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这部耗费了歌德20年心血写成的巨著代表着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它的全部思想价值就在于通过浮士德一生自强不息追求真理和美德的历程,描绘了欧洲自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的300多年间文化思想发展的历史,表现了欧洲社会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中光明、科学、进步与黑暗、愚昧、反动的斗争。
浮士德是歌德肯定的理想人物,他体现了人类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和坚韧不拔、始终向善的美德。他是人类善良、光明、理性的象征。而魔鬼靡非斯特则是虚无主义的代表,恶与非理性的化身。
浮士德与靡非斯特的对立是肯定与否定的对立。后者是作为前者的精神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出现的。靡非斯特的存在意义只在刺激浮士德精神的向上发展,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他可能使浮士德在前进中遭到失败,但决不能把他毁灭。
当然作为社会生活现象的艺术概括,剧中人物性格也不是单纯固定的。在浮士德身上就存在着灵与肉的矛盾。而靡非斯特也有较积极的一面,他既是恶的化身,同时又以恶的讽刺者与暴露者的姿态出现。
同时,歌德也通过《浮士德》一书对当时德国腐朽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尖锐批判,还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谴责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性。
《浮士德》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但又以浪漫主义为主体。它既概括了当时德国与欧洲的一些重大事件,又大量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在剧中安插众多来自神话与传说中的人物,且许多场面充满了奇特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结构上,诗剧打破了时空界限,天上人间,远古当代,形成片断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特点。作品还广泛使用了象征、比喻等艺术表现手法。在诗歌组合上既有自由诗、民歌民谣,也有格律诗和古希腊悲剧体诗。诗歌风格也变化多端,充分显示了歌德高超的艺术才能,也使《浮士德》不愧为一部时代生活的史诗。
别林斯基:“无可争辩歌德的《浮士德》是我们时代的《伊利亚特》。”“《浮士德》是当代德国社会的一面完整的镜子。”
旷世杰作
《浮士德》是歌德最主要的代表作,该书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300年间文化发展的生动缩影,它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以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称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名著,既是启蒙主义文学的压卷之作,也是欧洲与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价值和最富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浮士德》是歌德以毕生精力创造出的融诗的巨大力量与哲学思想的无限深度为一体的杰作。浮士德这个名字在欧洲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据说他是一个游方学者,精通星象、算命术和点金术,德国民间有许多关于浮士德的传说。这些传说的核心是:浮士德同魔鬼订了契约,借助魔法追求各种知识和生活享乐,约期满后,魔鬼把他的灵魂带走。歌德从根本上改造了这个传说,对这个素材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挖掘和发挥,前后用了将近60年的时间,写成了诗体悲剧《浮士德》。
《浮士德》是用多种诗体的韵文写成的,共两部。剧中的浮士德是整个人类的代表,是全人类的导师。他所追求的是人类发展的前景。浮士德所经历的发展过程,主要可以分成五个阶段的悲剧:第一部分写知识悲剧和爱情悲剧;第二部分写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
在第一部的“天上序幕”中,魔鬼靡菲斯特和天帝打赌:他认为浮士德无限追求,永不满足,他可以引诱浮士德走上魔路。天帝认为人在努力追求的时候总是难免迷误,但好人在黑暗中终会找到光明大道。天帝接受魔鬼的打赌:他认为人的精神容易萎靡,贪求安逸,魔鬼能起刺激作用,而这一赌赛,魔鬼终会失败服输。
悲剧一开始,年已半百的浮士德整天呆在书斋中研究学问。但他越来越认识到知识贫乏,他有了“拨开一切知识迷雾”的冲动,却不知向何处寻求,因此痛苦异常,甚至想饮毒自杀。这就是所谓知识悲剧。魔鬼靡菲斯特乘虚而入,他与浮士德订契约:他充任浮士德的仆人,尽其所能满足浮士德的一切需要,但是,在浮士德表示满足的一瞬间,奴役便解除,浮士德的灵魂便永远为魔鬼所有。
靡菲斯特带浮士德来到魔女的丹房,浮士德喝药酒后返老还童。浮士德对少女甘泪卿一见钟情,靡菲斯特帮助他获得了爱情。结果使甘泪卿因用药过量而毒死了母亲,她的哥哥为了阻止他们幽会而死在浮士德剑下,甘泪卿神经错乱杀死亲子。这场爱情以悲剧告终。
第二部开始写浮士德来到宫廷,想帮助皇帝改良社会。然而宫廷腐化,皇帝只求享乐,浮士德无法从根本上拯救这个王朝,改变这个社会。这就是“政治悲剧”。
皇帝知道浮士德擅长魔术,就让他召来希腊美女海伦。浮士德借助魔法召来了海伦和帕里斯,并被海伦的美所打动、征服。然而海伦与帕里斯的爱恋使浮士德情不自禁用魔术钥匙触到帕里斯身上,结果一阵轰鸣之后,一切都消失了,浮士德也晕倒在地。
靡菲斯特把浮士德背回书斋。浮士德从前的助教瓦格纳制造出的人造人“霍蒙苦鲁斯”看出浮士德对海伦的梦想,于是带浮士德和靡菲斯特找到了海伦。浮士德和海伦结婚,并生一子——欧福良。但欧福良一出生就不断跳跃,无休止地向上发展,结果坠地而死。海伦作为古典美的象征,浮士德与之结合并以失败告终,这就是美的悲剧。
