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让我们觉得浪漫可能因为是艺术的产物,虽然对唐诗有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划分,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倾注着创作者满腔的丰沛情感,并且写诗的一些技巧被称为艺术手法,诗歌创作免不了运用艺术手法来对作品进行润色。你可能会说散文同样也是艺术的产物,同样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也同样会运用比喻、排比等一些手法来进行修饰,但是并非所有的散文都会拥有诗这样独特的浪漫气息。散文的句子有长有短,纵是富有节奏感,也达不到诗歌那样朗朗上口的韵律。
古人对于理性和浪漫的看法往往与时代、文化和个人思想态度等密切相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崇理性和追求浪漫的思想观念都有所体现。
在古代儒家思想中,理性是一种必须追求的思想理念,儒家注重的是心性、礼仪和伦理。理智是能够以冷静、明智的态度对待各种情况,是能够控制情感、安定心境的能力。儒家认为,理性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它能滋养心灵,强化意志,促进个人成长。正因为如此,儒家主张“中庸之道”,强调修养和克己,以达到理性和谐的境界。
然而,中国文化中也有追求浪漫情感和意境的传统。在古代文人墨客中,有很多人都向往着情感和意境的表达,他们往往关注人性、情趣、思想和梦想等,寻求一种更加自由、美好、开朗的精神世界。他们认为,浪漫可以给人带来梦想、渴望和追求,可以激发和启迪人们的内心灵感和情感。正因为如此,古代文人往往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写作诗文、绘画等,表达自己的浪漫情怀。
综上所述,在古人看来,理性和浪漫都具有重要的价值。理性能够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和稳定,而浪漫则能够丰富人们的心灵,营造一种和谐、美好的情感氛围和文化氛围。哪个更重要,可能要看具体情况和个人的偏好而定。
“古代人”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不应被简单地用朴实无华的形容词来概括。但是,在接近自然和物质匮乏的环境下,人们确实会有更纯朴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以下是可能影响古代人纯朴的几个方面:
1 自然环境:在古代,生活的自然环境往往非常偏远和贫困,缺乏现代城市的便利和繁华,所以古人必须从事农业、渔业、畜牧业等,用土壤、水源等资源为生。相比现代城市的生态系统,古代生活更接近自然、更低碳和更节能,这也使得人们更接近和平静。
2 社会风俗:在古代,社会风俗和人们的信仰普遍较为单纯,道德观念强烈。例如,他们信仰经济简单、义利分明的伦理观,缺乏舒适的生活条件、缺乏雕琢的表面、背负重重责任的文化背景,这也使得人们不得不保持淳朴、明理和忠诚的态度。
3 知识水平:在古代,文化教育的普及程度相对较低,所以人们的视野和知识范畴也很有限,没有现代的工业革命、电子网络或微信朋友圈等创造对各种信息的漫无边际的泛滥,这也使得人们相对保持初始的观念和习惯。
总之,人们的生活环境、社会风俗以及知识水平等因素都在其选择性的影响下,使人们常常表现出更为纯朴和浪漫的一面。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古人就一定比现代人纯朴、善良或公正,而是由于我们所接受的实践、方法论和并不全然受主观性阻碍的方法等多种因素所组成。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代之一,政治之黑暗与思想之解放是这一时期的两个突出特征。汤用彤先生在《魏晋玄学论稿》里曾说:“汉末以后,中国政治混乱,国家衰颓,但思想则甚得自由解放。此思想之自由解放本基于人们逃避苦难之要求。故混乱衰颓实与自由解放具因果之关系。”
唯其如此,后世才有了“魏晋风流”之说。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他们用自己的言行、诗文等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具体表现为个体生命意识的张扬,由注重传统儒家教化下的道德风范,开始向崇尚人物外貌、精神气质的生命情态转变。
“美容之风”。这是说魏晋时期对于男性美的欣赏,作者从“看杀卫玠”的故事入手,追溯到战国时期宋玉、邹忌的故事,梳理出历史上对男性美欣赏的生理标准:即皮肤白、身材高;又从王戎、裴楷、潘岳等人物事迹,论述眼亮、仪态反映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重要性。在作者笔下,魏晋美容之风极大促进了中国美学发展。
“服药之风”。这主要讲的是毒品“五石散”。以“王蓝田食鸡子”为例,说明魏晋士人性情狂躁背后与服食“五石散”有很大关系。通过桓玄、裴秀、王恭、王羲之等人服食的故事,探析了五石散所引发的“生理并发症”和“文化后遗症”。魏晋名士的服药之风既是魏晋士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也值得人们反思。
