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张

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本课要求写的12个字。

2、有感情地诵读诗词,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瑰丽神奇。

3、背诵课文积累古诗词佳句,有诵读古诗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识字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二、合作交流

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三、品读感悟

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四、巩固延伸

1、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2、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

练习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自读识字

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合作交流

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三、品读感悟

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四、巩固延伸

1、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2、指导书写。

“柳”左右结构,“窗”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学生描红练写。

3、背诵课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

《不懂就问》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不懂就问》(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对于这个课题,你是怎样理解的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有了不懂的问题就要及时地问,及时地解决。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中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小组内互帮互学,

2学习生字:用旧字加偏旁方法记——私、诵、思、例、段、糊、涂、吓、晃、呆、鸦、厉。重点讨论一雀、既、养怎样记。

3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组内互读,读通、读顺。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请你再来读一读课文。看看从课文中你都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从哪句话读懂的找出来自己读一读。

(1)当学生答道“知道了孙中山养成了不懂就问的好习惯”时,出示:

先生讲得很仔细,大家听得很认真。从此,孙中山一有不懂的事情,就主动地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①谁能再来读一读(指两三名学生读一读)

②你能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吗

③让学生观察这段话用了几种标点符号,反复地读一读,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一样。

④我们认识了逗号与句号,从现在开始再写话时要正确地运用逗号与句号。

(2)你还知道了什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讨论: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1)学生提出课文中不懂的地方,全班讨论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由教师解决。

如当学生提出为什么“孙中山的提问把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昵”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读第1、4自然段。

A由学生解决问题:因为在私塾里,从来没有人敢向先生提问题,而且先生也很严厉。

B你是从哪儿体会到先生是很严厉的(学生读课文中的句子:孙中山壮着胆子站起来、同学们吓呆了、先生厉声问道)

(2)对于课文中不懂的地方你是怎样做的指名说一说。(肯定那些在书中做记号的学生。)

(3)在以后的读书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你可以用你自己喜欢的记号将它们标出来,这样能方便问题的解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4)评议:刚才同学们提了很多的问题,你要动脑筋想一想在这些问题中,哪些问题是重要的,哪些问题不重要,今后学习课文时就会提问题了。(培养学生善于提问题的能力)

4学习了课文,我们对孙中山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现在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指名说一说。

四、作业设计。

请你任选其中的一个作业:

1你还知道孙中山先生的哪些事讲给我们听听好吗

2我们都知道周恩来先生小的时候说过:“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你还了解哪些伟人小时候读书时发生的事请你找资料说一说。

3在我们周围也一定有一些学习上表现特别突出、值得你学习的同学,你发现了吗能说说他们是谁吗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雷雨》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时的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有感情地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3、感悟雷雨前的景物是怎么样变化的。

学习重点

1、会认记本课时的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学习难点:感悟雷雨中的景物是怎么样变化的。

审美视点:情景美,创造美

课前准备

1、反映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课件。

2、生字词卡片。

3、学生自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直接读课题,雷雨小朋友都见过吧,谁能说说。

2、刚才大家说了很多自己看到的雷雨的景象,作者也把他观察到的雷雨写进了课文里,让我们一起走进18课,感受感受作者笔下的雷雨吧。

二、识字

1、作者到底写了雷雨的哪些景象,请小朋友自己读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生字的字音,不认识的字请教你的同桌。

自读课文

2、出示句子:刚才小朋友读得非常认真,生字这个拦路虎消灭没有老师从课文里选了4个句子,看水能字音读准,句子读通。其他的小朋友可要听仔细了,看他的字音读准没有,句子读通没。

自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出示生字:生字在句子中能读准,单独出现还能读好吗

同桌互读──男女赛读

4、记字形:生字朋友的名字读准了,样子记住了吗怎么记的

5、巩固生字:

(1)自读生字卡上的词语,分大组组词

(2)在生活中识字

三、学习课文

1、分大组赛读课文

2、边读边想围绕雷雨,你读的这个部分写的是雷雨什么时候的景象

指名回答(板书:前中后)

3、品读课文:想不想欣赏一下雷雨的这三个不同的景象(板书:)

雷雨前:

(1)出示课件: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板书:乌云、大风、闪电)

(2)从你看见的,听见的,感受到的,你认为这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3)刚才大家看了,说了雷雨前的景象,现在我们读一读作者写的雷雨前的景象,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什么

自读课文──指名回答──谈体会──齐读

(4)小结:是呀,雷雨前的天气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黑沉沉的乌云像巨石一样压下来,狂风席卷大地,闪电、雷声也不甘示弱,赶来凑热闹,多可怕的气氛呀,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来告诉大家,让老师也感受到。齐读1──3自然段。

雷雨中:

(1)出示课件:不一会,雨下起来了,这时你听见了什么(板书:雨)

(2)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请自读4──6自然段。

(3)读了第二部分,你感受到了什么

(4)小结:是呀,雷雨由大变小,真是变化莫测!

