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作家都有一套自己的写作之道,关于如何写作的文章书籍也多的让人眼花缭乱。读到朱光潜先生《谈作文》一文,觉得谈的既实在又实用,于是把朱先生给出的作文之道总结如下。
一、文章是可以练习的
朱先生强调在一切艺术里,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偏费。他先列举了几个外国著名作家勤于修改文章的事例。
法国福楼拜三个月做成一名文章。
莫泊桑登门请教福楼拜,叫他把十年辛苦成就的稿本付之一炬,重新开始学习描写实境。
托尔斯泰与小泉八云的稿子,成稿前都是经历过多次修改。
印度甘地每逢作文必斋戒静坐沉思一日夜,然后动笔。
通过朱先生的几个例子,可知一篇好的文章或著作,都是作家们通过反复推敲、练习、修改成就的。想要写好作文,除了多写多修改,没有什么捷径。
写着改着,许多文字里的技巧,自己就琢磨出来了。就像 朱先生文中所说:文章像其他艺术一样,“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精微奥妙都不可言传,所言传的全是糟粕。
所以写文章,切勿好高骛远,踏踏实实的感受自己的生活,认真多练习多修改是非常重要的。
二、初学作文应该认清的路径一一临帖和写生
朱先生把学文比作学画。学画有临帖,写生两条路。学文亦是如此。
学文的临帖就是读书加上模仿。
“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旧戏剧作者。布朗宁起初模仿雪莱。陀斯妥耶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家都模仿雨果。”
所谓学文的临帖就是多读书。我想多读书一则阅读学习深刻的思想,二则观察作家的行文结构,语言技巧。然后在自己写文中加以运用,大量的练习以后,才能实践出自己的文字风格与技艺。
学文的写生就是须勤作描写文和,记叙文。
所以,我决定从现在开始,留心观察自己的生活,周围的人,周围的事。可以利用手机备忘录,或者一些语音输入软件,一有空就记录,仿佛绘画里的速写一般,只不过是文字的速写。
以上,便是我整理的朱光潜先生《谈写作》一文的干货。2019愿在学习写作中充实自己。
朱光潜先生从福楼拜到莫泊桑,又着大量笔墨举了托尔斯泰和小泉八云的例子,我觉得无非就是四个字:反复修改。
今天清晨为了证明自己写作日更挑战以来的进步之大,我用了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写了一篇简文,颇有些得意呢!“在艺术田地里比在道德田地里,我们尤其要讲良心,少有苟且,便不忠实。听说印度的甘地主办一种报纸,每逢作文之先,必斋戒静坐沉思一日夜然后动笔。我们以文字骗饭吃的人们对此能不愧死么?”虽没有以文字骗饭吃,但还是觉得自己于文字不够精细用心,标准定的着实低了些!
“所谓临帖在多读书。”“要写生,须勤做描写文和记叙文。朱光潜先生举了个特别有意思的例子:莫泊桑最初请教于福楼拜,福楼拜让他描写一百个不同的面孔。这个方法真的可以一用。
这些写作的要点和方法、基础和技巧,在很多文章里看过,临帖和写生的比喻,如果你练过书法绘画的话,体会会更深一些,为了写的神似画出神韵,不下苦功夫是不行的。
我个人觉得作文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文章可以不深刻,但一定要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写作文一定要用心灵去感受,甚至亲力亲为体验一下,做生命和生活的真实记录者,发现和成为更好的自己!