“饮酒之风”。分别从东方朔、钟氏兄弟的故事,概括出古代社会酒的解忧、成礼的功能,,并通过阮籍饮酒的故事,交代魏晋饮酒之风的一个重要特征,即饮酒逐渐从群体性仪式的“成礼”道具,演变成了个性解放、自我张扬的“越礼”媒介。并从“刘伶病酒”、“人猪共饮”等魏晋酒徒的事迹,剖析魏晋名士傲岸不羁的人格精神下真实的内心世界。
“任诞之风”。“任诞”是任达、放诞之意,也就是言行“出格”,表现“另类”,其文化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庄子。王粲有“好驴鸣”这一癖好,曹丕为其“驴鸣送葬”这一荒诞无礼的行为背后,蕴含着一种超越礼教束缚的真性情。书中引述了东晋名士王羲之“东床快婿”、王子猷“雪夜访戴”等故事,展现了魏晋名士潇洒倜傥的风度。
“隐逸之风”。以“管宁割席”的故事开篇,认为导致管宁割席断交的深层原因不是华歆有缺点、有毛病,而是管宁通过两件小事,发现他与华歆志不同,道不合—管宁的志向与汉末魏晋流行的隐逸文化息息相关。隐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传奇性、超越性和浪漫气质的一种文化现象。诸如许由、巢父、伯夷、叔齐、严子陵等这些古代著名隐士,都是“有志之人”。这里其实揭示的是古代隐士和隐逸文化的精神实质。
“品鉴之风”。这是汉末魏晋品评人物、鉴别人才、预测发展的风气。曹操便是通过汉末名臣桥玄的引荐,以及评论家许劭给出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而暴得大名,一步步走向人生的高峰。而郭泰、裴潜的识人故事也折射出识鉴风气的深厚文化背景。识鉴人物另一个内容就是品第人物,即把一个人和另一个人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其优劣、雅俗、高下。其中以王子猷与王子敬、祖约与阮孚、谢安与王坦之的“雅量pk”最为惊心动魄。
“清议之风”。这指的是一种清正的政治风气,它以激浊扬清、弘扬正道为目的,以批评现实政治和当朝人物为主要内容。汉末一大批正直的士大夫处于维护儒家道统和王朝命脉的需要,联合三万太学生,参政议政、鞭挞腐败,发起了对宦官集团的口诛笔伐。参与清议运动的名士被称作“清流”,他们是不与宦官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士。李膺和孔融即汉末清议之风的两个重要人物。书中评述了汉末清议之士与宦官集团做斗争,最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故事。
“清谈之风”。魏晋清谈是魏晋时代贵族和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与宇宙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汉末的清议之风被两次“党锢之祸”所打压,知识分子不敢再议论政治,于是名士之中就兴起了谈玄说理、坐而论道的“清谈之风”。尤其是在何晏、王弼、阮修、乐广等清谈家身上体现了求真、自由、平等、创新的精神,正是他们推动了中国思辨哲学的进步,为中国思想和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奢侈之风”。在魏晋时代,“奢侈之风”盛行于上层贵族。《世说·汰侈》篇就记载了不少“暴发户”和“败家子”。这股奢侈之风最早从魏明帝曹叡开始,特别是西晋一朝,从皇帝、朝中大臣到其他权贵,奢侈之风日盛。豪门大族富可敌国,开始争豪斗富,炫财摆阔。暴发户石崇、王济就是其中的代表。奢侈之风正是人性弱点的总爆发,它给后世人们带来的思考是复杂的。
“艺术之风”。艺术之风贯穿着整个魏晋南北朝,尤其是魏晋的两百多年,几乎所有的艺术样式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建筑雕塑、书法绘画、诗歌文赋、音乐舞蹈,大师辈出,星光灿烂,琴有嵇康、王子猷,棋有王导、谢安,书有韦诞、王羲之,画有戴逵、顾恺之……魏晋艺术之风一直影响到今天。
以上十种风气,前人或多有论述,有些广为人知。但其所体现出当事人的精神和境界,今人恐远没有完全理解。那时候没有聚光灯,没有商业炒作,有的只是对美的事物的热爱,对高贵气质的欣赏,以及对卓越才华的仰慕。
中国式的浪漫只有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才能感受,只有懂得中国的人才能领悟,也只有热爱她的人才能拥有。
1、东风系列导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系列近程、中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同时,其也是我国不可或缺的军事力量。关于它的名字来源,很有中华文化的特色,是来源于红楼梦中的一句诗“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虽然不是很有意境,但是却表达出了我们国家在研制东风导弹时所面临的困境和前辈们所作出的努力。
2、鹰击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的一型超音速反舰导弹,也是中国装备的第一种自主研发的超音速反舰导弹。中国最早期的反舰导弹叫做上游,取力争上游之意,现在的空地导弹叫做鹰击,是鹰击长空的意思,不仅带给人一种威力强劲的感觉,而且在气势上也压倒一片,让人回味无穷。所以,从中也可以看出,国人在起名字上的智慧。
中国式浪漫的事件:
1、2021年7月1日晚,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隆重播出。随着激昂深情的歌声响起,绚烂的焰火升腾出“100”的纪年,盛放在国家体育场上空。璀璨焰火让全国人民都为之震撼,“鸟巢烟花”的相关话题也立即登上了热搜。
2、2022年2月20日晚,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365位普通人手捧柳枝惜别冬奥的画面真的是看的叫人直呼,中国人的浪漫真的是太绝了!在中国古代送行者往往会折一支柳枝送给远行者,以此寄情。这也是属于东方的独特浪漫。其实这个节目的背后蕴含的寓意远不止如此。从里约奥运会开始,缅怀逝者成为了“规定动作”。
3、2022年3月13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在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里迎来惊艳开端,看冰蓝色水墨从天而降幻化为“黄河之水天上来”,在折柳送别中道尽传承千年的惜别怀远,延续到了刚刚闭幕的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上,巨大的“留声机”勾连记忆的流转,道尽“曲终人未散”的共情。
钟情山水”如此一个雅礼的行思,似乎都成了中国古代文人贤士“生气”时可以歇斯底里渲泄的对象由此看来,现在人们所说的仙人,那更具特有特色韵味了一个“仙”字由“人”与“山”所构成,这不就和他们那时所说的“山人”一样吗同是山中来的人,都钟乐山水,追求闲适自得的生活
例如“南山”,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本是陶家院子东边的一道普通的农家田园风景,可是因为陶渊明是一位著名隐士,山几乎成了他的化身,所以连带着“南山”也有了远离尘俗,悠然雅趣的意味
山,诚然实在而又稳重,不像泥尘一般随风飘散中国古代的文人就像这中国的山一样古朴秀丽、典雅静穆,毫无仕途小人言以抵毁、阿谀奉承般的肮脏思想《归园田居》正是其仕宦情结与山水情结激烈碰撞而最后以山水情结获胜的精神产物陶渊明曾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而庄子顺应自然的理念与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天性一拍即合,加上他厌恶官场,专注于田园生活早有隐逸田园之意,一旦“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便从“尘网”中挣脱出来,在田园生活中实现其人生价值和理想
江南是水的故乡,水孕育着江南古人的一份情思,一方境界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他可以调动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饱赋极度的夸张和惊人的幻想,但却让人品赏到的是高度的真实比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借水的灵动天性,使诗歌的思想和内容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完美统一,如此的彻彻底底、酣畅淋漓,他的思想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隽永活泼,使读者不能不被他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
博览中国旅游诗文的各个知识领域,似乎山水文化之地都是古代文人贤士们经常踏足的朝圣地范仲淹《岳阳楼记》说“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洞庭湖水这般的波澜壮阔,体现范仲淹仕途被贬后胸怀大志而无处释怀的伟大抱负;张岱《湖心亭看雪》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展现了游湖赏雪的无我心境;还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思想妙境……中国古代的文学和文人追求情寄山水,在山水中体味心情,陶冶一次纤尘不染的情操,忘记时间与空间可以张扬放肆地表演……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酒醒之后会以另一种姿态面对流动的繁华,百花齐放,皆成妙境,这构成了中国的那山,那水,那人
有句古语“仁者乐(yao)山,智者乐(yao)水”另外山水有着博大、宽容之特点,而古代文人大多怀才不遇或仕途不顺,所以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他们“兼济天下”的抱负,在这样的心境驱使下,转而在山水中去寻求解脱或释放
魏晋六朝在中国思想史、艺术史上都是一个极其辉煌的时代,由于统治者穷奢极欲,官场黯无天日,于是许许多多的文人士大夫,便纷纷从功名利禄中逃遁出 来,去寻找自己的人格存在,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自然地便一下子找到了老庄。老子的“无为”与庄子的逍遥观,成了魏晋“玄学”的主旋律。现实生活中的 文化人往往是孤独的,文化人的心灵更是孤独的。一个人永远也无法穷尽另一个人的心理世界,孤独的心灵总是希望找到一个外界的共振与认同,这个外界,对于诗 人而言,就是自然山水。当文人士大夫将自然山水看成知音,他们的人格在自然山水之中达到了一种妥帖的认同与共振,这就是人与山水自然的一种息息相通,心心 相印。面对巍峨的高山,会产生一种崇高感;面对涓涓的流水,会产生一种柔美感。大自然的雄伟高大、宽阔阴柔渐渐成为一种人格现象,“崇高”“优美”等便成 为一种人格的象征。