(5)让我们一边听雨声,一边带着刚才的感受读一读4──6自然段。

雷雨后:

(1)出示课件:渐渐地,雷声、雨声都小了,一场雷雨很快结束了,雨后的景象又是怎样的谁能说一说(板书:彩虹)

(2)是呀,万物经过大雨的洗刷,一切都变得那么清新,花儿开了,小鸟,小青蛙欢快地唱着歌,如果你现在就是这个小朋友,你有什么感受

(3)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7──8自然段,看谁能读出雷雨后那美丽的景致。

(4)小结:雨过天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

四、拓展

1、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欣赏了雷雨前、中、后的不同景象,感受到了它们不同的特点,相信这神奇的大自然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雷雨这么神奇,春雨、秋雨、冬雨又是怎样的谁能说一说。

2、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幅永远也读不完的书。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不过,只有细心的孩子才能感受到,你们愿意做个细心的孩子吗让我们一块去观察,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写成观察日记吧。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

《找春天》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会认9个字,会写9个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调动学生主动去观察、发现。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投身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观察发现的习惯。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三、说教法

1、自主识字法

新课程的识字教学重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教师不以零为起点,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打破以往传统的老师教读学生跟读的做法,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学习、积累,已掌握了不少识字方法,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自主识字,在课件里直观的书写演示和设计精巧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识字任务。

2、情景教学法

美丽的春天多姿多彩,要让学生能感受到这春天的美好,在教学时,采用优美语言,为学生创设一个春天的场景,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让学生欣赏各种春天美丽的画面,体会春光的美好,再用优美欢快的歌曲帮助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把音乐美与语言文字美图画美融合于一体,让学生在美景中赏读课文。

四、说学法

朗读感悟法

阅读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而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因此,淡化教师的讲,让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合作读、赏读等多种形式来理解感悟课文是本课主要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悟春天。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学生如果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他就能自觉的排除多种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

上课伊始,我是这样导入的: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这时课件出示动画的,用美丽的,可爱的动画,引起学生的注意。(点击画面,出现动画)我们必须留心观察,才会发现春天的脚步。而我们,总会抑制不住内心的欢喜,睁大双眼,敞开心扉,去寻找春天。板书:找。课文中有几个孩子,冲出家门,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寻找春天吧!这时候的孩子们,已经被那精美的画面深深吸引,再加上教师语言的引导,个个跃跃欲试,也想一起去找春天,很顺利的把孩子们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这时教师再把板书补充完整,让学生齐读课题:找春天。

(二)初读课文、认写生字。

在这个环节,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觉得难读的字做个记号,在语言环境中识字,通过大屏幕出现生字,(点击出现生字画面),让学生边认读边交流识字方法,可以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识字,如加偏旁、去偏旁、换偏旁、熟字变形、找规律、分解字形等,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如:猜谜语、编儿歌、比动作、引用同学或家人的姓名等方法进行识记。运用课件的演示,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随着孩子们大声的朗读,一个个生字完整的出现,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自主的寻找出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在学完生字以后怎样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巩固生字呢,这时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来帮助学生轻松的解决这个问题。一只只忙碌可爱的小蜜蜂,要到花园去采蜜,可是今天的采蜜要聪明的小蜜蜂才会有收获,利用奥斯韦尔制作的这个游戏,可以让孩子们利用鼠标把一只只小蜜蜂拖到花上,如果找对了和小蜜蜂身上的词语相对应拼音的花朵,小蜜蜂就会快乐的开始采蜜。如果找错了,小蜜蜂只好又飞回到原处。这样不仅加强了演示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识字任务。

至于写字,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写字要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独立完成写字任务,教师只作点拨、指导。通过课件出示难写的字:遥、摇。用形象直观的演示,加深学生的印象,正确书写生字。在不知不觉的教学中,就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三)赏读感悟,体会感情。

在这个环节中,重点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如:齐读,自由读,小组讨论读等,让学生谈谈你感受到“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春天的呢从“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个句子中又体会到什么课文中的小朋友们找到的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在小组中把小朋友们找到的春天画下来或写下来。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

带着欣喜的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通过播放春天景色的录像,(点击出现视频画面),在悠扬的乐曲中,在美丽的画面中,出现找到春天的情景,配乐朗诵: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都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还眨呀眨的。

这是怎样的一幅山花烂漫,百鸟争鸣的美景啊,春天悄悄来到了,小朋友们留心观察,发现了春天的踪迹,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春天其实就在小朋友们的眼睛里。(点击出现音乐画面)通过欢快优美的儿童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孩子们跟着唱,跟着跳,尽情展示自己快乐的心情。整个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最热烈。(点击出现课文画面)在这种心情下,再让学生朗读全文,把朗读、理解、感悟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自由、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整篇课文的教学,我尽量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音乐的美,图画的美,让学生体会到春光的美好,陶冶了心情,帮助学生较好的感悟课文的内容。

六、说板书、练习。

本课的板书采用了简笔画的设计,把孩子们找到的春天一一展现,给学生描绘出一幅春天美丽的景色,充分给学生以美的体验。在读课文以后,让孩子们来进行补充、添画,这样的板书,既归纳本课的重点,同时起到引背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在学习中得到展现自我的机会。

练习是让学生在“采蜜本”上选择本课里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进行摘抄,再写一两句赞美春天的句子。目的在于有意识的指导学生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扩展课内学习的内容。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动手做做看》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10个生字,会正确书写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读好课文,并会根据课文情境想像伊琳娜听了朗志万的话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3、使学生初步懂得“不能迷信别人说的话,凡事都应该自己动脑筋思考或实践一下,科学发现就是从我们身边开始的,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习重点认读、会写文中生字;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意识,培养探究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

