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的外面后半部分由迷走神经分布,前半部来自三叉神经的耳额支。鼓膜的内侧面为舌咽神经的鼓室支支配,故耳及咽部有疼痛时常可相互影响。神经分布与血管分布相似,纤维集中分布于松弛部及锤骨柄区域,而紧张部的神经分布比较贫乏。故而在无局部或全身麻醉的情况下,在正常的鼓膜的后部分进行切开,不会引起过度的痛苦。
下列关于鼓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位于外耳道与内耳道之间
B.呈椭圆形凹向内的半透明薄膜
C.上3/4为紧张部
D.下1/4为松弛部E.锤骨头附着处凹陷称为鼓膜脐
答案解析:B
介绍:系椭圆形、淡灰色、半透明的薄膜。位于外耳道底,作为外耳与中耳的分界。鼓膜大部附于颞骨鼓部的鼓沟内,上方一小部分附于鳞部。附于鼓沟的部分较坚实,叫紧张部;附于鳞部的部分薄而松,叫松弛部。鼓膜向内凹陷,凹陷的尖部叫鼓膜脐。
好发于鼓膜的疾病:
中耳炎。
中耳的普通炎性疾病即中耳炎,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两者又各分为非化脓性和化脓性两种。
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以成人较多见,儿童患者常未被注意延误诊断,转为慢性。其病因多为咽鼓管阻塞或感染。
临床上常见耳鸣、耳闷、传音性聋,重者眩晕、出现混合性聋,鼓膜内陷;积液粘稠者常不能穿刺抽出。应加强身体锻炼、防止感冒,及时去除病因,药物治疗和去医院进行咽鼓管吹张法和对积液处理。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系中耳粘-骨膜因化脓性致病菌侵入而引起急性感染。本病如发于儿童,常见致病菌为链球、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由于治疗不及时、不彻底、或其它邻近器官炎性病灶而致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通常化脓性中耳炎由咽鼓管或鼓膜或血行传染。
临床可见:全身症状如发热等,耳痛,听力减退、鼓膜充血,穿孔等,有时从鼓膜穿孔处流出多量脓液。治疗原则包括病因治疗,控制感染,保持引流通畅。应加强身体锻炼,防止呼吸道感染,及时治疗邻近器官的病灶以预防该病的发生。
中耳的全部或部分的炎症,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急性传染病。分为非化脓性和化脓性两种。
非化脓性中耳炎多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咽鼓管阻塞,致使鼓室空气被吸收而得不到补充,鼓室出现负压。
引起鼓室粘膜血管扩张、瘀血,血清从血管内漏出,造成鼓室积液,而产生一些临床症状,如耳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等,经耳部检查后诊断多无困难,治疗则应用抗菌素控制上呼吸道感染,酌情鼻内滴药,行咽鼓管吹张以及鼓膜穿刺、排除积液等。
化脓性中耳炎则为化脓菌侵入所致,急性期症状为发热、耳痛、耳鸣、听力障碍,如鼓膜穿孔则外耳道流出脓液。
治疗则应全身应用抗菌素,耳和鼻内滴药,如治疗及时、适当,一般2~3周可愈,听力可恢复正常。如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则可耳部流脓不止,转为慢性中耳炎。其症状为耳道流脓、听力减退、头痛、眩晕等。
经耳部检查可作出诊断,但应同时摄乳突X线片,以了解侵犯乳突情况。治疗则根据情况采用清除脓液,局部药物疗法及行手术治疗。但慢性中耳炎可发生颅内外并发症,如颈深部脓肿、迷路炎、硬脑膜外脓肿、脑脓肿等多种严重并发症,因此要注意早诊早治。
平时则要加强身体锻炼,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及邻近器官的病灶,是预防中耳炎的主要措施。
耳膜是耳朵里面椭圆形、淡灰色、半透明的薄膜,它是中耳和外耳的分界,主要的作用就是把声音传导到内耳听神经感受器当中,让人们拥有听觉。但是大多数患者对耳膜了解是很少的,不知道用肉眼可不可以看到耳膜,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问题吧。
