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给曾国藩送的挽联的下面后半句话是什么意思?

左宗棠给曾国藩送的挽联的下面后半句话是什么意思?,第1张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这是左宗棠对曾国藩和他们两个关系由衷而做的评价。此后他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从前我与曾国藩彼此之间的争论,可以说是除去世事的变化,一点也没有待人处事寓于心机的意思,在这感情悲伤没有闲暇的时候,还有理由与他负气吗?‘知人之明,谋国之忠’两句话也久见于我写给朝廷的奏章中,并非我从前对他诋毁今天对他赞誉,孩儿你应该知道我的心思。我与曾国藩所争的是有关军国大计方面不同的意见,而不是争权竞势所能比的。对那些心术不正、妄加评论之词,何不一笑置之呢?”左宗棠的挽联使我们重新看到了其自身人格的完满,同时又衬托出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情操决非等闲之辈

道光二十二年,曾国藩的朋友陈渊娶了一个新妾,名叫桃花。曾国藩心中充满了嫉妒,于是他来见闫芳。到了朋友家,曾国藩先讲了一些知识,然后夸朋友有钱。那就更不用说了,曾国藩还要见闫芳,他的朋友们都那么不情愿,但他又不忍曾国藩的强词夺理,就把他的嫔妃都叫了出来。曾国藩夸了他的漂亮,还说了一些挑衅的话,很尴尬。回国后,曾国藩在日记年写道:“不雅,不敬。”后来,曾国藩跟别的朋友聊起调情的事,于是就跟陈闹翻了。他还在日记中写道:“真是禽兽。”

本文节选:快乐老人报T4版,2015年5月14日。作者:唐,原题:曾国藩戒色:日记中骂自己“禽兽”。

曾国藩曾公开说过,人分两种:三三五四圣贤和禽兽。做一个圣人,他一直在修炼自己。其中,最难的是戒色。

到了三十多岁,曾国藩在这方面开始隐忍。偶尔和朋友聊天,夸老婆长得好看,也会让他事后有罪恶感。

当时曾国藩的妻子身体不好,经常生病。有一次参加进士同学的集体参观,因为参观的房子里嫔妃如云,让曾国藩心里“偷笑”,东张西望,颇不讨人喜欢。回家后,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真的不是人,我好惭愧”

道光二十二年,曾国藩的朋友陈渊娶了一个新妾,名叫桃花。曾国藩心中充满了嫉妒,于是他来见闫芳。到了朋友家,曾国藩先讲了一些知识,然后夸朋友有钱。那就更不用说了,曾国藩还要见闫芳,他的朋友们都那么不情愿,但他又不忍曾国藩的强词夺理,就把他的嫔妃都叫了出来。曾国藩夸了他的漂亮,还说了一些挑衅的话,很尴尬。回国后,曾国藩在日记年写道:“不雅,不敬。”后来,曾国藩和其他朋友聊起调情的事,于是和陈闹翻了。他还在日记中写道:“真是禽兽。”

曾国藩曾公开说过,人分两种:三三五四圣贤和禽兽。做一个圣人,他一直在修炼自己。其中,最难的是戒色。

到了三十多岁,曾国藩在这方面开始隐忍。偶尔和朋友聊天,夸老婆长得好看,也会让他事后有罪恶感。

这时候,曾国藩他的妻子身体不好,经常生病。有一次参加进士同学会的集体参观,因为参观的房子里嫔妃如云,让曾国藩的心微笑东张西望,这很不吸引人。回家后,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我真的不是人,我我很惭愧;

道光二十二年曾国藩在位时她的朋友,陈远,娶了一个新的妾,叫她桃花。曾国藩他的心中充满了嫉妒,所以他来看闫芳。

到达朋友家,曾国藩先讲了一些知识,然后夸他朋友有钱。那更不用说,曾国藩不得不去见闫芳,他的朋友们都很不情愿,但他不能t熊曾国藩夏侯_言辞激烈,于是他叫出了自己的嫔妃。曾国藩夸了他的漂亮,还说了一些挑衅的话,很尴尬。

回国后,曾国藩在日记年写道:不雅又不尊重。后来,曾国藩跟别的朋友聊起调情的事,于是就跟陈闹翻了。他还在日记中写道:真是一头野兽。

清咸丰年间,曾国藩和胡林翼在平洪杨之战中,两人精诚合作、推诚相见是世人所公知的事情。特别在曾国藩任两江总督之前,他没有地盘,领着一支客军寄人篱下,苦苦支撑,任湖北巡抚的胡林翼以大局为重,为湘军筹粮筹款,并疏通高层关系。

胡林翼早逝后,曾国藩有如失手足之痛。他在给胡林翼的挚友、姻亲左宗棠信中如此说:“胡宫保于(咸丰十一年即1861年)八月廿八日亥时去世,悼痛不已。赤心以忧国家,小心以事友生,苦心以护诸将,天下宁复有斯人者哉?”