《谈美》读后感 朱光潜把自己写于1932年的《谈美》称为“通俗叙述”《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文艺心理学》我是还没有读过,但是这本小书的确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著作,在我曾经读过的书库当中很难有一本可以与她相媲美,因为朱光潜先生把枯燥、复杂的理论变得平易近人了。倘若如今“百家讲坛”的学术明星们看见七十多年前朱光潜先生的作为,不知道他们是否会赧颜。 《谈美》全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体系,她就像一个耐心的长者又像一个亲切的朋友在与你交谈。读罢此书恍然大悟:美学也是一个很好玩很有意思的东西。 以下概括《谈美》各个章节的大意—— 《开场话》开门见山地表述了先生写这本书的目的何在。医治社会腐浊、人心俗不可耐的良药是“无所为而为”的艺术活动,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计较利害得失。作者用明白晓畅的话语使读者体验“美感”,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广到人生世相的方面去。 《一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由木商、植物学家、画家三人对一棵古松的三种不同态度得出结论:个人所见事物的形象是个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木商的实用的态度偏重利害、意志,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偏重事物的关系、抽象思考,画家的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是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因此美是事物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艺术作品可以流芳百世。 《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推而广之,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中存在一种适当的距离。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它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 《三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把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叫作“移情作用”,也叫“宇宙的人情化”。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而已。人不但移情于物,而且极易模仿物的形象。 《四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艳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享乐主义的美学错误地将“快感”等同于“美感”,“快感”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所以不带占有欲。作者把弗洛伊德派心理学也纳入享乐主义。“美感”过后伴随着“快感”。 《五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联想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大多数情况下是散漫飘忽、偶然的。美感源于某事物能唤起甜美的联想,但是联想所伴的快感不是美感。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内容而在形式。 《六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考证、批评都不是欣赏(美感),但欣赏却要有考据学、批评学作基础。 《七 “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美是外物、人心婚媾后所产的婴儿,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形象是心灵从混乱的自然中所创造成的整体,但是事物也要本来就有可综合为整体的可能性。 《八 “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都错误地承认自然中本来有“美”,它们以为艺术的任务在模仿。通常所谓“自然美”指事物的常态,“艺术美”是把自然加以人情化和艺术化了。 《九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创造和欣赏都是要见出一种意境,造出一种形象,都要根据想象与情感,但是创造却须再进一步,把这种意境外射出来,成为具体的作品。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但是因为艺术带有社会性,须留有作品传达情思于观者,不能不顾到媒介的选择和技巧的锻炼。 《十 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想象多半是再现的,即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想象也有创造的,创造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创造的想象又可分为两种心理作用:分想作用和联想作用。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有选择时就已经是创造。联想可分接近联想和类似联想,类似联想又有“拟人”“托物”两种结果。 《十一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情感的阴驱潜率使诗人对于出于己者跳出来视察,对于出于人者须钻进去体验。旧经验的新综合的原动力就是情感。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协调,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原来似散漫、重复的意象也可以变成不散漫、不重复。 《十二 “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借用写诗词必须受格律约束的道理,说明艺术的前规大半是先由自然律变而为规范律,再由规范律变而为死板的形式。第一流艺术家大半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后来都做到脱化规律的境界。 《十三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因袭格律的技巧可以分为两项说,一项是关于传达的方法,一项是关于媒介的知识。传达的方法在于练习和模仿,绘画和作文均是如此。关于媒介的知识的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的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凡是艺术家都必须有一半是诗人,一般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 《十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遗传和环境对于天才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这只是一种本钱,个人还有努力的余地。