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家对人生的启示有:追求入世、讲究做事的,要求奋发进取、勇于担当、意志坚定。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拿得起”。
1、登上高楼,远眺天际,正是踌躇满志,志存高远,高瞻远瞩,一腔抱负。人生,志向决定方向,格局决定高度;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则能入海。所以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拓胸中格局。
2、事情是需要去做才能成的,成越大的事业,需要越大的努力和付出,甚至要经受越大的磨难和困苦。这个世间,从来都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3、历经磨难而逐渐成熟、成长,最终豁然贯通、水到渠成。这其中蕴含一个重要道理,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厚积而薄发”。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人要做的,就是不断厚积,等待薄发。
二、道家对人生的启示有:追求超世、讲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观天地、冷眼看破。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想得开”。
1、自然境界。
有些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者社会的风俗习惯,而对所做的事并不明白或者不太明白。这种“自然”并非道家那个自然,而是指混沌、盲目、原始,那些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人就是这种人。
2、功利境界。
有些人,会为了利己而主动去思考和做事,虽然未必不道德,却必定是功利的,而且很容易走向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3、道德境界。
有的人,已经超越了自身,而开始考虑利人,譬如为了道义、公益、众生福祉而去做事。他们的眼界已经超越自身而投向了世间,胸中气象和站立高度已经抵达精神层次。
4、天地境界。
当一个人的视野放到了整个天地宇宙,目光投向了万物根本,他就抵达了天人合一。这时他就已经不需要动脑子了,因为天地宇宙就是他的脑子,已经事事洞明,就像电脑连接到了互联网。这种境界,正是道家境界。
道学中自创宇宙观和人生观的是庄子。
一、道家的宇宙观。
“道”是无形不可见的,是超时空的存在,是宇宙最高本体和一切事物的根源,正所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二、道家的政治观。
道家人们必须放弃才、智、强、力等,回归朴素、无知的境界,以“无为”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和平安定。尖锐地批判了以天下为根本的政治观点,认为这是“悉天下奉一身”的罪恶表现。在社会制度上主张以维护私有制的利益来促进社会大同,以私有来促进公有。
三、道家的人生观。
道家认为,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因此,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的礼教枷锁,才能避免灾祸。
佛家和道家的不同:
佛家认为神就是物,物就是心,心也是神;然而神也可以说不是神,物也不是物,心也不是心。佛教说明“三界本无一法建立,皆是真心起妄,生万种法”,宇宙间本来就无所谓事事物物,都是由真心引起妄念,生出千千万万的事物。
道家认为万物的生成就是毁灭。万物之所以毁灭的原因,是在区别万物的时候,它们已经违反了道本身绝对统一的原则,而各具备独立的形体。人之所以生是因为“气”的积聚,气聚便是生,气散便是死,生死是互相循环的。
道家和道教不同,道家是一种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老子讲究无为,庄子讲究自然。
有学者认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积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 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发展规格为主, 而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利于人们休养生息的需求,故而让汉初的黄老之治有了实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安定了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之后,也能有一广大的心性世界以顺遂人生。
代表作为《老子》,又名《道德经》。这是一部简括而有韵的哲学理论著作。就其思想内容看,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提倡清净 无为,无知无欲;对统治阶级的严刑重税不满,幻想倒退到ˇ结绳而治ˇ的ˇ小国寡民ˇ社会。《老子》一书只五千余字,言简意赅,善用比喻和民间谣谚。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ˇ道法自然ˇ的观念,认为ˇ道ˇ是无限的,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ˇ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ˇ之中。他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一样,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别具特色。他在文章中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来作为论证的依据,想象丰富,笔调轻快,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成为历代古文家所喜爱的散文作品。老子像
道家的哲学思想
重要哲学家之思想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于是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但重点都在保身修身而不在文明的开创,可以说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会哲学与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局,而无意制造社会的新气象,因为那些都不是大道之本。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最重要开创者,道家哲学基本上也就是老庄二型而已。庄子的道家学不同于老学之处,在于庄子更详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可开创能力,包括智慧上、认识能力上、身体能量上等等。庄子同样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题基础上,提出了从人的自我修养到面对整个社会国家的处世之道,庄子书内七篇之作,就是他从世界观到知识论到工夫论到社会哲学的内圣外王之道的理论。
列子,战国时人。现存有的《列子》八篇 是东晋张湛所辑 一般认为该书反映了战国至魏晋间的思想。《列子》从道家思想出发 并对道家思想中无为的人生观有所改造 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 并认为人在一种不任强使力的生存状态下,不忧天 不畏天 才是最好的生存状态。
