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美学》: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的《美学》: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第1张

        黑格尔三卷四本的《美学》又称《美学讲演录》,乃黑格尔哲学、美学思想趋于成熟时期的作品,其为代表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称得上成体系的美学专著。《美学》蕴含着丰富的文学美学理论思想,别林斯基、泰纳、勃兰兑斯等皆受其影响,狄尔泰的历史主义、克罗齐的个别洞见也源出黑格尔。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分为三大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美学是精神哲学的一个阶段。在这一体系中,在全书序论中,黑格尔就明确美学就是艺术哲学,这意味着其范围是研究艺术美,而非自然美,并惊世骇俗的称道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这是因为,黑格尔主张“理念就是世界的实体”,而自然不过是浅近的客观。因此,黑格尔与康德一样,认为艺术和美属于“感官、感觉、直觉、想象力”的领域,因此,艺术哲学又可称之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按照黑格尔的哲学推演,绝对理念经历了从低到高的艺术、宗教、哲学三个发展阶段。黑格尔认为,艺术同宗教、哲学一样,职责在于“认识和表现神圣性、人类的最深刻的旨趣以及心灵的最深广的真理”,但区别在于,艺术的任务总是以感性形式来表现理念。在第一卷《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中,黑格尔按此逻辑,提出其美学体系的基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黑格尔看来,美的理念与现实形象融为一体,或者说:“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觉形象。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因此,一方面,它不是独立的形而上抽象的东西,而是与具体现实相融合的整体。黑格尔虽然区分了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但是二者是统一的,正如他所说:“艺术作品所提供观照的内容,不应该只以它的普遍性出现,这普遍性须经过明晰的个性化,化成个别的感性的东西。”另一方面,艺术作品的感性因素也非单纯的物质存在,而是感性事物的纯粹显现。换言之,艺术作品中的感性事物必须经过心灵化,作为一种观念性的东西呈现给心灵看。因此,艺术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艺术作品实际高度,取决于理念与感性形象相互融合的程度,艺术再其发展过程中就表现为历史上的不同的艺术类型和不同的艺术种类。因而,按黑格尔在第二卷《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中的描述,可分为象征性艺术(物质支配精神)、古典型艺术(物质、精神协调一致)和浪漫型艺术(精神支配物质)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艺术种类与之相应:象征型艺术的建筑、古典型艺术的雕刻,浪漫型艺术的绘画、音乐和诗歌。

        黑格尔将象征型艺术视作一种前艺术,是过渡到真正艺术的准备阶段,在此阶段,理念本身较为抽象,尚未找到合适的表现形式,因而只是随意抓取外在于理念的形象,并不能与感性形象融为一体。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将隐喻、意象等归于象征型艺术之下。

        在黑格尔看来,在古典艺术中,实现了理念与感性形象的互相渗透和契合,其关键在于内容已经具体化为明确的自觉的个性,为了表现这种个性,就必须用生气灌注人的躯体,因为只有人的形象才能以感性的方式把精神的东西表现出来。因而,黑格尔将古希腊雕刻和神话视为古典型艺术的典范。然而,诸神并非真正的精神,一旦精神的发展脱离躯体而转向了内心世界,古典型艺术便为浪漫型艺术取代。

        因此,黑格尔认为,浪漫型艺术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相应的形式是精神的主体性,亦即主体对自己的独立自由的认识。然而,这样却又破坏了理念与感性形象之间的和谐,绘画、音乐、诗歌因此跃居艺术主流。

        然而,精神与感性形象的分裂,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分裂,不仅导致了浪漫型艺术的解体,也导致了艺术本身的解体。黑格尔指出:艺术从此一方面只能描绘单纯的平凡的现实,按照事物本来的偶然个别性和特殊细节把它们描绘出来,它的兴趣只在于凭艺术的熟练技巧,把这种客观存在转化为幻象;另一方面转到相反的方向,即转到完全主观的偶然性的掌握方式和表现方式,转到所谓‘幽默’,通过巧智和主观幻想游戏去对一切现实事物加以歪曲颠倒,最后就走到艺术创作的创造力高于一切内容和形式的局面。最终引向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艺术终结论并非是黑格尔否认艺术的价值,而是其理念本身发展的必然逻辑,理念必须回归观念本身,即由艺术走向宗教。

