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为啥叫初唐四杰?拜托了各位 谢谢

初唐四杰为啥叫初唐四杰?拜托了各位 谢谢,第1张

那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划分。唐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这个时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艺术取得辉煌的成就,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处于极盛时期。诗歌创作在唐代已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朝廷的科举制度也由写论文取士改变为诗赋取士。在流传下来的文学典籍《全唐诗》中,就辑录了两千三百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 唐代诗歌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 初唐:初唐(618年--712年)时期,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逐渐完成了诗歌声律化过程,奠定了中国诗歌中律诗的形式。使唐代诗歌呈现出自己的面貌。经过他们的努力,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的奢靡走向社会的大众生活,风格也从纤柔卑弱转变为明快清新。初唐最杰出的诗人是陈子昂,他主张恢复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优良传统。陈子昂的诗歌刚健朴素,为唐诗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盛唐:从公元712年到762年称为盛唐,这时期是诗歌最为繁荣,成就最高的时期。盛唐诗歌题材丰富,风格各异,有人歌颂自然,有人向往边塞,有人高歌英雄主义,有人发出失意的叹息。众多的诗人在浪漫的氛围中自由地创作,共同 营造出震撼后世的“盛唐气象”。 盛唐中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岑参以写边塞诗 见长,高适的诗歌较能反映民间的疾苦。真正能代表盛唐诗坛的大诗人当推“诗仙”李白 和“诗圣”杜甫。他们的诗歌对中国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唐:中唐(762年——827年)诗人中的佼佼者有白居易、元稹和李贺等人。白居易以讽喻诗见长,他在诗歌中讽刺横征暴敛,反对黩武战争,攻击豪门权贵,另外白居易努力使自己的诗歌语言更加通俗、流畅,生动感人,因而也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李贺是一个短命的诗人,只活了二十余年,他生活穷困潦倒,仕途不顺,但他的诗歌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词瑰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和较浓厚的唯美倾向、伤感情绪。 晚唐:公元827年到859年的晚唐时期,是诗人李商隐和杜牧活跃的时代。杜牧的诗歌将清新与冷峻熔为一炉,这非常适合他在诗歌中表达政治抱负和激情。李商隐则以精心的结构,瑰丽的语言,沉郁的风格,体现出自己在仕途上历尽的坎坷,诗歌常流露出伤感的情调。他著名的《无题》诗究竟是爱情之作,还是隐喻政治内容,中国诗歌评论界至今还有争论。

1 高中作文 王勃与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

四杰名次,亦记载不一。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说,唐开国后“复有王杨卢骆”,并以此次序论列诸人,为现所知最早的材料。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称:“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则以骆为首。杜甫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一本作“杨王卢骆”;《旧唐书·裴行俭传》亦以杨王卢骆为序。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邻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

2 苏木山游记作文10篇

随着车子的驶入,我们的四周已被丛山包围,前方笔直的油路伸入林场,我有种投入母亲怀抱的感觉,是那样的温馨、那样的温暖。久违了,我的故乡。当下车时看到眼前的变化,我极力在脑海中寻找儿时的记忆。值得庆幸的是我小时候住过的房子现在还在。我推门进去,因很长时间无人打理,院子里杂草丛生,家里的格局还和以前一样,看着那张大炕,想着我儿时在那里玩耍入睡,我情不自禁的笑起来。大概是我长大了,觉得我家房子变矮啦。在我小时候,总感觉我家房子又高又大。当我走出时,我轻轻拉好门,不愿其他人在去打扰它。

我们的下一个计划是园我们儿时的一个梦:登这里的最高峰--黄石崖。下时候听过许多关于它的美丽神话,但在大人的阻拦下,我们一直没能去过。

来到山脚下,我们带好水鼓足劲开始往上爬,一路上都是盘山路。小路的两旁是高耸笔直的落叶松和茂密的灌木丛林。爬到半山腰,低头看山下,碧波万顷,我们好像置身林海,顿时身上的疲惫一扫而光,。大约经过50分钟的攀登,我们终于到达了顶峰,那里又是另一番景色。我现在才明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真真含义。站在最高峰的巨石上,展开双臂,我只想拥抱现在的一切。用手机拍了很多照片,只怨内存太小。我希望我的朋友能和我一起分享我此时的快乐和欣喜。正当我们陶醉在其中时,忽然打起了雷,因为四周没有避雨的地方,我们只得匆匆下山。

当我们离开时,心里感觉很遗憾。想起有很多地方还没来得及去呢!想去看我们小时候捉蝌蚪的水塘还在吗?想去看小时候藏猫猫那件小草屋还在吗?小时候洗脚丫的河流还有水吗?。。也许这就是残缺美吧。怀着淡淡的忧伤,带着莫名的悲伤我们离开了那里。

3 除了王勃还有谁被称为初唐四杰(至少写三个)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旧唐书·杨炯传》记张说与崔融对杨炯自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的评论,《旧唐书·裴行俭传》说他们“并以文章见称”等,所说皆指文《朝野佥载》卷六记“世称王杨卢骆”后,即论杨炯、骆宾王之“文”为“点鬼簿”、“算博士”,所引例证为一文一诗,则四杰齐名亦兼指诗文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四杰名次,亦记载不一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说,唐开国后“复有王杨卢骆”,并以此次序论列诸人,为现所知最早的材料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称:“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则以骆为首杜甫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一本作“杨王卢骆”;《旧唐书·裴行俭传》亦以杨王卢骆为序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邻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4 关于写5篇600字作文

记忆 刺骨的寒风,渐渐地,渐渐地减缓了脚步,然而,挥之不去的,是那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枯萎的叶子,还有那令人难以割舍的记忆…… “朦”其实是个活跃的男孩儿,他喜欢与朋友在一起,喜欢与朋友们“打”成一片!在他的朋友中,“胧”因为与他之间的小摩擦,而渐渐疏远着…… 这天,“羽”约了许多同学出去玩,“朦”和“胧”也在其中。

天灰蒙蒙的,下着小雨,“朦”第一个到,接着,“羽”也来了,“胧”最后一个到,“朦”鼓起勇气,向“胧”打了个招呼,“胧”先是惊了一下,然后,向“朦”点了点头。“朦”心里感到无比欣慰,因为他知道,“胧”愿意和他重新成为朋友。

雨,继续下着,愈下愈大,乌云遮掩着整个城市,阳光被束缚着,一时脱不了身。 “朦”非常想很自然地跟“胧”说话,但,他的心就跟那阳光一样,被什么东西捆绑着,不知说些什么,也不敢说。

就这样,很快,半天过去了,“朦”和“胧”到底还是一句话没说…… 雨依旧是这样下着,风是越来越小了,但太阳,到底是没露出来。 一个上午,他们玩了很多游戏,虽然下着雨,但他们的心情并没有因为天气的变化而改变。

