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是感伤诗吗

琵琶行是感伤诗吗,第1张

琵琶行是感伤诗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代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后,次年深秋时节在江边送别前来看望自己的好友,他们在江边邂逅了一位琵琶女,在听完琵琶女的弹奏和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之后,白居易联想到自己的人生际遇,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琵琶行》。

白居易,字乐天,唐代著名诗人,他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在写给好友元稹的《与元九书》中,对诗歌的创作有这样一段论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白居易认为诗是感情、语言、声韵、思想的统一体。而《琵琶行》是和他的《长恨歌》齐名的叙事兼抒情的长诗,是白居易“感伤”诗中的代表作。可以说,《琵琶行》是白居易实践自己诗歌理论主张的典范之作,也是一首经典永流传的作品。

经典拥有跨越时空的生命力,而《琵琶行》的经典性毋庸置疑。这是一首感伤诗,整首诗都饱含了诗人的泪水,倾诉着诗人对自己的失意和对琵琶女遭遇的痛苦心境,意境凄婉,读来让人动容,《琵琶行》是一篇将写景、叙事、抒情、音乐、文学等艺术成就融于一体的诗坛精品。

南戏的文辞,含有宋人的词和一些里巷歌谣。初期祇有「里巷歌谣」,被士大夫轻视,认为是「俚俗妄作」、「村坊小曲」。后来加入宋人的词,再兼收并蓄的吸收各种曲调的文辞,虽然在文学价值上,比不上元杂剧,但也有它比较通俗浅近的好处。(后来发展成为传奇,才显得典雅、华瞻、秾艳、工丽)。

在使用上,也有一个原则凡是「游园」、「赏景」一类的剧情,所唱的句子,文辞都和宋人的词相近。至于「里巷歌谣」,则在南戏的净角、丑角的口中,几乎到处可见。

南戏起源的地点为温州,后来发展到杭州一带,自然脱不了江浙的语音系统。元人周德清着「中原音韵」,对南戏同时有「平」、「上」、「去」、「入」四声大加攻击,以为「入」声最易混同,应以之归入「平」、「上」、「去」三声。并且对沈约所著的「四声韵谱」也加以否定。其实南方的「入」声,在北方都混入「平」、「上」、「去」三声,原本属于地域上语音的不同。南方人制韵,自无迁就北方人的必要而减去「入」声。当时既通行「四声」,南戏的唱念,也无可非难。而与元杂剧相比,由于地域的不同,语音的各异,在当时已具有特殊的风味了。

入声韵是以塞音收尾,塞音是b d g,我们现代普通话中没有,所以要参照古人的分类。阴声韵是开尾韵或元音,开尾韵就是无韵尾。至于古韵三十部,我觉得应该是按照古人的音韵分类去研究每一类的规律,我也看了好久,脑阔疼

1《国学宝典——杜甫》的原文及翻译

《国学宝典——杜甫》原文介绍:[又名:杜工部,诗圣] 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阳人,曾祖依艺为巩令,因居巩。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后献《三大礼赋》,明皇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安禄山陷京师,肃宗即位灵武,甫自贼中遁赴行在,拜左拾遗。以论救房琯,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关辅饥乱,寓居同州同谷县,身自负薪采梠,哺糒不给。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

严武镇成都,奏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武与甫世旧,待遇甚厚。

乃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枕江结庐,纵酒啸歌其中。武卒,甫无所依,乃之东蜀就高适。

既至而适卒。是岁,蜀帅相攻杀,蜀大扰。

甫携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亦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卒年五十九。元和中,归葬偃师首阳山,元稹志其墓。

天宝间,甫与李白齐名,时称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

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亦云:“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

