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无论什么关系,情份被消耗殆尽缘份便走到了终点,没有谁对谁错,最后所有的错都应该归咎在自己身上,然后礼貌地退场。把自己还给自己,把别人还给别人,让花成花,让树成树。从此,山水一程,再不相逢,愿来生,不见,不欠,不念。 ”
关于告别杨绛先生理解的非常透彻,其实这段话包含3个隐喻。
如何面对情感破裂?
人跟人的相遇都不是偶然,而是因缘和合的必然。而缘起是一种幸运,缘灭也是一种现实。当感情在人际关系的拉扯,命运的拨弄下,被消耗殆尽,那就是不得不分道扬镳的穷途末路。 不接纳才去纠缠,而“接纳”才是面对情感破裂的解药。当你能接纳人生的无常,接纳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接纳人性的复杂善变,你才能去放下心中的执念,才能重新去拥抱新的人事物,开启崭新的人生。接纳就是心智成熟的开始。
成年人要如何告别?
当人与人之间情断义绝时,若再去计较对错,是一种徒劳,只会让曾经深情链接过的彼此,更加狼狈不堪。 而成年人的体面应该是学会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而非向外归因,怨天尤人。 因为相亲相爱时,我快乐过, 同甘共苦时,我心甘情愿过, 所有的爱恨情仇,我都是主角参与者, 我承担起对这段感情过往的所有责任。 是的,我当替罪羊又如何? 给彼此一点尊严,给曾经的感情一个温情的句号,从此各安天涯,一别两宽。
人的归宿永远只能是自己。
《时有女子》中说,我一生渴望被收藏,免我惊,免我扰,免四下流离,免无枝可依。 我们曾无比渴望与他人的链接,痴迷于亲情的温暖,爱情的浪漫,友情的肝胆,然而一切的关系都会随着时间流逝,就像它曾经到来时那样不经意。 有多少人在关系里迷失自我;失去一个人,就没有了自己,在关系里,抓取,控制,依附,最后落个伤痕累累的下场。 然而当你摆脱掉对外界的期待,放手后你才能拥有,流过泪才能找回笑容,痛过才能意识到苦是一种赐福。 所以让别人属于别人,让自己属于自己意味着,无论你是单身,还是已婚,都要保持精神与人格独立,那种当有一天注定丧失,你还有一个完整的自己可以依靠,何其幸运还有自己爱自己。
为什么要感恩伤痛?
无论爱与不爱,来生我们都不会再遇见。所以在我们生命中出现的人,无论是给你伤痛的黑天使,还是给你温暖的白天使,都是助你灵魂成长的贵人, 当你能感恩曾伤害你的人事物,意味着你已经走出了过去,走向未来。
且以优雅过一生。
作者:洞见·荠麦青青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被钱钟书称作“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的杨绛,一生都活得清醒自持。
在是非原则上有清晰的认知,在困厄之境中也不改其志。
哪怕到了垂垂老矣的暮年,不再耳聪目明,但那盏点于心中的长明灯,一直烛照其行。
所以,无论她身处何种境地,都活得自在从容。
1
感情中清醒:择一人终老,遇一人白首
钱钟书曾写给杨绛一段很美的文字:
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杨绛对于钱钟书的感觉。
钱钟书当时是清华著名的才子,博古通今,清高孤傲,难以近身。
杨绛更是卓而不群:
“杨绛进入清华大学时,才貌冠群芳,男生欲求之当偶者七十余人,谑者戏称为七十二煞。”
面对络绎不绝的求爱者,甚至纠缠不断的登徒子,她都一概拒之门外。
这些拜倒在她石榴裙下的人,不乏世家子弟、青年才俊,但她都芳心未动,直到遇到钱钟书。
1932年春,在清华大学的古月堂门口,两人邂逅。
当时钱钟书身着长褂,穿老式布鞋,面容清癯,并无七尺男儿昂藏之气,但在杨绛的眼里,他却像一颗熠熠生辉的发光体。
在杨绛日后的描述中,钱钟书机智幽默,学识过人,眉宇间“蔚然而深秀”。
