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走了他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象徐志摩这样作为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要知道,不是每一个写诗的人都能获得这般宠遇的,也许一个诗人生前就寂寞,也许一个诗人死后就被忘却,历史有时显得十分冷酷,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而且谈论的人们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一,徐志摩复杂的人生成就了其诗意的提炼 徐志摩是一位生前至到死后都有争议的诗人他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后赴美国学习银行学,英国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他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此后他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任北京大学教授,后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徐志摩经常游历各国,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后又创办《诗刊》季刊,被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1931年不幸坠机身亡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今天仍然觉得他的三十五岁的年华而 "云游"不返是个悲剧,但是,诗人的才情也许因这种悲剧性的流星般的闪现而益显其光耀他的一生尽管有过激烈的冲动,爱情的焦躁与渴望,内心也不乏风暴的来袭,但他也是这么并不轰轰烈烈地甚至是悄悄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但这一来一去之间,却给我们留下了恒久的思念 他曾在《自剖》中写道:"一个人最大的悲剧是设想一个虚无的境界来谬骗自己,骗不到的时候,你就得忍受'幻灭'的莫大痛苦"虽然也常想到幻灭的痛苦,但在美好的幻境里,诗人无疑可以找到一个与复杂的现实世界相对抗的精神世界,使得他那颗受伤的灵魂得到抚慰和憩息再者,对于一个富有浪漫主义气质和激情的诗人来说,他往往能在幻想的理想世界里找到灵感的源泉,使心灵想象的翅膀得以自由翱翔 诗人作为一个易于受到社会和自然的各种条件影响的人,他的思想情感是一种动态的存在,前进到后退都是可以理解的必然 我们要求于诗人的首先是真真正的诗人必须是真实的人,作为社会的人,这本身就先天地意味着"不单纯,"在徐志摩身上体现出来的复杂,矛盾,不单纯,正是作为诗人所必有的素质,徐志摩的诗歌想表现的不是现实世界如何"懦怯,"如何黑暗,而是要抒发自己对黑暗现实誓不两立的决绝态度与抗争精神,以及对理想世界的美好向往和热烈追求诗人的浪漫主义使他在否定一个旧世界的同时,以更大的热情去肯定一个理想中的世界他提倡纯艺术及对诗歌的创格是对旧诗的抗争,他的理想人生――"诗化生活"是希望能在大自然中,在博大深邃的宙宇里寻得精神的归宿他的诗歌充满了对温情友爱的歌吟,对待爱情他以一个浪漫主义者的激情,现实生活中,在对林徽音,陆小曼的追求中徐志摩表现出相当的热烈大胆,不惜一切代价,不怕一切流言之勇气的艺术是现实的补充和升华,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美好理想,正可以在艺术中得以实现,得以补偿这不正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要义吗
二,徐志摩的文化性格是其诗歌独创性的一个成因