唯有“朦”,虽然表达出来的是快乐,是喜悦,然而,他的举止,依旧被那次小小的摩擦而带来的无形的“伤痕”所束缚着…… 不经意地,太阳露出了头,但雨依旧下着,那细细的雨滴落在那水潭之中,溅起了层层波纹…… 这时,“羽”说,他要回家了,他先走了,只剩下几个人了,剩下的人尽兴地玩着,没有感到时间的速度是如此之快,一下子,一天离他们只有6个小时了! 唯有“朦”,心里叹息着,叹息着快乐时光是如此地迅速,叹息着那道“伤痕”不能随着这欢声笑语而愈合…… 就这样,过了一个小时,“胧”也走了,并主动向“朦”再见。短短的一个小时,“朦”与“胧”总算是搭上了一句话,“朦”很开心,一个小时之中,“朦”能感受到,“胧”并没有把那件小事放在心上,他为此而兴奋不已,因为他知道,他们还能成为朋友…… 绵绵的细雨,渐渐地,渐渐地停了下来,然而,挥之不去的,是那阴云之后的无限光芒与这令人难以舍弃的记忆中的故事 心灵 忙碌的脚步,匆忙的身影。

人生在世要同许多人打交道,会领受真诚的友谊,热情的帮助,宝贵的激励;也会遇到虚伪的欺骗,冷漠的打击,刻薄的伤害。情感在喜怒哀乐中起伏,心绪在巨大落差中跌宕。

我们需要时刻改变自己来适应这复杂的人世沧桑。 智者喜欢收藏。

生活中的微小事物通过心中那一把无形的放大镜便成为智者所珍爱的,所满足的,而这无疑是一种幸福,收藏一件文物或其他心仪之物,仿佛有了一个朋友,获得一个智慧的提示,不但能重建摇摇欲坠的信心,忘掉生活中的不快,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任何备受称道和景仰的事物都有其永恒性。

养育之恩,阅读经历,成长轨迹,会久远地在生命的长河中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影响我们的品格,气质和精神。然而,人生活的环境又是很危险的,仿佛细胞核浸没在充满诱惑的细胞液中,而使自己的心遗失了方向。

为了防止自己陷入沼泽而无法自拔,就应该时刻反省自己悬崖勒马。用心注视着周围的一切,用心体验着人生的变奏。

人和自然界总还是有相通的地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也不免反射着人类历史的趋向和规律。

只有阳光而无阴影,只有欢乐而无痛苦,那就不是真正的人生。或许变质的奶酪才真正让你幡然醒悟,意识到寻找下一个目标的迫切。

而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的“变质奶酪”一次次的失意,无数次的打击我们在落泪的同时也更成熟了一步,有了更大的动力去寻找下一个目标。 然而,生活中总是有太多的可悲。

“奶酪”的芳香抑制了我们的思维,正如那些被成功的光环笼罩,被荣誉的潮水簇拥,根本没有意识到已开始变质的心。 海明威认为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由此可见,人的一生是在变化的,心随着岁月的流逝留下了看似无形的痕迹,而这些我们却真实的经历过,体验过。

有一个很好的钢琴师,很多人慕名前来。然而有一天,他受到一位顾客的强烈要求唱一首歌,无奈之下,一首《蒙娜丽莎》,并且是任何人都未听过的版本诞生了,他就是风靡全球的歌手纳特·金·科尔身怀绝技,却浑然不知,外界的变化让他认识到了真正的自我,从此生活也会因此而丰富多彩。

“水里的游鱼是沉默的,陆地上的兽类是喧闹的,空中的飞鸟是歌唱的,但是人类却兼有了海里的沉默,地上的喧闹与空中的音乐。”如果说坚持是一种境界,那么野性的放弃就是自我升华,让自己的心灵踏着时代的步伐,奏出时代的最强音 痛苦 人之一世,殊为不易。

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满了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痛苦之于人,犹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水舌之于心脏。

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志气消沉;万古旷世,又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的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一天。 “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

5 以《大器晚成》为题目写作文

现时城里的孩子,虽然物质生活丰裕,但大多没自己的意愿和

童年的乐趣。很多家庭晚饭后家长的声音便响起来了:做功课去—

—“功课”一词缘自佛语,即是说孩子每晚都要面壁,盼来了节假

日却要跟着家长去读兴趣班。原本生蹦活跳的小孩不少都成了小老

头。

近日省妇联的调查报告显示:七成广东80后父母想把孩子培

养成超常儿童,甚至是神童。岂止80后父母,历代父母无不人同

此心。女作家张爱玲的“出名要趁早”一语就说出了众人心声。

自古英雄出少年,这毕竟是极少数。由于他们的成长是超越常

规的,因此对自我的定位、处理社会、人际关系以及在性格上都有

着异数,不少人往往不得“善终”。比如三国时代吴国的军事统帅

周瑜,不到30岁便一命呜呼。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少年时写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可20岁左右

便因喝醉酒在赴交趾途中淹死。谈谈现代的吧,中国科技大学有个

少年神童班,“拔苗助长”的结果是,不少人之后了无声息,有几

个甚至遁入空门当了和尚。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无可厚非。然而,很多家长往往把自

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成了名副其实的泥人张。广州人有句话

说得好:宁欺白须翁,不欺少年童。孩子现时成绩不理想,但你怎

么知道他日后不会一飞冲天呢?举个例子,世界级大发明家爱迪生

因成绩不好被学校开除,认为不堪造就,可是母亲努力发现并培养

儿子具有创造力的特点,终成发明千项的发明大王。

当今是市场经济年代,成才的标准亦异于往昔,家长们希望儿

女成为这“家”那“家”的理念也应与时俱进了。北大才子陈生毕

业后从事饲养“壹号土猪”,在市场上操刀出售“放心肉”,几年

间风生水起成了大款爷,你能说这是浪费人才吗?

这里向读者推荐《新快报》上月17日一篇文章:中国工程设

计大师何镜棠给中学生讲课时说:“我的建筑人生,45岁才起步

”何大师历经磨难,是大器晚成的又一例。好比一棵参天大树,

越老越挺拔,且树质坚硬,不但可“风刀霜剑”,又是不可多得的

良材。两相比较,我喜欢少年得志,但更钟情于大器晚成。

6 《勇气》这篇作文

人之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道路上却充满了无数的荆棘。有些人会志气消沉变得一蹶不振,有些人会因其迷失前进的道路,从而半途而废,也有些人依然奋勇向前,最终看到的是柳暗花明之后的又一座美丽的村庄。

宝剑风霜磨砺出,梅花自从苦寒来,我国古代许多文人雅士在遭遇挫折之后,依然没有像那些所谓的挫折低头。“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他却直面挫折,笑看人生。正是凭借他的开阔胸襟才创作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并没有沉寂,“长安市上酒家眠,”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有位成功人士说过:“困难是吃软怕硬的。你愈不将他放在眼里,他愈对你恭顺。”我们只要把自己的乐观和坚强当作手中的盾牌,他们便对你毕恭毕敬。 在现在的生活中,我们仰慕那些体育明星所取得的光辉灿烂的成就,但我们也不能忘记他们曾摆脱了无数的坎坎坷坷。足球巨星罗伯特。巴乔,在94年的世界杯上,正是因为他的点球罚失,让大力神杯与蓝衣军团意大利失之交臂。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正是通过他在联赛中的大放异彩,把尤文图斯送上了冠军领奖台;篮球场上的魔术师约翰逊在他如日中天的时候,不幸染上了艾滋病,但他并没有因此萎靡,正是通过他的顽强毅力和乐观的态度,最终战胜了病魔,成为了篮球界乃至整个体育界的传奇人物;小巨人姚明初到NBA的第一场比赛便以0分两次失误并且被对手轻松晃倒而让媒体和火箭的球迷大跌眼镜,有人曾预测它不可能在一场比赛中得18分。但姚明并没有因此而消极,正是依靠它的自信与执著在接下来的几场比赛中独得20多分,回敬了那些小视他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那些荆棘是在所难免的,就像如果蝴蝶不经历那破蛹前的痛苦挣扎,便无法在天空自由飞翔。人如果不面对那丛丛的荆棘便无法体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 。

