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mantic,英语单词,形容词、动词、名词,作形容词时意为“浪漫的;多情的;空想的”,作动词时意为“使…浪漫化”,作名词时意为“浪漫的人”。
短语搭配
Romantic friendship浪漫友情
New Romantic新浪漫 ; 新浪漫主义 ; 名的新浪漫音乐 ; 新浪漫派
Romantic Island浪漫岛屿 ; 感觉不错 ; 浪漫岛 ; 落跑歌星
Romantic Star浪漫星 ; 浪漫星空 ; 浪漫之星
Romantic Life血色浪漫 ; 浪漫一生 ; 浪漫人生 ; 罗斯玛丽的拿铁
Romantic Bar浪漫酒吧 ; 阳朔曼陀罗酒吧 ; 浪漫水吧 ; 诺曼底酒吧
Romantic period浪漫主义时期 ; 浪漫主义期间 ; 浪漫主义音乐
Romantic Fantasy罗曼史奇幻 ; 浪漫幻想
第四讲: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主义音乐是指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初的一批欧洲作曲家所创作的音乐。它是一种个性化的、富于诗意的、注重情感体现的音乐。
浪漫主义音乐突破了古典乐派中某些形式结构的限制,在和声、乐队以及旋律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使音乐创作有了新的发展。浪漫主义音乐常被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它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艺术;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情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
浪漫主义音乐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上成果最为丰硕的时期,它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优秀传统,并有大胆的创新,这一时期的许多音乐珍品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
作者: 万金油年代 2005-8-2 20:13 回复此发言
--------------------------------------------------------------------------------
14 一、早期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歌剧的创始人”——韦伯
德国作曲家韦伯(1786—1826)出生在一个旅行剧团领班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热心的戏剧和音乐爱好者,有一副漂亮的歌喉,母亲是一位德国女高音歌唱家。
韦伯从小常常随着父亲率领的小剧团,沿着德、奥两国的小城镇流浪演出,受到剧院、舞台气氛的熏陶。这种流浪生活使他广泛地接触到了社会和民间音乐, 他的歌剧《自由射手》被公认为德国第一部民族歌剧。歌剧上演后,很快地传遍每个偏僻角落。著名诗人海涅在给友人的信中饶有风趣地描写了《自由射手》在群众中流传的盛况:清早从他窗户下走过的小学生用口哨吹着《出嫁时的花环》;理发师上楼时也唱这首歌;在他外出作客时,一位姑娘在钢琴上弹的也是这支歌。德国甚至还出现了“自由射手”牌啤酒,“自由射手”式女装。它也为欧洲浪漫主义的歌剧奠定了基础。
欣赏:
《邀舞》又名《华丽回旋曲》[柏辽兹配器](8:46)提示:
引 子:描写一位绅士风度的男宾在舞会开始前,向一位青年贵妇人发出的邀请。
第一段:描写各种不同的舞蹈形象。基本主题雄健有力,表现热烈的舞会气氛和兴致勃勃地翩翩起舞的形象。 第二段:描写轻盈妙曼、回旋飞动的舞姿。
第三段:描绘轻若飞燕的舞步和眉笑目语、脉脉含情的意态。 第四段:描绘舞会进入了高潮和结束。 尾 声:描绘舞伴们相互致谢和告别。
作者: 万金油年代 2005-8-2 20:14 回复此发言
--------------------------------------------------------------------------------
15 回复:交响音乐赏析(一个抠门er老师的讲义)
“歌曲之王”—— 舒柏特
舒柏特(1797—1828)出生于维也纳近郊一个小学教员家庭。他8岁开始学习音乐;16岁担任助理教师,教授私人钢琴,以此谋生。1813年,当他毅然离家去维也纳作一个“自由艺术家”的时候,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但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欧洲处于反动王朝复辟的时期。
他一生共写下了1500首作品。包括14部歌剧、9部交响曲、100多首合唱曲及600多首歌曲等,其中最著名的有交响曲《未完成》、钢琴五重奏《鳟鱼》、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等。
他创作的中心是歌曲,有“歌曲之王”的美称,他的歌曲优美、质朴而深刻,充分体现了诗歌的意境。作品中折射出那个时代小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压抑、欢乐与痛苦,成为浪漫主义艺术的典范。
欣赏:
1、小提琴独奏曲《小夜曲》(2:46) 歌词大意:①“我的歌声穿过深夜,向你轻轻飞去,在这幽静的小树林里,爱人,我等待你!”