        诚然,黑格尔的分类方法虽然也是借鉴了前人的成果,但更多则是自己美学体系的历史演绎。因此,在第三卷《各门艺术的体系》中,他详尽的描述了各门艺术的特点。在黑格尔看来,建筑所使用的材料是完全没有精神性的物质,它的形式是简单的对称关系,因而与精神的内容意蕴尚处于对立状态,只能暗示出心灵的活动。雕塑虽然也使用固定的材料,但却把感性素材塑造成人体的理想形式。不过,只有通过绘画、音乐和诗歌,才能表现多样化的心灵生活和情感体验。绘画已使艺术摆脱了物质完全占据感性空间的情况,把三维空间简化为二维空间,它所使用的色彩也是较为观念性的,这样便能够把精神的内容表现得晶莹透彻。音乐则完全排除了空姐的广延性,它的材料是在时间上承续的声音,从而使心灵的全部情感在它的声音中得到表现。黑格尔把诗歌看作是“绝对真实的精神的艺术,把精神作为精神来表现的艺术。”因为诗歌的内容是精神性的,其媒介和表现形式也是精神性的。

        在黑格尔看来,史诗是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而《荷马史诗》则是艺术典范。史诗的特点在于其客观性,黑格尔强调:“为着显示出整部史诗的客观性,诗人作为主体必须从所写对象退到后台,在对象里见不到他。表现出来的是诗作品而不是诗人本人……伟大的史诗风格的特征就在于作品仿佛是在自唱歌,自出现,不需要又一个作家在那里牵线。”不过,史诗的风格已经离开了,他洞见道:“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环境,依存在特殊的历史的和其他的观念和目的。”真正的史诗属于英雄时代,一旦脱离这一时代,任何人创作的史诗都不成气候,无论是《尼伯龙根之歌》还是《埃涅阿斯纪》。

        与史诗不同,抒情诗的特点是主观性,即抒发诗人内心情感。他指出:“抒情诗的内容是主体(诗人)的内心世界,是观照和感受的心灵,这种心灵并不表现于行动,毋宁说,它作为内心生活而守在自己的家里。所以抒情诗采取主体自我表现作为它的唯一的形式和终极的目的。它所处理的不是展现为外在事迹的那种具有实体性的整体,而是某一个反躬内省的主体的一些零星的观感、情绪和见解。”在黑格尔看来,正因为抒情诗人沉溺于自我表现,所以,我们无法通过某一首抒情诗来窥见其民族精神,只有通过全民族的全部抒情诗作品,方能将该民族的旨趣和观念表露无疑。

        黑格尔将戏剧视为诗歌乃至一般艺术的最高峰,这是因为,一方面,戏剧实现了史诗的客观原则与抒情诗的主观原则的统一,它既像史诗那样把完整的动作情节摆在眼前供人观照,又像抒情诗那样以人物的内心生活作为行动的原因和动力。另一方面,戏剧动作必然要涉及情境与人物性格之间的冲突,它最适合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加以解说。黑格尔将戏剧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在黑格尔看来,悲剧的本质就是冲突,而造成冲突的根源不是罪行或偶然性的灾祸,而是具有一定片面性的道德力量。黑格尔指出“基本的悲剧性”产生于“对立的双方各有他那一方面的辩护理由,而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的,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因此,双方都在维护伦理理想之中而且就通过实现这种伦理理想而陷入罪过中。”简言之,悲剧双方各执真理一端,而他们通过相互否定和破坏的方式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因而陷入相互冲突的悲剧之中,通过他们的悲剧性毁灭,个别特殊性的消失,最终在更高的层面,经由永恒正义而调停。最能说明这一理论的是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和埃斯库罗斯的《复仇女神》。黑格尔发现,古代悲剧侧重于表现伦理力量之冲突,而近代悲剧如《哈姆雷特》注重表现人物主体方面的内心生活(思想、性格)。

参考文献:

章启群《新编西方美学史》

陈望衡、李丕显《黑格尔美学论稿》

哈比布《文学批评史:从柏拉图到现在》

杨冬《文学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

主要是著名的文学都是那个时期的,所以我们了解的也多是那个时期的,然我们误以为18、19世纪的小说都爱以“法国”和“英国”为题材或背景。

但其实也是那个时期的背景有关。

一、产生背景

(一)政治经济基础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并且鼓舞了欧洲的许多国家加速了反封建的进程。但是革命后出现的局面却并非人们所期望的。在法国,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虽已确立,资本主义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其政权形式和政治体制频繁更迭,各阶层的社会地位也多次变迁,因此,社会矛盾极其复杂和尖锐;在英国,工业资产阶级、金融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的矛盾,劳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德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使得资本主义虽然有所发展,但整个国家仍然处于分裂和落后的状态;在俄国,统治阶级对内残酷剥削和压迫人民,对外进行扩张,并且镇压法国革命和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国内农民革命风起云涌,革命贵族十二月党人也举行了起义……法国大革命后的欧洲现实引起了人们普遍失望的情绪,浪漫主义由此而产生。

(二)思想理论基础

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也同浪漫主义文学关系密切。在当时,德国的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哲学十分流行,他们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天才、灵感以及人的理性自由和精神力量,从而对浪漫主义强调主观精神和个人感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但不主张政治斗争,幻想通过阶级调和、阶级互爱来代替社会斗争,消灭阶级对立,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他们的思想对浪漫主义否定现实、憧憬未来提供了思想基础。

(三)文学基础

浪漫主义的产生有其坚实的文学基础。法国作家卢梭崇尚自然,主张个性解放、自由想象、直抒胸臆,写下了著名的小说《新爱洛伊丝》;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强调感情的力量,同情农民的贫困,诅咒炫耀门第和权势的人,表现出悲天悯人的情绪;德国的歌德提出“古典诗和浪漫诗的概念”,认为古典诗和浪漫诗的基本区别是客观和主观的区别,而席勒也阐述了“素朴的诗”(古典主义)和“感伤的诗”(浪漫主义)的区别在于“尽可能完美地模仿现实”和“把现实提高到理想”……这些都对浪漫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主要特征

浪漫主义作为一个具有共同的政治经济基础、思想理论基础和文学基础的诗歌流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偏重表现主观理想,抒发个人情感

黑格尔曾经说过:“浪漫型艺术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相应的形式是精神的主体性,亦即主体对自己的独立自由的认识。”浪漫主义作家由于不满现实,将崇高的精神生活看作是同鄙俗的物质生活相对抗的有力武器,因而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来表现主观理想。他们进行创作时往往不是根据客观存在的现实,而是根据自己内心世界的感受来写的,按照茹科夫斯基的话来说,浪漫主义诗人是“透过自己心灵的棱镜”来看待生活的。因此,他们感到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诗歌创作是一种束缚,于是将情感、想象和创作自由放在首位,强调“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是“对理想真理的探索”(乔治桑)。

(二)歌颂大自然,诅咒城市文明

资本主义发展物质文明的结果之一便是城市的工业化,这种现象令浪漫主义感到十分厌恶,他们响应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将现实的“丑”和大自然的“美”来对比,极力讴歌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大自然在他们的眼中是无所不在的神,是精神的避难所,因此常常作为精神的某种象征而出现,寄托着浪漫主义作家对现实的诅咒和对自由的憧憬,例如,普希金的《致大海》,拜伦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三)重视民间文学

浪漫主义作家认为民间文学没有受到城市文明的污染,继承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想象丰富、感情真挚、语言淳朴、通俗易懂、形式自由等特点,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同时也有利于唤起被压迫民族的觉醒,因此他们对民谣和民间传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内容到形式都加以借鉴,对浪漫主义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追求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

为了打破古典主义文学日益显现出的僵化与沉闷,浪漫主义作家喜欢选取古代或异域的题材,通过对比、夸张、巧合的手法,描述离奇的情节,塑造超凡脱俗的人物形象,以达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这一点在雨果的创作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三、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一)德国文学

