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机故事(禅机)

禅机故事(禅机),第1张

您好,我就为大家解答关于禅机故事,禅机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禅”可以开拓吾人的心灵,启发人们的智慧

您好,我就为大家解答关于禅机故事,禅机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禅”可以开拓吾人的心灵,启发人们的智慧,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自由的世界。

2、禅合乎真善美的条件;虽然不容易谈,可是要知道什么是禅,那我们就不能不尽力弄清楚。

3、现在我把内容分成三个部分来叙述,这三部分是禅的历史,禅的内容与禅的修法。

4、  一、禅的历史  佛陀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经典浩翰无涯;可是,这些无量数的文字般若,与禅宗的起源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5、相传有一天,佛陀在灵山会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众,当时众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大迦叶微笑了一下,佛陀当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

6、”佛陀于是将法门付嘱大迦叶,禅宗就这样开始传承下来。

7、  印度禅师代代相传,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到中国来,时值南朝梁武帝在位。

8、梁武帝笃信佛教,曾经三次舍身同泰寺,布施天下僧众,造桥建庙,依常人眼光看,真是功德无量。

9、当达摩见梁武帝时,梁武帝问他说:“我们所做的这些佛教事业有无功德”  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

10、”  这一下梁武帝被泼了一盆冷水,心想我如此辛劳,怎么会毫无功德所以,他对达摩祖师的回答,并不满意。

11、     其实,从深一层面来说,梁武帝所得的只是人天果报,应属福德,并非功德。

12、在禅的立场看,达摩祖师所说,天是直心之言;但是却得不到梁武帝的欣赏,因此,达摩乃转往嵩山少林寺面壁。

13、  从这一段记载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禅的高妙,确实是不能以一般的见解去论断的。

14、像梁武帝的这种居心,只求为善得福,并不是禅宗的究竟目标。

15、即使有所得,也是人天福报而已,在禅师的眼里,是微不足道的。

16、  神光慧可,河南人,少年精通世学,壮年在龙门香山出家,后入嵩出少林寺,拜谒达摩,要求开示,并请为入室弟子,达摩不准许,神光遂在门外停候。

17、时值风雪漫天,过了很久,雪深入腰。

18、达摩见他确实真诚求法,允许入内,并问他:  汝究竟来此所求何事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乞师安心。

19、  达摩喝道:将心拿来,吾为汝安!  神光愕然地说道: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这时居然说道:吾与汝安心竟!     神光慧可乃告豁然大悟。

20、烦恼本空,罪业无体,识心寂灭,无妄想动念处,是即正觉,就是佛道。

21、若能会心,佛性当下开显。

22、  神秀博通三藏,为五祖弘忍座下的大弟子,讲经说法,教化四方,当时的人,莫不以其为五祖的传人。

23、这时却从南方来了一个慧能,其根法甚利,虽处南蛮獦獠之地,求法热忱,并不落人之后。

24、  当他见到五祖时,五祖曾试探他说:“南方人没有佛性”  当时慧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  五祖经他这一反驳,知道这人是顿根种姓,非常人所及。

25、为了考验他的心志,就要他到柴房舂米,暂避众人耳目。

26、  后来,五祖令众人各举一偈,以为传法的根据,若是见性,即得衣钵,成为五祖传人。

27、这时大众都以为衣钵非神秀莫属,所以没有人敢与他竞争。

28、  当时,神秀日夜思量,终于提出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一偈子,五祖认为虽然不错,但却仍未能见性。

29、所以衣钵没有传给他。

30、  慧能在柴房得悉此事,心想我亦呈一偈如何!遂央人替他把偈语题在墙上。

31、这偈语是这样写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2、  五祖见了,知道慧能已经见性。

33、为恐其招忌,仍着人将偈试去。

34、然后到柴房敲门。

35、问道:米熟了没有  慧能回答曰:早就熟了,只等着筛耳。

36、  五祖遂又在门上敲了三下,慧能会意,乃在半夜三更,到五祖座下,请他开示。

37、  五祖传授他《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顿然大悟。

38、五祖遂将衣钵传给他,并命他南行,以待时机。

39、五祖送到江边说:“我操船送你。

40、”  慧能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41、”遂到南方弘化,终成为震烁古今的六祖。

42、  从这些历史记载,可知禅的风格确是相当独特的,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实是得其真机。

43、但是由于禅门宗旨,并非人人能解,所以也常受人曲解。

44、然而禅的机锋教化,都是明心见性之方,全是依人的本性--佛性而予以揭露。

45、他的原则是建立在“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道理上。

46、所以进一步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有多少人能把握这一层的意义梁武帝的希求人天福报,不就是典型的一例吗至于今天谁才能直探禅门本源这就要靠众生求法的宏愿和实践了!  二、禅的内容  古今禅门公案皆为禅师考验或印证弟子悟道的对答,其实这种对答,就是一般人所谓的“考试”。

47、不同的是,它是随各人的根性与时间、地点而变化,它没有明确的划一标准答案,也不是从思考理解得来的。

48、所以,如果不是禅门的师徒,有时候很难明白其中的道理所在,而且,如果用常人的想法来推敲,往往会发觉“公案”之违背常理。

49、  禅是离语言对待的,是不可说的,一说即不中;可是,究竟真理固然如此,但对一般人如果不说,岂不是永远无门可入吗所以,我们见到禅宗的语录居然也相当多,就是这个缘故。