而钱钟书对秀外慧中的杨绛更是无比倾心,曾写诗赞美她:
缬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
不知靧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这样的美妙发生在两个深具传统文化人格的才子和才女身上,也是浪漫至极。
1935年,两人完婚。
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曾说:
婚后,两人相敬如宾,琴瑟和鸣,直至1998年钱钟书去世,杨绛过上了寡居生活。
一次,她的同学费孝通去看拜访她,费孝通是著名的 社会 学家,在中国 历史 上,也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
作为杨绛的同学,费孝通非常喜欢她,在大学时也是杨绛的追求者之一,但怎奈“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当杨绛独身后,那时鳏居已四载的费孝通产生了重续前缘的想法。
当费孝通颤巍巍下楼时,杨绛对他说,“ 楼梯不好走,你以后也不要再知难而上了。 ”
费孝通至此彻底死心。
这一生,杨绛对感情的态度自始至终都是清醒至极。
哪怕年轻时有再多的追求者,哪怕晚年寡居期间乏人陪伴,她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心归于何处,因此绝不给其他人以可乘之机。
这样就避免了爱情里毫无必要的纷纷扰扰,也不会旁逸斜出,将精力和感情倾注于一人,坚守着自己的天荒地老。
作家卢思浩在《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中写道:
在这个日益喧嚣浮躁的时代,我们在很多事情上都面临着太多的选择,爱情尤甚。
当“乱花渐欲迷人眼”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面对,真正的爱情不是填补寂寞的工具,不是攀龙附凤的“上位”。
它是灵魂对灵魂的呼应,它更是能够相携一生的妥帖和踏实。
2
困厄时清醒:人在低谷,唯有自渡
1969年,她和钱钟书被下放至河南干校接受改造,杨绛被安排种菜。
翻译家叶廷芳后来回忆说:“杨绛白天看管菜园,她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
同伴回忆她,“你看不出她忧郁或悲愤,总是笑嘻嘻的。”
干校劳动改造结束后,她写下了《干校六记》。
语言朴实俏皮,笔调清隽,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写出人生低谷时的种种际遇,以浓淡相宜的平和口吻娓娓道来一个年代的荒诞与残酷。
胡乔木很喜欢这本书,曾对它下了十个六字的评价:
“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
看似云淡风轻的散文佳作,其实写的都是不堪回首的往事。
那些在其他人眼里惶恐、悲伤、愤怒与绝望的经历,都被她内化为足以滋 养生 命的养料,宠辱不惊,淡然自处。
因为她知道,呼号,哀告,乞求,自怜都是无济于事的,人只有看清当下的境遇,清醒平和以对,才能逾越苦难的煎熬。
正如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甚至磨难。
当一个人处在低谷中时,只有保持足够的清醒,才能相信否极泰来,根扎大地,蓄势待发。
才能在光明到来之时,以重生的姿态拥抱希望。
3
孤独时清醒: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1997年,被杨绛称为“ 我平生唯一杰作 ”的爱女钱瑗去世。
一年后,钱钟书也离开了这个世界。
临终前,他的一只眼不肯闭上,杨绛附在他耳边轻言道:“你放心,有我呐!”