18世纪末,浪漫主义文学最先出现在德国。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一般分为早期浪漫派、中期浪漫派和后期浪漫派三个阶段。

1789年,德国早期浪漫派的代表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与他的弟弟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一起在柏林出版了《雅典娜神殿》杂志,宣传浪漫主义的理论纲领,由此形成了一个以他们为核心的文学中心,史称早期浪漫派(或耶拿派)。他们提倡个性解放、创作自由,主张“诗人要凭兴之所至,不受任何狭隘规律约束。”

早期浪漫派的另一重要作家诺瓦利斯(1772—1801),原名弗里德里希莱奥波尔德封哈登贝格,是浪漫派理论的主要实践者。他的代表作《夜颂》(1800)共分六章,包括一些诗和散文片段,是他深情眷恋的未婚妻和他笃爱的哥哥几乎同时病逝之后写成的,诗人处在精神危机之中,只能在主观幻想中寻求理想和美的境界。

1805年,拿破仑的军队占领了德国,一些浪漫派十分关注民族的命运,他们聚集在海德堡,共同出版了《隐士报》,并致力于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史称后期浪漫派(或海德堡派)。后期浪漫派诗人的主要代表是阿尔尼姆(1781—1831)、布仑坦诺(1778—1842)和格林兄弟。阿尔尼姆和布伦坦诺共同编辑写了民歌集《男童的神奇号角》。雅科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俩共同编写了《儿童与家庭童话集》,为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霍夫曼、沙米索和海涅是后期浪漫派的代表。霍夫曼的作品想象力丰富,擅长心理分析,具有神秘、怪诞的色彩,后世的许多作家,如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爱伦坡、波德莱尔等都受到过他的影响。代表作《小查克斯》写的是一个丑陋的侏儒靠着三根魔发到处招摇撞骗,最后终于垮台的故事,对当时的德国现实作了犀利的讽刺。

沙米索既是诗人,又是作家。他的代表作中篇童话体小说《彼得史勒密奇遇记》(又译《影子的故事》)写的是贫穷的市民彼得史勒密出卖自己的影子给魔鬼,换得一个能够获得财富的幸福袋,结果不仅没有得到幸福,反而招致很多烦恼,最后,他扔掉幸福袋,得到一双神鞋,在研究大自然中找到了真正的幸福。

海涅也是在浪漫派的影响下开始走上创作道路的,他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诗歌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时期的重要诗人。他早期的诗歌创作以抒情诗为主,代表作为《歌集》,主要抒写爱情带来的欢乐和痛苦以及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感情真挚、意境优美,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中有不少抒情诗被作曲家谱成歌曲,在世界各地广为传唱,如《乘着歌声的翅膀》、《罗累莱》、《你好比一朵鲜花》等。政治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是海涅最重要的作品,将诗人1843年在汉堡的所见所闻以梦幻的形式表达出来,揭露和讽刺了德国的专制制度,同时也表达出对人类前途的希望。

(二)英国文学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其主要成就体现在诗歌方面,先驱人物是彭斯和布莱克。第一代浪漫主义的代表是“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1770—1850)、柯尔律治(1772—1834)和骚塞(1774—1843)。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城市文明毁灭了人类天性,造成尔虞我诈和自私倾轧,只有重新回到大自然中,才能恢复人与人之间的纯朴关系,使社会健康发展。因此他们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湖区,讴歌平凡、古朴的农村生活和自然景物,描写神秘离奇的情节和异国风光。1798年,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合作出版了《抒情歌谣集》,这本集子的出版标志着华兹华斯诗歌创作已趋成熟。1880年该书再版时,华兹华斯写了一篇序言,系统地阐述了他们对诗歌的主张。这部诗集和这篇序言从诗歌的实践到理论,开创了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新时代。在序言中,华兹华斯认为“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但这种感情又是“经过在宁静中追忆的”。诗的内容应是“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景”,诗的语言在运用时要能给普通事物以“想象力的色泽”,诗人应当是“人性的最坚强的保卫者,是支持者和维护者,他所到之处都播下人的情谊和爱”。