②“你可听见夜莺歌唱,她在向你恳求,它要用那甜蜜歌声,诉说我的爱情。”
2、A大调钢琴弦乐五重奏(鳟鱼)第四乐章(7:35)创作背景: 1817年,舒伯特创作了著名的歌曲《鳟鱼》,歌曲用二段体写成。第一段描写鳟鱼在清澈的小河中欢畅地戏游,第二段描写狡猾的渔夫把河水搅浑,得以浑水摸鱼。后来,创作《A大调钢琴弦乐五重奏》时,采用了这首歌曲的曲调,故又称《鳟鱼五重奏》。
作者: 万金油年代 2005-8-2 20:19 回复此发言
--------------------------------------------------------------------------------
16 回复:交响音乐赏析(一个抠门er老师的讲义)
“标题交响乐奠基人”——柏辽兹
柏辽兹(1803——1869)是法国浪漫乐派音乐的创始人。1803年12月11日,出生在法国里昂近郊的一个医生家庭。童年时学习过长笛和吉他,1826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830年,获罗马大奖赴意大利留学,一年后回国进入创作的全盛时期。于1869年3月8日病逝于巴黎。
他的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推《幻想交响曲》,还有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罗马狂欢节》序曲、《拉科奇进行曲 》等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此外,他撰写了著名论著《配器法》,还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评论,对高尚音乐的鉴赏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音乐热情奔放,富于幻想。他开创了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先河。他首创了“固定乐思”的手法,在配器方面他是管弦乐大师,他大胆创新,探索各种乐器组合的可能性,使管弦乐队的色彩焕然一新。
欣赏:
1、“拉科奇进行曲”(4:55) 又名《匈牙利进行曲》,是戏剧康塔塔《浮士德的沉沦》第一部分的选曲。作品取材于德国文学家歌德(1749——1832)的诗剧《浮士德》第一部。内容为:浮士德独自漫步在匈牙利原野上,天色破晓,田野上响起农民的合唱和民间舞曲。突然,远处传来雄壮的号角声,出征的匈牙利军队列队走来。
2、《幻想交响曲》一至五乐章片断(14:10) 演奏: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 指挥:伯纳德-海廷克
作者: 万金油年代 2005-8-2 20:22 回复此发言
--------------------------------------------------------------------------------
17 回复:交响音乐赏析(一个抠门er老师的讲义)
“最幸福的音乐家”——门德尔松
德国著名作曲家、浪漫乐派的杰出代表。1809年2月3日,生于汉堡,父亲是大银行家。4岁随母亲学习钢琴,12岁开始作曲,17岁成名,20岁时开始以钢琴家、指挥家、作曲家的身份游历了欧洲各国,从此名声大振。1843年,创办了莱比锡音乐学院,由于常年过度劳累,损害了他的健康,加上亲人逝世的打击,使他心力交瘁,不幸于1847年11月11日逝世,年仅38岁。
他的作品旋律流畅、结构完整、温柔舒适、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由于生活经历所限,音乐难免缺乏深刻的思想表达,但其幽雅、宁静、精致、诗意的音乐境界却很少有人可以做到的。他的交响曲《苏格兰》、《意大利》,序曲《芬格尔山洞》、《仲夏夜之梦》及《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都是著名作品。除此之外,由于他的发掘、推崇和亲自指挥,巴赫的作品才受到重视。他还独创了“无词歌”的器乐体裁,他也是早期标题音乐的代表。以他为代表的莱比锡乐派对19世纪德国音乐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欣赏:
1、钢琴独奏曲《春之歌》[巴伦勃依姆](以)(2:02) 这首小品于1842年创作的。是他的四十八首《无词歌》中最流行的一首。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春的图画。它将永远唤起我们对春天的眷恋和向往。
2、《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海费兹](11:00)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热情的快板,e小调,2/2拍。 第一主题:独奏小提琴首先奏出一个充满幸福,又荡漾着忧愁的优美旋律。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单簧管奏出的一首幽静的抒情诗,显得有些多愁善感,随后独奏小提琴用更温暖、更美丽的声音来歌唱它。
作者: 万金油年代 2005-8-2 20:24 回复此发言
--------------------------------------------------------------------------------
18 回复:交响音乐赏析(一个抠门er老师的讲义)
“德国浪漫乐派领袖”——舒曼
舒曼(1810——1856)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德国浪漫乐派的领袖。他出生于一个书商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7岁学习钢琴,1834年他创办了音乐杂志《音乐时报》,1840年与他钢琴老师车尔尼的女儿克拉拉结婚,幸福的生活给他带来了一系列创作上的灵感。在创作的同时他开始写音乐评论,他是第一个肯定柏辽兹、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的音乐才华的人。1854年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他由于只看到革命的败局,看不到未来的革命曙光,内心非常痛苦,以致精神失常,自投莱茵河。他虽然被救起来,但最后还是在精神病院中悲惨地死去。
他的主要作品有:钢琴曲《狂欢节》、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交响曲四首、协奏曲及歌曲集等等。他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激情,他大量深刻生动、尖锐泼辣的评论,对引导社会音乐思潮的健康发展,抨击庸俗落后的音乐观念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欣赏:1、《梦幻曲》选自《童年情景》[格鲁米欧](2:39) 它刻画了一个童年的梦幻世界,表现了儿童天真、纯洁的幻想。乐曲分三段,第一段是主题的呈示,宛如已坠入沉思的梦境,接着梦中出现美丽的世界。然后梦幻升腾,像是进入一层比一层更美、更奇异的梦境。 中段没有新的音乐素材,仅是主题旋律的变化反复,节奏与第一段相同,因而仍然保持了幻想的情绪。但由于旋律有了一定的变化,仿佛在梦幻中从一幅图景又转入另一图景。
音乐进入第三段时,再现了第一段的主题。最后以无限深情而富于诗意的乐思结束了全曲。
2、《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片断(5:45) 演奏:弗兰兹、维也纳爱乐乐团 指挥:伯恩斯坦
作者: 万金油年代 2005-8-2 20:27 回复此发言
--------------------------------------------------------------------------------
19 回复:交响音乐赏析(一个抠门er老师的讲义)
“钢琴诗人”——肖邦
