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元量生平简介及诗词赏析

汪元量生平简介及诗词赏析,第1张

  生平简介

 汪元量(1241-约1317后)字大有,号水云、水云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咸淳间入太学,以善琴出入宫掖。德祐二年(1276),元兵陷临安,随三宫北往大都,留北十三载。元世祖尝命奏琴,至元二十五年(1288)得赐黄冠南归。细主瀛国公、福王赵与芮及宫人王昭仪、清惠等二十九人赋诗饯行。次年春回杭。后数往来于匡庐、彭蠡间。卒于元延祐四年后。《南宋书》、《宋史翼》有传。元量工诗,善词,知乐能琴,有宋末诗史之称。《缰村丛书》辑有《水云词》一卷,有脱误。

 ●洞仙歌

 毗陵赵府,兵后僧多占作佛屋。

 汪元量

 西园春暮。

 乱草迷行路。

 风卷残花堕红雨。

 念旧巢燕子,飞傍谁家,斜阳外,长笛一声今古。

 繁华流水去,舞歇歌沉,忍见遗钿种香土。

 渐橘树方生,桑枝才长,都付与、沙门为主。

 便关防不放贵游来,又突兀梯空,梵王宫宇。

汪元量词作鉴赏

 毗陵,即今江苏常州。元兵挥师南下后,攻打毗陵。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毗陵遭受了极大破坏。1276年春末,汪元量随从三宫赴燕,途径常州,见城破的惨景,感怀而作此词。词中通过一座府邸的变迁,寄寓了对故朝兴亡的伤感。元朝崇信佛教,其时江南释教总统嘉木扬喇勒智仗势横行,穷奢极欲,甚至盗挖南宋六陵,作者借昔日豪华的赵府,却被僧人占作佛屋,作者黯然神伤,颇有感喟。

 上片“西园”三句,点明着笔地点。“春暮”点明晚春时景;接着两句一写草,一写花:草为“乱草”,杂乱野草,遮没路径;花为“残花”,急风阵阵吹打,花瓣纷堕。红雨即指花瓣雨,即花瓣散落如雨,李贺《将进酒》有“桃花乱落如红雨”的诗句。通过描绘满目凄凉的残春景象,烘托出作者的衰老心态和亡国之悲恨。“王侯多宅第,草满玉阑干。纵有春光在,人谁看牡丹”,汪氏所写的这首诗写草虽乱而花却好,虽描写不同,但意义无异。

 残垣断壁,故园不在。词人心事重重,由花园着眼整宅,心中不知何等滋味。“念旧巢”二句,由点及面由花园进一步写整座邸宅。“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慨叹东晋王谢等贵族第宅,历经沧桑,豪宅已成废墟,建起平常百姓的住宅,燕子仍来原处做巢,只是屋舍已易他人,此词引用刘诗之意,意为赵府仍在,但已改作佛寺,原来的燕子也不识其处,不知飞到哪家哪户去了。“斜阳外”二句,转写邸宅外景:落日斜照,笛声远送。“今古”,指古今相同,三国时文人向秀,和嵇康、吕安相善后日暮经过故友嵇康、吕安旧庐,闻邻人吹笛,“感音而叹”,作《思旧赋》。“长笛一声今古”,也是“感音而叹”的意思。笔致含蓄深曲,令人感慨亲之。

 汪元量对琴师音乐特别敏感,常用声音作为其词的结尾,用幽畅的笛声抒发感慨。怀古声息,笔锋一转,下片又转到府宅、花园本身。“繁华流水去”,是本词所包含之情感。“舞歇”二句展开续写繁华逝去之景象:赵府昔日歌舞升平的景象已为过眼烟云,只见遗钿已被泥土所埋。“忍见”,怎能忍心看到这种景象。蕴含词中心中一缕怀旧情思。钿,花钿,用金翠珠宝等制成的花朵形的首饰。以“香”形容“土”,倍觉哀怨。残留于今日往日的脂粉气,而丽人已不在。

 “渐橘树方生”四句,重写花园。“渐”、“方”、“才”三字,深含潜滋暗长的意味,蕴藏无限生机。橘树和桑树颇具深意。屈原《九章。橘颂》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一志兮。”生于南方的橘树,不能移植,根深蒂固。《孟子。梁惠王上》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桑树和梓树是家树,古代家宅中常栽有此树。

 后以“桑梓”作为故乡的代称。汪元量赞赏橘桑,正是表达对故国故土的坚贞。沙门,指僧人。大好园林,却为僧人所占,“便关防”三句,令人感慨万分。谓不让显贵玩赏,防守紧严。只是一座庙宇而已。

 这首词层次鲜明。以赵府旧宅为题材,以“园、宅”为两点,由园到宅,由宅到园。反复跳跃,但线索清晰,又不乏迭宕之美。园中草乱花谢,再写橘桑萌蘖,残而又生,衰极美来;宅子已是“燕飞谁家”,故园已是面目全非,早做为一座庙宇。

 全词色调鲜明,借一园一宅写神州陆沉。旧日繁华已逝,“舞歇歌沉”,寄寓了作者思故国、恋故乡的一种情怀。

●水龙吟

 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

 汪元量

 鼓鼙惊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风雨。

 歌阑酒罢,玉啼金泣,此行良苦。

 驼背模糊,马头匼匝,朝朝暮暮。

 自都门宴别,龙艘锦缆,空载得、春归去。

 目断东南半壁,怅长淮、已非吾土。

 受降城下,草如霜白,凄凉酸楚。

 粉阵红围,夜深人静,谁宾谁主?

 对渔灯一点,羁愁一搦,谱琴中语。

汪元量词作鉴赏

 这又是汪元量关于国破家亡的伤感词。

 1276年(宋恭帝德祐二年)正月,元军南下,丞相伯颜率领大军攻到南宋都城临安东北的皋亭山。南宋朝野震荡,太后谢氏传国玺请求降元。不久,元大军兵入临安,三宫都做了俘虏。后帝后、妃嫔及宫官三千多元被押北上燕京,汪元量其时为乐师,也裹挟其中。在途径淮河时,舟中宫女奏起琴,琴声哀凄,勾起了汪元量缕缕痛苦的情思,感怀而作《水龙吟》。“鼓鼙惊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风雨”,起笔即点出德祐之难,用形象的语言,写亡国的巨变。朝廷还沉浸在欢歌乐舞之中,却突然被城外惊天动地的战鼓惊醒,战争的血雨腥骤然降落的皇城深宫。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乃前句所本。海棠亭即指唐宫内的沉香亭。《太真外传》记:“上皇登沉香亭诏太真妃子,妃子时卯醉未醒,命力士从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上皇笑曰:”岂是妃子醉,真海棠睡未足耳。“这里,借唐天宝之变写本朝之事,借历史来喻今,批判朝廷的败落。”玉啼金泣“”金泣“兼用金人滴泪的典故,典见于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序》:”仙人临载,乃潸然泣下。“写易代被遣的悲哀,颇为贴切。

 “驼背模糊”三句,点化杜甫“马头金稦匝,驼背锦模糊”(《送蔡希曾还陇右》)诗句,承上“此行良苦”,想象到敌国之地的亡国奴生活。“自都门宴别”三句,极言其“苦”。“龙艘锦缆”指的是隋炀帝事,用来比喻帝后所乘之舟。南下和北上都是亡国之事这三句,既是舟载北行的实况写照,意谓国运已尽、无力回天。“春”是押解出发的季节,象征南宋国运。“春归去”指南宋王朝的国亡如春天一样终结。“空”字浸透了徒唤奈何的深悲。