王弼,三国时代人。当两汉经学的发展已到尾声,社会政治一直在动乱与不义的情境中,知识份子转向玄学清谈的风气,王弼以其对老子哲学的深切体悟,注解老子《道德经》一书,重体用之分 有无之别 不但发展出诠释老学的宗旨:"贵无"的精神,并以此原理注解《易经》,甚至还因此改变了从汉易以来言象数易学的气化宇宙论 而将易经的研究方向代之以纯粹玄学思想 使中国易学史走向一个崭新的局面。
郭象,西晋人,以《庄子注》闻名,主张“独化”理论 是一种从高度抽象思维当中所发展出来的的玄学式概念理论 认为宇宙万物都生于偶然的"玄冥"境界 因此提倡一种物无大小 各顺其适之精神,平等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人生观。教理是信仰和修行的根本宗义 道教的思想文化,含括了道教历史、经典、修持方法、宫观建筑、人物著述、神仙法诀、教戒科仪等诸多方面。然而,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既是一种文化,并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有通达而完备的哲理学说,并在这丰富的思想体系上建立了自己的信仰,从而使广大奉道务道之士有了信仰和修行的目标。 也就是说,思想文化带有一定的广义性,含括着道教的方方面面,而在这广义的思想文化中,有其始终一贯的核心宗义,也就是道教思想文化中内含的本质或一贯的精神,在道教的信仰中有相当的稳定性和承续性,这就是道教的教理。犹如一棵根系发达、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树根和树干是牢固大树、并使之生命延续和繁荣的主体。道教的教理,是道教命脉延续和发展的主体。 在道教的信仰修行中,一切的方法和仪式都不能偏离教理这一根本宗义。若我们的信仰和修行偏离了这个宗义,就会被有识之士诉之为舍真而竞伪、忘本而逐末,使自己的信仰和修行误入歧途。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基本上 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 道家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 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虚心实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 等等。
问题一:道家思想核心什么? 道家和道教不同,道家是一种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老子讲究无为,庄子讲究自然。有学者认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积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 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发展规格为主, 而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利于人们休养生息的需求,故而让汉初的黄老之治有了实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安定了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之后,也能有一广大的心性世界以顺遂人生。代表作为《老子》,又名《道德经》。这是一部简括而有韵的哲学理论著作。就其思想内容看,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提倡清净 无为,无知无欲;对统治阶级的严刑重税不满,幻想倒退到ˇ结绳而治ˇ的ˇ小国寡民ˇ社会。《老子》一书只五千余字,言简意赅,善用比喻和民间谣谚。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ˇ道法自然ˇ的观念,认为ˇ道ˇ是无限的,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ˇ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ˇ之中。他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一样,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别具特色。他在文章中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来作为论证的依据,想象丰富,笔调轻快,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成为历代古文家所喜爱的散文作品。老子像道家的哲学思想重要哲学家之思想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于是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但重点都在保身修身而不在文明的开创,可以说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会哲学与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局,而无意制造社会的新气象,因为那些都不是大道之本。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最重要开创者,道家哲学基本上也就是老庄二型而已。庄子的道家学不同于老学之处,在于庄子更详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可开创能力,包括智慧上、认识能力上、身体能量上等等。庄子同样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题基础上,提出了从人的自我修养到面对整个社会国家的处世之道,庄子书内七篇之作,就是他从世界观到知识论到工夫论到社会哲学的内圣外王之道的理论。列子,战国时人。现存有的《列子》八篇 是东晋张湛所辑 一般认为该书反映了战国至魏晋间的思想。《列子》从道家思想出发 并对道家思想中无为的人生观有所改造 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 并认为人在一种不任强使力的生存状态下,不忧天 不畏天 才是最好的生存状态。王弼,三国时代人。当两汉经学的发展已到尾声,社会政治一直在动乱与不义的情境中,知识份子转向玄学清谈的风气,王弼以其对老子哲学的深切体悟,注解老子《道德经》一书,重体用之分 有无之别 不但发展出诠释老学的宗旨:贵无的精神,并以此原理注解《易经》,甚至还因此改变了从汉易以来言象数易学的气化宇宙论 而将易经的研究方向代之以纯粹玄学思想 使中国易学史走向一个崭新的局面。郭象,西晋人,以《庄子注》闻名,主张“独化”理论 是一种从高度抽象思维当中所发展出来的的玄学式概念理论 认为宇宙万物都生于偶然的玄冥境界 因此提倡一种物无大小 各顺其适之精神,平等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人生观。教理是信仰>>
问题二:道家思想的精华是什么 1.道家思想之精髓
