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银文言文里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寄银文言文里的意思是什么意思,第1张

1 文言中“寄”是什么意思

寄jì

①寄居;依附。《赤壁之战》:“刘备,天下枭雄。与曹有隙,~寓于表。”

②寄托;托付;委托。《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傲,审容膝之易安。”《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臣以大事也。”

③寄存;寄放。《失街亭》:“且请~库,候今冬赐与诸军未迟。”

④传送;传达。《柳毅传》:“迫而视之,乃前~辞者。”

寄地被人掠去的本国土地。

寄怨⒈借他之手以报私怨,犹言借刀杀人。⒉寄托私怨,犹言借事以泄私忿。

寄坐寄托于客位,喻大权旁落。

2 在文言文里所在是什么意思,所在在文言文里是什么意思

所在:地方,处所;存在的地方。

文言文中,凡是结构助词“所”字后面紧跟一个动词、介词,都是“所字结构”。只要掌握了它的特点,所有疑问都会迎刃而解。

这里只简单明了地说说“所+动词”。动词前面加上所字,构成名词性结构,可以做主语或宾语。实际上,它指的是动词涉及的对象。理解时,只需要去掉所字,在动词后面加上对象即可。“所种”=种的庄稼;“所欲”=想要的东西;“所读”=读的书。

“在”是一个动词,居于、处于的意思。按照上面的理解方法,“所在”=居处的地方;在什么地方。

补充

“所在”有时直接用为名词,表示“地方”,不再是所字结构。

3 文言文里的与是什么意思

原发布者:杭滨

什么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5)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

4 岂在文言文里的意思是什么

难道

具体得看在什么语境中,大部分来说意思是“难道”e69da5e6ba90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2643361表疑问。

下面有十几中解释

(1)岂qǐ

(2)同“恺”(kɑi)。安乐

王在在镐,岂乐饮酒。――《诗·小雅·鱼藻》

既见君子,孔燕岂弟。――《诗·小雅·蓼萧》

(1)岂qǐ

(2)(形声。从壴(zhù)省,微省声。壴,陈列乐器。(kǎi)本义:回师时献功之乐)

(3)“岂”假借作虚词,用在句中或句首,表示反问。

(4)相当于“难道”,“怎么” [how]

岂非计久长。――《战国策·赵策》

岂若吾乡邻。――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岂其愤世疾邪者耶。――明·刘基《卖柑者言》

岂独一琴哉。――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5)又如:岂奈(何奈,无奈);岂不尔思(怎能不思念你);岂有他哉(表示没有其他原因)

(6)相当于何况 。如:岂况(何况)

(7) 其

(8)表示祈使。如:岂不可(怎么不可以)

(9)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也许、莫非 将军岂有意乎。――《战国策·燕策》

(10) 又

荆卿岂无意哉。

将军岂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11)又

将军岂有意乎。

(12)又如:岂有(也许有)

岂不qǐbù

难道不…?怎么不…?

岂不容易?

5 寓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寓[yù]在古文中有3个意思,分别是:

1、用作名词,意思是:住处、居住的地方。

古文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卷一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故追述先父之志,录遗老之策,高其位,大其寓,爱敬饬尽,命赐备厚。」

古文释义:因此追溯先父的意向,记录旧臣的计谋,尊崇他们的地位,让他们住的地方更加的大,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君主赏赐的非常丰厚。

2、用作动词,意思是:寄居。

古文出处:战国·孟子《孟子离娄下》:「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薪木。」

古文释义:没有居住的房屋,被毁坏的篱笆围墙和花园树木一定要妥善修理。

3、用作动词,意思是: 托付、寄托。

古文出处: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古文释义: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扩展资料

“寓”字的字形演变:

文言版《说文解字》:寓,寄也。从宀,禺声。庽,寓或从广。

白话版《说文解字》:寓,寄居。字形采用“宀”作边旁,采用“禺”作声旁。庽,这是“寓”的异体字,字形采用“广”作边旁。

“寓”字的组词:

1、住处、居住的地方。 组词:「公寓」、「寓所」。

2、寄居。 组词:「寓居」。

3、托付、寄托。 组词:「寓意深远」。

6 “上”在文言文里意思是什么

上shǎng

指上声。古音分四声,即平上去入。今音也分四声,即阴阳上去。

上 shàng

形容词义:

1上等;等级高或品质良好。

上客从赵来。——《战国策·秦策》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谋攻》

2时间或次序在前。

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商君书·算地》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乐府诗《陌上桑》

3远;久远。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犹正。主要意义。如上事:正业;指君事、国事。上国:京都;又指春秋时齐、晋等中原诸国。

5广大。

是以能上之。——《淮南子·说山》。注:“大也。”

6丰足

从其爵而上下之。——《周礼·司仪》。注:“犹丰杀也。”

与年之上下。——《礼记·礼器》。注:“丰凶也。”

动词义:

1登;上升;向上。

下上其音。——《诗·邶风·燕燕》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从流石蛇行而上。——明·徐宏祖《游黄山记》

2上报;呈报。

凡死刑狱上,其刑者先俟于门外。——清·方苞《狱中杂记》

3进献;送上。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入都,即伏阙上《平黎策》。——《明史·海瑞传》

