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一个喜欢很久的人是什么样子,一瞬间的如释重负,一瞬间的撕心裂肺。走了真好,可是又害怕只剩下孤独和黑暗留给自己。当两个人开始彼此适应没有彼此的生活时,慢慢淡出彼此中的生活。不再有任何联系。王家卫曾在一部**里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昨天遇见一个人,他非常有意思,但是后来再也没碰到过,人生就是这样”。一个男人分手多久才能忘记一个爱过的女人?是一星期一个月一年还是永远?这个问题是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的,大多数取决你们两个人的相爱程度。
1爱一点,几天就会忘记
只是动了一下心的感情,如果对方不接受,通常就会在短时间内忘记了。遇见了别人,还会一样的去喜欢。
朋友小金今年29岁了,还没有女朋友。在公司年会上,他邂逅了一位新入职的女同事,之后便喜欢上了人家。
可是,后来向对方表白时才知道,原来人家已经有男朋友了,小金很尴尬。
我们都以为小金会受打击,但是出乎意料,一个月后,小金领着新女友在公司旁边的咖啡厅里喝咖啡。
原来,小金的女友就是那位女同事给介绍的。
对方觉得小金人品不错,恰巧有个表妹和小金条件相仿,年龄相当。于是,她就把自己的表妹介绍给小金了,没想到就成了。
只爱一点的感情,忘的会很快。因为,你和他之间没有联系过,彼此都没有在对方心里停留太长时间。大多数都是有缘无份,只是擦肩的过客。
这样的感情,我们每个人都会在人生旅程中遇到过。如果恰巧他也喜欢你,那就成功了。如果,对方不喜欢你,那就戛然而止吧。
这即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处理感情问题最体面的做法,对人对己都有好处。
02爱多几分,需要一段时间才会忘记
刘亦菲和宋承宪拍《第三种爱情》时因戏生情,结为恋人。
刘亦菲被称为“神仙姐姐”,宋承宪是因为拍《蓝色生死恋》而走红的“男神”,两个人男才女貌,非常般配。
公布了恋情后,不少网友纷纷送上祝福,两个人的感情也一直很好。
但是,宋承宪和刘亦菲还是没能走到最后,恋爱只谈了两年半,便爆出了分手的消息。
至于两人分手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比如相差十岁、异地恋、跨国恋……总之,两个人的感情很难再维持下去。
如今,两个人各自平静地生活,没有互相打扰,也没有干涉对方,也许这段感情在彼此心里早已经释然了。
真心爱过的两个人,无论什么原因不能继续恋情,都不是说忘记就能够忘记的,需要时间来释怀。
爱而得之是一种幸运,爱而不得也是一种免不了会有的结果。对于爱而不得,我们更多的是开导自己,让自己不要沉沦在过往的爱情里。
因为,爱情里受伤的往往更爱的一方。而相对没那么爱的,因为他不在乎你,所以他不会想太多,当然也就没有付出和伤害。
对于爱情,如果对方不爱了,那就转身去寻找自己的真爱。相信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一段时间过后就会忘记他,然后拥有更值得的幸福。
当你再遇见他时,已经完全释然了,剩下的都是彼此满满的祝福。
03爱得至深,一生难忘
有些感情,刻骨铭心,就算被迫放手,也依然会很难忘记。就算把它藏在心底,任岁月流逝,但爱的心却依旧不变。
民国才女陆小曼的一生中有三个男人,都对她情深意重。
第一个是军人身份的王庚,他爱的是陆小曼的美貌;第二个是诗人徐志摩,他爱的是陆小曼的才情;第三个是医生翁瑞午,他真正爱的是陆小曼这个人。
因为在陆小曼认识翁瑞午的时候,已经接近老年,美貌不再有,而且一身疾病。是翁瑞午医治了她的疾病,供给她的生活。
陆小曼在认识徐志摩后,就和王庚离婚了。可是很不幸,在和徐志摩生活数年之后,徐志摩又不幸坠机遇难了。
之后,因为身体不适认识了翁瑞午,翁瑞午对陆小曼一见倾心。即使自己有家室,但他还是拿出一部分钱供给陆小曼的生活。
翁瑞午在弥留之际,心里还是放不下陆小曼,他嘱托女儿翁香光照顾陆小曼。翁香光一直照顾陆小曼,直至她去世。
用情至深的感情是最难忘记的,也许用一辈子都忘不掉。在生活里的某个瞬间,总能够回忆起他,他的一举一动都会深印在你的记忆里。
佛教里有一种说法叫“轮回转世”,是说今生有缘的人都是因为上辈子有未尽的情意,转到这辈子来偿还。也许你的用情至深,就是在还前世未尽的缘分。
所以,既然忘不掉,就把它埋在心里,陪伴自己成长。也许很多年以后,再回忆过往时,你会发现其实也很美。
04如果不再联系,要用多久,才能忘记你爱的人。
也许很快,也许要用一辈子。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有遇见就有错过,学会释怀今天的忧伤,才会有明天的快乐。感情里也一样,只有你放手了,才会接受新的感情。
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无论你正在经历的是恋爱还是失恋,都要在感情里学会珍惜。要在相爱时彼此尊重,要在不爱时大方放手,才是感情里的拿得起放得下。
人的一辈子,重在改变 ,太沉溺于过去,就会让你忽略眼前的美好。而过不好当下,未来也是一样的糟糕。
所以,对于不爱了的爱情,我们要摒弃过去,向前看,才会有美好和惊喜与你不期而遇。
作文《路过》
原题再现
请以“路过”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不得透露个人信息。5、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审题点拨
“路过”是一个好题目,可以引发无限联想。路过,意为“途中经过”,可以引发无限联想。它既可实指,路过某地,领略优美奇异的自然风光,见证某些值得铭记的事件的发生,邂逅一个人,开始一段情感经历;也可以虚指,路过一段历史,感受其中蕴含的历史哲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可以路过一些优秀人物的事迹,感受他们的高风亮节,提升自己对人生生命的认识,丰富自己的人生积淀。