50、现在,我们就禅的内容特色列举几点,以为入门的契机,使我们进一步认识禅门的风光。

51、  (一)禅与自我  在佛教的其他宗派中,有些是依他力的辅助始得成佛,而禅宗则是完全靠自我的力量。

52、如净土法门持诵佛号,密宗持诵真言,都是祈请诸佛加被,配合自力而后得度。

53、在禅门里有一警语:“念佛一句,嗽口三天”!禅师们认为成佛见性是自家的事,靠别人帮忙不可能得道,唯有自己负责,自我努力才是最好的保证。

54、心外求法了不可得,本性风光,人人具足,反求内心,自能当下证得。

55、  宋朝时,大慧宗杲禅师要道谦外出参学,道谦不肯,后来宗元与他同往。

56、宗元曾告诉他说,有五件事别人不能帮忙:走路、吃饭、饥、渴、排泄。

57、  有人问赵州禅师道:“怎样参禅才能悟道”  赵州禅师听后,站起来,说道:“我要去厕所小便。

58、”     赵州禅师走了两步,停下来,又说道:“你看这么一点小事,也得我自己去!”  求法也如是,别人何尝帮得上忙言下道谦恍然大悟。

59、  从前父子两人,同是小偷,有一天,父亲带着儿子,同往一个地方作案。

60、到那个地方时,父亲故意把儿子关在人家衣橱内,随后就大喊捉贼,自个儿却逃走了。

61、儿子在情急之下,乃伪装老鼠叫声,才骗走了那人家的主人,终于逃了出来。

62、  当他见着父亲的时候,一直不停地抱怨。

63、     父亲告诉他说,“这种功夫是在训练你的机智,看你的应变能力,偷的功夫,而这种应变的智力是要你自己掌握的,别人是没有办法帮得上忙的。

64、”  这一则故事,虽然不一定是实有其事,但正可以比喻禅门的教学态度。

65、禅师们常常将其弟子逼到思想或意识领域的死角,然后要他们各觅生路。

66、在这种情形之下,如果能够冲破这一关,则呈现眼前的是一片海阔天空,成佛见性就在此一举。

67、“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这种披荆斩棘的创发宏愿,在禅门中可说是教学的基本宗旨。

68、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在修持上独立承担,自我追寻,自我完成,这是禅的最大特色。

69、  (二)禅与知识  禅不讲知识,因此,不受知识的障碍,也更视知识为最大的敌人。

70、知识教人起分别心,在知识领域里,人们会因此迷失了自我,甚至为邪知邪见所掌握,形成危害众生的工具。

71、所以,禅首先要求追寻自我,其过程和手段,往往不顺人情,不合知识,违反常理。

72、     因为在禅师的心目中,花不一定是红的,柳不一定是绿的,他们从否定的层次去认识更深的境界。

73、他们不用口舌之争,超越语言,因而有更丰富的人生境界。

74、傅大士善慧说:“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75、” 这是不合情理的描述语句,完全是在与迷妄的分别意识挑战,以破除一般人对知识的执著。

76、扫除迷妄分别的世界,使人进入一个更真、更美、更善的心灵境界。

77、禅语是不合逻辑的,但它有更高的境界;禅语是不合情理的,但它有更深的涵意。

78、  六祖曾说:我有一物,无头、无脸、无名、无字、此是何物  神会接口答道:此是诸佛之本源,众生之佛性。

79、  六祖不以为然,明明告诉你无名无字,什么都不是,偏偏你又要指一个名字相(佛性)出来,这岂不是多余。

80、禅的教学是绝对否定一般分别意识;不容许意识分别来参杂其中。

81、  在佛门中,被人们赞美为知识广博的智闲禅师在参访药山禅师时,药山问他:“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智闲禅师愕然不能回答,于是尽焚所藏经书,到南阳耕种。

82、有一天,当他在耕地时,锄头碰到石头,铿然一声,而告顿悟。

83、“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84、这就是药山不用知识来教授智闲的原因。

85、他要让智闲放下一切知识文字的迷障,来返求自心。

86、这种超然的教学,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87、这在一般知识界里,简直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

88、这是禅的另一项特色。

89、  (三)禅与生活  人整天忙碌,为的是生活,为的是图已此身的温饱,可是这个“身”是什么  禅师说:“拖着死尸的是谁”  这种问题,在一般人是不容易体认得到的,人们辛苦地奔波,饱暖之外,又要求种种物欲;物质可以丰富起生活,却也常会枯萎了心灵;口腹之欲满足了,却往往反而闭锁了本具的智慧。

90、人们的日常生活,完全在一种不自觉的意识下被向前推动着。

91、善恶是非的标准,都是社会共同的决定,没有个人心智的真正自由;所以这一时代的人们,往往感觉到,虽然拥有了前人所梦想不到的物质生活,却也失去了最宝贵的心灵自我。

92、这是现时代的人类的悲剧。

93、事实上,人们也逐渐地觉察到这一危机,也曾设想了许多补救的办法,社会哲学家,也提出了改良的方案,虽是改善了一部份,但对整个泛滥的洪流,似乎也无济于事。

94、  禅,这个神妙的东西,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到处充满着生命力,正可以扭转现代人类生活意志的萎靡。

95、  禅并不是弃置生活上的情趣,确切地说,它超越了这些五欲六尘,而企图获得更实在的和谐与寂静。

96、他一样的穿衣,一样的吃饭,“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97、如有僧问道于赵州禅师,赵州回答他说:“吃茶去!”吃饭、洗钵、洒扫,无非是道,若能会得,当下即得解脱,何须另外用功迷者口念,智者心行,向上一路,是凡圣相通的。

98、禅,不是供我们谈论研究的,禅是改善我们生活的,有了禅,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  (四)禅与自然  何谓禅禅就是自然而然,禅与大自然同在,禅并无隐藏任何东西。

99、什么是道“云在青天水在瓶”,“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

100、用慧眼来看,大地万物皆是禅机,未悟道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道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101、但是前后的山水的内容不同了,悟道后的山水景物与我同在,和我一体,任我取用,物我合一,相入无碍,这种禅心是何等的超然。

102、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随地觅取,都是禅机;一般人误以为禅机奥秘,深不可测,高不可攀,这是门外看禅的感觉,其实,禅本来就是自家风光,不假外求,自然中到处充斥,俯拾即得。

103、     但是,今天的人类,与自然是站在对立地位的,人类破坏自然界的均衡,把自然生机摧残殆尽,展现在世人眼前的一切,都靠人为的障碍机械操纵,而告僵化、机械化。

104、这样生活下去,怎能感到和谐,怎能不感到空虚,使精神烦忧而痛苦呢“禅”就如山中的清泉,它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他如天上的白云,让你飘流四方,任运逍遥。