 下片转写船经淮河时的感受。“长淮”点题“淮河舟中”。“非吾土”用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之意。望断长淮,美景色已非昔日色调,盖心情不同之故。“目断”、“怅”,眷恋、凄婉之情赤者然墨上。“受降”三句,借用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诗句:“受降城外月如霜”,再以设想之辞,想起以后的生活,心中泛起陈陈酸楚。汉、唐均有受降城,多在西北边塞但非一地。这里仅借用而已,不是实指。

 “粉阵”以下,目光又从远方回到近旁。帝王、侍臣、后妃、宫女、等级原本森严,而今“粉阵红围”皆为囚徒,主奴难辨,不分宾主。在狭窄的小舟中,拥挤着入眠。唯独那位满怀愁绪,多愁善感的宫女,在孤灯下弹拨着琴弦,也撩拨着词人幽伤的心绪。最后三句直应词题“夜闻宫人琴声”收束全篇,含蕴悠长。上片重在铺陈背景,下片围绕题面。同时将时间与空间拓展到行前和今后,统一在“惊”“苦”的感情基调上。从而避免了章法上的平铺直叙。“龙艘锦缆”极具象征意味。

 宋末国变的山河之恸,词家创作甚多,但多托为咏物,字面隐晦表意模糊。汪元量的这首词则不同,作者以亲历之事,细作陈述,更是有感而发,情真意切。作者借宫女的琴弦,抒发了“亡国之苦,去国之戚”。

●莺啼序·重过金陵

 汪元量

 金陵故都最好,有朱楼迢递。

 嗟倦客、又此凭高,槛外已少佳致。

 更落尽梨花,飞尽杨花,春也成憔悴。

 问青山,三国英雄,六朝奇伟?

 麦甸葵丘,荒台败垒,鹿豕衔枯荠。

 正潮打孤城,寂寞斜阳影里。

 听楼头、哀笳怨角,未把酒、愁心先醉。

 渐夜深,月满秦淮,烟笼寒水。

 凄凄惨惨,冷冷清清,灯火渡头市。

 慨商女不知兴废,隔江犹唱庭花,余音亹亹。

 伤心千古,泪痕如洗。

 乌衣巷口青芜路,认依稀、王谢旧邻里。

 临春结绮,可怜红粉成灰,萧索白杨风起。

 因思畴昔,铁索千寻,漫沉江底。

 挥羽扇、障西尘,便好角巾私第。

 清谈到底成何事?

 回首新亭,风景今如此。

 楚囚对泣何时已。

 叹人间、今古真儿戏!

 东风岁岁还来,吹入钟山,几重苍翠。

 汪元量词作鉴赏

 汪元量生于宋末元初,是南宋“遗民”,在其词篇中,怀旧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他善于鼓琴,在进士及第之后,一直供奉于内廷。1276年,元兵大破临安,南宋恭帝和后妃属员三千多人被俘北上,汪元量也未能幸免,对南宋朝廷的忠心,使他不幸仕于元,只好做了道士。他因此而被释放,回到江南。这首词便是他在得以南归后重游金陵所作。

 《莺啼序》是最长的词调。篇幅长,追于铺叙,是词中大赋。在填写过程中必须注意四片之间的结构安排。汪氏此词,首先凭高所见实景入手,从而引出对三国、六朝的疑问,咏史怀古。

 “全词四叠”借用“赋”的笔法依次铺叙开来。“金陵故都最好”这片是总写,点题之后,写出词人心情、时令。起首两句,包含了南朝诗人谢朓的《隋王鼓吹曲。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谢朓这首短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勾勒了作为帝王之都的金陵城的总貌字句华丽,但很大气。汪元量借它作为点题之用,截取了“迢递朱楼”四个字,令人勾起对谢朓那首诗的联想。金陵古都,金陵故事,全都浮现于词句之中。

 “借”字蕴含极其巧妙的手段。如中国传统园林。这里在词中亦有异曲同工之妙。汪元量这首词,借用前人名句的地方很不少,以后的“金陵怀古”诗词大都如此。这往往成为写作之中一个亮点,逐渐形成惯例。点题之后,透露出词人的心境。“嗟倦客、又此凭高,槛外已少佳致。”这两句,含义深婉。作者自称“倦客”,他经历了亡国、被掳、出家、放归等等一系列巨变,饱尝丧国之后带来的屈辱和悲痛,对人生产生了一种心灰意懒的厌倦情绪的缘故。“倦客”二字,透露了作者对现实不满但无奈的悲苦心境。在这种心境之下,重游故地,眼前仍然是“逶迤绿水,迢递朱楼”,在他眼里已失去“佳致”。“更落尽梨花,飞尽杨花,春也成憔悴。”“更”意即“更何况”是重新开拓出来的一层意思:“也”即“也变得”承接上文,求其类同,连“成憔悴”和“少佳致”在一起:叙心境和写时令的两层意思就密合起来了。“问青山,三国英雄,六朝奇伟?用疑问句点出主题:怀古之幽情。”少佳致“、”成憔悴“的景况和”金陵故都最好“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已不能相称,使人疑窦顿生:难道这就是那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和奇人伟士迭现的六朝时代的故都吗?疑问的实质是感叹,是一种对历史逝去,豪杰已成古人的咏叹。唯有青山不变,不谙人世沧桑,仍可作历史之见证。《莺啼序》词的首片的作用只引领下文,故而写得比较概括,但是,还是能够传达出来作者的激荡情绪和强烈感慨。

 首片引领全文后,转入具体的写景和抒情的描写。这首词写景虚实结合,虚实相应。实景是作者眼前所见,虚景则是心头所想;所见和所想自然结合。而这虚写之景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存在但没见的'景物,另一种是纯出乎作者想象的景物。“朱楼”、“青山”,那是作者凭高所见的实景。壮丽的实景仍挡不住作者心中瑟瑟的感觉。写景可以抒情,情随景生,作为客体存在的景物常常被染上浓重的主观色彩。同一物事,在不同心境的主体之中的感受往往是截然相反的。

 “麦甸葵丘,荒台败垒,鹿豕衔枯荠”几句,着眼于虚拟的景物。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通过景物描写,暗喻世事之更替。另外用典表意。如“麦甸葵丘”、“荒台败垒”皆有典出。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序:“……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是“麦甸葵丘”之典出。宫殿崔嵬、歌舞升平已不在,如今却只任凭麋鹿野猪去奔走践踏。《史记。淮南王安传》“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伍子胥苦谏吴王而不见纳,愤然自慨。把这两个曲故合起来看,作者用意甚明,慨南宋之不奋,抒己之伤悲。

 “潮打孤城”、“月满秦淮”古人多咏此意。本词借用其句,抒发己怀。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讲:“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孤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杜牧《泊秦淮》云:“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借金陵景物,抒发感慨。唐人这些诗歌,已成为经典诗句传唱。正如《金陵五题》的序言里转述白居易所说:“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自己也难以独出心裁,别开生面,不如用别人之旧瓶,装自己之新酒。传与后世读者。汪元量隐括唐人诗句采取的手法是把唐人的句子拆开,但仍保持着前后的呼应,同时又把自己的句子融合进去,根据词调的要求,重新组合。汪元量在隐括、化用前人诗词,重新进行拆改组合的过程中,是煞费苦心的。把前人的句子放得十分妥贴,对于那些完全出于自己手笔的句子,如“未把酒、愁心先醉”、“伤心千古,泪痕如洗”等,也作了周到的安排,熔借来的句子和已句于一炉,且使其错落有致,密合无间。这几个句子直接抒发作者的怀旧情丝,强烈表达作者的主观感情,故而在全词当中位置重要。起到统率全段的作用,从而显示了作者的主导作用和作品的创造性质。