肖邦(1810——1849)波兰钢琴家、作曲家。生于华沙附近的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是侨居波兰的法国人,并是一位长笛演奏家,母亲是波兰贵族世家的女儿,钢琴弹得很好。他从小喜欢音乐,6岁接受严格的钢琴教育,9岁就在音乐会上公开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音乐学院,跟随院长艾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1830年,20岁的肖邦出国作旅行演出。他来到了巴黎,当时的巴黎是群星荟翠的艺术之都。他在这里以作曲家、钢琴家的身份获得了盛誉。1849年10月17日,他在巴黎病逝。
他的音乐潇洒、飘逸、含蓄、柔情,而这一切又都是在浓郁、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热烈、深沉的富爱国热情中表现出来的。,人们称他为“钢琴诗人”。他为后世留下了二百余首钢琴珍品,有以《c小调革命练习曲》为代表的27首练习曲,有富于民族风格的51首玛祖卡舞曲,有着阳刚之美的《降A大调波兰舞曲》(也叫波罗涅兹舞曲),而他的21首《夜曲》更是钢琴音乐中的精品,另外还创作了许多钢琴奏鸣曲和协奏曲等。
欣赏:
1、《降D大调一分钟圆舞曲》 (小狗)(1:51)
2、《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15:06)演奏:伦敦交响乐团、钢琴:鲁宾斯坦 、指挥:安德列-普列文
(注)安德列-普列文(1929--)出生在德国的柏林,犹太人。二战期间随家人到了美国,从1963年开始指挥生涯,先后担任过美国圣路易斯交响乐团、休斯顿交响乐团、匹兹堡交响乐团和英国伦敦交响乐团的音乐指导和常任指挥。
作者: 万金油年代 2005-8-2 20:30 回复此发言
--------------------------------------------------------------------------------
20 第五讲:浪漫主义音乐(中、晚 )
“钢琴魔王”——李斯特
李斯特(1811——1886)是19世纪欧洲乐坛上声名显赫的匈牙利钢琴家和作曲家。1811年生于匈牙利的雷丁,父亲是贵族庄园的管家,业余音乐家。他6岁起学习钢琴。8岁开始作曲。9岁已成功地举办了钢琴独奏会。10岁时,全家迁往维也纳,他跟车尔尼学习钢琴,跟萨列埃里学习作曲。13岁创作了歌剧。40年代末,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1886年7月31日逝世。
他在作曲方面,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这一体裁(注:一种单乐章的表现诗情画意和文学性内容的管弦乐曲)。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交响乐作品,如《浮士德》、《但丁》等等,此外,还创作了19首匈牙利狂想曲、12首高级钢琴练习曲、13部前奏曲等作品。
做为一代钢琴巨匠,他将钢琴的演奏技巧发展到了顶峰。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被称为钢琴上的帕格尼尼,因此获得了“钢琴魔王”的美称。
欣赏:《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钢琴版)[希福](9:07) 这首作品写于1851——1854年。它运用了匈牙利的民间舞曲《查尔达什》(这种舞曲的前半部称“拉索”,速度缓慢;后半部称“弗里斯”特点是速度迅急,常用切分节奏)写成的。 第一段:缓慢的第一部分全是匈牙利的歌曲,委婉的旋律充满内在的激情,它唱出了匈牙利人民的悲痛、苦难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许多奇特的音响效果,都是模仿匈牙利民间乐器在演奏的情景。 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出现了舞曲部分,描绘了民间节日里,身着盛装的人们在欢欣起舞的热闹场面。
作者: 万金油年代 2005-8-2 20:36 回复此发言
--------------------------------------------------------------------------------
21 回复:交响音乐赏析(一个抠门er老师的讲义)
“新古典主义者”——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19世纪新古典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1833年5月7日,生于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业余乐师,母亲是裁缝,家境非常贫困。自幼随父亲学习小提琴,7岁学习钢琴,10岁开始学习作曲。20岁时,舒曼发现了他,并在《音乐时报》上发表了一篇引人瞩目的文章《新的道路》,热情赞扬了这位青年音乐家。
当时德国音乐界有两种流派,一派是魏玛乐派,他们主张标题音乐,提倡综合艺术,代表人物有李斯特等人。另一派是以门德尔松、舒曼组成的莱比锡乐派,他们搞无标题的纯音乐,不写歌剧,只写器乐作品。因为勃拉姆斯固守传统,有人说他是生活在浪漫主义盛行时期的一个“古典主义者” 。
他的代表作品中以《c 小调第一交响曲》(1876年)最引人注目(曾被称作贝十),还有《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年)、《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1881年)和管弦乐曲《匈牙利舞曲》21首等,都是广大音乐爱好者喜欢的作品。
欣赏:
1、《c小调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14:20)VCD 演奏:波士顿交响乐团 指挥:小泽征尔
注:小泽征尔(1935--)生于中国的沈阳。第二年他们全家迁到了北京,一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前夕,全家才回到日本东京。他是卡拉扬和伯恩斯坦的学生。从1962年先后在日本广播协会、美国芝加哥、加拿大多伦多、美国旧金山和波士顿交响乐团担任音乐指导和常任指挥。他与印度指挥祖宾-梅塔一起誉为世界级东方指挥家。
2、《匈牙利舞曲第五号》(乐队)[阿巴多](2:22)
作者: 万金油年代 2005-8-2 20:38 回复此发言
--------------------------------------------------------------------------------
22 回复:交响音乐赏析(一个抠门er老师的讲义)
“俄罗斯音乐巨匠”——柴科夫斯基
柴科夫斯基(1840—1893)生于乌拉尔一个采矿工程师的家庭。自幼学习钢琴,10岁考入法律学校学习,毕业后在司法部工作。1862年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后与他的学生米留科娃结婚,这不幸的婚姻使他极度失望,从而陷于绝望。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富孀冯-梅克夫人给予了他精神和物质的支援。1893年,柴科夫斯基染上霍乱,同年11月6日在彼得堡去世,终年53岁。
他广泛地吸收意大利的歌剧、法国的芭蕾舞、德国的交响乐和歌曲的精华,他的音乐着重刻画人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温暖的抒情性,旋律和配器都极富表现力。 他的代表作品是交响曲:第四、五、六(1878、1888、1893年);管弦乐:《罗米欧与朱丽叶》(1869年);歌剧:《奥涅金》(1878年)、《黑桃皇后》(1890年);芭蕾舞剧:《天鹅湖》(1876年)、《睡美人》(1889年)、《胡桃夹子》(1892年);协奏曲:《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75年)、《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年)等。此外,还有序曲、室内乐、歌曲等大量优秀作品。
