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戏曲背后的传统思想文化

《西厢记》戏曲背后的传统思想文化,第1张

《西厢记》 戏曲背后的 传统思想文化

游逸恬

    中文摘要

本文从分析《西厢记》戏曲情节出发,分别从三个角度探讨戏曲创作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以及产生这种文化的原因。

关键词 :     西厢记门当户对科举制大团圆

《西厢记》主要叙述书生张生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之后又在崔母的极力阻挠下,张生不得不赴京求取功名,最终金榜题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

一、中国传统婚姻“门当户对”观念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国家,自古以来都是以宗族制度和大家长制度为核心的社会集体,社会等级制度相当严密,父母、长辈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门阀制度也是深入人心,可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是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伴侣的,更谈不上自由恋爱。

《西厢记》中,老夫人治家严谨,为人刻薄,门阀观念深入其心。虽然相国已死,门庭冷落,家世渐衰,但她仍不忘自己是相国之妻,博陵崔氏、荥阳郑氏的后代,企图通过联姻来维持门第、重振家业。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的危急关头,老夫人献出一计,假装将莺莺许配给张生,待张生想出计策,击败敌军,解救众生之后,老夫人自然要履行诺言,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为妻,谁料情形不妙,崔张二人早已情投意合,老夫人却变卦赖婚,要他俩结为兄妹,其根源是张生地位卑微,一贫如洗,两人门不当户不对,她老人家是怎么也不会将女儿嫁与一个穷苦书生的。当得知崔张二人已私下结合之后,拷红变成了被拷,老夫人不得不被迫承认他俩的关系,可她怎肯罢休,非逼得张生去考取功名,说道“俺三辈而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应去。”她表面上慈眉善目,通明大义,事实却尊崇权贵,极力维护封建门阀制度。

我觉得中国古代社会如此重视“门当户对”,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森严的等级制度导致了作为贵族与富户的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阶级名望、家族权威及社会地位的长久性,常常会通过本阶级内联姻的方式来加强和巩固本阶级的统治及扩大统治范围。因而,“门当户对”的择偶观实质上就是一种阶层内婚姻,是同一阶层内择偶男女双方对各自所拥有的社会资源进行转换的一种惯常方式。作为被统治阶级的农民,只能在本阶层内寻找配偶。

第二,经济因素的考量和现实生活的需要是造成当时社会盛行“门当户对”婚姻观的另一重要原因。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落后,人们在选择结婚对象的同时不得不考虑婚后的实际生活,也就是说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个人行为,还要和维持一定生活所需要的经济能力、老人的赡养、孩子的抚养联系在一起。这种现实的生活就需要在缔结婚姻的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对方的经济条件,最低的要求也要和自己家庭的经济实力相差无几,如此才比较容易接受,婚后的生活才能有所保障。

二、“文人进仕”的科举情结

科举取士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制度,科举的发展有其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中国的选官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与社会发展相应的结果。“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因读书是通往科举仕进的最佳通道,而科举首次为全国上下没有身份地位的读书人提供了一条公开、公平的晋身之路。因而,科举成了穷人改变自身命运,光耀家门的最好渠道。

《西厢记》中,科举考试引发了故事情节的展开,并贯穿始终,乃至剧末也还是以科举作结。张生是该剧的男主人公,他之所以会来到普救寺与莺莺偶遇,还得归功于科举考试制度,“小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小生就望哥哥一遭,却往京师求应。”张生此行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参加科举考试,以求取功名,只因路过中原,要去探望好友,便在寺中借宿几日,从而与相国千金美丽邂逅。但这位饱学之士在偶遇莺莺时,却将功名利禄抛向九霄云外,将23年的艰辛与努力置于十八层地狱,义无返顾地把追求自由爱情放在第一要务。于是经史子集却成了他追求爱情的幌子,在之后的岁月里他相思难寐,更别说读书学习了,在普救寺英雄救关,绞尽脑汁争取爱情,终于爱情有望,却遭崔夫人拒绝,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张生迫不得已,只能赴京赶考,未料到自己的爱情却建立在功名的基础之上“得官啊,来见崔夫人;驳落啊,休来见崔夫人”

这说明崔张之间的阻力依然存在,想要彻底消“科举制度把中国文人与官僚仕途联在一起,随除只有科举仕途一条路可走,因此中举是解决矛盾着时间的推移,科举与文人的联系成为了一种定势。的关键所在。张生最后金榜题名,回到蒲州迎娶莺文人为了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愿,总是试图依托莺成亲,实现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23科举这条所谓进身之路。这说明崔张之间的阻力依然存在,想要彻底消除只有科举仕途一条路可走,因此中举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所在。张生最后金榜题名,回到蒲州迎娶莺莺成亲,实现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元代由于是少数民族统治,他们对先进文化的接受程度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长时间里轻视汉文化,从而轻视儒生,甚至长时期取消了科举制。这对元代的文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灾难。社会现实粉碎了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文人虽然满腹诗书,帝王之家却不再收买。但是元代文人并没有因科举制度的中断而放弃科举梦面对现实的磨难,他们并没有倒下,而是积极地寻求想,正是这种时时纠结于心的科举情结让他们新的出路。他们用自己的笔肆意书写着胸中的愤懑创作了大量有着科举情节的杂剧,在笔下的人物身和理想,以此来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慰藉。王实甫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极有才华,然而科举考试的取消让他没有了进仕之路,社会地位一落千丈随之所有的梦想都化成了泡影。剧中的张生寄托着他的科举之梦。他笔下张生的中举是他自己科举梦想,张生就是他自己的写照。

三、“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

《西厢记》中的张生,在中了状元之后,才与崔莺莺“终成眷属”的;王实甫成功地树立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大团圆的典型。后世大团圆的故事中,基本上是遵循这个模式:主人公先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的磨难和考验,最终总以善良战胜邪恶,夫荣妻贵来作为结局。

