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汉使的苏武,北上匈奴与敌国进行交涉。不过,由于当时大汉的国力衰微,以至于,作为使者的苏武遭到羁押。匈奴威逼利诱,胁迫苏武归降。然而,苏武始终不肯就范,哪怕被流放到北海,可他仍以汉臣自居。在二十年的时间里,他靠食用野果、化雪解渴、羊毛取暖的法子,挨过了一个又一个严酷的冬天。苏武的人生,诠释了何为气节,何为操守。
时隔多年,匈奴人才想到北海还有个硬骨头老头。
当时,汉匈之间的关系已经没有先前那么紧张了,所以,苏武得以被释放,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家乡。当年,出使匈奴的他意得志满,雄姿英发。然而,如今的镜中人已变成了须发皆白,满脸褶皱的垂暮老者。对此,李白有诗云: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能让李白这位浪漫主义诗人写下如此萧索文字的,古往今来恐怕唯有苏武一人。
一些人认为:苏武当年在匈奴过得非但没有书上描写的那么凄惨,反倒十分安逸。因为,他在漠北地区邂逅了一位当地女子,还娶了这名女子当老婆。结婚以后,夫人还为他诞下了爱情的结晶,并取名为苏通国,也是借名字,表明自己想要回到汉朝的希冀。虽说,草原上景色荒凉,物资短缺,但一家三口每天厮守在一起,倒也其乐融融。
其实,我们在《汉书·李广苏建传》里就能读到苏武牧羊的真实情况。在苏武回到祖国之后,汉宣帝担心他老人家不习惯现在的生活,于是,便派人询问苏武:“您在匈奴生活了这么久,可留下子嗣?”对于这一点,苏武并没有隐瞒,而是和盘托出在匈奴成家的经历:“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不过,苏老爷子在回到故乡时,并没有把老婆孩子带回来。在苏武回到故乡时,在匈奴已官拜将军的降将李陵,还送了几十头牛羊当礼物,足见苏武在匈奴混得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差,起码能得到同胞李陵的照顾。这也难怪,苏武能在如此严苛的环境下支撑这么多年,在返回汉朝后还活到八十多岁高寿,这在当时是罕见的寿星佬了。
苏武回国后的真实的情况是:
他回到汉朝后,并没享受多久的晚年生活就被自己的儿子“牵连”了,儿子苏元参与党派政变,不仅没成功还把自己和苏武都牵扯了进去。汉昭帝相信,苏元能有此举是一人所为,他的父亲在匈奴19年也没改变自己的初心,所以,皇帝下令诛杀苏元一家,苏武只是锒铛入狱。
六年后,汉宣帝即位了,苏武被赦,他赶紧向汉宣帝表明自己的忠心,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在有生之年,看见自己的匈奴妻子和儿子苏通国,于是,汉宣帝便派人去匈奴接苏武的妻儿,不过接回来的只有苏武的儿子,他的匈奴妻子早在苏武回汉朝后不久,便因病不治身亡了。
苏武和匈奴女人生的“混血儿”,最终回到了汉朝,而且还成为了朝廷的官员,虽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不过生活过得也算滋润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在史料中苏武的戏份本来就不多,可偏偏语文课本里还语焉不详,将苏武在匈奴娶妻生子的细节全都遮掩过去了,就像从来没发生过这档子事一样。即便是班固先生所撰的《汉书》,也将这一重要信息省略了,仅留下寥寥数字。
我想,这就是中国人使用了成百上千年的“春秋笔法”了。苏武是道德楷模,所以,“为尊者讳”是理所应当的,在他的传记上删删改改无可厚非,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他老人家的光辉形象,揉不得半点沙子的纯粹人格,更利于政治家宣扬忠义思想。
且看苏武:本来是一个人生活在无比悲惨的恶劣环境中的,每天都在等着国家强大好让匈奴人将其放还,这一过程持续了将近二十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矢志不渝,这得是多么强大的心理素质,多么坚定的信仰。
可是,偏偏有人要说苏老爷子在匈奴那边混得不错,非但能得到叛徒李陵的帮助,还能娶妻生子享受天伦之乐,这不是在拆除后人为他搭建的伟大雕像吗?如果,苏武真的是这样,那么,他在匈奴的这十九年还有什么意义呢?