105、  (五)禅与幽默  悟道的禅师,不是我们想象中枯木死灰一般的老僧入定,真正的禅师,生活风趣,而且更具幽默感。

106、在他们的心目中,大地充满了生机,众生具备了佛性,一切是那么活泼,那么自然,因此,纵横上下,随机应化,象春风甘霖一般地滋润世间;有时具威严。

107、有时也至为幽默,这正是禅门教化的特色。

108、  温州玄机比丘尼,参访雪峰禅师。

109、雪峰问她:  从何处来  从大日山来。

110、  日出也未  如果日出,早这溶却雪峰。

111、(这是说我若悟道,则盛名必将雪峰禅师掩盖,哪需来向你请教)  雪峰又问:叫什么名字  玄机!  日织几何  寸丝不挂!  雪峰心想,你真有这个本事吗随口说道:  汝袈裟拖地了!  这时玄机猛然回头,雪峰大笑说:  好一个寸丝不挂!  太监鱼朝恩,权震当朝,一日,问药山禅师:“《普门品》中说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请问什么是黑风”  禅师并未正面回答,只是不客气直呼:“鱼朝恩!你这呆子,问此何为”鱼朝恩听了勃然变色,正要大怒,药山禅师笑道:“这就是黑风吹其船舫了!”  灵圳禅师参访归宗禅师,问道:“如何是佛”  归宗禅师说:“不可语汝,汝不信;汝若信,过来吾告汝!”  然后细声贴耳地告诉他:“汝即是!”  这些弘化教导的手段是何等的幽默!  学禅,要有悟性,要有灵巧,明白一点说,就是要有幽默感!古来的禅师,没有一个不是幽默大师,在幽默里,禅是多么活泼!禅是多么锐利!  三、禅的修法  以上仅是就禅的历史和禅的内容特色,向诸位作简单介绍,现在我再进一步来告诉各位禅是如何修法。

112、  古代禅师的棒喝,那是在教禅;禅者的扬眉瞬目,那也是论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是在参禅,赵州八十行脚,这是在修禅;这些典型,都留给后人很大启示,现分叙几点,略加介绍。

113、  (一)提起疑情  世界上的大部分宗教,最重视的是信仰,而且不可以用怀疑的态度去追觅教义,但是禅宗在入门时,首先须提起的便是疑情。

114、尤其禅门,更是要有大疑,才能大悟,若是没有疑情,则等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绝不会有开悟的时候。

115、“如何是祖师西来大意”“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念佛是谁”……这些问题,并不是要学禅的人去找资料写论文,它只不过是要提起禅和子的疑情而已。

116、  (二)参究下去  疑情起了以后,进一步要用心去修,所谓迷者枯坐,智者用心。

117、用心是随时随地,用全副精神去参,并不是在打坐时才是用心参禅,这么追本溯源的疑下去,问下去,一直到打破沙锅问到底,则豁然大悟,这种开悟的境界能描述吗很难。

118、只能告诉大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119、”  (三)身行力学  本来禅是不可说的,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境界。

120、我今天在这里说了许多许多,已有画蛇添足之嫌,事实上,禅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从生活上去实践,衣食住行处寻个着落。

121、那么,一屈指,一拂袖,上座下座,无一不是禅,各位,若要再问什么是禅,我告诉你:“睡觉去!”懂不懂不懂!不懂!参!。

1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2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非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

3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4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5当你用烦恼心来面对事物时,你会觉得一切都是业障,世界也会变得丑陋可恨。

6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7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8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9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10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1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12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13平凡之人追求不平凡,智者则甘于平凡,却享受平凡。

1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15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16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17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18心性虚空,动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

19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20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21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22有志气的人发一次愿,终身坚持。没志气的人天天发愿,浮而不实。

23有智慧的人,从周围取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予快乐。

24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25真正的布施,是把烦恼、忧虑、分别、执着,通通放下。

26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27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28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29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30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静心的禅语_心灵禅语

静心的禅语_心灵禅语_

顿悟人生的禅语静,在心里,不在山水间。

人生的幸福在于祥和,生命的祥和在于宁静,宁静的心境在于少欲。

无意于得,就无所谓失去,无所谓失去,得失皆安谧。

闹市间虽见繁华,却有名利之争抢;田园间无争,却有柴米之忧烦;世外桃源祥和升平,最终不过梦一场。

心静,则万象皆静。

知足者常在静中邂逅幸福。

静不是心静,是心境。

人能常清静,天地熟皆归!宁静如同一面镜子,如同一盏灯,映照出我们真实的面目,照亮我们昏昧的意识,使我们清醒;在宁静中,我们真正与自己面对面,真正与自己相处,真正与自己交流;在宁静中,真实的声音才会心理流出来,透过喧嚣与躁动,透过应酬与虚伪,找到真实的自我。

佛家看透生死的禅语静能使人心明神清,慧增开悟,神采万千,以不变应万变。

道家葛洪曰:无为自化,清静自在,面对滚滚红尘,情感纠葛、竞争激烈,杂务缠身,人们常会觉得压力沉重,心境失衡。

如果不懂得忙里偷闲,不适当调节心情、舒缓放松一下自己,就会感到心力交瘁而迷惘躁动。

静心宁神,闭幕远思,天地博大,万物迎泽。

用心聆听,天地沉浮,各有其主,各有归宿。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人生可逃避很多事情,无法逃避的是生死;人生可推卸很多事情,难以推卸的是责任。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中见,人情淡始长。

安然一份禅心,固守一份超然。

洗涤心灵的禅语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虑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

持黄金为珍贵,知安乐方值千金,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忍让最高。

切勿贪意外之财,知足者人心常乐。

若能以此去处事,一生安乐任逍遥。

境由心造,相由心生。

一切的爱憎怨怒,都来自于自己的内心,心为本,心是源。

良好的心境能使你轻松愉快,不好的心情会使人意志消沉。

我们一时无法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心情。

远离忧伤,释放负面的记忆,种植善念,净化心灵。

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生活将充满快乐。

禅语早安心语镜子,一般是拿来照面用的,不管胖瘦美丑,在镜子里都能如实显现出自己的容颜。

但是在佛门里,还有一种照心的镜子,心灵里的各种烦恼、善恶、好坏,在照心的镜子之前都能显露无遗。

其实,不管是照面或照心的镜子,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善用镜子来观照自他,甚至观照社会人生,成为自我学习、自我警惕的一面人生的镜子。