究其根源,我认为这与当时文人的思想有关,与他们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的传统民族性格和心理特征有关。主要是因为两个因素:第一,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可以宣泄痛苦的情感。大团圆是文人进行情感宣泄,达到自我调节的一种有效的手段。虽然,这实际上是一种虚幻的团圆,于现实并没有多大的实质性改变,但在心理上,可以减轻痛苦,达到心理平衡。用大团圆结局宣泄痛苦的否定性情感,是古人解除痛苦,变否定性情感为肯定性情感的积极方法之一。

第二,古人从大团圆的胜利中产生认同的心理机制。分享了别人的胜利和幸福,便会暂时忘记自己的苦难,冲淡了心中的痛苦,找到了精神的避风港。认同心理机制,虽属望梅止渴,画饼充饥,但是能在心灵上得到慰藉和安宁。第三,从文化特质的角度来看“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强调多元的和谐、异质的协调与对立的消解,于有限中呈现无限,无限而又回归有限,追求至真至普至美的圆融。”可以说,“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是大团圆现象深层次的文化根源,也深深地影响这一文化现象的生长与传承。

《西厢记》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应得益于王实甫在戏曲中注入了传统文化,让观众在看戏时产生共鸣,享受着戏曲带给他们的满足感。

很多人一提到传统文化,脑子里浮现出的便是“封建”、“落后”等消极的字眼,甚至历史高考标答中也写着:“振兴中国必须引进西方先进文化,否定封建传统思想。”封建本是“封邦建国”的意思,今日演变为对清朝前存在过多的各种事物否定的称法。如封建迷信,封建制度等等。

我个人觉得传统文化依然延续至今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当代中国人。比如:“门当户对”婚姻观和从前相比,这个观念确实淡化了很多,但依然还是父母替子女择偶的一个重要标准之一。可能生活在同一阶层里的两个人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生活方式习惯等。恋爱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婚姻倒更像一种社会行为。还有古代科举选官制。我个人觉得是隋炀帝制定的一项非常了不起的社会制度。虽然到了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等禁锢了学者思想,但总体上来说还是给寒门学子开辟了一条相对公平的,通往上层阶级的道路,与从前依靠“举孝廉”、“世族门阀”选官相比。而现代呢,也是通过“高考”这一方式,让许许多多寒门子弟改变了命运,通过自身的高水平考上的顶尖大学,接受精英教育,谋求一份体面的职业,改善家庭的经济条件,提升家庭的社会地位。

“陈三五娘”是一个广泛流传于闽南文化圈的美丽传说。

传说始于历史故事,后来演化为戏曲,戏曲故事又使民间传说更富传奇色彩,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

历史上的陈三是泉州河市人,五娘是广东潮州人,传说中的陈三五娘最后回到泉州。

在陈三的家乡河市一带,至还流传着与陈三五娘有关的风物和故事。

据清潮阳人郑昌时《韩江见闻录》记述,泉州书生陈三随兄嫂广南赴任,路经潮州,邂逅黄九郎之女五娘,一见钟情,决意求婚,与当地武秀才林大閟(谐称林大鼻)发生纠葛,几经曲折,终成眷属。

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明代泉州传奇文言小说《荔镜传》(祖本)--明代嘉靖前《荔枝记》演出本--明代嘉靖《荔镜记》演出本,到现代形成脍炙人口的梨园戏《陈三五娘》演出本,陈三五娘传说不断充实,后来又成了多项文学艺术创作的泉源,衍生了曲艺、舞剧、话剧、长篇小说以及**戏曲片、故事片等文艺形式,并且成为学术界一个研究课题。

陈三五娘传说具有文学价值、人文价值和民俗价值。

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白蛇传、天仙配、孟姜女、梁祝等爱情悲剧不同,为追求美好爱情,陈三以一介书生,隐瞒身份,甘心为奴三年,黄五娘敢于与封建礼制决裂,与心爱的人私奔,有情人终成眷属,以另一种形式表达与命运抗衡的精神,寄托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符合“人民群众已经形成固定的认知定位和心理期待”,给人以美的享受。

陈三五娘传说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份瑰宝,其思想内容同人民大众的情感相通,在海内外,尤其是包括港澳台在内的闽南文化圈,有广泛影响。

