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大正时代的“晴空塔”

明治大正时代的“晴空塔”,第1张

今天,如果你走在东京浅草一带,面向浅草寺的雷门,你的 右手边会出现一座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高大建筑物,来到东京旅行的人有些会惊喜地叫:“看!晴空塔!”然后拿起手里的相机一顿拍。

这座名为“东京晴空塔”(东京スカイツリー)的建筑物高达634米,2012年竣工以后,就成功超越了中国的广州塔,成为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塔型建筑物,也成为东京的一大标志。在东京,不仅仅是浅草,在台场、上野、墨田、品川等地,只要抬起头,幸运地话都能看到这座塔出现在视线范围。

现在,我们把时间往回拨110年左右,在明治末年到大正初年,一个旅行者走在东京浅草,他抬起头,会看到什么呢?当然不会是晴空塔,也不会是1958年才出现的东京塔。答案应该是——凌云阁。

对于明治后期到大正初期生活在东京的人来说,他们的城市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明治五年(1872),从皇居附近引发的大火点燃了银座、筑地的大片建筑物。在火灾过后,东京开始打造“难以燃烧的西洋建筑群”,于是,“银座砖瓦街”在灾后的废墟上拔地而起。政府用地券购买下了烧毁的土地,重新规划整治,总规划建筑师是来自爱尔兰的托马斯·怀特斯(Thomas James Waters,1842-1898)。接着,在明治九年(1896),上野公园开园,随后,今天的国立科学博物馆的前身教育博物馆、上野动物园、东京国立博物馆前身帝室博物馆等设施在公园区域相继落成开放。明治三十一年(1898),东京淀桥净水场落成,随后,东京依靠江户时代建设的供水设施——玉川上水和神田上水为城市水源的历史正式结束。明治三十九年(1906),东京电灯株式会社(今天东芝的前身)在山梨县建成驹桥发电站,然后输送电力到东京西北的早稻田变电站,水力发电使得东京市内的瓦斯灯、煤油灯逐渐被电灯所取代,东京的夜空开始明亮起来。大正时代,市营电车成为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山手线、京滨线在大正初期完成了电气化,交通的便利,让东京真的成为了一座近代化的大都市。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在东京浅草,应运而生了一座标志性建筑物,那就是明治二十三年(1890)竣工的凌云阁。

在凌云阁前,浅草已经有了一座相对高大的建筑物,称为“富士山纵览场”,顾名思义,这是为市民登高眺望富士山所建的高台。富士山纵览场高328米,1887年竣工,这座建筑物寿命十分短暂,在1890年就因为台风毁坏。正好,凌云阁就成为了替代它的建筑。另一方面,东京浅草公园六区地区在那个时代周边居民不多,建造一座高大的建筑物,也有吸引人气,重新规划城市居住和商业区域的目的。于是在富商福原庄七的倡议下,英国建筑师威廉·巴顿(William Kinninmond Burton,1856-1899)成为这座建筑的设计者。这位威廉·巴顿其实是供水专业的,他作为明治政府雇佣的外国专家,在日本建设了下关市高尾净水场,这座供水设施持续使用了一个多世纪。在甲午战争后,他被台湾总督府民政长官后藤新平邀请去台湾,梳理台湾的供水设施。设计凌云阁只是他一生中的做得比较著名的一件“副业”。

于是,在明治二十三年(1890),高十二层,52米的凌云阁出现在浅草公园一带。这是一座“前卫”的建筑物,它的内部装有日本第一部电梯,是由东京电灯株式会社的创立者藤冈市助设计,电梯能到达八层,不过这座电梯极其不靠谱,在开业当天就频频发生故障,勉强使用了一年后就在第二年被停止使用。凌云阁的第一到第十层是砖瓦结构,而十一、十二层是木结构,因此称为“浅草十二阶”。第一层为入口层,第二到第七层为商业区,有60多家店铺出售各种外国商品。第八层为休息室。第十到第十二层设立望远镜,便利游客登高望远,上得凌云阁,就能“一览众山小”,天气好的时候,就能远眺东京周边包括富士山在内的群山。为了吸引客流,在凌云阁开业前还特别举办了所谓“东京百美人”选拔会,被坊间称为日本历史上第一次选美,选手的相片挂在每一层楼梯的墙上。每一层还设置3个电灯,夜晚时分从各层的窗户射出耀眼的光芒,而十一层的灯尤其闪亮,让这座建筑物在夜间也能夺人眼球。

这座“日本的埃菲尔”出现,使得一部分商业设施在它的周边出现,前往凌云阁参观也成为东京市民一时的时尚,毕竟它的门票——大人八钱,小孩四钱,可能还不到那个时代一杯咖啡或者牛奶的价格。讽刺的是,在其后,浅草十二阶下的商业区渐渐变了味,开出了一片片风月场所,于是延申出了一个词语——“十二阶之女”。新鲜劲过去后,凌云阁株式会社就陷入了经营困难,到明治四十四年(1911),凌云阁下开了一个“十二阶演艺场”。大正初年又一度恢复电梯运作,终究没有拉回足够的客源。