曾国藩生于1811年。长胡林翼一岁。曾国藩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而两年前即道光十六年,胡林翼即中进士,入翰林院。按科场规矩,胡算得上曾的前辈。胡是益阳县人,曾是湘乡县人,皆属于长沙府。两人在翰林院亦有过时间上不短的交集。但是,他们早年在北京为官时,这两位同乡似乎来往很少,没有成为朋友。

查曾国藩的日记,他在道光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年在翰苑学习和供职期间,有大把的时间问学、访友。这一时期他主要交往的人是同乡和同年,和湖南特别是长沙府的京官过从甚密。如宁乡的梅钟澍(霖生)、茶陵的陈源衮(岱云),浏阳的邹焌杰(云陔)、善化的凌玉垣(荻舟)、益阳的汤鹏(海秋),以及永州府道州的何绍基(子贞)、何绍祺(子敬)兄弟,他们和曾国藩隔三差五在一起吃饭、探讨学问、逛街。而与曾国藩年岁相仿、同为长沙府同乡的胡林翼,其日记中很少记载。

只有到了道光二十一年(1841),胡林翼的父亲胡达源在京师去世,胡家办丧事期间,曾国藩日记中几次提及胡林翼,但也是一笔带过。

是年五月二十五清晨,曾国藩听到了好友梅锺澍病逝的恶耗,“又闻同乡胡云阁先生亦于昨夜子时仙逝”。胡达源字云阁,寿终六十五岁,在当时不算短寿了。

胡达源进士及第时为一甲第三名(即探花),是益阳科举史上第一个进殿试前三名的,官至正四品的少詹事(詹事府原是培养、服务太子的专门机构,清朝康熙后废太子后,此机构成为翰林院的附属机构,掌文章之事),在同乡中很有威望。多年后,曾国藩为胡家写《箴言书院记》,文中曰:

道光戊戌(1838年)通籍于朝、湘人官京师者,多同时辈流,而少詹事益阳胡云阁先生独为老师祭酒,乡之人就而考德稽疑,如幽得烛,众以无陨。

作为同乡晚辈曾国藩,当然要去胡府吊唁。曾国藩日记对此有简略的记载。

六月初一,“走城内胡云阁先生处吊唁”。

六月十六、七日,“作胡云阁先生诔”。

七月十四,“饭后走梅世兄处,明日渠扶榇南归,今日走去探问一切。旋至许世叔处送行,又至周华甫之母拜寿。又至胡润芝处,问伊扶榇归葬事宜。胡送余《陶文毅公全集》二部。”

七月廿九日,“是日胡咏芝(即润芝)送余炕垫、炕枕诸物。”

八月初三日,“走送胡云阁先生柩殡出京,至东珠市口而返。”

由这几条日记可看出,曾国藩对胡达源先生很是尊重。作为同乡后辈,对这位科考成绩超过自己的翰苑前辈,曾于情于理也应该做到这些场面上的礼仪。照理说,有这层关系在,他和胡林翼应该有较多的来往。但据日记来看,他和胡的交往仅仅是因为胡达源去世,而胡林翼是孝男。不过从寥寥数笔中,亦可看出胡林翼很会做人。为表示感谢,他先将老丈人陶澍的全集两部送给曾,在那时候这可是份不轻的礼物,尤其对立志做名臣的曾国藩来说;二是在护送父亲灵柩回益阳之前,专程到曾家送炕垫、炕枕。这类日用品当然值不了多少钱,这或许是“留遗念”的风俗使然。德高望重的死者用过的什物,分送给亲人或晚辈作为留念。

胡公和曾公再次见面是在咸丰八年(1858)六月,曾国藩在老家丁父忧期间,奉旨出山重领湘军。其过武昌时,“留节署八日”,与胡林翼“熟商大计”。二公暌违十七载了,曾对胡的印象,也与在京师时大不相同。

我以为,两人在京师时交情不深的根本原因,当时他们不是一路人。胡林翼是典型的“官二代”,曾国藩则是运气很好的“凤凰男”。两人的才干那时候尚未充分展露,他们还不到相互欣赏的时候。不同的家庭环境、成长历程决定着他们不属于同一个朋友圈。简言之,是阶层差别导致的。

胡林翼年幼时在益阳老家当了一段时间“留守儿童”,由祖父抚育。胡林翼八岁时,陶澍从安化去四川做官,经过益阳拜会其祖父,一见胡林翼便惊为伟器,将女儿陶静娟许配给他。此后,胡林翼往返于湖南、北京,皆有名师教导,如贺熙龄、蔡锦泉。道光十年胡林翼回到益阳与陶静娟完婚。道光十一年奉岳父陶澍之命,带着家眷赴江宁,住在岳父两江总督的衙门里。道光十六年进士及第,进翰林院。

可见,胡林翼青少年时期是非常顺遂的,他既是朝廷高官的少爷,又是封疆大吏的姑爷,且不说衣食不愁,其能读到的书,见识到的人和事,远非在湘乡县乡村长大的曾国藩所能比。

俊才生长在官宦之家,其成长有利有弊。益处是生活、教育条件好,见多识广,眼界开阔。道光十二年,二十一岁的胡林翼在老丈人署中,便参与了高层政治。是年他向陶澍举荐林则徐、伊里布为两江总督的接替人选。