在诗歌创作上,华兹华斯实践着他的理论。他的诗大多歌咏自然,语言质朴无华,意境清新深远,形象生动感人,代表作主要有《丁登寺赋》、《序曲》、《不朽的征兆》、《孤独的收割女》、《杜鹃颂》等。

柯尔律治的诗作不多,主要有长诗《古舟子咏》、《克里斯特贝尔》和《忽必烈汗》,其特点是节奏鲜明,情感跌宕起伏,想象力丰富,具有超自然的神秘色彩。《古舟子咏》(又译《老水手谣》)是柯尔律治留下的唯一完整的长诗。诗中讲三位青年应约参加婚礼,其中一位在途中被一位老水手拉住,听他讲自己航海的经历。老水手说他的船一开始顺利航行,后遇到浓雾飞雪,一只信天翁给他们带来了平安,而老水手却在一种不可解的冲动下射死了这只吉祥鸟,于是大自然开始惩罚他们,南风把船送到赤道下困住,船上的人都陷入极度的干渴中,这时,老水手看见一条船的残骸驶来,上有两位女子骰子赌输赢,一个是“死亡”,一个是“死中生”,结果“死中生”赢了,她要下了老水手,于是别的水手都死了,唯独他活了下来,老水手感动于神的怜悯,为美丽而快乐的生物祝福。在他一觉醒来之后发现露水和雨水都降临了,死去的同伴们忽然能站起来操作,船儿又顺利前进。不过后来又经历了一次曲折,赎罪的过程才完结。最后,老水手告戒婚礼客:“热爱一切大小生命,祈祷才有效力。”青年听后,无心赴宴,他变得“更严肃,也更聪明了”这首长诗主题深刻,在道德、宗教、艺术、心理、环保等方面给读者以启示。

1817年,柯尔律治发表了关于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论著作《文学生涯》,在这本书中,他强调了想象的作用,认为“诗的天才以良知为躯体,幻想为服饰,行动为生命,想象为灵魂。想象与幻想的区别在于:“想象是一切人类知觉的活力与原物力”,是一种重新创造,而“幻想实际上只不过是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秩序的拘束的一种回忆。” 优秀的诗人才有想象力,普通的诗人只有幻想。这些理论对英国浪漫主义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是拜伦(1788—1824)、雪莱(1792—1822)和济慈(1795—1821),他们的诗歌对其他各国的浪漫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波西比希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卓越诗人,他具有叛逆精神,一生追求理想、追求真理。他的诗作语言朴素、想象丰富、音韵和谐,抒情性强,大多以自然、爱情和政治自由为题材,在诗中,他追求纯洁高尚的爱情,为被压迫者鸣不平,支持妇女解放运动,憧憬着一个充满光明与自由的理想社会。其代表作主要有《西风颂》、《致云雀》、《麦布女王》、《伊斯兰起义》等,而最能体现其思想精髓的当属《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该诗剧分四幕,写的是为人类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受天神朱庇特惩罚,被绑在高加索的山崖上,后来冥王击败朱庇特,大力士赫拉克勒斯使普罗米修斯获得自由,整个世界沐浴在一片爱的曙光中。雪莱在浪漫主义理论上也有所建树,他的文艺思想主要体现在《伊斯兰起义》、《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钦契》等作品的序言以及长篇论文《诗辩》(1821)中,在西方文艺理论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济慈(1795—1821)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向往古代希腊文化,幻想在永恒的美的世界中寻找安慰。他的诗歌形象生动、想象丰富,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和立体感,渗透出对自由的热爱,对真美的追求。其代表作有《希腊古翁颂》、《夜莺颂》、《秋颂》等,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诗人对美的向往。丁尼生、布朗宁、王尔德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受到过济慈诗歌的影响,我国现代诗人徐志摩、闻一多亦是他的追随者。

司各特(1771—1832)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诗人,同时也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他同彭斯一样热爱苏格兰的民间文学,于1802至1803年间编印了三卷《苏格兰边区民谣》。他的长篇叙事诗主要以苏格兰的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为题材,代表作为《玛密恩》(1808)。他的历史小说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对话生动传神,将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有机地结合起来,溶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为一炉,对后世的许多作家,如萨克雷、狄更斯、雨果、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等都产生过影响,代表作主要有《艾凡赫》(1819)、《昆丁达沃德》(1823)。