对于那个时代的东京人来说,这座标志性建筑物给予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出身在东京的文学家芥川龙之介,在1921年来到杭州西湖,看到那个时候的雷峰塔,本能地想起了凌云阁。他在《中国游记》中写道:

“就眼前仰望此塔的感受而言,它与站在浅草的游乐园’花屋敷‘附近遥看十二层高的凌云阁,并无太大的差异。只是,雷峰塔红砖砌就的塔壁上,爬满了茑萝。不仅如此,有几棵杂树甚至把他们的枝梢伸展到塔顶,且在风中晃动着。这样一座塔耸立在阳光之中,烟雾朦胧,如梦如幻,果真十分壮观。”

说起来,那个时代的西湖雷峰塔,因为明代嘉靖年间被倭寇烧毁木构檐廊,仅存砖构塔身,其砖也因火烧皆呈赭色,确实和凌云阁有那么几分相似。

不知道是不是芥川龙之介将凌云阁比作雷峰塔的缘故(当然我们不该如此迷信),在他这段文字写成后数年,凌云阁和雷峰塔相继倒塌。1923年9月1日,著名的“关东大地震”袭击了东京,东京大部分成为一片废墟,凌云阁也不例外,由于其结构的原因,第八层以上的建筑塌落,塔身倾斜,引发了严重火灾。由于凌云阁株式会社已经陷入经营困难,无力恢复,9月23日,日本陆军赤羽工兵队将剩余的建筑体装上炸药爆破,这座存续了33年的建筑物寿终正寝。

雷峰塔在随后的1924年9月25日因为年久失修,砖砌塔身坍塌,仅存遗址。2002年,杭州市在原址上重建新塔。而东京的凌云阁,在此后不复存在,今天的东京,它曾经的风光已经被东京塔、晴空塔所取代。在它的旧址上,一度建造了浅草东映**院,如今成为浅草View Hotel(浅草ビューホテル)我们唯一可以追忆它的,大概就是它旧址上的一块小小的纪念碑,上面写着:“这里,浅草凌云阁曾建成于台东区浅草2丁目12番5号边(この地、台东区浅草2丁目14番5号辺りに浅草凌云阁(通称:十二阶)が完成)。”

在宫内厅,已可以浏览到《大正天皇实录》中有关天皇的晚年部分。这部《大正天皇实录》记载着天皇每天的行动。2002年由信息公开请求为开端,有部分内容被公之于众。而本次作为第三回公开,有关天皇在位期间(1913~1926年)的所有记录都聚齐了。

《实录》其实是在天皇死后,根据各种各样的资料为基础编撰而成的官方记录。《大正天皇实录》是由当时的宫内省在1937年(昭和12年)编写完成的。和在1968年(昭和43年)被全文出版的明治天皇实录相对照,《大正天皇实录》的内容并不是很透明。

了解在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是研究历史的基本。对于有关本身藏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的大正天皇,实录提供了许多基础资料。

一连的公开表明,大正作为年号出典于中国的《易经》。关于天皇在执政后得的顽疾,其过程也非常详细。另一方面,也可以见到天皇在即位后不久在神奈川县的叶山泛舟等和印象中病弱形象不一样的侧面。天皇自己咏叹的许多汉诗也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

像这样,这本实录的公布有着很大的意义。但是,人们无法接受在公开的部分中有很大比例的文稿被宫内厅涂黑隐藏起来。

在第一和第二次公开的共计29册《实录》中,有640处地方被涂改破坏。其中有些部分甚至被数行数行得消去。被隐藏的部分多是些处于国家统治中枢地位的天皇所接受的报告内容。对此研究者们掀起了一片批判之声,认为这是对历史的亵渎。

这次公开,没有对官报等当时有公开发表的资料情报下手,被涂黑的地方也有所减少。即便这样,一共9册643页中仍有大约250处被涂黑。例如,由于下诏让皇太子(后来的昭和天皇)摄政,皇族召集会议的一部分记述被消去。有损国家安全和个人人权的情报当然是另当别论,重要的是历史资料需要全面公开。完全没有理由隐藏在80年前就已经死去的政府官员的官方记录。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了让资料公开费了很都时间。内阁府的情报公开审查会是在01年12月对宫内厅发表意见“尽快迅速公开”。但是,经过了6年半才共才了全书85册的一半以下。有关大正天皇即位之前的部分还未明了。宫内厅现在正在编《昭和天皇实录》。这应该成为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面对历史的资料。如果完成的话,希望它能尽早被没有涂黑地公开。历史资料不仅是要向后世传递过去,也是国家机关要对国民负说明责任的产物。真是因为历史资料能被完整地公开发表,它才能作为公共的财产成为创造未来的知识之粮。