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那丛丛荆棘时,擦一擦额上的汗珠,拭一拭眼中欲滴的泪,继续前进,你终会看到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和属于你的那道七色彩虹

还有啊既然是勇气作文就拿点勇气别写了啊~~~

导语:初唐四杰对于唐朝文学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初唐文学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唐四杰是指共同活跃于7世纪下半期文坛上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在思想性格、生活遭遇、文学主张,以至创作实践上都有许多共同倾向,故合称初唐“四杰”。四杰中当以王勃、骆宾王成就更高。他们身上也体现着沿袭与变革六朝文风的两种倾向,但与宫廷诗人不同的是,他们力求创新的精神与成就显然更强更大。正像王世贞《艺苑卮盲》所评:“词旨华靡,固沿陈隋之遗,骨气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简言之,在声调、章法、藻饰方面虽不脱齐梁遗风,但在内容、气骨、兴象方面已大大超出齐梁。

王勃(649~676),字子安,王绩侄孙,六岁能文,青年时代“迫乎家贫,道未成而受禄”。出仕后又两次废官,于是,“雅厌城阙,酷嗜江海”,“著撰之志,自此居多”。二十七岁时去交趾探望父亲,溺海而死。杨炯(650~693),陕西华阴人,官至盈川令。卢照邻(637~6897),字升之,河北范阳(今北京附近)人,一生只作过几任小官,晚年又得恶疾,长期卧病,不堪忍受,自溺而死。骆宾王(640~684),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县)人,极具浪漫气质,曾想以布衣直取卿相,但仕途很不顺利,主要作些主簿、县丞一类的小官,并因事下狱。“天生一副侠骨”(闻一多语),年青时以诗剑自娱,自谓“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畴昔篇》)。曾两入戎幕,有长期的边塞生活经历。后来参加了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军事行动,兵败后不知所终。由此看来“四杰”都年寿不高,官位不显,仕途多舛,在生活经历上已和宫廷诗人截然不同。但他们都才华横溢,慷慨有志,对功名事业充满幻想。王勃曾云:“仆生二十纪,有志十数年。”(《述怀拟古诗》)杨炯曾云:“丈夫皆有志,会是主功勋。”(《出塞》)卢照邻曾云:“谁能借风便,一举凌苍苍。”(《赠益府群官》)骆宾王曾云:“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宿温城望军营》)但他们都失败了。“才高而位下”,“志远而心屈”(王勃《涧底寒松赋》)的遭遇,使他们的创作更接近现实,更多一层愤懑之情、牢骚之气。

四杰在文学主张上都竭力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文风,提倡抒发真情实感,为此,对齐梁文风的批判尤显自觉。如王勃《山亭思友人序》云:“文章可以经纬天地,器局可以畜泄江河。……思飞情逸,风云坐宅于笔端;兴洽神清,日月自安于调下云尔。”骆宾王《伤祝阿王明府诗序》亦云:“事感则万绪兴端,情应则百忧交轸。”对齐梁诗“争驰新巧,启其*放”,“莫能正本”多有批判。杨炯的《王勃集序》,不但可视为杨炯的主张、也可视为王勃的见解:“尝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琢。揉之以金玉龙凤,乱之以朱紫青黄,影带以狥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那么,他们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文风呢杨炯的《王勃集序》概括道:“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这显然是自觉地有别于齐梁文风。当然,他们有时过于绝对,把文章看成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能事”(王勃《平台秘论·艺文》),而把“缘情体物”视为“雕虫小技”,甚至只推崇《诗经》,连屈、宋和建安诗歌都一律排斥,如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云:“屈宋导浇源于前,枚马张*风于后。”杨炯《王勃集序》云:“贾马蔚兴,已亏于雅颂,曹王杰起,更失于风骚。”

四杰诗文,内容上有较大开拓,正像闻一多所评,是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其中最有意义的是以下几类,而这几类又都可以归为传统的言志抒情。

一、边塞诗。初唐诗人多喜写边塞诗,四杰的成就更高。他们的边塞诗集中抒发了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很能代表初唐诗人在国力走向繁荣时那种特有的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如杨炯《从军行》云:“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后两句正是初唐诗人急于建功立业心态的典型写照。有历参西北、西南戎幕生涯的骆宾王在这方面成就尤高,如《从军行》云: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写景抒情相得益彰,格调苍老,笔力遒劲,决非仅凭想象为辞者所能比。

二、送别诗。赠别诗在当时可谓充斥诗坛,但四杰的送别诗因打上生活的烙印,增加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因而不同于一般的作品,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曰:“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只写怀古之情,但分别时的悲凉之感溢于笔端。这方面成就最高的是王勃,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苦涩之中见开朗,开朗之中含苦涩,感情十分深沉。

三、写景咏物诗。这类诗在当时虽是最常见的题材之一,但大多写得纤巧尖新,四杰的某些作品却能有所突破,如王勃的《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意境苍凉而开阔又如《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安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此诗虽为宴集颂德而作,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充满了对宇宙自然及社会人生的感慨。又如骆宾王在任侍御史被诬入狱后所作的《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以蝉自比,成为托物寓志的名篇。

四、讽刺诗。四杰也有某些看似歌功颂德之作,如描写京城的繁荣,权贵的豪纵等,但其中却暗含着讽刺之情。这类诗当以卢照邻的《长安古意》、《行路难》和骆宾王的《帝京篇》为代表。如前者先极力铺陈权贵的奢华生活:“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然后笔锋一转,讽刺他们想永享富贵只不过是黄粱一梦: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在传统的悠扬宫体情调中增加了冷峻的人生哲理的思考,不愧为宫体诗的杰出改造者。而骆宾王的《帝京篇》和《长安古意》异曲同工,全诗以京城上层社会生活为题材,通过繁华景象的描写和奢华生活的渲染,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本质。

四杰诗的风格虽在语言形式等方面“不脱齐梁之体”,“犹沿六朝遗派”,但在气骨兴象方面已显然不同于六朝。他们的诗带有强烈的热情与幻想,愤懑与牢骚,表现了不甘心憔悴于圣代的兀傲之气,不仅反映了齐梁所没有的大唐盛世气象,而且气势雄壮,意境宏博、节奏有力,语官浏亮,富于个性。杨炯评王勃“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在某种意义上正可视为四杰的总风格。

就个人风格而言,四人各有特色。陆时雍《诗镜总论》评为“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此语大致不差。只是王勃在高华中带有沉挚,宾王在坦易中带有兀傲。就体裁形式而言,卢、骆更擅长七言歌行,王、杨更专工五言律诗,他们同沈宋等人一起逐渐使律诗走向定型,卢、骆的律体大多合律,王杨则几乎全部合律。他们的古体歌行诗,往往词采丰赡而气势宏博,破奇为偶,参用赋法,“四语一转,蝉联而下,特初唐人一法,所谓‘王杨卢骆当时体’也。”(沈德潜《说诗晬语》上)