教师拿出一个装着大半杯水容器,问:现在我要将这个苹果放入杯中,你们猜想一下,会有什么变化假如放入别的东西呢

二、探究问题,学习生字

1、提出疑问:可是,有位叫朗志万(板书并随即学习生字“朗、志”)的法国科学家却提出了这么一个奇怪的问题:(出示)

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

(1)这个问题很长,谁能把这么长的问题读清楚结合学习“漫”。

(2)如果当时你在场,听了这个问题,会怎么想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了解孩子们的想法,为下一步教学做准备。)

(3)想不想知道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回答科学家的问题的(引导读书,找一找文中小朋友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

(4)反馈,引导深入理解。出示:

一个小朋友说:“因为金鱼身上有鳞。”

另一个小朋友说:“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有说对,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她回到家里问妈妈。

①想一想,当时,他们三个人说话的语气,然后读一读。

②汇报朗读,并结合“鳞”、“伊琳娜”四个生字的教学。

你赞同谁的观点并说说理由。(打开学生思路,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

(5)学习妈妈的话,理解其中的含义。出示:

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①读好妈妈的话。

②说说对妈妈话的理解。想一想,妈妈为什么要这么说

(6)了解伊琳娜的实验结果和教授这样问的目的。

①读第五节,尤其读好“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一句结合学习“哎”字。

②读好伊琳娜生气时说的话,体会她当时的心情。结合学习“哄骗”一词。

③读读科学家的话,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

出示: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伊琳娜听懂了科学家的话,你听懂了吗

(7)平时你怀疑过大人说的话吗为什么怀疑(结合对学生的“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意识”的培养。)

2、复习巩固生字,练习复述故事:

(1)看板书认读生字词语:朗志万伊琳娜

漫鱼鳞

哎呀哄骗

(2)试一试用上这些词语,说说今天学的故事。

三、小结提升

1、表扬同学们这节课的课堂表现。

2、谈谈老师与同学们学了这一课的收获。

3、能告诉我你们的收获吗(根据孩子们的发言,加以整理学习本课所得,出示单元提示,再一次认识“做生活有心人,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发现,去创造”的道理。)

四、练习书写

1、看田字格,说说自己难以写好的字或想提醒其他小朋友注意的字。

2、每个字写一个,教师巡回检查,抓住典型讲评。

3、完成其余生字的书写。

弃妇》被收在作者李金发的第一本诗集《微雨》里,表现李金发式的厌世:"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脑能深印着",这就是李金发的诗所象征的形而上性和神灵性。与别的象征不同,李金发诗所象征的往往是形而上的东西,神秘的和神灵的东西,这是为象征主义对于世界的理解所决定的。另外显示出诗句中想象的新奇性,而这种新奇的想象已经与浪漫主义的想象很不同了。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这三行诗很富于表现力,几笔就描绘了忧伤和烦闷的氛围。《弃妇》这首诗主要写了三个意象:蚊虫、游蜂和夕阳,并用这三个意象抒写了弃妇的清白、哀戚和烦闷。弃妇这个形象也象征着诗人自己所受的种种社会压迫和厌世的心态。

作为象征派诗歌,《弃妇》这首诗具有与其它类诗很不同的特点。"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诗中暗示的指向,是内在生命,是象征主义哲学所理解的人的内在生命,而与通常的诗的暗示很不一样了。《弃妇》的创作受到唯美主义思潮的浓重影响。李金发当时认为艺术是不顾道德,也与社会是不同的世界。所以他的美的世界,是创作在艺术上,不是建设在社会上。他的思想是颓废的、神奇的,他的为人是厌世的、远人的。在《微雨》诗集"序言"中,李金发曾说:"中国自文学革新后,诗界成为无治状态,对于全诗的体裁,或使多少人不满意,但这不要紧,美能表现一切"。这首诗运用了"诗的语法"上的创新,即意象之间联络上的创新,而这种创新往往被看成是不通顺。这使得传统诗的读者读它时,不大习惯,感到费解难懂。其实这却是作者在艺术上的创新,是象征派诗歌传到中国后的最大特点。

1 关于友谊的现代诗,自创

第一次牵你的手,心涌出一股暖流,歌声融入心海里,愿爱天长和地久!一颦一犀一笑容,一情一思一痴心。

花淀花榭花为径,云飞云散云为彩。 水注水流水为露, 缘聚缘散缘为因。

有份无份都是份,生随死守生死随。哪天,我走进你家大门。

满园芬芳,那淡淡的兰香,随风飘入沁人心房。 蝶儿飞飞,兰花朵朵,架起了那友谊的桥梁。

漫步在幽雅文静的花径小道,你那动人的影子,走进了我的视线。 慢慢靠近,在那相会一刻,你我伸出了那温热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心中热血沸腾,那千年的等候,就为这相会的一刹。 我们手牵手走出家门,彼此走入心房。

