗歌的用词和表达能力;    (3)Ti会到其中的意象和意境。    所以久读Cheng吟就很正常了

哪种版本的《唐诗三百首》最好?(给成人读的)

 yun一楼的,所有的唐诗三百首都是横塘Tui士编的    成人读的话,倒不建议要解Shi太详细到作诗背景的。因为很多诗所谓的“Zuo诗背景”之类的是后人附会上去的,会误导。    Wo自己的版本是中华书局79年出的陈婉俊补Zhu的版本繁体竖排,如果古文底子还可以的话Zhe个版本还行,好处在于注解就只注解,不乱Fa挥。坏处在于,有些地方不够详细,而且如Guo想要赏析文字的话,绝对的没有。    Mao似中华书局出的一直都是陈婉俊补注的版本,Jian体的也有,都还不错。

标签:作文经典 上一篇:用躲字造句二年级 用又字造句二年级 下一篇:乾坤能组成什么成语 泵能组成什么成语

我读《唐诗宋词元曲》有感 日记300字 必采纳

 辉煌灿烂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成就了一Ge繁盛的唐朝,整个中华文明的精华,皆浓缩Yu唐朝的画卷中。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Me唐诗就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和瑰宝。唐Shi,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Guo人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Hu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Tang朝是广为人知的诗歌天堂,所谓“唐诗宋词Yuan曲”,其中把诗归结于唐,也可看出唐朝在Shi歌历史上的地位与垄断之势。而唐诗之所以Ru此高度繁荣,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唐代政治Jing济的发展、思想的自由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宽Song环境、统治者的提倡、科举诗赋取士、中下Ceng士人活跃等因素密不可分。另外,从诗史的Nei在流变历程看,《诗经》、《楚辞》、汉乐Fu和魏晋南北朝诗歌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坚实De基础。从而使得其在唐朝达到一个空前绝后De顶峰,给诗词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Jue佳环境,使唐诗如一颗灿然明珠,在中国文Hua史上熠熠生辉、艳压群芳。  唐诗是我国You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Zhong的一颗灿烂的明珠。而《唐诗三百首》是近Liang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历久Bu衰的一种唐诗选本。作为展示唐诗精品之作,Ta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6  Di一、所选的诗体式全面。五言的古诗、律诗、Jue句以及七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乐府,均Fen门别类地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名篇佳作。  Di二、所选诗的作者不胜枚举。有李白、杜甫、Wang维、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刘禹锡、李商Yin等“大家”, 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Shi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不少Wang侯、僧侣、歌女,甚至无名氏等“小家”。Zhe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Ta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Wan八千九百多首。  第三、所选的诗琅琅上Kou,易于成诵。如《游子吟》(孟郊)、《草》(Bai居易)、《春晓》(孟浩然)、《静夜思》(Li白)、《江雪》(柳宗元)等。这些诗意境You美,咏吟谐和,上至垂暮老人,下到黄发孩Ti,都能张口吟诵几首这样的千古绝唱。  Di四、所选的诗取材广泛,不拘一格。既有描Xie自然风光的,如杜甫的《望岳》;也有展示Tian园风情的,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既有Jie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如杜甫的《Bing车行》;也有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Qing,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既有描写Gui家时的复杂心情,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Ye有描写君王爱情的悲剧,如白居易的《长恨Ge》。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Jie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Zheng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De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De,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  2/6    Su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Xian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Ge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Men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De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Zuo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Xing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从市井风情Dao边塞风光,从生活琐事到国恨家愁,浪漫主Yi与现实主义,这本书是应有尽有。  唐诗De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Le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Bu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Xu事言情的长篇巨制;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You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Zuo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Yan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You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Jue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Shi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Ke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Ti诗对余下://zuciwang/傍通历/zaojus全文>>

熟读唐诗三百首 的下一句是什么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Zuo《唐诗三百首序》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什么意思