元、白之论如此。盖其出处劳佚,喜乐悲愤,好贤恶恶,一见之于诗。

而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

旧集诗文共六十卷,今编诗十九卷。 翻译:杜甫,字子美,他的先祖是襄阳人,曾祖父依靠技艺担任巩县县令,居住在巩县。

杜甫在天宝年初考进士,落选。后来将《三大礼赋》进献唐明皇,唐明皇为之惊奇,传召其作文,任命他为京兆府兵曹参军。

安禄山攻陷京师后,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用上疏救房琯,官至华州司功参军。

关辅饥荒,杜甫住在同州同谷县,自己亲自背柴采野菜,但粮食仍供应不足。不久,下诏任命他为京兆府功曹,因为道路不便没有赴任。

严武镇守成都时,担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投奔严武。严武和杜甫是老朋友,给他的待遇优厚。

于是在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在江边盖一草庐,在里面喝酒唱歌。严武死后,杜甫没有人可以依托,于是到东蜀投奔高适。

这一年,四川军阀混战,动荡不安。

杜甫带家人到荆楚避乱,乘船下三峡,还没停船而江陵也战乱了。于是从湘江逆流而上,游衡山,住在耒阳。

死时五十九岁。元和中年,葬在偃师首阳山,元稹在他墓上写了一篇志。

天宝年间,杜甫和李白齐名,当时世称李杜。然而元稹说:“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

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也说:“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

元稹,白居易的观点是这样。大概他的出处明失,喜乐悲愤,好贤恶恶的情绪在诗中表现得很清楚,并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主旨。

读他的诗可以知道当时的社会,所以当时称其为“诗史”。旧的诗文共有六十卷,现在编有十九卷。

因并非逐字翻译,所以翻译时有些地方与原文有所差异PS“既至而适卒”未翻译。

2关于国学的诗,四句就可以

随着读书的增多,才知道自己所能背诵的那几首唐诗和宋词,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

于是,使疯狂地买起有关的书籍来。直到今天,仍不改对唐诗对宋词那一份痴迷和眷恋。

每当月照庭院或雨打纱窗,从床头柜上随手拿过一本,低声读将起来,感觉琅琅上口,满口清香。 想像那月照唐朝雨落宋朝,该是怎样的意境啊! 感谢诗歌。

感谢她们使那些古代大师们不朽的艺术和精神,千百年来得以源远流长。走进唐诗宋词,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

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古朴雄浑的子昂,清朗雄健的王之涣,闲静谈远的孟浩然,飘逸豪放的李白,沉郁顿抑的杜甫,清扬畅丽的白居易,奇诡璀璨的李贺,精巧艳丽的温庭筠,凄婉优柔的李煜,闲雅清婉的晏殊,豪放旷达的苏轼,雄放流畅的陆游……。

3有哪些国学经典的古诗

1、《悯农》

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2、《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3、《马诗》

唐代: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4、《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5、《曲江》

唐代: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译文:落下一片花瓣让人感到春色已减。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发愁?且看将尽的落花从眼前飞过,也不再厌烦过多的酒入口。

翡翠鸟在曲江上的楼堂上作巢,原来雄踞的石麒麟现今倒卧在地上。仔细推究事物盛衰变化的道理,那就是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让虚浮的荣誉束缚自身呢?上朝回来,天天去典当春天穿的衣服,换得的钱每天到江头买酒喝,直到喝醉了才肯回来。

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但见蝴蝶在花丛深处穿梭往来,蜻蜓在水面款款而飞,时不时点一下水。传话给春光,让我与春光一起逗留吧,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啊!

4杜甫的诗词有那些

乐府·今夕行

今夕何夕岁云徂,更长烛明不可孤。咸阳客舍一事无,

相与博塞为欢娱。冯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枭卢。

英雄有时亦如此,邂逅岂即非良图。

君莫笑刘毅从来布衣愿,家无儋石输百万。

五律·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五绝·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五律·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七古·古柏行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

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七绝·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七律·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

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七绝·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七律·和贾舍人早朝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龙蛇动,

宫殿风微燕雀高。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乐府·百忧集行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