 抒发故情旧绪,转入了对历史的评述。“临春结绮”、“红粉成灰”,开始由第三片向第四片过渡。“临春”和“结绮”是金陵宫苑里的两座楼阁的名字,乃为陈后主和他宠爱的张丽华居住之所。刘禹锡《金陵五题》中的《台城》一首曾经咏叹过这两座楼阁:“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强烈谴责这位荒*之君。汪元量深有同感。白居易《和关盼盼感事诗》里道:“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汪元量词中写成了“可怜红粉成灰,萧索白杨风起”两句,并暗用曹植《杂诗》“高台多悲风”的句意和禹锡诗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抒发了他面对历史陈迹而萌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

 “因思畴昔”引领第四片,叙述东吴、东晋的史事。用意非常明显,喻指南宋王朝覆灭的历史悲剧。“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东吴曾以铁索横江,作为防御工事,意为抵挡东晋南下。哪知被晋将王烧断,致使天堑无凭,国土沦丧。羽扇障尘、角巾还第、新亭对泣,出自于东晋士族代表人物王导,见于《世说新语》和《晋书。王导传》。“羽扇障尘”喻指南宋士大夫之不能戮力同心。王导与外戚庚亮共掌东晋大权,势力仲伯之间,一日大风扬尘,王导以扇拂之,说道:“元规(庚亮字)尘污人。”“角巾还第”喻指南宋士大夫之不能以大事为重,传言庚亮将要带兵到他的治所来,有人便建议他暗中戒备,王导却说:“我与元规虽俱王臣,本怀布衣之好。若其欲来,吾角巾径还乌衣,何所稍严!”(《世说新语。雅量》)角巾是便服,金陵的乌衣巷是王导私人第宅:“角巾私第”意即辞官归家之意。“新亭对泣”,《世说新语。言语》篇记载:“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这里当是喻指南宋士大夫对时局危难而束手无策。汪元量有针对性地评述了这几个发生在金陵的历史故事,很有现实意义。当时南宋王朝刚刚覆灭,他所抒发的兴亡感慨也是有针对性的,有现实性的。“叹人间今古真儿戏”以儿戏喻兴亡,含义很复杂而用语却似乎很轻松,这里面既有作者自己的感慨,也有对历代亡国君臣的遣责,为的是把“人间今古”一笔带过。作者实际上是假借轻松的心境,引出一个沉重的话题。

 全词的结尾,又回到金陵景物,并照应篇首的“倦客又此凭高”登高远眺“春风岁岁还来,吹入钟山,几重苍翠。”自然界不因人世之变迁而按照它固有的规律,照常轮换。钟山依旧,只是人事不再。因这种怀旧情结作为全篇的一个总结,应该说是意味极为深长。

 金陵是六朝古都,金陵王朝的变换,是从吴到南朝陈中国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因而,以金陵为题材的诗词很多。刘禹锡、杜牧、王安石、周邦彦以及其后的萨都剌。孔尚任都有传世佳作。虽题材相同,但作品是各有特点。汪氏此词,是借古伤今抒写亡国之痛的好作品。

 ●满江红

 和王昭仪韵

 汪元量

 天上人家,醉王母、蟠桃春色。

 被午夜、漏声催箭,晓光侵阙。

 花覆千官鸾阁外,香浮九鼎龙楼侧。

 恨黑风吹雨湿霓裳,歌声歇。

 人去后,书应绝。

 肠断处,心难说。

 更那堪杜字,满山啼血。

 事去空流东汴水,愁来不见西湖月。

 有谁知、海上泣婵娟,菱花缺。

 汪元量词作鉴赏

 王昭仪即王清惠,在南宋末入宫为昭仪。她才华过人,和汪元量惺惺相惜,关系甚密。汪元量以琴侍于宫廷,曾“为太室、王昭仪鼓琴奉后酒”。1276年,二人同随三宫被俘至元大都。主在途中曾作《满江红》,传诵一时。汪元量在抵燕之后,也作了这首和词。

 上片主要以追述昔日宫中的繁华生活为主,和王词原作相同。二人身份不同,回忆内容不一。王词中回忆得宠之经历,而汪词中多回忆宴会。“天上”三句,借西王母瑶池蟠桃大会的盛况,比喻谢后欢宴的逸乐。天上人家,喻指皇宫。“被午夜”两句,宴会气氛热烈,通宵达旦,一夜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花覆”二句看出场面的豪华。鸾阁外,龙楼房,花围锦簇,香烟缭绕。帝王将相,气派十足。“恨黑风”两句,战争的血雨腥风急骤降临,豪华顿失。汪词取意于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赏羽衣曲”;汪词改用“黑风吹雨”的意象,表达十分含蓄。

 “人去后”四个三字句,节奏急促,如音节中的快拍,刻画出王清惠北上后的心境:家书断绝,肝肠寸断,谁能与诉。这主要写乡愁。“心难说”是翻录王词原作“无限事”凭谁说“”更那堪“两句,讲家愁国恨。时值苍生涂炭,江山疮痍,形势危艰,令人柔肠寸断,加深了”难说“的深度。杜宇,古代蜀国望帝的姓名,相传他死后灵魂化作杜鹃鸟,鸣声凄厉。啼声不断,至血出乃止。”杜鹃啼血“常作为国亡家破痛烈心情的象征。”事去“一联,不仅对偶精工,而且内容深广:”东汴水“句指金灭北宋,”西湖月“句指元灭南宋,十四个字将南北宋亡国历史概括无遗。”西湖月“对应”人去后“其中蕴藏浓浓乡愁。

 汪元量在北地曾有《幽州月夜酒边赋西湖月》长诗:“月亦伤心不肯明,人亦吞声泪如雨。”词结尾“有谁知”三句,“有谁知”意为此词无他人知,只有己知。“泣”字和王清惠原词中的“泪沾襟血”遥遥相对。海上,这里指北方边鄙之处,不指大海。《汉书。苏武传》说匈奴“徙武北海上无人处”。北海,今贝加尔湖,匈奴居住最北部。汪元量和王清惠不仅被俘至大都,远达上都,乃至居延(在今甘肃)、天山(今祁连山)等极荒僻之地。元量《居延》诗有云:“忆昔苏子卿,持节入异域”。“海上”喻指苏武当日所处之地。南归后诗《答林石田见访有诗相劳》做“海上人归一寸丹”。婵娟,喻指王清惠。菱花缺,菱花形的铜镜一破为二,原指陈后主之妹乐昌公主与其夫徐德言在乱时破镜重圆的故事,汪词引用此典,以镜破喻亲人离散,兼喻国家山河破碎。

 汪元量这首和词挥洒自如,用语贴切,和王清惠原作相比,意思相近而不雷同,押其韵而不拘常,丝毫不见丝毫的窘迫和束缚。词中既有对王词的唱和,又倾诉出知己之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词中。

●传言玉女·钱塘元夕

 汪元量

 一片风流,今夕与谁同乐?