 主要意思就是“熟能生巧”。读多了,模仿、Zhuan化、借用、引申,都是一种熏陶,都是一种Ji累。讲究“熟”字,到了张口就背诵,提笔Jiu写得出,别人讲了上句,我们能够接出下句,Ni一定会有文学、语文、语言能力、写作能力、Gu汉语能力等等方面的长足进步的!试一试Jian持几年,必得好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Qing朝乾隆进士、蘅塘退士孙洙的这句名言,流Chuan二百余年,至今脍炙人口,常用来阐释读书Bai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或者指长时间被诗词Xun陶,怎么也会受影响。  孙洙,字临西,Yi字芩西,号蘅塘,晚号退士,原江苏无锡人,Qing康熙五十年(1711)生于江苏无锡。早Nian入京师国子监学习,乾隆九年(1744)Zhong举,乾隆十一年出任江苏上元(今江宁)县Xue教谕。乾隆十六年中进士,以后历任顺天府Da城县知县、直隶卢龙县知县、山东邹平县知Xian、江宁府学教授等职。

为什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时也会偷”?

 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Zhe是清乾隆蘅塘退土孙洙对《唐诗三百首》的Ti词,充分评价了唐诗三百首的意义和功用。。Tong过背诵,变别人的为自己的,化知识为生命,Zhe可能是很聪明的选择。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Di一,材料要精,不要泛。读就要读最好的三Bai首,最有代表性的三百首,而不是其他。第Er,要熟读。三百首要反过来复过去的读,读Dao透读到烂为止。根据这样的材料,相信就会Yi分耕耘一分收获。

读唐诗宋词心得 要作文

 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Wen化灿烂,纵横千里,诗之国度,词之故乡。Tang诗宋词,任我飞翔!    诗由情生,Ci为愁作:爱恨情愁,生离死别,闺妇思君,Ci母爱儿,游子远行,故人重逢。一杯淡酒,Xi出阳关,海内知己,天涯比邻,望断江水,Gu帆过尽。    李有太白,浪漫豪迈。欲Du黄河,将登太行,行路之难,歧路犹在。长Feng破浪,济得沧海,抽刀断水,举杯消愁。仰Tian大笑,岂做蓬蒿?不为权贵,催眉折腰。力Shi脱靴,赐金放还,浮云流水,美酒相伴。    Du有子美,忧国忧民,生不逢时,国亡家破。Qi离子散,家书难求,感花溅泪,恨鸟惊心。Wu边落木,萧萧而下,不尽长江,滚滚而来。An得广厦,大庇寒士,风雨不动,茅屋独破。Zhuang志未酬,孤独左右。    游子陆游,一Xin报国,收拾河山,北定中原。山重水复,柳An花明,铁马冰河,梦中才来。东风也恶,桃Hua吹落,一怀愁绪,几年离索。人也空瘦,泪Hen消透,驿外梅花,零落依旧。    词有Su轼,豪放旷达,仕途坎坷,阴雨难测。三次Zao贬,两下南蛮,流放离京,心系家园。几时Ming月,把酒问天,琼楼玉宇,何处胜寒?君王Qi知,百姓冷暖,白堤之后,苏堤再造,为民Mou福,名垂千古,苏门三士,流芳百世。千里Zuo娟,离合悲欢,阴晴圆缺,自古难全。十年Sheng死,茫茫难忘,幽梦还乡,尘面如霜,柔肠Cun断,为情所伤。大江东去,浪花淘尽,风流Ren物,赤壁周郎。人生如梦,早生华发,叹古Shang今,人月难圆。    读 诗    Shang海 王俊愉  我手头上有三本《Tang诗三百首》,其中两本还是近两年刚出炉的Jing品,雪白的纸张,新颖的装帧,精美的印刷……Ran而我却是不大去触摸的。因为它们夺目的外Biao让我觉得少了一份唐诗的凝重与古雅。与之Xiang较,我更喜欢中华书局1957年版的旧本。He黄的纸张,竖排的版本,带着一种古装书的Qi息,显得简朴而厚重。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Zuo者面广,流派纷呈,体裁众多,因而就多方Mian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人Men的复杂感情。唐诗可以让我透过书页窥见长An城那车水马龙、如真似幻的繁华,看见未央Gong中长裙如风,摇曳生姿的宫女。一首唐诗就Xiang一幅工笔的花鸟,写意的山水,散透的人物Hua卷,灵气而耐看,将气质的华丽隐于朴素的Wen字之后,简单的表达,勾勒的却是耐人寻味De意境。  物换星移,世事变迁,Li史一去不返,时间在销蚀着一切,盛唐的遗Ji渐渐地消亡了,不变的只有华美的诗句。卷Zuo浩繁的唐诗就成了那个时代的缩影,当它被Xie在纸面上,便有了不朽的生命,可以连接古Jin,诉说兴衰。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可Yi在忙中偷闲之时,独处僻静之角,捧一本《Tang诗三百首》,在清茗的氤氲烟气和书香之中,Qing听那自远古而来却清晰的声音,让心也随同Ta飞越大川深谷。我们可以看到唐诗在浔阳江Tou琵琶女伤感的眼睛中停留,在霓裳羽衣舞的She华中掠过,在哀鸿遍野的战场上空徘徊,在Miao绝天下的名山大川中漫步……唐诗是历史的Chen淀,时代的产物。历史上如果少了唐代,今Tian我们的中华文学就将缺失最亮丽的瑰宝。可Yi想像,如果没有了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Ye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今天的寒山寺钟声Jiang索然无味;如果没有了杜牧“烟笼寒水月笼Sha,夜泊秦淮近酒家”那心力交瘁的忧郁,今Ri的秦淮河可能就少了一份醉人的韵味;没了“Wo愿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的柔情,Jin夜的星空将黯然失色;同样,若没有“葡萄Mei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放,今朝De美酒就显得寡然无味。唐诗就是诗化了的中Guo,几乎凝结了我们中国人所有的情感,读唐Shi恰似与古人的一次情感对话,你可以在一刹Na间抽离都市的繁华,在诗句垒起的世界里寻Zhao一种别样的心境,灵魂的乐土。  Ran而,诗人们的意境我们://zuciwang/谤史/defaults又真正了解几分呢?Zhang继的寒山寺是他沧桑>>

