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没用你自己看吧
论《简爱》中冰与火的意象
提 示:
冰与火本是自然现象,但当作家夏洛特勃朗特集中笔力在《简爱》中对其进行描述时,他们既被赋予了种种情绪、气氛及至主人公命运的深层次内涵及作者的世界观及反抗意识。因此,冰与火既从无知无觉的自然现象升格为具有多重意义的意象。更由于他们以多侧面多角度的方式预示着人物的命运,从而为作品平添了几分晦暗朦胧的色调,深刻揭示了作品的主题。本人拟从事实的层面,进行现象的铺陈与阐释,对冰与火这两个意象做浅近的分析。
关键词:英国文学 意象
(一)
翻开英国文学史,我们很难忽略一个名字:夏洛特勃朗特。这位身材矮小、相貌平平的女作家因成功地创作了小说《简爱》而当之无愧地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史的最前页。
夏洛特 勃朗特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社会动荡的时代。在国内,随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阶级斗争不断激化,爆发了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宪章运动。在国外,对拿破仑的战争刚刚结束,欧洲专制主义疯狂反扑,民主改革和工人运动处于高压专制之下。夏洛特勃朗特受父亲影响,在政治上是激进的保守派,尊重王权,信奉国教,虽然同情工人的斗争与反抗,却又对欧洲及英国的革命动乱忧心忡忡。
十九世纪是欧洲文学艺术的盛事。文学的繁盛表现在小说创作的繁盛上。一大批优秀的作家涌现出来,更有勃朗特姐妹、简奥斯丁这样的女作家从厨房走入了书房,积极进行文学创作。有人甚至把十九世纪的小说形容为由妇女写给妇女读的文学。这一时期欧洲文学的另一个特点即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深化与加强。《简爱》这部作品虽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却已然是一部描写现实生活的小说了。
夏洛特勃朗特先后写过一个诗集和四部小说:《教师》(The Professor 1847)、《简爱》(Jane Eyre 1874)、《维莱特》(Villette 1853)、《谢利》(Shirley 1849)。其中以《简爱》最为成功。作家通过对贫苦资产阶级者孤独、反抗与斗争的描写,深刻地暴露了英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对普通人的命运寄予了深切同情,是一部反映当时被压迫妇女生活处境和精神面貌的成功之作。直至今日,我们再次翻开英国文学史,也很难再找出一个像简爱这样身世可怜而又如此勇敢地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人物形象了。而女作家夏洛特勃朗特也因《简爱》一书而被马克思归为了以狄更斯、萨克雷为首的“出色的一派”,并获得了高度的评价。
(二)
《简爱》很早就被译介到了中国。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李文雯先生就将其译介到了中国。(时译《孤女飘零记》)。在粉碎四人帮后《简爱》的第二种译本由祝庆英译出,一九八零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自《简爱》一书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与关注。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各方面的评论与研究。在中国国内《简爱》也一度成为英国文学研究的热点。研究与评论的方面极为深广、内容十分丰富,总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简爱》中出色的心理与自然风光的描写。
2《简爱》故事的情节架构。
3勃朗特姐妹的生平与创作的关系及三姐妹艺术成就的比较。
4该书中人物形象刻画上的成败。
