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茶虽好,可不要贪杯哦

春茶虽好,可不要贪杯哦,第1张

在春风和煦的日子里,和春茶赴一场约会。武当道茶新茶也应声而来。

春天是最能让人感受到幸福的季节,春日灿烂,春风温暖,春雨滋润,春花绚丽……就连春天遇见的人,都带着一身春天的气息。

春天生发出来的事物,总是透露着出清、轻、晴的气质,弥漫着“一口鲜”的味道。

菜市场里刚采摘下来的香椿苗,南方田埂上的马兰头和荠菜,西湖边上满觉陇那口鲜嫩的龙井,不都是春天最诱人的召唤吗?

尤其是那一口春茶,承载了多少爱茶人心里一年的呼唤与期待。对他们来说,春日里的阳光和雨露,都藏在了这一杯春茶里。轻轻地抿一口茶,会感觉到整个春天都被吸进体内。

对于爱茶人来说,春茶喝的不仅仅是一杯茶,而是整个曼妙的春天。

1

春天的滋味儿

若说春天是什么样子的?不用看别的,单看那一杯春茶就够了。因为春天,偏心地把它的所有,都化作了一杯春茶。

春茶的香,就是春天的香气。草木在春天变得柔软,雨后沁人心扉的芳香,给记忆打下深深的烙印。梅子黄时,满城风絮,茶香氤氲里闭上眼,一切仿佛都触手可及。

春茶的色,就是春天的颜色。清明,谷雨,幽幽山谷,空翠湿衣,活泼的小溪流,映着绒绒的芳草,饮水的小鹿,一抬头看到蝴蝶落在花上。饮茶人对着一盏茶痴痴凝望,绿野仙踪尽收眼底。

春茶的声,就是春天的声音。壶在灶上嘶鸣,是隐约着的东风。茶水流淌进杯盏,泠泠如江南烟雨。去年二月春风下的鸟嘴,横牙,雀舌,在杯中载沉载浮,像它们的名字一样复活,在茶的生命里婉转。

春茶的暖,就是春日的艳阳。无论世界怎样的寒气逼人,茶都能以它慈母的心肠,给你一个春意盎然的怀抱,融化你指尖的冰川。温热的茶汤入喉,那冲淡的柔情,是宜于放风筝的艳阳天,舒缓你因相思而焦渴的心。

2

采一杯春天

相传茶圣陆羽尤其喜爱春茶。每逢春天到来时,他都会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找到优质茶叶,并将其带回制作。于是后世,便有了“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的美谈。

陆羽在所著的《茶经·三之造》开篇,便提到采茶的时机:“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此外,“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最佳的采摘时机是“凌露采焉”。

如此严苛的采茶标准,只为能采摘到最饱满、新鲜的茶叶,进而烹制出一碗最具春意的茶。

清代诗人陈章,对采茶的辛苦非常了解。他在《采茶女》中写道:

凤凰岭头春露香,青裙女儿指爪长。

度涧穿云采茶去,日午归来不满筐。

催贡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

焙成粒粒比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

虽说辛苦,但一年之中,采茶人们最盼望和最感恩的还是春天。因为春天造就了好茶,好茶造就了采茶人生活的安康。对他们来说,侍春茶,侍春茶,侍的也是自己的生活啊。

3

喝一杯春天

喝春茶的习俗在中国由来已久。

古人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阳气上升,人体新陈代谢开始转盛,除了要“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外,还要适当品饮春茶。

春茶,从大自然中来,带有新春的活力,可利于人体吐故纳新、采纳真气。一杯春茶,来助你畅享春意。

丰子恺先生说:春日,是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在寒冷萧瑟的冬天,春是人们生活中不约而同的那点盼头,不管是一片荒芜中见到的一簇新绿,还是一片春茶中的鲜爽滋味,都能叫生活多一些鲜活,也多一点腴润。

所以,闲暇时,可端一杯春茶捧在掌心。观色翠绿,嗅味清香,在这盏新绿之中感受春风十里,让浮躁的心变得和春天一样透澈、清明。

喝春茶,也是一件天真浪漫的事。记得林清玄曾说:“茶神茶圣留下的精神是,要永远保持天真浪漫。而浪漫就是浪费时间,浪费时间慢慢走,浪费时间慢慢喝茶,浪费时间慢慢吃饭,浪费时间慢慢思考,把你的生活步调放慢,这就是浪漫。”

春日的清晨,沏一杯春茶,坐在摇椅上,慢慢地摇。在一盏茶味的光阴里,抛却心中一切杂念,以一颗气定神闲的清净心,静啜一杯茶,看花静叶闲。

4 春茶为什么好?