梨园戏《陈三五娘》取得巨大成功之后,陈三五娘传说几乎被定格在银幕和舞台上,有关研究成果也鲜为人知。

但在外来文化冲击下,戏曲文化遭到严重挤压,陈三五娘传说及其历史文化内涵正渐渐被淡忘。

陈德彰 - 传说

曲: 黄耀光 词: 林夕

俗世的爱侣谁可永相恋

谈情游戏我早厌倦

若果这刹那时空 随着我的书本扭转

那痛快故事必定赏素愿

小玉典珠钗 铅华求长埋

祝君把新欢 乘龙投豪门

我要是变心 有谁为我尽情骂

小玉休相迫 檀郞无忘情

三载失钗风 瑶台求重逢

我叫天抢地谁过问

实际景况已无可再更改

雷同情节永不似期待

自古书说梁祝 宁愿化蝶飞出苦痛

我也要化碟躲入传说内

庵中孤清清 长平难逃情

江山悲灾损 流离仍重圆

我偶然与她见面 亦觉甚疲倦

花烛映规 难为郞情长

交杯饮砒霜 泉台谐盟约

我散心解闷谁作伴

小玉典珠钗 铅华求长埋

祝君把新欢 乘龙投豪门

我要是变心 有谁为我尽情骂

小玉休相迫 檀郞无忘情

三载失钗风 瑶台求重逢

我叫天抢地谁过问

重合剑钗修补破镜

只有寄情戏曲与文字 盟誓永守

地老天荒以身盼待

早已变成绝世传奇事

小玉典珠钗 铅华求长埋

祝君把新欢 乘龙投豪门

我要是变心 有谁为我尽情骂

小玉休相迫 檀郞无忘情

三载失钗风 瑶台求重逢

我叫天抢地谁过问

庵中孤清清 长平难逃情

江山悲灾损 流离仍重圆

我偶然与她见面 亦觉甚疲倦

花烛映规 难为郞情长

交杯饮砒霜 泉台谐盟约

我散心解闷谁作伴

重合剑钗修补破镜

只有寄情戏曲与文字 盟誓永守

地老天荒以身盼待

早已变成绝世传奇事

重合剑钗修补破镜

只有寄情戏曲与文字 盟誓永守

地老天荒以身盼待

早已变成绝世传奇事

问题一:邂逅是什么意思 意思大概是遇见的意思

但是

遇见一个人,可以是熟悉的,认识的,或是陌生的。

邂逅一个人,便只能是陌生的,素未谋面的人。

本来邂逅是偶然相遇的意思,那么也就是偶然的遇见了。可是感情丰富的我们不该只局限在字面的意思,不是吗?邂逅是包含了浓浓情感的,是“暗里回眸深属意”的感觉,是不期而遇的感觉,也或许之后,便是一种伤感,落寞,留恋,想念的感觉。邂逅的过程,对邂逅的幻想通常都是美妙的,可是邂逅之后的结果呢,多半就不那么令人满意与开怀了。

不过,我们不都该在意过程,而不是结果吗?

总之,邂逅是种美丽亥感觉

问题二:邂逅什么意思?有几种解释? “邂逅”这个词主要是指偶然的、不期而遇的

它主要指相遇的偶然性,可以用作对事件、人物的相遇,但人们经常用这个词胆指带男女相遇,通常带有男女之间情分、缘分的含义。

问题三:常说的邂逅是什么意思? 就是没有约定偶然遇到! 可以是认识的也可以是不认识的! 比如和朋友的一次邂逅…… 或者是和一位美女在黄昏下邂逅……

问题四:邂逅什么意思 一次偶然的相遇,一般是形容爱情的!

邂逅 :①不期而遇:一朝邂逅成相识。②偶然:事非邂逅。不期而遇 可以用来指以前见过的人也可以用来指不曾相识的人是不期而遇之义,又含有一丝缘分。意旨好朋友或忘年交有或隔代交以前见过,后又重逢

问题五:邂逅是什么意思? 网络上的邂逅又是什么? 邂逅 “邂逅”读作xiè hòu

出自《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邂逅”来源于此诗

“邂逅”这个词主要是指偶然的、不期而遇的

它主要指相遇的偶然性,可以用作对事件、人物的相遇,但人们经常用这个词来指带男女相遇,通常带有男女之间情分、缘分的含义。

相关词语

不期而遇:一朝邂逅成相识。

不期而遇 可以用来指以前见过的人也可以用来指不曾相识的人是不期而遇之义,又含有一丝缘分。

邂逅不偶 :碰巧不遇合;意外不成功。

另外,偶然≠邂逅 偶然强调事件发生发生的偶然性,重点强调是事件发生的性质偶然

邂逅强调的是这件事情本身偶然,即强调遇到这个过程

邂逅用做人与人相遇时,相遇的双方可以是曾经已相识也可以是曾经不相识。

这要根据语境来判断

例如电视剧里经常看到的(或者XX小说写的)“我在XX再次与你邂逅”有再次不经意相遇的意思 此时语境中有暗示说明相遇之前双方相识。

如果语境里没有明确暗示则认为之前不相识 。

又如XX在回忆录中写道:在那个青春烂漫的岁月里,不经意间与你邂逅……”这通常认为是相遇之前双方不相识。

很多人把“邂逅”片面理解为双方此次相遇前是不相识的,这是不全面的。

现在这个词被经常使用在男女异性相遇之间,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同性之间也是可以使用“邂逅”这一词的。

同样邂逅是遇见的意思

但是

遇见一个人,可以是熟悉的,认识的,或是陌生的。 邂逅一个人,便只能是陌生的,素未谋面的人。

本来邂逅是偶然相遇的意思,那么也就是偶然的遇见了。可是感情丰富的我们不该只局限在字面的意思,不是吗?邂逅是包含了浓浓情感的,是“暗里回眸深属意”的感觉,是不期而遇的感觉,也或许之后,便是一种伤感,落寞,留恋,想念的感觉。邂逅的过程,对邂逅的幻想通常都是美妙的,可是邂逅之后的结果呢,多半就不那么令人满意与开怀了。

不过,我们不都该在意过程,而不是结果吗?

总之,邂逅是种美丽的感觉

问题六:邂逅是什么意思 邂逅若是不美,就没有这般的煎熬与难奈,也因为邂逅是美,才让你我心绪颤动回荡…

我们怎麽啦?我们到底怎麽啦?

落叶别离了枝头,飘飘然随风出走,几经翻滚荡漾后,滴落水面欲寻沉浸…

花叶的褐,是苦涩熬煮的落寞。花叶的红,是放纵肆意的轻狂。

花叶的黄,是沉溺温存的幸福。花叶的绿,是逐梦迷惘的青春。

水影与花,花与水,轻触的瞬间,纠缠交错出那般华丽魅惑的曲线,摇曳交响着轮回所包覆的偶然的爱;轻触的瞬间,那是一种极为细腻的音声,一种你我邂逅的分泌情愫音声,演奏出这场美丽的邂逅…

我们怎麽啦?我们到底怎麽啦?

