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武汉华夏灵韵古琴馆(常青花园店)
常青花园5小区16栋202室(地铁2号线金银潭终点
2、武汉华夏灵韵古琴馆(北湖西路店)北湖西路6号(凤凰城三摩地瑜伽馆)1栋3单元302室
3、 武汉华夏灵韵古琴馆(珞瑜东路店)洪山区珞瑜东路东湖广场柏景阁1-1128
近日,有一位印度瑜伽老师到访,很难得。昨天晚上有一场印度老师带的瑜伽体验课,老师远道而来,于是下班后赶去见见老师。邂逅了一场美好的体验!
参加“生活的艺术”课程至今6年了,6年里享受在其中,并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找到了最大的快乐。3年多前,有幸成为老师,成为瑜伽的传播者!
朋友戏称,你的生活,除了工作,就是生活的艺术。哈哈,真的,我的先生,妈妈,表姐表妹,阿姨,其他朋友都在我的影响下,加入了这个队伍。
瑜伽是什么瑜伽是大众一直所认为的体式吗?是拉伸和美体的吗?这样理解瑜伽太过狭隘了。
试想一下:
如果你一直在练习瑜伽
除了身体层面的体式
你是否真正向内观照过自己?
你是否真的会呼吸?
你是否觉察过呼吸,情绪,心智之间是如何彼此影响着的?
您生活的品质由谁来掌控?
瑜伽指的是统合。你知道yoke这个字( 本意是统合 )是来自yoga瑜珈这个字吗?瑜珈将我们的心、心智、身体、和灵魂统合,它也将我们周围的人统合起来。瑜伽帮助我们内在和谐,也有助于平衡我们内在和外在世界,和谐共处。
瑜伽,除了我们熟知的 哈塔瑜珈(Hath) (即体位瑜伽) 外,还有很多种: 知识(Gyaan)瑜珈 ,教授你很多生命的真理。 奉爱瑜珈(Bhakti ) 是指没有他者 ,每件事、每个人都是我的一部份,对所有都带着崇敬和深爱就是奉爱瑜珈(Bhakti )。 行动瑜珈(Karma Yoga ) 带着热忱、全心全意去做任何一件事,我们在生活中扮演许多角色,但是,我们在每个角色扮演上可有带着热忱、责任感、关心和关怀?这就是行动瑜珈。
瑜伽其实有着很丰富的内容,值得你去探索生活中、瑜伽垫之外的瑜伽深度!
这几年来,瑜伽与我而言,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改变我生命的轨迹的重要转折点,我不仅收获了健康,也体会了快乐,感恩和爱,开始探索生命的真谛,活在当下,爱自己,并学习爱他人,并学会了无条件的奉献。
今天,在我们瑜伽圈里有一条消息流传开了:
亲们,大家发现了吗?国家也开始倡导瑜伽健身了。 瑜伽在今天已经成为全民健身的一种方式啦,如果你还没开始,就请快来加入这个队伍吧!相信你收获的,一定比你想象的多得多!
引子
又到人间四月天——我的“琴生”,就是以这样的芳菲四月为起点的。
人生百年,不过36000个日夜而已。在我遇到古琴之前,从没有想过在这36000次周流往复的“人生”之外,还会拥有别的什么“生”。直到邂逅了古琴,我才逐渐体会到,人生之外,别有“琴生”——一种令“人生”更充盈、自在的存在。
佛说,诸行无常,诸漏皆苦。但为何这充满诸多“苦”的人生,依然为人们所渴望与眷恋?也许,正是因为人生之不可知。不可知,是生命最大的魅惑,是可以承载最多期待、梦想、体验、价值与意义的存在,也是可以带来巨大神秘感与幸福感之所在。比如,当我在人生之旅走过三分之一的时候,遇到了古琴。30岁,已失去了幼年狂热的好奇与 ,对于人生,更多的是“习惯”和“麻木”。而古琴的出现,却令我如沐春风,如饮甘澧,古朴静雅的琴音仿佛可以涤清所有的感官,在一瞬间直指内心。我又恢复了“好奇”的本性,萌动起探寻的念头。
邂逅古琴的同时,我遇见了一位良师——如山师父。如山是一位韩国出家人,从小在寺庙中长大,30岁赴中国台湾辅仁大学求学,并接触到古琴。后来,他因古琴,又来到中国大陆,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遍访古琴诸派名家,潜心古琴艺术廿载。跟随具有这般“传奇”经历的老师学琴,更增添了我对古琴和琴人的好奇,我的“琴生”亦由此展开。
古琴,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仅在形制上即饱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见其拥有超越一般乐器的内涵,被称为“道器”。无论儒家、道家还是佛家,皆有独具特色的琴道,又莫不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之道。