叙说在花前月下,畅谈那彼此的倾心之情。 你那温柔的眼神,深情的目注。

烙进我的记忆,今生彼世,难以忘怀。 让爱停留,让爱永驻。

让这份浓浓的爱天长地久!!! 是谁撩动那根琴弦,让人浮想连篇。 是谁投掷了那一枚情弹,炸进了冰冷的心坎。

让热血沸腾!冲出世俗,进入那无尽的爱河, 沐浴着人间至真至情的挚爱。 花为你放,鸟为你唱,唱起那优美的百灵曲。

蝶为你舞,舞出那梁祝生不同床死同穴的豪情壮举! 是谁在轻风上飘荡,是谁在白云间了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264623866望。 月老为之动容,吴刚为之捧酒。

嫦娥献上一舞,观音为之洒下那一串清润的甘露。 祝福人间至真,至善,至情,至性,至美的爱。

我来到你身旁,想你了! 我心飞翔!!!带去了浓浓思恋和祝福!周未了,不知你安好。 分别虽短暂,如隔三秋。

那淡淡的花香,沁人肺腑。 让人难忘,那陈陈芬芳幽香,飘行万里,也不断,不散。

有人说,冬天不适合分手,因为冷,人与人之间需要牵手和拥抱。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一双温暖的手,互相取暖,互相鼓励,而无论是春夏秋冬哪个季节牵手,多么温暖的一个词啊,牵手,多么温暖的一个动作啊。

在我们很小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牵着我们的手,教我们学步,直到我们能自己独立的走路。这样的牵手叫做亲情。

读小学了,老师说,同学们要手牵着手一起排队走哦。这样的牵手叫做友情。

等我们再大一点,读中学了,女生就开始拉着女生的手一起走路,逛街,偶尔,有男生偷偷地拉着女生的手在学校大大的操场上 一圈又一圈的散步,聊天。这样的牵手,叫做纯情。

上大学了或者工作了,大男孩就紧紧的拉着身边女孩子的手一起 压马路了,在十字路口,男孩更是小心翼翼地把女孩小小的手 放在掌心里,护着女孩过马路。这样的牵手叫爱情。

结婚了,来自两个不同环境不同世界的人,在那一句“我愿意”的誓言后,便开始了一生一世的牵手。于是,我们给爱人一个亲昵地称谓叫做牵手。

当时间流逝,不再年轻的时候。我们在蓝蓝的天空下,在绿绿的草地上,牵着老伴那饱经沧桑甚至有点粗糙的手,轻轻地哼唱:“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的哪里都去不了,你还依然是我手心里的宝”。

这样的牵手叫做“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在弥留之际,我们牵着彼此的手,微笑着流泪,幸福地告诉对方:“来世,来世我们再牵手,好吗?”这样的牵手叫做生生世世,不离不弃。

在我心怀感恩地写着这些温暖的文字的时候,突然就想到最近放的很多的一首歌有一种爱叫做放手>,里面有一句“为爱放弃天长地久”。感觉鼻子有点酸酸的。

放手了,是不是也叫一种爱呢? 或许,在爱的时候契机不对,对象不对,那么,放手对彼此而言的确是一种解脱。也惟有放手,才能找寻到心里真正的所爱,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但是,如果放弃的是真爱呢?那么,等到白发苍苍的时候,会不会后悔的老泪纵横呢?所以,当相爱的两个人想要放生的时候,请再牵一牵手吧。如果在牵手的时候还有舍不得,还有依恋,还有爱,那么,就请不要放手,继续勇敢的走下去吧。

所以,当恋人中的一个感觉爱的疲累想放手时,请另一方轻轻地再跟他说一句:“亲爱的,让我们再牵一牵手好吗?亲爱的,牵手了就不放了,好吗?" 可能,这一牵,就会是一生了。

2 关于友谊的现代诗,自创

第一次牵你的手,心涌出一股暖流,歌声融入心海里,愿爱天长和地久!一颦一犀一笑容,一情一思一痴心。

花淀花榭花为径,云飞云散云为彩。 水注水流水为露, 缘聚缘散缘为因。

有份无份都是份,生随死守生死随。哪天,我走进你家大门。

满园芬芳,那淡淡的兰香,随风飘入沁人心房。 蝶儿飞飞,兰花朵朵,架起了那友谊的桥梁。

漫步在幽雅文静的花径小道,你那动人的影子,走进了我的视线。 慢慢靠近,在那相会一刻,你我伸出了那温热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心中热血沸腾,那千年的等候,就为这相会的一刹。 我们手牵手走出家门,彼此走入心房。

叙说在花前月下,畅谈那彼此的倾心之情。 你那温柔的眼神,深情的目注。

烙进我的记忆,今生彼世,难以忘怀。 让爱停留,让爱永驻。

让这份浓浓的爱天长地久!!! 是谁撩动那根琴弦,让人浮想连篇。 是谁投掷了那一枚情弹,炸进了冰冷的心坎。

让热血沸腾!冲出世俗,进入那无尽的爱河, 沐浴着人间至真至情的挚爱。 花为你放,鸟为你唱,唱起那优美的百灵曲。

蝶为你舞,舞出那梁祝生不同床死同穴的豪情壮举! 是谁在轻风上飘荡,是谁在白云间了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264623866望。 月老为之动容,吴刚为之捧酒。