一日上树能千回。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入门依旧四壁空,

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5杜甫一生写了多少诗词

杜甫著作

望岳

登楼

题张氏隐居

玉台观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无题

漫兴

梅雨

题玄武禅师屋壁

小至

携妓纳凉晚际遇雨

新秋

野望

白露

白丝行

赤霄行

冬狩行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莫相疑行

石笋行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醉歌行赠公安颜少府,请顾八题壁

醉时歌

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

负薪行

高都护骢马行

古柏行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晦日寻崔戢李封

寄韩谏议

美陂行

楠树为风雨所拔叹

清明二首

释闷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玄都坛歌寄元逸人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醉歌行

江南逢李龟年

绝句

夔州歌

三绝句

书堂饮既夜复邀李尚书下马月下赋绝句

戏为六绝句

赠花卿

哀江头

哀王孙

兵车行

春望

春夜喜雨

石壕吏

新婚别

登高

水槛遣心

国学宝典中杜甫的介绍

[又名:杜工部,诗圣] 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阳人,曾祖依艺为巩令,因居巩。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后献《三大礼赋》,明皇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安禄山陷京师,肃宗即位灵武,甫自贼中遁赴行在,拜左拾遗。以论救房琯,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乱,寓居同州同谷县,身自负薪采梠,哺糒不给。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严武镇成都,奏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武与甫世旧,待遇甚厚。乃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枕江结庐,纵酒啸歌其中。武卒,甫无所依,乃之东蜀就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蜀帅相攻杀,蜀大扰。甫携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亦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卒年五十九。元和中,归葬偃师首阳山,元稹志其墓。天宝间,甫与李白齐名,时称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亦云:“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元、白之论如此。盖其出处劳佚,喜乐悲愤,好贤恶恶,一见之于诗。而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旧集诗文共六十卷,今编诗十九卷。

  (3)呼应之美主要指同韵字的互相协律,包括选韵、叠韵、转韵、逗韵等形式。

 选韵所谓选韵,是指诗人用韵时对韵脚的选择下过一番功夫,读者在阅读时可欣赏他们的匠心。清代诗论家袁枚认为选韵应该选择一些响亮的韵脚,要避免暗哑晦僻,他说:“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凡其音涉哑滞者、晦僻者,便宜舍弃。葩,花也,但葩字不亮。芳,即香也,而芳不响。以此类推,不一而足。宋唐之分,亦从此起。李杜大家,不用僻,非不能用,不屑用也”(《随园诗话》)。袁枚的话,有一定的道理,字音的响亮,用宽韵,固然有种廊庑阔大、波澜壮阔之美,但用窄韵,押险韵,可因难见巧、愈险愈奇,未尝不是一种美,似乎还更能显出才华。韩愈就是一个“力去陈言”,用窄韵、押险韵的高手,我们只要读一读他的`《苦寒》、《郑群赠簟》、《陆浑山火》就可知其一斑,一代大家欧阳修对此就十分佩服,他说:“退之笔力,无施不可。余独爱其工于用韵也。盖其得宽韵,则波澜横溢;泛入旁韵,乍还乍离,出入回合,殆不可抱以常格,如‘此日足可惜’之类是也。得韵窄,则不复旁出,而因难见巧、愈险愈奇”(《六一诗话》)。由此可知,选韵并不在于宽窄,而在于“工于用韵”。清代诗论家吴可也认为:“和平常韵,要奇特押之,则不与众人同;如险韵,为要稳顺押之,方妙”(《藏海诗话》)。选韵不在平常和奇险,关键在于创新,不同凡响。