相信懂升哥的你,必定“听”得到这般的色彩;也相信懂升歌的你,也必定“看”得见这般的声音。

从视觉进入到听觉,陈升诠释着他眼与心中的世界,带领我们进入他“我们怎麽啦?”的音乐国度中。二十年的音乐创作积累,不过是几个秋的过去,不过是多少个美丽与哀愁,未曾停下脚步的他依然…

时序来到的2008 我们怎麽啦?

点出在这样一个价值混沌杂乱的年代,超速失序的时空,让我们失焦而无感…五十的陈升,用着其反骨与不妥协的敏锐度,转化成曲吟唱成词,来喧泄来调和失衡与平衡间的拉扯…

我们怎麽啦?

那逝去的美好时光,只能在梦里品尝那份优雅,只能在超现实的世界中执意拼贴; 古老的戏曲揉融着过去与现在当下的时空,编织往返记忆深处的线条,凝结出今日的思念气味…

我们怎麽啦?

爱与分离是一对喜欢谈恋爱的词组,亘古以来难分难舍,没有人可以逃得过…这般的纠缠,何其轻淡,存在于你我相互交会的眼神;何其短暂,存在于你我闪念间的幻象。没有偶然的世界,轮回也成就不了你我的爱恋,那美丽的邂逅…

我们就这麽啦! 提“升”细细聆听这存在你我当下的生活…

《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邂逅”来源于此诗

“邂逅”这个词主要是指偶然的、不期而遇的

它主要指相遇的偶然性,可以用作对事件、人物的相遇,但人们经常用这个词来指带男女相遇,通常带有男女之间情分、缘分的含义。

很多人把“邂逅”片面理解为双方此次相遇前是不相识的,这是不全面的。

现在这个词被经常使用在男女异性相遇之间,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同性之间也是可以使用“邂逅”这一词的。

同样邂逅是遇见的意思

但是

遇见一个人,可以是熟悉的,认识的,或是陌生的。

邂逅一个人,便只能是陌生的,素未谋面的人。

本来邂逅是偶然相遇的意思,那么也就是偶然的遇见了。可是感情丰富的我们不该只局限在字面的意思,不是吗?邂逅是包含了浓浓情感的,是“暗里回眸深属意”的感觉,是不期而遇的感觉,也或许之后,便是一种伤感,落寞,留恋,想念的感觉。邂逅的过程,对邂逅的幻想通常都是美妙的,可是邂逅之后的结果呢,多半就不那么令人满意与开怀了。

不过,我们不都该在意过程,而不是结果吗?

总之,邂逅是种美丽的感觉

问题七:请问一下,邂逅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邂逅”读作xiè hòu

出自《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邂逅”来源于此诗

“邂逅”这个词主要是指偶然的、不期待的相遇

它主要指相遇的偶然性,可以用作对事件、人物的相遇,但人们经常用这个词来指带男女相遇,通常带有男女之间情分、缘分的含义。

对邂逅的幻想通常都是美妙的。邂逅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美好的感受,仿佛四月的春天拂面而过,总是在不期然间与心中那个缘分邂逅在某个地点。

邂逅是一种感觉,邂逅是一份情缘,邂逅是一段姻缘,邂逅是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的美好生活。

用心去感受邂逅这简单的词语,当男人与女人不期邂逅的一刹间,那爱的情怀悠然打开,时间为之凝止,四季为之温暖,一见钟情,还有什么是可以使他们分离的呢?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邂逅的美好,一起去为明天的邂逅而祈祷,也许在某个街头、路边、公园,便遇见了命中的那次邂逅。

金庸对于中国古代戏曲的表达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的。一种是把各种戏曲曲目引入小说,使武侠小说显得异彩纷呈,非常热闹。大大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并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倚天屠龙记》第三十四回“新妇素手裂红裳”就有十分生动地表现。这一回写到了蒙古皇帝大游皇城的盛大场面:

乐声又起,过来一对对吞刀吐火的杂耍、诸般西域秘技,只看得众百姓喝彩不迭……其后是一对对的傀儡戏、耍缸玩碟的杂戏,更后是骏马施拉的彩车,每辆上都有俊童美女扮饰的戏文,什么“唐三藏西天取经”、“唐明皇游月宫”、“李存孝打虎”、“刘关张三战吕布”、“张生月下会莺莺”等等,争奇斗艳,极尽精工……丝竹悠扬声中,一辆装扮着“刘知远白兔记”戏文的彩车过去……

一出又一出的戏名让我们联想起一个有一个生动有趣、瑰丽多姿的故事。金庸对于中国古代戏曲的表现不是大声疾呼口号式的,也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式的,而是把古代戏曲中的优秀内容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让读者发自内心地感到中国古代的戏曲是十分美好的,值得后人去研究、去学习、去弘扬、去创新。

以上内容主要是报戏名,写作的节奏是非常松弛的,也是相当简略的。对戏曲艺术的表达还没有进入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且看金庸接下来是怎样运用自己手中的生花妙笔来实现戏曲与小说的完美结合的。

为了配合故事的氛围,金庸首先是在声音上做文章,声音由原先的欢快变为古拙。表演的剧目也由轻松明快的“刘知远白兔记”变为肃穆庄重的“周公流放管蔡”和令人唏嘘感慨的“王莽假仁假义”。在彩车之后的布旗上还写着一首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若使当时便身死,千古忠佞有谁知。”周公后来被证明是大圣人,可是当他流放管叔、蔡叔之时,人人都说他要图谋篡位;王莽后来被证明是大奸臣,但起初收买人心,礼贤下士,举世莫不歌颂他的功德。