欣赏:
1、《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6:35 第一段: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是原民歌主题,抑郁、沉静。第二主题含有祈求和疑问。
第二段:在情调上更加忧郁。诉说性的主题发展到高潮时,已成为哀告式的了。 第三段:是第一段的不完全再现,在它后面加了一个尾声。音乐不像原来那样平静了,而表露出一些激动而愤怒的感情。但结束是平和的,有如把憧憬寄予梦幻之中。
2、芭蕾舞剧《天鹅湖》选段DVD(1:00:56、1:23:30、1:26:30)剧情:描写的是一位王子齐格弗里德和一位被魔法师罗德伯特变成天鹅的公主奥杰塔的恋爱故事。他们两个忠诚坚贞的爱情终于战胜了魔法师,公主恢复了人形,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作者: 万金油年代 2005-8-2 20:40 回复此发言
--------------------------------------------------------------------------------
23 回复:交响音乐赏析(一个抠门er老师的讲义)
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马勒
马勒 (1860——1911)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生于波西米亚(捷克)的一个犹太小商人家庭。6岁时参加钢琴比赛,被誉为“钢琴天才”。15岁考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作曲、指挥,成绩优异。19岁时开始了他的指挥和创作生涯,他受聘于维也纳皇家歌剧院。1907年他侨居美国继续他的指挥和创作活动,但每年都回到维也纳度假。1911年5月18日,因心脏病死于维也纳。
他开创了音乐的新形式——声乐交响曲(注:艺术歌曲与交响乐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他的代表作品有10部规模宏大交响曲,晚年根据中国唐诗谱写的《大地之歌》(注:马勒称它是一部男高音、女低音和乐队的交响曲)等。 作为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音乐家,马勒在创作手法上进一步强化了浪漫音乐的发展方向,如在音乐语言上更加个性化,感情表现更加激烈夸张,和声方面极度半音化,这些对20世纪的现代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欣赏:
1、《大地之歌》第一乐章《愁世的饮酒歌》(8:23) (一部男高音、女低音和乐队的交响曲) 唱词是李白的《悲歌行》的诗句(“悲来乎,悲来乎主人有酒且莫斟。”)写的是诗人热爱生活,向往自然,但“悲哀来到,心灵的花园一片荒凉”,无可奈何,只能借酒消愁。音乐以颂赞生活开始,而以悲痛欲绝告终。
2、《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片段[伯恩斯坦,维也纳爱乐] 14:16
Nasty Freestyle (Explicit) - Twayne
First let me hop out the motherfucking porsche
Ion want her if that ass don't sit like a horse
I be balling on these niggas got me feeling like sports
Dash got so much wood I could build me a fort
Had too many things I ain't done yet
I'm the king of this shit
Crowned by the toilet
I'm just barely getting started
You already upset
Got a tiger as a pet
I just took em to the vet
Homie I been making hits
I'm the rap derek jeter
Let your bitch ride on me
Like she was on a feeder
If the pussy ain't good
Then I prolly won't feed her
Lil homie you can keep her
Because I really don't need her
I ain't worried about a feature
Homeboy you's a pee on
Toilet seat ass nigga man I swear you getting peed on
Man my jewelry so cold I walk around with the heat on
My alarm clock set just incase they wanna sleep on
Ya diiiiggg
Imma full time playa
Hopping out of alligators
Sipping lean and now a later
Homie I'll annihilate you
If you think you wanna battle
You gone have to pay some paper
I just hit her and I quit her
I will never ever dater her
It's a shame how I'm barely getting love in this city
Travel to another town you can bet they fucking with me
I be killing this shit
Pray to god they forgive me
They say when you blow up don't forget me
Maaaannn
I been on fire
Ever since they made the lighter
My boys a pull up on yo homie I ain't talking diapers
Walk into your function on point I'm like a sniper
My girl bad like dej loaf so don't try her
Flexing all on ya other homeboys you ain't readyy
10 times sharper than michael myers machete
Been about the money I ain't worried about the fame
About to have everybody saying who is rickey wayne
That me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
古典乐派
古典乐派时期就以巴哈逝世的1750年那一年作为起点。此外,因为贝多芬
晚期的作品显现出浪漫的倾向,所以古典乐派就以1820年贝多芬逝世那年
为终点〈注肆〉。「古典乐派」这个名称,当然是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音乐风
格后才定出来的。而音乐所给予人们的感觉一定是高尚典雅的!古典乐派的
音乐通常给人一种单纯、明朗和优美均衡的印象,所以古典音乐派的音乐大
都有著统一且规律的性格。
浪漫乐派
浪漫主义其实就是一种与古典主义相对立的思想。古典乐派时期的音乐注重
的是形式与规则,它要表现出形式上客观的美感。浪漫主义既然和古典主义
相反,那麼浪漫月派的音乐辨识要打破旧有的形式和规定,这时期的作曲家
认为,音乐的主要功能是反应出他们的情感,刑事只是一种表达的媒介,所
以当就形式不足以满足需求时,他们就任意的去改变。使曲风更自由、不受
约束!