肉眼是没有办法直接看到耳膜的,耳膜就是临床上所谓的鼓膜,它的位置在外耳道的深处,而且外耳道是存在一定弧度的,并不是直筒状,所以大多数的情况下是不能够用肉眼直接看到耳膜的。虽然耳膜藏在外耳道当中,但耳膜也是比较脆弱的,很容易出现异常。
耳膜异常的几种情况
1、耳膜穿孔
耳膜穿孔是耳膜异常当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这种状况通常是因为外力所造成的,也就是说当耳朵直接受到外力伤害的时候,就会对耳膜造成刺激,从而形成耳膜穿孔的状况。这种情况发生之后一定要积极进行相关处理,不然会对听力造成很大的损害,可能会让患者出现耳痛、耳闷、耳鸣等反应。
2、中耳炎
当耳膜被炎症侵袭之后,就会诱发中耳炎疾病,这个时候患者会有听力减退、鼓膜充血、发热等表现,会对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建议积极使用一些抗炎药物进行处理,比如青霉素和头孢霉素,也可以根据医生的指导使用一些滴耳液。
肉眼是不能看到耳膜的,并且耳膜是比较脆弱的,很容易出现异常反应。建议患者在平时生活当中注意保护个人的耳朵部位,尽量少去嘈杂的环境当中,少佩戴耳机、耳塞等物品,饮食方面要严格禁止刺激性食物,同时患者还要少游泳,这样是可以减少耳膜异常表现的
鼓膜也称耳膜,为一弹性灰白色半透明薄膜,将外耳道与中耳隔开。
鼓膜距外耳道口约2.5厘米一3.5厘米,位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鼓膜的高度约9毫米,宽约8毫米,平均面积约90平方毫米,厚度01毫米。鼓膜呈椭圆形,其外形如漏斗,斜置于外耳道内,与外耳道成底45一50。致使外耳道之后上壁较前下壁为短。婴幼儿由于外耳道骨部未发育,鼓膜几乎与外耳道底壁平行,因此在检查鼓膜时较难看到。成人鼓膜的长径约9毫米,宽约8毫米,厚01毫米。
鼓膜虽很薄,但它的解剖结构有三层(紧张部):
①上皮层与外耳道皮肤相连续。
②中层为放射形和环状纤毛构成,所以有一定弹性和张力。为纤维层(外侧为放射状,内侧为轮状)。鼓膜上方有一小部分,没有中间纤维层,比较薄而松弛,称松驰部,而有纤维层的部分鼓膜称为紧张部。锤骨柄附于纤维层中间。
③内层为粘膜层,与鼓室粘膜相延续。
鼓膜穿孔后,外层上皮层和内层粘膜层能够再生,中层无再生能力。松驰部鼓膜缺少中层。
锤骨柄自上而下地嵌附于鼓膜上,上于鼓膜中央,因而向内牵拉鼓膜,使之呈漏斗状,很像收音机的扬声器,其中央凹陷处,称为鼓膜脐部,由脐向上稍向前达紧张部上缘处有一灰白色圆点状小突起,称锤凸,即锤骨短突顶起鼓膜部位,临床称锤骨短突。锤凸乃锤骨短突将鼓膜顶起所致。在鼓膜表面,由脐与锤凸之间有一由前上斜向后下的白色条纹,系锤骨柄移行于鼓膜内所形成,称锤纹。经纹之末端恰在鼓膜之中央部,称脐部。在脐部之前下方由脐向前下达鼓膜边缘一三角形反光区,称光锥。光锥乃由投射到鼓膜之光线反射所致,在鼓膜形态有改变时,光锥的形态及位置常随之而变化。
在锤凸之前及方各有一皱襞,其前者称前襞,后者称后襞。在此襞之上方,鼓膜较松驰,称松驰部,直接附着于颞骨鳞部。在其下方为紧张部,借鼓环嵌于鼓骨之鼓沟内。
为了临床记录的需要,常将鼓膜分为四个象限,即沿锤骨柄作一假想直线,另经鼓膜脐作一与其垂直相交的直线,便可将鼓膜分为前上、前下、后上及后下4个象限区域。
鼓膜的血液供给:为上颌动脉的耳深动脉及鼓室前动脉和耳后动脉的分支所供给,主要分布于松驰部、锤骨柄及鼓膜的周边部。浅层静脉流向外颈静脉,鼓膜内侧静脉部分流向横窦及硬脑膜静脉,部分流向咽鼓管静脉。
鼓膜的神经:鼓膜的外面后半部分由迷走神经分布,前半部来自三叉神经的耳额支。鼓膜的内侧面为舌咽神经的鼓室支支配,故耳及咽部有疼痛时常可相互影响。神经分布与血管分布相似,纤维集中分布于松驰部及锤骨柄区域,而紧张部的神经分布比较贫乏。故而在无局部或全身麻醉的情况下,在正常的鼓膜的后部分进行切开,不会引起过度的痛苦。
1、
一个晴朗的夏夜,星光温柔地洒在美国东部地区一片树林中,片片树叶都披上了乳白色的光华。
树林中静极了,没有一声鸟叫,一点虫鸣,只有微微的清风拂过尚带着一丝余热的地表。
忽然,一处土壤被拱了起来,钻出一只灰**的昆虫类生物。
它先是愣了一会儿,便用六条短短的腿向着最近的树木爬去。
紧接着,这种昆虫一只接一只地从土壤中钻出,直到整片树林的地面都被它们覆盖!