示例2:寄情山水是中国古代文人政治、仕途坎坷的自我疗救。自古文人多命舛,不少诗人年轻时也曾气冲霄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 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如今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贾岛《剑客》)。然而,这些恃才傲物睥睨天下的人大都在 现实中碰得鼻青脸肿。但诗人的傲骨即使屡遭打击也不会变成媚骨,于是,诗人的一生注定坎坷而黯淡。理想的破灭,生命的潦倒终于让诗人认清了自己的“性”, 认清了自己的“命”,“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仕途的穷处,并非生命的尽头,“引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 业》),在这儿,诗人们都找到了另外一扇窗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打开窗子,只见“清风徐来,水波 不兴”,只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诗人们一头扎进自然,用山水田园来平衡失重的命运,用山水田园来慰藉创伤的心灵。
其实哪朝哪代都有谈恋爱比较浪漫的男生,但从普遍性上来讲,谈恋爱比较浪漫的一个朝代就是宋代。因为唐诗宋词,就是流行于唐代兴盛于宋代的。宋代的诗词写出来是非常的优美,一件普通的情感小事,被这些诗人表达完之后,就变成了风花雪月和让人牵肠挂肚的浪漫。尤其是有点文艺气质的女生,遇到这种男生都是没有什么抵抗力的。
就拿我们非常熟悉的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便是云的这句千古名句,就能充分证明这一点。其实这句话说白了,说的就是之前谈恋爱遇到过挫折了,以后再谈恋爱可能就没有最开始那种感觉了。描写的就是在感情中受伤人的心态,但是经过这么一描述之后,就会变得非常的具有凄美感,让人看完就觉得谈恋爱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非常有诗意,让人感觉拥有爱情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但是在现代人来说,谈恋爱受伤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收拾好心情整理一下情绪,是可以像原来一样去寻找下一段恋情的,不会像诗中描写的那么凄美。生活总是要向前看的嘛,人不能总是停留在那个时间段不出来的。但是经过诗词说完之后,有的时候可能会让人有一种错觉,觉得停留在那么美好的回忆里,也是挺浪漫的一件事情。
还有就是就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两句诗词。它们说的就是跟一个人相恋之后,就认定对方是自己的终身伴侣,永远都不会分开的意思。但是被这些诗人描述完之后,就会觉得保持忠诚这件事的意义就变得非常大了,也让谈恋爱这件事变得异常的美好,并且特别让人向往。
所以综合来讲,个人觉得宋代的男生谈恋爱是最浪漫的。
古代男人送定情信物,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爱意,寓意着和对方互相定情,之所以不直接说喜欢是因为古代表达情感的方式比较含蓄。
古人喜欢用礼物表达对心爱之人的思念,因此我们在看古代剧的时候,两个分隔异地的人经常会拿着互送对方的礼物,以此来睹物思人,在古代男人送不同的礼物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既然是送定情信物,女方收到礼物以后也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根本不需要再说我喜欢你了。
而且在古代并不一定存在“我喜欢你”的说法,这就需要去查证历史了。从我所了解的历史当中,古人对待感情并不像现代人这么开放直接,加上当时男女地位不平等,那时候能够互送定情信物的男女其实也并不多,且很少有姑娘主动这么做,因此当男人看到自己喜欢的姑娘,自然需要主动送定情信物表示自己的爱意。
男人送定情信物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仪式感,信物不必过于贵重,确实自己十分珍惜的东西,一旦和男人交换了定情信物,就代表把自己托付给对方,这是属于古人的浪漫恋爱方式,现在恋爱表达仪式感就很简单,多为送名牌礼物、苹果手机、整套口红,这些是属于现代人恋爱的仪式感。
古时候的关于“喜欢”的表达方式通常为诗句,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恋爱观去思考古人恋爱的方式,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男女恋爱方式,古时候男女之间的爱情更看重浪漫,或让女子去联姻的方式达到强强联合,现代人男女之间的感情更讲究现实。
从根源上两个时代人恋爱的方式就不一样,因此怎么可能让古人用现代的恋爱方式直接说出我喜欢你这几个字呢!那时候人们说太过直白的情话,只会被人说不合礼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