标签:作文经典 上一篇:用躲字造句二年级 用又字造句二年级 下一篇:乾坤能组成什么成语 泵能组成什么成语

本文是 为大家整理的《儿童唐诗三百首: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品简介

 《登幽州台歌》由陈子昂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作者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注解:

(1)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2)前:向前看。

(3)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指:燕昭王

(4)念:想到。

(5)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6)怆然:悲伤的样子。怆(chuàng 创)然:凄伤的样子。

(7)涕:古时指眼泪,此指流泪。涕下:流眼泪。

韵译: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讲解:

 这就是陈子昂登《幽洲台歌》的原文。这首诗曾被誉为初唐诗歌之绝唱,是陈子昂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的这四句诗从语言、文字上没什么障碍。大意是,往前看看不到古人,往后瞧瞧不见后来的人。天地宇宙茫茫无垠,辽阔无边,自己孑然一身、无限孤独,禁不住伤感地流下了眼泪。不过这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但这首诗能成为初唐诗坛之绝唱,为历代所传诵,决不是这样简单的意思,而是有着更为深刻、丰富的含义,更为复杂的心情和丰富的余蕴的。那么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这得结合陈子昂的经历、诗歌主张及创作实践加以探究。

 陈子昂生活于初唐向盛唐过渡的年代,他出生于富豪之家,受家庭影响,“始以豪家子,驰使侠气”(卢藏用:《陈氏别传》)。他年青时向往着那仗义勇为,打抱不平的侠义之气,而且为人能伸张正气,常常义气用事;后来自己闭门谢客,在家研读经史。陈子昂不光是诗人,而且是位政治家,由于他在政治上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敢于直言,敢于犯上直谏,多次上书皇帝指问政事,指陈时弊;因而屡遭排斥打击,曾两次从军出塞。才华不得施展,最后终于被酷吏诬陷死在狱中,时年四十二岁。