学生可以谈谈生命的短暂历程,从而珍视生命提升价值。可以唤醒社会责任意识,路过不冷漠,关爱帮助他人,营造和谐氛围。可以引发诗意的联想,比如崔护路过都护南庄,邂逅人面桃花,缘起缘灭,令人千百年感慨唏嘘;过客从思妇的窗前打马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得得”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常书鸿,1935年在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上与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一次路过,让他成为“敦煌守护神”,历经磨难不折回,埋骨大漠永相守……无数优美的诗句、名人故事、感动你的身边人和事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佳作鉴赏
路过
罗洁滢
如果只是路过,请不要打扰。——题记
太阳底下,我掀开一块土坯,随即掀翻了一个小世界:一群蚂蚁四散奔匿;一只多足虫,张皇着迈不开腿;还有几只不知句的小虫子,嫩嫩的,白白的,像几截草芽,僵卧在阳光下。我想我干了一件坏事,也许刚刚,蚂蚁们在乘凉,多足虫在打盹,而那几只草芽般的虫子,只愿守着它们的嫩与白,和这个世界静静相望。
轻轻地,我将土坯放回原处,内心却再也无法平静。我只是一个过路人,却打扰了这个世界的梦。实在是罪过。也许只有路过而不打扰,才能换得我们这个世界的宁静吧。
徐志摩于早年邂逅林徽因,从此便在心中烙下了她的倩影。天涯海角,追随着她而去。而林徽因却不钟情于他。当徐志摩知道林徽因与梁思成已经然是伉俪情深之后,他选择的是安静地抽离,抽离出林徽因的生命,从此不再打扰,只将她的笑笑靥收藏心底。“我在茫茫人海中寻访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吟着这样的句子,徐志摩终究将自己定位于过客,祝福过后,遵循命运的安排,从此退出林徽因的世界。
路过,却不打扰。徐志摩为了心上人的幸福。没有强求,只忍着心酸路过了这段悲喜交加的单恋,让林徽因的生活不被扰乱。谁能不说这是一个诗人智慧的奉献呢?
而就在前段时间,我听说南京市为修建地铁3号线,计划将阻拦在规划线路上的多株百年老梧桐树砍掉或移植。眼看悲剧即将发生,南京的市民们立即行动起来:在老梧桐树上系丝带、在树下深情地念着对它们的爱,来唤醒城市管理者为追赶“中国速度”而日益麻木的内心。还有环保志愿者积极为“树”请愿,呼吁有关部门改变原方案。频繁写信、打电话给城市规划管理局。最终,有关部门改换了地铁路线,绕开了那些古老而可爱的生灵,市民们又可以在树下感受那些轻碎的叶影了。
地铁路过梧桐树,绕开不打扰,让它们得以继续荫护美丽的六朝古都。谁能不说这是中国人民智慧的舍取呢?
路过有梦的尘世,不打扰;路过他人的生命,不打扰;路过自然的怀抱,不打扰。如果你只是路过,请不要打扰,还这个世界一片宁静。
路过,却不打扰。正是生活的大智慧。
点评:这次作文没有审题难度,但要写出特色则较难。许多同学生都是平面化地表达“路过善良”、“路过奉献”、“路过智慧”、“路过取舍”等等。这篇文章则表达了“路过然而打扰”的观点。文章轻灵而有见识,尤其是“不打扰”的确是一种难得的境界。当下喜欢打扰别人的事情实在是太多,道家的无为已被无所不为代替了。我们培养的未来的社会主流太需要这种见识了。
路过
董恭雷
夜幕已经降临,喧闹的城市归于平静,漆黑的街道旁只有那家报亭依旧闪烁着微弱的灯光,这灯光总会让我有一丝莫名的感动。是的,每次路过这报亭,我都会因所见而感动。
清晨的鸟鸣打破了夜的寂静,我也睡眼惺忪地开始了新的一天。骑车路过这报亭,已看见一位老人在忙碌,他便是这报亭的主人,六十多岁。他的动作令人赞叹:将报纸一份份夹好,一垛垛摆放在台面上,用铁尺压牢,没有一丝急躁、没有半点声音,他不是在理报,是在完成一件件艺术品。那一刻,因早起带给我的疲倦与烦躁荡然无存。是的,老人不将这一切当做繁杂的工作,而把它视作生活的一部分,用心完成,用心感受,用心享受。这样你就不会感到倦怠,你会感受生活的价值与意义。感谢老人,让我烦躁的心情得以平复。
太阳的升起让城市从睡梦中苏醒,平静的大街又在此恢复了活力。人来人往间,老人的报亭也开始变得热闹,来老人处买报的大都是老主顾了,买报的人在报台前选出自己需要的报纸,将钱放在一旁的铁盒里,便转身离去了。这看似普通的举动却让我万分感动:老人信任他的顾客,顾客也相信老人的为人,人性之花在这一刻无声绽放。没有感天动地的场景,没有催人泪下的话语却给人心灵以无限感动。感谢老人,让我在路过你的报亭时,在这纷杂的尘世间感受人性的温暖与力量!
正午的烈日让街道又恢复了平静,饭后的人们开始了午休。老人报亭前的一块空地上,几位老人在棋盘上厮杀。报亭的主人斜靠在树下的椅子上闭目养神。他仿佛听不见知了的聒噪、争斗者的吵闹……他的脸上是沉静的、闲适的,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却让人处处感受他的快乐与超脱。是的,身外之物过多地打扰了我们的生活,过分的物质需求让我们心灵无处停泊。感谢路过,感谢老人,让我在这烦闷的午后感受生命的真谛,追寻快乐的方向!
黑夜再次来临,当一切又再次归于沉寂后你仍旧在黑夜里守候,守候着那几个夜班归来的工人,微弱的灯光把你瘦长的身影拉得更长。这守候不是为了金钱,只是为给疲惫的心灵带来一丝安抚。没有过多情感的交会,没有过多语言的润饰,目光与目光的碰撞、手与手相接的温暖是爱心与责任的最好表达!
在我的人生征程中我庆幸有这样一个报亭,我庆幸有这样一位老人,我庆幸我每日的路过。路过这里我看见了人世间最美好的风景;路过这里,我看到人性的闪耀;路过这里,我感受生命与生活的价值与意义。
感谢报亭,感谢老人,感谢路过!