咸丰九年(1859),胡林翼在给官文的信中言:

林翼幼年即见外省督抚,惟陶文毅、林文忠与祁竹轩、卢厚山之心术德量与中堂心术德量同。又林翼幼年因见陶文毅,请其密保林文忠、伊莘农先生做两江替人,文毅深以为然。

将官文和林则徐等人并列,是胡林翼拍官文的马屁。而这一年,曾国藩在做什么呢?他随父亲去考秀才,父亲竹亭公考中,曾国藩落第。

生长在那样的家庭不利之处则是年少时容易沾上花花公子的毛病,花钱大手大脚,个人生活不拘小节。像胡林翼这种有钱、有才、长得帅,又体贴、豪爽的贵公子,不但女人喜欢,大概男人也喜欢。他在江宁时,整天和朋友出入秦淮河畔的青楼,陶澍不但不责备他,还对人说润芝将来要为国操劳,趁着现在年轻应该好好享乐。——真是感动中国的老丈人。他到了北京,常去的地方从秦淮河畔变成了八大胡同,结交的朋友多是亲贵、名宦子弟。

曾国藩则是一个刚进京做官的小地主的儿子,他拜唐鉴、倭仁为师,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连多看几眼朋友的美妾,也要在日记中自责为禽兽行。过着苦兮兮京官生涯的曾国藩哪有金钱和心思如胡林翼那般诗酒风流?他的社交圈也就是和他志趣相近的同乡、同年。显然,胡林翼属于另一个圈子,两人也相互未必能看得起。私心揣度之,信许在曾国藩眼里,胡林翼就是个纨绔子弟;而在胡林翼眼中,曾国藩就是个乡巴佬。

曾国藩送胡达源的灵柩出京与胡林翼告别后,两人的运气发生大逆转。此后曾国藩青云直上,三十八岁做到了侍郎级。而胡林翼将父亲葬回故乡后,在家守制,人生开始走背时。两年前即道光十九年他那位深得道光帝器重的岳父陶澍去世。因为道光二十年任江南副主考时受主考文庆之累,服丧期满,依然不能复出。到道光二十六年(1846),他不得不向吏部捐出一笔巨款才得以起复,分发贵州任知府。

我想,胡林翼回到益阳老家的五年,应该是人生最暗黑的时期。父亲和岳父两座靠山没有了,年少时锦衣怒马、纵情声色的他尝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复出后的胡林翼,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一改当年的公子哥习气。他在贵州任知府时,穿着短衣短裤率领兵卒深入到苗寨中平乱。

经历过岁月的磨砺,经受人生、时局的巨变,甘苦备尝后,人到中年的两位同乡胡林翼和曾国藩,才能超越出身的阶层之差别,成为心心相印、鼎力相助的同道、挚友。

历史评价

编辑

《清史稿》: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天性好文,治之终身不厌,有家法而不囿於一师。其论学兼综汉、宋,以谓先王治世之道,经纬万端,一贯之以礼。惜秦蕙田五礼通考阙食货,乃辑补盐课、海运、钱法、河堤为六卷;又慨古礼残阙无军礼,军礼要自有专篇,如戚敬元所纪者。论者谓国藩所订营制、营规,其於军礼庶几近之。晚年颇以清静化民,俸入悉以养士。老儒宿学,群归依之。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时举先世耕读之训,教诫其家。遇将卒僚吏若子弟然,故虽严惮之,而乐为之用。居江南久,功德最盛。

国藩事功本於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凡规画天下事,久无验,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欤!国藩又尝取古今圣哲三十三人,画像赞记,以为师资,其平生志学大端,具见於此。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疆臣阃帅,几遍海内。以人事君,皆能不负所知。呜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27]

胡林翼:曾公素有知人之鉴,所识拔多贤将。

李瀚章:其深识远略,公而忘私,尤有古人所不能及者。[28]

曾府三杰

曾府三杰[29]

石达开: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薛福成:自昔多事之秋,无不以贤才之众寡,判功效之广狭。曾国藩知人之鉴,超佚古今,或邂逅于风尘之中,一见以为伟器;或物色于形迹之表,确然许为异材。平日持议,常谓天下至大,事变至殷,绝非一手一足之所能维持。故其振拔幽滞,宏奖人杰,尤属不遗余力。尝闻曾国藩目送江忠源曰:“此人必名立天下,然当以节烈称。”后乃专疏保荐,以应求贤之诏。胡林翼以臬司统兵,隶曾国藩部下,即奏称其才胜己十倍。二人皆不次擢用,卓著忠勤。曾国藩经营军事,亦赖其助。其在籍办团之始,若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李续宜、王鑫、杨岳斌、彭玉麟,或聘自诸生,或拔自陇亩,或招自营伍,均以至诚相与,俾获各尽所长。[28]

左宗棠: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30]

李鸿章: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31]