1.1“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流行规律。“道”又通过“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间这些包罗万象的事物的属性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在道家看来人和万物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庄子齐物论》上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所以道法自然,要求做到无为。而无为并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过多的人为干涉。老子认为,人与万物都根源于“道”,“道”是人与世界的一种本原关系,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2“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更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在于生命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在生态学和美学基础之上,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美的合理结合。在中国传统哲学里的“天人”关系实际上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与协调,追求“天人合一”境界自然界自然而然,人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合乎自然的要求,才能为自然界所接纳。在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对比中,舍弃“人之道”而崇尚“天之道”,保持天地自然的均衡与和谐,以获得“天人”之亲和。而人也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发展。“天道”、“地
道”、“人道”之本是“生态”之道。
1.3“致虚守静”―――――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
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老子主张“返朴归真”,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修道方式。在庄子看来,人生的第一要义就是自由,而现实社会中的仁义道德、世俗价值、名位利禄、政教礼法等都是束缚人、奴役人的藩篱。庄子为达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自由境界,明确提出“坐忘”、“守道”、“心对于人的问题,《道德经》除了讲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还讨论了人自身的和谐问题,即人自身的内在和谐。他首先阐释了生态人的内涵。人之生态首先是:“无乐”、“至乐无乐”。“无乐”即是不为身外的利禄、名声富贵等外物所牵累的一种平常心,是一种放弃名利、一切顺其自然的自然之情。自然之情乃人之常情,无所谓快乐与不快乐,安适、恬静、自然,“无乐”才是人的自然常态。人应恬然淡泊、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诗意般生活在世上。提倡“见素抱朴”、“粗茶淡饭”的节俭生活方式,“知足常乐”,保持内心的安宁平静。提倡个人要与社会无害亦无争,从而在个人与宇宙自然的大范围内实现和谐交互。中国传统美学的这种和谐思想能够对我国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直接的理论借鉴。在稳定中建设和谐社会,这不仅是一个理想,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4“无为而治”―――――社会生态观
老子如是理解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老子》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家提出的“无为而治”,其基本涵义一是因任自然,二是不恣意妄为。因任自然,是说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遵循自然的原则,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的职责在于辅助人民,使其充分自由自在地活动,如此,人民自然平安富足,社会自然和谐安稳>>
问题三:道家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道家的主要思想:道家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p庄子为代表。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老子是最早质疑宗教,反对迷信的人
古代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户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但是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评价古代道家为易行难知,事少而功多。
先秦各学派中,道家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墨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问题四:道家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p庄子为代表。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深远。
李约瑟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道家哲学)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有中华文化基石之称的道家哲学思想,还通过儒学以及中国化佛学而得以不同程度的体现。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然由于道教佛教化过重,道教也只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而老子则为元始天徒孙(佛教《正诬论》等与道教说法如出一辙)。出现黄老列庄只是名义的祖师,道教各派都各信各的情况,与道家思想关系反不如中国化佛学等来的亲近。而道教以道家思想为旗帜,吸引仰慕老庄的慕道者,诱导大量崇尚道家的文人入道,甚至说道教起源于黄老为方便法。所以万不可说道教就是道家。
问题五:道家的主张是什么? 道家及其主张
1.道家简介
道家认为道是哲学的最高范畴,宇宙的根本规律,“道可道,非常道”;道更是世界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家哲学是一种乱世时期的哲学,战国时代特有的针对乱世而发并能在乱世中行之有效的学说。是百家中唯一能够与儒家分庭抗礼的派别。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的代表作《道德经》,庄子的代表作《庄子》。
2.老子的思想
(1)无名之道:(道的基本特征)
天地万物都有道,但道无名,因为普通的语言和概念不能表达道。
(2)反者道之动
是对变动的合乎规律的表述。矛盾双方到了极端就会对立方向转化。有得必有所失。
(3)无为而治
必要--过度,自然--人为(对立统一)
人要做到:知足、寡欲、弃智、抱朴(明灯注葛洪自号抱朴子,乃源于此)
理想的国家是圣人当政,圣人的职责就是不做事,无为才能无不治。老子反对周公造作的礼乐典章制度。
3.庄子的思想
(1)万物一齐
齐物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是非--是非之争是无谓的争论,因为不存在是非对错之分。
(2)安之若命
用完全自然的态度对待人生,用师法自然的方式认知世界,实现人的精神自由。
(四) 其他八家的思想主张
1.墨家
代表人物:墨翟
十大主张:尚同、尚贤、节用、节葬、非乐、非攻、非命、尊天、明鬼与兼爱。(明灯注记忆方法:二尚又二节,三非尊明兼)
墨家与儒家是当时的两大显学,墨家(后期)注重研究形式逻辑与自然科学,提出名、辞与说的思维的三种形式。对几何和物理也有研究。
墨家自产生起就与儒家唱反调,其十大主张有六个与儒家不同,“兼爱”是墨子学说最重要的哲学命题,表不分远近亲疏地爱,非攻即反对不义战争,非乐即反对礼乐、节制欲望,非命即不屈服命运,尚同即主张思想统一,尚贤即惟才是举,节用和节葬,即提倡节俭、节约,尊天与明鬼,则肯定天意和鬼神的存在。
明灯注《要略》中还基于意识形态传统,谈到了东汉的王充及其《论衡》(P74),其实是障眼法,王充是无神论者不错,但王充也是历史上最坚定的宿命论者,他信命而不信神,与墨子正好相反,难道王充也算唯物主义者吗?