他的文化性格的"西方化"有关,这从侧面看,却正是徐志摩有异于他人的地方在新文学历史中,象徐志摩这样全身心"溶入"世界文化海洋并摄取精髓的人是不多的不无遗憾的是,他的生命过于短暂,他还来不及充分地施展,但是,即使在有限的岁月中,他的交游的广泛和深入是相当引人注目的 一九一八年夏,徐志摩离国去美一九二0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离美赴英,一心要跟罗素学习徐志摩于一九二二年会见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儿,这次会见留给他毕生难忘的记忆,徐志摩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友谊,更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印度老诗人泰戈尔与他最是忘年之交,还与英国的哈代,赖斯基,威尔斯,法国的罗曼・罗兰等等,都有交往,一九二五年出国期间三月下旬拜访托尔斯泰的女儿,祭扫克鲁泡特金,契诃夫,列宁墓;四月初赴法国,祭扫波特莱尔,小仲马,伏尔泰,卢校,雨果,曼殊斐儿等人墓;在罗马,上雪莱,济慈墓……他是主动深入另一种文化氛围 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他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闭锁性,他的文化性格是开放的,西方化的,具有世界性的他对于世界了解的迫切感,那种因隔膜而产生的强烈求知欲,对当时中国一批最先醒悟的知识分子的文化倾向有很大的影响他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不是停留于一般的了解,而是积极的加入 闻一多,徐志摩主张诗歌的"三美",徐志摩的诗更倾于音乐美这与欧洲诗歌中强调音乐性不无关系诗人对古人颇有根底,同时在欧洲留学期间,接触了许多大家的作品,特别对19世纪英国浪漫派诗人推崇备至华滋华斯,雪莱,拜伦,济慈等人的影响在他的诗中并不少见因此,徐志摩诗歌不仅具有浪漫的情致追求纯艺术同时,他吸取大师创作手法,尝试各种风格及手法例如《云游》就是一首中西合璧的好诗此诗极能体现徐志摩诗歌里温柔婉转的审美风格,显然诗的结构受到了欧洲商簌体的影响,极富音乐美"云游"的象征比喻以及由此引出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可以明显地看出雪莱,济慈等待作中的痕迹又如《沙扬娜拉》这组诗也许是受泰戈尔耳提面命之故吧,此诗无论在情趣和文体上,都明显受泰翁田园小诗的影响,所短的只是长者睿智和彻悟,所长的却是浪漫诗人的灵动和风流情怀 东西方文化的隔膜太遥远由于国情,也由于语言,文字,中国知识分子在世界的交往中,往往充当了"孤独者"的角色能够像徐志摩这样以充分的认同而又不忘借他山之石以攻玉的诗人是很少的要是他活得长一些,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影响的扩大,他一定会在促进东西方的交流与了解中起更为显著的作用 三,徐志摩诗歌艺术的创格 徐志摩思想驳杂及个性凸现,并且具有世界性的,多元化的文化视角他企求人与人之间彼此真诚相爱,要求个人行为绝对的自由,渴求美的艺术的人生陈西滢说他的诗"几乎全是体制的输入与试验"因此徐志摩的诗以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为基调,努力于新诗的艺术创新下面我们就具体探讨一下他在中国新诗史上是怎样创新的
1,徐志摩的诗歌的"纯艺术" 新诗自胡适等人开始倡导,文学研究会诸诗人以质朴无华的自由诗风奠下基础,至创造社郭沫若《女神》的出现而臻于自立的佳境但新诗因对旧诗的抗争而忽视艺术形式的完美则是一种缺陷,新月派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诗"创格"运动,是针对这一历史缺陷提出的 新日派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艺术主张要是说,在此之前的新诗运动,重点在于争取白话新诗地位的确立,以及诗歌内容更加贴近现代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争取;那么,在此之后,以新月台票派为中心的新诗运动的目的,则在于新诗向着艺术自身本质的靠拢徐志摩是这一派理论的最忠实的实践者如果把徐志摩诗中《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和《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放在一起,它们正好从这样的角度展示了诗人写作的连续,希望与理想追寻的深入,这三首名篇风格之一致,内在韵脉之清晰,很易令人想到矛盾的一句话:"不是徐志摩,做不出这首诗"《雪花的快乐》无疑是一首纯诗在这里,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地音簌,灵魂的交响,难道我们还要诗人告诉我们更多东西吗 