 月台花馆,慨尘埃漠漠。

 豪华荡尽,只有青山如洛。

 钱塘依旧,潮生潮落。

 万点灯光,羞照舞钿歌箔。

 玉梅消瘦,恨东皇命薄。

 昭君泪流,手捻琵琶弦索。

 离愁聊寄,画楼哀角。

  汪元量词作鉴赏

 在南宋词人的词中,临安元宵节是常写的题材之一。但因词人的出发点不同,所表达的意象也不尽一样。或粉饰太平。或无病呻吟。但汪元量此词从元宵节的今昔对比,从中寄托了对国家兴亡的伤感之情。

 一片风流,今夕与谁同乐?眼前依然一派繁华景象,但跟谁一起分享呢?元兵指日南下,大兵压境,人心惶惶,苦中作乐,苦何以堪?。“月台”二句,描述在月光下,花丛中,台馆依旧林立,但已弥漫敌骑的漫漫的尘埃。“豪华”二句,谓昔日繁华尽逝,只有青山如旧。唐朝许浑《金陵怀古》有诗“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豪华”指元宵节的繁华已逝喻指宋朝昔日的整个太平景象已荡然无存。“钱塘”两句,谓钱塘江潮涨潮落仍象从前,似怨江潮无情,不解人间兴衰,与杜牧诗:“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异曲同工。其后汪元量南归,被俘同难的宫嫔们赋诗相赠,其中林顺德《送水云归吴》诗云:“归舟夜泊西兴渡,坐看潮来又潮去。”借汪词送汪,别有一番深意。

 “万点灯光”,几句,笔锋一转,由室外之景转写室内。分别从灯光、玉梅、昭君三层落笔。元宵节又称灯节,往日火树银花,灯光锦簇。“羞”字用得好,谓“灯光”也以神州陆沉而权贵们仍沉溺歌舞为羞。“灯光”反衬亡国人的视角和心境。感觉“羞”的不是物,而是人,即作为观照者的词人自己。珠光宝气与万点灯火交相辉映,愈丽愈“羞”,良辰美景,风光不在。“玉梅”两句,梅花凋残,春光不久。东皇,指春神。苏轼《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中讲:“月地云阶漫一樽,玉奴终不负东昏。”《南史·王茂传》记载,王茂助梁武帝攻占建康,“时东昏(齐明帝,被梁废为东昏侯)妃潘玉儿有国色,……帝乃出之。军主田安启求为妇,玉儿泣曰:”昔者见遇时主,今岂下匹非类。死而后已,义不受辱。‘及见缢,洁美如玉。“苏轼在诗中即以玉儿类比梅花,极言其洁白、坚贞。汪词”玉梅“句,用来暗寓宋朝后妃当此国运将终之时,命运坎坷,怨恨至极。

 “昭君”两句,应当系喻指宫嫔。汪元量当时所作《北师驻皋亭山》曾有句讲:“若议和亲休练卒,婵娟剩遣嫁呼韩。”汪元量后作诗《幽州秋日听王昭仪琴》,也有“雪深沙碛王嫱怨,月满关山蔡琰悲”之句,比喻被俘的王昭仪;共同赴难的宫嫔郑惠真《送水云归吴》诗,亦以“琵琶拨尽昭君泣,芦叶吹残蔡琰啼”自喻。弦索,指乐器上的弦,泛指弦乐器,这里即指琵琶。从后妃(玉梅)到宫嫔(昭君),都有末日将至之感。

 “离愁卿寄,画楼哀角”则总括后妃、宫嫔,也包括作者自己。腹有满腔离宫之愁,只能寄托在戍楼传来的号角声中以“画”修饰戍楼,用华辞反衬;以“哀”形容角声,相反相成。幽咽角声,恰如为宋王朝奏起了挽歌。元宵佳节而以“哀角”作结,是伤心人的心声。1235年,蒙古南侵。1275年,元军三路逼近临安。次年二月,宋朝投降。帝后被北迁元都。

 汪元量时值为宫廷乐师,也同时随行。这首词作为元兵临于城下之时,在其词中也可以看出有一种大厦将倾前夕的危机感。

词语: 

阳春三月 春光明媚 春回大地 万象更新 春光融融 春暖花开 

春意盎然 含苞欲放 春风拂面 桃红柳绿 莺歌燕舞 鸟语花香 

河水解冻 春意正浓 烟花三月 满园春色 万木竞秀 春雨如油 

春江水暖 缕缕花香 风和日丽 枝繁叶茂 奇争艳斗 春风习习 

春雨绵绵 春雷滚滚 春花烂漫 春色迷人 万紫千红 万木逢春 

百鸟鸣春 布谷催春 枯木逢春 好雨知春 大地复苏 积雪初融 

小草含青 千枝吐翠 草绿花红 繁花似锦 欣欣向荣 杨柳抽芽 

柳絮飘飞 群莺乱飞 山花烂漫 百花吐艳 百花齐放 百花争艳 

冰消雪融 草木萌发 万木萌发 万绿丛中 万花丛中 桃李争艳 

生机勃勃 姹紫嫣红 新枝茁壮 飞花点翠 群芳竞秀 莺啼燕语 

花木灿烂 

句子: 

1、几场潇潇的春雨后,山青了,水绿了,山下那淙淙流动的一条小溪,愈发湍急秀丽起来。 

2、温暖的春雪没有一丝寒意,悠然的雪花反而黑这早春的夜晚带来一种诗意的宁静。 

3、每当春末,大花蝴蝶成群飞聚蝴蝶洞,似一片片流动的晚霞,又恰如一朵朵灿烂的云锦。 

4、当春天来临时,积雪融化,春暖花开,万物苏醒,嫩绿的小草也偷偷地钻出了地面。 

5、这是百花盛开、百鸟鸣啭的春天。 

6、山上,树木被春风摇醒,睁开睡眼,张开了柔嫩的臂膀,扭着腰肢。 

7、冬去春来,杨柳叶绿,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 

8、柔和的春风吹青了一望无际的麦田,吹皱了静静流淌的河水。 

9、春天,是人们播种希望的季节。

海滨古城:兴城

从山海关出了关,沿着辽东湾一直北行,第一个到达的城市就是兴城。兴城是渤海之滨的古城,亦是新开发的旅游疗养胜地。虽然风景无限,但是兴城“城小言微”,养在深闺尚不为人所识。兴城辽时开始建县,未遭战火,远离工业,是我国现存古城中最完好的一座,这点上它甚至胜过丽江和平遥。

市内温泉非常有名,有温泉河和温泉井,东北大帅张作霖就因其温泉质好,曾于市中心建别墅一座。兴城市傍海而建,冬暖夏凉,气候宜人;绿荫夹道,房屋整齐。其海滨浴场可容20万人,水洁沙亮,被誉为北戴河第二。市北面有望海亭和望海塔,登高观海,海风乍起,水何澹澹,海鸥白帆尽收眼底。

高原小城:玛多

指出玛多精确的相对位置实在并不容易,因为它邻近的四周并没有大的城市,我们只能说它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面遥远的地方。玛多是黄河上游第一个县城,人口稀少,气候恶劣,海拔4000多米,然而却是值得一去的地方,因为中华文化的摇篮——黄河的源头就位于此县境内,自古以来人们就纷纷来此寻根溯源。

在玛多县的西郊有黄河的第一桥,此地黄河水清澈见底,漫步桥上,思忆遥迢,情趣别样。再往西,见鄂陵湖及鄂陵湖西20公里的扎陵湖,这两个湖仿如一双明珠镶嵌在黄河的上游。再源流而上,水清天阔,沿途一派藏乡牧区风光,牧草丰美,牛羊成群,有星宿海、约古宗列渠及著名的卡日曲。若是冬春至,可凿冰捕鱼,见候鸟数万。