2《I Choose You》
《A Thousand Years》是由美国歌手Christina Perri演唱的一首歌曲,这首歌曲非常适合用于新人的结婚仪式。歌词感人,让人感受到爱情的美好和深情。在这首歌曲中,新人可以在舞台上互相对视,让婚礼现场充满浪漫和感人的气氛。
《I Choose You》是由美国歌手Sara Bareilles演唱的一首歌曲,这首歌曲的歌词非常适合新人在结婚仪式上使用。歌曲讲述了一个人选择另一个人作为自己的伴侣,并承诺永远爱对方的故事。歌词感人,让人听后不禁感受到爱情的美好。
总之,选择适合的歌曲是一场婚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上推荐的歌曲都非常适合用于婚礼,新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婚礼的氛围选择一首最适合的歌曲,让婚礼现场充满幸福和浪漫的气息。
《Can't Help Falling In Love》是由美国歌手Elvis Presley演唱的一首歌曲,这首歌曲非常经典,也是许多情侣选择作为结婚舞曲的首选。歌词浪漫,让人感受到爱情的甜蜜和温馨。在这首歌曲中跳起舞蹈,让婚礼现场充满浪漫和温馨的气氛。
1、Romantic,英语单词,形容词、动词、名词,作形容词时意为“浪漫的;多情的;空想的”,作动词时意为“使…浪漫化”,作名词时意为“浪漫的人”。
2、英[rəʊˈmæntɪk]美[roʊˈmæntɪk]
3、Romantic friendship浪漫友情
4、New Romantic新浪漫 ; 新浪漫主义 ; 名的新浪漫音乐 ; 新浪漫派
5、Romantic Island浪漫岛屿 ; 感觉不错 ; 浪漫岛 ; 落跑歌星
6、Romantic Star浪漫星 ; 浪漫星空 ; 浪漫之星
楼主似乎是在写论文
看了大家答的,所说的就是那个意思,我现在说说我的一些看法
1浪漫时期交响乐的发展及特点
浪漫早期:1810~1830年 浪漫中期:1830~1850年 浪漫的仿古典主义1850~1900 三个阶段,一般都从舒伯特开始算。虽然舒伯特的音乐仍然有很浓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遗风,可是也洋溢着小巧、温和、刹那间诱惑、感奋和几近不真实的幸福感,是古典之后第一股令人陶醉的浪漫气息,所以大家习惯称他为“古典的浪漫者”。韦伯也是浪漫派的代表,在经受贝多芬、莫扎特的影响后,这两位作曲家特别表现出浪漫风格的纤巧、细腻的一面。
中期的代表是门德尔松、舒曼,两人都在主观的特殊风格之外,共同传达这个浪漫时代精神,秉承了贝多芬的纯粹、绝对,发展了具有优美形式的交响曲。到了勃拉姆斯,浪漫的本质更加精密浓缩。如:在舒伯特的作品中,“浪漫的痛楚”只是在情绪上反映出来,到了勃拉姆斯则已经是感官的伤痛了。
柏辽兹及李斯特则选择性的领悟贝多芬标题描绘的启示,而发展了丰富内容的交响诗,“大自然”对浪漫时期的影响是很深的,连一向重视形式美的交响曲也不例外,这种反映有时较为直接(如:门德尔松的《苏格兰》、《意大利》交响曲),有时则较抽象(如舒曼的《春》、《莱茵》)。而强调大自然的同时、也为日后的民族主义的兴起播下了种子。
仿古典主义(也叫后浪漫主义)著名作曲家首推布鲁克纳和勃拉姆斯。布鲁克纳交响音乐的两大特色是宗教情操以及“拟管风琴声响”。主要是因为奥地利天主教19世纪过度封建保守,所以才会有布鲁克纳的清秀寡欲的交响世界之呈现。他对教义不曾疑惑的信仰,简直就是个任劳任怨的老农民,无论何种情况都没埋怨过自己的生活。这并不是说他没有矛盾,而是他懂得如何将它埋藏在心底,永不冒出。
对布鲁克纳影响最深的是瓦格纳,尤其在和声及管弦乐方面,可布鲁克纳一向习惯闭着眼睛听瓦格纳的乐剧,舞台上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他把乐剧的音乐灵性化了。勃拉姆斯虽然跟布鲁克纳同住维也纳,但二人感情不甚融合。勃拉姆斯来自德国北部的基督教家庭,他矛盾的性情是无法深埋心底的,他对燃烧在心中的烈火,因无法熄灭而感到恐惧,他寂寞而且动漾不定的心灵无法安顿,这都能从他贯有的摇摆、沉重、模糊的节奏中感受得出。
维也纳交响乐在经历了布鲁克纳及勃拉姆斯之后,唯一能将其整合并推向高潮的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马勒。马勒身处颓废思潮弥漫的世纪末,现实的冲突、摩擦(生)及隐退的回忆往昔美好的时日(死),是他作品里不断交替出现的主题,那濒临神经质边缘的音乐美,一方面把后期浪漫的狂喜与炙痛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为现代音乐的新任务勋伯格铺垫好了出场的红地毯。