有意义也好,没意义也罢,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未经篡改和粉饰的历史。没人能穿越回去,给苏武老爷子上一堂课,告诉他不该娶亲生子,不该活得幸福。况且,就算苏武在匈奴过得不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牧羊背后的一生:匈奴地界一样娶妻生子,出自著名历史学家班固撰著的《汉书》,说的是西汉大臣苏武被派到匈奴当使者,但是多少又知道苏武牧羊背后的一生呢?
苏武牧羊背后的一生:匈奴地界一样娶妻生子
“苏武牧羊”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典故,中学语文课本里还收有一篇文章《苏武传》,出自著名历史学家班固撰著的《汉书》,说的是西汉大臣苏武被汉武帝派 到匈奴当使者,却被对方扣留,叫他投降却坚决拒绝,遂威逼利诱,软硬兼施,不断折磨,最后又流放到那遥远、偏僻而荒凉、严寒的北海(今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 湖)附近放牧羊群(呵呵,还都是公羊),长达19个春秋,过着非常艰难凄苦的生活,饮粗雪、食野果、睡羊怀,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寂寞孤独、含垢受辱,但 他仍矢志不移,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非同凡人的坚强意志、可贵节操,堪称民族英雄。直到须发花白、苍老衰弱的晚年,他才被匈奴放回来,而他手里始终 拿着的那根使节上所挂的旄牛尾装饰物都掉光了。后人李太白作诗赞曰:“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 窟冰,饥餐天上雪。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可是最近读到一份材料说,其实苏武当时的处境并没有写的这么凄惨,因为他在漠北当地邂逅并娶了一个匈奴年轻女子为妻,还生了一个儿子苏通国,与妻儿长相厮守,一家三口,其乐融融,那还是挺幸福的。《汉书·李广苏 建传》里有明确记载:苏武晚年,汉宣帝怜悯他,就问身边的人:“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苏武通过皇后父平恩侯告诉宣帝:“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 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苏武后来归汉时,并未携匈奴妻儿一同南行,但留诗一首,其中说:“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此外据说李陵还送给 他牛羊数十头。)
这就难怪苏武在那边陲蛮荒之地能坚持那么多年,晚年回归大汉后还活到了80余岁,这在那个年代算是罕见的高寿了,再说他的一生还一直是风雨如晦、坎 坷不平。我想,支撑他的内心精神的,除了爱国情操、斗争意志、民族气节、英雄气概以外,这种家庭的温暖,夫妻人伦、娇儿绕膝,应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 分,否则兴许他就难以坚持下去,早崩溃了。
像这样一段确凿的历史事实,为什么咱们的中学语文课本里竟一字不提,若无其事;班固的《汉 书》里也只是一笔带过,轻描淡写?这大概就是中国人修史的所谓“春秋笔法”了吧,为尊者讳,适当的删减处理,以维护传主的光辉英雄形象,也有利于政治宣 传。试想,苏武原本说是一个人苦苦地守候在异国他乡,日夜期盼着匈奴单于放他回去、大汉天子派人来接他,长达19载,经受了人间罕有的艰难凄苦,矢志不 移,绝不屈服,这是多么伟大、多么感人的事迹啊!可你现在竟说他还娶妻生子了,生活倒颇幸福美满,这不是很有损他的光辉形象吗?甚至可能比那个早已向敌人 屈膝投降、在匈奴朝廷为官的李陵将军,还要 、不如。
而事实就是事实,不管是墨写的还是血写的,它是无法更改、扼杀不了的。再说苏武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人,他为什么就不能娶妻生子、另组家庭呢?这与他不向匈奴投降、牧羊矢志盼归,又有什么矛盾呢?