灵感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的,它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 《十五 “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为广义的艺术。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就广义说,善就是一种美,恶就是一种丑。不但善与美是一体的,真与美也并没有隔阂。 纵观全书,先生博学多才的本事已经领教过了,无论是古典诗词、传说典故,还是艺术流派都信手拈来。 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十一、十二章,因为先生系统地阐述创造与想象、情感、格律的关系时竟然把王昌龄的小诗《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优带昭阳日影来。”分析得令人叹为观止:王昌龄使用接近联想写到“团扇”,“寒鸦”是拟人的手法隐喻赵飞燕,“昭阳日影”象征皇帝的恩宠,长信宫四周的许多事物之中只有带昭阳日影的寒鸦可以和弃妇的情怀相照映,只有它才可以显出一种“怨”的情境。《长信怨》前两句拆开来看本很平凡,精彩全在后两句,但是如果没有前两句所描写的荣华冷落的情境,便显不出后两句的精彩。《长信怨》的意象是王昌龄的独创,但是“七绝”这种格律却不是他的特创,他以前和以后也有许多诗人用它。 这忽然给我一个启示,通过心理学和美学的分析,原来唐诗如此值得玩味啊,原来文章也可以这样作
朱光潜,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著名美学家,文学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早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后留学英、法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大、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是我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和享誉世界的美学大师,主要著作由有《谈美》《谈美书简》《谈修养》《西方美学史》等。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留学期间向夏丏尊先生主编的《一般》杂志投的稿件汇编,信的对象是中学程度的轻年。他以“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丰富的学识”,赢得了青年读者的感服,给予了很多人以启迪和力量。
这个系列,将跟大家分享十二封信中的主要观点,以及阅读过程中的点滴体会。
朱光潜先生由自己的经历谈起,首先是遗憾自己“对于美术和运动一无所长”,所以经常劝年幼者趁早学一种音乐一项运动。其次是,他特别羡慕别人做得一手好文章。看到心里想说的话被别人说出,一方面以作者“先获我心”为快,又不免心怀惭怍,遂苦口劝年幼者练习作文。
作者以这样谦逊的态度引出了“谈作文”的话题。
“文章是可以练习的吗?”估计很多人会问。
“在一切艺术里,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偏废,古今许多第一流作者大半都经过刻苦地推敲揣摩的训练。”作者列举了福楼拜、莫泊桑、托尔斯泰和小泉八云的例子,这些著名作家的作品无一不是精雕细琢而成,他们对文字谨慎斟酌,不厌其烦数次修改,追求文字精微表达的态度,咬文嚼字到近乎“迂腐”的程度,都是源于对自我的严要求和对文字的敬畏感。
不要以为文不加点倚马千言才是好角色,“在艺术天地里,我们尤其要讲良心,稍有苟且,便不忠实。”
好文是改出来的,这一点我深有同感。我每一次投稿的文章,也是先写好放一段时间,过段时间再看,会发现至前没有发现的很多问题,越改越通顺,越改越精炼。所以作文一方面要有量的积累,最重要的还有要质的提升。量变表达到质变不是必然的,需要有精细修改这个催化剂。
朱光潜学先生指出,“学文如学画,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在这两条路中间,写生自然较为重要。可是临帖也不可一笔勾销,笔法和意境,在初学时总须从临帖中领会。”
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模仿和创造的两种方式,记得上初中时,我看过一篇文章,有一次我模仿这篇文章中的一些情节写了一篇文章,得到老师的肯定,他在班上读了我的文章,给予了很大鼓励,让我既忐忑又开心。我后来的成长,对文学的兴趣与这位启蒙老师有很大关系,是他的发现、激励和关爱让我立志成为爱读书写作的人。
所以,以教材为范本,估计孩子们学写作,是一条非常好的途径。另外,不能动辄给孩子扣上“抄袭”“剽窃”的帽子,而是要引导他们在模仿的基础上习得写作能力。
“从前中国文人学文大半全用临帖法,每人总须读过几百篇或几千篇名著,揣摩呻吟,至能背诵,然后执笔为文,手腕自然纯熟。”的确,杜甫笔下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据说,曾有人向苏轼请教作文之道,苏轼答:“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便有了“多读多写文字工”一句。还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
“欧洲文人虽亦重读书,而近代第一流作者,大半由写生入手。”举了莫泊桑求教福楼拜,被安排去写“一百个不同的面孔。”当然,他们也有很多起步于模仿。
总之,临帖和写生都不可偏废。“文学上只有好坏之分,没有新旧之分。作者建议青年人要读新书,也要去读旧书。
最后,作者还提到“读书只是一步预备的功夫,真正学作文还要特别注意写生,要写生,需勤做描写文和记叙文。”他认为“初写作议论文,是容易走入空疏俗烂的路上去。”还是先写好描写文和记叙文得好,有了这个基础,写作议论文也不是难事。
读到这里,我很感谢朱先生,因为此前我也有这方面的心病,因为有人指责小学初中老师没有对学生写作进行思辨培养种种,但基于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知识水平,实在不好“赶鸭子上架”,现在看到这些文字,心下释然。路还是要一步一步走,凡是不能一蹴而就,还是要循序渐进,顺理成章。
所以,年轻的朋友,多读书是第一要务,然后就是勤写作,练就本领,毕竟“技多不压身”嘛!何况是当今社会地位愈发显现的写作技能呢!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朱光潜作品谈美书简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光潜作品谈美书简读后感 篇1节奏是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也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所同具的一个要素。节奏不仅见于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
文艺作品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原来是相统一的。
本人的感受还有很多,限于篇幅限于水平就说这些吧。
朱光潜作品谈美书简读后感 篇2《谈美书简》是作者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书中,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
《谈美书简》不是一般的高头讲章,它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
八十二岁的高龄仍然著书立说,对美学思想回顾和整理,给青年朋友们回复,关心美学教育,这是何等的学者风范和社会责任感!