《再别康桥》便是《雪花的快乐》之后徐诗又一首杰出的纯诗,在自然的美色,人类的精神之乡前,我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守护之情完全是诗意情怀,而这又是与《雪花的快乐》中灵魂的选择完全相承,只当追求和守护的梦幻终被现实的锐利刺破之时,《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才最后敞开了"不知道"的真相以及在"梦的轻波里依徊"的天限留恋和惆怅因此,这三首诗之成为徐志摩诗风的代表作,不仅是表面语言风格的一致,更重要的是内在灵魂气韵的相吸相连在这类最能代表徐志摩个性和诗情的诗歌里,不仅以其优美的想象以及意境的空灵洒脱打动着读者,而且也因为其中隐藏着的对人生的理解与生命的把握时透出的希望与信仰使读者认识到艺术的价值与美的意义顺着《雪花》 《康桥》 《风》的顺序,我们可以看到纯诗能够抵达的境界,也可以感悟纯诗的极限因此,徐志摩算得上是现代比较纯粹的抒情诗人这就是诗不是现实世界的摹写,而是感觉领域的探索,不是粘恋,而是超越,不是理念与说教,面是追求词与词关系间产生的情感共鸣和美感
2,徐志摩诗歌的复沓变化 新诗自五四起始,到新月派的锐意"创造",这个过程体现了新诗开始成熟地把目光转向诗艺的探求也许就是从徐志摩开始,诗人胶把情感的反复吟咏当作了一种合理的正常的追求,而不再把叙述和说明当作基本的唯一的目的徐志摩的一些名篇,如《为要寻一颗明星》,《苏苏》,《再不见雷峰》,《半夜深巷琵琶》等,都追求把活泼的情绪纳入一个严谨的框架,以有变化的复沓来获得音乐的效果 他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以单纯的复沓展现不定的绵延意绪,是对于一种凄迷的,彷徨的心绪的抒写,这种回肠荡气的回环往复,体现了一种新的诗美价值,这一价值不以说了多少内容为衡量标准的该诗共有六节,每节均四行,其中两行是完全相同的辗转反复,字音袅袅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更加添上几分梦态,欣赏者被一股强大的旋律感染得醺醺然,陶陶然了"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徊"又如另一首诗《为要寻一颗明星》,"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向着黑夜里加鞭――/向着黑夜里加鞭,/我跨者一匹拐腿的瞎马/我冲入这黑色绵绵的昏夜,/为要寻一颗明星;――/为要寻一颗明星,/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在这首诗里,拐腿的瞎马,骑手,明星,荒野,天空,黑暗,这些具体的意象全不指向导实在的内容,它让我们相信诗人真正钻进了语言,把握住词语功能的生长性,到达了通常文字难以达到的境界――让你感到词语与心灵之间融洽的应和,让你体会灵魂悲凉而又美丽的挣扎在演奏这种情感时,诗人采用了一种复沓变奏的曲谐式抒情手段,每段的演奏方式大致相同,从一个意象出发,展开,又逆向回归这个起点但每一个回归都同时是一种加强和新的展开这样就使每一个词都在"关系场"中得到了可能的功能性的敞开,并让我们的经验和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着意的复沓,大部相同中微小的差异,造出繁复又单纯的美感;通过规律的变化,把寻求理想的艰难行旅写的极其动人――寻找明星的追求者的最后的殒身,终以乐观的调子完成悲哀的美徐诗《再不见雷峰》的格律与《明星》基本相同,第一节中,第二句与第三句相同,第四句又与第一句相同显现为"a, b ; b ,a"式的格律形式诗行排列上,则第二,第三句都次于第一,第四句两个字格,这也是徐志摩常见的他的另外一首《苏苏》略有些不同,循环往复中暗蓄着递进和变化,尤如在盘旋中上升与前进,步步逼近题旨的呈现徐志摩的用意当然是希图借略有变化的"差异"与"延宕"以获得音乐的美和表情达意的效果如此,首尾相应,长短相间,一唱三叹,极状惋惜感喟之情