朱孔彰:中兴景运,群公辈出,十年之间,削平大难,非天生圣相而振兴之,乌能若是邪?然履危濒死屡矣,有百折不饶之志,宏济艰难,虽曰成功者天,抑亦人谋也。赵衰之言曰:“说礼乐,熟诗书,为元帅。”孙叔豹之言曰:“太上立德,次立功,次立言,谓为三不朽。”公独兼之。至天津之役,攘垢忍尤,以安邦国,老成至计,谋出万全,可谓至忠矣。[32]

梁启超:①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吾以为曾文正公今而犹壮年,中国必由其手获救。②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33]

杨昌济: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范、曾办事兼传教之人也。

王闿运:用将则胜,自将则败。

容闳:故其身虽逝,而名闻千古。其才大而谦,气宏而凝,而为清代第一流人物,亦称旧教之特产人物。

章太炎: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贤、谳之则为元凶。

蔡锷:①曾、胡两公,中兴名臣之铮佼者,其人其事,距今仅半个世纪。②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34]

蔡东藩:若曾、胡二公,文足安邦,武能御侮,清之不亡,赖有此耳。[35]

毛泽东:①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②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36]

蒋介石:①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②辛亥以前,曾阅曾文正全集一书,……民国二年失败以后,再将曾氏之书与胡左诸集,悉心讨究。

陈公笃:国藩素拘谨,其才不如胡左,而功倍之,独知人善用,是其特长。[37]

胡哲敷: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38]

萧一山:国藩以严谨胜,宗棠以豪迈胜。[39]

徐中约:曾国藩的政治家风度、品格及个人修养很少有人能予匹敌。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40]

4轶事典故

编辑

巨蟒转世

曾国藩出生时,祖父曾经梦到有一只巨蟒缠在他家的柱子上,所以认为曾国藩是巨蟒转世,曾国藩出生后家中的一棵死梧桐树竟然重新焕发出了生命,让其祖父更加相信巨蟒转世这一梦语。而凑巧的是曾国藩患有类似“牛皮癣”一类的皮肤病,(有一说“火蟒藓”),浑身上下都是像蛇的鳞片一样的癣,所以曾国藩也相信了巨蟒转世这一梦语。曾国藩还有一个奇怪的爱好——爱吃鸡,却又最怕鸡毛。当时紧急公文,在信封口处往往要粘上鸡毛,俗称鸡毛信、鸡毛令箭。每当曾国藩看到这种信,总是毛骨悚然,如见蛇蝎,必须要别人帮他取掉鸡毛,他才敢拆读。古时候曾有这样的说法:“焚烧鸡毛,毒蛇闻气就死了,龙蛇之类,也畏惧这种气味。”曾国藩对鸡毛害怕到这种程度,难免也被人理解为蟒蛇转世。[41] 在岳麓书院学习时因为怕别人看到身上的鳞片,所以夏天燥热时还穿戴整齐地读书,让先生大加赞赏。

比贼笨

曾国藩小的时候天从并不高,其实可以说比较笨,他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一天晚上,他在家里读书,有一篇文章他重复读了很多遍,可就是背不下来。他就一遍一追地读,一遍一遍地背。夜已经很深了,他仍然没有背下来。这可急坏了一个人。原来,他家来了一个贼人,就潜伏在他书房的屋榆下,想等他读完书睡觉之后再进屋偷点什么。可是贼人在屋外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落睡觉。贼人实在等不下去了,就十分生气地跳进屋子,对曾国落说:“就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听几遍就会背了!”于是贼人将那篇文章从头到尾地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42]

曾剃头

曾国藩“曾剃头”的外号不是因为他杀太平军而获得的外号,而是因为他在长沙开审案局,杀了太多的所谓湖南“土匪”而得到的外号。杀错的人有没有呢?有。当时长沙的知府叫苍景恬,他写了一份回忆录,里面就记载曾国藩的审案局,就因一个案子,就错杀了至少4个人。那是一个冤案,但是曾国藩把好人杀了,把坏人放了。[43]

审鸡蛋案

一天,天气晴朗,年幼的曾国藩从学校回到了家里。刚放下书包,其父就焦急地说:“我明明煮了五个鸡蛋,怎么只有四个?”于是就把曾国藩叫来,对他说:“煮熟的鸡蛋是分给你们吃的,现在少了一个,不知是哪个偷吃了,快帮你母亲查一查。” 曾国藩思索了一下,答到:“这个很容易,我有办法查出来。” 说罢,曾国藩端出一个脸盆,倒了几杯茶,把家里的人都喊拢来,叫每人喝一口茶水,吐到盆里,他站在旁边观察,结果有一个佣人吐出的茶水里夹有鸡蛋黄粉。曾国藩的父亲高兴极了,觉得儿子聪明,将来能当官审案子。

千年死一个

富厚堂(曾国藩故居)

富厚堂(曾国藩故居)