朱光潜作品谈美书简读后感 篇3朱光潜早年学过中文,读过教育学、心理学,当过中学教员,然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在《谈美书简》的第一篇中写道:解放前几十年中我一直在东奔西窜,学了一些对美学用处不大的学科。……学过英、意、德、法几个流派的符号逻辑,……费过不少精力研究过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治疗,……读过不少佛典,认真研读过“成唯识论”,还看了一些医学和谈碑帖的书,可谓够“杂”了。……认真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陆游说:“功夫在诗外”,我想朱光潜的美学成就与他学得“杂”,学贯中西是分不开的,应该对我们做其他的学问有所启发。
朱光潜作品谈美书简读后感 篇4“一位老朋友的来信,写过一篇为《美的定义及其解说》的近万言长文,承他不弃,来信要我提意见。”朱先生看过之后说道:“这种玩弄积木式的拼凑也煞费苦心,可是解决了什么问题呢?难道根据这样拼凑起来的楼阁,就可以进行创作,欣赏和批评吗?”“‘定义’之后还附了十三条‘解说’,仍旧是玩弄一些抽象概念,并没有把‘定义’解说清楚。作者始终一本正经,丝毫不流露一点情感。”……
从行文中可以看出朱光潜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非分明,态度坚决,措辞严厉,即使是老朋友为了科学也毫不讲情面。
朱光潜作品谈美书简读后感 篇5朱光潜是中国的美学大师,是安徽桐城人,在桐城中学就读过,最先是从大学同寝室同座位的桐城籍同学口中得知。
每每提起这位大师,我的那位同学总是透露出十分的自豪感。平时我们也会阅读朱先生的有关美学著作,虽然只是专业以外的书籍,随便翻翻,读得似懂非懂。不过一来二去,加深了对美学的兴趣,对这位大师也有所关注,更多的是对这位大师产生敬意。我不是桐城人,但我是安徽人,怎能不因为有他这位安徽老前辈而感到骄傲?
都说人这一生无非就是,一运,二命,三风水。
风水咋们暂且不论,人这一生只要占着两样就会过得很不错,一个就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一个就是得遇良师。
有了这两样,良好的性格和智慧的启发,路途总不会过得太过糟糕。
在豆瓣上看到很多人发的遇到很多不但有知识,还风趣的老师,哪怕过去很多年依旧记忆犹新。
其中一个说当时他觉得老师在暗示他,发了一个朋友圈:
“当你在为,到底成为痛苦的苏格拉底,还是快乐的猪犹豫的时候,不要忘了另外一个组合,就是痛苦的猪。”
当然还有很多有趣的,比如:
他俩没结婚的时候,我就在教材料力学,
他俩结婚的时候,我还在教材料力学,
他俩离婚了,我仍然继续在教材料力学,
他俩结婚的时间还没我教材料力学的时间长,
你可以不相信爱情,
但是一定要相信我教的材料力学。
一生有幸中的万幸就是能遇名师,不但可以打开智慧之门,更甚者会影响你的后半生,就像很多作家。
汪曾祺
汪曾祺先生,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不仅深受闻一多的启蒙,还有沈从文先生的教诲,这些老师在汪曾祺先生的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闻一多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很多工科院的学生穿越一座昆明城只为听闻一多先生的课。
他留着长长的胡须,性格坚毅,目光灼灼,总是让人一眼就能看见他笃定的内心世界。
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闻一多先生教授:《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楚辞的人还可以,但是每到古代神话一科,不仅仅文学院,中文学院,连理学院,工学院都来听。
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闻一多先生上课会做到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
就像汪曾祺先生所说:
“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西南联大可以说是大学时代教育的一个顶峰,汪曾祺先生说,西南联大对学生的鉴别,就是: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
还有一位就是沈从文先生,其他的汪老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是也有一件事他记得非常清楚,那就是关于人物对话的。
汪老曾写了一篇小说 ,有许多对话。他竭尽全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
但是沈从文先生看了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
从此他便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