2.兵家
孙武 《孙子兵法》――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兵书
战争的先决条件:知己知彼,知人知天。
战术:“奇”是旁出奇袭的灵活战术。“正”是正面对阵的常规战术。用正兵挡敌,用奇兵胜仗。
明灯注孙膑容易与孙武相混,《孙子兵法》不是孙膑写的,不妨可以记为:孙膑是孙子的孙子。
3.法家
韩非子 《韩非子》
诸子百家中最晚的派别,形成中央集权专制理论。《韩非子》总结慎到、申不害、商鞅三大派的观点,提出以法治为中心,综合运用法、势、术。法是君主制定的法令,势是指君主的权势地位,术指君主心中的权术。
4.名家 惠施、公孙龙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是古代最重要的一个辩题)
辩论名实问题,强调名实相符,发展古代逻辑学。
明灯注惠施,原笔记误作惠师,是庄子的朋友,好辩论,与庄子有著名的“濠梁之辩”,令后人叹为观止。
5.阴阳家 邹衍 《周易》(后被司马迁列为六家之首)
在“术学”基础上糅合阴阳五行。
6.纵横家 苏秦、张仪
以连横、合纵政策分别策划统一中国,“衡则秦帝,纵则楚王”
7.农家 许行
研究农业政策,生产技术
8.杂家 吕不韦 《吕氏春秋》
“杂糅”各家学说,主张统一中国。
明灯注吕是秦始皇的“亚父”和宰相,《吕氏春秋》是他的一堆门客写的,所以称为杂家,成语“一字千金”即出于此。>>
问题六:道家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道家:老子讲“无为”;庄子讲“逍遥”。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有对象的,对象只有两个,就是人和自然,但是在实行上却是以人为本。
道家尊重人的本性也尊敬自然的法则。所以,人,作为行动之源,首先在学习道家文化时,要搞清楚自己,然后搞清楚自然,最后怎么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
,“道”一是指天地‘始”,而更重要的是“天”和“人”的运动规律。以至于中国文化中出现了很多关于“道”的规律的概念。道家是介于入世和出世之间的,核心思想是“道”要求个人生长和社会发展都要遵循这个“道”,致下,清虚,清静,无为都是“道”的品质,都是需要做的
问题七:道家思想核心什么? 道家和道教不同,道家是一种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老子讲究无为,庄子讲究自然。
有学者认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积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 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发展规格为主, 而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利于人们休养生息的需求,故而让汉初的黄老之治有了实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安定了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之后,也能有一广大的心性世界以顺遂人生。
代表作为《老子》,又名《道德经》。这是一部简括而有韵的哲学理论著作。就其思想内容看,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提倡清净 无为,无知无欲;对统治阶级的严刑重税不满,幻想倒退到ˇ结绳而治ˇ的ˇ小国寡民ˇ社会。《老子》一书只五千余字,言简意赅,善用比喻和民间谣谚。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ˇ道法自然ˇ的观念,认为ˇ道ˇ是无限的,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ˇ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ˇ之中。他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一样,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别具特色。他在文章中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来作为论证的依据,想象丰富,笔调轻快,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成为历代古文家所喜爱的散文作品。老子像
道家的哲学思想
重要哲学家之思想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于是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但重点都在保身修身而不在文明的开创,可以说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会哲学与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局,而无意制造社会的新气象,因为那些都不是大道之本。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穿论最重要开创者,道家哲学基本上也就是老庄二型而已。庄子的道家学不同于老学之处,在于庄子更详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可开创能力,包括智慧上、认识能力上、身体能量上等等。庄子同样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题基础上,提出了从人的自我修养到面对整个社会国家的处世之道,庄子书内七篇之作,就是他从世界观到知识论到工夫论到社会哲学的内圣外王之道的理论。