嫦娥献上一舞,观音为之洒下那一串清润的甘露。 祝福人间至真,至善,至情,至性,至美的爱。

我来到你身旁,想你了! 我心飞翔!!!带去了浓浓思恋和祝福!周未了,不知你安好。 分别虽短暂,如隔三秋。

那淡淡的花香,沁人肺腑。 让人难忘,那陈陈芬芳幽香,飘行万里,也不断,不散。

有人说,冬天不适合分手,因为冷,人与人之间需要牵手 和拥抱。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一双温暖的手,互相取暖,互相鼓励,而无论是春夏秋冬哪个季节牵手,多么温暖的一个词啊,牵手,多么温暖的一个动作 啊。

在我们很小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牵着我们的手,教我们 学步,直到我们能自己独立的走路。这样的牵手叫做亲情。

读小学了,老师说,同学们要手牵着手一起排队走哦。这样的牵手叫做友情。

等我们再大一点,读中学了,女生就开始拉着女生的手一 起走路,逛街,偶尔,有男生偷偷地拉着女生的手在学校大大的操 场上 一圈又一圈的散步,聊天。这样的牵手,叫做纯情。

上大学了或者工作了,大男孩就紧紧的拉着身边女孩子的 手一起 压马路了,在十字路口,男孩更是小心翼翼地把女孩小小 的手 放在掌心里,护着女孩过马路。这样的牵手叫爱情。

结婚了,来自两个不同环境不同世界的人,在那一句“我 愿意” 的誓言后,便开始了一生一世的牵手。于是,我们给爱人一个亲昵地称谓叫做牵手。

当时间流逝,不再年轻的时候。我们在蓝蓝的天空下,在绿绿的草地上,牵着老伴那饱经沧桑甚至有点粗糙的 手,轻轻地哼唱:“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 变老,直到我们老的哪里都去不了,你还依然是我手心里的 宝”。

这样的牵手叫做“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在弥留之际,我们牵着彼此的手,微笑着流泪,幸福地告诉对方:“来世,来世我们再牵手,好吗?” 这样的牵手叫做生生世世,不离不弃。

在我心怀感恩地写着这些温暖的文字的时候,突然就想到最近放的很多的一首歌有一种爱叫做放手>,里面有一句“为爱放弃天长地久”。感觉鼻子有点酸酸 的。

放手了,是不是也叫一种爱呢? 或许,在爱的时候契机不对,对象不对,那么,放手对彼此而言的确是一种解脱。也惟有放手,才能找寻到心里真正的所爱,才能拥有真正 的幸福。

但是,如果放弃的是真爱呢?那么,等到白发苍苍的时候,会不会后悔的老泪纵横呢?所以,当相爱的两个人想要放生的时候,请再牵一牵手 吧。如果在牵手的时候还有舍不得,还有依恋,还有爱,那么,就请不要放手,继续勇敢的走下去吧。

所以,当恋人中的一个感觉爱的疲累想放手时,请另一方轻轻地再跟他说一句:“亲爱的,让我们再牵一 牵手好吗?亲爱的,牵手了就不放了,好吗?" 可能,这一牵,就会是一生了。

3 写关于友情的现代诗,要求是自创

同桌

从远方走到一起

我便结识了同桌的你

你是个活泼的女孩

洋溢着青春气息

我是个忧郁的男孩

封闭了本该快乐的自己

你说我活得很累

没有一点朝气

还劝我跟过去再见

开拓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我说你说得对

我会做回自己

认真面对生命的每一天

因为人生像太过短暂的戏

你望着我

我望着你

我从你明亮的眸子里

读懂了真诚

你也一定从我带笑的眼睛里

明白了什么是纯洁的友谊

同桌的你

同桌的我

彼此珍惜

共同生活的日子

今生永恒的记忆

还有:

同桌的你

在琐碎记忆的界边

梦总依徊的我把你牵念

在如诗如画的那个早晨

有轻呢的问候

敲开我的心窗

是树叶没完没了的阴凉

还是教室人来人往的寒暄

老师来把黑板擦去

让如蝶轻舞的你

朗诵文章

哎!我始终都是个旁听者

从昨朝到今昔

我都想拨动时间的钟

好让春天绚烂的花

绽放在我们的桌上

现在,我是长长的叹嘘

多么偶然的一次邂逅

恰似携缪斯女神的手

让既往的爱念

全埋藏在心间

4 有关友谊的自创诗

茫茫海上

白雾遮蔽了心窗

木制的小舟

脆弱得

不敢与激流碰撞

无限放大

心中潜藏的绝望

传说的灯塔

是否曾

闪耀在航路前方

在死亡的面前

已不再心怀希望

想要放弃

却没有足够的决心和力量

不要心急悲伤

还记得吗

我会为你鼓掌

勇敢接受挑战吧

相信你能够胜利离场

幸好

还有你

在我身旁

(凑合着用吧!)

(应该没什么问题!)

(!)

5 友情的现代诗(自创)

它是风

吹走了我的泪水

使我变得坚强

它是灯

照亮我前进的道路

使我不再彷徨

它是火

温暖我心中的冰山

使我看见希望

你带走我的泪水与迷茫

留下你的温暖和亮光

曾经将秘密埋下的那块土地

已长出青青野草

唯有我们的友谊永不枯竭!