试想一下,如果周公在流放管蔡时死了,王莽在篡夺汉室之先就去世了。那么谁是谁非,谁忠谁奸,千古之后又有谁知道呢?所以,“周公流放管蔡”和“王莽假仁假义”这两出戏所讲的其实是一个道理。那就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对于一件事的真伪,一个人的好坏,我们是不能武断地去下结论的,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人们才能看清事情的真才目。

金庸在写前面许多戏曲的时候都是一笔带过,只提了一下名字,写得非常简略,那么金庸为什么把“周公流放管蔡”和“王莽假仁假义”这两出戏写得这么详细呢?原来,写这两出戏是为了给下面的一出戏做一个铺垫,下面这出戏的幕后导演是赵敏。

拉这辆戏车的是两匹瘦马,完全没有前面戏车马匹的神骏,车子也是朴素无华,这种突兀的安排迅速吸引了百姓的目光。如此寒酸的马车上会是一出什么戏呢?车子走近之后,张无忌大吃一惊,原来车中一个大汉黄发垂肩、双目紧闭,盘膝坐在榻上,似足了金毛狮王谢逊。旁边一个青衣美貌少女,手捧茶碗,殷勤服侍,相貌虽不如周芷若之清丽绝俗,但衣饰打扮,和她当日在万安寺塔上时一般模样。

张无忌和韩林儿此时己经确认车中的这出戏说的是金毛狮王与周芷若之间的故事。接着看下去,只见旦角(假周芷若)笑嘻嘻地绕到净角(假谢逊)背后,伸出两指,突然在假谢逊背上用力一戳。假谢逊“啊”的一声大叫,倒撞下榻,假周芷若伸足将他踏住,提剑欲杀。这出戏看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前面会有“周公流放管蔡”和“王莽假仁假义”这两出戏,而且金庸特意把这两出戏写得较为详细。

前面有伏笔,后面有交代,前后照应,浑然一体。金庸通过这种“戏中戏”的叙述方式,让传统的戏曲与武侠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有机的交融,相互的推进。使得整个故事显得跌宕起伏而又妙趣横生。窥一斑而知全豹。不难看出,金庸对于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所有优秀成分都是十分关注,积极地向中国古代的各种文学体裁,文学样式学习。并尽可能的把其中有趣的桥段,高超的技巧运用到自己的武侠小说之中。金庸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总体态度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金庸对于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第二种表达方式,就是把古代戏曲中的经典桥段、舞台表演的技巧等等,通过改头换面或者移花接木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小说中去。金庸小说里有不少桥段的设计是和中国古代的戏曲如出一辙的。

《射雕英雄传》的第二十四回“密室疗伤”,写到陆冠英与尹志平在傻姑所居住的荒村野店中相遇,尹志平认为陆冠英离开归云庄与自己离开重阳宫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寻找一个人,就对陆冠英讲:“陆兄此来所为何事,只怕与小弟不谋而合。咱俩各在地下书写一个人的名字,请程师妹瞧瞧是否相同。”陆冠英尚未回答,程瑶迎笑道:“好啊,你们两人背向背的书写。”

尹志平和陆冠英各执一根柴梗,相互背着在地下划了几划。尹志平笑道:“程师妹,我们写的字是否相同”程瑶迩看了两人在地下所划的痕迹,低声道:“尹师兄,你猜错啦,你们划的不同。”尹志平“咦”了一声,站起身来。程瑶迩笑道:“你写的是‘黄药师’三字,他却是画了一枝桃花。”

读过《射雕英雄传》的人都知道,黄药师居住的地方是桃花岛,武林中人也都称黄药师为“桃花岛岛主”,而陆冠英的父亲陆乘风又是黄药师的徒弟。陆冠英因为不敢直书祖师爷的名讳,就借用一枝桃花来代替。因此,虽然尹志平和陆冠英两个人,一个是写的名字,一个是画的桃花,但是他们所指的却是同一个人。

金庸营造这一喜剧场面的技巧,明显就是京剧《群英会》的表演手法。在以 《三国演义》为题材的戏曲中,有一出讲的是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来到东吴大都督周瑜的营帐中,准备商讨抗曹大计,在正式的商讨开始之前,诸葛亮和周瑜各自先在自己的手上写下了自己的主张,等二人写好之后一加印证,只见各人手掌心上都是一个“火”字,发现对方的想法和自己的不谋而合,于是相视一笑。

胸中若无大格局,掌上怎有大手笔?我们阅读金庸的小说,经常会感叹金庸学识之渊博,眼界之开阔,心思之缜密,超出同侪甚多,不可以道里计。金庸在借鉴、学习古代戏曲的技法,并把诸多巧妙的技法运用到自己武侠小说的过程中是有所调整的,他并不是简单地移植,而是取其意而弃其形的,达到了一种“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境界。

金庸不局限自己对于戏曲技法的学习,而是使之有所升华。如尹志平和陆冠英的例子,两人所要写人的都是黄药师,但是金庸考虑到了陆冠英的身份:他的父亲是黄药师的徒弟。所以在书写时就不能像尹志平那样直接书写黄药师的名讳。这就使我们看出,金庸在借用古代戏曲中的表达技巧时,非常注意这种技法与武侠小说的结合,充分考虑到了武侠小说的特殊性,以及武侠小说人物的特殊性。

所以,即使是非常优秀的戏曲文化,要想使它在武侠小说中表现出来,也要进行改造、调整,使其不着痕迹的融入武侠小说,才是对于传统文化的真正弘扬,也是对于传统戏曲技法的尊重。绝对不能生搬硬套,那样的话,只会适得其反。

金庸也许是非常喜欢戏曲里这种表达两个人或几个人心意相通,不谋而合的手法,所以在自己的小说中就写了又写,用了又用。《倚天屠龙记》的第十回“百岁寿宴摧肝肠”,讲到了一个场景,就是少林派带领许多门派上武当山来挑衅,武当诸侠和他们讲不通道理,只好兵刃上分个高下。武当诸侠准备使用张三丰所创制的“真武七截阵”,但是由于俞岱岩此时己经瘫痪在床,所以人手不够。必须另选一个人来递补上。