富厚堂,是曾国藩的故居。大门口悬挂着“毅勇侯第”四个金色大字。“侯府”建于清同治年间,是曾国藩委托其弟在家营造的。据说建房的时候,曾国藩兄弟对匠工师傅款待很好,而对一般徒弟则有所刻薄。新屋建成的时候要诵“上梁文”,砌工老师傅尽赞美语,操着荷叶土音为之颂曰:“两江总督太细喱,要到京里做皇帝。”

1、曾国藩是一个钻之弥坚、仰之弥高的人物。

第一章 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

>>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是“尚拙”。既然天性钝拙,那么曾国藩就充分发挥钝拙的长处。

>> 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他做人讲究“拙诚”,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不玩心眼。

>> 君子不走捷径,不图虚名。锱铢积累,艰难前进。君子成功也许比别人晚,但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

第二章 为什么要“学做圣人”

>> 三十岁这一年,在曾国藩的生命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决定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

>> 曾国藩给自己规定了以下基本学习日程: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这是必须完成的课程下限,除此之外,他还每日读《易》,练习作文。通过记日记的方式,曾国藩提高了学习效率。

>> 他在日记中把自己跟郑小珊打架这件事记述了一遍,然后进行分析,这件事虽然两个人都有毛病,但是圣人教导说,改过要从自己做起,而且改过要从速,意识到了马上就要改。所以他撂下笔,马上就去向郑小珊赔罪。郑小珊也很感动,本来是俩人都有错,结果曾国藩主动道歉,于是两个人把酒言欢,尽释前嫌

>> 曾国藩反思,评论人夸奖人要慎重,这样人家才会拿自己的话当回事。

>> 所以每次与人聊天后,他都要在日记中写下聊了哪些内容,一犯“虚伪”之病就自我痛责,绝不轻轻放过。

>> 因为外力远远大于内力。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

>> 因此,在修身起始阶段,重要的是猛。在进行阶段,更重要的是韧。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倒退。关键是不能放弃。

>> 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 他用三十天戒了烟,然后用三十年,来戒掉其他更难戒的毛病。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磨炼中,曾国藩的气质性格渐渐发生着变化。他做事越来越有恒心有毅力,待人接物越来越宽厚、周到、真诚,朋友一天比一天多。他的品质越来越纯粹,站得越来越高,看得越来越远。

>> 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 回顾曾国藩的一生,我们发现,立志对一个人人格发展的意义是决定性的。因为人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所不自知的。

>> 人的能力发挥多少,与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密切相关的。或者说,精神力量直接决定着身体潜能的发挥程度。

因此,“立志”或者说确立一个终生的奋斗目标,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 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第一个要诀,就是立志高远。这一志向,驱动他一生不在小诱惑、小目标面前止步。促使他在多大的困难面前都不苟且、不退缩。

第三章 惊人的进阶之道

>> 自我管理的十二条军规

>> (1)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外为人。

(5)读史。丙申年购《廿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叶,间断不孝。

(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十月二十二日奉大人手谕曰:“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9)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11)作字。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凡事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 一是早起。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绝不赖床。

二是静坐。每天静坐半个时辰,也就是一个小时。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不要天天处于浮躁状态,被事务牵着走。

三是读书不二。每天读十页经书、十页史书,不论遇到任何问题,绝不改变。而且不读完这本书,绝不摸下一本。

四是谨言。就是时时警惕不乱说话,每句话都要慎重。

>> 五是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节欲,就是节制欲望,说白了,就是节制房事。节饮食,吃饭也要有节制。这是养生的办法。

六是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就是记笔记,找一个笔记本,起个名,叫茶余偶谈,专门记朋友们聊天时谈到的各种有启发的事情。聊天也不能白聊。

七是每个月要做几篇文章,写几首诗,有固定任务。

八是练字。每天早饭之后,要写半小时的字。

最后一条是夜不出门。天黑了就不要出门找朋友瞎聊天。

>> 2.把择友当作人生第一大事

>> 而在立志“学做圣人”之后,曾国藩不断反省自己的缺点,与人相处越来越注意替他人着想,

>> 朋友越来越多

>> 曾国藩做事的作风是从不取巧,踏踏实实,不搞任何歪门邪道,不走捷径。事后证明他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

第四章 从前的官场愣头青

颟顸,汉语词语,拼音mān hān,意思是糊涂而马虎。

>> 颟顸:戆直,汉语词汇,拼音是zhuàng zhí,释义是憨厚而刚直。

>> 戆直

第六章 湘军为什么牛气

拼音[zhěn yù]

释义:界限:不分~

>> 畛域

>> 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多。

>> 从这次经验中,曾国藩更是领悟到,对于有志者来说,挫辱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咬紧牙关,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这构成了曾国藩生命经验中最核心的部分。

>> “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其实很多时候做事不需要你有什么超天才的想法。你只要好好总结一下别人都犯了哪些错误,然后你反着来,你可能就成功了

>> 曾国藩是一个文人,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是他做事是非常脚踏实地的。文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唱高调,但是实际上要做任何事情都首先要解决物质基础。

>> “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的“死党”。这是湘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来源。