--------------------------------

友谊

人生难得知已者,千金难买知己情。知己之情铭记心,同舟共济相勉励。

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元音长短的区别比较明显,所以古希腊诗和拉丁诗都以元音长短的有规律的交替形成节奏,有短长格、短短长格、长短格、长短短格等;古梵文诗主要也是靠长短格构成节奏; 德语、英语、俄语,语音轻重的分别明显,诗歌遂以轻重音的有规律的交替形成节奏,如轻重格、重轻格。

西洋诗本来无韵,用韵是从东方学的。单韵传到西方,为什么发展为复韵?大概由于印欧语单词有长有短,音节结构不如汉语整齐,重音位置又多变,致使诗行末尾长短不一,这才为复韵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诗行结尾有的用重音,有的用非重音,彼此怎么押韵呢?——那就只好用两套韵脚了。

音节由音素(phone)构成,它是语音中最小的不可再分解的单位,是字母组合后的读音标记。音素靠听觉辨认,字母靠视觉辨认,音素属于读音系统,字母属于拼写系统。

韵步(foot,也被称为音步),是由音节(syllable)组成的,即——英语((整个印欧语系都适用)诗歌中的韵步通常被定义为节奏的长度,是诗歌节奏的基本单位。表现诗歌节奏的音组。也称顿或韵部。诗歌实际上存在有两个系统,一是声音系统,其表现形式为节奏,节奏用韵律的形式表示就是韵步;二是拼写系统,其表现形式为音节的组合形式和韵步的数量。这两个系统相互交织在一起,不能分开。二者只有结合在一起,诗歌才具有其成为诗歌的存在形式,具有诗歌的音韵美和形式美。

西洋十四行诗不同体例的区别,最明显地表现今押韵的位置和方式的不同(即韵式)。人们提起它,往往首先注意哪行和哪行押韵,却容易忽视它的结构。其实,韵和结构有密切的关系:韵能把几行诗联结为诗节,换韵又能把不同的诗节分隔开来。韵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服务于诗歌结构的。

因此,对于十四行诗,先要研究它的内部结构,然后才能研究韵式,研究它在译文中的传达。就结构而言,彼特拉克体是两个四行加两个三行,莎士比亚体是三个四行加一个两行。我们要先确定这个框架。至于几行几行中的韵式如何落实,那是下一步的问题。

说到西洋韵式,可以重点看看四行诗。因为西洋的诗节中,四行诗是最常见的典型诗节。 四行诗有四种韵式:

交韵(alternating rhyme scheme)又叫“交叉韵”、“换行韵”—— 一三行押,二四行押(ABAB);

抱韵(enclosing rhyme scheme),又叫“首尾韵”、“环抱韵”—— 一四行押,二三行押(ABBA);

随韵(running rhyme scheme),又叫“连续韵”——一二行押,三四行押(AABB);

叠韵(ovrlap rhyme scheme),又叫“重叠韵”——两行押韵(AA)。

因为音乐合律的需要,十四行诗的格律亦相当严密,某些地方(如押韵要求)的苛刻程度甚至超过了中国古诗词。

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之后,这种诗体获得广泛的运用。意大利的诗人彼得拉克成了运用十四行诗体最主要的代表。他一生写了三百七十五首十四行诗,汇集成《抒情诗集》,献给他的情人劳拉。在他笔下的十四行诗,每首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两段四行诗组成,后一部分由两段三行诗组成,即按四、四、三、三编排。其押韵格式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DCD以及ABBA,ABBA,CDC,CDC等格式。每行诗句十一个章节,通常用抑扬格。

十四行诗的起源可能起源于第十三世纪西西里法庭诗人当中,谁的游吟诗人爱情诗的影响。接着传播到托斯卡纳,在那里它达到最高的表达在他的“canzonieri,”一个序列的爱情诗写给“劳拉,”他理想化的爱 。 彼得拉克的十四行诗形式整齐,音韵优美,以歌颂爱情,表现人文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他的诗作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为欧洲资产阶级抒情诗的发展开拓了新路。同时代的意大利诗人和后来其他国家的一些诗人,都曾把彼得拉克的诗作,视为十四行诗的典范,竞相仿效。每首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两段四行诗组成,后一部分由两段三行诗组成,即按四、四、三、三编排。因此,人们又称它为彼得拉克诗体。

十六世纪初,十四行诗体传到英国,风行一时,到十六世纪末,十四行诗已成了英国最流行的诗歌体裁。产生了锡德尼、斯宾塞等著名的十四行诗人。莎士比亚进一步发展并丰富了这一诗体,一生写下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诗作,改变了彼得拉克的格式,由三段四行和一副对句组成,即按四、四、四、二编排,其押韵格式为ABAB,CDCD,EFEF,GG。每行诗句有十个抑扬格音节。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比彼得拉克更向前迈进一步,主题更为鲜明丰富,思路曲折多变,起承转合运用自如,常常在最后一副对句中点明题意。后来,弥尔顿、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等人也曾写过一些优秀的十四行诗。