 陈子昂不仅诗歌创作丰富,在诗歌理论上也很有建树。他在初唐诗坛的出现,标志着唐诗发展走上了健康的道路,他以自己的诗歌理论主张和创作的实践,相当准确地反映了唐诗发展的趋势。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陈子昂全面地表达了他的诗歌理论主张,他提倡“汉魏风骨”、“兴寄”,反对齐梁间那种“采丽竟繁”、“兴寄都绝”的“逶迤颓靡”诗风,希望能再现“正始之音”,“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的作品。陈子昂在这篇《序》中,提出“兴寄”、“风骨”这样两个鲜明的观点。兴寄何意?孔子提出“兴”,强调诗歌审美,诗美才能引起感性认识,才能寄托于美的形象里;反之,不能兴寄就不能称其为好诗。“兴寄”在这里是针对六朝轻视内容,重视形式而来的。它主张写诗要有感而发,要有政治寄托。所以陈子昂“曾暇时观齐梁间诗,采丽竟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他认为到了齐梁时,这诗的兴寄也丧失了,而只是堆积词藻,故为此而长叹。所谓“汉魏风骨”,就是建安风骨,指汉末建安时代以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一种创作倾向。主要是描写社会,反映民生疾苦,歌唱自己的理想抱负,带有苍劲慷慨、悲凉之气的诗风。建安风骨是值得提倡的诗歌方向,然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到了齐梁直至隋、初唐时期,宫体诗盛行,“风雅不作”,指严肃的文学不能够振兴,因此自己耿耿于怀。陈子昂着重从“风骨”、“兴寄”提出问题,并强调把二者联系起来,表现美的风貌,不像六朝时那样只强调“采丽”,而是对诗歌提出了美的思想。这是要从精神实质上变革延续长达五百年浮艳颓糜诗风,在这一点上比起初唐“四杰”来,陈子昂有更高的理想和更大的魄力。如果说初唐“四杰”和陈子昂都不满于当时的宫体诗的话,那“四杰”只是改造宫体诗,试图从中蜕变出一种新体诗歌;而陈子昂则是根本抛弃了宫体诗,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为盛唐浪漫主义诗歌开辟了道路。我们说陈子昂的理论主张,是符合文学发展趋势的,它适应了诗歌创作中新的审美意识。它既是初唐反对绮靡文风的总结,也是对唐诗繁荣期到来的呼唤。当然我们也应看到陈子昂仍有不足之处,他一方面提出“兴寄”、“风骨”,一方面对六朝词采方面总结不够,不注意吸取齐梁间诗的技巧上的成就,后来在李白、杜甫那里得到纠正,体现的更全面了。

 陈子昂的革新精神既反映在他的诗歌理论主张里,也体现在他的创作实践中。代表作品《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是陈子昂诗歌主张的实践。这些作品大多是有感于政事所作,有的是抒发抱负,有的是托物言志。如《感遇》三十五,对入世充满了激情,对功业的渴望十分强烈,要想作一番大事业。“感时思报国,拔剑起篙莱”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图大志。“兰若生春夏”这首诗,用“岁华尽摇落,芳意竞何成”这两句结束,慨叹美好的理想不能实现。这首诗以香草之秀色超群而又自生自灭为象征,写自己卓然自立,却空有才华,有芳意无成的迟暮之感;于抒写寂莫苦闷中蕴含着强烈的入世、用世的愿望。这首诗就是他“兴寄”主张在创作中的典型实践。《登幽州台歌》是他《感遇》诗之外的另一首杰作,是比《感遇诗》更为慷慨激烈的作品。一首《登幽州台歌》成了高震唐音的干古绝唱,他的浪漫主义光芒遥遥地照亮了盛唐诗坛。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登幽州台歌》这首诗不见于陈子昂的诗集,而是记录在他同时代人卢藏用所写的《陈氏别传》里。在这本书里同时记载着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公元696年,建安王武攸宜奉旨东征契丹,陈子昂以右拾遗身分参加武幕府当参谋。武攸宜这个人既无韬略又忌贤妒能,容不得下级比他强。军队开到渔阳(今蓟县一带),由于指挥不当前军打了败仗,官兵上下一片惊谎,陈子昂多次进谏并自告奋勇要求亲自带兵充当前军,武攸宜却因此大怒,不仅不采纳他的建议,反将他贬为军曹。陈子昂受到这样打击,心中非常郁闷,于是“登蓟北楼,感惜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这里所说的“蓟北楼”,即《登幽州台歌》中的幽州台,也叫蓟丘。相传遗址在北京德胜门外。乐生、燕昭之事,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代燕昭王为使燕国强盛,接受臣子郭隗的建议,在沂水的东南筑起了高台,台上置放黄金,招慕天下贤士,后来果然有乐毅、邹衍等人投奔而来,他们受到了燕昭王的重用,为燕国的复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陈子昂所登的蓟北楼,就是燕国的故址。诗人睹物思人,自然联想到了燕昭王礼贤下士,乐毅受到重用,为燕国建立功勋的事实。这种被称为美谈的君臣合作,使陈子昂感慨万端,他提笔挥耗写下了《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借历史人物而寄托自己怀才不遇之感。写了这几首诗后,诗人仍然感慨未尽,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就是陈子昂写这首《登幽洲台歌》的由来。了解了这些背景我们再来读这首诗,就会远远超出文字表面的意思,理解更为深广的含义。