这个时候宋远桥就说大家各自在掌心上写一个名字,写好之后,大家摊开手掌一看,发现宋远桥、俞莲舟、张松溪、张翠山、莫声谷写的都是一样的。当然金庸并不是照搬照抄古代戏曲的桥段,他是有所改造的。如武当七侠中的殷梨亭在看到大家手心的子时,脸上就红了,因为他在手心上写的是纪姑娘,就是纪晓芙,纪晓芙是他的未婚妻。金庸在这里既运用古代戏曲的技法写出武当诸侠的心心相印,兄弟之间的默契,也写出了殷梨亭微妙而细腻的心理,可说是神来之笔,达意传情。

《射雕英雄传》的第二十四回是“密室疗伤”。在这一回中,黄药师受了灵智上人的欺骗,误以为自己的女儿黄蓉葬身大海,所以迁怒于江南六怪,意欲将他们六位以及六家的满门良贱全部杀了,以解心头只恨。归云庄庄主陆乘风知道了这一节,就准备把这个消息告诉江南六怪,让他们先躲避一下。可是自己是黄药师的徒弟,这么做的话就是背叛师门。无可奈何之下,只得想了一个法子,趁着儿子陆冠英在自己身边,假装没看见他而对着苍天讲话,陆乘风洞察了父亲的心意,就独自赶去牛家村,希望找到郭靖,让他去求肯黄药师,以消饵这一场极有可能发生的血案。

当陆冠英赶到牛家村时,无意中邂逅了程瑶迦和尹志平。想要把自己的这件心事透露给他们,可是如果直接开口对他们讲,则显得自己背叛师门。所以就依样葫芦画个瓢,学着自己的父亲,又使出了老套路。所不同的是,这次陆冠英是对着灶王爷的画像喃喃自语,这样程瑶迎就可以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了,而且还免去了自己背叛师门的罪想,可谓一举两得。细心的陆冠英在讲完自己要说的话时,还不忘了加一句:“我跟你说的话,到此为止,再也没有啦。”程瑶迦嫣然一笑,心道:“你说完了,我给你去办就是。”

有评论家把陆乘风和陆冠英所使用的这种方法说成是戏曲舞台上非常有名的“背躬”。其实不尽然,所谓“背躬”就是旁白,多是说给观众听的,假设剧中人听不到。可是金庸在这里所描写的两段文字,第一部分中陆乘风对着苍天讲话,是故意让陆冠英听到的;第二部分陆冠英对着灶王爷讲话,程瑶迦也是听得清清楚楚的,这是和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评点本《射雕英雄传》中的评论不一致的。所以不能简单地说是“背躬”。

金庸所写的武侠小说和戏曲舞台的戏剧还是有表现上的差别的。金庸正是看到了两者的差别,所以对戏曲舞台上的表演技巧是有选择地借鉴的。使得这种戏曲中的表演技巧与小说中的人物心理描写水 融,浑然天成。既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形式,也升华了“背躬”这一戏曲舞台上的表演技巧。

运营/默默读史品生活

中国古代戏剧也称为中国古典戏曲。

中国古代戏曲中的“戏曲”一词在中国古代是指戏中唱的曲,是与“散曲”相对应的概念。20世纪初年的王国维,首先明确地用“戏曲”一词来统称中国古代戏剧。中国古代成熟的戏剧诞生于元代,当时称为杂剧,是融合此前的各种表演艺术发展而成的一种戏剧形式。在杂剧的发展过程中,剧作家在唐宋以来的话本小说、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都是元杂剧的名作。元代末年,最初流行于浙东沿海一带的南戏(南曲戏文)得到发展,并逐渐形成了新的戏曲形式,称为传奇,至明代产生了汤显祖的《牡丹亭》、至清代又出现了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这样的杰作。到清代,在北方的戏曲中心北京出现了以安徽二簧戏为基础,吸取诸种地方戏的优点形成的京剧。

中国古典戏曲把歌曲、宾白、舞蹈和表演等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的戏剧艺术形式。作为表演的戏曲的脚本的文学剧本是一种韵文和散文相结合又以韵文为主的文学剧本。一个戏曲剧本称为本,一般一个戏曲都由一本构成,也有多本组成一个规模较大的戏曲故事的,像《西厢记》由五本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桃花扇》则由上本和下本共两本组成。每本戏曲一般又由若干个更小的单位构成,杂剧中称为“折”,而且每本多由四折组成,明清传奇中称为“出”,像《牡丹亭》多达55出,《桃花扇》上、下本各20出。“折”和“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段落,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同时又往往是音乐组织的单元,像杂剧中的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若干个曲牌组成一套曲子。

中国古代戏曲一般由曲词、宾白、舞台提示三部分组成。曲词的作用主要是抒情,但又不限于抒情,同时还有推进故事情节发展、刻划人物性格的功能,这种曲词是在传统的诗、词、和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诗歌形式,往往有较为严格的格律要求,以符合于唱的需要。宾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主要是白话,也有部分韵语。对白与话剧中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舞台提示包括提示人物的活动时间、空间,人物的出场离场,还包括提示人物的动作、表情等。在杂剧中往往将对动作与表情的提示称为“……科”,如“长吁科”即是提示人物作长叹的表情样子的意思,“把酒科”即是提示人物作把酒的动作的样子的意思。