>> 精神的力量远大于身体的力量。行伍出身的莽夫虽然有一时之勇,但是没有坚定不移的信仰。曾国藩要建立的是一支有信仰有精神力量的军队,因为信仰出战斗力,精神出战斗力。程朱理学是这些湖南书生的共同信仰,他们在信仰之下,可以迸发出惊人的勇气和能量。

chuō lì

雄健;奋发。 唐  皇甫湜

>> 踔厉

áobīng

>> 鏖兵

>> 近山者仁,近水者智。“山僻之民多犷悍,水乡之民多浮滑,城市多游惰之习,乡村多朴拙之夫,故善用兵者,尝

>> 好用山乡之卒,而不好用城市、近水之人。”

>> 在曾国藩创建湘军以前,中国的正规军队是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说的,而曾国藩是一个非常重视精神力量的人。他知道,物质力量是有限度的

>> 这是因为他“不惮烦苦”,精心苦思。他能比别人更吃苦,更扎实,更无情地鞭策自己。曾国藩并不比别人聪明,然而他做事却非常高明。曾国藩的高明,就是建立在笨拙之上,建立在绞尽脑汁、殚精竭虑之上。“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功能强大的计算机,不就是建立在最简单的只有“1”“0”两个数字的二进制基础之上的吗?

>> 曾国藩一生经历千难万险,处理过无数大事,大体都很得当。其过人之处就是不怕费心费力,对事物进行不留死角的深入分析。在对事物进行精到分析的基础上,再找出要害,把握关键。每次处理完了之后,还要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做参考。“智慧愈苦而愈明”,是他的切身体会。

第七章 得而复失的湖北巡抚

>> 功虽大而不喜,过虽小而必究。

>> 在曾国藩看来,“失败”是一个人一生的宝贵财富,每一次失败都要吃透,才能不白白付出这个代价。

>> 曾国藩高明就高明在他用制度解决了别人用道德去解决的问题。保卫长官本来是一种道德要求,但曾国藩通过制度使它变成了符合下属自身利益的一种行为。

>> 因为他与太平天国的斗争,不仅是为了皇帝,更是为了天下,为了文化道统。

咸丰不给他官职,已经让曾国藩非常痛苦。他的乱指挥,更是打乱了曾国藩的整体计划。一个高明的军事家,首先应该是一个高明的战略家。所谓战略,就是基于宏观性和长远性,把各种纷繁复杂的要素按轻重缓急、先后次序进行整理排列,然后拿出最有效的行动方案。咸丰皇帝是一个没有战略眼光的人,或者说他的战略原则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他非常害怕太平军以此为基地,乘胜挥师北上,把他从皇位上掀下去,为此“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忧心啾啾,终日莫释”。因此咸丰皇帝的注意力只局限于东南一隅,认为战争的关键就是拿下南京。这样“则各处逆众自必闻风胆落”[插图],太平天国就彻底瓦解了。

>> 一个高明的军事家,首先应该是一个高明的战略家。所谓战略,就是基于宏观性和长远性,把各种纷繁复杂的要素按轻重缓急、先后次序进行整理排列,然后拿出最有效的行动方案。

转书友:转:

想到管理大师德鲁克对战略的定义,战略不是思考我们未来做什么,而是现在做什么才可能有未来。

“一个高明的军事家,首先应该是一个高明的战略家。所谓战略,就是基于宏观性和长远性,把各种纷繁复杂的要素按轻重缓急、先后次序进行整理排列,然后拿出最有效的行动方案。”

>> 。

第八章 江西困境与“大悔大悟”

>> 曾国藩心头也许会在第一时间掠过一丝嫉妒,但是这丝嫉妒一扫即去,留下来更多的是高兴。

>> 回想自己以前为人处世,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当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 天下惟平实坚朴之人可以干事,军务尤然

>> 曾国藩阅读好友来信,反复回忆既往,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致命弱点: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

>> 曾国藩终于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

>> 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谓“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中国社会的潜规则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荡的。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机诈,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只有必要时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

>> 做事平心静气,更多地考虑他人的心理,站在他人角度立场想问题;更多地揄扬他人,表扬他人的长处;做事有始有终,越到后来越慎重;接人待物要更诚更敬。

>> 这次出山,曾国藩的朋友们惊讶地发现,曾国藩变了,变得他们几乎不认识了。

第一,他变得和气、谦虚、周到了。

>> 以前他做事直来直去,不太讲求虚文俗套。

>> 现在则和那些庸官俗吏一样注意礼仪排场

>>现在,他努力包容那些丑陋的官场生存者,设身处地地体谅他们的难处,交往时极尽拉拢抚慰之能事,必要时“啖之以厚利”。

>> 第二,他对皇帝,不再那么直言不讳,而是学会了打太极拳。

>> 第三,他不再慎于保举,而是“同流合污”了。

第九章 安庆这块难啃的骨头

>> 此军(指湘军)颇强,颇知耻,并无闹事之人。天下惟要脸者不招人爱,而不要脸者,偏爱之矣。”这无疑是在批评咸丰。

>> 其实曾国藩一生做事,都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是做得扎实,做得牢靠。这种作战方式,也是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和思维方式的体现。因此曾国藩打仗的第一秘诀是“稳”,先立于不败之地。军事首重“自固”,就是先要保存自我,然后才能谈到争取胜利。