 这首诗前两句十个字包含着若干层的联想和感情的波澜。“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写他登幽州台时的视觉感受,眼睛所看到的。但在视觉的感受当中,又包含着相当复杂的时间性的联想。“前”、“后”都是空间方位词,“古”、“来”表时间先后的,是时间词。怎样从空间的感受转移到时间的联想,中间有一个很长的过渡,这是需要读者借助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感受,给它加以填充的,否则就不容易理解这首诗。

 诗人登上了幽州台远眺,他所望到的是北方的远山旷野,茫茫天地不见人烟,一片萧索寂寥的景象。这种山河茫茫无垠的景象,往往给人一种永恒和无限的感受。这种对自然景象的永恒和无限感受,又往往使人产生一种生命的充实感。从这个视觉的感受,于是就联想到了人生。山河旷野的存在,几乎是永恒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一般说来总是那个样子,变化是非常缓慢的;而人的变化却比较快,有生又有死,因此人生是短暂的、有限的。陈子昂所登临的地方,曾经有过一代又一代的古人,他们都以有限的生命演出过轰轰烈烈、有声有色的、正直的、真实的“活剧”,现在那些早已不见了。此时此刻,眼前只有苍茫辽阔一眼望不到边的旷野,一个人也看不见,不仅没有古人,现代人也看不到。古人的事迹不能再现了,现代人又没有像古人那样的伟大创造,这实在令人感到寂寞。诗人从这一般人的感慨,进而想到这是燕国的故都,自然就想到了燕昭王、乐毅这些古人的事,想到燕昭王是那样的求贤若渴、爱护人才,那样的知人善任,重用人才。而乐毅又是那样有幸遇上了这样的君主,彼此成为知已。他们君臣合力,为国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多么令人羡慕。如今这些古人已不见了,而能够继承燕昭王礼贤下士的人,在现实当中一个也找不到。因此,像乐毅那样幸运的人也就不会有了。这又是多么令人惋惜呀!陈子昂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慨呢?这就在于他本人也是在怀才不遇之中。这就是这两句诗的联想。概括地说,就是从空间的视觉感受产生时间性的联想;他从对自然的感受产生了关于人生的联想;又从一般人生感慨,转到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从而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表达了他空有才干、报国无门的寂寞、苦闷感。这种脱离宫廷诗狭窄浮薄的感情而从感慨人生的高度展现阔大的胸襟,是陈子昂对诗歌境界的开拓,显现了诗歌创作中审美意识的变化,是诗风的转变、革新,为唐诗的繁荣开辟了道路。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十二个字是紧接上面两句而产生的联想,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情。当诗人想到宇宙是这样的广阔,无穷无垠,时间无限,空间无限,而人生却是那样短暂、有限,以有限的人生面对无穷的宇宙,这是多么大的矛盾啊!诗人面对如此大的矛盾不由得更激发了自己强烈的渴望。他渴望什么呢?渴望自己以短促的生命,对社会、国家、人民要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可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却连个知己都没有,更不用说像燕昭王那样识才、用才的明君了。自己枉有抱负,枉有才华而无处施展。诗人越是想到宇宙的无穷、无限,便越是渴望建功立业,但是越渴望建功立业,就越发感到孤独寂寞。天地如此之大,抱负却无从施展,于是强烈的希望与同样强烈的失望,形成了无法排解的巨大忧愤、郁闷。他在这尖锐矛盾之中,不由得孤独地流下了眼泪。这就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两句的联想。

 总之,这首诗是对人生的思索和追求。陈子昂在这首诗里用的是瞬间感受,是在一闪念中产生的许许多多的联想,借助这些联想,使我们窥测到了激荡在诗人胸中的感情波澜,在这寂寞当中融汇着不甘寂寞的冲动;在理想受到挫折的失望之中,迸发着建功立业的渴望;在怀才不遇的感伤之中,奔涌着理想的激情。一句话,这是在理想与现实矛盾中去思索,去追求。这种利用“闪念”写联想,颇似今天“现代派意识流”的艺术手法了。这一切构成了陈子昂悲凉苍劲的风格,令人激动,又令人能够感到有一种执着于人生追求的力量。这就同六朝的宫体诗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同时他又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但又较建安文人有更多高昂激情。诗人从感悟人生的高度表现他阔大的胸襟,在咏叹个人命运的同时,渗透着对社会历史的评价。这是非常可贵的。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初唐诗歌的绝唱,后人称它高震唐音,其原因就在这里吧!