古琴,因其音顺乎自然,耐人寻味,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而居于“琴棋书画”四雅之首,并有“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美誉。抚琴人,那些文人雅士,乃是中国文化的实践者与传播者,古琴作为他们手中个体化的“弦歌”之器,是其表达精神情志的载体。因而,琴乐也被称作“文人音乐”,是中国文人理想的道德、情操、志趣和感情的深厚寄托。
泠泠七弦上,何止这些宏大叙事?在我微小的琴生中,便不知领略和受用了多少来自这件星月宝器的奇妙美好:
古琴,似有倒转时光的魔力,让我时时得识数千年的风光霁月、吟啸歌哭;
古琴,有腾挪乾坤的本领,令我自由驰骋,赏春花秋月,临山河湖海;
因琴,我结识了众多良师益友;
也因琴,我重拾初心,一路且行且得。
“花未全开月未圆”,我想藉此殊胜境界,期待及祝福今后的琴生。
琴心有寄——写下我和琴的故事,与知音同享。
初见
见过古琴。
很早以前就在电视里、书本中见过古琴。在我的印象中,古琴就像黑白资料照片,没有生命,不带情感,与二胡、提琴一样,无非是一种乐器而已。
真正与古琴“相遇”,在舅妈家。
舅妈是位学养丰厚、多才多艺的知识女性,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专攻东方美术史。现在是北京某大学的美术系教授、历史考古专业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美术史、艺术鉴赏与中国戏曲的理论研究及实践。
早在1980年,舅妈便加入了北京昆曲研习社,当时的社长正是著名作家、诗人、红学家俞平伯先生。舅妈师从周铨庵、马祥麟、王传蕖等一批老先生,研习昆曲多年,此后,她被同道推为研习社社长。闲暇时,舅妈也会“票”一回《牡丹亭》里的杜丽娘,那扮相、身段与唱腔,极为地道,看她在台上演出我常常有些恍惚,不知这“良辰美景”中的杜丽娘,与陶醉在“赏心乐事”中的舅妈,究竟哪个才是真的。
舅妈一直在研习古琴。第一次见她在书房练琴的情景至今难忘。她焚了香、净了手,萧萧肃肃,端坐案前,随着右手指轻轻一拨,琴声响起,温润醇厚,爽朗清举,古老,又飘渺,仿佛惊鸿一瞥。一曲罢了,她已起身,而我却仍陷于凝思遐想之中。
我缠着舅妈,要向她学习古琴。舅妈说,要学,就跟高人学。
我不知道她说的“高人”会是什么样子,一心盼望与他早日相见。
戊子年冬日一个午后,我随舅妈驱车驶出嘈杂的城区,前往京郊温泉镇一所老式居民楼,那里,是北京大学京昆古琴研究所(简称国艺苑)古琴班的活动场所。
普通的三室两厅,其中一间布置成茶室,三五人正围坐一处,品茶谈天。舅妈向其中一位中年男子致意,转而轻声告诉我:这就是教我们古琴的如山师父,国艺苑首席琴师。
哦,这便是舅妈说的“高人”了。我悄悄瞥了如山师父一眼,他约摸五十开外,身着一件粗布褂子,神情安然而温和。还没容我问候,师父便朝我们颔首示意。
学员们陆续到齐了,开始上课。
隔壁是一间不到二十平米的教室,室内七张琴台、七张古琴,最前面的,自然是师父的,舅妈等六个学员加上师父,七人各自落座,我这个闲人也找了把椅子,坐在了角落里。
这天学的琴曲,是《高山》。师父先不教琴,先讲“高山流水”之典。这典故我是约略知道的,然而此时听师父的娓娓道来,却全然是另有一种滋味——
“《列子·汤问》上说,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春秋时的楚国人,伯牙善弹琴,子期会欣赏。一次偶遇,伯牙为子期弹琴,当他弹到描写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听了大赞:‘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转而弹描写流水的曲调,子期又赞道:‘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不禁连声叹道:‘知音也,知音也!’二人遂结为兄弟,并相约来年再聚。‘知音’的典故,即由此而来。”