大正天皇

大正天皇 嘉仁(たいしょうてんのう よしひと、1879年8月31日~1926年12月25日),日本第123代天皇。 今上天皇的祖父、昭和天皇的父亲。

明治天皇只有他一个儿子能存活下来,母典侍柳原爱子。父亲死去后,以皇太子身份继位,以易经的“大亨以正,天之道也”一句改元大正。成人以后,娶九条节子(贞明皇后)为皇太子妃。生有四子。即昭和天皇裕仁、秩父宫雍仁亲王、高松宫宣仁亲王、三笠宫崇仁亲王。

他在位初期,经过明治年代的接受西方的文化与思想(明治维新),国家大致平稳发展,加上时值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不少甘愿冒险的外国商人前来日本投资,造成新日本的一片繁华景象,令大正前期为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前所未有的盛世。并于当时欧战结束,民族自决浪潮十分兴盛,民主自由的气息浓厚,后来称之为“大正民主”。

其浪潮影响到当时作为日本殖民地的台湾,遂有林献堂等人发起民族议会请愿运动,争取台湾人民对殖民政治的参政权。有研究日本史的台湾学者给他改了个外号,把“大”字加上一点变成“太”字,叫他作“太正天皇”,及称呼他在位的年代为“太正年代”,意指在那时期的日本人的生活“太正点”(太美好)。(又,日语“太”的意思正好就是汉语“大”的意思。)

在位后期,由于他未能发挥出他父亲的优点,加上关东大地震等天灾人祸接续而来,被世人称为不幸的大正。由于他患有脑病未能理政,大正十年(1921年)由与其子皇太子裕仁亲王昭和天皇摄政,大正十五年(1926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死去,终年四十八岁。

大正时代(1912——1926年)是短暂而相对稳定的时期。该时代的根本特征,是大正民主主义风潮席卷文化的各个领域。自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后,日本垄断资本迅速发展,并成长为亚洲惟一的帝国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中间阶层即中产阶级。这一阶层在政治上反对当时的军阀官僚专制,要求实现政党政治,实施普选,从而形成大正民主主义运动。在此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大正文化带有鲜明的现代性,即主张确立近代自我,宣扬个人主义、理性主义,成为大正文化的基调。�

在民主主义的时代风潮下,大正时期的哲学社会科学也一展新貌。新康德学派的理想主义哲学独占鳌头,堪称大正哲学的主流,其影响不限于狭义的哲学领域,而波及整个知识界。作为新康德学派之日本版的文化主义、人格主义、教养主义,一时风靡思想界。文化主义在肯定文化价值的同时,还强调人的主体性,由之而泛起人格主义思潮,即把人格价值视为唯一的伦理价值。为大正文化推波助澜的岩波书店出版许多新书,并于1915年到1917年推出《哲学丛书》(12卷),宣传理想主义哲学,被称为“岩波文化”。此外史学家津田左右吉对日本古代史的合理主义解释,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对前人尚未涉足的庶民生活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大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

在大正时期,如果说政治思想以民本主义为代表,哲学以新康德学派的理想主义为代表的话,那么,文学领域则以“白桦”派为代表。以武者小路实笃为首的一批年轻作家于1910年4月创刊文学杂志《白桦》,形成很有影响的文学派别“白桦”派。至1923年(大正12年)停刊的13年间,该派高举新理想主义旗帜,展开活跃的文学活动,居大正文坛主流地位。他们不满于日趋衰落的自然主义文学,提倡“通过个人或个性发挥人类意志的作用”,把“尊重自然的意志和人类的意志,探索个人应该怎样生活” 作为该派文学的目标。以此思想为指导,他们创作出许多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作品,哺育了不少知名作家。白桦派运动还超出文坛,在教育界乃至社会上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此期间,戏剧、美术、音乐等各文化领域,都展现出异于明治文化的新貌。�

大正文化清新而繁盛,然而,大正时代未及展开便匆匆消逝,短命的大正文化亦随之落下帷幕。

1963年。

昭和年份与公元年份的换算关系是:

昭和年份=公元年份-1925;

公元年份=昭和年份+1925;

所以:公元年份=昭和年份+1925=38+1925=1963。

“昭和”是日本第124代天皇裕仁在位期间使用的年号,是日本第246个年号,使用时间为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是日本各年号中使用时间最长的,合共64年。

扩展资料

日本近代的年号

1、明治(1868-1912)

庆应四年:1868年1月3日经过王政复古后,9月8日改元“明治”,亦为明治元年。

2、大正(1912-1926)

明治天皇于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七月三十日驾崩。皇太子嘉仁亲王践祚,改元大正,是为大正天皇,自此,进入大正时代。

3、昭和(1926-1989)

大正15年(1926年)12月25日,嘉仁病逝。同日,裕仁继位,公布改元诏书,改元为昭和。1926年12月25日既是大正15年,也是昭和元年。

4、平成(1989-至今)

昭和64年(1989年)1月7日清晨,裕仁病逝。同日下午,日本政府高层召开会议,讨论新天皇即位后采用的年号名称。当日14时36分,时任内阁官房长官小渊惠三召开记者会,正式公布将以“平成”作为新年号。

—昭和

—日本历史年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6097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