四杰的文章与其诗歌有相似的特点与贡献。四杰的文章多是赋体骈文,与六朝辞赋相比,不再是一味写气图貌,属采附声,而是增加了抒发个性、关切现实的内容,词采虽丰赡典丽,属对虽精工严整,但气势充沛,境界开阔,警句迭出。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和骆宾王的《代李敬业讨武氏檄》是代表名篇,前者写登临滕王阁所见之景曰: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侧,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意境开阔,声色兼俱,“落霞”一联尤受时人称赞,其后的名句“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更道出了士大夫的坚强信心。后者号召各路诸侯曰:

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岐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极富鼓动性的“一抔之土”二句,就连武则天读后也称赞不已。

总之,四杰为结束齐梁文风,开启盛唐之音作出功不可没的贡献,正像胡应麟《补唐书骆侍御传》所评:“先是唐起梁陈衰运后,诗文纤弱萎靡,体日益下。宾王首与勃等一振之,虽未能骤革六朝余习,而诗律精严,文辞雄放,滔滔混混,横绝无前,唐三百年风雅之盛,以四人者为之前导也。”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亦云:“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蔑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对“四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骆宾王,公元619年出生在婺州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在七岁所做的《咏鹅》一直流传至今,千年不衰,也因为这个典故,他从小被人称作神童。

骆宾王解释图

他出生的地方是义乌的一个小村子骆家塘,原本骆氏在当地是大氏族,祖父也曾是个地方官员,父亲是才华横溢的才子,在他出生的时候,虽然骆氏已经大不如从前,可是严谨明礼的家风却是一直没有改变。

骆宾王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极有才华的人,最后他的名字是取自《周易·观· 》:“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从此之后,他的名字就是宾王,字观光。意思即是希望他长大成人之后能够有一番作为,进入仕途,辅佐明君,光耀门楣,并且成为一个有品德有声望的高官员,最好能体察民情,帮助天下的黎明苍生,为天下的黎民百姓谋福。

可是当时那个年代,社会动荡,武则天独霸天下,宠幸奸佞,残暴不仁,骆宾王认为她是个秽乱宫闱的罪人,几次上书讽刺,被打入牢狱之中两年有余,后来李敬业起兵时,他作为幕僚先声夺人,写下了气势磅礴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成功的为李敬业造势,可是兵败垂成,骆宾王从此消声觅迹,是死是活都没有人知道。《资治通鉴》说他与李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

骆宾王的诗有哪些

骆宾王,初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为“初唐四杰”。他是七岁能作出《咏鹅》的“神童”,在诗词方面极具天赋,极其擅长写七言歌行,七言歌行的长篇代表作《帝京篇》辞藻华丽、形式灵活,且言辞工整、音节和谐、感情丰富、朗朗上口,在当时被称为是千古绝唱。

骆宾王的诗

永徽年间,骆宾王犯事被降职发配西域,在边疆驻守的日子里,他没有沮丧,没有自弃,而是写下一篇又一篇的边塞诗,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比如《送郑少府入辽》,用极高的格调和优美华丽的辞藻,将自己想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决心表达了出来。

在五律诗方面,骆宾王也极具天赋,写下了很多名篇巨作。比如以蝉寓己、用蝉明情、人蝉合一的《在狱咏蝉》,其情感细腻深邃,对于蝉的妙处不仅仅只是在于结构上的符合,更是在于蝉的意向上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后世脍炙人口的佳作。

骆宾王在骈文方面的代表作《为徐敬业讨武瞾榭》,是以大忠大孝为依据,来讨伐武则天自立为女皇。写作手法上的巧妙使得这篇文章更像是一个集结令,号召天下人用忠孝的眼光来审视武则天的行为,来反对武则天自立为女皇。文章气势磅礴,情感充沛,字里行间更是体现出大家的挥洒自如,是最能体现当时骈文风格的文章,也是值得一读的历史名作之一。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才能,让被声讨的武则天都为之钦佩折服。

骆宾王到底活了多久

骆宾王,我国古代唐初时期伟大的诗人,更是个颇具有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的奇人。字观光,生于公元619年,卒年不详。所以关于骆宾王到底活了多久一直是史学家们研究的课题。

骆宾王像

而骆宾王之所以逝世的年份不详,是因为他是被战乱所累,不确定是否死亡造成的。当时李敬业起兵造反,希望骆宾王可以写一封讨伐武则天的文章,正好骆宾王被武则天迫害而对她心生不满,所以很爽快的答应了下来,这才有了《讨武曌檄文》的面试。

但是在起义兵败后,骆宾王就下落不明。有一种传言是,在战乱中骆宾王被杀,当时是687年,所以骆宾王活了69岁。但另一种说法认为骆宾王当时并没有死,据说骆宾王一行人跳水逃匿,追捕他们的官兵害怕上面官员责罚,所以杀了两个和他容貌相似的人,骆宾王自此可以活了下来,不过这则传言并没有说清楚骆宾王到底逃到何处,死于何年,只是说他最后儿孙满堂,所以这个说法没有办法推算骆宾王到底活了多少岁。

在他的家乡义乌,他母亲的旁边有座骆宾王墓,这是他的家乡人为了纪念他而特意立的衣冠冢。而不久之后在南通城黄泥口有人也发现了骆宾王的墓碑,不过经过岁月的璀璨,骆字只剩下最后的半个字,不过也有可能这是当地人以为被杀的那个是真的骆宾王,所以为了他建了坟墓,总之,最后骆宾王的卒年成了一个谜。

骆宾王是哪朝哪里人

义乌(婺州义乌),位于我国浙江中部的一个县级市,在13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619年,在一个叫骆家塘的小村子里,出了个名震天下,才华横溢的文人志士,这个人就是骆宾王。

骆宾王故乡

骆宾王家世渊博,在义乌也是个姓氏大族,他的祖父还曾经是官吏,父亲更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才子志士,虽然他出生的时候家道中落,可是良好的家庭环境还是让他从小耳濡目染,七岁便能做出《咏鹅》这首诗,可是等到入朝为官之时,却是长期的怀才不遇。22岁考试名落孙山之后,又做了权门幕僚,可是很快就遭人排挤,丢了官职,后来骆宾王对于武则天气愤不已,认为她宠幸奸佞,残暴不仁,十分的希望匡复李唐天下。在李敬业起兵之时,先声夺人做了《讨武氏檄》。

李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不知所踪,有人说他已经兵败被乱军所杀,也有人说他是遁入空门,更有传言说他自杀身亡,但最后,他终究没能回到他的出生地。而他在义乌骆家塘的族人出逃到现在的李唐《也称李塘》,从第一代迁到李唐算起,骆宾王的后人们已经在这里居住了1900多年,即使是后来发生战乱,他的后人依旧守着他出生的地方,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向来以作为骆宾王的后人为荣自豪。