>> 曾国藩一生打仗不贪小利,不求奇谋,踏踏实实,稳扎稳打。他一生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每次打仗,他都花极大心血去研究敌我双方情况、战斗的部署、后勤供应、出现不利情况如何救援等,直到每个环节都算到了,算透了,才下定打仗的决心。

>> 两个人打仗,在那儿等着对方进攻的是主,主动进攻的是客。主占优势,客占劣势。所以打仗,一定要为主,而不要为客。要善于变客为主。

>> ,情见势绌。’实为古今不易之论。”也就是说,战争的目的,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对方有生力量。太平军起兵以来,经常用一两个城市吸引清方大量军队围攻,他们转而在清方兵力不足的地方得手。故“用军之道,全军旅为上策,得土地次之;杀贼为上策,破援贼为大功,得城池次之”。

>> 儒家的理念是家大于国,孝高于忠。一个人,可以为父绝君,却不能为君绝父。

>> 古今中外,具有雄才大略的用兵者,无不能够始终从战略的高度来把握问题,能够透过暂时的纷乱看到重点,在利害交织中看清本质,牢牢把握好长远与眼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第十章 与何桂清的恩怨纠葛

>> 曾国藩因此进入了在官场上境遇最顺的一个时期。在安庆收复之前,曾国藩专心于军事,于吏治还没有充分着手,现在,他可以从容布局两江加上浙江的人事了。

>> 然而,事实证明,“明练”、善应对、小聪明,在天下大难前是没用的。真正起作用的,还是曾国藩式的笨拙、扎实、从根本上做起。

第十一章 太平天国最后的战役

>> “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 也就是说,这些天因为江西布政使有意和自己作对,心里非常愤懑。但是我细思古人办事,岂不也是我和一样,经常会遇到掣肘和拂逆。如果怒他人之拂逆,必欲使之顺从,就会采取霸道手段,诛除异己。时间长了,就会成为不可一世的权臣,给自己带来祸患。如果在他人的反对面前能够动心忍性,修炼自己的心性,委曲求全,而且还以没有“对立面”而忧心,这才是圣贤的用心。所以我正可以借这个不顺心的事来磨砺我的心性。

现代关于压力的研究有一条结论,你关于压力的态度决定压力的影响是正向还是负向,你认为当前压力让你成长,你就真的会成长。

>> 但是我细思古人办事,岂不也是我和一样,经常会遇到掣肘和拂逆。如果怒他人之拂逆,必欲使之顺从,就会采取霸道手段,诛除异己。时间长了,就会成为不可一世的权臣,给自己带来祸患。如果在他人的反对面前能够动心忍性,修炼自己的心性,委曲求全,而且还以没有“对立面”而忧心,这才是圣贤的用心。所以我正可以借这个不顺心的事来磨砺我的心性。

>> 很多大人物都喜欢其他人如同秋草伏风一样,偃伏在自己脚下,让自己的所有决定都得到“坚决贯彻”,“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曾国藩却不是这样。他的斋名为求阙,一生勤求己过,最喜欢听别人的批评。越是位高权重,他越是主动听取逆耳之言,以克除自己身上的“意气”“客气”和“矜气”。

>> 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

>> “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往往积劳之人非即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即享福之人。”真正出力的人不一定成名,而成名的人不一定能享福,这都是常见的事。“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富贵功名都是给别人看的,只有心胸开阔,自己才能得到好处。“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总以保全身体,莫生肝病为要。”

第十二章 “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

>> 《易传》中说:“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当一个人的地位、权势、声望达到顶点的时候,也就是要走下坡路的时候。稍微处理不慎,会带来无法预计的危险。因此,越是辉煌的时候,越应该努力保持清醒的头脑,趋福避祸。

>> 能够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像曾国藩这样恰如其分地完成这种转变的事例是不很多的,而身败名裂、兔死狗烹者则史不绝书。此亦足见其历史经验之丰富、政治嗅觉之灵敏,审事详明,处事果断。”

>> 圣贤一定是豪杰,而豪杰不一定是圣贤。在郭嵩焘看来,曾国藩是圣贤,而左宗棠仅止于豪杰,这就是二人的根本区别。

第十三章 两江总督的清与浊

>> 如果给清官分类的话,曾国藩应该归入“非典型类清官”。也就是说,骨子里清廉刻苦,表面上和光同尘。这是因为曾国藩的志向不是做“清官”,而是做大事。

>> 他刻苦自砺,全力内圣,是为了达到外王之业

>> 一个人特立独行,必然为众所排斥:“人之好名,谁不如我?我有美名,则人必有受不美之名与虽美远不能及之名者。相形之际,盖难为情。”因此,曾国藩有意取海瑞一尘不染之实,却竭力避免一清如水之名。他的选择,远比做清官更复杂更沉重。因此,他才具有大力量,才能成就大事业。