2新浪漫主义音乐
(对于这个时期的音乐我听得不多,就听了巴伯的《为弦乐而作的柔版》、《交响曲》等)
新浪漫主义是在20世纪70年代起出现的一种流派,通常这种音乐有调性,但此时的调性并不等同于“共性写作”时期的和声、结构和调性,而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结合,用新颖的音乐语言对50、60年代盛行的过于理智和抽象音乐的序列音乐进行否定,音乐中开始强调情感的表现,以不同的程度来应用调性,注重浪漫主义风格。这就是新浪漫主义音乐。
代表人物及作品有:意大利的贝里奥和他的《交响曲》、美国的克拉姆和他的《大宇宙》、《夏夜音乐》,巴伯《弦乐柔版》、《交响曲》,罗奇伯格《交响曲》、《钢琴组曲》,德国的亨策和他的《雅各布之梦》等。
查到一些资料:
卢恰诺·贝里奥Berio, Luciano
(1925年生于意大利的奥内利亚,现在的因佩里亚)。意大利作曲家。在米兰学院师从盖迪尼(Ghedini)至1951年,然后在坦戈伍德(Tanglewood)从达拉皮科拉(Dallapiccola)学习序列技巧。1955年与马代尔纳(Maderna)在意大利广播电台共建电子音乐实验室,在该室工作至1961年。1963年赴美,在加利福尼亚执教,1965年起在朱利亚德学校执教,1971年返回意大利。作品受到序列主义、电子手法和随机音乐的影响。他独特地发展了“拼贴”技巧,借用其他作曲家的音乐片段或模仿他们的风格特征。如在《交响曲》(Sinfonia)中,贝里奥摘用了马勒第二交响曲,瓦格纳的《莱茵的黄金》(Das Rheingold),拉威尔的《圆舞曲》(La Valse),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Der Rosenkavalier)中的素材。在《迷宫Ⅱ》(LaborintosⅡ)中,街头叫卖声、惊叹声和牧歌、爵士乐的因素混合在一起。另外一首拼贴作品是《独奏会Ⅰ》(Recital Ⅰ)(献给卡西Cathy),这是为他前妻,女高音卡西•伯布里安(Cathy Berberian)所作的几首作品(如《主显节》(Epifanie)和《顺序3》(Sequenza 3))中的一首。为不同乐器所作的一系列《序列曲》(Sequenza)基本上是机遇音乐。在《圆圈》(Circles)中,歌唱者可以唱谱上标明的音高,也可以唱相近的音高,任她自选。贝里奥年青时曾在米兰一个小型巡回歌剧团中任指挥,因此,对戏剧音乐始终抱有热情,虽然他创作的戏剧作品迄今为止都是别出心裁的。
塞缪尔·巴伯Barber, Samuel
(1910年生于宾夕法尼亚州西切斯特;1981年卒于纽约)。美国作曲家。6岁时弹钢琴,7岁作曲。14岁时作为第一批特准学生进入费城柯蒂斯专科学院,1925-34年师从斯卡莱罗学习作曲,1926-31年从伊莎贝尔·文吉罗娃学习钢琴,1926-30年从埃米利奥·德戈戈尔扎学习声乐。1928年与吉安·卡洛·梅诺蒂(Gian Carlo Menotti)相识后,其友谊持久而富于成果。1933年起他的作品开始公演,最值得注意的是为阿诺德的诗《多佛海滩》(Dover Beach)配乐(他本人演唱其中的男中音声部)和他的大提琴奏鸣曲(他本人演奏钢琴部分)。1935年获普利策奖学金,1936年获美国学院的罗马大奖。同年他的第1交响曲于罗马首演,指挥莫利纳里。托斯卡尼尼于1938年指挥巴伯的《弦乐柔板》(Adagio for Strings)(原为弦乐四重奏的慢乐章)和第一首《随笔》(Essay for Orchestra),随后几年他的作品在纽约、波士顿和费城由瓦尔特、库谢维茨基、莱因斯多夫、米特罗普洛斯、奥曼迪和梅塔指挥首演。他的四幕歌剧《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Antony and Cleopatra),台本作者泽菲雷利,是纽约林肯中心的新大都会歌剧院为了于1966年9月举行开演典礼而约写的。
巴伯的音乐具有欧洲传统风格,而不是特殊的“美国味”。音乐语言比较保守,富于旋律性、优雅和华丽。在《伐奈莎》和女高音和乐队曲《诺克斯维尔:1915年之夏》(Knoxville:Summer of 1915)中可以最清楚地听出他的抒情性,他的浪漫主义则充他显示在《多佛海滩》、大提琴奏鸣曲和第1交响曲中。他钢琴奏鸣曲由霍罗维茨首演,是一首辉煌的炫技作品。几部歌剧最初反应冷淡,但听众态度逐渐转变,而协奏曲和歌曲效果极佳。
乔治·克伦姆Crumb, George