点评: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虽短短二十二字,却字字珠玑,透出了人生许多感悟和哲理,可谓千古绝唱!历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感叹、为之沉思,他们或从艺术魅力去研究,或从时空概念去研究,更多是从其政治遭遇去研究,然而总给人言之未尽的感觉。其实当时陈子昂写这首诗,并不仅仅是单一的因素,而是多重感叹的百感交集和愁肠满腹的复杂心情交汇而成。

 一、创作背景

 陈子昂(公元659年-公元700年),二十四岁中进士,二十九岁时曾向武则天上谏《答制问事八条》,主张减轻刑罚、任用贤才、延纳谏士、劝功赏勇、减轻徭役等,但因“言多直切”不讨武则天喜欢而被罢职。几年后,又因 “逆党”事被牵连下狱。695年出狱后,在洛阳任右拾遗。次年,东北的契丹族乘李尽忠叛变之机,起兵南下,攻陷幽州、冀州和营州。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任参谋,然武攸宜不谙军事,屡战屡败。陈子昂多次向武攸宜进言均不被纳,又主动请为前锋,武攸宜不但不听,反而将其降为军曹。诗人报国无门,满腔悲愤,一天登上蓟丘(幽州台),想到燕昭王礼贤下士的故事,挥笔写下了《蓟丘览古七首》,接着又“泫然涕下”,吟唱了这首千古绝唱。

 此外,诗人反对齐梁之风、恢复“汉魏风骨”的文学主张,在当时也很少有人响应。他在《修竹篇序》中指出:“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窃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而同时占文坛统治地位的“沈宋”(沈佺期、宋之问)以及 “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他们绝大多数诗篇却是奉和应诏之作,这些作品远离人民,对国家和社会状况极少关心,甚至漠不关心。诗人大声疾呼、力主革新,而应者廖廖,此时登上幽州台,心境是多么的孤独悲凉,愁肠郁结、感叹万分。

 二、多重感慨

 1 第一重感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失意感

 诗人登上幽州台,想到自己的前途暗淡无光、国家的命运岌岌可危,感叹世道沧桑,心中悲痛万分,以歌当哭:“过去和将来的明主早已逝去,只留下一些历史陈迹和佳话供人凭吊追忆。即使今后再有那样的英豪出现,自己也赶不上和他们见面。天地依旧是原来的天地,它们的生命多么悠久。相比之下,人的一生太短暂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来不及实现、雄才大略来不及施展,就将匆匆离开人世。想到这里,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对这种悲痛的失意感,他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及《蓟丘览古七首》等,也有很好的印证。

 2 第二重感慨——知音难觅、独立苍穹的孤悲感

 诗人在文坛上的革新运动,无论愤慨也好,大声疾呼也罢,然而与其响应者廖廖无几。“独怆然而涕下”,一个“独”字妙不可言,刹那间万籁俱寂,百川滞流,只有诗人独自饮泣。此时“初唐四杰”早已辞世,而王维、李白、杜甫等巨擘还不曾出生,这种“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滋味,怎么能不使他感到异常孤独?同时,又想到“沈宋”和“文章四友”的艳颓靡文风、应制取宠媚态,一种突兀的孤寂感如同暴雨骤雨,瞬间将诗人置于空旷无依的悠悠苍穹之中。

 3 第三重感慨——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的忧生感

 纵观中国历史,“从孔夫子弃鲁周游列国开始,文人的生存更多地依附他人,更不用说实现人生的抱负了……于是乎他们的命运便与渴望权力与拒绝权力连在一起,成为文人们难以摆脱的人生情绪和命运锁链。” [1] 像诗人这种刚直不阿、率真坦诚、忧国忧民的文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诗人与武周王朝的隔阂,在仕途上的失意惆怅,在文坛上的孤掌难鸣,使年近四十的他逐渐感叹时光之悠悠流逝、生命之短暂无奈。“前不见古人”,不是前无古人,而是“我”不能见到古人,古人也不可能见到“我”;“后不见来者”,也不是后无来者,而是 “我”等不及见到后人,后人也不可能见到“我”。能见到“我”的和“我”所能见到的,只是这个时代;而偏偏在这个时代,既没有古代英雄,亦没有将来俊杰。人生苦短,过客匆匆,岁月无情,时不我待!