为了让天上的亲人放心,她格外注意自己的身体,除了饮食有度,生活规律外,还坚持每天在家里慢走7000步,她努力保持着身体的硬朗,以应对孤独和岁月的侵蚀。
第二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她拒绝了:
晚年时,媒体对她的各种邀约不断,但她和钱钟书在世时一样,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来访。
“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她,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译书和写作 。
年轻时不汲汲于名利,到了晚年,一切盛誉和喧嚣更是于她如浮云。
每逢7月17日她的生日,总有不少人会打电话祝福或前往家中探望,而杨绛的回应则是“替我吃碗面就行了”。
甚至在九十岁寿辰时,她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日,目的是为了“避寿”。
她有出世的清冷,但也有入世的热情。
她曾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八百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2016年5月25日,105岁高龄的杨绛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平静地离开了人世,就像她曾经引用过的英国诗人兰德的诗: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颗历经了百年沧桑的灵魂,自始至终都没有迷失过生命的方向,保持了一贯的冲淡和悦,明心见性,悲喜自洽。
无论命运给予她的是狂风骤雨,还是和风细雨;无论是面对时代的大江大河,还是最终归于生命的涓涓细流,她都能清醒通透地面对一切境遇。
顺境时能皈依本心,逆境时能恬然自适,取舍有度,进退自如。
这样的女人,不仅活出了顶级智慧,更活出了一生的万千气象。
杨绛三人爱情
钱钟书和林徽因住过邻居,他的猫经常和林的猫打架,他就准备了一根长竹竿,不管天气多冷,只要听到他的猫在打架,他就拿起竹竿去帮他的猫打架。。。
1966年,杨绛、钱钟书先后被打成“牛鬼蛇神”双双接受“改造”。就是在那些苦难的日子里也保持着一份少有的幽默。比如被迫剃了“阴阳头”,她会说:“小时候老羡慕弟弟剃光头……果不其然,羡慕的事早晚会实现。”
相守:此情可待成追忆
爱女阿圆出生时,钱钟书致“欢迎辞”:“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杨绛说女儿是自己“平生唯一的杰作”。
回国后,这个三口之家一直居无定所。1962年8月,一家人迁居干面胡同新建的宿舍,有四个房间,还有一个阳台,他们又添置了家具,终于有了个舒适的家。那时,钱钟书经常带着妻女去饭馆吃饭,有一次,在等待上菜的空挡,钱钟书和阿圆一直在观察其他饭桌上吃客的言谈举止,并且像看戏一样很是着迷。杨绛奇怪地问:“你们这是干嘛啊?”阿圆说:“观察生活是件很有趣的事,你看那一桌两个人是夫妻,在吵架,那一桌是在宴请亲戚……”杨绛明白了,这父女俩是在看戏呢。待到吃完饭的时候,有的戏已经下场,有的戏正在上演。这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平淡的生活充满了温情。
这个三口之家,很朴素,很单纯,温馨如饴,只求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时光静静流逝着,再美好的故事总有谢幕的一天,杨绛在《我们仨》里写道:“1997年早春,阿媛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
阿圆去世时,钱钟书已重病卧床,他黯然地看着杨绛,眼睛是干枯的,心里却在流泪。杨绛急忙告诉他:“阿圆是在沉睡中去的。”钱钟书点头,痛苦地闭上眼睛。怀着丧女之痛,杨绛还要每天去医院探望钱钟书,百般劝慰他,并亲自做饭带给他吃。那时,杨绛已经八十多岁高龄,老病相催,生活日趋艰难。尽管如此,她依旧坚强地支撑起这个失去爱女的破碎之家。
女儿走了,丈夫走了,昔日其乐融融的家庭不复存在,只剩下杨绛孤零零一个人。从此,杨绛深居简出,很少接待来客,开始悉心整理钱钟书的手稿。有一日,社会学家费孝通来拜访杨绛。他对当年的心上人还是情有独钟,便带着自己的著作来请杨绛“斧正”。旧友重逢,喜上眉梢,两人嘘寒问暖,交谈甚欢,忽然杨绛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了,便态度冷淡起来。待送别费老时,他颤巍巍走下楼梯,还依依不舍地频频回头,杨绛淡淡地说:“楼梯不好走,你以后再不要知难而上了。”费老瞬间领悟了她的意思,从此彻底死了心。