高山流水遇知音,是琴史上最著名的一则以琴交友、以琴会心的典故。可也真是缘分,我刚刚接近古琴,听到的便是这旷世名曲。
如山师父弹奏《高山》,听者如痴如醉。
高山者,博大、雄浑、刚健、深沉……我凝神侧耳,试图从师父指下流动的琴声中,听出“峨峨兮若泰山”的神韵,然而那座“高山”真的是恍兮惚兮,隐隐然若在眼前,又云遮雾渺,难以捕捉……
窗外雪后初晴,莹白世界更显玲珑剔透,阳光随着琴音暖暖地流淌至心底,仿佛能将岁月的皱褶一点一点熨平。我忽然想起有一首古琴曲名曰《白雪》,极想请求师父弹奏,却不敢开口。
《白雪》《阳春》,曲高和寡,自古令人敬而远之。我却偏偏期望欣赏这样古奥的琴曲。想学古琴的念头,也正是因为这种“偏偏”而起。
舅妈说,国艺苑是北大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先生于2003年发起创立的民间艺术机构。十余年来,坚持不懈地开展对“昆曲”、“古琴”这两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抢救、保护、继承和研究工作,定期举行研讨和传习活动。
离开了国艺苑,那浑厚温润的琴声依然在耳旁回响。
舅妈对我说:“你知道吗,如山师父是来自韩国的出家人,毕业于北大哲学系的博士。”
韩国。
出家人。
北大哲学博士。
我对这位即将成为我古琴老师的如山师父充满了好奇!
阳春
“柳丝袅袅风缲出,草缕茸茸雨剪齐”。
国艺苑又一期新班开课了,我作为初级班的学员,正式跟随如山师父学琴。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如山师父引用了苏轼这首充满哲理的《琴诗》作为开场白,向我们诠释琴乐的奥妙,我们的琴学之旅就在哲思与诗意的氛围中开启了。
师父用手指拨动琴弦,古琴发出清和雅畅的声响,令人灵台一片清明。他继续说,当一个琴音落入耳际时,需要太多因缘和合——古琴的创始,可溯至上古伏羲、神农、唐尧、黄帝的时代。圣人们制琴的依据和灵感,来源于宇宙自然及人类自身。琴本五弦,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周文王时,又增文、武二弦,成为七弦琴。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征一年三百六旬六日;琴上的配件,岳山、呈露、龙池、凤沼、雁足等均与天地万物相关;琴一些部位,还依人身而命名,如琴额、颈、肩、腰等。难怪东汉著名的哲学家、琴师桓谭在他的《新论》中如此评价古琴:“神农氏继庖牺而王天下,上观法乎天,下取发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和。”
听着师父的讲述,静静地凝视着面前的古琴,且不谈与琴相关的遥远的历史渊源,仅留痕琴上的那些时间、那些空间和那些人,际会在一处,便需多少因缘?而我能这样偶然地走进古琴,又何尝不是一种因缘?
加之师父的心与手,加之他几十年习琴的经历——我唯有敬畏与感慨:敬畏冥冥之命运,感慨邈邈之琴音。
师父讲:“古琴不仅是中国历史最悠远的古乐器之一,更是一件‘载道之器’,它好似一艘文明之舟,承载着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古琴最初是祭祀典礼的器具,继而逐渐脱离朝廷庙堂,成为历代文人手中个体化的‘弦歌’工具,韵味独特的琴乐因此被称为文人音乐。因其与文人雅士的精神气质息息相通,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理想人格的道德、情操、志趣和情感,故早就被当作品藻士人品德修养的一个标准。在古代社会,抚琴,是文人士大夫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们陶铸洗涤精神世界的途径。时至今日,科技迅猛发展,人类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处处被金钱物欲所裹挟,如果我们能够在古琴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中获得片刻的宁静与休憩,那将是怎样的幸运和享受!”