 4 第四重感慨——物我一体、超越有限的时空感

 诗人以“天地”为经线,以“古人”和“来者”为纬线,以他那颗独一无二的心灵穿梭时空、超然物外,与“古人”和“来者”进行着无限的交流。这首诗本是登临之作,而全篇没有一个字描写所见所闻。难道诗人没有看到、听到周围的一切吗?决不是。想来诗人此刻已穷通古今之变、尽阅人世沧桑,纵临千载,旷视四海,眼前的景物和个人的荣辱在浩瀚的宇宙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唯有这宇宙、这时空是永恒的!诗人所创造的这种物我一体的意境,让人感到亲临其境,能与读者引起共鸣,因而千古流唱。回头再读这首诗,看诗人那种百感茫茫的复杂心情、那种感时伤怀的忧郁情调、那种俯视旷野的孤高抱负,都从这简短的四句诗中崩发出来,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两句五言,两句骚体,就那么直截了当地喊了出来”。而此中是悲是愤?是爱是恨?是高亢还是跌宕?是狂歌还是痛哭?任由后人评说……

评析:

 陈子昂是初唐提倡风雅,进行文风改革的重要诗人,而他最为人们熟悉的是《登幽州台歌》。当时,陈子昂随武攸宜征契丹,由于武攸宜不谙军事,他曾屡次进谏,不被采纳,致使屡屡失利,他心情颇为抑郁,想起当年燕昭王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的往事,感慨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参照《蓟丘览古》七首可知),于是吊古伤怀,而有此诗。

 一般的读者很少会知道到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但还是一读之下,便被感动,这说明其中肯定有超越时代的东西,而不受时空的拘囿正是真正的艺术品的根本特征。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当我们弄清了某某作品的“时代背景”时,对它的感受反而减淡了许多,因为我们通行的“时代背景”解读法限制了人的超时空的审美想像。

 从超越时空的意义上看,《登幽州台歌》已经超出了原有的怀古意义,而是表达了深沉的悲剧意识,从中透显出了人的“觉醒”:当你独立于天地之间、直视生存真相的时候,就会突然发现,你正处于空虚与惶恐之中,你会询问自己的价值与意义何在!“古人”和“来者”似乎皆不足为凭,过去和未来也似乎难以为据。那么,人难道就在这种困境中绝望了吗?不,个人也许已经没有希望了,但“悠悠”的天道却是永恒的。只要你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天道中,你就会在“悠悠”的天道中获得永恒。这是中国主流文化———包括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共同特征,儒家文化强调个人要在向社会集体、道德本体、永恒天道的融入中获得意义,道家文化强调个人要在向自然本体的融入中获得意义。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正与传统文化的底蕴相吻合,与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相吻合。《登幽州台歌》同时还表现了中国人的“觉醒”方式。中国人的“觉醒”是从对自己价值依据的追询开始的,只有走过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心灵历程,人的“觉醒”意识才开始萌生。接下来的“涕下”不是哀伤和悲痛,而是觉悟了“天地之悠悠”———价值依据———之后的感动,同时也是对人生悲剧真相的审美认同。这种感受,相对于六朝人来讲,昭示着初唐时期的一种新的人格的降临;相对于中国人来讲,任何时候都应该会引起内心的感动。每一次吟诵,都会使人产生一次思考价值、追询价值、确立价值的冲动和渴望,中国人的价值感便是在这种无数次的冲动和渴望中积淀而成的。