评点:本文小作者将目光投向生活,关注普通人,精心选取了四个场景:早晨的准备、白日的售报、中午的小憩、夜间的守候,以一天的时间顺序描绘了一位报亭老人平淡如水的生活,看似随意,却从不同侧面展现一位老人对待生活、生命、他人的积极态度,于不经意间的路过描述传达了小作者对于社会生活的感悟,传达出这个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与价值追求。平淡的叙述并不是不讲究技巧:结构的圆合从黑夜起至黑夜终,灯光的微弱却温馨;四个场景的匠心剪裁;最后一个场景人称有第三人称自然过渡到第二人称,使抒情意味更加浓郁;更值一提的是强烈的点题意识,在每一则材料结束后的主旨阐发,方便了阅卷老师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扣题意识,如何自然扣题这一点在高考阅卷中尤为重要。
备考建议:
用心观察生活,学会思考生活。生活的鲜活需要用心捕捉。其次要学会剪裁。确定好了话题或选择好了主题后,要调动生活积累,恰当取舍,注意从不同方面不同侧面去解读主题,避免材料重复平面化。最后自觉使用写作技巧。确定写作的线索,精心选择象征意向,注意一些细节的重复强化,环境的渲染烘托,对比突出鲜明比照,巧用修辞使语言生动形象等,技巧的使用是为了使情感表达得更好更自然。切不可为了卖弄技巧。
路过
李晴
张爱玲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预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刚巧赶到了。
席慕容也曾写道,前世佛前五百年祈祷,才换来今世的一次回眸。
这是一种多么珍贵的缘分!
如果很煞风景的,用概率来算一算,地球上两个人路过对方的概率是六十亿分之一。微小的可能性,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所以珍惜我们的路过,珍惜每一次生命的邂逅。
汶川地震似乎快要淡出人们的记忆了,可其中一个片段却让我记忆犹新。那是一个被困在废墟夹缝中的女孩,每天抬起脖子都很困难,周围是断壁颓垣,就这样坚持了五十七个小时。救援人员救起她的时候,她依然努力仰头看天,她说:“我看见一只小鸟飞过去了!”所有人都愣住了,然后女孩抿抿嘴唇说:“在我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看到了一只飞翔的鸟。”一只鸟闯进了她的视线里,一个生命的路过唤起另一个生命的希望。这样的路过,是希望!
路过,不应该是冷漠。“小悦悦事件”中那十八个路人的淡漠让我们沸腾的心再遭重创,让人彻骨生寒。如果城市流行一种痛,那么就应该是这种痛!北大副校长的“撑腰体”博客虽搞笑,但笑过之后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沉思。如果你路过的是“小悦悦”,是苍老的爷爷奶奶,你会伸出手吗你会不顾被讹或是世俗杂论伸出手吗,去抱起“小悦悦”,去扶起老奶奶不知答案如何,但我想,路过即是一种责任!
司汤达的墓碑上刻着六个字“活过爱过写过”,这不禁让我联想起凯撒的名言“我来我见我胜”,两者都豪气干云。人类都有种路过心理,因为宇宙何其大,时间的荒野那么广阔,人类只是这浩渺宇宙的一棵苇草,单薄、无凭依的,转瞬间百年即逝。天地逆旅,人生过客。杨丽萍说,她愿作生命的旁观者,她来到这个世界,就是看云怎么飘,水怎么流。杨丽萍是懂人生的,司汤达如是,凯撒如是。这样的路过,是诗意的。
所有的路过通通汇成一条闪着明亮的光的河流。河流上空有清朗的声音,听,它在说“能路过即是缘,请珍惜这样的路过!”
点评:本文是一种杂感类的散文,围绕“路过是缘,珍惜路过”的主题,浮想联翩,收放自如。很多同学在审题时也以“路过是缘,珍惜路过”为立意,本文能脱颖而出更多地来自于她积累素材的广泛丰富。起笔处张爱玲小说《爱》中悠悠道出的一句话一下子便抓住阅读者的心。席慕容的诗句营造了浓浓的文学意味。文中材料丰富,取材广泛,古今中外,既有普通人的经历(汶川女孩),又有伟人的哲理思辨(司汤达的墓志铭),既关注现实(小悦悦事件,北大教授撑腰体),又诗化人生。丰富的材料来源于她平日的阅读积淀,也凸显出她熟练驾驭材料的能力。其实这些材料在其他的作文中她也多次使用过。
备考建议:
有许多同学喜欢写散文,散文最重要的特征是“形散神聚”,因此要用心积累素材使材料丰富,锤炼字句使文句富有意蕴,从而达到亮化作文的目的。后期作文复习主要不是听老师讲,而要靠自己写,保持两周一次的练笔。在写中提高审题能力,提高运用来自生活中的材料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同时要关注当前社会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积累写作材料。注意几点:①注意训练审题能力。即使是如近年的开放式作文,审题不当也很难写出内容深透的好文章;②关注生活,关注优秀文化传统,关心社会,丰富自己的思想,提高认识能力;③重视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在写好规矩文的基础上,鼓励创新,加强创新思维训练;④加强思想修养,尤其注意思想观点的健康积极,符合社会倡导的主流思潮,进行有意识的思想感情训练;⑤注重表达,善用巧用修辞、句式灵活多变,甚至标点符号的恰当使用,强化情文并茂的针对性训练。
下水作文
路过
太阳路过大地,温暖了积雪,温暖了冰河,暖和了整个冬天;
春风路过大地,吹绿了山岗,吹绿了原野,吹皱了一池春水;
春雨路过大地,滋润了禾苗,滋润了花草,润酥了满目葱茏。
亲爱的朋友,当你路过人生的驿站,路过沿途的风景,该留下点什么呢?
都说人生如戏,每个人都是这个偌大舞台上的主角,或悲或喜,或悲喜交加;其实,人生更像是一次旅行,我们既是短暂而漫长的旅行者,又是沿途两岸风景的欣赏者,或驻足凝望,或匆匆一瞥。驻足者欣赏风景,同时他也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匆匆者错过了风景,成了这次旅行中名副其实的的过客。李白云,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如此,我们是否应该做一个驻留者而非过客呢?