1)营养最为丰富 春茶的营养积累最为厚实。茶树经过前一年秋冬天的休养生息,因秋冬生物体内均处于敛藏状态,能量储存丰富。 加之春季气温持续保持低温状态,在保持茶树有获得充分养分的同时,消耗很少。

2)春茶的氨基酸含量最高 氨基酸不仅是茶叶口感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人体所需要的重要物质。但氨基酸遇高温即会分解。氨基酸在茶叶中生成的同时,也在日照下迅速分解。 因为春天气温较低,早晚及白天、夜间温差大,利于保存氨基酸。

3) 春茶的维生素含量最为丰富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不仅量多,种类也多。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及维生素K等,大部分人体不可或缺的维生素,茶叶中均有储藏。 但维生素遇高温即会遭到破坏,春茶则占有时间优势,维生素还在。

喝茶本是轻事,加之春茶内涵物质丰富,少受虫害侵袭。所以喝起来,无需刻意而为,茶道茶艺、复杂器皿,皆可放下,只需一杯清水的呼唤,便可清茶留齿,回味久远。

在春风和煦的日子里,让我们和春茶赴一场约会。把品饮春茶当作是愉悦生活,享受春意的正经事。如此,方能不负这人间四月天的好春光。

古代人如何采茶,制茶,辨茶,泡茶?

一、 采茶。

采茶贵在时间。太早味不全,迟了散神。以谷雨前五天最好,后五天次之,再五天更次。茶芽紫最好,面皱次之,团叶又次之。彻夜无云,早上带露采摘最好,中午采摘次之,阴雨天气不宜采摘。生长在山谷中的茶叶最好,竹子下的次之,烂石中的又次之,黄沙砾中的茶树最差。

二、造茶。

新采的茶,拣去老叶和支梗、碎屑。用直径二尺四寸的铁锅,取一斤半鲜茶,大火烧热锅后,下茶急炒。火不能小,等茶熟后才能退火,用筛子轻抖几遍,再次入锅中,用小火慢慢烘干。其中的玄微,难以言显。火候均停,色香全美,玄味未究,神味无穷。

三、辨茶。

茶的妙处,在于始造之精,保存得法,泡时得宜。好坏在于开始用锅炒,清浊在于火候。火烈清香,锅寒神倦,火猛生焦,柴疏失翠。炒时间长则过熟,时间短则还生。熟变黄,生则黑。炒得好就香,不好就苦涩。发白、发红没什么,没有焦气最好。

四、藏茶。

茶造好后,放在旧盒中,外面用纸封口。过三天,等到性已恢复,用小火烘得很干,等冷却后储存在坛中,筑压实,以箬衬紧。将花笋箬和多层纸封住坛口,用火煨热,冷后定压,置入茶瓮中,切忌临风近火,临风容易变冷,近火易烧黄。

五、火候。

烹茶首先在于火候,炉火要旺,茶瓢放在上面,扇子轻轻地煽,等到有声就重煽。这是文武之道。过于文,水性揉,揉则水为茶降。过于武,火性烈,烈则茶水为水制,都不足以中和,不是茶家的要旨。

六、汤辨。

汤有三大辨,十五小辨。一是形辨,二是声辨,三是气辨。形是内辨,声是外辨,气是捷辨。像虾眼、蟹眼、鱼眼、连珠,都是萌汤。直到煮沸像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才纯熟。像初声、振声、骤声,都是萌汤。直到无声,才纯熟。像浮气一缕、二缕、三四缕及缕乱不分,水气乱绕,也是萌汤。直到气直冲贯,才纯熟。

七、汤有老嫩。

汤用嫩不用老。因为古人造茶要先碾,后磨,再罗。罗后茶成为飘尘飞粉。于是制成龙凤图案,用水泡茶神便浮,这就是用嫩不用老。现在造茶,不再罗碾,全是完整的,汤须纯熟,元神才能显出,所以说汤须五沸,茶奏三奇。