2010年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的百岁大寿,但是她很低调,没有举行任何隆重的庆祝仪式。她只嘱咐亲戚们在家为她吃上一碗寿面即可。
钱钟书曾用一句话,概括他与杨绛的爱情:“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这对文坛伉俪的爱情,不仅有碧桃花下、新月如钩的浪漫,更融合了两人心有灵犀的默契与坚守。纵然斯人已逝,而杨绛先生的深情依旧在岁月的轮回中静水流深,生生不息。
你好。你说的观点,是爱情至上的观点,说这话的人显然不懂得爱情的真谛是什么。爱情只有经得起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考验,和人间烟火气结合,才是爱情的本质。把爱情作为人生主要满足感的人,缺少了很多生活的情趣,眼光是短浅的,让自己的人生有了局限性。一旦失去爱情就没了人生方向,没了人生意义。
杨绛先生说,人生繁花似景是瞬间,一地鸡毛是常态。
人生中获得满足感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事业、工作、亲人、家人、朋友、同事等,在工作得到认可,在亲人、家人、朋友、同事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中也可以得到满足感。所以爱情不是人生中满足感的主要来源。
文|幸福娃
杨绛先生有言:“我崇拜生命里的真诚,喜欢岁月验证过的友谊,敬仰与人为善的知己,更感恩生命里不离不弃的任何人。谁对我无情, 我便轻描淡写,还之以冷漠;谁对我真情, 我便赴汤蹈火,报之以感恩!”
是的,真诚的人,走着走着就走进了心里,虚伪的人,处着处着就淡出了视线。
能感动人心的,永远不是语言,而是行动,能始终如一的,永远不是虚伪的热情,而是真诚地付出。
任何关系,你给我距离,我还你分寸,你给我珍惜,我必还你值得,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尊重。
因为行动,永远比画大饼来得浪漫,它也比语言更让人心动。
一个人好不好,总得看看Ta做了什么;一个人想对你好,Ta有无数种办法,也有无数种理由,不怕你不提要求,只怕给你的不够多。
其实,不管是爱情,友情还是亲情,大家想要的,不过是一个“纯洁”的友谊,一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互相理解,以及相濡以沫罢了。
相处久了你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不是你的容貌,不是你的光环,而是你传递给对方的温暖、踏实、真诚和善良。
人与人之间,没有勾心斗角,真诚相待,没有欺骗,那该多好。
妈妈曾告诉我说:“真正爱你的人是先低头,等你情绪稳定了,再教你人情世故。”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很多时候“无声胜有声”,可避免让身边的人,陷入无地自容的窘境。比起张开大嘴四处嚷嚷,闭上嘴巴需要更高的智慧。
人与人之间,一见如故容易,来日方长却很难,遇见只是开始,懂得珍惜才能长久。
生命中有些人不能忘,因为舍不得,有些人必须忘,因为不值得。
随和是素质,低调是修养,善良是人品,良心是底线。
相处靠真心,深交靠真诚,人品永远大于能力,任何相处走到最后,拼的都是人品,你能走多远,最终取决于你的人品。
一个女人什么时候最迷人,当她不在爱任何人,不在意任何事,不再患得患失,停止胡思乱想,满眼都是冷漠的时候最迷人。
人生,有时候糊里糊涂地过着,没心没肺地活着,也挺好,不需要太明白,太清楚,因为世界太大,个人太小。
没必要把一些事看得很重要,尽心尽力,无愧于心,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留不住,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善良的人总是快乐,感恩的人总是富有,心态好的人总是阳光。
一个善良的人,就像一盏明灯,既照亮了周围的人,也温暖了自己,善良无须灌输和强迫,只会相互感染和传播。
所以,做人不一定要顶天立地,轰轰烈烈,但一定要善良真诚。
人生,总有一段路要一个人走,在自己的时光里,拍自己喜欢的风景,听自己喜欢的歌,走自己想走的路,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光阴一寸寸行走,亦是缓缓,也是如梭。不多不少的拥有,不早不晚地相遇,不繁不简的生活,不藏不显的心境,一切刚刚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