3泽当古桥

4中越边境风光——凭祥

凭祥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的中越边境上,没有另外一个城市比凭祥更能作为中越关系的历史见证,市西南约18公里的友谊关名字的变迁便可作证明。友谊关始建于明末,时称镇夷关,明末为镇南关。清时老将冯子才曾于此抗击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解放后,中越交好,镇南关改名睦南关、友谊关;70年代末,因为越南不自量力入侵,中越交恶,友谊关又成镇南关;80年代后,中越恢复邦交,镇南关又成友谊关。

如今,凭祥成为中越边境贸易第一大站,走在凭祥炎热而狭窄的街道上,随时都可以见到些头戴草帽、身材矮小、面庞黝黑的越南人,他们或者兜售越南土特产和走私品,或者大肆抢购中国物美价廉的日用品。凭祥多壮族人,口嚼槟榔如嚼口香糖,食五色饭,并以槟榔和五色饭招待客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凭祥,这个昔日的军事重镇,如今商业气氛浓郁,充满异国情调,甚至有点光怪陆离。

5吐鲁番火焰山

吐鲁番市位于乌鲁木齐以西、中国最低的盆地吐鲁番盆地中央,因“唐三藏取经受阻火焰山,孙悟空三借芭蕉扇”而闻名于世。事实上,当年的玄奘的确经过吐鲁番市,他曾在今天位于市东南约40公里的高昌故城歇息一月。当时的高昌是丝绸路上的一个重镇,今天,游历故城,见断壁残垣,砖石瓦片,可以想见昔日繁华。

而火焰山也并非虚构,只不过火焰山的火焰非真火焰而是烈日下的红砂岩灼灼闪光、热气蒸腾似火焰而已。虽然火焰山是我国最炎热的地区,但山里多沟谷,谷中泉水环绕,林木葱茏,庐舍毗接,生产葡萄瓜果,其中的葡萄沟令人流连忘返,而葡萄沟生产的无核白葡萄则令人垂涎欲滴。

维吾尔族人热情好客,入吐鲁番市,随处可见头戴四楞小花帽、着长袍的男子和着西装上衣裙子的女子,并向你打招呼“牙克西姆斯孜(您好)”。城东南有苏公塔和高昌故城的公共墓地,墓穴干燥,地势干燥,形成了天然的无菌环境,成为干尸极好的天然保管场所。城东北有千佛洞,人文与自然景观两相其美。

6凤凰民居

读过《边城》的人都对翠翠和翠翠生活的地方留下了美好的想象:翠翠清澈如水的性情和恋情,乡民朴实旷达的作风,月光下水边的吊角楼等等。《边城》是自称为“乡下人”的沈从文所作,写的就是湘西的凤凰县。

凤凰县位于吉首市与怀化市之间偏西的地方,城区傍沱江而建,沱江如酒,沿江的吊角楼就如美人醉酒一样憨态可掬。城内大街小巷中辣子与熏肉的香味四季飘香,多情湘女,婆娑而过。有月光的晚上,苗民男女的对歌声可惊醒每一扇临水的窗户。出了城,见一山如利剑穿空,拔地而起,曰天星山。

进山,再见斧削刀砍的绝壁中一清溪婉转。跨过清溪,登栈道,古树夹道,怪石峥嵘。上山顶,一平台豁然开朗,中有一方池为“天池”,汩汩溪流,却久旱不涸,常有麝獐叹水,百鸟低回。下得山来,性犹未尽,去奇梁洞。沿溪水入洞,洞内有云雾山、天堂、龙宫、阴阳河等景,收桂林、张家界奇景于一洞。出洞入江,可再去看湘西最大的瀑布大龙洞和黄丝桥古城。

7西昌

位于四川省西南凉山彝族自治州中部、安宁河沿岸、成昆铁路线上的西昌,作为中国最大的卫星发射中心,已经伴随着中国卫星以及其他国家的卫星的多次升空而名闻遐迩。西昌可以说是中国高科技之旅的首站,在那里,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巨大的火箭发射架,而且能了解卫星发射的全部过程。走出市区,城南约5公里的泸山上有“光福寺”。该寺特别之处在于其寺内的石碑记载了西昌及周边地区的地震发生情况,此确为中国罕见,更印证了西昌是中国的科技城。

感受西昌的科技之余,轻松一下,可去市东南25公里的邛海,邛海为湖,湖水晶莹,蒲苇苒苒。邛海四时美景各异,秋冬尤佳,秋有明月推波若白鹅,冬雪皑皑邛海暖,候鸟至;或去螺吉山原始森林,林中小熊猫噙竹,獐麂飞驰,有飞瀑,有海子。

8平遥古城

在上一个世纪里,平遥商业繁荣,门类齐全,几乎包容了商业的所有行当的票号、钱庄、当铺、中药店、绸缎庄、杂货铺以至扇子、灯笼、戏装铺等等漫布于平遥的大街小巷。平遥也因信誉卓著而享有“小北京”的美誉。如今经过几百年风雨的荡涤,无尽的繁华逝去了,只留下清冷的建筑伫立于平遥城中。

在历经沧桑的古晋大地上,从太原市往西南方向走,顺着酒香浓郁的汾河,走到约90多公里处,见一古城雄立,形貌敦厚,此为平遥。平遥古城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因此被联合国选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越护城河,穿拱形城门,登城楼,见城楼角楼四立,射孔与了望洞环布;城外四野开阔,南北无阻。当此情境,自己仿佛青衫布衣的古人,有念天地之悠悠之感。下城楼,又见房屋青砖白瓦,飞檐翘角,商号铺面沿途可见,古风古貌,如古装**场景。事实上,当许多古装戏都于此地拍摄外景时,连布景都不用。

80年代初,平遥曾出台了一套全面改选古城的至今仍让人后怕的规划,好在同济大学几位建筑系的教授在附近考察古建筑,闻讯立即赶往平遥,并八方呼吁。方使平遥的近百条古街巷以及数千座民居保存至今,成为了记录明清社会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9丽江

位于“彩云之南”——云南西北方的丽江,几年前许多人还误将其当作一条小江,现在可谓盛名在外,联合国就将其确定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其实,早在明清时,丽江就享誉中原。走在丽江的石板小路上,你突然感觉自己犹如东晋武陵人,误入桃花源,只见楼宇错落,屋舍俨然,纳西民风朴素,鸡犬相闻,古意盎然。

10延安枣园

虽然延安在中国早已妇孺皆知,并且名声在外,但直到今天,延安人口还不过20万,说它是小地方实不为过。1935年以后,历史就选择了延安,一个抽旱烟、吃辣子的大个子湖南人在这里点燃了星星之火,不久以后就照亮了中国,延安的宝塔山成了当时年轻人朝圣的地方。时隔30年以后,那个大个子又大手一挥,上山下乡成为城里人的时尚,许多北京人又奔赴延安,在那里成了知青。

今天,延安还是最值得一去的地方,尽管许多人已经对杨家岭的灯火、枣园的灯光、王家坪的舞会耳熟能详,但历史毕竟在这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环峙的延河中转了一个弯,亲临其境,触摸每一片厚重沉实的黄土,穿越老人家们的旧居和窑洞,然后沉思,你会感悟到一种别处无法得到的东西。