八、泡法。

水烧开后,先往壶中倒一点水,排去冷气后把水倒掉,再将茶放入。茶的多少要适宜,不要过多。茶多了味苦香沉,水多了色清香淡。泡两壶后,又用冷水洗一次,使壶冷却,不然会降低茶的清香味道。罐热,则茶神不健,壶清,则水性常灵。稍等一会儿茶水冲好了,才倒出来,酌不宜早,喝不宜迟。早了茶味没有出来,迟了妙馥先消。

九、投茶。

投茶也有序,母火其宜。

先放茶,后加水,叫下投。

加一半水,再投放茶。然后把水加满,叫中投。

先加水,后放茶,叫上投。

春秋宜采用中投,夏天用上投,冬天采用下投。

十、饮茶。

饮茶以客少为好,人多喧闹失去雅趣。

独自饮茶叫神,二人对饮叫胜,三四人共饮为趣,五六人同饮叫泛,七八人饮茶叫施!

十一、香、色、味等。

1、香,茶有真香、兰香、纯香几种。表里如一叫真香,不生不熟叫清香,火候均停叫兰香,雨前纯具叫真香。还有含香、漏香、浮香、间香的不是正香。

2、色,茶以青翠色最好,涛以蓝白色的最佳。黄、黑、红、昏都不入等级。雪涛最好,翠涛中等,黄涛最下。

3、味,味以甜润为主,苦涩为下。

4、点染失真,茶有真香、真色、真味。一经点染,便会失真。如水中加盐,茶中加其它料,碗中放果品,都会失真。

十二、茶具、茶道。

桑萱翁煮茶用银瓢,说过于奢侈,后来用瓷器,又容易烂,最后还是银器。山寨农舍,只能用锡瓢,最忌用铜铁器。

茶道之精髓,在于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就是茶道!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被誉为是道家的化身。茶道源于中国,之后又传入西方。

中华的茶道,就其构成要素来说,有环境、礼法、茶艺、修行四大要素。

(一)环境

茶道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所进行的茶事活动,茶道对环境的选择、营造尤其讲究,旨在通过环境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因而需要一个与茶道活动要求相一致的环境。茶道活动的环境不是任意、随便的,而是经过精心的选择或营造。茶道环境有三类,一是自然环境,如松间竹下,泉边溪侧,林中石上。二是人造环境,如僧寮道院、亭台楼阁、画舫水榭、书房客厅。三是特设环境,即专门用来从事茶道活动的茶室。茶室包括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茶室的室外环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绿植物及花木。室内环境则往往有挂画、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尤其是挂画、插花,必不可少。总之,茶道的环境要清雅幽静,使人进入到此环境中,忘却俗世,洗尽尘心,熏陶德化。

(二)礼法

茶道活动是要遵照一定的礼法进行,礼既礼貌、礼节、礼仪,法即规范、法则。“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陆羽《茶经》“五之煮”)此为唐代煎茶道中的行茶规矩。

“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日:为君以泻清臆。客起接,举瓯曰: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朱权《茶谱》序)此为宋明点茶道主、客间的端、接、饮、叙礼仪,颇为谨严。礼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是表示友好和尊敬的仪容、态度、语言、动作。茶道之礼有主人与客人、客人与客人之间的礼仪、礼节、礼貌。

茶道之法是整个茶事过程中的一系列规范与法度,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一些规定,如位置、顺序、动作、语言、姿态、仪表、仪容等。

茶道的礼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损益,与时偕行。在不同的茶道流派中,礼法有不同,但有些基本的礼法内容却是相对固定不变的。

(三)茶艺

茶艺即饮茶艺术,茶艺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首先以习茶方式划分,古今茶艺可划分为煎茶茶艺、点茶茶艺、泡茶茶艺;其次以主茶具来划分,则可将泡茶茶艺分为壶泡茶艺、工夫茶艺、盖碗泡茶艺、玻璃杯泡茶艺、工夫法茶艺。再次则以所用茶叶来划分。工夫茶艺依发源地又可划分为武夷工夫茶艺、武夷变式工夫茶艺、台湾工夫茶艺、台湾变式工夫茶艺。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和载体,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道离不开茶艺,茶道依存于茶艺,舍茶艺则无茶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作为一门艺术,也可以进行舞台表演。因此说,表演茶艺或茶艺表演是可以的,但说茶道表演或表演茶道则是不妥的。因为,茶道是供人修行的,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可表演的是茶艺而不是茶道。