而且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
这也就是为什么看汪老的书总觉得很接地气,但又很美的原因。关于写作这件事,沈从文先生发挥了最大的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
汪曾祺先生被称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这形成的原因,除了他自身的天赋异禀,还有一个就是得遇名师。
齐邦媛
齐邦媛先生在《巨流河》一书中提到了当时战乱年代很多名师,也为她一生的写作生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齐邦媛先生初高中都是在张伯苓开办的南开中学就读, 在南开中学六年奠定了齐邦媛先生一生进修的基础。
除了原有的学业水平,南开中学吸引了许多由平津来到重庆的优秀师资,他们受张伯苓校长号召,住进沙坪坝校园的津南村,直到抗战胜利,八年间很少有人离开。
南开中学的教育注重国际化,不仅英文很难,还有理化课程也很难,他们也是最早在中学就开办微积分的中学。
南开中学一直都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是关于物理名师魏荣爵的:
有一位孟志荪老师国文课的得意弟子谢邦敏,毕业考物理科缴了白卷,但在上面写了一首词述志,自思是毕不了业啦。
魏老师评阅考卷也写了四句:“卷虽白卷,词却好词,人各有志,给分六十。”
谢后来考上了西南联大法律系,之后在北京大学教书。
可见南开中学的老师,为什么让年过八旬的齐邦媛先生思念至今。
后来齐邦媛先生考上了武汉大学的哲学系,当时的武汉大学还在乐山。
大一过去,有一天齐邦媛收到教务处通知,让她去见教务长朱光潜先生。
当时的朱光潜先生已是名满天下的学者:
十五岁以前,他在安徽桐城家中已背诵了十年的经书与古文才进入桐城中学,二十一岁公费就读香港大学。毕业后到上海教书,和匡互生、朱自清、丰子恺、叶圣陶、刘大白、夏衍等人办杂志,创立“达学园”,创办开明书店。二十八岁,公费进爱丁堡大学进修英国文学,也修哲学、心理学、欧洲古代史和艺术史,又到法国巴黎大学修文艺心理学,在德国莱茵河畔的斯特拉斯堡大学加强德文,并写出《悲剧心理学》论文。留欧八年中,他经常流连大英博物馆图书馆,一面读书一面写作,官费常断,为了稿费在开明书店《一般》和《中学生》刊物写稿,后来辑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和《谈美》是中学生以上都必读的“开窍”之书。
就是这样一位大学者劝告齐邦媛先生转入外文系,当时的齐邦媛先生多愁善感,对读哲学这件事也是因为受父亲影响,但是她的英文在当时的武大是全校第一的成绩。
在结束劝告前对齐邦媛先生说:
“你如果转入外文系,我可以做你的导师,有问题可以随时问我。”
这句话让齐邦媛一生都萦绕在心间。
朱光潜先生以《英诗金库》作课本,但并不按照编者的编年更次序——分莎士比亚,弥尔顿、葛雷和浪漫时期。
他在上学期所选之诗都以教育文学品味为主,教齐先生他们什么是好诗,第一组竟是华兹华斯那一串晶莹璀璨的《露西组诗》。
有一天,教到华兹华斯校长的一首《玛格丽特的悲苦),写一妇女,其独子出外谋生,七年无音讯。诗人隔着沼泽,每夜听见她呼唤儿子名字,where are thou,my be loved son,”(你在哪儿,我亲爱的儿啊?)逢人便问有无遇见,揣想种种失踪情境。
他读到"the fowls of heaven have wings,……chains tie us down by land and sea"(天上的鸟儿有翅膀,链紧我们的是大地和海洋),说中国古诗有相似的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之句,此时朱老师竟然语带便咽,稍微停顿又继续念下去,念“if any chance to have a sign”(若有人为我叹息,)“they pity me, and not my grief”f”(他们怜悯的是我,不是我的悲苦。)
读完后,朱光潜先生取下了眼镜,眼泪流下双颊,突然把书合上,快步走出教室,留下满室愕然,却无人开口说话。
齐邦媛先生说:
也许,在那样一个艰困的时代,坦率表现感情是一件奢侈的事,对于仍然崇拜偶的大学三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一件难于评论的意外,甚至是感到荣幸的事,能看到文学名师至情的眼泪。
还有一件事也让齐邦媛先生记忆深刻,大学三年级开学后,朱光潜先生辞掉院长,专任外文系教授兼主任,他邀齐邦媛先生几个导生去他家喝茶。
那时已秋深,走进他的小院子,地上积着厚厚的落叶,走上去飒飒地响。有一位男同学拿起门旁小屋内的一把扫帚说,我帮老师扫枯叶。朱先生立刻阻止他说,我等了好久才存了这么多层落叶,晚上在书房看书,可以听见雨落下来,风卷起的声音。
这个记忆,在齐邦媛的心里比赞许多秋天境界的诗更为生动、深刻。
这种缘份,在生命飘浮的年月,齐邦媛先生自此之后终生不能拔除。
贾平凹
贾平凹在小学时代遇到过一位老师,长得很白,讲课的声音十分好听,每每念着课文,就像唱歌儿,所以一堂课下来,他总是什么也不知道,光听声音了。
贾平凹先生喜欢语文,又喜欢造句,但是总是有很多错别字。
因为贾平凹父亲常年在外,母亲想让这位老师替他们写一封家书,老师对他说:
“你现在能造句了,你怎么不学着给你父亲写信呢?”