(1929年生于西弗吉尼亚州查尔斯敦)。美国作曲家。1959-64年在博尔德的科罗拉多大学教授钢琴与作曲。1965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音乐系任教,并于1983年成为该校人文学教授。音乐极有个性。早期受威伯恩影响,后对新音响感兴趣,并采用有时支离破碎、有时全凭机遇的作曲技巧,但并不追求畸形效果,他表达的思想仍然是清晰易懂的。如在1972年的一组为扩间钢琴用的幻想曲《大宇宙》(Makrokosmos),其中用不了许多特别的钢琴手法,效果十分富有诗意。
乔治·罗奇伯格Rochberg, George
(1918年生于新泽西州帕特森市)。美国作曲家。1939-42年于纽约曼内斯音乐学校随曼内斯和塞尔学作曲;1945年就学于蒂斯专科学院,师从斯卡莱罗。1948-54年任柯蒂斯专科学院教师;1961-68年任宾夕法尼亚大学音乐系主任,1968年起任音乐教授。他曾受马勒和勋伯格的影响,其音乐发展为独特的序列主义风格,但后来又回到有调性上来。写过许多评论文章。
汉斯·维尔纳·亨策Henze, Hans Werner
(1926年生于威斯特法里亚的居特斯洛)。德国作曲家、指挥家。1942-44年在不伦瑞克国立音乐学校、1946年在海德堡求学。1946-48年间私人从师于福特纳(Fortner);1948年在达姆施塔特跟莱博维茨(Leibowitz)学习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1950年在威斯巴登任赫塞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音乐指导。1953年定居意大利。60年代中在政治上走向极左,此后的作品很多都反映了他的激进理想与信条。音乐风格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表现出他天赋的丰富想象力和不拘绳墨的性格。他不仅是一位德国作曲家,也可说是一位法国和意大利作曲家。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或机遇音乐的风格他用来都是得心应手。创作的主要特征是抒情而富声色美。具有丰富而细腻的声音色彩和娴熟的合唱写作技巧。
电脑里有篇有关罗奇伯格的文章(多元音乐风格的冲撞与整合
罗奇伯格钢琴组曲——Carnival Music, IV “Sfumato,” 之解析)
如果需要,可以传给你
《行星》组曲是一部庞然巨著,整个作品分为七个乐章,并以九大行星中的七个星球(地球和当时尚不为人类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而且乐队编制也异常庞大,启用了一般很少登台的低音长笛、低音双簧管、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号等管乐器,以及管风琴和众多的打击乐器,在最后乐章中还加用了一段六声部的女声合唱(有时亦以两支独奏长笛取代)。如此众多的乐器的组合产生了丰富的音响色彩,如在“火星”乐章的一段音乐中,乐队的全奏展示出了地震山摇的气势。但也许正是由于《行星》组曲本身及其乐队编制过于庞大,这部作品一般很少全曲演奏,而通常仅演其中的三五个乐章,有时则是单独演奏一个乐章。
就《行星》组曲的意义来说,该曲与天文学无涉,而仅仅是建立在古代迦勒底人、中国人、埃及人和波斯人所熟悉的占星术之上的,关于这一点,霍尔斯特在1920年全曲公演时是这样对记者说的:“这些曲子的创作曾受到诸行星的占星学意义的启发。它们并不是标题音乐,也不与古代神话中的同名神仙有任何联系。如果需要什么音乐上的指引,那么,尤其是从广义上来说,每一曲的小标题便足以说明问题了。例如,木星带来通常所说的欢乐,以及与宗教的或民族的庆典活动有关的那种礼仪性的欢乐;土星带来的不仅是肉体的衰退,它也标志着理想的实现;水星则是心灵的象征。”
第一乐章 火星——战争使者
霍尔斯特是在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完成这一乐章的,因此有人认为,作曲家的这段音乐是对当时迫在眉睫的战争的预言。确实,这一乐章的音乐,尤其是由打击乐器和弦乐器弓杆击弦奏出的蛮横、激昂的渐强节奏型,给人以一种咄咄逼人的紧迫感,并暗示出军队在行进。乐章的第一主题压抑而带有挑衅性,由大管和法国号奏出。
音乐开始时富有特征的弱奏(p)节奏型随着这第一主题的嘶鸣而逐渐增强力度,当它达到极强(fff)时,在铜管乐器上迸发出乐章的第二主题。这种效果可以概述如下:两支充满杀机的军队在相互逼近,到处是刀光剑影,而当它们终于接触时,一场短兵相接的厮杀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战争在继续,管风琴的加入把音乐推向了新的高潮,这时,B调大号和C调小号奏起了进军的号角。