3,徐志摩诗歌的口语艺术 运用口语艺术这在徐志摩全部诗作中是相当突出的,作为一个抒情性极强的诗人,自己有意识地在诗中采用口语固然有时代的背景在里关(如白话文运动,徐志摩对比不遗余力),但至少也说明他有意识地拓宽自己的艺术创作空间,如《火车擒住轨》里"这态度不错,愁没个底"纯熟是口语入诗,"这世界反正是一片糊涂帐"一句隐含着多少人生遗憾与不如意在《翡冷翠的一夜》里,从语言上看,这首诗通篇用一种平等的,近乎喃喃自语的口语写成,口语表达不仅亲切真实如在目前,它比书面结果更适宜表现"独语";"你真的走了,明天 那我,那我,……/你也不用管,迟早有那一天;/你愿意记着我,就记着我,/要不然趁早忘了这世界上/有我,省得想起时空着脑,/只当是一个梦,一个幻想;只当是前天我们见的残红,/怯怜怜的在风前抖擞,一瓣,/两瓣,落地,叫人踩,变泥……"当一个人独自抒遣情怀,倾诉情感时,用口语表达方式(说话间的重复,停顿,省略,感叹等等)更适宜表现内心情感的变化和自由变化的心理活动口语表达自然,生动,贴切,灵活多变,是这首诗的成功所在又如《残诗》,在语言上,全诗也是用口语写成作者采用社会下层人民的日常口语来描绘满清上层阶级的败落景象,"怨谁 怨谁 这是青天里打雷 /关着,锁上;赶明儿瓷花砖上堆灰!/别瞧这白云台阶儿光润,赶明儿,唉,/石缝里长草,石上松上青青的全是莓!/那廊下的青玉缸里养着鱼,真凤尾,/可还有谁给换水,谁给捞草,谁给喂 /要不了三,五天准翻着白肚鼓着眼,/不浮着死,也就让冰分儿压一个扁!/……"本来卑下与高贵在昔日有着森严的界限,但时过境迁,今非昔比,原先强盛的现已残败,作者用市井语言去写显贵宫庭的败落,脱尽了宫庭的脂粉气,还原了世俗的纯朴自然,在语境和情调上形成一种特殊的氛围,这是仅用书面语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当然,《残诗》中的日常口语,经过了作者精心提炼,已经没有日常口语的零乱芜杂,可说是"珠圆玉润",被极完美的音韵包裹起来,而且闪闪发光
4,徐志摩的诗歌内容不仅充满了那种豪华富贵的天上的情调,而且又有对社会卑微者的同情 徐志摩让人捉摸不透,他的存在就是一个矛盾杂糅的奇迹一方面,他拥有五光十色的巴黎,剑桥河上的竹影波光,与世界上最有文化的高贵的先生女士的交往他的诗也充满了那种豪华富贵的天上的情调,"她是睡着了――/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她入梦境了――香炉里袅起一缕碧螺烟灰/她是眠熟了――/润泉幽抑了喧响的琴弦;/她在梦乡了――粉蝶儿,翠蝶儿,翻飞的欢恋"(――《她是睡着了》)另一方面,他又有《叫化活该》那样对社会最卑微者的同情在此类诗篇中,他可以非常出色地把"最卑贱"的语言镶嵌在他那依在完好的艺术柜架之中,如――"行善的大姑,修好的爷,/西北风尖刀似的猛刺着他的脸,/赏给我一点你们吃剩的油水吧!"/"一团模糊的黑影,挨紧在大门边"他用"硖石土白"写成的《一条金色的光痕》也是这样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奇好的"土洋结合"的艺术精品,这种汇聚矛盾于一体的完美纯净的境界在五四以后的诗人中很少有人能够达到他以一个从里到外都十分布尔乔亚化的诗人,自愿"降格"写《庐山石工之歌》那样堪称作典型的"下里巴人"的"唉浩"之歌一九二五年三月徐志摩赴苏联访问途经西伯利亚,写信给《晨报副刊》刘勉已说该诗的写作:"住庐山一个半月,差不多每天都听着那石工的喊声,一时缓,一时急,一时断,一时续,一时高,一时低,尤其是在浓雾凄迷的早晚,这悠扬的音调在山谷里震荡着,格外合人感动,那是痛苦人间的呼吁,还是你听着自己灵魂里的歌声 "这首《庐山石工歌》内容空泛,艺术平庸,诚如周良讳说:"作者写的附记比原诗还有意思"但徐志摩写这首诗时心中回响着"表现俄国民族伟大沉默的悲哀"的《伏尔加船夫曲》的动人号子声,他无疑受到了感动它让我们窥见徐志摩彷徨于夜路中的灯光
5,徐志摩爱情诗的独特魅力 徐志摩的爱情诗为他的诗名争得了很大的荣誉在情爱方面,他先是与林徽音相恋的风言推陈出新波于前,后又因陆小曼一事助澜于后,而徐志摩最终又因无法与陆小曼达到自己心中理想的爱情,痛苦不已其中的苦涩只有自己在心里慢慢咀嚼了对于爱情,徐志摩说过:"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足见其态度是坚决的爱情,是最具个人化的感情,是人的一生中最耐咀嚼品味的情感之一描写爱情,既可以直抒胸臆,抒发炽烈的感情,也可以表现得蕴藉含蓄,艺术手法和风格是多种多样的,唯其表现得真诚深切,方能打动他人之心;唯其找到一个独特的艺术视镜和表现角度,方能显出诗的新意和诗人的创造《我来到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就是一首有特色而又写得真切的爱情诗篇它的特色不仅在其所表现的情感内容上,还在其新颖的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技巧在这首诗里,诗人选取了一个客体――"莲蓬",作为诗人这个主体倾诉心曲的"楔子",因莲蓬而生情,借莲蓬而把思绪渐渐铺展开花来,把情感层层深入下去,这是此诗的一个特色诗的第一节写诗人在扬子江边买了一把莲蓬,"手剥一层层莲衣,/看江鸽在眼前飞,/忍含着一眼悲泪――/"虽然悲叹有情人不能在一起,但感情节制诗的第二节写诗人品尝莲瓤,它的清甜象曾经的温存,似乎又听到了情人那甜蜜而又坚贞的盟言"永远是你的,我的身体,我的灵魂"诗的第二节写诗人品尝莲心,莲心是苦的,他的心比莲心还苦,"我长夜里怔忡,/挣不开的恶梦,/谁知我的苦痛 "有情人寿保险难成眷属,但诗人又说,"但我不能责你负,我不忍猜你变,"诗人心中有的只是一片柔情,一种对爱情不渝的忠贞,"除非是天翻――但谁能想象那一天 "诗人相信,只要是忠贞不渝的爱情,只要是心心相印的爱情,又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相爱的人在一起呢 诗人的思绪似断实联又是起伏变化,外在的"剥莲壳――尝莲瓤――尝莲心"的动作与内在的诗人流动的思绪,和谐地统一在诗的结构中 爱情是生命之花,神奇美丽象月似水,在《"起造一座墙"》就是诗人当时追求坚贞爱情的自白,也是自由人生的颂歌"我不仅要你最柔软的柔情/蕉衣似的永远裹着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柔情哪!可是诗人之爱也是艰难的,持久的拥有着她不容易,诗人写道:"我要你的爱有纯钢似的强/在这流动生里起造一座墙"本诗是一首从西方引进的十四行诗形式,每句字数相近,而且相关的两句诗押相近的韵:字/誓,情/心,强/墙,宙/由,这样使全诗在总体上形成了一种错落而有规律的节奏,增强了乐感;从而有助于轻灵而热烈的爱情主题的表现 徐志摩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社会从封建走向开放的现代思想苏醒的时代,人的个性意识挣脱了封建思想桎梏而获得解放这时,英国湖畔诗人对于自然风物的清远超脱,以及拜伦式的斗争激情的宣泄,自然触动了徐志摩的诗心,从而成为他的浪漫诗情的母体他全盘接受了个性解放的思想,他美化自己憧憬的爱情在徐志摩的大多诗作中,爱与死经常联系在一块从情感的角度看,死是爱的最高形式,从哲学的角度看,死是生存的唯一实在:"我不说死吗更不畏惧/再没有忧虑,再不吝惜/这躯体如同一个俘虏"《爱的灵感――幸运之一》这首诗是徐志摩最长的一首诗,也是其最好的情诗之一,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徐志摩自己一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另外一种表现浪漫的人生激情既以退去不占主导地位,现实的泥土还没深陷进去,有的只是从从容容,毫不畏惧地对待生与死的情怀 6,尽可能地运用各种风格和手法,以达到最完美的艺术效果 徐志摩的诗并非千人一面,一律采用单调的直线抒情法,而是尽可以能地运用各种风格和手法,以达到最完美的艺术效果早在一九二二年的《艺术与人生》一文中诗人就批评中国新诗表面上是现实主义,骨子里却是根本的非现实性,此外还有毫不自然的自然主义,以及成功在发明了没有意义的象征的象征意义,《英鹂》中象征的运用,便是一个明证诗很简单,写一只黄鹂鸟不知从哪里飞来,掠上树梢,默不作声地伫立在那里,华丽的羽毛在枝桠间闪烁,"艳异照亮了浓密――/象是春天,火焰,象热情"于是招来了我们这些观望的人,小心翼翼地聚集在树下,期待这只美丽的鸟引吭高歌可是它都"一展翅飞走了,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它飞了,不见了,没了――"于是带走了春天,带走了火焰,也带走了热情这首诗意不尽于言终我们若寻找这首诗的深层结构,寻找它的"暗寓意",在这个意义上说,《黄鹂》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篇类寓言,或曰,一首象征的诗徐志摩的名诗《偶然》的象征性也格外值得注意,在"偶然"这样一个可以化生众多具象的标题下,"云――水","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意象之间关系构成,都可以因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或组构,这正是"象征"之以少喻多,以小喻大,以个别喻一般的妙用 