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花 阅读答案

牵牛花 阅读答案,第1张

⒈ 第一段中,“我“邂逅的牵牛花有什么特点?“不经意”表明了“我”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我“邂逅的牵牛花的特点:细脚伶仃、柔弱、稚嫩。

原文:几条绿藤,细脚伶仃地吊在墙头。枝头稀疏地夹着几片叶,淡绿的,像刚出生的婴儿那么嫰。

“不经意”表明了“我”当时并不看好它,没把它放在心上。

⒉ 第二段中,为什么“我”惊愕了?(用自己的话概括)

因为这时那牵牛花已长得非常繁盛,充满生机,而且开得花团锦簇。

⒊ 上文许多地方用了比喻何拟人请各找一例。

比喻: 花开了,淡紫色的喇叭状小花,这儿几朵,那儿几朵,星星点点地撒在绿叶当中,像是一匹缎子上细碎的花,枝头微微卷起,远远望去,简直像一幅隽永超逸的水墨丹青,又似立体感极强的西洋画。

拟人:昔日的牵牛花如今已经爬满了高墙,有的垂到地上,有的攀上屋檐,还有的调皮地“跑”到邻家墙头。

⒋ 上文主要描写了“牵牛花”,写出了“牵牛花”的变化,

“藤”原先是(几条,细脚伶仃的),后来是(爬满了高墙,它们熙熙攘攘地簇拥着,紧挨着);

“叶”原先是(稀疏地,几片,淡绿的,嫰),后来是(墨绿的,枝梢杂着几丝鹅黄,葱茏可爱,仿佛是一个强健生命在搏动。);

“花”是(淡紫)色(喇叭状)形的,突出了牵牛花枝繁叶茂、花美的特点。

愿对你有所帮助!

 从湖湘秀才到制宪专家,从“筹安君子”到帝制罪魁,从学佛居士到中共党员……晚清到民国,杨度系万千风云于一身,诚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奇人。

  杨度这个“典型的湖南人”(梁启超评价),在袁世凯眼中是“旷代逸才”。21岁时,杨度师从王闿运,醉心帝王术,曾踌躇满志地对友人说:“余诚不足为帝王师,然有王者起,必来取法,道或然与?”真不知帝王师之梦想是成就了他,还是害了他。本想成为帝王之师,却成为行宪专家;本想推行宪制理想,不料成为袁世凯帝制的罪魁祸首;本想忠诚于君主立宪,无奈一心向佛;本想在佛学中度过余生,结果皈依共产主义,成了秘密的中共党员……

  从晚清到民国,杨度系万千风云与时代风潮于一身,他周旋于各种政治要人之间,不断地变脸,诚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奇人。

  制宪专家,推动清末立宪运动

  杨度是湘军后代,其祖父杨礼堂在三河之战中阵亡,大伯杨瑞生死里逃生,后获得军功,升为总兵。杨度的父亲在家务农,兼作吹鼓手--巧合的是,进入民国后,袁世凯复辟,杨度也扮演了吹鼓手的角色。杨度十岁丧父,寡母对他寄予很大期望,希望他能光宗耀祖。有大伯的资助,杨度接受了教育,后入王闿运门下,深受王闿运旧学的影响。

  1903年,留日归来的杨度,被保荐入京参加新开的经济特科进士考试。因精通教育,杨度初取一等第二名,第一名为精通经济的梁士诒。对杨度而言,这次高中科举的“榜眼”后,便可踏上仕途,一展抱负。但正当杨度沉浸在一帆风顺的喜悦之时,突然风向变了。与主考官张之洞不合的军机大臣瞿鸿机向西太后告发:第一名梁士诒是广东人梁启超的兄弟,其名字的最后一个字与康有为相同(康有为字祖诒)。梁头康尾,这还了得!戊戌变法中的康梁,始终是西太后的一块心病。于是她下令彻查此次经济特科的应试者。这不测的风云,把杨度卷了进去,本来通向光明的仕途,一下子变成了绝路。于是,杨度二次东渡日本。

  晚清的关键人物,此刻大多汇集在东瀛。1903年10月,在飒飒秋风中,杨度在横滨邂逅梁启超。茫茫国事急,恻恻忧情著。两人同逃亡在海外,惺惺相惜。杨度感于“国事伤心不可知”,和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作《湖南少年歌》,湖湘人的慷慨激昂、英雄气概尽在其中:“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尽掷头颅不足痛,丝毫权利人休取!”此时杨梁“二人相与,天下之至好也”。

  1905年夏天,孙中山约请杨度在东京永乐园餐叙,就中国革命问题辩论数次,“聚议三日夜不歇,满汉中外,靡不备论;革保利弊,畅言无隐”。(章士钊《与黄克强相交始末》)革命还是保皇?两人就这一问题辩论了三天三夜,最终,杨度还是不赞成孙的革命主张。但他将黄兴介绍给孙中山,促成了后来的孙黄合作。不久,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力邀杨度参加,杨却表示愿各行其事:“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