它们排山倒海般地爬上四周的树干,牢牢攀住粗糙的树皮,便不再动弹。
在皎洁星光的照耀下,只见一只只昆虫的背甲上开始慢慢地裂开一条缝隙,一只只新的个体从缝隙中钻了出来。
它们光洁如同白玉的身体上还有一对若有若无好似轻纱的美丽翅膀在轻轻颤动
第二天清晨,震耳欲聋的鸣叫声便响彻了整个树林
没错,它们是蝉。
2、
在美国东海岸,生活着一类世界上最独特,也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蝉,那就是“周期蝉”。
周期蝉分为两种,那就是十三年蝉和十七年蝉。
为什么它们的名字如此奇怪呢?这就要从这些蝉独特的生活习性说起了。
它们之所以得名周期蝉,是因为它们的生命遵循着严格的周期。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们是若虫。
若虫,就是不完全变态昆虫的幼体。
这时候,周期蝉生活在地下,它们看不到,也听不到,完全处在一片无边的黑暗中。
它们只能靠敏感的嗅觉,在地下摸索着寻找树根,然后吸取树根的汁液。
就这样,周期蝉的若虫会在地下生活十三年,或是十七年。
然后在某个夏天的夜晚,所有的周期蝉若虫会在同一时间破土而出,爬上树干,集体羽化。
也就是经历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蜕壳,长出翅膀变成“成虫”。
在化为成虫的那一刻,周期蝉会感受到光明和声音,然后雄蝉会用它们的鼓膜,吟唱出震耳欲聋的“爱情之歌”!
在四至六个星期内,雄蝉和雌蝉会不断地求偶、交配,直到它们再也没有力气。
雄蝉会在那之后立刻死去,而雌蝉也会在产下虫卵之后撒手人寰。
等若虫孵出后,又会在地下等上十七年或是十三年,仅仅为了一个月的歌声与光明。
3、
一些朋友可能要问了,我们这里为什么就见不到那样大规模的集体羽化呢?
原来,周期蝉比其他的蝉还要笨拙、肥美的多,几乎所有掠食者都会毫不犹豫地捕食它们。就连宠物狗,都会把它们嚼着玩。
所以,这些昆虫采用“蝉海战术”,所有的若虫一起出土,那排山倒海之势会令绝大部分捕食者手足无措。
即使还有其他来捕食它们的动物,也根本捉不完。
而其他种类的蝉,体态轻盈的多,不需躲避如此多的天敌,所以绝大部分地区的蝉不需要采用“蝉海战术”,大家也就无缘得见了呢。
而且,周期蝉若虫的数量之大,足以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
科学家研究表明,周期蝉集中出土的那一年,必定是各种捕虫动物种群较小,数量较少的一年,非常神奇。
看来,这些小东西身上,还有不少未解的谜团啊。
4、
在数学中,十七和十三的最小公倍数是二百二十一。这意味着什么呢?
原来,十七年蝉和十三年蝉每隔二百二十一年会一起出土一次。
也许,在一个落英缤纷的清晨,一只雄性十三年蝉会和一只雌性十七年蝉在枝头相遇。
它们用新生的眼睛共同观赏蓝天白云,绿树红花;
它们用稚嫩的双翼一起感受清风徐来,气流脉动;
十三年蝉在绿叶中忘我地放声地歌唱,而十七年蝉则在花朵间陶醉地聆听
数周的美好后,它们共同坠落到了黑暗的泥土中。
可它们尸体所在的地方生出的两棵新芽,在二百二十一年后成长为了两棵根茎交缠的参天大树;而这两只蝉的子孙,也在树顶重逢
5、
很遗憾,我们人类并没有221年可以等待,可以赴一场221年的华丽凄美之约……
在我们的生活中,却会经常遇到非常棘手的困境。
就好像周期蝉在地底无边的黑暗中摸索。
这个时候,我们千万不能放弃,而是要努力坚持下去。
只要坚持,总会迎来属于我们自己的歌声与光明!