九月的风带着秋的凉意,凌乱了心头的思绪,泛黄的落叶微微的卷曲,带着沧桑的痕迹,划了一个优美的姿势飘然而落,忽然觉得,原来沧桑也是如此之美。

也许落叶的飘零会是一场更加艰难的旅程,但那份懂得,那份执念却不会改变它坚韧的性格,风尘一路没有悲伤,没有失落,总是坚信轮回的季节,还是属于自己的绿色。

一日一禅语录集锦就算再苦、再累,生活之路总是要走的,别太为难自己。

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凡事不可求全责备,谁也无法成为完人。

故当顺势,以卵击石易碎,螳臂挡车多伤;故当看开,一已之力有限,众人拾柴焰高;故当放下,可为时尽力,不可为时宽心。

放下,不再太多负重压在心里,生活之路上脚步轻松很多。

居家过日子,挑战爱心和耐心,不挑战爱人;为人讲操守,挑战无良和贪婪,不挑战底线;在外讨生计,挑战智慧和定力,不挑战规范;处事解矛盾,挑战沟通与理解,不挑战对方。

生活原本是一杯水,贫乏与富足、权贵与卑微等等,都不过是人根据自己的心态和能力为生活添加的调味。

静心禅语居于此地,安于此地,居于此时,乐于此时,因缘于今世的,不要急着要去赶到来世,也不要急着要跨回前世。

如你在乡下,悠着,无需绞着脑汁要冲进城里,如你在城里,也不要拼命地要去逃离。

如你能有福报富裕的,就富你的裕,如你处于简朴,也无需对别人的豪奢羡慕甚至嫉妒。

身在闹市,心在乡野。

决定我们一生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人生是一张单程车票,一去无返。

事情是这样的就不会那样,藏在痛苦泥潭里不能自拔,只会与快乐无缘。

痛苦的手得由自己来挥动,要得到解脱的捷径只有一条:坚决与过去分手!只要你勇敢的说出再见,生活一定会还给你一个崭新的开始!

经典禅语开始时捱一些苦,栽种绝处的花。

幸得艰辛的引路,甜蜜是不致于太寡。

人生不是要按别人的想法去过,而是要跟随内心,做人做事呢!要多思多想,愿意放弃才不会苦,适度知足才不会悔;记住感恩才不会怨,懂得珍惜才不会愧。

人生,在心淡中求满足,在尽责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快乐,在忠诚中求幸福。

看别人的生活时,我们总是喜欢放大他们的幸福,忽略他们生活中的不幸,所以别人的生活怎么看都觉得是幸福的。

而在看待自己的生活时,我们总喜欢缩小自己的幸福,放大自己的烦恼,所以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总有太多的不满。

即使是在生活伤害我们的时候,也要试着用过去的美好回忆来原谅,不抱怨才会更快乐。

成大器者必须心胸豁达人经不起时间的磨炼,经不起挫折,要有所成就很难。做人处世,一切都要能承受得起。心胸豁达开朗的人,凡事看得高远,不会被眼前的得失所蒙蔽;心中狭隘的人,则处处与人比较、计较,徒增烦恼,往往不能成事,成不了大器。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本善的,当烦恼遮蔽了智慧,内心就会变得阴暗沉闷。

淡泊岁月,从容人生。有时候坚强并不是什么好事情,生活本来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掺杂了许多不必要的东西,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人生本无常,无常是人生的一种常态,要学着习惯适应这种无常。

恒秋:人生不是和烦恼追逐,更不是和烦恼拼个你死我活,生活的质量就在于对人的态度和对事的看法,克己是一种觉醒,谅人是一种重生。莫求事事如意,但愿心平气和。

慧心禅语开口不说他人非,闭目心中生莲花。能吃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忍一时风平浪静。口争得无常烦恼,让三分心平气与。知足之人心常乐,能忍气者身自安。

放开眼量观察那些烦恼,不过是生活的障眼法,能淡然面对,就不火冒三丈,这世间没有真正的苦海,只有自己的执着背离了靠岸的地方,甚至给自己的伤痛找到许多不能停止的托辞,幸福原本就在,不管你点头还是摇头。

佛教微博经典:放下是一种心态,一种智慧,不是一种行为。特意放弃,缘来了还拒绝,特意不放弃,缘尽了还执着,这都是没有放下。如果放下了,缘聚缘散很正常,缘来缘去很正常。一切都是自自然然,了了分明。一切都是随缘而起,结缘也是为了了缘。一切都可以转为道用,一切都是修行和成就的助缘,没有什么可逃避的。

恒愚法师:有时候,珍惜,是为了更好的拥有;而放下,则是为了更好的前行。好与不好都得去走,幸与不幸都得去经历。人生的际遇,就像那窗外的雨,淋过,湿过;散了,远了。容不得我们是否允许,便已然不再。于是,人生,便总是从告别中走向明天。将美好留于心底,淡淡的就好;将悲伤置于脑后,遗忘了最好。

学诚法师:人的心就像屋子,时间长了不打扫就会遍布尘埃,所以应该时时清扫。人生像一条路,这条路上有无数岔路口和障碍,还有大雾锁目,当以智慧为日消除迷雾,愿力为导确定方向,精进为甲战胜障碍。

佛教微博经典:要学会接纳不同的声音,让心灵懂得各种言语。学会听懂别人对你的嘲笑,让它成为自己改正缺点的动机。学会善听别人对你的谗言,让它成为别人的故事娱乐自己。学会看待自身的缺憾,让它成为人生路上奋进的动力。

传喜法师:心若迷失,物何以救?现在的时代有很多危机,最主要的危机是没有信仰造成的。佛法是天地之间最珍贵的宇宙正能量。每开一个法会,百千万亿的众生都能得解脱,认真地念南无阿弥陀佛,能利益无量的众生。

三界之中,以心为主。真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云乡禅师:我们越能够让自己安于当下自己脚步所在,也就越清晰的看见自己只能够在当下之所在,如此我们的当下感就越来越存在并且沉重,而头脑里的杂音就越来越轻,如是就自然静了,直到有时候我们体验到一念不生,却一切现成!