  1911年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成为潮流。1924年,“洪宪祸首”杨度沉寂多年后,履行在东京时所许诺言,在上海向孙中山提出要求,请求加入改组后的国民党。孙中山提出条件,先要杨度对筹安会一事公开向国人道歉,但杨度拒绝,入党之事最终不了了之。孙中山仍认为“杨度可人,能履行政治家诺言”,这是因为,杨度帮助过孙中山,在各派军阀之间四处奔走,呼吁和平统一,迎接孙中山北上主持国是。

  1925年,孙中山病逝北京。杨度挽孙文:

  英雄作事无它,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

  从挽联沉痛的笔调,可见二人之交情。1907年10月,因伯父病逝,杨度回到国内。这次归来,正赶上清末的立宪运动,杨度成了朝野眼中的专家,清政府关于“立宪”的文件多出于杨度之手。次年春,正是杨度春风得意之时,袁世凯、张之洞联合保荐杨度,说他“精通宪法,才堪大用”,进京出任宪政编查馆提调,候补四品。

  袁世凯非常欣赏杨度的才干和学问,安排他在颐和园向皇族亲贵演说立宪精义,极力主张开设民选议院。此时,朝廷号召王公大臣都要“学法”,于是,杨度被委任为高级讲师,得以出入颐和园,为王公大臣们恶补法律常识,并开设宪法讲座。1908年8月27日,清政府公布《钦定宪法大纲》--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正是杨度的政治理想。酝酿两年多的内阁名单随后出炉,“皇族内阁”表明清政府根本无意实行君主立宪,只是借“立宪”之名集权皇族,漠视民意,杨度的政治理想终成泡影,而他本人也受到了公众的质疑。

  杨度和袁世凯私交颇深,关系非同一般。在“皇族内阁”中,杨度担任统计局局长一职,当摄政王载沣要杀袁世凯时,杨度竟敢拒不草诏,冒死相救。袁世凯罢官,离京返乡,旧识中只有严修、杨度至车站送行。

  “筹安君子”,助袁复辟东奔西走

  1911年12月,南北议和。袁世凯派出唐绍仪为全权大臣总代表,杨度为参赞。革命军一方派伍廷芳为总代表,汪兆铭为参赞。由于杨度属于君主立宪派,又代表袁世凯的利益,杨度的家乡湖南通电,斥责杨度为“奸细”,要各地缉拿,就地正法。

  杨度为袁世凯鞍前马后奔走,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后,杨却没有得到重用。按袁世凯的意思,杨度一方面可分化各党派竞争政权;另一方面,又可监视意图复辟的清室“宗社党”在青岛的活动。正是没有官位,杨度可以开展各种有利于袁世凯的工作,他经常以经商为名,到青岛打探消息。

  辛亥革命后的青岛,成了清朝遗老遗少的聚集地,他们经常共谋清室复辟大计,与张勋以及遍布各地的“宗社党”成员遥相呼应。1913年,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赴青岛调查遗老和“宗社党”的复辟活动情况后,向日本军部报告说:“在青岛居住的‘宗社党’主要人物有恭亲王、吴郁生(前军机大臣)、张人骏(两江总督)、吕海寰(兵部尚书)、于式枚(邮传部侍郎)、刘廷琛(北京大学堂监督)、周馥(两江总督)……以上除徐世昌、洪述祖、李德顺外,均与恭亲王密切往来。目前在青岛大兴建筑,前清大官、宗室为购买土地作永久居住的打算。”除了宗方小太郎提到的外,尚有前清直隶总督陈燮龙、前弼德院副院长邹嘉束、前邮传部尚书盛宣怀以及大臣载沣、那桐等人。青岛聚集的前清官员最多,官阶亦最高,是前清遗老最为集中的地区。

  杨度在青岛秘密收集情报,监视“宗社党”以及逊清遗老的动向,向袁世凯直接汇报,可谓袁氏的耳目与心腹。此时的杨度既是活动在青岛的间谍,也是活动在北京的纵横家。杨度利用掌握的人脉,把各种关系和势力聚集到北京:将梁启超和卸任的云南都督蔡锷拉到袁世凯的身边和眼皮底下;推荐自己的好友、王闿运门下的同窗夏寿田(充内史,掌机要)、孙毓筠(后为约法会议议长)、胡瑛(后参加筹安会)、施愚(任法制局局长)、顾鳌(约法会议议员)、薛大可(约法会议议员)等为袁世凯所用;推荐湖湘名士、自己的老师王闿运担任国史馆馆长。据当时名记者黄远庸的观察,袁世凯称杨度为“游击队”。