5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将其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与分析。
近年来还有学者运用现代派文学的理论对《简爱》中的意象进行分析、评价。如一九九七年第六期的《名作欣赏》上就刊载了郎芳关于《简爱》中月亮与火的意象的研究与分析。郎芳在文中着重从与火与月亮的象征寓意上进行了论述。下面我将从冰与火对人物刻画、深化主题、烘托气氛、所表示的寓意象征及反映作者世界观等几个方面所起作用对其进行分析。
(三)
意象在传统意义上指人脑对事物的空间形象和大小所做的加工描绘。(《现代派文学词典》 薛夏原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在文学创作中意象即指用具体的形象和图画来表示或暗示作者的理智和感情、心理和情怀、体会和经验。意象主要分为视觉意象、听觉意象、触觉意象和抽象意象等几种。《简爱》中冰与火的意象可以划归为视觉意象一类。
首先,我们来看冰与火在刻画人物方面起的作用。
众所周知《简爱》的成功在于作者塑造了几个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自尊而倔强的简爱,狂野而重情的罗切斯特先生,虚伪的慈善学校负责人,冷酷的传教士里弗斯,温顺的海伦彭斯……这些人物之所以得以栩栩如生,在于作者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准确生动的肖像描写及富有性格的语言描写。而这都与冰与火这两个意象分不开。
一心理描写方面
简爱是个寄人篱下的孤女,在舅母里德太太家深受虐待。她在挨打被关进红房子受惊而生病后,进行了一次反抗,与里德太太产生了正面的冲突。此处简有一段内心独白:“我的心好比一块荒地上的树丛着了火,气势很盛,火光四射,几乎可以吞没一切……”这句独白很直观地描绘出简爱富于反抗精神的性格特点。通过这句话我们仿佛可以直入人物内心,看到了一个自尊自爱、渴望平等的灵魂。
但孩童终究是孩童,渴望关怀与抚爱是他们的天性。在这次小小的“胜利”后,简很快意识到自己“疯狂的举动”将把自己推进更为凄凉的境地。于是在随后的景物描写中作者写道:“外面的灌木林静悄悄的,既无太阳又无和风,大地一片严霜。”简在经历了反抗的沸点后立即坠入了恐惧的冰点,她深为自己的命运担忧。这个冰与火几乎同时出现的画面,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简所受的折磨,从一开始便了解了女主人公凄楚的处境和可怜的身世。为后面简性格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也使读者从开始既被故事深深吸引住了。
简来到桑菲尔德与罗切斯特先生相识后,对其渐生爱慕。简的心为爱情激荡着,她将罗切斯特先生的出现比做炉火以表达她的爱慕。但当简得知罗切斯特将与美貌而有地位的英格兰姆**订婚时,自尊的女主人公深知自己爱情的无望,并说这种爱是将人引向泥沼并葬身其中的鬼火。可见女主人公爱情的炙热及认为这种感情难以实现的绝望心情。此处也突出强化了简自尊自爱的性格特点。
当简与罗切斯特先生的爱情冲破重重阻力,二人即将结合时,罗切斯特被揭发早已娶妻。幸福的美梦破灭后,简仿佛从幸福的颠峰坠入了痛苦的谷底。她说:“竟然仲夏降了一场圣诞节严霜,六月里刮起了十二月的暴风雪,成熟的草果上结了冰凌,盛开的玫瑰遭积雪压垮,干草地和麦田里罩上了裹尸布似的冰层。”在这里,冰雪成了扼杀一切美好事物的杀手。仿佛是它将简苦苦追求的自由与幸福埋葬了。此处,冰雪这一意象将女主人公绝望、痛苦的心理推向了极致,让读者深切地感觉到简所受打击之沉重,并深深为简不幸的命运而惋惜。
而后,当罗切斯特表达了对简真挚的感情并要求简留下来与他共同生活时,简经历了一场痛苦的抉择,她感到“肉体上毫无力量,犹如熊熊烈火前的一根草。”的确,在想爱与不能爱之间徘徊,是一种异常痛苦的挣扎。最终,自尊自爱的简,自强自立的简,终于没有成为感情的奴仆,尽管她是那样地爱罗切斯特,她也毅然将爱情的火苗压在心底与“偷来的爱情”决裂。这“火前的一根草”的意象,恰好反衬出了简的坚强与倔强,使简的性格得到了多侧面的突出与深化。