路过,需要拥有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浔阳江头的那个夜晚,耳听得只应天上才有的仙乐,身为贬谪之人又逢分别在即的白乐天没有成为一个匆匆过客,而是下马登舟,移船设宴,用心聆听琵琶音,为君翻作琵琶曲。一首《琵琶行》遂成千古绝唱。苏轼一生,历典八州,屡遭磨难,可他虽然身如不系之舟,但却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黄州赤壁,他驻足长江,在清风明月之间参悟了人生,于是留下了永恒的《赤壁赋》。黄州成为苏轼人生中的重要驿站,也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这样的驻足,是苏轼的幸运,难道不也是我们后人的大幸吗?
路过,也需要保持一种积极向前的姿态。“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哀叹伤悼无济于事,唯一可做的就是行动。陶渊明曾路过官场,可送往迎来非其所愿,心为物役让他感到违己交病,于是,他抛下了官印绶带,像飞鸟投林一般,载欣载奔,乘着星光,踏着晨雾,肩荷一柄锄头,拄着一根拐杖,在南山边种菊,在田园间徜徉。他将一缕菊香飘洒了千年,悠然的南山也成为人们守护的精神家园。陶渊明没有消极路过,混迹官场,浪费人生,而是选择了田园,觅得了诗的灵感,成就了“田园隐逸诗人之宗”的美誉。
路过,更需要带着一种感恩的情怀。爱是人生最温暖的胎盘,爱或被爱是人生的永恒血脉。当我们路过生命的每个驿站时,都离不开爱的庇佑。这就需要我们摈弃冷眼旁观,选择相携相助。我们鄙弃那些从小悦悦身边绕走的过客,我们感动的是用烤羊肉串挣钱来帮助别人的克里木;我们鄙视那些为一己之私而抛弃亲人的不孝子孙,我们感动的是十几年来不离不弃地照顾没有血缘关系的妈妈的孟佩杰。同情在左,爱心在右,这样的人生才会一路幸福,这样的人生才叫没白白路过。
曹孟德诗曰:人生几何,譬如朝露。是因为他渴求贤才统一天下;苏东坡词云:人生如梦,早生华发。那是他感叹功业未就,壮志未酬。如今,我们人在旅途,就要慨当以慷,持节云中,否则将是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其实,张幼仪的故事既悲惨又励志,她被徐志摩无情的抛弃,之后奋发图强,成为女强人并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一、强扭的瓜不甜,徐志摩对张幼仪的印象一直是乡下土包子
徐志摩家是江南的富商,他的家族经营很广,电灯厂、蚕丝厂、布厂、酱厂、钱庄等,徐志摩作为唯一的男丁,从小备受宠爱。
张幼仪家同样是名门望族,她的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为著名医生,二哥张嘉森曾做过段祺瑞内阁国际政务评议会书记长和冯国璋总统府秘书长,四哥张公权曾担任中国银行总裁。
有一次张公权在巡视杭州的教育工作时,看到了徐志摩的考卷,他对徐志摩的才华赞叹不已,于是便托人向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说媒,将妹妹张幼仪许配给徐志摩。张家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地位,与他们联姻是徐家求之不得的,于是徐申如欣然同意。当年在双方家长的安排下,徐志摩与张幼仪订婚,那年徐志摩16岁,张幼仪才13岁。
徐志摩看到张幼仪的照片时,非常不屑,轻蔑地称之为“乡下土包子”。其实看过张幼仪的照片的人都知道,她虽然不是特别漂亮,但并非土包子,还是挺有气质的。
那么徐志摩为何如此轻视张幼仪呢?张幼仪12岁时江苏省立女子师范学校,15岁就辍学,她只读过三年书,而且她年幼时母亲曾经帮她缠足三天,虽然在她哥哥的反对下最终取消缠足,但是在接受新式思想并且才华横溢的徐志摩眼里,张幼仪是旧社会培育出的旧思想女子,两人在精神层面注定难以交集。
后来徐志摩曾经带了一位穿西服,裹小脚的女人与张幼仪见面,之后张幼仪对徐志摩说感觉那位女子小脚和西服不搭调。徐志摩咆哮着说:“我知道,所以我才想离婚!”在徐志摩的眼中,张幼仪就是那过时的小脚,他自己则是新潮的西服,小脚注定配不上西服。
1915年,在家人的张罗下,18岁的徐志摩非常不情愿地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
二、痴情女被负心汉在异国他乡无情抛弃
1918年,张幼仪为徐志摩生下长子徐积楷,同年徐志摩前往美国留学,1919年转往英国。
1920年,张幼仪出国与丈夫团聚,他们在英国的沙士顿落脚。同年,徐志摩邂逅了他一生的最爱林徽因。
林徽因是民国四十美女之一,是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女子,这样的人才是徐志摩渴望拥有的,于是他向林徽因展开热烈的追求。
尽管林徽因也被徐志摩的才华打动,但是她不忍心破坏他的家庭。
为了和心上人长相厮守,徐志摩准备与张幼仪离婚,此时张幼仪正怀着第二个孩子。
徐志摩要求张幼仪打掉孩子,张幼仪难过地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
徐志摩冷漠地回应:“还有人因为火车事故死掉的呢,难道人家就不坐火车了吗?”