师父还讲:“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曾在他的《三琴记》中写道‘余自少不喜郑卫,独爱琴声,尤爱《小流水曲》。平生患难,南北奔驰,琴曲率皆废忘,独《流水》一曲梦寝不忘,今老矣,犹时时能作之。其他不过数小调弄,足以自娱。琴曲不必多学,要于自适……’可见,习琴不必贪多,哪怕最终只精于一二首自己中意的琴曲,也会给人生带来无限乐趣。”
这就是如山师父为我们上的第一堂琴课。此后,古琴将向我们揭开人生种种、世间万象;也将带我们穿越时空,与几千年的文明一一晤面。
记得诗人顾城曾经写道:“草在结他的籽,风在摇他的叶,我们站着什么都不说,就十分地美好。”我却未曾想到,与琴在一起的时光,正如诗中的光景那般妥帖、自然与美好。我更没有想到,古琴将会开启我的另一种人生,抑或可以被我称之为“琴生”。就如同上天为我的世界额外增添了一道风景,纵使左手鲜花、右手年华,也远不及双手可以在琴弦上舞蹈。
太和
《湘江怨》是一片忧伤的羽毛,从娥皇女英的年代漂泊而来,又随风而逝。湘灵渺渺,烟雨惆怅,如今,除了去屈原的《九歌》中寻觅她们的踪影,也只能凭借《琴书大全》中“二妃思舜”的歌词依稀体会曲意:“落花落叶乱纷纷,终日思君不见君。肠断断肠肠欲断,泪痕痕上更添痕……”
“泛音要如蜻蜓点水。”师父演示。音符游走在琴弦间,化为湘江里的一叶扁舟,跌宕、缱绻……
对于初学者,指法、音准已难把握,忧伤的情绪更是无从控制和表达。
“静默而节制地表达你的情绪,听者自会得意忘言。”师父阐释。
得意而忘言。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空间与时间,便是余地。思索与想象的余地。
余地即含蓄。
含蓄之为大美。
恰如司空图在《诗品》“含蓄”一格中所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堪己,若不心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师父介绍,在古琴界,有一部明末琴家徐上瀛所著的《溪山琴况》,该书在总结前人琴论的基础上,仿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提出“二十四琴况”,即所谓古琴表演艺术的二十四个审美范畴。“二十四况”是:
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
尤为可贵之处在于,《溪山琴况》以古琴演奏技艺手段为基础,而技艺上的分析又是以其琴乐审美思想为指导,这便为后人研习琴艺提供了丰富的琴乐审美思想及表演艺术理论。
徐上瀛在“二十四况”中,首先强调的是“和”,即卷首所云:“其所首重者,和也”。随后,他从古琴演奏中的“弦、指、音、意”的相互关系去谈“和”的审美意义。其他各“况”所谈,也都与此相关。
后来,读楼宇烈先生的《中国的品格》,先生对“和”也有精辟的阐释。“和”跟“中”一样,其意为恰如其分。孔子强调“和为贵”,把“和”视为治理国家和做人处事的价值判断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的“和同”思想,也是既承认差异,又要求和合,共生共荣,使世界和万物达到和谐的状态。而道家亦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之论,老子则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因素,阴阳相互矛盾、相互依靠构成了“和”。
回到《湘江怨》,忧伤也罢,含蓄也好,皆须建立在“和”之上,按音、泛音,吟猱绰注,轻重缓急,无不如此。正所谓:
“神闲气静,蔼然醉心,太和鼓畅,心手自知,未可一二而为言也。太音希声,古道难复,不以性情中和相遇,而以为是技也,斯愈久而愈失其传矣。”
若拙
又到繁花似锦的季节,海棠扶风卷雪、蓊蓊郁郁,玉兰亭亭袅袅、风神超举。
似莺时节,繁华如许,总令人想起柳永、周邦彦笔下的钱塘,珠玑罗绮,箫鼓烟霞,好景堪夸。
这节课,师父说要教我们耕田与捕鱼。
久居都市,听说“耕田与捕鱼”,课堂上立刻沸腾了,大家都跃跃欲试。
师父坐到琴桌旁,面带笑容,片刻,随着他手指的拨弄,古朴苍老的琴音响起,仿佛田园牧歌。
锄头一镐一镐 泥土里,汗水顺着黑亮的脊背滚落下来,日头的炙烤,泥土的芬芳,空气中飘荡着质朴而蓬勃的气息。
泛舟湖上,渔网倏然间撒落在水中,静候,静候,看鱼雁在水云间翱翔,杳杳谁知,包含造化……