然而,这并不是胜利的号角,随着木管乐器与弦乐器以低沉压抑的、呜咽般的音响在第二主题上的展开,以及各主题的残暴蛮横的再现,展开了一幅更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第二乐章 金星——和平使者
由于上一乐章凶残的战争音乐的对比,这一乐章越发显得宁静安谧了。它使人想起了一个没有电闪雷鸣、远离战争喧嚣的世外桃源,这里到处呈现出一派和平安乐的景象。乐章一开始,法国号呈示出一支上行旋律,长笛和双簧管则以一串串和弦与之应答。
音乐的发展是极其富有诗意的:长笛与法国号上的延音犹如秋天的蝉鸣;两架竖琴的一串串和弦仿佛是清澈的溪水在流淌;钟琴与钢片琴的下行音型宛若喷涌的清泉。在这种氛围中,独奏小提琴唱起了一支动人的情歌,整个乐章随后的发展也就是建立在这个主题之上的。
第三乐章 水星——飞行使者
据说,水星是带有翅膀的信使的象征,也是窃贼的保护神,因而,这一乐章的音乐异常机敏灵活,是一首急板诙谐曲。乐章以带弱音器的弦乐器和木管乐器上快速进行的音型开始,接着,双簧管和英国管呈示出第一主题那轻捷而俏皮的旋律。可以说,这就是信使的写照,他正忙碌于走家串户,为人们带来福音与欢乐。
第二主题的旋律带有民歌风格,表现出人们为飞行使者的光临与他所带来的信息而欢庆歌舞的情景。
第四乐章 木星——欢乐使者
与其他乐章相比,这一乐章构思宏大,篇幅也较长。整个乐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小提琴快速的碎弓中开始,在它的引导下,第一主题带着极大的热情喷薄而出,其欢乐的气势异常浩荡,似乎把天庭也震动了。
欢乐的情绪犹如一幕幕场景,此起彼落,绵亘不绝。而在这些“场景”之间,每每有一个铜管乐器奏出的欢乐的固定乐思,它像号角一般,宣告着新的欢乐的降临。乐章的第二主题是一个歌唱性旋律,由六支法国号及弦乐器组奏出。
第三主题是一支端庄的民间舞曲,先由法国号奏出,随后在木管乐器组、弦乐器组和铜管乐器组之间传递。
进入第二部分后,速度由快板转为行板,音乐也变得格外庄严,并充满着霍尔斯特所说的那种“礼仪性的欢乐”。整个第二部分由一首虔诚的颂歌构成,它那侃侃而述般的进行,使人想起教堂里唱诗班吟唱的赞美歌。
第三部分又回复到快板速度,开始三个主题的简短再现再度掀起民间节庆般的高潮后,乐草以一个雄伟的短小尾声作为结束。
第五乐章 土星——老年使者
“土星”乐章是《行星》组曲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较常单独出奏的段落。乐章以长笛、大管和两架竖琴奏出的由两个邻音的交替构成的固定节奏作为开始,它象征着老年人瞒珊、滞重而单调的步态,同样这也是时光消逝与体力趋向衰退的写照。在这个背景上,低音提琴奏出了哀叹般的动机,它逐渐发展成由次中音长号奏出的乐章中唯一的一个主题。正如霍尔斯特明确指出的那样,这个主题不仅表现“肉体的衰退”,同时还意味着“理想的实现”。
在这个主题的基础上,乐曲展开了富有层次的变奏。这里有深沉的思虑与希望,也有葬礼进行曲般的节奏和晚祷的钟声,还有对往昔的美好幸福的追忆。
第六乐章 天王星——魔术师
这段音乐也是《行星》组曲中的精彩段落。霍尔斯特在这里运用了变幻无常的调性和配器色彩,以及力度的突兀变化等现代作曲手法,从而达到了扑朔迷离的魔幻般的效果。音乐一开始是铜管乐器奏出的一个动机,这是魔术师的形象——神秘而难以猜度,恐怖而带有不祥之兆。
乐章的主要主题是大管断奏奏出的一个中邪般跳跃疾走的旋律,它吸引了其他各乐器组加入到这一行列之中。
在这个“跛足行进”的背景上,又出现了两个主题,前者忙碌不堪,后者趾高气扬。
音乐逐渐进入高潮,忽然又戛然而止,化作短笛、长笛和单簧管上一连串琐碎的下行音型。走音鼓亢奋的节奏似乎是魔术师的新咒语,它带来了一个新的乐段,并把音乐推向了新的高潮。
忽然,管风琴上响起了一个怪诞的滑音,就像是一道闸门挡住了音响的巨流,使节奏变得低沉迟缓,使高潮化作了几个单薄的长音。这个乐章就是在这种令人不安的氛围中结束的。
第七乐章 海王星——神秘主义者
“海王星”这最后一个乐章在给人以娴静温柔之感的同时,又表现出神秘莫测与朦胧的太空景象,乐章的第一主题就是以这种色调构筑起来的。
霍尔斯特以钢片琴、竖琴和小提琴琶音的大量运用,成功地渲染出一种迷茫的神奇景象。音乐从行板转入小快板后,在人声与弦乐器和声的伴奏下,单簧管非常柔和地呈示出第二主题。
为了取得他所需要的效果,霍尔斯特在总谱上特地注明了对合唱队的安排:“合唱队应置于舞台边邻近的房间内,房门要开着,直到全曲的最后一小节,这时门要轻轻地、静静地关上。合唱队、门,以及可能需要的任何一些副指挥,都要用屏幕与听众隔开。”
(未完待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