管乐器的发声原理
管乐器是一组非常常见的乐器,是管弦乐队和军乐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管乐器的发声原理是什么呢下面我为您收集整理了管乐器的发声原理,希望对您有帮助!
管乐器的发声原理
概括讲,管乐器都是以管内或腔内空气振动来发声,但如何使空气振动起来,即所谓激励方式,不同的乐器之间有所区别。总体上可归纳为三大类:边棱音激励、簧片激励和唇激励振动。
所有管乐器的演奏,首先都是由不同的激励方式带动管乐器内的空气柱产生振动,然后通过各种调控机件改变空气长度、强度和持续时间,从而使管乐器有了音高、音强和音长的变化。埙的共振体比较特殊,他不是管,而是腔。它的音高变化主要是通过腔体的空气容积决定。此外,影响管乐器音色的因素较为复杂,最基本的因素来自于激励方式、乐器材料和开管闭管类型。 为了便于阐述下面一些问题,先解释一下耦和一词。 耦和
一般情况下,管乐器的激励声源的振动频率(如边棱音的频率、簧片的频率和嘴唇的频率)与管乐器内空气柱的振动频率并不一致,前者的频率受气的强度、喷射角度以及振动体的质量的影响,后者则取决于管体的`长度或体积的大小。当激励声源的振动激发起空气柱振动时,二者在振动频率上会发生相互调制,这一调制过程就称为耦和。在耦和过程中,空气柱的振动频率起主导作用,这一点其它乐器有很大差异。对弦乐器或大部分打击乐器来说,激励声源的音高就是所发出的音高,例如小提琴来说,琴弦是激励声源,那么琴弦的振动频率就决定了这把小提琴的音高。琴箱只是起扩大音量的作用。同样,对定音鼓来说,鼓膜是振动源,那么鼓膜的振动频率也就是这架定音鼓的音高。而管乐器却不然,它的音高绝大多数情况不是由激励体来决定,而是由共振体--管子的长度来决定。激励体所起作用,主要是让共振体内的空气柱振动起来。
管乐器的基本概述
西洋管乐器是一组非常常见的乐器,英文为Wind Instruments,是管弦乐队和军乐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管弦乐队(Orchestra)中,管乐器主要是作为和声支持声部或色彩性声部出现的,而管乐队(Wind Band)中除了打击声部以外都是管乐器(唯一可能出现的弦乐器是 Double Bass)。由于管乐队常常为军队出操或礼仪所采用,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军乐队。本人爱好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同时也算是一个乐器迷,以下内容是本人多年学习音乐及乐器知识的一点积累,希望能对网友中的音乐爱好者及乐器爱好者有一点帮助,纰漏之处还敬请不吝赐教。如对文中的介绍有需要深入了解之处,还请查阅专业书籍。
;鼓膜把中耳和外耳隔开了,鼓膜内形成了鼓室,起着保护中耳的作用当声音传入耳朵的时候,鼓膜会引起振动听小骨是三块小骨连接而成,起着把鼓膜的振动传入耳蜗的作用鼓室大概可以理解为听小骨存在的空间耳蜗嘛,里面的感受器把听小骨传来的振动通过神经进入大脑
第二鼓膜(或圆窗膜)覆盖的圆窗,封闭进入内耳的两个开口的其中一个。它从中耳分隔耳蜗鼓阶。当镫骨在卵圆窗震动时,其反相振动通过卵圆窗进入耳蜗,引发耳蜗流体移动。致使基底膜毛细胞受到刺激,而后发生听觉。
鼓室六壁
外侧壁为鼓膜壁,大部分是鼓膜,
内侧壁为内耳的外侧壁,亦称迷路壁。中部有圆形向外突的隆起,称为岬,由耳蜗第一圈起始部隆起形成。岬的后上方有卵圆形孔,称为前庭窗(又名卵圆窗),此孔被镫骨底所封闭。岬的后下方有一圆形小孔,称为蜗窗(又名圆窗),在活体上被结缔组织膜所封闭,称为第二鼓膜。
鼓室外侧壁为鼓膜,内侧壁即内耳的外壁。第二骨膜其实就是圆窗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