至此,简爱的形象已经通过冰与火这两个意象的反复出现而生动地站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愤世嫉俗、敢于抗争、敢于追求的女性。冰与火这两种意象仿佛成了女主人公无声的语言,时刻表达着人物的喜怒与哀愁。冰与火又仿佛与女主人公融为了一体,从而突出了主人公富有叛逆性的性格特点。这种冰与火两个极端意象在人物刻画中顺衬、逆衬的灵活运用,也反映了作者较为高明的创作手法。
二肖像描写方面
在肖像描写上作者也多次运用了冰与火这两个意象。
如作者描绘简学生时代好友海伦彭斯时写道:“所有这一切激发了海伦的内在力量。这种力量一旦唤醒就燃烧起来,首先燃红了她的面颊,在这以前我看到的只是无血色的苍白,此刻却闪耀着熠熠红光;”这段描写使海伦彭斯这个仅仅出场了几个章节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麽一个温柔、美丽、富有才华的少女因为劳渥德学校的摧残与折磨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这不能不使读者喟叹!这段描写仿佛劳渥德学校灰暗生活中的一个火花,使我们难于忘记,从而揭示了慈善学校的虚伪,使作品的主题得以深化。
传教士里弗斯是个为人冷漠而又野心勃勃的家伙。作者在刻画他时多次使用了冰这个意象。如作者说:“他的性格如此拘谨,就象外面裹了一层坚冰,很难打破”,“教士表哥这一吻可以说是大理石吻或冰吻。”这让我想起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刻画薛宝钗时也曾用“冷香丸”、“任是无情也动人”等文字刻画她的冷酷自私的性格。夏洛特勃朗特的描绘与曹雪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此“冰”都成了此类人物的一部分。“冰”象征了他们性格中的最强音。如此刻画人物,将人物性格中冷酷自私的抽象概念外化为具体事物——冰,不但使读者深刻地理解了人物,更使人物形象显得栩栩如生。
三语言描写与细节描写方面
语言描写与细节描写在人物刻画上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冰与火这两个意象在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中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以罗切斯特为例对此进行分析。
罗切斯特假扮吉扑赛人给简算命时感叹道:“火焰在眼里闪烁”。此时,罗切斯特分明从简眼睛中读出了爱恋与激情,找到了他寻找以久的心灵上的共鸣。这使读者明白了他们爱情的基础是心灵上的共鸣与碰撞。当罗切斯特被揭发早已娶妻时,罗切斯特悲愤以及而喊道:“重婚是个丑恶的字眼……毫无疑问要受上帝最严厉的惩罚——甚至要受到不灭之火,不死之虫的折磨。”当我读到这里时,心不禁为之一颤。罗切斯特无奈而又愤怒的呼喊让我感到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对人性的压制与摧残——富有而有地位如罗切斯特尚且不能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与真正的爱情,那麽普通百姓的命运可想而知。从这个角度讲,火这个意象无疑地将主题深化发展了。
另外一段罗切斯特的表白,可以说是《简爱》中最为精彩的意象描写。罗切斯特出于对真爱的渴求对简说:“……我心里产生了热烈的崇高的激情,它是向着你的,要把你吸引到我的生命的中心和泉源,用我的生命将你包裹起来——燃烧熊熊的纯洁之火,把你我熔为一体。”罗切斯特的话是出自肺腑的爱的呐喊,在这呐喊声中,我们仿佛看见罗切斯特本人正因为爱而燃烧着。这火不但是爱情激越升华的火,更是两个灵魂涅磐融合之火。在火的温婉与热烈之中,罗切斯特与简熔为一体,如同所有相爱的男女一样的和而为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不是两个肉体的结合而是两个灵魂的撞击,烈火焚尽了所有对爱情的桎梏,两颗心正如两颗火苗仿佛凤凰涅磐般地烧尽污浊,获得重生。
“火便是我,火便是你”——的确,火升华的最高点就是纯洁化,火燃烧起爱和恨,在燃烧中爱情的一切功利成分在火中荡涤净尽,从而使简与罗切斯特的爱更为完全,更为纯洁。因为真正的爱必须历经火的燃烧,才能升华,才能经久不衰,永远具有生命力。