(三)法国文学

法国的浪漫主义形成于1820年左右,其先驱人物是夏多布里昂和斯达尔夫人,夏多布里昂以英国湖畔派诗人为师,斯达尔夫人则以德国文学为楷模,分别将英、德浪漫气质引入法国,在德国和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夏多布里昂的中篇小说《阿达拉》(1801)的问世,标志着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阿达拉爱上了青年夏克达,但是由于阿达拉是基督教徒,夏克达是异教徒,他们不能结合,最后,为了不背叛上帝,阿达拉服毒自杀,临死前她叮嘱爱人日后要皈依基督教,并约定死后在天国相见。他的另一部中篇小说《勒内》是《阿达拉》的续篇,写的是法国贵族青年勒内刚一出生,母亲就去世了,家人都嫌弃他,只有姐姐亚美丽和他相依为命。后来,姐姐又坚决要求出家修行。当勒内送她进修道院落发的那一刻,她吐露了真情:原来,她对弟弟产生了爱情,因此两人必须分手。从此勒内孑然一身,孤独忧郁,到处漫游,曾经远涉重洋,逃到美洲原始森林中寻找安慰,最后在基督教中找到精神的归宿。这部作品发表后影响很大,忧郁被称为勒内式的“世纪病”,因此勒内是欧洲文学第一个表现出“世纪病”特征的浪漫主义“英雄”的形象。

斯塔尔夫人的论著《论文学》(1800)和《论德国》(1813)为法国的浪漫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两部著作中,她分析了文学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确立了社会学文学批评的方法,开启了法国实证主义文学批评的传统。她将欧洲文学明确划分为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两大类: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诸国文学和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兰西文学属于南方文学;英国、德国、丹麦和瑞典的文学则列入北方文学。在这里,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是作为古典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同义语出现的。通过对两种文学的比较,她态度鲜明地赞美北方文学是“土生土长的文学”,是有“无穷无尽的灵感源泉”的文学,是“唯一可以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文学”,对法国浪漫主义最终战胜古典主义,走上历史舞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她的两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黛尔芬》(1802)和《柯丽娜》(1807)描述的是才华出众、追求个性解放与爱情幸福的女性被社会偏见吞噬的悲剧命运,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了她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1869)善写爱情和自然,他的《沉思集》(1820)是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篇之作。另一位诗人阿尔弗雷德维尼(1797—1863)以写哲理诗著称。他的《古今诗集》(1826—1837)、《命运集》(1864)宣扬孤傲坚韧的精神,表现出不满现实、悲天悯人的思想。在他的后期诗作里,对未来的憧憬处处可见。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也是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戏剧家、小说家。他发表的《〈克伦威尔〉序言》(1827),成为浪漫主义的理论纲领,其剧本《欧那尼》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详见专节)

乔治桑是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她感情丰富,热爱大自然,喜欢用理想主义的目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特别是在接受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后,她的小说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闪耀着乐观、明快的色彩,主要作品有:《康素爱萝》(1842—1843)、《安吉堡的磨工》(1845)、《魔沼》(1846)。

(四)俄国文学

19世纪初,在西欧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应运而生。茹科夫斯基是俄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第一位抒情诗人,他的诗歌受感伤主义思潮的影响,充满神秘色彩,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对俄国诗歌的形式和格律的革新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发挥了重大作用。十二月党诗人和普希金把俄国浪漫主义文学引上了为人民解放运动服务的道路,创作了大量富于革命激情和爱国、民主情绪的政治抒情诗。他们的创作从民歌中吸取营养,常借历史人物和民间传奇抒发自己的献情,讴歌反专制、争自由的理想。30年代,莱蒙托夫继承了浪漫主义诗歌的传统,创作出一系列谴责专制暴政,追求个性解放的诗篇,如长篇叙事诗《童僧》(1839)和《恶魔》(1829—1841)。在小说《当代英雄》中,他塑造了继奥涅金之后的第二个多余人形象毕乔林。