亚历山大体,又称“十二音节诗体” ,因中世纪法国的《亚历山大传奇》采用此诗格而得名,每行十二音节,抑扬格(有时也称抑扬格六音步,但在法语诗中,一般只称音节,不称音步)。 但准确说来,应是“亚历山大格”,因为严格说来它不是一种诗体,而是一种诗格,或诗行(类抑扬格五音步)。亚历山大格是法语诗中最重要的诗格(诗行)。像龙沙的爱情诗、古典主义悲剧及喜剧、雨果的重要诗集等大都采用此诗格。 法国格律诗不讲究音步,但却十分讲究诗行音节数量的整齐,从二音诗到十三音诗都有,使用最多的诗体当然是十二音诗。为了促进和强化诗歌节奏的和谐与鲜明,法诗严格规定了“半逗律” ,即在所有诗行的中腰用相当半个逗号的停顿将其分成前后两半,形成个特殊的音的规律。对于十二音诗来说,即在前后两个六个音节之间使用,行行如此便形成了“半逗律” 。在法国古典主义的诗歌中,半逗律是无论如何也不允许破坏的。

普希金创立的“奥涅金诗节”:每一诗节中包含十四个诗行,每一诗行中包含四个轻重格音步,每音步两个音节;这十四个诗行中,有的每行结尾为轻音者,谓之“阴韵”,9个音节(最后一个轻音音节不构成音步);有的每行结尾为重音者谓之“阳韵”,8个音节;阴阳韵变换的规律和诗行间押韵的规律之间又有严格的配合,这十四行诗的押韵规律是:ABAB、CCDD、EFFE、GG;而其阴阳韵变换的规律(用每行不同的音节数目表示)则是:9898、9988、9889、88。 13世纪末,十四行诗体的运用由抒情诗领域扩及叙事诗、教谕诗、政治诗、讽刺诗,押韵格式也逐渐变化为:ABBA,ABBA,CDC,DCD,或ABBA,ABBA,CDC,EDE。

意大利中世纪的“西西里诗派'诗人雅科波·达·连蒂尼(生年不详,约卒于1246至1250年间),是第一个采用这种诗歌形式,并使之具有严谨的格律的文人作者。十四行诗有固定的格式。它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两节四行诗,后一部分是两节三行诗,共十四行。每行诗句通常是11个音节,抑扬格。每行诗的末尾押脚韵,其排列方式是:ABAB,ABAB,CDE,CDE。它和歌谣、抒情短歌同为当时意大利抒情诗中流行的体裁。

文艺复兴时期诗人彼特拉克是这种诗体的主要代表。他一生写了 300多首十四行诗。他断承“西西里诗派”、“温柔的新体诗派”的传统,以浪漫的激情,优美的音韵,丰富多彩的色调,表现人物变化而曲折的感情,注进了新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其押韵格式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DCD以及ABBA,ABBA,CDC,CDC等格式。每行诗句十一个章节,通常用抑扬格。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在艺术上更加完美,成为其他国家诗人后来竞相模仿的重要诗体,对欧洲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意大利体的十四行诗又称彼特拉克体。

十四行诗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繁荣兴盛。诗人梅迪契、米开朗琪罗、博亚尔多、塔索等,都是优秀的十四行诗作者。其后,它又成为“马里诺诗派”、“阿卡迪亚诗派”喜爱的体裁。早期浪漫主义诗人破除传统的框框,追求自由不拘的诗歌形式,十四行诗一度被冷落,但19世纪下半叶又得到复兴,卡尔杜齐、邓南遮等均留下了佳作。20世纪继续流行于诗歌创作。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学的影响下,十四行诗传入法、英、德、西诸国,并适应各国语言的特点,产生了不同的变体。马罗首先把它移植到法国。“里昂派”诗人拉贝,“七星诗派”诗人龙萨、杜倍雷的作品,使十四行诗成为16世纪法国的重要诗歌形式。

16世纪初叶,萨里、华埃特把十四行诗介绍到英国。诗的格式演变为三节四行诗和一副对句,押韵的方式是ABAB,CDCD,EFEF,GG。在这种类型之外又产生了其他变体。英国类分为3段四句加最后两句。最后的两句通常与前面的大不相同,比意大利类第九句改变更厉害。16世纪末,十四行诗成为英国最流行的诗体之一,产生了像锡德尼、斯宾塞这样著名的十四行诗人。 莎士比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诗体。他的十四行诗体(又称伊丽莎白体),也由三节四行诗和一副对句组成,以形象生动、结构巧妙、音乐性强、起承转合自如为特色,常常在最后一副对句中概括内容,点明主题,表达出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和情怀。以后,弥尔顿、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等也以写作优秀的十四行诗享有声誉。一般英国十四行诗的韵牌是: A-B-A-B, C-D-C-D, E-F-E-F, G-G(称为“莎士比亚体”或“伊丽莎白体”)、或者更严格一些 A-B-A-B, B-C-B-C, C-D-C-D, E-E (称为“斯宾塞体”)、A-B-A,B-C-B,C-E-C,E-D-E,F-F(称作“雪莱体”)。

十四行诗传入德国较晚。 奥皮茨在 《德国诗论》(1624)里最先倡导十四行诗,制定诗歌格律的规则,对德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作用。歌德和浪漫派诗人对这一形式也很重视。