最后,浮士德借助魔鬼的帮助得到一块封地,浮士德开始改造自然的创造性事业。为了实现他建立乌托邦式人间乐园的决心,他吩咐靡菲斯特用各种方法招募工人。这时的浮士德已经100岁高龄,双目失明。他听到铁锹和铁铲的声音,以为在开挖壕沟,实际上是魔鬼在为他掘墓。他在怀着“自由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的美好憧憬中找到了人类的未来和前途,感到了满足。
于是浮士德倒地死亡,魔鬼靡菲斯特想收其灵魂。这时,天使下凡,带走了浮士德的灵魂,说:“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全剧以“永恒之女性,带领我们走”结束。在魔鬼的帮助下,浮士德经历了一番对人生意义和宇宙奥秘的探寻过程,最终他认识到生命的根本意义和最高目的。《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熔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一、歌德《浮士德》爱情悲剧的寓意:
首先是对旧的习俗的挑战,浮士德所追求的格雷琴是一个贫穷而善良的宗教女孩,而浮士德则是一名贵族青年,这在地位上是无法改变的平等,这也决定了他不可能在这个女孩身边停留太久。
而最后格雷琴拒绝浮士德的救赎也证明了宗教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
其次,一系列无意识中犯下的错误最终导致了他和格雷琴之间的悲剧,表明命运在很多时候是无可奈何的,人生往往会陷入走投无路的绝望之中。
二、浮士德精神:
首先是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梅非斯特一开始就相信像浮士德这样好高骛远,想“摘下天上最美的星辰”,想“获得人间最大的快乐”,除此以外,一切都不能满足其心肠的雄心勃勃的追求者,最终必将导致堕落,被他引入魔路。
“浮士德精神”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他重视实践的积极入世精神。走出书斋是他实践意识的朦胧觉醒。
总之,“浮士德精神”是指在追求真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实质和内容主要有三点:重视实践和现实;永不满足于现实;不断追求真理。
三、内容简介: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并列的四大文豪。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为诗体悲剧,它根据十六世纪―民间传说创作而成,是歌德倾注了毕生心血写成的宏篇巨著;它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反映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整个欧洲的历史,提示了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科学与迷信两种势力的不断斗争。歌德借助浮士德的抱负和追求,表达了他本人对人类未来的远大而美好的理想。 全书由一系列叙事诗、抒情诗、戏剧、歌剧以及舞剧组,涉及神学、神话学、哲学、科学、美学、文学、音乐以及政治经济学。 同样,《浮士德》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大名著。
四、作者简介: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最后一位“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他一生著作等身,一部较完备的全集(如“苏菲版”)竟达一百四十三卷,《浮士德》则是他倾注毕生心血写成的、从头到尾共计一万二千一百一十行的一部宏篇巨著。从一七七三到一七七五年他动手写出了《浮士德片思》;一七九七年在席勒的鼓舞下重写《浮士德》。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
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同时也是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的内在化的体现,而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则同时也是他内心冲突的外在化体现。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温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揉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扩展资料:
《浮士德》以欧洲近代的历史和现实为背景,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写成的。浮士德的生命体验,历经追求爱情、追求美,最後走向社会实践的道路。每一种尝试,都是生命货真价实的充满激情体验,但在浮士德这个理想主义者的心中,的确发现没有什么过程是让他满意到觉得生命完满不再有欠缺的。
浮士德毕竟是中世纪的书斋里走出来的,他身上仍有明显的旧的痕迹。他的性格充满矛盾,正如他自我解剖道:“有两种精神寓于我的心胸”,一个“执着尘世”,“沉溺于爱欲之中”;一个则要“超离凡尘”,“向那崇高的精神境界飞升”。
向崇高的境界飞升无疑是他主导的方面,但他那“沉溺于爱欲”,亦即贪图眼前的享受,以至不惜与宫廷同流合污,去干镇压起义的勾当。这充分反映了他身上那渺小的、庸人习气的一面。
正是存在着这一面,那善良、纯洁的葛丽卿及其一家成了他的牺牲品。浮士德身上的这些阴暗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固有缺点,预示着这个阶级必然走向反面,而与劳动人民尖锐对立。
——浮士德
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浮士德》(Faust)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他毕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浮士德》的构思和写作,贯串了歌德的一生,1768年开始创作,直到1832年——前后一共64年,即歌德逝世前一年才最后完成。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