恒唯法师:心地是一个宽宽的平台,问题就在于乐观和悲观并存,能够转化生活的负能量,就是生命的别开生面,或者说是一种走向宽阔的契机,读得懂生活,和生活达成一种温暖的默契。

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亦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到一段很好的话:和一个人在一起,如果他给你的能量,是让你每天都能高兴得起床,每夜都能安心得入睡,做每一件事都充满了动力,对未来满怀期待,那你就没有爱错人。最隽永的感情,永远都不是以爱的名义互相折磨,而是彼此陪伴,成为对方的阳光

这世间的你我他,又何尝不是细雨杨柳与山水,突破自我对这世界狭隘的认识,这世间一片湖光山色,谁又来过,谁又去过,谁是谁的前生,谁是谁的来世,不过是自己内心的一种认知,能容人者天地宽,不责人过,不为己有。抬眼天地宽,方知山门窄。#延参法师六月十九讲座#

品一盏茶,洗去尘埃,洗去沧桑,洗去虚情假意。然后,在一盏禅茶时间里,获得坦然,获得清淡,获得宁静。我等你,与我共续一场遗留在前世的禅茶之约。你若来,我定与你听雨品茗,笑谈浮生沧桑,风月年华。

放弃那些该放弃的,珍惜那些该珍惜的,适当放慢你执着的步履,不要让人生太圆满。给大脑一点空间,给自己一点时间,给他人一些自由,随缘顺势过生活才叫真圆满。

佛教微博经典:看人看事有三重境界:第一重,黑白不分。涉世之初,天真幼稚,看不清人,看不懂事,对自己好就好,用感情驾驭理智;第二重,黑白分明。经验丰富,心智成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用理智驾驭感情;第三重,世无黑白。黑白起于心,我心若白,天下皆白。世间无对立,哪来黑与白?理智与感情融为一体。

人生这一场承担生活的深沉,品味辛苦的味道,看淡世间的颠倒与世相,活出生活的才情和智慧,那些所有复杂变得平淡,纠结变得朴素,都是生活的醒悟,更是人生的灵犀一点,佛门有句话,叫做道不远人,生活的每一天,都不曾与生命脱离,人生的真谛,但向己求,生活也就如此。

恒唯法师:看的清你也不要说清,天下事,人间事,不妨让他一场随缘。云来云去,雾来雾去,让一切当一场云烟,有来处,有去处,不要当命运的奴隶。看的清,看不清,我们活的清。看的清,说不清,我们让心包容世界,包容烦恼,把看的清看不清都都在心底积淀。

风起的日子,淡看落花;雪舞的时节,举杯向月。几度飞花,几番风雨,几缕愁绪。残荷无语,那迟暮的嫣红是对生命流转的期待;残雨无声,那清幽的天籁之音是时光沉淀后的苍凉;残秋无言,坦然面对枯与荣,收获的是一片伤感后的宁静。但愿在繁华褪尽的萧索里,在世事纷争的喧嚣中,保持心灵的纯洁和宁静。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不快的事,一个付出一个接纳,一个心甘情愿一个理所当然,仿佛宿命,其实是彼此成全。没有谁注定是谁的花朵,每个人身上都带着某种使命,不要埋怨他不懂,最好的懂得是若月亮般为了他而自我圆满。

真正的智慧不是忍辱负重,而是无辱可忍。治疗嗔毒,最重要的是一个定字,培养自己内心的专注和耐力,所谓不为所动,辱骂声中易成佛。忍字头上一把刀,心上有刀,迟早伤人伤己。心中有忍即有怒,心中无怒何须忍。所以,制怒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怒。要做到这一点,一要有博大的宽容心,二要靠深厚的慈悲心。

佛说: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尘世的风景,走过看过,不必伤感,只要记得曾经拥有过,飘逝的旧梦,浮沉心海间,不应有憾,只要记得曾经牵挂过。学会铭记,学会放弃,偶尔怀念,会心微笑,静默在红尘深处,亦步亦趋随顺佛行

佛门不是保险公司,只知一味祈求佛菩萨保佑,自己的言行却违背因果,怎能得到好报?就如同一块石头因为自身太重沉到河里,无论你怎么祈求,这块石头都不会浮上来。佛教常言,心正是佛,心邪是魔,如果心生邪念,不惜以伤害他人的行为去谋取自身的利益,那么无论你如何祈求,佛菩萨不会灵验的。

学诚法师:人生是有很多时候不遂人意,但这些都是会过去的,不要黏在上面而解脱不得。看得开并不是逃避问题,而是站在更高的一层境界上思考人生,让自己的生命获得真正的尊严和价值。

禅语静心看淡,就是好心境;想开,就有好心情。

万物在说法,看你如何着眼。

凡事都是多棱镜,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结果。

一个苹果,有人喜欢赏玩其色泽,有人想品尝其美味。

你在乎的,对你来说,就是好的。

时过境迁,曾经苦苦盼望的,在今天也许一文不值。

繁华三千,看淡即是云烟;烦恼无数,想开就是晴天。

看淡得失了无忧。

人,因无而有,因有而失,因失而痛,因痛而苦。

人总是从无到有就欢欣,从有到无则悲苦。

其实,有有何欢?一切拥有都以失去为代价;无有何苦?人生本来一场空。

有无之间的更替便是人生,得失之后的心态决定苦乐。

缘来不拒,境去不留,看淡了得失,才有闲心品尝幸福。

心灵平静的禅语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

人活得累,是因为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

看的淡一点,伤就会少一点,时间过了,爱情淡了,也就散了。

别等不该等的人,别伤不该伤的心。

我们真要过了很久很久,才能够明白,自己真正怀念的,到底是怎样的人,怎样的事。

每一次的失败,都是成功的伏笔;每一次的考验,都有一份收获;每一次的泪水,都有一次醒悟;每一次的磨难,都有生命的财富。

佛家经典禅语静心看懂一个人,一定是你在意过;看清一个人,一定是你落魄过;看破一个人,一定是你较量过;看透一个人,一定是你付出过;看穿一个人,一定是你受骗过;看淡一个人,一定是你珍惜过;看明一个人,一定是你放弃过;看好一个人,一定是你感动过;看坏一个人,一定是你受伤过;看准一个人,一定是你经历过。

看看自己真实的内心。

有多少的愤怒是来自自己的狭隘?有多少的隔阂是来自自己的冷漠?有多少的埋怨是来自自己的不理解?有多少的成见是来自自己的不包容?当你对他人友善时,恰恰是对自己最大的真诚。

生活,就是一场场的相遇。

学会祝福朋友,帮助朋友,做友谊的善男信女。

佛禅语录看清一个人何必去揭穿;讨厌一个人又何必去翻脸。

活着,总有看不惯的人,就如别人看不惯我们。

活着,说简单其实很简单,笑看得失才会海阔天空;心有透明才会春暖花开。

人的成熟不是年龄,而是懂得了放弃,学会了圆融,知道了不争,曾经很在乎的已经不值一提。

人生,如此而已。

看清一个人又何必去揭穿;讨厌一个人又何必去翻脸。

人的成熟不是年龄,而是懂得了放弃,学会了圆融,知道了不争。

禅语悟道看山神静,观海心阔。

沉淀不是消沉,是用一颗淡然的心审视浮躁,在宁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沉淀,是一种积累,一种踏实,一种谦和,一种智慧,更是心灵的一种安详和井然。

沉淀是一种素心处世的生活态度,汲取菁华,沉积智慧。

让心灵静谧,让生命丰盈,在不平静的生活中找回宁静的美丽!