臣乃敢上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崇尚;提倡。

上笃厚。——《史记·平津侯主父传》

治天下者审所上而已。——《汉书·匡衡传》

上慎旃哉!——《诗·魏风·陟岵》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史记·秦始皇本纪》

5上缴;交纳。如上印:上缴官印。

6增加;添补。如上草:给牲口添加饲料。上刑。

7向前;前进。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楚辞·屈原·涉江》

8去;到。

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刘禹锡《陋室铭》

9到任;就职。如上任、上官、上台。

10当值。如上直、上宿、上番。

11放到;放进。

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聊斋志异·促织》

12安装;装上。

以枪上刺刀相搏击。——《清稗类钞·战事类》

13陷入;遭受。

14合符。

15教授;学习。如上书、上馆。

16燃点。如上火、上纸、上灶、上香。

17拧紧。如上弦、上绳。

18敬辞,犹进用。如上谒。

19记住。如上心。

20涂;搽;敷。如上药、上色。

7 发在文言文里面的意思和例句

就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

①<;动>;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赤壁之战》:“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②<;动>;上;上登。《信陵君窃符救赵》:“乃谢客就车。”

③<;动>;就任;就职。《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职不就。”

④<;动>;参加;参与。《芋老人传》:“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

⑤<;动>;承受;接受。《肴之战》:“使归就戮于秦。”

⑥<;动>;择取;效法。《原君》:“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⑦<;动>;成就;成功。《乐羊子妻》:“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⑧<;动>;看;观赏。《过故人庄》:“等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⑨<;介>;向;从;跟。《狱中杂记》:“余尝就老胥而求焉。”

⑩<;介>;就着;根据。《芋老人传》:“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

⑾<;连>;即便;即使。《三国志·蜀书·法正传》:“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⑿<;副>;即,便。《红楼梦》:“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小厮上来抱住。”

8 “羁”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羁,读音:[jī]。

其文言文中意义如下:① 马笼头;络头。曹植《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② 套上马笼头。贾谊《吊屈原赋》:“使骐骥可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

③ 束缚;拘禁。《狱中杂记》:“故例:谪戍者移顺天府羁候。”

④ 羁留;停留。《狱中杂记》:“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

⑤ 客居在外的。《祭妹文》:“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

“羁”字的演化 释义:〈动〉套上笼头 使麒麟可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汉· 贾谊《吊屈原赋》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

——三囯魏·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系,捆绑;束缚,拘束 仆少负不羁之才。——司马迁《报任安书》羁鸟恋旧林。

——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顺天府羁候。——清· 方苞《狱中杂记》又如:羁靡(束缚);羁梏(束缚);羁防(管制防范);羁轭(束缚;控制);羁身(有事缠身,走不开);羁滞(因事牵挂而停留);羁縻(拖延;笼络;缠住)拘系。

引申为拘禁 。如:羁管(拘禁,管制);羁候(拘留待审);羁役(羁旅行役);羁候(拘留候审)寄居;旅寓 为羁终岁,门人谢焉。

——庾信《思旧铭》又如:羁宦(旅居外地任官);羁恨(客居异地的愁苦烦恼);羁屑(寄居异地而又身世寒微)停留 妾处耳目多,不可久羁,蹈隙当复来。——《聊斋志异》不羁晷刻。

——清· 方苞《狱中杂记》又如:羁泊(羁留他乡) 组词羁鸟[ jī niǎo ] 犹笼鸟。羁縻 [ jī mí ]1亦作“羁靡”。

亦作“羇縻”。系联。

2笼络;怀柔。3束缚;控制。

4拘禁。5指羁縻州。

羁旅[ jī lǚ ]1亦作“羇旅”。 寄居异乡。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齐侯 使 敬仲 为卿,辞曰:‘羇旅之臣……敢辱高位?’” 杜预 注:“羇,寄;旅,客也。”《史记·陈杞世家》:“羁旅之臣,幸得免负担,君之惠也。”

唐 韩愈 《又与柳中丞书》:“夫远徵军士,行者有羇旅离别之思,居者有怨旷骚动之忧。” 宋 陆游 《六言》诗之四:“壮岁京华羁旅,暮年湖海清狂。”

2指客居异乡的人。《周礼·地官·遗人》:“野鄙之委积,以待羇旅。”

郑玄 注:“羇旅,过行寄止者。”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 江 南朝士,因 晋 中兴,南渡 江 ,卒为羁旅。”

《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 机 以羇旅事 颖 ,一旦顿居诸将之右, 王粹 等心皆不服。” 清 龚自珍 《台城路·同人皆诇知余近事》词:“ 吴 棉已把桃笙换,流光最惊羁旅。”

羁留[ jī liú ]1羁旅淹留。唐 李商隐 《摇落》诗:“摇落伤年日,羁留念远心。”

清 黄景仁 《鹦鹉洲》诗:“继复愧 正平 ,随地成羁留。依人而嫚骂,若与性命仇。”

2扣留;拘禁。 宋 胡铨 《戊午上高宗封事》:“愿断三人头,竿之藳街,然后羁留虏使,责以无礼。”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冤狱》:“﹝县令﹞以此被参揭免官,罚赎羁留而死。” 郑振铎 《桂公塘》:“羁留住了他这人,其他都不足畏了。”

羁押[ jī yā ] 拘留;拘押。为防止嫌疑犯逃走或消灭罪证,依法将未判决的人犯关押在规定的监禁场所,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

羁勒[ jī lè ]1马络头。2束缚。

3管束。4驾驭。

不羁[ bù jī ]1亦作“不覊”。谓才行高远,不可拘限。

2谓行为不遵循礼法。羁绊[ jī bàn ] 亦作“羇绊”。

犹言束缚牵制。羁挂[ jī guà ] 束缚牵挂。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的词的含义。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2)归附:古今异义相同。故排除B。(11)殷富:古今异义相同。故排除CD。所以选A。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1929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31
下一篇2023-10-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