 叠韵即写诗叠用韵脚的问题。韵脚除了平常、奇险外,还有个疏和密的问题,何处用疏,何处用密,何处句句用韵,何处隔句用韵,这有个标准,就是为内容服务,由题旨和风格所决定。如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西征》,前面句句叠韵,但到了最后四句“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却隔句用韵。其原因就在于前面写出征和战斗,诗人以逐句用韵来夸张出征的声威和战斗气氛的紧张。后四句是想象战斗胜利后的功勋,意在渲染“紧张过去,神气舒驰”,以疏宕之气,配合颂扬战胜功成之情节。一句话,何处疏何处密,是由内容和题旨所决定的。苏轼的《腊日游孤山访慧勤惠思二僧》中叠用韵脚与诗意配合更加紧密: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蘧蘧。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诗的开头写孤山雪中景色,悠游之前从容不迫,因此叠韵中不用句句押韵的“促起式”,所以第一句的起句“雪“字不入韵,下面的“数”、“许”、“暖”、“合”等也都不入虞鱼韵。从第九、十句“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起,叠韵和隔句用韵交错进行,直至结束。前面似乎是随心所欲,后面又显示出整饬和规律,天地既很宽敞,让诗人随意挥洒;押韵又有规律,可看出诗人可以安排的匠心。清代大学者纪昀对这种忽叠韵、忽隔句韵的押韵方式就非常佩服,他说:“忽叠韵、忽隔句韵,音节之妙,动合天然”(《阅微草堂笔记》)。桐城派后期代表人物方东树也称之为“神妙”。

 转韵转韵是指在长篇的五古、七古中转换韵脚。韵脚转换中轻重快慢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全诗音韵的抑扬顿挫,自然也就会对诗人情感的表达和诗意的彰显起到一定的作用。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转韵13次,而且每每奇句用韵,平仄交替,起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国”用逗韵(入声),与下面句子所押的“得、识、侧、色”属同一韵部,皆为仄声韵,又为叠韵。“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王国维《人间词话》),而使诗歌情节显示出沉郁色彩。接着描述玄宗对杨妃的宠爱,在声韵上以平仄交替的方式开始换韵,落“逗韵”于“池、摇、暇、人、土”等韵脚,渲染杨贵妃的美丽和“姐妹弟兄皆列土”的恩宠,唐玄宗得贵妃后的纵欲。

 转韵并无一定的格式,清初格律派诗论家沈德潜说:“转韵初无定势,或二语一转,或四语一转,或连转几韵,或一韵叠下几语。大约前则舒徐,后则一滚而出,欲急其节拍以为乱也”(《说诗睟语》)。沈德潜所说的“前则舒徐”是指七古的前半段,可二语一转或四语一转不断换韵,后半段则一韵叠下产生节拍急促之感。至于五古,叶燮不太赞成转韵,他说:“五古,汉、魏无转韵者,至晋以后渐多,唐时五古长篇,大都转韵矣。惟杜甫五古,终集无转韵者。毕竟以不转韵者为得。韩愈亦然。如杜《北征》等篇,若一转韵,首尾便觉索然无味。且转韵便似另为一首,而气不属矣。”(《原诗》)。至于曲韵则是以一韵到底为美。王骥德在《曲律》中说:“用韵须一韵到底方妙;屡屡换韵,毕竟才短之故,不得以《琵琶》、《拜月》借口”。

 七古的转韵不能太疏,也不能太密。如果二句一转,过于急促,但如通篇一韵,也缺少波澜。何处转韵,何处不转,要视诗中的情节和氛围而定。一般来说,诗意转折时配之换韵,诗意一气贯注时则少换韵或不换韵。叶燮说:“七古转韵,多寡长短,须行所不得不行,转所不得不转,方是匠心经营处”(《原诗》),这可谓不定之中的定则。下面举杜甫七古《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为例,看看其转韵是如何与诗意氛围配合的:

 将军魏武之子孙(元韵起),于今为庶为清门(元)。

 英雄割据今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元)。

 学书初学卫夫人(逗韵),但恨无过王右军(转文韵)。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文)。

 开元之中常引见(逗韵),承恩数上南熏殿(转仄声霰韵)。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线,广韵与“霰”同)。

 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线,广韵与“霰”同)。

 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线,广韵与“霰”同)。

 先帝天马玉花骢(逗韵),画工如山貌不同(转平声东韵)。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东韵)。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澹经营中(东韵)。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东韵)。