在中国古代戏曲中,讲好一个故事尽管很重要,但似乎更为重要的是要写好曲词,而曲词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抒情,尽管它也对叙事(讲故事)起着相当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像《牡丹亭》中十分有名的《长亭送别》这一折戏中,情节十分简单,即长亭送别这一个小小的事件,要论整折戏的艺术性,无疑是其中写得十分出色的曲词。

中国的现代戏剧:源于“五四”运动前后,开始时称为“新戏”、“文明戏”,后来称为话剧(主要是与歌剧及中国传统的戏曲相对而言)。曹禺、老

戏剧舞台上的太原

古城太原,在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众多可歌可泣的豪杰义士贤臣良相,演绎了无数家喻户晓千古传奇的英烈故事。这些丰厚的文化资源,成为古今戏剧舞台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据不完全统计,以太原人、太原城演绎的历史传统戏,就有30余部之多。有的反映了太原的历史进程,有的讴歌了太原的人文精神,有的再现了发生在太原的传奇故事。这些戏至今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戏剧舞台上,有的成为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成为剧团的看家戏、吃饭戏。

反映太原历史进程的戏

《桐叶记》,晋剧优秀剧目。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将一片桐叶剪成“玉圭”赐其弟姬虞,戏称封他为唐国侯。虞立即谢恩,成王反悔。经其母邑姜耐心劝说,戏言终成事实。此剧演绎了晋国的由来,上世纪80年代该剧由省晋剧院上演,轰动一时。

《玩琼花》戏曲传统戏。叙隋炀帝荒*无度,畅游运河时,所到之处逼良家美女裸衣为他拉纤取乐,名曰“玩琼花”。李渊之子李元霸相劝,反遭迫害。李元霸逃回太原,力劝李渊起兵。

《玉带传奇》,晋剧优秀剧目。讲述李渊太原起兵时,曾到晋祠唐叔虞像前祈祷,一老妪赠他两条玉带,一条绣“晋”字,一条绣“阳”字,意在嘱咐李渊无论走到哪里莫忘晋阳根基之地。李渊将玉带分别交给两个儿子。不料,太子李建成为争夺王位,利用玉带诬陷迫害李世民,酿成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大戏。这是太原实验晋剧院向太原建城2500年的献礼剧目,受到城乡观众的欢迎。

《下河东》,又名《龙虎斗》,晋剧传统戏。北宋初年,赵匡胤领兵亲征汉" target=_blankgt;北汉刘钧。刘钧固守太原,与宋兵元帅欧阳方勾结围困了赵匡胤。赵屈斩先行呼延寿廷。呼延妻罗氏领兵击败刘钧,救出赵匡胤,杀死欧阳方。此剧为晋中晋剧团保留剧目,上世纪80年代赴京演出,轰动京华。

以上传统剧目,较真实地反映了太原古城在历史进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可谓是艺术化了的太原历史。广大观众尤其是农民观众多从观看这些剧目中了解认识了太原这座古城的沧桑巨变与昔日辉煌。

讴歌太原人文精神的戏

《豫让桥》,晋剧传统戏。春秋时期,晋国卿智伯兴兵伐赵,反被赵无恤所杀。智伯家臣豫让深感主人厚恩,决心为智伯报仇。他吞碳毁容改变形象,藏于赤桥下(即现在的晋源区赤桥镇)伺机暗杀无恤。不料被赵发现,赴死之前,他要求赵无恤脱下锦袍,让他连砍三刀,以报智伯之仇,然后壮烈自刎追随主子而去。

《水母娘娘》,晋剧优秀剧目。说的是晋祠民女柳春英勤劳善良感动天龙山神灵小白龙,赠她神鞭引晋水的神话故事。上世纪60年代由晋剧名家牛桂英、马玉楼主演。因为这个故事观众非常熟悉,又讴歌了太原普通老百姓的真善美高尚品德,所以上演后连演不衰,深受太原观众赞赏。

《将相和》,京剧传统戏。演绎了太原古人廉颇知错改错负荆请罪的一段史实。京剧名家袁世海、马连良等的演出,将这出戏锤炼为京剧经典之作。

《杨家将》、《呼家将》系列戏。这是占据戏曲舞台数量最多、影响最广、观众最喜爱的传统剧目。诸如《紫金带》、《佘唐关》、《七星庙》、《金沙滩》、《两狼山》、《李陵碑》、《洪羊洞》、《杨七郎》、《告御状》、《五郎出家》、《四郎探母》、《六郎斩子》、《穆桂英挂帅》、《杨八姐游春》、《寇准背靴》,以及当代剧作家根据杨家故事编写的《杨门女将》、《三关排宴》、《三关点帅》、《三关明月》等。呼家将戏大都与杨家戏连在一起,也有独立成戏的,如《凤云会》、《下河东》、《呼延赞表功》、《雁门摘印》等。

杨家将、呼家将都是并州太原人,北宋名标史册的大将。史载,呼延赞曾身刺“赤心杀敌”,他的儿子们也都在耳后刺有“出门忘家为国,临阵忘死为主”。呼、杨两族热爱国家忠于宋廷,为北宋的统一作出了不朽贡献。他们不畏奸佞,英勇杀敌、前赴后继、满门忠烈的美德,堪成民族精神的一面旗帜。

《蝴蝶杯》,传统剧目。讲述明代太原人江夏县令田云山和其子田玉川不畏权势、见义勇为,为渔民父女伸冤昭雪的传奇故事。宣扬了以田云山父子为代表的人间真善美,鞭笞了以两湖提督卢林为首的人间假丑恶,以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民族传统观念。此戏生旦净末行当齐全,悲悲喜喜大起大落,是全国各剧团常演不衰的剧目,在山西,更是许多表演艺术家的代表作品,不仅演出全剧,还常分别上演《游龟山》、《藏舟》、《二堂献杯》、《打子》、《洞房》等精彩折子戏。