而如今在李唐的附近,有一座颇具规模的骆宾王园林,成为一个以纪念骆宾王为内容的景色圣地。

骆宾王墓在什么地方

骆宾王的墓在南通城东狼牙山山脚,因其是浙江义乌人,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在浙江义乌为其修建了衣冠冢。

骆宾王墓

公元684年,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自立为女皇执政,骆宾王起草了《为徐敬业讨武瞾榭》来号召天下人反对武则天的行为。同年十一月,徐敬业兵变失败,携骆宾王与其部下决定逃往高丽避难。在逃往高丽的途中,到了海陵,他们当时乘的木船因为遇到了风浪无法向东边高丽继续前行,众人不知该如何是好,都纷纷跳水逃生去了,骆宾王便藏匿在水荡。前来追捕骆宾王的将士见没有抓到徐敬业和骆宾王,害怕朝廷因他们没有追捕到二人而降罪,便找了两个与徐敬业和骆宾王相似的人,将其杀害,割下了头颅上交至朝廷,才得以交差。骆宾王也因此才能活了下来,自此以后便隐姓埋名,直至死后葬在了南通城北黄泥口。

骆宾王的墓在明代以前都无人知晓,到了明代末期,一个姓曹的农民在南通城北黄泥口挖地开荒时发现了骆宾王的墓。当时农民只是将刻有骆宾王之墓的石碑带了回去,但后来出于对鬼神之说的惧怕,心里上承受不住,便将石碑打碎,扔回了原来的地方。清朝的刘名芳在编撰五山志的时候,听到了这个传闻,便到城北黄泥口去一探究竟。在传说的地方找到了石碑的小半块,石碑上面的唐字是完整的,骆字只剩下上半部分了。刘名芳遂向太守董权文禀告了此事,并效仿前人,将骆宾王的墓迁移到了狼牙山山脚下。

 骆宾王骂武则天的故事

武则天,名武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一生功过无数,是颇具传奇性色彩的一个伟大的女性。之后,武则天志得意满,渐渐开始安于享乐,不仅重用一些奸佞残暴的官员,而且开始了自己享乐的日子,身边有着许多的男宠。

武则天像

骆宾王就是在这个时候在武则天的统治时期,任长安主簿,虽然这时候的骆宾王遭受了许多的挫折,可是他依旧是有些恃才傲物,有着读书人的清高,对于武则天这样的传奇人物,他更多的看到的却是武则天如何的残暴,如何的不安于室。心里认为武则天“牝鸡司晨,唯家之索”,多次上书嘲讽,后来在狱中又做了《在狱咏蝉》,表明了自己空有抱负却无法施展,对社会的不满以及对匡复唐朝天下的渴望。

光宅元年(684),武则天废去刚登基的中宗李显,另立李旦为帝,武则天正准备着自己登基做皇帝,正在这时,开国元勋李绩的后人李敬业在扬州发兵起义,骆宾王为其做文,名为《代李敬业讨武曌檄》,文中将武则天的所作所为骂的淋漓尽致,用词激烈,气势磅礴,让当时的很多人对武则天恨之入骨,对他却是敬佩不已。而武则天本是爱才之人,她在科举上提出了“殿试”,开创了历史的先河,就连后来武则天看到都可惜的认为,这样有才华有能力的人却没有尽早的发现揽为己用,实在是可惜。

后来李敬业兵败,骆宾王不知所踪。

  初唐诗歌是从齐梁余风到盛唐气象的一个过渡,它在风骨、声律、意境等诸多方面为盛唐诗歌高峰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一个时代的文学必定要沾染一个时代的气息,统一的大唐王朝斩新的气象必然要反应到唐代诗歌中来。于是在初唐的后五十年,诗风发生了转变,这表现在诗风、题材、体裁等几个方面。从诗风上看,诗歌逐渐摆脱了齐梁浮艳*靡的习气,显示出一种清新刚健的风骨;从内容上看,诗歌已经突破了六朝诗歌狭窄的题材领域,开始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问题;从体裁上看,律诗的形式基本确立,七言歌行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初唐四杰即唐代高宗到武后时期的四位职小而才高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应该说声律和风骨兼备的唐诗,是从他们开始的。唐代蓬勃昂扬的时代气息,卓尔不群的才华名声使四杰都满怀兼济天下的胸怀和抱负,而卑微的官职和地位却使他们怀才莫展、坎壈失意。四杰对以上官体为代表的这些在他们的诗歌里,表现为题材的开拓,四杰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塞漠。题材的开拓同时带来了一种严肃的思想,一种豪放的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风格。四杰的诗歌也因而成为初唐诗歌中风骨凝练的佳作。陈子昂的创作成就:《感遇诗》三十八首是陈子昂的代表作,他的《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其二《燕昭王》更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两首诗也是初唐咏史怀古诗的重要作品。

  初唐也是诗歌体裁发展的重要时期,“永明体”在此发展而为律诗,而对律诗作出最大贡献的是沈佺期和宋之问。所谓“永明体”是在南朝齐永明年间开始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当时著名的诗人沈约把根据汉字的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了八种应该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称为“八病”。这种声律规则和对偶互相配合,就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诗体。因为这种新诗体是在永明年间开创的,因此称为永明体。

  永明体为律诗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武后时期的重要宫廷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在永明体的基础上,把四声二元化没,即把四声归纳为平仄两种。还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完成了从律句到律篇的过渡。从而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诗体,也就是律诗。在律诗定型的过程中,贡献最大的就是沈宋,是他们最后完成了律诗“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因此律诗最初被称为“沈宋体”。律诗的定型对诗歌发展意义非凡,它推动唐诗走向高潮。

  初唐诗人在意境开拓上也功不可没,他们开始摆脱六朝浮华浓艳的风气,致力于浑然天成的诗歌意境。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其中翘楚。它用乐府吴声旧曲,写游子思妇的旧题,却被盛赞为“以孤篇压倒全唐”,其原因就在于新意境的开拓。

初唐四杰年少名高!为什么在唐朝这样的盛世中活出了凄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一起看一看。

公元618年,唐朝开国。

一年后,619年,骆宾王出生。又十余年后,卢照邻出生。又十多年后,650年左右,王勃和杨炯同年出生。

此四人,是初唐诗坛最亮的四颗星。但他们的命运,却比没有星光的夜,还要黯淡。

闻一多说,“初唐四杰”都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因为行为浪漫,所以受尽了人间的唾骂,因为遭遇悲惨,所以也赢得了不少的同情。

到693年左右,当四人中的杨炯最后一个离世的时候,唐朝的国运一直处于上升期,治世、盛世呼声不断。

可是,帝国的狂飙,并未开启个人的幸运之门。

那些天纵之才,一个个活成了天妒英才。

1

初唐四杰中,命途多舛是标配,但仔细一想,卢照邻的人生绝对是最悲苦的。

卢照邻出身范阳卢氏,常为自己是“衣冕之族”而感到自豪,但就像出身弘农杨氏的杨炯一样,他们只是豪门望族里,被遗忘和冷落的支系。

出身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家风熏陶,却不能给予他们更多东西。

卢照邻是凭才华当上了邓王府的典签(掌管文书)一职。邓王李元裕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十七子,曾在王府中公开说,西汉梁孝王有司马相如这样的大才子做幕僚,而卢照邻就是我的司马相如。