  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后,杨度任参政院参政。袁世凯对其恩宠有加,赐匾题字,称之为“旷代逸才”。此时,在大总统位置上已经高枕无忧的袁世凯,梦想成为中华帝国的皇帝,而杨度则梦想成为帝王之师。1915年8月,杨度呈送《君宪救国论》:“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立宪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乃圣君英辟建立大功大业之极好机会。”深得袁世凯赞许,称之为“至理名言”。8月14日,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在北京发起筹安会,以研究国体为名,推动帝制。这六人被后人讥讽为“愁暗六君子”。“筹安会”是杨度运作君主立宪制的总机关,加入者最初百余人,不到一个月时间,增至两千多人。到当年的十月中旬,仅北京城就有五千人。加入筹安会的人,当然不是为了研究什么国体问题,也不是杨度有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号召力,而是见风使舵、追名逐利之徒太多了--想着将来谋得一官半职而已。

  “筹安会”大张旗鼓地为袁世凯复辟制造舆论和“民意”,复辟之事已箭在弦上。当然,反对帝制的声音也四处响起。湖南籍的旧同盟会会员贺振雄在“筹安会”成立数天后,就向肃政厅上呈文,批评杨度等人是“扰乱国政,亡灭中华,恳请肃政厅长代呈我大总统,立饬军政执法处,严拿杨度一干祸国贼,明正典刑”。贺振雄的呈文写得理直气壮,但在被杨度收买后,贺振雄就三缄其口了。有意思的是,“筹安会”六君子之一的李燮和弟弟李诲,是湖南的议员,向检察厅上文指控杨度等“叛逆昭彰,动摇国本,恳准按法惩”。总检察长罗文干将原呈文转司法总长章宗祥,被章压下,罗文干只好辞职出京。好友梁启超称杨度为“下贱无耻、蠕蠕而动的嬖人”。

  为袁世凯复辟当“走狗”,尽管内心认为很“正确”,态度也很强悍,但面临的有可能是众叛亲离。估计连杨度也不甚明白的是,他的老师王闿运,一见形势不妙,便于1915年10月辞职,带着他的仆人兼女友周妈返回湖南老家。杨度的两个好朋友也加入了反袁行列,不过一个用枪,一个用笔:蔡锷从北京悄悄溜走,潜回云南,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而梁启超断然拒绝了袁世凯20万元的收买,撰《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公开发表于上海的《大中华》。这篇反对袁世凯称帝的雄文,被各大报转载,风行一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这篇文章发表前,杨度接到了梁启超的绝交信。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称帝仅83天,就在全国上下一片讨伐声中死去。袁世凯临死前大呼“杨度误我!”出丧时,杨作挽联挂于灵棚,明为吊唁,实为申辩:

  共和误民国,民国误共和;百世而后,再平此狱

  君宪负明公,明公负君宪;九泉之下,三复斯言

  转向佛学,救人救己寻求解脱

  袁世凯一命呜呼,追究复辟帝制的罪魁祸首便落到了“筹安会”的头上。“筹安会”推动复辟帝制是一场不折不扣的闹剧,接下来惩治帝制祸首,成了闹剧的连续剧。袁克定替雷震春、张振芳求情;冯国璋替段芝贵开脱;李经羲为严复、刘师培说项,理由很充足--两人是学者,为国惜才;有人向段祺瑞通融,胡瑛、李燮和是老革命党人,通缉名单中不必列上国民党方面的人。1916年7月14日,大总统黎元洪颁发《惩办帝制祸首令》,杨度身列榜首。是年,袁世凯、王闿运、黄兴、蔡锷,都去世了。杨度感到生命中袭来的一股股寒意。他挽师王闿运:“旷古圣人才,能以逍遥通世法;平生帝王学,只今颠沛愧师承。”挽黄克强:“公谊不妨私,平日政见分驰,肝胆至今推挚友;一身能敌万,可惜霸才无命,死生自古困英雄。”挽蔡松坡:“魂魄异乡归,于今豪杰为神,万里江山皆雨泣;东南民力尽,太息疮痍满目,当时成败已沧桑。”其实,他每一次挽师友,都带有惋惜自己的情感和成分。

  帝制失败,世情翻覆,人情冷暖,师友凋零,这一切对杨度都是沉重的打击。身处瀚海之波,杨度举目彷徨,虽经历如此变故,仍不改其政治主张,并表示愿负改制之责:“政治运动虽然失败,政治主张绝无变更;我现在仍是彻头彻尾主张君宪救国之人。”对于国体问题,杨度表示不推卸责任给他人,也不会出走海外逃避责任,“愿赴法庭躬受审判”。后来张勋复辟时,杨度没再趟这个浑水。

  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破灭了,杨度心灰意冷,转向佛学,一心向佛。同时从齐白石学画,参悟水墨人生。这显然是政治失意之时的精神寄托。清末,杨度在日本时大力推崇“金铁主义”、军国、实业、教育等,期望以此救国;此时却遁入佛学,救人救己,唯有无我主义。

  杨度曾在青岛凭海临风,还在庐山观月望瀑布,不知他是否想起月霞说法这段往事。

只找到这个,行不?