看透的人,处处是生机;看不透的人,处处是困境。

拿得起的人,处处是担当;拿不起的人,处处是疏忽。

放得下的人,处处是大道;放不下的人,处处是迷途。

想得开的人,处处是春天;想不开的人,处处是凋枯。

做什么样的人,决定权在自己;有什么样的生活,决定权也在自己。

佛家禅语人生可以孤单,但不许孤独;可以寂寞,但不许空虚;可以消沉,但不许堕落;可以失望,但不许放弃。

记住,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别忘了答应自己要做的事情,别忘了答应自己要去的地方,无论生活怎样,无论现实有多难,无论绽放有多远。

不要忘了,曾经对自己许下的承诺。

可以让人帮你买鞋,不可让人代你走路。

人生的路要自己走,日子要自己过。

每个人都是为自己活着,不是为别人而活,别人也无法代替你活。

所以,人生的每一个过程,都要自己去经历,每一处风景,要自己去欣赏。

困苦,迷茫,无助时,可以寻求帮助,但别人永远只是助力。

自强、自立是人生的主打歌。

佛家静心禅语

1、人生不仅是去与烦恼握手言和,更要去认识烦恼的虚幻,烦恼何曾来自外境,从来都是自心的产物。能包容,天下哪有对峙;能宽阔,世间何来怨愆。所有的负面情绪,从来都不是埋怨生活的借口,恰恰需要的是自我的自省和自控。

2、质和金钱上的贫穷一点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智慧和福报上的贫穷。只有在智慧和福报上富有的人,才能驾驭物质和金钱,才具备飘逸、洒脱、毅力、洞察等底蕴方面的情怀,才可能流露藐视物质和金钱的眼光,也才真正懂得安贫乐道!如果把安贫乐道表现成一种硬撑,那可真是一种亵渎和折磨!

3、在世间经过,需要的是善意与宽恕,而不是纠结与埋怨,不必要去奢望什么纯粹的一帆风顺,更需要的是自己积极一些去化解那些误解与障碍,包括自己内心的起伏与障碍,伤痛与固执,悲观与被黑。

4、不要在意别人在背后怎么看你、如何说你,别人的言语和看法带有各自的偏见,改变不了事实,却可能搅乱你的心。心如果乱了,看到的世界就乱了。菩萨道中提倡的忍辱和禅定,就是提醒人们在风云变幻中,训练“不动心”的能力。心不动,则身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5、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为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天气的变化,人情的冷暖,不同的风景都会影响你的心情。而他们都是你无法左右的。看淡了,天无非阴晴,人不过聚散,地只是高低。沧海桑田,我心不惊,自然安稳;随缘自在,不悲不喜,便是晴天。

6、如果你心有不安,就念声观音菩萨,如果你很浮躁,念声地藏菩萨,如果你很恐惧,就念声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的清凉,地藏菩萨的坚定信念,阿弥陀佛的坦然淡定。菩萨佛祖并不是让我们盲目的去跪拜,而是了解诸菩萨的心境,从而指导我们更好的生活,佛法是世间法,不在灵山,在心地。

7、人生总是有得有失的,岂能尽善尽美,这世界,美丽易碎,不必慌乱,只要静然于心,就会海阔天空;这人生,痛并快乐,无需埋怨,只有心存感激,就会精彩无限;这脚步,轻松沉重,不必匆忙,只要心中有一座城,有一片森林,有一种信仰,就要一直走下去。

8、我们应当看淡一切,好好善待自己。让自己的心中永远有一片阳光照耀的晴空;把眼前的痛苦看淡,或许痛苦之后就是你幸福的天堂。人是在痛苦和烦恼中生存和逝去的。没有经历痛苦的人生是很肤浅和简单的。真正的痛苦可以使人冷静;使人深邃;使人清朗。

9、当你看到曾经欺骗过你的人、打击陷害过你的人、伤害过你的人时,你若是心跳不加速、呼吸不急促、内心不起波澜、面部平静,说明你的人生正在走向可期待的未来。那些人在你的生活中已毫无价值,你已穿越人生的泥泞走到了自已的开阔地。人生苦短,阳光明媚的天空下不要花时间想你曾经遇到的不幸。

10、所谓平常心,就是:失意事来,治之以忍。快心事来,处之以淡。荣辱事来,置之以让。怨恨事来,安之以退。

《寒山僧踪》

作词:陈建名

作曲:陈大伟

演唱:黄帅 

歌词

夜客访禅登峦峰,山间只一片雾朦胧

水月镜花,心念浮动

空不异色,色不异空

回眸处灵犀不过一点通,天地有醍醐在其中

寒山鸣钟声声苦乐皆随风,君莫要逐云追梦

拾得落红叶叶来去都从容,君何须寻觅僧踪

扩展资料:

寒山僧踪简谱

寒山僧踪这首歌是用箫独奏的,音乐平稳流畅,如静静的夜,月光照在我的心,心里感觉一片宁静。无德禅师评价此曲: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

文/西莲

您想疗愈心伤吗?您想打开心窍吗?您想破迷开悟吗?您想宴坐本真吗?您想转凡成圣吗?请君深观醒梦箴言——《经典禅诗一百首》。

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神秀示法诗)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示法诗)

3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神照本如开悟诗)

4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己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文偃诗)

5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郎来。(分庵主开悟诗)

6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本寂诗)

7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灵云志勤开悟诗)

8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五祖清演开悟诗)

9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神赞蜂子投窗诗)

10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虚舟普度墨梅诗)

11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苹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程颢题淮南寺诗)

12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云才一见,回首舞三台。(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

13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吾心诗)

14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送上人诗)

15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相打长伏弱,到死不入县。(王梵志我有诗)

16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去妄想,只缘无事可商量。(守安南台静坐诗)

17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分明有偈言无物,却受他家一钵盂。(悟新诗)

18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三叉路口炊烟起,自瓦青旗一二家。(惠洪诗)

19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王楚志他人诗)

20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身暖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了元诗)