《太原奇案》,根据清代四大奇案之一的同名小说改编,豫剧优秀剧目。说的是太原张财主贪财,将大女儿金姑嫁一垂死病夫,二女玉姑许与纨绔子弟。玉姑性子刚烈,与恋人曹生逃婚,张财主追至已寡居的金姑家,却抬回一只装着死和尚的箱子张财主婢女秀香,聪慧机敏有胆有识,她把看到的蛛丝马迹仔细推断思考,认定莫家父女和曹秀才不是杀和尚的凶手。她女扮男装往晋祠等处暗访。终于水落石出,屠夫投案自首。这是一出表现太原平民百姓的传奇戏,婢女秀香的大智大勇侠肝义胆,豆腐坊莫老实的厚道善良乐于助人,金姑秀姑的倔强泼辣勇于叛逆,曹秀才的恪守诚信和知恩当报等等,活生生画出一副城市平民众生相。太原市豫剧团上演此剧时,太原观众看的格外亲切熟悉。

发生在太原城的戏剧故事

《千里送京娘》,传统剧目。后周时期,蒲州小祥村(今临漪县西南)民女京娘随父来阳曲青云寺降香还愿,为山贼所掠,囚于寺内。流亡太原的赵匡胤仗义救出京娘,千里护送回蒲州。路上,京娘对赵有爱慕之情。赵不为所动,二人以兄妹相待。乡人见一青年男子送京娘归来,流短蜚长,京娘忿然自缢。后来赵匡胤夺取天下,当了宋朝皇帝,得知京娘屈死,为她修庙宇塑金身封为菩萨。此剧是大同耍孩儿剧团的保留剧目,去年参加全国小剧种调演,获得金奖第一名。

《苏三起解》、《三堂会审》,是传统剧目《玉堂春》中的两出折子戏。说的是明代正德年间,大同姑娘周玉儿父母双亡,被卖为娼,改名苏三。苏三邂逅王公子,二人海誓山盟定下终身。后王公子落难,鸨儿将苏三卖与洪洞富商沈洪为妾。沈妻害死沈洪诬陷苏三。苏三问成死罪,由洪洞押解太原复审。主审官八府巡按王景隆就是苏三的恋人王公子。在太原按察院会审后,苏三平冤昭雪,与王公子破镜重圆。

此剧是观众耳熟能详的优秀传统剧目,常演常新,百看不厌,是戏剧舞台的经典之作。洪洞和太原也因此名声遐迩。

《铁弓缘》又名《开弓缘》、《真假王福刚》,京剧传统戏。云南省京剧名家关肃霜曾主演此剧,将民女彩霞泼辣大胆智勇双全,不慕荣华富贵追求人间真爱的高尚品德,刻画得惟妙惟肖。此剧后来拍成**,在全国上演,戏中关肃霜用靠旗打出手的绝活,各地演员争相学习。

以上所说30余部发生在太原的戏剧剧目,也许并不全面,但足以证明太原是无愧于我国“戏剧之乡”、“戏剧大省”的首府。她悠久的历史长廊、肥沃的文化厚土、千古不朽的风流人物,给了我们得天独厚的戏剧资源。前辈人已在这方土地上演绎了那么多寓教于乐、寓教于史的精品剧目,处在天翻地覆大变革的我辈戏剧人,是否应当演绎出更精彩的传世大戏呢?

歌词“清早起来什么镜子照,梳一个油头什么花香”出自京剧曲目《卖水》。

《卖水》 

歌词:

行行走,走行行,信步儿来在凤凰亭。

这一年四季十二月,听我表表十月花名:

正月里无有花儿采, 唯有这迎春花儿开。

我有心采上一朵头上戴, 猛想起水仙花开似雪白。

二月里,龙抬头,三姐梳妆上彩楼。

王孙公子千千万,打中了平贵是红绣球。

三月里,咿哪咿呀呼哪咿呀呼哪呼嘿,是清明,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四月里,麦梢黄, 刺儿梅开花长在路旁。

木香开花在凉亭上, 蔷薇开花朵朵香。

五月五正端阳, 石榴花开红满堂。

**苦把郎君盼,相公你,相公你快快到兰房。

六月里,是伏天, 主仆池边赏白莲。

身处泥中质洁净,亭亭玉立在水间。

七月里,七月七,牛郎织女会佳期。

喜鹊搭桥银河上,朝阳展翅比高低。

八月里,是中秋,桂花飘香阵悠悠。

嫦娥不愿在寒宫守,下凡人间把幸福求。

九月里,九重阳,**登高假山上。

枝黄叶落西风紧,五色傲菊抗严霜。

十月里,是寒天,孟姜女送衣到长城边。

千里寻夫泪满面,冬青花开叶儿鲜。

十一腊月没有花采,惟有这松柏实可摘。

陈杏元和番边关外,雪里冻出腊梅花儿开。

清早起来什么镜子照 梳一个油头什么花香

脸上擦的是什么花粉 口点的胭脂是什么花红

清早起来菱花镜子照, 梳一个油头桂花香,

脸上擦的桃花粉, 口点的胭脂杏花红。

什么花姐 什么花郎 什么花的帐子 什么花的床

什么花的枕头床上放 什么花的褥子铺满床

红花姐,绿花郎。干枝梅的帐子、象牙花的床,

鸳鸯花的枕头床上放, 木樨花的褥子铺满床!

扩展资料

《卖水》的性质是京剧剧目;《卖水》的演出单位为中国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卖水》的演员为刘长瑜和萧润德;《卖水》的故事主角是李彦贵,黄璋与黄桂英;《卖水》的原作者是陕西渭南剧作家李芳桂。《卖水》的创作来源是对《火焰驹》中《卖水》一折改编。

-卖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1468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30
下一篇2023-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