普希金是俄罗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各种文学体裁均擅长,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的太阳”,其诗歌也是琳琅满目、美轮美奂的,样式多种多样。他根据文艺复兴以来流行的十四行诗格律,参照它在意大利、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国的不同诗人笔下的十四行诗体的格律变化和发展,同时考虑到俄语词汇的音节重音特点,创造性地制订了“奥涅金诗节”这一独特的格律。普希金在诗歌形式上对欧洲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和他作品内容上对欧洲文艺复兴以来文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奥涅金诗节”规定:长诗中的基本单元是诗节,每一诗节中包含14个诗行,每行中包括4个抑扬格音步,每音步两个音节。这14行诗中,有的每行结尾为轻音者,谓之“阴韵”,9个音节(最后一个轻音音节不构成音步);有的每行结尾为重音者谓之“阳韵”,8个音节;阴阳韵变换的规律和诗行间押韵的规律之间又有严格的配合,这十四行诗的押韵规律是:ABAB、CCDD、EFFE、GG。各行音节数为9898、9988、9889、88。这些严格的规定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奥涅金诗节”特有的格律特征。前四行是一个整体,押的是交韵;第二个四行押随韵,其实也可以看做两个两行。问题比较大的是后面六行。它可以分析为押抱韵的四行再加上两行,也可以分析为互有联系的两个三行。可以看成囊括了交韵、抱韵、随韵和叠韵四种韵式,也可以看成是四加四加三加三的结构。和彼得拉克、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比起来毫不损色,自有其独特的美。在普希金之后,俄国文学史上,只有他的当之无愧的继承者莱蒙托夫,使用这一格律写出过一篇五十余节的诗体小说《唐波夫财政局长夫人》(《叶甫盖尼·奥涅金》凡四百二十多个诗节,还有一些别稿),此外再无其他诗人敢于问津,可以说,“奥涅金诗节”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Sonnet在汉语中早期被音译成商籁体,后来被意译的“十四行诗”代替,但新的译法有不准确的地方。首先,sonnets通常是十四行,但也有变体,如莎士比亚的154首sonnets中的第99首是15行,而第126首只有12行。另外,“十四行诗”的称谓也没有涵括sonnets的其它特点。这或许也反映了用汉语翻译一个外来诗歌体裁时面临的处境与取舍吧。Sonnet这个词可追溯到拉丁文sonus(声音),于是跟英语单词sound和song的词根son有近亲关系。它直接从意大利语sonetto演化而来,也与中世纪法国南部普罗旺斯语(Provencal)中的sonet (短歌) 有关。简单地说,sonnet是指一种抒情短诗,一般来说有14行,每一行有特定的韵律,且行与行之间,有固定的押韵格式。十四行诗的格律主要包含行数、韵脚、音节、音调、结构等:  一、行数:要求有十四行,每行不一定是完整的句子。有时为了韵脚的需要,把意思连贯的一句分成两行,但每行词数不一定要相同。  二、结构:一般分为前后两个部份。不同诗体前后两部份的行数不同。彼得拉克体由两节四行诗(共8行) 和两节三行诗(共6行)组成。斯宾塞体、莎士比亚体由三节四行诗(共12行)和一节二行诗(共2行)组成,“奥涅金诗节”由两节四行诗(共8行)和两节三行诗(共6行)组成或者由三节四行诗(共12行)和一节二行诗(共2行)组成,形成起承转合的趋势。极端的有雪莱所作的十四行诗,由四节三行诗(共12行)和一节2行诗组成。  三、韵及韵脚:是十四行诗体的难点和特点之一,十四行诗根据不同的诗体:彼得拉克体4到5个,斯宾塞体6个,莎士比亚体7个,“奥涅金诗节”7个。英语词汇一般由多音节组成。韵指的是每行最后一个词的最后一个音节,按规定要相同的叫押韵。各体前后两部份韵脚的安排是:彼得拉克体ABBA、ABBA、CDC、DCD (4韵) 或者CDE、CDE (5韵),属抱韵;斯宾塞体 ABAB 、BCBC 、CDCD 、EE ,最后两句是对偶句,属套韵;莎士比亚体BABA 、CDCD 、EFEF 、GG,属双形体即交韵(7韵),最后两句对偶;“奥涅金诗节”ABAB、CCDD、EFFE、GG,交韵、随韵、抱韵、叠韵全备(7韵)。  四、轻重音搭配。中国律诗绝句,每句诗中要求平仄相间,使音调抑扬顿挫,铿锵有声,具音乐感,十四行诗虽不要求每行诗词数相同,但要求同样的音步,每个音步有一轻一重两个音节,斯宾塞体、莎士比亚体要求每行5个音步,10个音节;彼得拉克体要求11个音节;法语要求12个音节。奥涅金诗节结尾为轻音者,谓之“阴韵”,9个音节(最后一个轻音音节不构成音步);有的结尾为重音者谓之“阳韵”,8个音节。  十四行诗在西方流传很广。除意(彼特拉克为代表)、英(莎士比亚为代表)之外,在西班牙、法国、葡萄牙、德国、波兰、俄国等也有人写十四行诗,但成就不及前者。中国新诗诗人所模仿的主要是彼体、莎体两种。  一般认为中国写十四行诗取得最大成就的应该是冯至,其主要作品为《十四行集》。冯至曾任同济大学教授兼附设高级中学主任,估计是同济历史上文学方面名气最大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6093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