贾平凹先生说他不会格式,老师说:“你家里有什么事情,你就写什么,不要考虑格式!”
信写好了,老师给他改了很多错别字,并对他说道:
“以后到高年级做作文,或者长大写文章,你就按这路子写,不要被什么格式套住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熟悉什么就写什么,写清、写具体就好了。
从那时起贾平凹先生就记住了那句话,后来他的散文,小说都受此有很大的影响。
关于自己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一个优秀的老师总是让人难以忘记的,他的一言一行几乎会成为学生的带头人,更甚者会影响其一生。
在我的记忆里,有一位高中地理老师,他总是挺着他那个日积月累堆起来的肚子,走进教室,然后说:“最近听说你们风水不好,需要治理。”然后开始收作业。
有一天上的是空气对流课,一进教室,什么都没说,就开始画图,那张图是我至今见过最完美的空气对流解释图,虽然已经记不得原理了,但是那张图的完美,完全不像一个地理老师,倒像是一个美术老师。
他画完,地下一片掌声,他呵呵一笑,说:“小意思。”
他的语气总是不紧不慢,笑呵呵的样子,现在想来还真有点弥勒佛的感觉。
毕业之后,我在医院陪我妈做手术,他来看病人,我几乎一眼就认出了那位老师。
还是那样,幽默,风趣,听见老婆说你开车慢点,然后他笑呵呵的说:“我以前出门经常撞树吗。”
当然他之所以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一边自夸自己的教学能力之优秀,一边夸赞自己的目光独特,早早在市中心就买了一块地,因为在他买的时候,这个城市还没有什么发展。
最后祝愿所有老师能降服神兽,做一个优秀的挑灯者。
(一)关于美的句子
1灯下看美人,越看越精神。(郭德纲)
2花店不开了,花继续开。(蔡仁伟)
3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汪曾祺)
4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林清玄)
5只有在你生命美丽的时候,世界才是美丽的。(顾城)
6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王国维)
7春光浓似酒,花故醉人,夜色澄如水,月来洗俗。(陈继儒)
8好文章应该如丽人出行,身佩琼琚,仪态万方而叮当有声。
9最美的事,莫过于接近神,并把他的光芒播于人间。(贝多芬)
10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王充《论衡》)
11你的长裙絮语,像一朵雪莲,抚慰着四月的安详。(帕斯捷尔纳克)
12天地间的一片春情,佳人的一点幽心,都化作梨花落入你手心。
(二)关于美的典例
1放慢脚步,才能领略美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色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这句话告诉我们:放慢脚步,才能领略真正的美。
2奥黛丽·赫本:飘落凡间的天使
奥斯卡影后奥黛丽·赫本不只容貌出众,还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她曾担任联合国的亲善大使,到非洲帮助那些赤贫的孩子。她为拯救非洲儿童投入了大量精力,直至临死前,依然牵挂着那些挨饿的孩子。善良使她更高贵,因此被称为“飘落凡间的天使”。
3平如海棠,人间值得
饶平如毕业于黄埔军校,上过战场。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毛美棠。两人一见钟情。动荡年代,饶平如被遣送农场劳动改造,与妻分离二十二载。回家团聚后,妻子毛美棠又身患重病渐渐失去记忆。妻子过世后,饶平如决定画下与妻子的过往点滴,于是就有了《平如美棠》。《平如美棠》所描画的故事,被网友誉为“最美爱情故事”。
4追求形式美而毁了好弓
古代有人曾拥有一把射得极准又远的好弓,但他因嫌其外观笨重,不够出色,于是请人在其上雕刻了一幅图。完工交付后,他甚为满意。可就在他试弓的时候,弓却断了。就这样一把好弓,却因为追求外在形式美而被毁了。
(三)关于美的观点
朱光潜:美需要保持一定距离才能欣赏到。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朱光潜先生还举了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因为例子里可能有敏感字,这里就不放了,大家可以去查一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