《汉书·苏武传》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身为汉使的苏武,北上匈奴与敌国进行交涉。不过,由于当时大汉的国力衰微,以至于,作为使者的苏武遭到羁押。匈奴威逼利诱,胁迫苏武归降。然而,苏武始终不肯就范,哪怕被流放到北海,可他仍以汉臣自居。在二十年的时间里,他靠食用野果、化雪解渴、羊毛取暖的法子,挨过了一个又一个严酷的冬天。苏武的人生,诠释了何为气节,何为操守。
时隔多年,匈奴人才想到北海还有个硬骨头老头。
当时,汉匈之间的关系已经没有先前那么紧张了,所以,苏武得以被释放,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家乡。当年,出使匈奴的他意得志满,雄姿英发。然而,如今的镜中人已变成了须发皆白,满脸褶皱的垂暮老者。对此,李白有诗云: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能让李白这位浪漫主义诗人写下如此萧索文字的,古往今来恐怕唯有苏武一人。
一些人认为:苏武当年在匈奴过得非但没有书上描写的那么凄惨,反倒十分安逸。因为,他在漠北地区邂逅了一位当地女子,还娶了这名女子当老婆。结婚以后,夫人还为他诞下了爱情的结晶,并取名为苏通国,也是借名字,表明自己想要回到汉朝的希冀。虽说,草原上景色荒凉,物资短缺,但一家三口每天厮守在一起,倒也其乐融融。
其实,我们在《汉书·李广苏建传》里就能读到苏武牧羊的真实情况。在苏武回到祖国之后,汉宣帝担心他老人家不习惯现在的生活,于是,便派人询问苏武:“您在匈奴生活了这么久,可留下子嗣?”对于这一点,苏武并没有隐瞒,而是和盘托出在匈奴成家的经历:“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不过,苏老爷子在回到故乡时,并没有把老婆孩子带回来。在苏武回到故乡时,在匈奴已官拜将军的降将李陵,还送了几十头牛羊当礼物,足见苏武在匈奴混得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差,起码能得到同胞李陵的照顾。这也难怪,苏武能在如此严苛的环境下支撑这么多年,在返回汉朝后还活到八十多岁高寿,这在当时是罕见的寿星佬了。
苏武回国后的真实的情况是:
他回到汉朝后,并没享受多久的晚年生活就被自己的儿子“牵连”了,儿子苏元参与党派政变,不仅没成功还把自己和苏武都牵扯了进去。汉昭帝相信,苏元能有此举是一人所为,他的父亲在匈奴19年也没改变自己的初心,所以,皇帝下令诛杀苏元一家,苏武只是锒铛入狱。
六年后,汉宣帝即位了,苏武被赦,他赶紧向汉宣帝表明自己的忠心,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在有生之年,看见自己的匈奴妻子和儿子苏通国,于是,汉宣帝便派人去匈奴接苏武的妻儿,不过接回来的只有苏武的儿子,他的匈奴妻子早在苏武回汉朝后不久,便因病不治身亡了。
苏武和匈奴女人生的“混血儿”,最终回到了汉朝,而且还成为了朝廷的官员,虽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不过生活过得也算滋润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在史料中苏武的戏份本来就不多,可偏偏语文课本里还语焉不详,将苏武在匈奴娶妻生子的细节全都遮掩过去了,就像从来没发生过这档子事一样。即便是班固先生所撰的《汉书》,也将这一重要信息省略了,仅留下寥寥数字。
我想,这就是中国人使用了成百上千年的“春秋笔法”了。苏武是道德楷模,所以,“为尊者讳”是理所应当的,在他的传记上删删改改无可厚非,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他老人家的光辉形象,揉不得半点沙子的纯粹人格,更利于政治家宣扬忠义思想。
且看苏武:本来是一个人生活在无比悲惨的恶劣环境中的,每天都在等着国家强大好让匈奴人将其放还,这一过程持续了将近二十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矢志不渝,这得是多么强大的心理素质,多么坚定的信仰。
可是,偏偏有人要说苏老爷子在匈奴那边混得不错,非但能得到叛徒李陵的帮助,还能娶妻生子享受天伦之乐,这不是在拆除后人为他搭建的伟大雕像吗?如果,苏武真的是这样,那么,他在匈奴的这十九年还有什么意义呢?
有意义也好,没意义也罢,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未经篡改和粉饰的历史。没人能穿越回去,给苏武老爷子上一堂课,告诉他不该娶亲生子,不该活得幸福。况且,就算苏武在匈奴过得不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他二十年来没向匈奴人卑躬屈膝,始终以汉人自居,这份气节本身就是值得赞扬的。至于他在匈奴生活得幸福与否,并不重要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