另外有一处细节描写,出现在罗切斯特失明后。佣人告诉简,罗切斯特失明后仍然要求每晚在房间内点上蜡烛。这个细节很好地反映了罗切斯特性格中坚毅不屈的成份。虽然失明身残,但他对生命的信念没有改变,他的心中依旧满怀对生活、对爱情的希望。他眼前的世界虽然漆黑一片了,但那烛火却照亮了他的心。此时,火已经成为了希望的象征,不屈服于命运压迫的象征,成了作者笔下的人物借以反抗命运的工具。
至此,善良、刚毅、倔强不屈的罗切斯特的形象已然鲜活地出现在了我们面前。使我们不再疑心他只是纸上的人物,而承认他是如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人,是世上活生生的一员了。
可见,《简爱》之中,意象与人物的塑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夏洛特勃朗特以意象来揭示人物特性的种种描写,着实令人叹服。这些描写不但使人物形象显得栩栩如生,又在思想方面表述了作者的反抗精神,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其次,我认为冰与火这良种意象在烘托气氛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人曾将夏洛特勃朗特与和她几乎同时代的另一位英国女作家进行比较,并且提出简奥斯丁的小说象阳光下的法国式花园,小巧玲珑、明朗欢快,充满喜剧情调。而夏洛特勃朗特的小说则象浓雾或风雨中的荒原,笼罩着一层悲剧的激情气氛。这一评述概括了勃朗特所有作品的共同特点,而这一特点在《简爱》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下面我以并为例对此进行论述与分析。
小说的开篇,在早餐室的一幕还未上演前,简就借图画书中对北欧的描述表达她尴尬、凄苦的处境:“那儿常年积雪、冰封厚实,它是几百个寒冬的积聚,像阿尔卑斯山一样层峰跌岭、晶莹光亮、使严寒备增威势。”这段描述,让我们从一开始就了解到简同里德一家的感情有着怎样的隔膜。里德一家对简的冷遇与敌视如阿尔卑斯山的积雪般难以消融。在这样冰冷的环境里女主人公不但要忍受肉体上的折磨,更要忍受精神上的巨大苦闷。
在简对表兄约翰的欺侮表示回击后,立刻受到了惩处,全家人对她表示了格外的冷漠,简的处境真可谓雪上加霜。此时,作者写道:“我便到窗子边,对着窗子上凝结的霜花哈气,在玻璃上哈出一块透光的地方,这儿可以看见外面的庭院,那儿在严霜之后一切都悄悄的僵凝不动。”这段景物描写,正是体现了一个孤女在遭受虐待后凄苦的心境。读之,让人不得不对幼小的简所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另外一处有关冰的意象出现在简出走后求助的文字里。离开桑菲尔德是简为追求完全自强、平等婚姻的一次抗争。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一次痛苦的自我放逐。主人公在冰霜中冻的僵硬麻木,内心更是痛苦绝望。如此落迫的简仍然不后悔离开桑菲尔德,这正好反衬出简追求幸福、自由、平等的决心。
此时,冰成为了绝望、凄凉的化身。有冰出现的时候,就是女主人公承受痛苦的时候。冰这一意象很好的烘托了人物,更给小说抹上了一层阴暗抑郁的色彩,使小说发生的环境显得阴森而恐怖,从一个侧面推动了情节起伏跌宕和故事的发展继续。
细读文章,我们不难发现,冰与火这两个意象往往在矛盾冲突的高潮出现,与男女主人公的命运紧密相关。火的出现总是与简对命运的反抗,对爱情的希冀及罗切斯特对真情的袒露联系在一起。有火出现的时候,总是男女主人公心情最为跌宕,最为不平的时候——对不平等待遇的反抗也好,对爱情的希冀与绝望也好,对没有感情的婚姻的控诉也好,都与男女住主人公追求幸福、自由与平等密切相关。火似乎总是在男女主人公命运的转折点出现,作者运用火这一意象使男女主人公的命运峰回路转,不断进入新的境界。普罗米修斯盗火,燧人氏钻木取火都体现了火与人的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火是主人公短暂超越和克制空旷寒冷的最有效手段。因而简面对屈辱、面对绝望,总是爆发出火样的激情,燃烧自己以图反抗。熊熊火苗勾画出了男女主人公生命的轨迹,象征了他们无声的叛逆与反抗。
与火恰恰相反,冰是受难、痛苦、凄凉的象征。冰的出现总是在女主人公处境最为凄凉,心境最为绝望的时候。如果说火是女主人公反抗命运的挣扎的话,冰则多多少少表示了女主人公对命运暂时的妥协与低头。这种短暂的怯懦与妥协总是需要火来将其融化,将怯懦化为愤怒,将妥协变成发抗,从而引导简与罗切斯特去追求自由与幸福。