张幼仪心碎了,她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什么,因此拒绝离婚,徐志摩干脆一走了之,狠心地将张幼仪一人抛在异国他乡。
张幼仪只有写信给在巴黎的二哥张嘉森求救,张嘉森将张幼仪带往德国,安顿在七弟那里。
1922年,张幼仪在柏林生下次子彼得。
这时一直杳无音讯的徐志摩露面了——不是为了看张幼仪母子二人,而是为了逼张幼仪离婚,因为林徽因已经回国,徐志摩急着回国追她。
哀莫大于心死,看着绝情的丈夫,张幼仪知道一切无法挽回,她平静地签下离婚协议书。
三、离婚后涅槃重生,成为上海滩女强人
坚强的张幼仪没有被不幸击垮,她在柏林刻苦攻读德语,并进入德国裴斯塔罗齐学院学习幼儿教育。
命运似乎要考验这个不幸的女人,彼得在三岁时夭折。1926年张幼仪带着次子的骨灰回国,安葬完毕后,张幼仪来到上海,在这里闯出一番天地。
张幼仪最初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一个学期后,上海女子商业银行的人请她担任总裁。
张幼仪只同意出任副总裁,上任后,她每天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在她的打理下,银行起死回生,重唤生机。
不久后张幼仪还与弟弟以及几个朋友(包括徐志摩)开设了云裳时装公司,她出任总经理,由于公司的时装款式新颖,做工精良,成为当时引领上海时尚的潮流地带。
离婚后的张幼仪活出了精彩,她证明了自己不是土包子,她也可以是女强人!
四、单身31年后终于觅得真爱
1949年,张幼仪的儿子和儿媳妇在美国留学,她带着4个孙子孙女定居香港。
1952年,张幼仪决定带孙辈前往美国与儿子团聚,但是当时港英政府规定,一个家庭必须留下一人住香港,张幼仪决定自己留下,把四个孙子孙女送往美国。
之后张幼仪在香港找了一份工作——替一位离异的苏纪之医生教育他的4个孩子。
苏纪之性情温和,心地善良,他的前妻弃他而去,留下4个孩子由他独自一人抚养。
相似的遭遇,让两人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在长期交往中,张幼仪被苏季之的善良和体贴打动,张幼仪多年紧闭的心扉重新打开。
有一天张幼仪和几位朋友在家打麻将,此时她苦无不能去美国与儿孙团聚,朋友给她出主意——找人假结婚,婚后把假丈夫留在香港,她就可以去美国了。
此时苏纪之刚好进来,于是张幼仪的朋友请苏纪之与张幼仪假结婚。
苏纪之痛快地答应了:“不必作假,真的亦可。”
1953年8月,53岁的张幼仪结束了31年的单身生活,与苏纪之在日本东京喜结良缘。
两人恩爱地携手走过二十年,直到1973年苏纪之因病去世。
五、胸怀宽广,以德报怨对待徐志摩和徐家人
尽管徐志摩的绝情曾经刺痛张幼仪,但是她从来没有怨恨徐志摩和他的家人。
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后,徐志摩的父母心疼张幼仪,将她认作干女儿,因此她不必离开徐家。
张幼仪照顾两位老人的起居,在他们病逝后,张幼仪以义女的身份为他们操办身后事。
1931年徐志摩遭遇空难去世后,他的妻子陆小曼不愿相信这一事实,拒不认领徐志摩的遗体。
张幼仪派人带着徐积楷前往处理徐志摩的后事。之后张幼仪知道陆小曼生活拮据,于是以徐家的名义每月寄钱给陆小曼。
六、结语
张幼仪所处的年代,处在新旧思想碰撞的时期,许多名人都曾反抗这种包办婚姻,比如孙中山、胡适、鲁迅和徐志摩等人都对他们的原配夫人不满,并希望作出改变。
这些女子是旧社会思想毒害的牺牲品,她们本身并没有错,很多人都善良淳朴,比如张幼仪、孙中山的夫人卢慕贞、鲁迅的夫人朱安,她们都听从丈夫的要求,放手让他们自由飞翔,其实她们都是时代的牺牲品。
张幼仪晚年回忆和徐志摩的感情时说到:“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来没有跟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可惜的是,张幼仪对徐志摩的爱从来没有被他认可。幸运的是,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后,独立自强,依靠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片天空,最终收获了真正的爱情。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26年5月,乃是诗人徐志摩初遇林徽因于伦敦时所写,昔时徐志摩偶识林徽因,燃起爱情之火、诗作之灵感,一挥而就有此佳作。初载于同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署名志摩。这也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合写的剧本《卞昆冈》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词。
文学赏析:对人生的呐喊,对爱与美的追求
徐志摩的《偶然》这首诗作于1926年5月,初载同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署名志摩。诗人运用多种意像将自己的人生历程融入于此,表明诗人人生中经历了太多的偶然,将偶然形象化,不仅充满情趣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像空间。无数次偶然,无数次坎坷,无数次邂逅,似乎都显得如此平常,不必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记得也好,你忘掉构成诗人的态度。他与张幼仪的结合是偶然,与林徽因的恋情是偶然,与陆小曼的风波也是偶然;他学习金融是偶然,倾心康桥是偶然,飞机失事更是偶然。这些偶然就像一根穿线的珠子。
诗句开始以“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比喻自己,表明诗人在天涯海角肆意飘忽却高洁不俗,直喻自己为下文作了铺垫,突然一转意“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给人一种舒缓气势却又耐人寻味,两人偶然的相遇就好比云与水的相遇,但都是虚幻的,短暂的相遇更能使其产生了距离的美感,却最终还是昙花一现。特别是“波心”的“心”字的用得恰到好处,意在表明及时再多么的投入和缘分或许也只是一个偶然罢了。虽然人生中充满着偶然,但我们却不能停止自己的脚步继续等待,唯有追求的永恒。正因为这次相遇只是一个偶然,所以接着说明对方应该持有的态度:你不必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这就借景抒情,充满着人生哲理,是人生中很平常的事了,更没有值得留恋的地方,同时也表明诗人的坦诚,这也只是在转瞬间消灭的踪影。