一曲《耕莘钓渭》,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尽情领略到春耕的繁荣图景。最难忘是那徽外的停顿,隽永深长,待田埂边小舟上的最后一缕烟丝由深红转至死灰,如老僧入定,继而,又徐徐复苏,勃发,升腾,周而复始,经久不息。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吟唱着古老的歌谣,是伊尹在有莘耕种时的恬淡,又似乎吕尚在渭水垂钓时的从容。
此曲是由川派胥桐华道人传至梅曰强先生,由梅老传至如山师父,如今师父又口传心授我辈,因为琴人的钟爱与呵护,古老的琴曲就像武林秘籍,世代相传,不曾泯灭。
“不要把耕田捕鱼当成稀奇事儿,不要刻意为表达而表达,那样,琴曲本来的面貌会消失殆尽。”师父告诉我们:“耕田、捕鱼、吃饭、睡眠,都是生活的惯常状态,在这首琴曲中,如果出现夸张的情绪波折,就无法体现地道的劳作,而是炫技了。”
宁拙毋巧,你可以办到,却又不甘心?于是,往往得不偿失。孰不知,古朴、天真、自然而然乃世间大美,如高山上飘过的流云,空谷中绽放的幽兰,从不炫耀张狂,却本性俱足,微妙广大,充满了宇宙自然的神奇力量。
大巧若拙,是一种精神境界、人生智慧,也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倡导的至高境界。孙过庭曰“人书俱老”,东坡居士有“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刘熙载说“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董其昌言“书须熟后生”,傅山则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清代琴家陈幼慈在他的《琴论》中强调了“弹琴切忌时派”:夫时派无非以指法纤巧轻捷取音,顺指弹过,不辨宫商定位,以熟为胜。此而弹琴,奚殊筝琵错杂,甚至靡靡盈耳,大失琴道之雅,听者始而不辨,转谓指法纯熟,于是讹以传伪,不识琴瑟元音,以沉重坚实为体,以吟猱宛转、含蓄停顿为用,徒使速速弹毕,以为纯熟,则于古乐太音希声之旨何有?不求其理甚矣!由此,古琴之“古”与大巧若拙之“拙”,在精神实质上有天然的呼应契合。
有莘田畔的耕种,渭水河边的垂钓,暮春古拙的老调太容易被帝都的繁华浩大淹没和裹藏,有何关系呢?我们总可以从那些辛勤的背影与闲适的心境中寻找到它……
这个肯定不是的,瑜伽与性欲无关与强身健体美容养颜有关。
瑜伽首先来自于印度,印度人最注重的是人梵合一,平心静气。在每次去瑜伽课上课时老师首先会让大家做的第一个动作便是平心静气,双腿交叉而坐双手平整的放在膝盖上,缓慢的闭上双眼,均匀的调整呼吸,有规律有节奏的感受耳朵带来的静谧声音;这个是瑜伽课程中的首要动作,也是为接下来的瑜伽做好铺垫的。
曾经在报名参加瑜伽课时,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你现在参加瑜伽课程,往后你的年龄基本停留在你参加课程的那一年。虽然略带夸长嫌疑,但是因为瑜伽分为不同类型的,比如说高温瑜伽、哈他瑜伽、蕙兰瑜伽、空中瑜伽、普拉提、流瑜伽和阴瑜伽等等不同种类的瑜伽,从而锻炼人不同的地方,加深人的美容以及形体柔和度;其中高温瑜伽是需要每位瑜伽学习者在一定的程度上以后才可以开始的,因为它练习的地方是在温度达到30度以上45度一下的室内,能加快人体出汗的速度,从而刺激神经达到有效的出汗排毒的作用,能明显的排除人体通过汗腺排除的不必要垃圾;而哈他瑜伽是在常温条件下做的一些列冥想、调整呼吸节奏的瑜伽动作,能够让长时间工作中带来的烦躁感得以平息,最主要的普拉提应该就是通过运动来达到锻炼的效果,能快速的让肥胖者出汗从而有减肥的作用。
瑜伽是在所有健身中普遍适合女性的一种运动方式,练习需要持久性,长时间的练习下不仅仅能保证女性身体健康从而减**科病带来的危害,还能通过练习瑜伽达到排毒的效果,从而美容养颜,让肌肤保持在水嫩饱满有弹性的状态下,所以瑜伽与性欲无关。
资深瑜伽导师,Ojasyoga创办人兼教学总监。1992年,Gilbert Ng邂逅了瑜伽并跟随印度资深的瑜伽修行者习练,吸取了宝贵的经验。在瑜伽博大精深的学海里有着极强艺术天份的Gilbert Ng 经过十七年体式和冥想的体验·也在精心刻苦的研修下自创了具有艺术性与特殊风格的流瑜伽体位法,同时也逐渐发展出自己的教学风格,瑜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他更好的以风趣,生动,温和流畅的课程让学生享受在瑜伽体式的练习过程中。对于Gilbert Ng来说能量是在身体,思维,呼吸间的自由流动才是瑜伽习练的根本所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