叙述型抒情诗在徐志摩诗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海韵》即是其中一篇,诗歌语言的口语化,抒情倾向,意象的简洁清澈,清洁的单纯和线性展开,当阅读结束时,完整的情节交代才把诗意予以拢合,单身女郎徘徊――歌唱――急舞婆娑――被淹入海沫――从海滩消失这并非现实中失恋自殁的故事,然而,说到底,徐志摩又用了这样或类似这样故事的情节徐志摩的这类诗仍是接受了传统叙事诗的基本构思模式即人物有出场和结局,情节有起伏高潮,但诗人的表达方式仍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他使叙述型抒情诗的诗意表达有了双重效果,一面是故事中人物自身的抒情,另一面是叙述诗人强烈的情感倾向 徐志摩尽量尝试各种手法,如《石虎胡同七号》的拟喻手法,不仅把小园庭的一景一物拟人化:"藤娘","槐翁","棠姑",还赋予它们的人的性格,神态,动作,"善笑","绸缪","抱楼", "守候","媚唱",该诗还有徐志摩喜欢用的"开门见山"式的起句,定下全诗的基调和氛围诗起句"我们的小园庭,有时荡漾着无限温柔",一开始就把我们带进一种独特的诗歌语境和叙述语调中;《呻吟语》这首曲折回旋的小诗,构思巧妙是其首要特色,另外,诗人选用重要虚词"亦","假如","但","再"时格外周密,语言迂回转折把虚词当成穿串语言珍珠的链条,可以看到徐志摩诗歌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徐志摩诗歌《苏苏》最大的特点是想象的大胆和奇特的构思,该诗充分发挥诗人为人称道的想象和"虚写"的特长,极富浪漫主义风格的想象和夸张拟物;在《哀克刹脱教堂前》,徐志摩尝试了很难得的直接以"提问"方式表达其形而上困惑与思考的诗篇;在《阔的海》这首诗歌里,明显使用了为西方"新批评派"所推崇的"反讽"的手法在语言陈述上,深究一点的话,则是使用了"反讽"方式中主要的一种――"夸大陈述性的反讽";至于诗人对比手法的应用,在《我有一个恋爱》是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以现实人生与天上明星作视觉与触觉上,心灵感受上的对比,现实人生越灰暗,明星越显得光明美好;明星越亮,现实越灰暗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美主张,而尤重音乐美如《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成三顿,不拘一格而法度严谨,韵式上不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在《半夜深巷琵琶里》,极富音乐美也是本诗突出的特色,各诗行根据情感的变化精心调配音韵节奏,宛如一支琵琶曲,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悦耳,达到心曲与琴曲的统一,又如《月下雷峰影片》这首小诗所具有的荡船波心的音乐美,显然得力于叠音词的运用,"深深的黑夜,依依的塔影,/团团的月影,纤纤的波鳞――/假如你我荡一支无遮的小艇,/假如你我创一个完全的梦境!"尤如一支小夜曲,悠悠的令人不忍离去
综上所述,徐志摩是一位具有浓厚西方资产阶级人文思想的诗人和作家爱情,自然,社会问题是徐志摩诗篇的三大主题,他们都贯穿着徐志摩的单纯信仰,这被胡适概括为"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这是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表现,也是徐诗的思想特色徐志摩是个典型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的政治理想是英国式的民主制度和泰戈尔式的"农村建设"但徐志摩的理想更集中地表现在对爱情的歌颂上这固然与诗人婚恋经历直接联系着,也与他受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济慈,哈代等的影响有关,因为他的文化性格是世界性的,他把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洋浪漫诗歌的精华糅合在自己的创作中,自觉地进行了新诗形式的试验与创新对新诗美学的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为新诗的格律化提供了艺术范本徐志摩的诗歌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我们从中不仅窥见了徐志摩,而且也窥见了当时的社会,诗人这一份驾驭词的动力,即使在现代诗人中也是罕有其匹的,而隐在诗后面的态度无疑是:既然岁月荏苒,光阴似箭,我们更应该以审美的态度,对待每一寸人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