诗歌第一节运用了“天空”,“云”,“水波”等形象的实物比喻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天空的一片云投影在波心也反应出诗人的内心活动以及心里特征,表明其爱与美的追求。还运用了“投影”,“消灭”两个动词更显示出其偶然的因果关系,投影是虚幻的就必将导致彻底消灭,最终从偶然相遇转化到消灭了的踪影,踪影又与投影形成对应关系。另外诗人将诗歌中的主人公“你”和“我”也清楚的表现出来了,说明“你”和“我”的两个主体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虽然在这个联系中存在感情的依托,但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这里起到一个波浪转折的作用,意在表明虽然是偶然与你相遇似乎还是比较融入但却因为最终踪影的消灭,所以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最后说明其原因。而在“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中存在着更进一步的关系,讶异没有必要,欢喜更没有必要,中间用一个“更”字联结恰到好处,说明诗人一再压抑自己的兴奋而还在奉劝对方不要讶异和欢喜过早了,表明诗人明白自己的人生处境而不想伤害对方,因为“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同时可以看出人生不是又自己可以主宰的,任何美好的事物都要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既然是偶然的事物就一定是转瞬间的事物,我们一定要加倍珍惜这个事物。
诗歌第二节以“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将你我两个主体同时拉在一起,在黑夜的背景下,在海的渲染下,“你”的突然出现,似乎让我在黑夜的海上不再孤单不再寂寞,“你”的出现更使我获得了感情的寄托。但即使是这样,却我们只是人生旅途中的匆匆过客,因为: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在这种偶然的必然情况下发生的相遇,就像一次上帝的眷顾,情剧中的故意情节,在同样甘受寂寞孤独的相遇最终还是会因为我们彼此的方向不同而彼此错过,说明在人生方向上的选择往往是充满着戏剧化的,是不会永恒的。在此处戏剧化的安排一个与我相对应的主体的你,说明诗人对爱情等的追求和向往,但因为选择的方向不同我们彼此擦肩而过,或许彼此留下了一个会心的微笑甚至在彼此留恋着对方,但终究在黑夜的海上的背景下因为方向的选择而错失美好的事物无可奈何,顿时诗人一种失落的情感流露在心间,最后奉劝自己:“你记得也好,你忘掉”,这里起到一种安慰自己的作用,告诫一种人生哲理:很多时候何曾不只退一步想呢同时承接上文“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诗歌第二节运用了“黑夜”,“海”,“光亮”等形象的实物比喻使诗歌更加生动,具体。也运用了“相遇”,“交会”等相对应的动词,直接承第一个情节将第二个情节拉得更近,由云与水的远距离直接转入你与我的近距离,由白天转入黑夜,由水波转为海,完全是上一个情节的更进一步升华。你我即使距离再近或许也因为外部的因素而阻止我们的继续相遇,在人生茫茫无边的大海上,即使情节安排得再好,环境安排得再好,心与心的艰难交融也最终成为一个泡影,消失在大海深处。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方向,在偶然相遇中互放的光亮也只是一时的不是永恒的事物,因此诗人告诫自己不要盲目回忆过去,要赶快走出阴影,记得也好,你忘掉,这里也是诗人的感情变化条件,中间用一个“最”字联结,说明诗人以信心的态度渴望走出人生的低谷奉劝自己要忘记掉偶然的事物而迎接新的曙光,这是现实的无奈,人生的无奈。面对“记得”与“忘掉”的两难选择,选择了后者,人生何不是如此呢
通过诗歌的全文不难读出所描述出的两个情景,语言生动,形式完美,情节波浪起伏,给人以无穷的想像空间。诗歌前后两节相互对应,读起来朗朗上口,耐人寻味。从表面上去看是一首爱情诗歌,仔细去品读,却更加有味,给人越读越有味的感觉,蕴涵了深层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感悟,不乏一篇经典名作。新月诗人陈梦家也认为:“《偶然》等几首诗,划开了他前后两期的鸿沟,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气,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同时将平常熟悉的意象穿插于整首诗歌中并将诗歌的两个主人公融入到意境中,仿佛一部戏剧片,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诗人采用两两对的事物将其矛盾化,可谓匠心独运的写作手法将其动静结合。偶然的相遇或不再来临,但我们是否应该懂得更加珍惜美好的时光,随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无不表现和谐之美。随着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感悟也会随着逐渐加深,因为人总是在不断认识实践中前进的。
仰望星空,天空还是原来的天空,但是因为我们的命运不完全由自己掌握,在充满挫折中总是遇到或多或少的偶然,既然是偶然,但我们必须得意识到最终的结果,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不管是天空的一片云还是黑夜的海上,在不伤害对方的同时还要奉劝自己,在奉劝对方的同时还要看到自己的方向,何不在得不到的情况下忘掉呢,毕竟彼此的交会也留下过光亮。
在贫困黑暗的时代里,诗人的偶然何不是一种对人生的呐喊,对爱与美的追求,抒写着诗人的灵魂空间。在呐喊与追求的路上,难道不是苦苦挣扎的路吗?
提到徐志摩,很多人都会想到他抛妻弃子的渣男行为,但其实真的放到民国的环境里去,徐志摩足以被人称一句“情痴”。
对于他爱的人,便是百般宠溺,温柔小意;不爱的人,便是横眉冷对,弃之如履。
只不过这刚好形成鲜明对比的两个人一个叫陆小曼,一个叫张幼仪。
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婚姻是一场豪门的联姻,面对这个素未谋面的妻子,徐志摩可谓是连基本的尊重都没有给到。
两人留存的合照里,徐志摩都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不情愿的嘴角微微撇着,弄得作为新娘的张幼仪越发的谨小慎微。
可明明不喜欢,但是碍于父母的威逼,他还是和张幼仪生育了一个孩子,长子出世以后,阖府上下都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但是只有徐志摩一副交代完任务的样子。
他对这个孩子没有什么期待,所以也不会有太多的感情,没过多久便拿到父母的资助远赴国外求学。
但是张幼仪的哥哥,看着这对“新婚燕尔”小夫妻长期分离的状态格外不满,便撺掇着徐父送妹妹去国外和徐志摩团聚。
但没想到的是,张家哥哥的好心,却加速了这段婚姻的破碎和结束。
“在那东张西望的人群里,我一眼就看见了他,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里,唯一露出不情愿表情的人。”
张幼仪的追夫之旅,似乎从一开始,便输得惨淡。
很快,这一切都有了答案,他爱上了另一个灵气满满的少女,梳着两个麻花辫,气质清冷婉约,她还有一个极好听的名字,叫林徽因。
他对她的喜欢,甚至没有丝毫的遮掩,甚至当着妻子的面,堂而皇之公开对她的追求和喜爱。
张幼仪看到他那副深情的眉眼,才恍然,原来这个男人也可以变得如此温柔和体贴,缠绵的情诗缓缓道出,诉说出的衷肠就像是滚烫的泪珠落在心上。
丈夫的一腔爱意和满腹深情,全都给了另一个美丽灵动的少女,而她作为妻子却萧索惆怅地看着原本属于自己的爱情。
张幼仪看着镜子里脸盘圆润的自己,想起徐志摩嫌弃地说道:“土气!”