(四)修行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过茶事活动怡情悦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中华茶道的修行为“性命双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双修亦即身心双修。修命、修身,也谓养生,在于祛病健体、延年益寿;修性、修心在于志道立德、怡情悦性、明心见性。性命双修最终落实于尽性至命。

中华茶道的理想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证道是修道的结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茶道的宗旨、目的在于修行,环境亦好,礼法亦好,茶艺亦好,都是为着一个目的--修行而设,服务于修行。修行是为了每个参加者自身素质和境界的提高,塑造完美的人格。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礼、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和茶文化之间。

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喝茶、品茶、茶艺的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文化:

茶作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而且在日本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使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这两个基本点,在唐人陆羽 《茶经》中都明显得到体现。

古代众多的茶道专著,尽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饮技艺上却有一个共同点,即一切外部表现形式都是为反映茶的大自然美,反映茶的“鲜香甘醇”,绝非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国茶道要求:(一)茶具必须清洗洁净;(二)主张用轻清之水煎茶,有条件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三)讲求水沸适度。(四)要求使用名贵优质茶具,并规定首先要将茶碗烫热或烤热,以便于茶汤香气充分升扬。

茶道

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

茶道法则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日本茶道

表现形式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②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茶叶采摘,一般分为手工采茶和机械采茶。

手工采茶是传统的茶树采摘方法,可分为掐采、提手采和双手采,而提手采是茶叶标准的采摘手法。这种采摘方法,能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鳞片、鱼叶、茶果和老枝叶,不宜捋采、抓采或掐采。手工采茶,容易掌握,但是比较费工,成本高。

切摘:用指甲切取之,仅行子徒长芽之采摘。

指摘:用拇指和食指之于前端,拈新生之细芽,指端用时着力。

留芽摘:亦称老嫩分摘法,俟茶芽伸展至三四叶时,采其第三,第四两叶,余俟芽长后再采。

横摘:与直摘法相反,掌心向下,拇指朝内,靠近茶芽后,用食指压住,着力于拇指,向下采摘之。

折摘:或称双手摘,用拇指及食指第一节夹住嫩枝,向上或向下一折,嫩枝即在被折处断落,此法可行双手摘。

扶摘:为最粗劣之采摘法,一手拉住茶枝,一手由枝下用力向上拉之,或由枝上拉下,不管老枝嫩茶,尽入手掌中。

取摘:为粗放之采摘,采摘末期或修剪前行之,为使右手便于采摘,先将左手插入茶芽之间隙,由右手拇指及食指夹茶芽取之。

直摘:又称搔摘,用左手执树枝,右手食指靠近茶芽,拇指夹住茶芽,食指力强,拇指力弱,由食指向上着力,茶叶即折断落入掌中,此法甚为普通。

机械采茶,多采用双人抬往返切割式采茶机进行采茶。但是如果操作不熟练,管理不当,机械采茶对茶树的生长发育、茶叶的产量、质量会产生影响。茶叶采摘标准,主要是根据茶类对新梢嫩度和品质的要求和产量因素来决定的。大致可分为:

细嫩采:细嫩采采摘标准采制的茶叶,主要用来制作高级名茶,如一品仙锌硒翠芽、都匀毛尖、贵定云雾贡茶、高级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等。鲜叶嫩度要求很高,通常是采摘茶芽和一芽一叶,以及一芽二叶初展的新梢。

适中采:适中采采摘标准采制的茶叶,主要用来制作大宗茶类,如眉茶、珠茶、工夫红茶、红碎茶等。要求鲜叶嫩度适中,一般以采一芽二叶为主,兼采一芽三叶和幼嫩的对夹叶。

成熟采:成熟采采摘标准采割的茶叶,主要用来制作边销茶。原料采摘标准是等到新梢快顶芽停止生长,下部基本成熟时,采摘一芽四、五叶和对夹三、四叶。

特种采:特种采采摘标准采制的茶叶,主要用来制作一些传统的特种茶。如乌龙茶,采摘标准是新梢长到顶芽停止生长,顶叶尚未“开面”时采摘三、四叶,俗称开面采或三叶半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237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