杏花春雨江南 王清铭

①看过徐悲鸿先生的自题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印象特别深刻,每个人都有侠骨柔情的一面,骑白马驰骋在秋风萧瑟的辽阔塞上,马蹄得得,强劲的风刮动鬣鬃一般的头发,心头的豪情也随之猎猎作响。突然马一声长嘶,一个阳刚的形象镌刻在后人瞩望的视野。

②画家吴冠中先生把这一句改为“骏马秋风冀北”,意境相似,后一句则完整保留。画家李可染更是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画了一幅水墨画。在很多人的心中,江南是故乡,是心灵的家园,也是感情的寄托。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就这样写道:“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③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一种藏在心灵角落的柔情,是长期缠绕在思念之中的情结。我很有兴趣地查阅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出处,它最早出现在元代诗人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画家柯敬仲要回江南,虞集写词相送:“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词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流传遍海内。特别是结拍处“杏花春雨江南”,入画入书或入印,还被人织成锦帕,为时所贵。由此可见,这句词曾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④如果再往前到宋代,写杏花和江南雨的诗词非常多。陈与义写“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曾经得到宋高宗的激赏。诗人客居他乡,在诗歌的平仄中消磨时光,在淅沥的雨声中,杏花突然开放了,粉红腮颊,仿佛想念中伊人的脸庞,那押了韵的思念被雨声一遍又一遍地洗濯,诗人的心中布满了水意,那场春雨来自心头,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着。

⑤江南是美丽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江南又是忧伤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或许是因美丽而忧伤,或是因忧伤而美丽?如果再往前到唐代,我们会遇上落魄的杜牧,沿着牧童手的指向,我们会在细雨霏霏的杏花村,端起盛满感伤的酒杯,与他隔着一千多年碰响这水底的火焰。

⑥我很奇怪,杏花开放带来的是热闹的春意,宋祁就写过“红杏枝头春意闹”,但我们想到江南就想到江南的春雨,想到在雨中开放和飘零的杏花就想到了春雨。或许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或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或许,人生多苦难,生命的本质就是忧伤的,在我们远离故乡,或者感觉光阴悄然远逝,我们的心头就有杏花开放,就有江南雨尤如唐诗宋词一样,在我们梦的边缘平平仄仄地滴落,淋湿了我们押韵的心情。

⑦生命不可缺少诗意。我们也不难明白,今年春节晚会上那个《小城雨巷》的舞蹈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现代人的情感共鸣。人们并不是真的要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去寻找“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诗意和浪漫在现代生活早已消逝,但并没有隔断现代人的向往。人们是怀旧的,也向往过上一种诗意的生活,这是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所无法弥补的心灵空缺。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和怀恋,也是同样的情愫。

⑧余光中先生说:“而无论工业如何发达,一时似乎还废不了雨伞。只要雨不倾盆,风不横吹,撑一把伞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在杏花春雨的江南,也许我们不需要一把油纸伞,嗅着杏花的幽香,走在江南的雨里,被雨淋湿,也不失一种幸福。

27、仔细阅读第⑥段,回答下列问题(2分)

①请在这段中找出一个错别字并订正。 错别字: 订正:

②结合前后文,你发现了第⑥段划线句子的问题吗?请将调整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28、文章作者对“杏花春雨江南”的美学特质(或句中包含的意蕴)进行了解读,请你归纳出“杏花春雨江南”的几点美学特质(可摘录文中的词语作答)?(3分)

答:

29、你觉得“在我们远离故乡,或者感觉光阴悄然远逝,我们的心头就有杏花开放”中的“杏花”如何理解?(2分)

答:

30、文章作者在第5段通过巧妙的想象表现了与古人邂逅的情景,请你也选择一位中国古代文学名家,展开自己的想象,仿照划线部分的写法写几句话,来表现通过其作品与其产生的交流(句数、句式不必完全相同)。(2分)

答:

31、生活在现代的人们为什么对“杏花春雨江南”还有向往和怀念之情?(2分)

答:

32、请摘录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并说说你的理由。(2分)

答:

33、作者说“生命不可缺少诗意”,你同意吗?你觉得怎样的生活是充满诗意的生活呢?(2分)

答:

27、①尤、犹 ②想到春雨就想到了在雨中开放和飘零的杏花。

28、诗意、柔情、思念、忧伤等

29、思乡或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

30、略

31、人们是怀旧的,也向往过上一种诗意的生活,这是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所无法弥补的心灵空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5479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3
下一篇2023-12-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