21祖师遗下一只履,千古万古播人耳。空自肩担跣足行,何曾踏着自家底。(五祖演云诗)

22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寒山诗)

23独坐清谈久亦劳,碧松燃火暖衾袍。夜深童子唤不起,猛虎一声山月高。(俞紫芝诗)

24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寒山诗)

25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诗)

26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见精神。因知幻物出天象,问取人间老斫轮。(黄庭坚题子瞻墨竹诗)

27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云何殷红色,殉道应流血。(弘一咏菊)

28岭上白云舒复卷,天边皓月去还来。低头却入茅檐下,不觉呵呵笑几回。(白云端禅师诗)

29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殷勤竹林寺,能得几回过。(朱放题竹林寺诗)

30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孤灯月未沉。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寒山众星诗)

31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王梵志禅诗)

32步步穿篱入境幽,松高柏老几人游;花开花落非僧事,自有清风对碧流。(牛仙客沼寺诗)

33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梅花尼嗅梅诗)

34终南最佳处,禅诵出青霄。群木沉幽寂,疏烟泛泬寥。(司空图牛头诗)

35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般。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半生被眼瞒。(守端蝇子透窗诗)

36君不见,三界之中纷扰扰,只为天明不了绝。一念不生心澄然,无去无来不生灭。(拾得诗)

37自笑老夫筋力败,偏恋松岩爱独游。可叹往年至今日,任运还同不系舟。(拾得自笑诗)

38不是风幡不是心,迢迢一路绝追寻。白云本自无遗迹,飞落断崖深更深。(草堂清禅师诗)

39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德诚船居寓意诗)

40不是风兮不是幡,清霄何事撼琅玕。明时不用论公道,自在闲人正眼看。(圆通仙禅师诗)

41玉在池中莲出水,污染不能绝方比。大家如是苦承当,洞庭一夜秋风起。(佛印玄禅师诗)

42七百僧中选一人,本来无物便相亲。夜传衣钵曹溪去,铁树开花二月春。(草堂清禅师诗)

43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希运诗)

44卢陵米价逐年新,道听虚传未必真。大意不须歧路问,高低宜见本来人。(黄龙慧面禅师诗)

45荷衣松食住深云,盖是当年错见人。埋没一生心即佛,万年千载不成尘。(楚云南禅师诗)

46师资缘会有来由,明镜非占语暗投。坏却少林穷活计,橹声摇月过沧洲。(萝庐禅师诗)

47万境万机俱寝息,一知一见尽消融。闲闲两耳全无用,坐到晨鸡与暮钟。(石屋山居诗)

48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只道只今句,梅子熟时枙子香。(石屋山居诗)

49白云深处拥雷峰,几树寒梅带雪红。斋罢垂垂浑人意,庵前潭影落疏钟。(曼殊住西湖白云禅院作此诗)

50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鸟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孙觌枫桥三绝诗)

51残年不复徙他邦,长与两禅同夜缸。坐到更深都寂寂,雪花无数落窗前。(陈与义与智老天经夜坐诗)

52云痕变灭一兴亡,铃语沉沉碣草荒。立马城阴高处望,塔尖留得古斜阳。(何振贷铁塔诗)

53乌舍凌波肌似雪,新持红叶索题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曼殊本事诗)

54刀斧斫不开,灵机绝点埃。清风扫残雪,和气带春回。(退谷云诗)

55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普明禅师牧牛颂诗)

56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灵澈东林寺酬韦丹刺史诗)

57狂心歇处幻身融,内外根尘色即空。洞彻灵明无挂碍,千差万别一时通。(圆瑛常州天宁禅寺定后口占)

58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黄昏半在山下路,却听泉声恋翠微。(孟浩然过融上人兰若诗)

59香芭冷透波心月,绿叶轻摇水面风。出守出时君看取,都芦只在一池中。(佛鉴勤禅师诗)

60千年苔树不成春,谁信幽香似玉魂。霁雪满林无月晒,点灯吹角做黄昏。(虚堂智愚禅师古梅诗)

61一度林前见远公,静闻真语世情空。至今寂寞禅心在,任起桃花柳絮风。(栖白寄白山景禅师诗)

62西禅寺古振唐风,百丈怡山一脉通。坐破蒲团卷帘笑,风光不减荔枝红。(苏渊雷题西禅寺诗)

63放出沩山水牯牛,无人坚执鼻绳头。绿杨芳草春风岸,高卧横眠得自由。(怀海沩山牯牛诗)

64枿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逢人不说人间世,便是人间无事人。(杜荀鹤赠质上人诗)

65四大由来造化工,有声全贵里头空。莫嫌不与凡夫说,只为宫商调不同。(人人谂鱼鼓颂诗)

66青灯一点映窗纱,好读楞严莫忆家。能了诸缘如幻梦,世间唯有妙莲花。(王安石和诗赠女)

67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契此播秧诗)

68空门寂寂淡吾身,溪雨微微洗客尘。卧自白云情未尽,任他黄鸟醉芳春。(可止精舍遇雨诗)

69一念空时万境空,重重关隔豁然通。东西南北了无迹,只此虚玄合正宗。(日本一山国师牧牛颂诗)

70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夜晚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志芒千峰顶上诗)

71溪水清涟树老苍,行穿溪树踏春阳。溪深树密无人处,惟有幽花渡水香。(王安石天童山溪上诗)

72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做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镢头边。(慧寂诗)

73大梅梅子熟,庞老已先知。正眼验真妄,相逢拍手归。(桦源岳禅师诗)

74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冈开智慧花。(白居易僧院花诗)

75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方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苏轼赠东林总长老诗)

76藏身无迹更无藏,脱体无依便厮当。古镜不磨还自照,淡烟和露湿秋光。(无名禅师诗)

77草堂名刹岁年深,三藏谈经事莫寻。唯有千章云木在,风来犹作海潮音。(溥光题草堂诗)

78是风是幡君莫疑,百草丛中信步归。王道太平无忌讳,戏蝶流莺绕树飞。(自得晕禅师诗)

79海门瘦月远无斜,潮退虚声吼白沙。短袖闲叉无事乎,荆山野寺看梅花。(吕留良悟空寺观梅花)

80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漫始抬眸。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何山守珣开悟诗)

81一榻萧然傍翠阴,画扃松户冷沉沉。懒融得到平常地,百鸟街花无处寻。(祖印明禅师诗)