但纵有邓王的欣赏,满腹才学的卢照邻仍然不满于现状。他有一股建功立业的冲劲,却始终找不到安放的位置。

他眼中的帝都长安,尽是王侯贵戚的骄奢*逸和权力倾轧。在传世名作《长安古意》中,他对长安的名利场进行了渲染铺陈,末了,他写道: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一切庸俗的任情纵欲,毫无底线的倚仗权势,终究会在时间的碾压下烟消云散,声名俱灭。只有汉代大文豪扬雄的故居,还有终南山的桂花,虽然寂寥,备受冷落,但它们留了下来。

瞬息与永恒的命题,在他这里有了答案。

离开邓王府后,卢照邻命运急转直下。不久,因“横事被拘”,飞来横祸,下狱。幸有友人救助,才得以出狱。

随后,被贬到益州新都(四川成都附近),担任县尉(类似于公安局长)。虽然内心无比郁闷,卢照邻仍旧坚守他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比如“天真本性”“浩然之气”。

蜀中老人见卢照邻腹有诗书气自华,问他为什么“不怀诗书以邀名”卢照邻回答说:“岂恶荣而好辱哉盖不失其天真也……虽吾道之穷矣,夫何妨乎浩然”

在写给益州官员的诗中,卢照邻把自己比作北方来的一只鸟,但这只鸟特立独行,从不同流合污,从不苟同世俗:

不息恶木枝,不饮盗泉水。

常思稻粱遇,愿栖梧桐树。

智者不我邀,愚夫余不顾。

所以成独立,耿耿岁云暮。

但是,命运之箭,从未放过这只独立的鸟,这个内心坚定的落魄诗人。

在益州后期,卢照邻患上“风疾”,一种能把人折磨至死的疾病。

从卢照邻自己的描述中,我们知道他患病后的身体状况:身体枯瘦,五官变形,掉发,咳嗽,四肢麻痹,肌肉萎缩,一手残废,走路浑身哆嗦,长年卧床导致局部肌肉腐烂,奇痛无比……

人生的最后十年,卢照邻拖着这样的病体残躯度过。

他原本有强烈的求生欲,曾五次更换地方,求医问药。还曾拜药王孙思邈为师,后者为他调理疾病,讲解为人之道。然而,就在他为治病四处奔走之时,他的父亲突然去世,卢照邻悲痛万分,连吃下的药物都呕吐了出来。

父亲去世后,卢照邻的整个家庭几乎陷入破产境地。为了购药治病,这个孤高的才子,不得不向洛阳名士乞求资助。而有限的资助,竟惹来了交朋结党的争议,卢照邻悲愤欲绝,却不得不辩解,说自己抱病多年,不干时事,形同废人,怎么会参与朋党之事

贫病彻骨,故友疏远,世态炎凉,人生已无可留恋。他不无悲伤地说,上天恩泽虽广,可叹容不下我这一生;大地养育虽多,对我的恩情已断绝在这一世。

他最后写下的文字,锥心刺骨,沉痛至极:

岁将暮兮欢不再,时已晚兮忧来多。

东郊绝此麒麟笔,西山秘此凤凰柯。

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

岁去忧来兮东流水,地久天长兮人共死。

剩下的日子,绝望的卢照邻倾其所有,在河南禹州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给自己挖好了坟墓,并请人疏浚颍水。他有时会躺到坟墓中,如同死去。

某日,与亲人诀别后,抱病十年的卢照邻,平静地踏进了滔滔的颍水。

明朝人张燮说:“古今文士奇穷,未有如卢升之(卢照邻)之甚者。夫仕宦不达,则亦已耳,沉疴永痼,无复聊赖,至自投鱼腹中,古来膏肓无此死法也。”

马茂元说,卢照邻忽而学道,忽而为仕,忽而仕,忽而隐,终于在无可奈何的矛盾与病魔缠绕的苦痛中,用自杀方式结束了悲凉的一生。

2

大约在卢照邻蹈水自杀前后,他的朋友骆宾王,经历了从最激昂到最颓丧的人生旅程,最终整个人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

684年,武则天直接掌管大唐朝政后,唐朝开国功臣李勣之孙李敬业(即徐敬业)在扬州起兵,打出恢复李唐法统的旗号。已经65岁的骆宾王加入义军,写出了名动古今的战斗檄文——《讨武曌檄》。仅仅三个月后,李敬业兵败,骆宾王从此不知所终。

在初唐四杰中,骆宾王最具传奇色彩,经历最丰富:辞职、归隐、流放、参军、坐牢、造反……他性格外向,为人热烈,富予 ,一辈子没有安稳过。

闻一多评价骆宾王说,他“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

换句话说,骆宾王是一个有游侠精神、侠义心肠的才子。他在自述诗《畴昔篇》开头,这样写自己:

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

可见,他不是一个内心柔弱、追求做官的诗人。

像初唐四杰中的其他人一样,骆宾王也是少年天才,七岁能诗。那首妇孺皆知的咏鹅名诗,就是他七岁时,客人手指鹅群命他作诗,他当场吟出来的作品。当场就被叫做“神童”。

长大后,他到长安参加过科举考试,信心满满而去,垂头丧气而回。

但我们不能怪骆宾王能力不足,只能说他生不逢时。唐初的科举,门第观念浓厚,走后门成为风气,有时候出身重于才学。骆宾王恃才傲物,不肯迎合官僚,几乎难以通过科举入仕为官。假如生在平民化的宋代,骆宾王的人生必定全然不同。

33岁那年,骆宾王到豫州担任道王李元庆(唐高祖李渊第十六子)的府属,应该是跟卢照邻在邓王府的工作差不多,从事文职。

李元庆对骆宾王的才能颇为赏识,三年后,专门下令要他写自荐书,考察提拔的意思很明显。骆宾王提笔就写道:

若乃脂韦其迹,乾没其心,说己之长,言身之善,腼容冒进,贪禄要君,上以紊国家之大猷,下以渎狷介之高节。此凶人以为耻,况吉士之为荣乎所以令炫其能,斯不奉令。谨状。

如果自卖自夸就能加官进爵,那么,对上是干扰国家大计,对下则有损君子之风。意思是,我宁可原地打转,也不能写这个自荐书。

这就是骆宾王的倔强。

又三年后,骆宾王离开道王府,在山东一带过了将近12年的闲居生活。据分析,这是耿介的骆宾王前半生在官场困顿挣扎,无望后的一种失望回归。

但是,隐居乡野是要经济基础的。骆宾王说自己“中年誓心,不期闻达”,蓬庐布衣,农耕养家即可。但过了几年,他发现要养活一家人,越来越困难,只得改变初衷,四处求仕:

有道贱贫,耻作归田之赋。

什么叫做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这就是。

在生活的逼迫下,骆宾王一反当年狷介的个性,把姿态放得很低,四处托人求官,终于在49岁的时候,获得奉礼郎的小官。

但事实证明,命运往往不会眷顾在底层摸爬滚打的小官们。骆宾王的诗文可以写得很棒,在官场却只能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甚至一度被排挤出长安,追随军队出塞、入蜀。