第三,冰与火这两种意象由于经常地反复被运用就形成了特殊的寓意与象征。
如同我们的祖先用“凤凰”象征高贵,火在西方文明中也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普罗米修斯**火种,给人类以光明。火是文明的象征;从弗罗伊德精神分析的层面看,火又是人们理想得以实现的契机。《简爱》中除了上述细节中的冰与火的意象外,疯女人伯莎梅森数次放火也具有着深刻寓意。
伯莎梅森是个遗传病疯女人。她的病发作后既被锁在了桑菲尔德府的阁楼中,从此失去自由。伯莎仿佛是在用她独特的方式报复着不公平的命运。她弄坏简结婚用的面纱,更曾经两次放火。第一次企图把阻碍自己自由的丈夫烧死在床上。第二次则把桑费尔德烧成火海使自己葬身其间。而罗切斯特为救她,被压在废墟之下,变的又残又瞎。
郎芳在《<简爱>的主题意象:月亮与火》一文中认为:“火的意象是在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共鸣中画出了生命存在的轨迹。于是,当那熊熊烈焰舔着生命的火舌之时,它也就在希望的期盼中保有了复合的意义内涵。一方面,它是情欲之火,毁灭之火。意味着灵与肉、情与欲的疯狂绞榨。另一方面,它又是涅磐之火,再生之火,欲火燃烧舒卷的是生命超越与复活,它更多地饱含着现实与理想、地狱与天堂的希冀与升华。”
我认为疯女人放火具有两重象征寓意。
一方面,作者通过伯莎梅森放火,打碎了束缚着罗切斯特的不公平婚姻的锁链,使罗切斯特重获自由,重获追求幸福婚姻生活的权利。从而使又残又瞎的罗切斯特得以与瘦小不美的简爱真正地站在一起,毫无顾虑的走向婚姻的圣殿,去获得追寻以久的幸福。火使两颗倔强的心靠在了一起,火最终又使两颗相爱的心得以合法的结合。火激发了爱情,又成全了爱情。火既代表了作者对爱的追求,又成为了爱情与理想得以实现的工具。
另一方面,火仿佛是一种控诉。当伯莎梅森站在燃烧的楼顶,长发在火光中飘舞时,我们仿佛听到了作者对生命的苦难的呐喊与叹息。这种海盗式的躁动与狂暴,我们在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中,同样可以感觉得到。这火是作者对生命存在意义的理解,也是作者对苦难命运作出的回应。作者用伯莎梅森这个疯女人手中的火把,表达着对阻碍自由的一切势力的控诉,及抗争命运,追求自由、平等的决心。
第四,通过对作家作品中意象的分析,可以揭示出作者世界观上的局限、历史条件的局限及当时哲学思潮的影响。有学者通过对哈代作品中鸟的意象的分析推导出哈代具有悲观主义自然观念的结论。我想这一研究方法同样可以运用于对《简爱》中意象的研究中来。
我们知道夏洛特勃朗特在政治上属于激进的保守派。因此,她的性格上存在着矛盾,有着鲜明的双重性。夏洛特虽然倔强抗争,但又忍让克制,既抗议传统因袭观念,又依从社会传统习俗。反映到她的作品中,既简爱这个人物也总是在忍让与反抗这两极间徘徊。
当简在点燃胸中火焰反抗了里德太太后,立刻感受到了冰霜般让人难以忍受的恐惧;压抑自己去博得里弗斯表兄的友谊等等。简就是这样时而沸点时而冰点地同自己思想上的两股意志斗争着。幸而代表激情的火焰总是可以熔化冷酷的坚冰,而使女主人公获得了幸福。
另外,《简爱》产生的时代,现实主义文学兴起不久,浪漫主义创作方法还具有相当影响。《简爱》就是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书中还残留着一些传奇故事的痕迹。如伯莎梅森几次放火的意象就具有哥特式小说的特点。
从这一点上看,冰与火的意象有助于我们研究英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确定现实主义文学在英国的发展轨迹。从而对《简爱》做出准确的评价。
总之,冰与火这两个意象往往在人物命运的关键时刻现形,在揭示主题、塑造形象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揭示着主人公们受难——追寻——获致幸福的主题。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更为厚重的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