82黄梅席上数如麻,句里呈机事可嗟。直是本来无一物,青天白日被云遮。(西塔禅师诗)

83磨砖作镜不为难,忽地生光照大千。堪笑坐禅求佛者,至今牛上更加鞭。(佛印元禅师诗)

84卢陵米价播诸方,高唱轻酬力未当。觌面不干升斗事,悠悠南北谩猜量。(长灵卓禅师诗)

85语路分明在,凭君仔细看。和雨西风急,近火转加寒。(道吾真禅师诗)

86卓尔难将正眼窥,迥超今古类难齐。苔封古殿无人侍,月锁苍梧凤不栖。(丹霞淳禅师诗)

87炉熏细细烧禅房,竹日晖晖映短墙。安得买邻珙岁晚,钵盂分饭共绳床。(李彭荅友赠诗)

88众生诸佛不相侵,山自高兮水自深。万别千差明底事,鹧鸪啼处百花新。(曼殊迟友诗)

89云树高低迷古墟,问津何处觅长沮。渔郎引人深林处,轻叩柴扉问起居。(曼殊本事诗)

90九年面壁成空相,持锡归来悔晤卿。我本负人今已矣,任他人作乐中筝。(曼殊本事诗)

91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曼殊本事诗)

92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唐庚栖禅暮归书所见诗)

93春着湖烟腻,晴摇野水光。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唐庚栖禅暮归书所见诗)

94窗外芭蕉要半庵,心番一炷静中参。云霞幻灭寻常事,禅定莫如是钵悬。(亦苇禅定诗)

95言从天竺寺,偶步下云房。新霁铃声活,晨炊松叶香。片云驻灵石,一鸟答松篁。檐卜花仍在,禅心但坐忘。(俞明震于竺诗)

96湖上春光已破悭,湖边杨柳拂雕栏。算来不用一文买,输与山僧闲往来。(道济诗)

97负郭幽居一林清,残花寂寂水泠泠。夜深宴坐无灯火,卷土疏帘月满庭。(李光新年杂诗)

98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讷堂思禅师诗)

99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曼殊诗)

100清风楼上赴官斋,此日平生眼豁开。方信普通年事远,不从葱岭带将来。(越山师开悟诗)

后记

《经典禅诗一百首》,看后清凉了?睹后豁然了?观后见真了?“无事忙中老,空里有哭笑,本来没有我,生死皆可抛。”能否接纳这个真相?如若未然,反复看,静心观!

噢!原来——生老病死是心的骗局!是“真人”捏造的假象!是真心幻化的梦境!蒙骗了我们生生世世!“我”心永恒!

古林清茂禅师拾遗偈颂·送久侍者再参天童和尚

优昙花正开。嗅着无香气。

若是真道人。端的知来处。

动静即乖差。思量成巧伪。

坐断上头关。着着超言义。

鄞江久侍者。出处有高致。

祖道曾遍参。风骨颇灵异。

有如八骏驹。一跃三万里。

因思老隰州。光明照天地。

荷负洞上宗。传持西祖意。

回互立正遍。不犯分五位。

昔日登其堂。此行复归去。

击碎珊瑚明月珠。凤栖不在梧桐树。

这是禅宗的一首偈颂,里面有类比和各种典故和古代常识,网上可以查阅的内容很少,很不好解,我在这里试解,以抛砖引玉,希望有识之士共同完成。

禅宗的宗旨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它认为最高真理是不可言说的,最高真理蕴含在每个事物每个人之中,只有个人亲身体验到了,你才最终获得了它。最高真理强调亲身体验,无法通过语言来传达。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就是古代的禅宗大德带教弟子往往无话可说,也不能说,他们会通过各种看似矛盾和难以接受的方式答非所问、呵斥弟子等等,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弟子突破语言的束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由向外的驰求转而向内探索,明心见性!但是对于一心求道又没有觉悟的弟子,会觉得这些语言和行为难以接受,也体会不到禅师的良苦用心,所以很多弟子在求学多年后会自己选择或者禅师推荐到另外一名禅师处继续学习,可能另外一位禅师的“方法”会使其开悟。了解了以上一些禅宗常识后我们可以来看本偈。

第一个四句,“优昙——来处”,这里有一个类比,把最高真理比作优昙花,昙花正开,你却闻不到香味,就好像自性本自具足,不假外求,没有悟道的人永远也不明白。悟道了才会知其来处,才会明白。前四句说的是禅宗的根本特点。

第二个四句“动静——言义”,说的是禅宗探索的方法不能依靠言语,一旦依靠言语传递,依靠思维思索,最高真理立刻就变了样子,就不再是我体验的最高真理了,因为体验性的东西无法通过语言描述,只有你和我都吃饱了,饱才能称为我们共同的经验,而我告诉你的饱并不是饱本身,如果你没有这个经验,我是没有办法让你知道的,只能你自己去吃!并且禅宗还宣称开悟无法通过智性的思考来获得,它反对思考,而强调体验,与万物同感!这一点确实另大多数对禅有兴趣的朋友头疼,因为我们向来认为智力无所不能,也是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探索外界的工具。但是禅宗不然,这也是它超越的地方,智慧决不是智力!它更贴近意志。

再下面六句“鄞江——万里”,应该是介绍古林清茂禅师的这位徒弟,即“久侍者”,服侍了他很久的人,也在禅师这里学习了很久未开悟。说他这位徒弟出身不俗,相貌非凡,也曾经遍游祖师道场。

再下四句“因思——祖意”,说的应该是开头的天童老和尚,古代人常以地名称呼某人,可能这位天童寺的禅师家乡在山西隰州。我在网上查了一下与清茂禅师同时代的天童寺禅师,并没有详细的介绍,因此不能确定是哪位禅师。清茂禅师说他道行高深。此人是曹洞宗传人,传承禅宗教义。西祖是禅宗祖师达摩。西祖意是禅宗的一个专有名词,意为最高真理。(另外天童寺在鄞江,这位久侍者也是鄞江人,可能清茂禅师有意为之。)

再下四句“回互——归去”,是说这位徒弟以前曾经去过天童寺,如今再一次回去,在偈颂开头“再参”即有交代。

最后两句不好解,我觉得可能还是说禅宗的觉悟方法并非常法,要打破思维定式——击碎珊瑚,最高真理也不是在语言尽头,指月之手并不是月亮本身——凤栖不在梧桐树。

以上拙见,希望对你有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7707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