 玉花却在御榻上(逗韵),榻上庭前屹相向(转仄声漾韵)。

 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漾韵)。

 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漾韵)。

 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宕,广韵与“漾”同)。

 将军画善盖有神(逗韵),必逢佳士亦写真(转平声真韵)。

 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真韵)。

 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真韵)。

 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真韵)。

 全诗转韵五次,平转为仄,仄转为平,亦有平转为平。叶燮在《原诗》中分析了转韵与诗意氛围之间的关系:“起手‘将军魏武之子孙’四句,如天半奇峰,拔地而起;他人于此下便欲接丹青等语用转韵矣。忽接‘学书’二句,又接‘老至’‘浮云’二句,却不转韵,诵之殊觉缓而无谓。然一起奇峰高插,使又连一峰,将如何撒手?故即跌下陂陀,沙砾石确,使人蹇裳委步,无可盘桓。故作画蛇添足,拖沓迤逦。是遥望中锋地步,接‘开元’‘引见’二句,方转入曹将军正面。他人于此下,又便写御马玉花骢矣,接‘凌烟’、‘下笔’二句,盖将军丹青是主,先以学书作宾;转韵画马是主,又先以画功臣作宾。章法经营,极奇而整。此下似宜急转韵入画马,又不转韵,接‘良相’、‘猛将’四句,宾中之宾,益觉无谓,不知其层次养局,故迂折其途,以渐升极高极峻处令人目前忽划然天开也。至此方入画马正面,一韵八句,连峰互映,万笏凌霄,是中峰绝顶处。转韵接‘玉花’、‘御榻’四句,峰势稍平。蛇鱣游衍出之。忽接‘弟子韩干’四句,他人于此必转韵,更将韩干作排场,仍不转韵,以韩干作找足语。然后转韵咏叹将军善画,包罗收拾,以感慨系之。篇终焉。章法如此,极森严,极整暇”。叶燮分析此诗诗意和转韵的关系是意转韵不转,这不同于常人,因而章法奇特为他人所不及。一般来说,随着诗意的转换韵脚也随之转换,称为“韵意双转”。韵意双转虽可以使韵意配合得妥帖,但段落过渡明显,人为痕迹显露。而《丹青引赠曹将军霸》韵意双转处很少,大都意转而韵不转,韵转而意不转,有意泯灭双转的痕迹。这样,意虽曲折,韵虽多转,但仍如一气呵成。由此看来,转韵成功之关键亦在于创新!

 逗韵逗韵是指换韵之前,预作韵脚呼应的一种技巧。这种技巧后来逐渐变成一项规则,即古诗转韵的首句,当以入韵为原则,与新转入的韵预先作前导式的准备,使新转入的韵像水到渠成一般承接下去。如上面例举的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从“承恩数上南熏殿”起要转韵,由前面的“文”韵转仄声“霰”韵,为了承接自然,在出句“开元之中常引见”中就预做准备,韵脚为“见”,这就叫逗韵。同样的,从“画工如山貌不同”起,由仄声“霰”韵转为平声“东”韵,其出句“先帝天马玉花骢”的韵脚就已转为“骢”,做好过渡准备。此诗的五次转韵皆在其出句逗韵,是极其严格的,也是逗韵中最为典型的一例。杜甫说他“老来渐于格律细”,确实如此!

比偶的词语解释是:比偶bǐ’ǒu。(1)对偶。

比偶的词语解释是:比偶bǐ’ǒu。(1)对偶。拼音是:bǐǒu。注音是:ㄅ一ˇㄡˇ。结构是:比(左右结构)偶(左右结构)。

比偶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网络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比偶◎比偶[解释]对偶两股两相比偶的文字

关于比偶的诗句

声韵比偶出孔思

关于比偶的成语

比比皆然偶变投隙邂逅不偶偶烛施明并威偶势比比划划偶语弃市遭时不偶土偶蒙金偶一为之

关于比偶的词语

木偶衣绣偶一为之偶变投隙邂逅不偶偶语弃市遭时不偶土偶蒙金并威偶势杖头木偶萍水偶逢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比偶的详细信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9508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1
下一篇2023-10-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