她不禁的哀叹:婚姻,到底给女性的她带来的是什么?
并不仅仅是羞辱,还有的是伤害。
她不明白,后来的世人也不明白,明明没有深情厚爱,也没有了父母之命的裹挟,徐志摩为何还愿同她行这世间最亲密的事情?
却又在她再次怀上身孕的时候,冷言厉色地要求打胎!
张幼仪心里生出了惶恐:“可我听说很多妇人都是因为打胎死掉的。”
徐志摩冷冷地回到:“还有人坐火车死掉的,人家就不坐火车了吗?”
那一刻,张幼仪的整颗心都像是如坠冰窖,冰冷的寒意,彻骨遍骸。
她也是家境殷实富养出的娇娇女,被捧在手心里的掌上明珠,怎么如今到了他眼里,她和孩子的性命便是如同不值一提的草芥般低贱。
她没有阻拦他追求自己罗曼蒂克的爱情,可他却对她没有丝毫的柔情。
从那开始,张幼仪的心大概是碎得彻底,为了追求那个美好的少女,他不惜将她推向绝境的深渊。
这也是为何她对后来占据她正妻之位的陆小曼不咸不淡,却独独对那个柔婉的林徽因心存不满和芥蒂的原因。
如果说和张幼仪的婚姻让世人对徐志摩的“渣男行为”存在很大的不喜和唾弃,那么陆小曼的出现,倒是为徐志摩洗白渣男的印象,还让人对他多了几分悲悯和同情。
徐志摩没有如愿追得睿智清醒的林徽因,回国之后却邂逅了已是**的陆小曼。
两人蔑视世俗的爱情轰轰烈烈,甚至让他们的老师在婚礼现场都忍不住开怼:
“徐志摩,你性情浮躁,用情不专;陆小曼,希望你以后恪遵妇道,检讨言行,你们的自私自利导致离婚再婚,希望这是你们的最后一场婚姻。”
这一番“字字诛心”的证婚词,可谓是惊得满堂宾客无不失色,但也看出这一场婚姻的结合背后藏着任性和执拗。
说来可笑,被祝福的婚姻,徐志摩两眼不屑,不被祝福的婚姻,倒是被徐志摩护为珍宝。
陆小曼这个被所有人宠坏的千金**,却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妻子。
虽美的弱柳扶风楚楚可怜,教徐志摩疼惜得小心翼翼,但金丝雀又岂是好喂养的!
如果丑人作怪叫做作,那么美人作怪,倒是叫男人好一番轻声细哄才略微消气。
陆小曼总是爱吃闲嘴零食,到了吃饭的时候,吃几口便恹恹的样子,徐志摩怕陆小曼身体受不了,免不了各种诱哄才喂下半碗饭。
而剩下的半碗,徐志摩都是扒拉扒拉便进了自己肚子里,这一幕气得徐父在一旁吹胡子瞪眼。
哪有陆小曼这样当儿媳的,每天睡到日上三竿,便是佣人不离身,零食不离嘴。吃完不想动了,便当着公婆的面,吆喝徐志摩将她抱着楼。
徐志摩虽时而向她抱怨:“你一天就是吃,从起身到上床,到合眼,就是吃!”
但还是没忍住买各种进口的零食和水果,向慵懒的美人大献殷勤。
什么冰糖葫芦,烤白薯花生,陆小曼来者不拒,徐志摩为了让她吃得开心,还总各地搜刮特色的零食水果:火腿茶菊、天台的橘子、日本长崎大樱桃。
真把美人的嘴吃上火了,徐志摩又是在一旁心疼的不得了。
好在徐家家大业大,经得起这般消耗和造作,可是两人这般不着调的性格,徐父怎么看的下去,便是一怒之下,便将徐志摩夫妇扫地出门。
没了父亲的资助,两人的生活境况迅速缩水干瘪起来,但是陆小曼又是一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主儿,佣人厨子,豪宅小洋楼,那是一样都不能少。
娶了公主,自然是要先盖一座城堡,不然怎么能叫幸福的童话故事呢?
为了能让妻子陆小曼一直生活中在美满的童话故事中,徐志摩是白天累当马前卒,黄昏回家还要化身王子,陪着吃饭聊天加解闷。
这样的徐志摩还不算是好男人吗?摸着良心,这可是民国时期打着灯笼都难找的佳婿了。
为了维持陆小曼体面的名媛生活,徐志摩身兼数职,同时在三所大学里担任老师,这还不够,课余时间还要不停地写稿赚取稿费,后来更是为了生计,在上海和北京两地来回奔波。
当时人们的年薪是5块大洋,徐志摩一年奔波所得有几百大洋,相当于现在年薪百万的水平。
然这些还不够一个吃穿用度都讲究品牌的陆小曼几天挥霍的,家中莫说存款余粮了,徐志摩甚至拿不出闲钱给自己买一件干净体面的大衣,整个夏天都是一件洗得掉色的长大褂。
真真是应了那么一句话:“我负责赚钱养家,你负责貌美如花。”
徐志摩为了陆小曼精致的生活,落魄窘迫到昔日的老妻张幼仪都看不下去,提出要帮他买一件新衣服。
即便如此,翻开徐志摩给陆小曼的信件里,仍是宠溺地喊着“乖乖”,殷勤地拿各种漂亮衣服鞋子来讨好和献宝:
其实徐志摩根本没有必要如此卑微,陆小曼是千娇百宠的千金名媛,他徐志摩也是金银养大的富家少爷。
但他那么地爱她,只要是陆小曼多看一眼,他便恨不得将全世界的珍宝,都捧到面前,博得美人一笑。
看到这,没有谁不羡慕陆小曼的好命,这段和全世界为敌的婚姻里,徐志摩是一点都不舍得她输呀!