从历史影响看,这段出塞经历,使骆宾王成为唐初第一代边塞诗人,开启了盛唐边塞诗巅峰的先声;可是,从个人命运看,这段经历,则是骆宾王颠沛流离的人生写照。

人生兜兜转转,当61岁的骆宾王好不容易擢升侍御史的时候,却很快遭到构陷而入狱。一种说法是他频繁上疏讽谏,得罪了武则天而被捕下狱;另一种说法则是,他遭到同僚的诬陷栽赃而下狱。总之,这是老年骆宾王依然一身侠气不合群的代价。

在狱中,他写下了著名的《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的高洁脱俗,无人理解,正像诗人自己一样。这世上,又有谁能替我鸣冤辩白呢

入狱一年多,遇到朝廷大赦,骆宾王重获自由,随后被贬为临海丞。史书说,骆宾王“怏怏失志,弃官去”。

684年,65岁的骆宾王加入了李敬业的义军,担任艺文令(类似于秘书长)。为了号召天下,壮大起义队伍,骆宾王代李敬业起草了《讨武曌檄》。檄文传出,朝野震动。

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武则天亲自找来这篇咒骂自己的檄文,读到“峨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时,微笑不已,继续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顿时收敛了笑容,指着宰相的鼻子骂:你怎么漏掉了骆宾王这样的人才

《讨武曌檄》中还有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

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这篇力透纸背的檄文,让武则天对扬州的造反十分重视,派出30万大军前往镇压。三个月后,李敬业兵败被杀,而骆宾王的结局则成了历史的疑案:有的说他和李敬业一起被杀,有的说他投水而亡,有的说他逃遁了,隐姓埋名。

总之,684年后,骆宾王不知所终。

骆宾王写过一首诗,叫《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诗中侠气十足,但诗名“送人”,送给谁,却无人知道。于是有人推测,骆宾王或许是送给自己,把自己当成了赴死的荆轲。

清人陈熙晋,用一句话精准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而我们透过这层悲凉的生命底色,却看到当年咏鹅的少年,变成了冲冠的壮士,一次次抗击命运的无情打压。

3

那场让骆宾王亡命的失败的起义,也改变了另一个才子的人生轨迹。

在李敬业的起义队伍里,有一个名叫杨神让的人。杨神让的父亲叫杨德干,而杨德干正是杨炯的从伯父。起义被平息后,朝廷开始秋后算账,杨德干父子被杀,杨炯也受到牵连,在事业的上升期遭遇当头棒击,被贬到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担任司法参军。

飞来横祸,让一直在帝国官场悠游的杨炯,一下子感受到了人生无常。他怀着忧惧之心,离开长安:

郁郁园中柳,亭亭山上松。

客心殊不乐,乡泪独无从。

此刻,他认为自己是整个帝国最惆怅的人。他虽然出身弘农杨氏世家,他的曾祖、伯祖和从伯父都曾官至刺史,但他自己的祖父和父亲,却是名不见经传、未曾显达的普通人。他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谈到身世时毫不忌讳地说:“吾少也贱。”

可是,家族的荣光他没分享到,家族的厄运他却逃不过。

受族兄杨神让牵连被贬官之前,杨炯正在经历一生中难得的官运上升期。他10岁应童子举及第,11岁待制弘文馆,就是在弘文馆等待任命。这一等就是16年,朝廷早把这个神童遗忘了。到27岁时,杨炯再次应举,才补了个校书郎的小官。30岁以前,他不满现状,说自己“二十年而一徙官”,说官场倾轧,有志难抒,并发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呼喊。但31岁时,他时来运转,被推荐为太子詹事司直,还充任崇文馆学士,开始仕途的一大跃升。

仅仅3年后,一个素少往来的族兄,却把他的余生带进了沟里。

在梓州4年任期满后,杨炯去了洛阳。出川途径巫峡,他写诗表达个人的追求和品性: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

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灵芝徒有芳。

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此时的杨炯是否会感激厄运,提升了他的诗风,造就了另一个他呢我们不得而知,但苦难出诗人,似乎是一个残酷的真理。归来后的杨炯,不再汲汲于官场的得失,而是成了帝国政坛中的一个毒舌。

他官小位卑,朋友劝他谨言慎行,免得祸从口出,他却毫不在意。他曾当场对那些尔虞我诈、道貌岸然的朝廷官员进行冷嘲热讽,说你们都是“麒麟楦”。

别人问他,“麒麟楦”是什么东西

杨炯便给他们解释说,你们在会聚饮宴之时,都看过玩耍麒麟的把戏吧事先做好一件有头有角的麒麟皮,蒙在毛驴身上,扮成麒麟巡场奔跑。等到揭下那层皮,底下不过是一头蠢笨的毛驴。那头蠢笨的毛驴,就叫“麒麟楦”。

官员们恍然大悟,原来杨炯是在用这个词骂我们啊!

杨炯接着讽刺说,那些无德无才而身穿朱紫官服的人,跟毛驴披上麒麟皮又有什么区别呢!

尽管一生前途尽废,杨炯却活成了一个率性的诗人,不向权贵屈膝。连人品很一般的宋之问,都不得不感慨杨炯“气凌秋霜,行不苟合”。

马茂元如此评价杨炯的所作所为,他“怀才自负,充满着时代热情和功名事业的意念,但却不苟安于庸俗的官僚生活,或者是俯首帖耳地做个统治阶级倡优同蓄的御用文人”。

任何时代,做一个批判者都要付出代价。

果然,没过两三年,杨炯又被贬,贬到盈川当县令。

他是在盈川县令任上去世的,年仅43岁。

终其一生,就是个县令的命。但,这一点卑微的归宿,已经算是初唐四杰中结局最好的一个了。

4

初唐四杰中,杨炯是最后一个谢幕的,而最早谢幕、离开人世的那个,是他的同龄人王勃。

王勃,仅仅活了27年,他的光芒却照彻千年。他是真正映照帝国荣耀的天才,是当之无愧的初唐四杰之首。

史书记载,王勃6岁时便能作诗,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10岁以前,已经通读了历史典籍和儒家经典,并写书专门指摘经典注释的错误。12岁时,他偷偷离家出走,投拜长安名医兼术士曹元为师,学了十个月,“尽得其要”,把曹元的看家本领全学会了,这才返回家中。

17岁左右,王勃通过科举,授朝散郎,成为大唐最年轻的官员。后经吏部推荐,到沛王府担任修撰。

但,一个天才的好运,至此已经用光了。王勃的最后十年,将是命运的三连击。

唐王室盛行斗鸡,恃才逞能的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声讨英王的斗鸡,为沛王拍马助兴。文章传到唐高宗那里,皇帝龙颜大怒,认定王勃蓄意挑拨王子之间的关系,于是下令将王勃革除官职,赶出沛王府。这是命运的第一击,它彻底改变了王勃的人生轨迹。

王勃的忧愤人生,开始了。他曾如此抒发心头之痛:

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

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

时代是个好时代,可是人生的路,怎么就越走越窄呢

他告别长安,四处远游。有意思的是,初唐四杰都曾一次或数次去了巴蜀,要么做官,要么出使,要么游历,四人之间相互结识的地方,最大的可能是长安,其次就是四川了。

整整漂泊了三年,王勃返回长安。他的诗赋越写越好,名气越来越大,杨炯后来给王勃的文集写序说,王勃“每有一文,海内惊瞻”。只要他有文章出来,绝对洛阳纸贵。

但是,还有更大的暴击在等着他。

王勃和一个叫曹达的官奴关系不错。曹达犯了罪,跑到王勃那里避祸,王勃收留了他。但风声一紧,王勃怕被揭发后自身难保,竟然把曹达杀了。

东窗事发。王勃按律当诛,恰逢朝廷大赦而免死,但被革除公职。他的父亲也受牵连而远贬为交趾令(今属越南)。王勃从此弃官沉迹,避居乡下老家。这是命运的第二击,一代天才陷入了穷途末路。

以前,他写送别诗是这样的: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如今,他写起送别诗,变成了这样: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从豁达到悲凉,中间只隔着一次人生劫难,让人无限唏嘘。

675年,秋天,王勃最后一次远行。他要去交趾探望父亲。途经南昌,正赶上洪州(即南昌)都督阎伯屿在重修落成的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获邀参加。席间,阎都督号召宾客为这座新楼阁赋诗作文。宾客们都知道,阎都督只是为了当众夸耀自己女婿孟学士的才学,所以纷纷推辞不写,好让孟学士当众发挥。

王勃忽然接过纸笔,说:“我来。”

据唐人笔记记载,阎都督顿时老大不高兴,起身离去,但又忍不住好奇名动天下的大才子王勃到底能写出什么。一会儿,手下报告:“开头写了‘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说:“这不过是老生常谈。”接着手下又报告:“他写了‘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都督不做声了。

等听到手下报告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都督大惊,叹服不已:“真是天才,这篇文章将永垂不朽!”

一篇光照文学史千年的《滕王阁序》,由此诞生。

在这之后,命运给了王勃第三击,也是致命的最后一击。从交趾探望父亲后,归途中,南海风急浪高,王勃失足掉进海中,惊悸而死。

676年,春夏之交,一颗巨星,悄然陨落。

同年,冬天,《滕王阁序》传到帝都,文人士大夫交口称赞。唐高宗命人取来一阅,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不禁连拍大腿:“千古绝唱,此乃天才!”越读越过瘾,接着问道:“现在,王勃在何处朕要召他入朝!”

底下人吞吞吐吐:“王勃,已落水而亡。”

上至帝王,下至布衣,对所有爱好文学的人来说,这或许是初唐最大的一个噩耗。

5

初唐四杰的人生,诠释了什么叫天妒英才。在网上,初唐四杰,有时候被谐音成“初唐四劫”,也很贴切。

他们的“劫”,有个人的因素,也有时代的因素。但放眼唐朝289年,如果是晚唐的衰落期,身处其中的杜牧、李商隐,命运不佳,尚可理解,因为帝国的沉沦必然裹挟着个体的悲剧;但是初唐四杰生活的时代,整个帝国都处在上升期,他们却走向了反向的悲剧,帝国的机遇之门,并未能向有才之人打开,这恰是王杨卢骆四人更让人同情和悲悯的原因。

人生实苦,一个人要才、时、命三者同时兼具,才能活得出彩。但这又谈何容易

历史往往是,个体的悲哀造就了时代的伟大。

初唐四杰是悲催的,但当他们在遍布荆棘的山路上奋力前行时,唐诗却是幸运的。

四杰出名之前,唐朝诗人的代表叫上官仪,他写的诗深得唐太宗喜爱,整个文坛纷纷效仿,当时人称“上官体”。但正如闻一多所说:“宫体诗在唐初,依然是简文帝时那没筋骨,没心肝的宫体诗。不同的只是现在词藻来得更细致,声调更流利,整个外表显得更乖巧,更酥软罢了。此真所谓萎靡不振。”

直到初唐四杰的横空出世,为唐诗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他们将诗的主题扩大,突破宫廷的局限,贴近百姓,转向现实,不仅描绘市井生活,更延伸至边塞苦寒。诗风清新刚健,一洗朝中俗气。他们四人的努力,为唐诗日后的繁荣气象埋下了伏笔。明朝人胡应麟说,“唐三百年风雅之盛,以四人者为之前导也”。

文学的攀登,都是踏着前人留下的屐痕前行的。没有初唐四杰,就不会有后来的李杜、王孟、高岑、元白等名垂青史的CP。

可是,很多人不懂这个朴素的道理。他们在前行之后,反过来嘲笑前人的落后与过时,调侃前人的失败与悲哀。杜甫很看不惯这些哂笑的人。他为初唐四杰正名,说: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你们这些自以为是、不识珠玉的哂笑者,很快便会身名俱灭了,而王杨卢骆,四杰的光华将会传之久远,如同大江大河,万古长流。

我记得**《王勃之死》有一个情节,虽然是虚构的,却颇有深意——

王勃与知己杜镜对话。杜镜说:“大唐需要你的词章。”王勃答:“你错了,是我们需要大唐。”

时代,个人,国家,宿命,到底谁造就了谁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诗仙-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2、诗圣-杜甫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3、诗佛-王维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4、诗鬼-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

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有“诗鬼”之称。

5、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6、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7、诗杰-王勃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因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8、诗狂-贺知章

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9、诗囚-孟郊

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10、诗奴-贾岛

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扩展资料:

李白介绍: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

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唐朝,是古代历史的盛世时期之一,不仅武力强大,经济发达,且文化也是昌明繁盛。唐诗号称文学史中诗歌的黄金时代,唐朝的诗人众多,佳作如云,因此被视为诗歌创作的巅峰时代。如后人所说:“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唐朝的不同时期,都曾出现过很多著名诗人,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精彩诗篇。

一、初唐时期的诗人

初唐时期,大体上泛指唐朝开国到唐玄宗先天元年之前的时期。这段时期内涌现出的著名诗人,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初唐四杰”中的骆宾王、王勃、杨炯、卢照邻等。陈子昂的代表作是《登幽州台歌》,其中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意境深邃,感人至深。

沈佺期的代表作《独不见》:“卢家**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一度被被誉为唐诗七律之中的第一,可与崔颢“黄鹤楼”并驱争先。其他人如宋之问、“初唐四杰”等人都有佳作传世。

二、盛唐时期的诗人

盛唐时期,是唐朝诗歌的成熟发展期,也是唐诗创作最为繁荣的阶段。大量优秀诗人和诗篇,呈现“井喷式”增长。具体说来,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包括李白、杜甫、张九龄、王维、孟浩然、王昌龄、贺知章、崔颢、刘长卿、岑参、邱为、高适、王之涣等人。佳作太多,无法一一列举。

三、中唐时期的诗人

自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文宗太和九年(公元835年)为诗歌的中唐时期。中唐时期,唐朝处在由盛转衰的阶段,出现了严重的统治危机,整体呈现衰颓的局面。此阶段唐诗创作没有盛唐那种气象,但中唐在另一方面却有新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包括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孟郊、贾岛、张籍等人。

四、晚唐时期的诗人

此阶段的唐朝全面进入衰落时期,唐诗创作也进入一个相对沉寂期。但这一时期仍旧出现了李商隐、杜牧、温庭筠、韦庄、杜荀鹤等优秀诗人。

唐朝的不同时期,都出现了很多优秀诗人,他们的名篇佳作,成为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456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