(五)东欧文学

在德、英、法首先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迅速传播到欧洲各国,终于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全欧性文学思潮。在东欧,浪漫主义的兴起与19世纪初蓬勃开展的民族复兴、民族解放运动有密切联系,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和鲜明的民族色彩,出现了以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和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他们的诗歌不但具有鲜明的爱国民主思想倾向,而且富于民族特色和民间文学色彩,生活气息浓厚,抒情性强,在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中别开生面。密茨凯维奇的长诗《先人祭》第三部抨击沙皇侵略者的血腥屠杀,揭露波兰贵族卖国求荣的丑恶嘴脸,颂扬了爱国志士的顽强斗志。裴多菲的叙事诗《雅诺什勇士》塑造了一个理想的英雄,反映了匈牙利人民的希望和要求。《自由与爱情》是诗人歌颂自由的最强音,在世界各国人民中代代相传。

黑格尔:艺术的三大类型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黑格尔认为,艺术是普遍理念与感性形象、内容与形式对立统一的精神活动。但这两个对立面的完全吻合只是一种理想,事实上,它们只能有不同程度的吻合。因此艺术就分为三种类型: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而每种类型之下又可分为若干种类,如建筑、雕刻、绘画等。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艺术类型和种类。

黑格尔:艺术的三大类型

象征型:

在这一阶段,人们不能将朦胧认识到的理性观念用合适的感性形象来表现,只能用带有神秘色彩的象征符号来代替。象征型艺术的产生原因是人类精神内容本身还是抽象的,理念尚未达到主客体统一,其一般特征是用形式离奇体积庞大的事物来象征理念,因而往往产生崇高感,而非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美感。原始时期,人们用木与石塑造的形象多是暗示了某种理念在其中,诸如图腾的象征,原始崇拜与早期图腾艺术。

古典型:

在这一阶段,精神达到主客体统一,精神内容与物质形式完满契合,理性观念可以通过感性形象来明确表达。就内容与形式一致的方面来说,古典艺术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的古典艺术是希腊的雕刻。希腊雕刻所表现的神不像象征型艺术那么抽象,神总是作为人来表现,因为人是自在自为的,是理念最适合的表现形式。在人体形象中,神的普遍性转化为个别性,但神还要维持其普遍性,即“静态“。因此,古典艺术最大的特点在于静穆和悦,“单纯的高贵,静穆的伟大”。而雕刻最适合于表现这种静穆,因为雕刻只表现静态而不表现动作。

浪漫型:

由于精神是无限的,而人的形体是有限的,因此导致了古典艺术的解体。有限的物质形态无法继续完满表现精神,所以精神又回到了心灵世界。它与象征型艺术是两个极端:象征艺术是物质溢出精神,而浪漫艺术则是精神溢出物质,是较高水平地回复到内容与形式的失衡。典型的浪漫艺术是近代欧洲的基督教艺术。由于精神回到心灵世界,即人回到自我,因此浪漫艺术主观性很强,主要体现个人的意志和愿望,表现人内心的冲突,是动作和情感的冲动,与古典艺术的静穆相反。浪漫艺术表现分裂的灵魂,因此古典主义所力求避免的痛苦、丑陋、罪恶等事物反而成为浪漫艺术的主要内容。浪漫型艺术典型的代表是绘画、诗歌这些艺术形式。这也暗示了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里诗歌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总结:

随着艺术的发展,物质因素越来越少,精神因素越来越多。精神继续发展,开始不能通过艺术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因此,艺术要让位于哲学,即通过概念的形式来认识理念。但黑格尔同时认为,艺术并非绝对会灭亡,小说是种具有无限生机的新艺术形式。黑格尔艺术史发展看法的进步性在于肯定艺术的发展以及与一般社会情况相联系,但局限性则在于将艺术的发展看做精神克服物质的过程,并且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如东方为西方做准备,西方又为普鲁士做准备。

这么看来,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像属于哪种艺术的哪种类型,现在应该清楚了。大卫雕像以形式与内容的匹配成为黑格尔所说的古典型艺术的代表之一,而更加典型的应该是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雕像,因为黑格尔推崇的代表是古希腊的雕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638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3
下一篇2023-07-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