春秋早中期时晋国的疆域大致包括了今山西省南部地区,其国都曾几经变迁:唐叔虞之子晋侯燮父徙居晋水,至晋孝侯时,国都名翼(今山西翼城县);曲沃代翼之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县东南),别都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而今日山西省会太原,当时还在戎狄掌握之中。

主要原因则是鲁国的无能和不问世事,根本没把心思放在称霸天下上面,弱小就被挨打,鲁国虽然有孔子等文学大家,但是在治国方面属实不行。

鲁国的来源

在战国初期,山东地区本来是属于东夷人的地盘儿。但是周武王想要统治这里,就派了两个主力军来统治这一区域。其中派去认命齐国的是灭掉商朝的最大功臣姜太公。派去任命鲁国的则是周伯禽。

在建国初期,齐国和鲁国的势力相当,井水不犯河水,谁也打不过谁。但是鲁国的治国理念是周礼为核心,梵文礼节比较多。对治理东夷地区的效率很低,但是齐国恰恰相反,他们顺应民俗,以武力来治理国家。到了西周的时候,齐鲁两国的差距也越来越大。齐国和鲁国本质上就是死敌,一山不容二虎,两方经常打打杀杀,但是也没有太大的矛盾

鲁国内战不断,不变法成为小国

鲁国在桓公,庄公和僖公的时候十分强盛,但是在僖公往后的300多年里,鲁国内政太乱,以三桓为代表的卿家和鲁国朝廷争权夺利,这两方的战争直接导致了鲁国兵力锐减。从这以后,齐鲁两国的差距越来越大。春秋末期的时候。齐国已经对灭鲁国有了很大的信心。但是鲁国却攀上了吴越这只高枝,借吴越之力,打了齐国。

虽然这样苟延残喘了很多年。但是在战国初期的时候,七雄变法,中山国宋国,也曾是个小霸主,但是只有齐国原地不动,错过了变法最佳时机,这个时候的鲁国已经成为春秋时代的弱国。和齐国,楚国相比,这就是蜉蝣和大树的区别。鲁国被灭只是时间问题了

鲁国很幸运逃过一劫

本应该在这个时就灭亡的鲁国,却是很幸运,齐国忙着在外征战,占取霸主之位。齐国的死对头就是魏国和秦国,鲁国倒是很安慰。所以在很多历史记载中,鲁国打仗的描述寥寥无几。

此时的鲁国已经被齐国搞得一塌糊涂。战国中后期,五个国家联合攻打齐国,齐国元气大伤,缓和后闭关锁国,不问世事。这时候鲁国也少了一个敌人,侥幸逃过了一劫。

楚国和鲁国的关系

楚国的发家可以是一个奇迹,从方圆只有50里的小城,侵略占领周围小国,变成了方圆5000里的大国。楚国随着不断的侵略战令兼并了十多个小国,势力范围几乎扩张到了淮河流域。

战国初期楚国灭掉了越国,占领了淮北地区。随着齐国灭掉了宋国,五国又联合攻打齐国,淮北又回到了楚国手里,楚国和鲁国做了100多年的邻居。

楚国灭鲁国

随后没几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古都。汉水地区绝大部分成为了秦国的领地。楚王逃到了河南。开始将重心转移到淮河流域。

秦昭襄王45年,楚国攻打鲁国,取得了徐州地区占据了淮河领域的全部地盘,楚国要重点经营江淮地区。但鲁国大部分地区还在淮河流域内,尤其是济宁。为了国防安全,为了国家的安全,鲁国就是一颗定时炸弹,楚国不得不把鲁国给灭掉,没过多久楚国就灭了鲁国

老柳觉得原因就是繁文礼节太多。不把重心放在扩张疆土之上,搞那些没有用的繁文礼节,如果也只能自认倒霉。如果鲁国在这700多年的时间内,花一点儿心思放在争霸上面,鲁国也不会成为当时最弱的国家。

赠鄱阳府君张仲膺诗五章·其五

西晋·陆云

人道伊何?难合易离。

会如升峻,别如顺淇。

嗟我怀人,曷云其来?

贡言执手,涕既陨之。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六》

题解

“人生自古伤别离”。该诗以高山难以攀登与顺淇而下之容易比喻人生“难合易离”,易别难逢,深为悲欢离合而伤感。

注释

鄱阳府:即今江西鄱阳镇。鄱阳县古称番(po)邑,饶州。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因县而得名。

人道句:人生之道是什么。伊,yí,音节助词。

难合句:难以会合,容易分离。

会如句:相逢难如登山。会,会面,相逢。峻,山高而陡。升峻,登攀高山。

顺淇句:分别易如顺淇河而下。从此诗句可见当年淇河流速之高。

嗟我句:唉呀,我思念的人儿。嗟,jié,叹词。怀人,思念的人。

曷云句:何时才来?曷,hé,何,疑问代词。云、其,音节助词。

贡言句:倾诉心里话,牵着您的手。贡,献。执,握,拉。

涕既句:眼泪已经掉下来。涕,眼泪。既,已经。陨,yǔn,坠落。

作者简介

陆云(262——303),西晋文学家。字士龙。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文学家陆机之弟。西晋末年官拜清河内史。有“陆清河”之称。后与陆机同时遇害。《隋书·经籍志》录有《陆云集》12卷,已佚。明人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辑有《陆清河集》。 

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其十二

汉朝·(无名氏)

陟彼南山隅,送子淇水阳。

尔行西南游,我独东北翔,

辕马顾悲鸣,五步一彷徨。

双凫相背飞,相远日已长。

远望云中路,想见来圭璋。

万里遥相思,何益心独伤。

随时爱景曜,愿言莫相忘。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十二•古诗》

题解

汉代离别诗极多,或慷慨激昂,或委婉哀伤,借景抒情,以情言志,不一而足。该诗以描写离别是的情景为主,寓含着浓厚的依依不舍之情。

注释

题注:其作者一说为汉朝李陵与苏武赠别之作,但后世多有疑为伪作。

陟:zhì,登上。

南山:淇水之阴有村曰南山。

隅:yú,角落。

子:对对方的尊称,有如“您、先生”。

阳:山南水北谓之阳。

顾:回首。

双凫:在一齐游水的两只野鸭,这里比喻密友。凫,fú。

想见句:想见面的时候就把你的音讯寄来。圭璋, guīzhāng,珍贵的玉器,这里指佳音。

景曜:日光明亮。景,日光;曜, yào,光耀,明亮。

愿:希望。

去东阳与吏民别诗

南朝 梁·沈约

微薄叨今幸,忝荷非昔期。

唐风岂异世,钦明重在兹。

饰骖去关辅,分竹入河淇。

下车如昨日,曳组忽弥朞。

霜载凋秋草,风三动春旗。

无以招卧辙,宁望后相思。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六》

题解

此诗是沈约从东阳太守职去官,赴卫地时辞别东阳的官吏和百姓时所作。所写离别之情景生动感人。作者赞扬东阳社会风气之好,有唐尧的遗风,抒写自己对东阳吏民依依不舍的深厚感情,十分真挚。也不乏于心无愧之欣慰。

注释 

东阳:古县名、今安徽天长县一带。

微薄:我,谦称词。

叨:tāo,承受。对受人恩惠及礼物表示感谢的谦词,等于说有辱。

忝荷句:是我以前没有料到的。忝荷,谦词。忝,音tiǎn。

唐风:唐尧的遗风。唐尧,帝喾次子,初封于陶,又封于唐,故有号为陶唐氏。史称为唐尧。在位百年,有德政。《史记‧五帝本纪》所载“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等“五帝”之一。