列子,战国时人。现存有的《列子》八篇 是东晋张湛所辑 一般认为该书反映了战国至魏晋间的思想。《列子》从道家思想出发 并对道家思想中无为的人生观有所改造 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 并认为人在一种不任强使力的生存状态下,不忧天 不畏天 才是最好的生存状态。
王弼,三国时代人。当两汉经学的发展已到尾声,社会政治一直在动乱与不义的情境中,知识份子转向玄学清谈的风气,王弼以其对老子哲学的深切体悟,注解老子《道德经》一书,重体用之分 有无之别 不但发展出诠释老学的宗旨:贵无的精神,并以此原理注解《易经》,甚至还因此改变了从汉易以来言象数易学的气化宇宙论 而将易经的研究方向代之以纯粹玄学思想 使中国易学史走向一个崭新的局面。
郭象,西晋人,以《庄子注》闻名,主张“独化”理论 是一种从高度抽象思维当中所发展出来的的玄学式概念理论 认为宇宙万物都生于偶然的玄冥境界 因此提倡一种物无大小 各顺其>>
问题八:道家思想的缺点是什么 道家思想最初是一种遁世理想和陶潜的隐世哲学差不多。这种人在各个朝代都有,有太多的例子了。就是现在也不乏其人,现在社会上出现的那些弃世、厌世和惧怕竞争的人都算是这种思想的表现。问题是这些人在现代社会中,他们无处可逃、无处可以隐藏,最终会导致精神出现问题。
问题是后世的道家逐渐向神学靠拢,并最终成为神学的一种,所崇拜的不是老子、庄子而是玉皇大帝。可以算是汉族的宗教,日本有神道教、印度有印度教等等,道教算是中国汉族的原始宗教,但这种宗教,是有不完全和不彻底性质的。所以为了爱国,你要找心灵寄托的话,就去信仰道教吧!
而儒家却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一种哲学思想,它是中华民族性格和智慧的体现,它是一种教导人们如何入世的学问。我一直认为因为有它的出现,所以中国才不会沦为一个宗教大于天的国家,国家才会一步步踏踏实实的走向辉煌。
道家的核心价值观是比较简单的,就是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不要过多的去干预自然事物的发展,要顺应自然,学会随遇而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也是道家人所奉行的行为准则。所以很多道士都是很佛系的,他们并不在乎衣食住行,只要能够求得真知,那就能获得心灵上的平静。
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呢?
道家和老子有着很大的关系,而老子就倡导无为,在他的思想中无为胜有为。所以这也成了道家的核心价值观,对于万事万物是不怎么在意的,认为每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是由自己的途径的,外力最好不要去干预,让它们自己发展。很多人也认为这种思想是很正确的,要博细一点,不要那么的争强好胜,是你的就是你的,而不是你的,你即使争夺也还是不属于你,还会让你遍体鳞伤。小编认为这种想法也有一点正确性,万事万物都可以看开一点,不要那么的在意身外之物。
清修是道家的修炼方式,能够让思想更加的纯净。
小编曾经在网络上看了一些道士,他们会在深山中隐居,每天只吃一顿饭吃白面条和白菜,并不加油,只给一点盐。他们并不会感冒,因为他们的身体是很强壮的,每天就会早起进行锻炼,然后再读经书。这样的生活是很单调乏味的,但也能让你的思想更加的纯净,不为世俗所烦扰。很多人最后都会选择这种方式去陶冶自己的情操,让自己能够把万事都看开。
总结
虽然很多人比较信奉这种思想,但也有一些人并不相信,所以也是因人而异的。即使你不相信,你也不能去对他们提出质疑,因为这是别人的思想,和你是没有关系的。
道家和佛家在说理和对生与死的态度上,均有区别。
1、道家说道理,佛家讲真理。
道家告诉信众,人生道路从何而来;但佛家做了更细微的研究,不只指明人从何而来,亦说出去何去向。道家告诉信众,人应该要怎么走在人生之路上;但佛家不只研究做人要怎么做,还深入探究过去之所生与未来之所往,这是真理,也称为真谛,这是佛家与道家不同之处。
2、佛家和道家对待生和死的态度。可以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佛家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佛家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看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佛者,觉也。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这是道家与佛家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佛家认为人生是苦。 道家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家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
道家和佛家的共同点是都是脱离苦海,但佛家追求出离三界,成佛成涅槃,道家则是追求羽化成仙。
道教和佛教的起源
道教起源于黄帝时期有4712年历史,佛教传入中国是两千多年前。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道教是在上古时代鬼神崇拜观念的基础上,以黄、老思想为理论依据的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自中华人文之始就随之而生,现有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朔到远古黄帝之时,距今已有4712年。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