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徼的声调j,声韵iao,音调jiǎo
二、释义:
1、边界:~外。
2、巡逻,巡察:~巡。~道(巡查警戒的道路)。
三、部首:彳
四、笔画:撇、撇、竖、撇、竖、横折、横、横、点、横、横折钩、撇、撇、横、撇、捺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
1、徼欢
[jiǎo huān]
博取欢心。
2、青徼
[qīng jiǎo]
东方的边塞。
3、徼塞
[jiǎo sāi]
边塞。
4、南徼
[nán jiǎo]
南方边陲;南部边界。
5、徼灵
[jiǎo líng]
祈求神灵(保佑)。
徼,读音是jiào,归终、边际、边界的意思。引申端倪的意思。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扩展资料
老子在《道德经》的首先提出的“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古时,“道”与“天”字相通,在这里“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自然运行法则。
“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可道”,意思可法,按“天道”运行法则去做,“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关于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来源论,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的寻探。其中形而上也是修真修仙的基础,即自我的小宇宙是大宇宙的表象。万物确是从“无”中而生出“有”的种种万类。
“常无”与“常有”,是从万物之“道”讲。“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前人或自己命的“名”,因此从无生有从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直到万物万有,是万物的源。
老子在本章里阐述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唯物论”的哲学思想。
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通常在人类对某一事物一无所知的时候,往往是被动的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从表面现象逐渐认识到一定深度的奥妙,人类要把观察到的这些奥妙描述出来这就是“名”。
通常人类一旦对事物的探索发展到“名”的阶段,人类会把这些支离破碎的“名”组织起来,加以系统归纳就发展到“科学知识”的阶段了。人类用科学知识武装了头脑,就会产生更强烈的探索更深层次自然内在本质的欲望,正是这个欲望推动了科学知识的进一步发展。
先有物质存在就是“道”,后有意识产生就是“名”,这就是两千年前老子提出的唯物论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论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名和道,都出自同一个事物,一个是客观存在;一个是对存在的认识。认识是在否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不断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揭示出来了。
与今天人们所说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哲学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深刻内涵所在。
--道德经
徼jiǎo jiào jiāo yāo
徼 jiǎo
部首笔画
部首:彳 部外笔画:13 总笔画:16
五笔86:TRYT 五笔98:TRYT 仓颉:HOHSK
笔顺编号:3323251141533134 四角号码:2824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FBC
基本字义
1 同“侥”。
2 求。
详细字义
1 通“侥”。贪求不止 [be greedy for]
寡君愿徼福于周公鲁公。——《左传·文公二年》
患其徼一时之权。——《史记·匈奴列传》
2 又如:徼伺(窥视希冀);徼冀(希求);徼觊(非分希冀);徼进(犹侥进。非分求进)
3 通“缴”。纠缠,徼绕不明 [be in a tangle]。如:徼绕(缠绕;错综)
4 另见 jiāo;jiào;yāo
常用词组
1 徼幸 jiǎoxìng
[lucky] 同“饶幸”。作非分企求;希望得到意外的成功;由于偶然的原因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
徼 jiào
基本字义
1 边界:~外。
2 巡逻,巡察:~巡。~道(巡查警戒的道路)。
详细字义
〈动〉
1 巡查 [go on a tour of inspection]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 又如:徼循(巡查);徼道(巡逻警戒的道路);徼候(巡察守候);徼捕(巡捕)
3 激发,激励 [arouse]
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史记》
〈名〉
1 边界,边境 [boundary;border]
复寻金沙江,极于牦徼外。—— 钱谦益《徐霞客传》
2 又如:徼人(边民);缴外(边界外;国外);徼亭(边境哨所);徼塞(边塞);徼障(边境;边塞)
3 另见 jiāo;jiǎo;yāo
常用词组
1 徼巡 jiàoxún
[inspect] 巡察
歇依都司掌徼巡。——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仍徼巡四门。
徼 jiāo
详细字义
〈动〉
1 窃取,抄袭 [steal]
徼,抄也。——《广韵》
恶徼以为知者。——《论语》。孔注:“抄也。”
2 揭发 [expose]。如:徼驳(谓揭发、批驳);徼讦(揭人隐私)
3 另见 jiǎo;jiào;yāo
徼 yāo
详细字义
〈动〉
1 通“邀”
2 招致 [incur]
弗使血食,吾欲与之徼天之衷。——《国语》
3 又如:徼怨(招怨);徼祸(招致祸害);徼乱(谓招致祸乱)
4 求取 [seek for]
乃义士且以徼其名,贪夫且以求其赏尔。——汉· 王符《潜夫论》
5 又如:徼天(求天赐福。犹言天佑);徼名(谋求名声);徼功(犹求功);徼求;徼利(谋利,求利)
6 遮拦,截击 [intercept]。如:徼劫(拦截);徼极(谓伺其疲困而拦截)
7 另见 jiāo;jiǎo;jiào
徼,读音是jiào,边际、边界的意思,引申为端倪的意思。
这一句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的第一章<天地之始>。
节选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都可说是含义深远。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老子入周后,拜见博士,无所不学,无所不览,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赏析
作为《道德经》的第一章,本章开篇名义:“道可道,非常道。”初步揭示了“道”的真正内涵。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老子是第一个把道作为一种哲学范畴提出和加以阐释、论证的思想家。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核心,贯穿其思想体系始终。
关于对老子道的认识和诠释,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认为,道是精神性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有的则认为,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唯物主义。
一般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及万物运行的规律。
陈鼓应在其《老子译注及评介》一书中引用杨兴顺的观点,将道的基本特点归结为:
一、道是物的自然法则,它排斥一切神和“天志”。
二、道永远存在,它是永存的物质世界的自然性。道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无限的。
三、道是万物的本质,它通过自己的属性(德)而显现。没有万物,道就不存在。
四、作为本质来说,道是世界的物质基础“气”及其变化的自然法则的统一。
五、道是物质世界中不可破灭的必然性,万物都从属于道的法则。道摧毁一切妨害自己的事物。
六、道的基本法则是:万物与一切现象,处于经常的运动与变化中,在变化的过程中,万物与一切现象都转化为自身的对立物。
七、万物与一切现象,都处于相互联系的状态中,这种联系通过统一的道而完成。
八、道是人类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但在逻辑思维中,它是可以认识的。
由是观之,道在天地生成以前就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中,当天地生成以后,道就在万事万物中发挥着自身的作用,贯穿万物的生成、生长、发展、消亡的始终,作为一种自然规律客观地存在着。
--道德经·天地之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