 《登幽州台歌》同时也表现了中国悲剧意识的基本特征。总的看来,与西方悲剧意识相比,中国的悲剧意识并不仅仅注重暴露人的困境,更不仅仅为人描绘出一幅绝望的前景,而是在暴露困境中又弥合困境,在彰显出绝望时又指引了出路。中国悲剧意识的这一基本特征既与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相一致,也与执着与超越统一,此岸与彼岸统一,形上与形下统一的体用不二的传统哲学相吻合。《登幽州台歌》先是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呐喊暴露了人的价值困境,然后指出了融入“悠悠”“天道”的出路,而融入“天道”的方式就是在现实的生活情节中感受“天道”,或者说是在“天道”的观照下来感受现实生活的情节。这样,人生困境的暴露与弥合就在一首短诗中和谐地统一起来了。

作者介绍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受武三思所害,冤死狱中。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http://wwwxigutangcom)

 陈子昂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今天射洪县城古城墙名为“子昂城”,街道有“伯玉路”等名称实为纪念陈子昂。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在唐诗革新道路上取得很大成绩。卢藏用说他“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陈伯玉文集序》)。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於黄初、建安矣。”金元好问《论诗绝句》也云:“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都中肯地评价了他作为唐诗革新先驱者的巨大贡献。但他的部分诗篇,还存在著语言比较枯燥、形象不够鲜明的缺点。

英汉对照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ON A GATE-TOWER AT YUZHOU

Chen Ziang

Where, before me, are the ages that have gone

And where, behind me, are the coming generations

I think of heaven and earth, without limit, without end,

And I am all alone and my tears fall down

注解:

1、瀛洲:神山名。

2、信:果真。

3、拔:超越。

4、赤城:山名。

5、列缺:闪电。

6、摧眉:低眉。

韵译:

海上来客,谈起东海仙山瀛洲,说它在烟涛浩渺中,实难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那里的天姥山,尽管云霞或明或暗,间或可见。

天姥山高耸入云,象横卧天际,高超五岳遮盖赤城,其势无比。

天台山,传说高达四万八千丈,面对天姥山,象拜倒东南偶下。

我想游天姥,因而梦游了吴越。一夜飞越,梦里见到镜湖明月。

明月清辉,把我身影映在湖里,不久又把我的身影,送到剡溪。

当年谢灵运的住处,至今犹在,清波荡漾猿猴长啼,景致凄凄。

我脚穿着,谢灵运的登山木屐,攀登峻峭峰峦,如上青天云梯。

在云间的山腰,可见东海日出,身体悬在半空,可听天鸡鸣啼。

山中尽是岩,道路千回万转,迷恋倚石赏花,忽觉天色已晚。

熊吼声龙吟声,在岩泉间震响,深林为之惊,峰峦火之抖颤。

乌云沉沉低垂,似乎快要落雨,水波淡淡荡漾,湖面腾起云烟。

闪电划破长空,一声惊雷巨响,山丘峰峦,仿佛突然崩裂倒塌。

神仙石府的石门,在隆隆声中打开。

洞里天空青暝暝,望不到边际,日月交相辉映,照耀着金银台。

云神们以彩虹为衣,以风作马,他们踩踏祥云,纷纷飘然而下。

老虎奏起琴瑟,鸾鸟拉着车驾,仙人翩翩起舞,列队纵横如麻。

忽然令人胆颤,不由魂飞魄散,恍恍惚惚惊醒,不免惋惜长叹。

醒来时看见的,身边唯有枕席,方才美丽烟霞,已经无影无迹。

世间行乐之事,实在如同梦幻,万事从古都象,东去流水一般。

我与诸君作别,不知何时回还?

暂且放养白鹿,在那青崖之间,要走随即骑去,访问名川大山。

我岂能低头弯腰,去事奉权贵,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评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1汉乐府《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北朝民歌《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骆宾王《咏 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李峤《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9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0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1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2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4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5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6李白《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玉树和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17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8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9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0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1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2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3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4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5杜甫《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6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7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8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9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30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1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2卢纶《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3刘禹锡《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4刘禹锡《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5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36白居易《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7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38李绅《悯农》(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9李绅《悯农》(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40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1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2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43李商隐《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趋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44罗隐《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45胡令《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6范仲淹《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47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8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9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50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51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2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53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4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55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56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57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选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58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选二):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59杨万里《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60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61朱熹《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62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63叶绍《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64翁卷《乡村四月》:

  绿满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65高鼎《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66王冕《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67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68郑燮《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9袁枚《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70龚自真《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387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