钦明句:“钦明文思”之风在此重合于尧。尧以“钦明文思”四德安其民,亲睦九族,更以“禅让”美德名扬天下。《中论•智行》:“《书》美唐尧,‘钦’‘明’为先。”《论衡•须颂》引《书》:“钦明文思。”《尧典》云:“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孔安国曰:“勋,功也。钦,敬也。言尧放上世之功化,而钦明文思之四德,安天下之当字也。”《舜典》:“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叶于帝。”孔安国曰:“华谓文德,言其文德光华,重合于尧,俱圣明也。”在兹,在此。兹,zī。

饰骖二句:离开东阳,进入卫地。饰,整理。骖,cān,古驾车一车三马或四马,骖指两边的马。去,离开。关辅,护卫都城的要塞之地。河淇,黄河与淇河一带。古淇河是黄河支流,此主要指淇河卫地。

曳组句:不知不觉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曳组,拖着脚跟走路。曳,ye,拖,牵引。组,具有文采的宽丝带,古代多用作佩印或佩玉的绶。弥朞,满期。朞,jī,同期。弥,满。

凋:草木衰落。

无以:没有什么办法。

卧辙:指众多的来道别挽留的百姓。《旧五代史》载:“鲁奇,性忠义,尤通吏道,抚民有术。及移镇许田,孟州之民,万众遮道,断登卧辙,五日不发。父老诣阙请留,明宗令中使谕之,方得离州。”史称“卧辙风”者,是说百姓拥戴挽留地方官吏,这是对施仁政,抚民有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官吏的极高评价和赞扬。

宁望:只盼。

作者简介

沈约(公元441—513年),南朝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自幼家境贫寒,学习刻苦、博览广泛,识见卓群。历仕宋、齐、梁三朝。官至尚书令。谥号“隐”。他与谢朓等人开创了“永明体”。著有《宋书》、《四声谱》等。

送别王宣城诗

南朝 宋·鲍照

发郢流楚思,涉淇兴卫情。

既逢青春献,复值白苹生。

广望周千里,江郊蔼微明。

举爵自惆怅,歌管为谁清。

颍阴腾前藻,淮阳流昔声。

树道慕高华,属路伫深馨。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八》

题解

该诗通过对好友王宣城不论到何处任职,都能以前贤为榜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并忠于职守等事迹的回顾,作者高度赞誉了他的高尚情操和政德声望,表现出作者对他的无限敬仰之情,也流露出对世事艰难的慨叹。

注释

王宣城:当为鲍照的一位王姓朋友,其家乡在宣城。古人常以家乡来称呼有地位或有影响之人。宣城,即安徽省东南宣城郡。

发郢二句:意为在什么地方呆久了就会对此地产生留恋之情。这里的“发郢”、“涉淇”,并非确指。这里的“楚思”和“卫情”指忠于职守的品质或爱国之情怀,是对王宣城的高度赞扬。典出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和春秋时期生长在淇河之滨的卫国都城朝歌的中国第一位有记载的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郢,yǐng,古都邑名,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国都,在今湖北省江陵。

既逢二句:歌颂王宣城从春到秋不懈地将忠诚与才智献于职守。既逢,已经遇到。青春,指春季,因春季草木颜色青葱而称之。复值,又逢。白苹,一种夏秋季开白花的水草,浮萍的一类,也叫大萍。常借代秋天。梁朝柳恽《江南曲》有“汀洲采白苹,落日江南春”句。

广望:放眼而望。

江郊句:江边晨雾霭霭,天色微明。蔼,通“霭”,云气。

爵:jué,古代一种三足酒器。

歌管:同“歌吹”,即歌乐声。管,指管状乐器,多用竹子做成;也指该种乐器演奏出的音乐。

颍阴二句:赞誉王宣城的文采犹如盛誉历代的宋朝颍滨遗老苏辙诗文的文采,政绩清明的声望犹如流芳至今的汉朝淮阳太守汲黯昔日的声望。颍阴,颍水南边,此指代宋朝颍滨遗老苏辙。淮阳,淮河北边,此指代汉朝淮阳太守汲黯。前藻,指前人的诗文。

树道二句:世人伫立在大道中仰慕王宣城的极高的才华和流芳百世的美名。树道,站立于路上。华,才华。属路,“驻路”,与树道同义。伫,音zhù,久立等待,此指肃立敬慕。馨,音xīn,散布很远的芬香,此比喻声誉流芳后世。

作者简介

鲍照(414—466)字明远,东海(江苏涟水县北)人。出身寒微,少有才情,一生潦倒。鲍照和谢灵运、颜延之同时,都以诗着称,合称为“元嘉三大家”。其诗内容广泛深刻,感情丰富充沛,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对后世的诗人有很大影响,着有《鲍参军集》。

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得阳字)

唐·岑参

双凫出未央,千里过河阳。

马带新行色,衣闻旧御香。

县花迎墨绶,关柳拂铜章。

别后能为政,相思淇水长。

《全唐诗》卷200_15

题解

古代文人聚会吟诗酬唱,有一种规矩叫“分韵”。即随便找一句古诗,如“君看衡阳雁”,然后大家依次挑其中一字为韵分别做诗。这是岑参用送别宇文舍人时分得的韵字“阳”做成的送别诗。陈铁民先生《岑参集校注》认为,此诗约作于天宝 十一年(752)至十三年(754)作者在长安时。宇文舍人,原在京城做皇帝近臣,现在要到元城(今河北大名)做县令,岑参特意作诗相送。从岑参用淇水长比相思长可知,淇河在唐代有很高的知名度,是文人抒情常用的诗歌意象。

注释

未央:汉代长安宫殿,借代长安。

双凫:《后汉书·方术传上·王乔》:“ 王乔者,河东人也。显宗世,为叶令。乔有神术,每月朔望,常自县诣台朝。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临至,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于是候凫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舃焉。乃诏尚方诊视,则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后用为地方官的故实 (出处,典故)。此指宇文舍人。

颈联:意为宇文舍人带着县令特有的铜印墨绶却元城走马上任。墨绶,县官所用的墨色丝带,也叫黑绶;铜章,铜印;县花,元城县开放的百花。

作者简介

岑参 (约715——770) , 唐代诗人。江陵(今属湖北)人。 祖籍南阳(今河南新野)。“天宝三年(744)及第第二名。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全唐诗》收岑参诗4卷,诗396首。

淇上别刘少府子英

唐·高适

 

近来住淇上,萧条惟空林。

又非耕种时,闲散多自任。

伊君独知我,驱马欲招寻。

千里忽携手,十年同苦心。

求仁见交态,于道喜甘临。

逸思乃天纵,微才应陆沉。

飘然归故乡,不复问离襟。

南登黎阳渡,莽苍寒云阴。

桑叶原上起,河凌山下深。

途穷更远别,相对益悲吟。

《全唐诗》卷211_41

题解

高适,盛唐边塞诗人,先穷后达的封疆大吏,发达前曾短期隐居淇水。农忙时虽也躬耕田亩,但又和县尉刘子英等人交往,不放弃出山的努力。这是寒冬季节,高适从淇上一直送刘子英到黄河黎阳渡口,分手之际,无限伤感。此诗透露出隐居生活的一些真相,抒发了与志同道合的老朋友的真挚之情。

注释

淇上:唐代经学家颜师古曰:“《桑中》之诗,淇上,淇水之上。”