即便是后来翁瑞午出现,那多少次发生的龃龉和争吵,徐志摩都没有肯对她说过什么重话和甩一副冷脸。
那曾经面对张幼仪的冷言犀语,低蔑嘲讽,在陆小曼的面前都化成了伏低做小,温声赔罪。
纵然是后来陆小曼染上了不良恶习,身边所有人都在劝说徐志摩离婚解脱,但是徐志摩仍然坚持婚姻。
那个时候的徐志摩已经是被这段爱情折磨得遍体鳞伤,身心疲惫,但仍对忠告自己的朋友说:“小曼正是为了我才离婚的,如今我若是再同她离婚,她这辈子就毁了。”
这一番言论,若是教张幼仪听到不知道该做何感想,也由此可见,徐志摩并不是渣男,只不过他的爱兜兜转转,都没有落到第一任妻子张幼仪身上。
不知道是可悲还是可叹,就连徐志摩最后飞机失事前,也是刚从和陆小曼吵架的阴霾里走出来,他留给陆小曼的最后一封信里,说着:
“眉,我想你,真的是想极你了,你什么时候才肯听听我的主张,求你节省点钱财。”
可讽刺的是,徐志摩的那场飞机,却是从上海飞去要听初恋情人林徽因的一场演讲。
而死后,装有他日记和重要资料的百宝箱却在红颜知己凌叔华那里。
也是因着这些原因,后来的世人都要来对徐志摩骂上一两句渣男。
但徐志摩并不是渣男,渣男是对待感情不认真,故意玩弄女子的感情,三心二意,朝秦暮楚。
在民国,徐志摩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他虽然有着男人的通病,在那个自由横行的年代里,抛妻弃子,不顾责任,追求爱情。
并且和当时民国的很多女性暧昧不清,光是在徐志摩的大名之下,我们总能想到很多与他相关的女性:林徽因,张幼仪,陆小曼,凌叔华。
徐志摩在 情感 上面,如果是遇到了自己深爱的妻子,他没有当时文人朝秦暮楚的臭毛病,在婚内也没有出轨的举动。
他喜欢一个人,清清白白地放在心里喜欢,给她写情诗诉衷肠,没有逾越的言行。
对自己亲自选择的爱情和婚姻包容性极强,这一点在对陆小曼的宠溺,和她与翁瑞午的关系亲密上的纵容都能看出来。
民国是一个思想混乱的年代,那个时候的文人都假自由之名,在外行风流之事,一边严守夫为妻纲,一边朝秦暮楚宣誓爱情自由。
他们在外沾花惹草,引来无数为自己风采折腰的美人,蹲守在家里为他们洗手作羹汤。
在外海誓山盟谈婚姻未来,回到家里便对着家中操劳的妻子,谈起和离自由婚嫁,丝毫没有想过,他是能婚,可发妻未必还能嫁!
从爱到不爱,从喜欢到厌弃,这才是真正的朝秦暮楚,荒唐风流的渣男。
如果说徐志摩只是精神稍加出轨,对着曾经喜欢的人,念些情诗,起些相思,怀念的也无非是那葱茏岁月背后的少年意气。
而与之相同处在民国时期的同行文人,多少应了一句:负心多是读书人。
抛弃发妻追求杭州第一美人的郁达夫,深爱过王映霞又弃之如敝履,深深诋毁;
远渡重洋,路上邂逅年轻漂亮的秦德君,同居后劝人堕胎,定下四年之约逃之夭夭的沈雁冰;
自己婚礼上一眼定情表妹曹诚英,瞒着妻子在外出轨的胡适;
和多位女子有染,一生数段风流,甚至殴打家暴妻子的萧军;
这些民国的文人,何其风流,又何其负心。
与之相比的徐志摩,起码是一个在追求到自己所谓的爱情后,肯一心一意过日子的丈夫。
对待张幼仪从之前的厌恶,到后面的愧疚;
对待林徽因爱而不得,始终放在心里珍视当做白月光;
对待凌叔华,虽有一些淡淡的暧昧,但是都保持在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距离;
尤其是对待自己的妻子陆小曼,真可谓是付出生命的去宠爱和维护她的美好和风光。
比起分开之后便如若仇敌,或者是境遇可怜成为弃妇的故事,和徐志摩有关系的那几名女性都在 历史 的舞台上,有属于自己的一段精彩。
并且在徐志摩死后,也都对他有着念念不忘的情义,固然他曾负心张幼仪,但终其一生都是一位有情郎。
因此在对比当时的负心薄情的文人之后,徐志摩受人追捧,被称“情痴”,亦不为过。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中有写道:“人的一生会遭遇无数次相逢,有些人是你看过便忘了的风景,有些人则在你的心里生根抽芽。那些无法诠释的感觉都是没来由的缘分,缘深缘浅,早有分晓。之后任你我如何修行,也无法更改初时的模样。”
徐志摩作为林徽因的初恋,应该算作是林徽因心里生根抽芽的缘分吧。林徽因在16岁的碧玉年华,邂逅了这场与徐志摩的满足所有少女情怀的浪漫初恋,无论如何也算作是一场刻骨铭心的遇见。怎奈这段两厢情愿的恋情却因徐志摩早已有家有室而无疾而终,华丽而凄美,仓促而遗憾。初恋成殇,徒留惆怅。
其实,多数人的心中,或许都有那么一个人,相逢擦肩,错过留恋,对的人在错的时间里遇见。徐志摩就是林徽因需要花费余生去惦记思念的人。不仅因为徐志摩因去参加她的演讲而突然辞世。更多的是心中一直在寻找的那份灵魂的投机与默契。或许世间大多数女子,在激情荡漾的爱情与平稳安逸的生活之间会选择后者。但是趋于平淡的背后,愈发对曾经触手可及却失手错过的爱情而有所向往。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感情尚且如此吧。虽然在婚姻面前,理智的选择了予以她一生安稳的梁思成。却在漫长的余生里,时常怀念徐志摩诗意潇洒的才情。
兜转之间,初恋结成的殇,需要用余生那么长的时光来做到两两相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