自任:由着自己,自由自在。

求仁:即求仁得仁,适如心愿。

交态:犹言世态人情。

甘临:《易·临》:"甘临,无攸利。"宋祚胤考辨:"'甘临',是以临为甘,即认为周厉王的治理很不错。"后以"甘临"指以仁政治民。

逸思:超逸的思想。

天纵:亦作"天从"。天所放任﹐意谓上天赋予。后常用以谀美帝王。

微才:亦作"微材",微小的才智,多用作谦词。

陆沉:无水而沉,喻隐居。《庄子·则阳》:“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上句称颂对方,此句谦写自己。

离襟:借指离人的思绪或离别的情怀。

莽苍:空旷无边的样子。

黎阳渡:古黄河渡口,也叫黎阳津、白马津。正义括地志云:“黎阳,一名白马津,在滑州白马县北三十里。”

途穷:喻走投无路或处境困窘。

益:亦作“一”。

作者简介

高适(701-765) ,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人。郡望为渤海蓚(河北景县)人。少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便远。后举有道,授封丘尉。未几,哥舒翰表掌书记。后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李辅国忌其才。蜀乱,出为蜀、彭二州刺史,迁西川节度使。还,为左散骑常侍。永泰初卒。适尚气节,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年50,始学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多胸臆间语。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播吟玩。尝过汴州,与李白、杜甫会,酒酣登吹台,慷慨悲歌,临风怀古,人莫测也。中间唱和颇多。现传世的诗文等20卷。有《高常侍集》10卷。诗238首。

  淇上送韦司仓往滑台

唐·高适

饮酒莫辞醉,醉多适不愁。

孰知非远别,终念对穷秋。

滑台门外见,淇水眼前流。

君去应回首,风波满渡头。

《全唐诗》卷214_18。

题解

高适曾于开元二十九年隐居淇上一年。其间曾送韦司仓顺淇水去滑台( 今滑县西南临黄河)。首两句为饯行时劝酒之词。三四句写秋天远别,满怀愁绪。“淇水眼前流”说明作者的隐居地就在淇河之畔。末两句是对韦司仓前途的惦念,也说明淇河当时是可以行舟航运的。

注释

韦司仓:姓韦的管仓库官员。

穷:《英华》作“新”。

滑台二句:唐代黄河流经滑州,淇水流入黄河。《元和郡县志》谓滑州白马县“黄河去外城二十步。”

淇上别赵仙舟

唐·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全唐诗》卷125_35

题解

  此诗是王维早年济州(今山东巨野)辞官后隐居淇上时所作。诗人刚刚见到从济州远来的朋友,很快又要分离,诗中显示出浓浓的依依不舍之情,也流露出被迫无奈而隐居淇上的意味 。隐居地空旷,寂静,反映出诗人的寂寞孤独,整个诗的情调忧郁低沉。

注释

题注:题目,一作《河上送赵仙舟》、《齐州送祖三》,又作《淇上送赵仙舟》,也作“送祖济州”。

方:刚刚。

祖帐:古代送人远行,在郊外路旁为饯别而设的帷帐。亦指送行的酒筵。意同“祖席”。

荒城句:还得满腹愁苦地回到荒凉的济州城去。

长河:黄河。

解缆:解开系船的缆绳。

遥:远离。此句意为:刚解开船缆绳,船就急速顺流而下。

诗人简介

  王维(700-761) ,字摩诘,太原祁州(今山西省祁县)人,唐朝诗人,外号“诗佛”。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开元九年进士。四年后弃官离开济州隐居淇上二年。张九龄为宰相时,提拔他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为叛军所俘,授以伪职。长安、洛阳收复后,被降职太子中允,后升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张九龄罢相后,他逐渐转向消沉,笃信佛教,长期亦官亦隐,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表现出逃避现实的消极倾向。但也有一部分出色地描绘了祖国河山美的山水诗,被苏轼赞为“诗中有画”,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的代表作家。王维除作诗外,又精通绘画、音乐、书法。有《王右丞集》,存诗400余首。

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

唐·李白 

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

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

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

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

洛阳苏季子,剑戟森词锋。

六印虽未佩,轩车若飞龙。

黄金数百镒,白璧有几双。

散尽空掉臂,高歌赋还邛。

落魄乃如此,何人不相从。

远别隔两河,云山杳千重。

何时更杯酒,再得论心胸。

 

《全唐诗》卷174_9

题解

天宝三年(744年)夏,李白辞官,仍过起饮酒论文、追鹰逐兔的放逸生活。此诗即写于他从梁宋到幽蓟(幽州和蓟州)时,和苏明府于淇水分别的景况:淇水清澈碧绿,淇女姣似芙蓉。水面千船竞发,陆路万车争驰。青楼夹岸,万室钟鸣。天下豪富,多会于此。淇河两岸当时的繁华和富庶景象尽现笔底。接着,作者以苏秦比苏明府,颂扬他为人豪爽,仗义疏财。最后抒写别情,盼再次相见。

注释

苏明府:名颋(tǐng)(670-727),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官至丞相。文学家。李白年轻时到成都,曾去谒见当时做益州长史的苏颋。苏颋非常赏识李白,说:“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魏郡:唐时魏郡即魏州,属河北道,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一带。今淇水下游一带属当时魏州。

芙蓉:形容天然艳丽的女子。《西京杂记》:“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

淇水:淇河。发源于山西陵川棋子山,全长200公里。大部分河段在豫北,其人文和自然景观最精彩的河段是下游鹤壁市境内的70多公里处。曾是殷商都城朝歌(今淇县)的京畿之河。《诗经》中有6首18处咏及它。历代咏及它的诗赋俯拾即是。下游两岸的文化遗存遗址很多,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不少考古发现震撼史界,闻名中外。其水质之清纯极其罕见,历来誉满诗坛,至今仍是豫北唯一未被污染的河流。沿岸林丰草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鸟类与鱼类资源及其丰富。因此被誉为文化河,即诗河、史河、爱河、乐河、生态河。

青楼:豪华的楼房。也指妓院。

歌钟:伴唱的编钟。此指歌乐声。

苏季子:苏秦,字季子。《史记》“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说赵肃侯,一韩魏齐楚燕赵以纵亲,以畔秦。赵王乃饰车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纯,以约诸侯。于是六国纵合而并力焉。苏秦为纵约长,并相六国。”诗中是以苏秦比苏明府。

剑戟句:唇枪舌剑,言辞锋利,当指苏秦能言善辩。剑戟,jiànjǐ,泛指武器。

掉臂:甩动胳膊走开,表示无所眷顾。鲁褒《钱神论》“空手掉臂,何所希望。”

落魄:潦倒失意,放荡,不羁,豪迈不受拘束。

高歌赋还邛:意为苏明府将钱财挥霍一空后安然返还故乡。此句用二典:谢脁诗“还邛歌赋似”,汉书曰:司马相如家贫,素与临邛令相善,於是相如往舍临邛都亭。是时卓文君新寡,好音,相如以琴心(琴声表达的情意)挑之。相如时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很美)。文君心悦而好之。《史记》“司马相如家徒四壁立,与文君俱之临邛(卓文君家乡,今四川邛崃)。”邛,Qióng,中国古州名,汉置临邛县,唐时治所曾在临邛,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南。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另号李翰林、李谪仙、李拾遗等。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曾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一生大多在漫游中度过。做过供奉翰林。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仍飘荡四方。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世称他与杜甫为“李杜”。杜甫评价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著有《李太白集》30卷,诗996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6255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