第十四章 洋人也是人

>> 这当然不是随机的选择,而是有明确的含义。这说明,洋人并不想推翻清王朝,他们所志,一是通商,二是要清王朝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和他们交往。

>> 首先,他认识到,洋人的到来标志着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天或者说造物的安排

>> 既然如此,那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必须积极主动地研究外情。

>> 只可力求自强,不可轻易动气。若无自强之实,而徒有争气之言,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 除了诚信外交外,曾国藩还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非常超前的观念:在对外交往中,不要争面子,而要争里子。不要争小处,而要争大处。

第十五章 与接班人李鸿章共同“剿”捻

>> 做大事的人至少要看出三步。当初曾国藩在大规模裁撤湘军的时候,留有后手,那就是“裁湘留淮”:他虽然将手中的湘军遣散,但是却保留了自己的学生李鸿章所部的淮军。

>> 曾国藩还有一个颇为“唯心主义”的观点。他认为,在中国社会,整个风气都受居于高位的少数几个核心人物心性品行的影响,换句话说,社会风气的厚薄全由一二人之倡导而成。“此一二人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余谓气节者,亦一二贤臣倡之,渐乃成为风气。”

>> 要做到用之无误,不仅要察言观色,还要试之以事,验之以效。新人到来后,曾国藩通常都会让他们到前线去经历一段,一是让他们直观了解湘军的面貌,二是通过他们来了解前线近期的情况,三是通过这种方式鉴别他们的能力。

>> 安排好工作后,接下来的第三步,就是培养。曾国藩认为,人才“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天生大才极少,中等以下人才都可通过培养教育造就出来。

>> 和孔子一样,曾国藩内心深处很热爱这个教师工作,甚至比做官还要热爱。曾国藩曾说过“君子有三乐”,其中之一便是“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也和孔子一样,曾国藩长于“因人施教”,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 晚年李鸿章更亲口对曾国藩的孙女婿吴永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老师实在厉害,从前我在他大营中,从他办事,他每天一早起来,六点钟就吃早饭,我贪睡总赶不上,他偏要等我一同上桌,我没法只得勉强赶起,胡乱盥洗,朦朣前去过卯,真受不了。迨日久勉强惯了,习以为常,也渐觉不甚吃苦。所以我后来自己办事,亦能起早,才知道受益不尽,这都是我老师造就出来的

>> 而曾国藩在保举下属方面非常尽力。他的幕僚大部分都在幕府成材,然后成就自己的事业。

>> 与洋人交际,其要有四语:曰言忠信,曰行笃敬,曰会防不会剿,曰先疏后亲。忠者,无欺诈之心;信者,无欺诈之言;笃者,质厚;敬者,谦谨。

>> 对曾国藩的教导,李鸿章表示谨遵不渝。“与洋人交际,以吾师忠信笃敬四字为把握。

>> 作为学生,李鸿章与老师曾国藩一生有过密切合作,也有过多次冲突,但是高明之处在于,他从来没有与曾国藩撕破脸,懂得有进有退。这是曾国藩日后交班给李鸿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成年人的关系都太脆弱,脸面也都太薄,除非以后再不要有瓜葛,要么切勿撕破脸皮。万不得已要损害他人利益时,也要试图解释一下,办法总是比矛盾多……古人云: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 于,他从来没有与曾国藩撕破脸,懂得有进有退。这是曾国藩日后交班给李鸿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 曾国藩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人,他凭头脑打仗,而不凭血气之勇。

第十六章 天津教案:曾国藩是怎么成为“卖国贼”的

>> 人这辈子,最难去除的是嫉妒和贪求。所谓“不忮”,就是克制自己的嫉妒心。“不求”,就是克制自己的贪求心。这两点听起来似乎是老生常谈,事实上很多人,特别是很多当世名公,都处理不好。嫉妒经常出现在功名事业差不多的人之间,贪求常出现在升官发财之际。连左宗棠、郭嵩焘这样的大人物事实上都常在这两点上犯错误。所以他专门强调,这两点不去除,则既难立品,又妨造福。希望曾氏后人能克掉这两点,做到“心地干净”。

>> 赵烈文在给曾国藩送行时,发现曾国藩精神状态很差,“神气衰飒”,如同被秋霜打过的树叶一样。因此他“心尝忧虑”,担心曾国藩的健康会出问题。事实上,正是因为处理天津教案“时时负疚于心”,导致曾国藩精神受到极大打击,再度回任两江后不久,即郁郁而终。

清末,是一个动荡的年代,遭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吏治腐败、民贫国弱、列强入侵、烽火连绵,中国在世界现代性转变的当口,身躯虚胖疲惫,眼神慌乱无助。与之相对的,是知识分子(这里主要指洋务派的官员们)填满胸膺的激情,他们深刻思考国家的命运,并试图改变这命运,于是他们投笔从戎、向西方学习、推广洋务运动……试图“师夷长技以制夷”。

曾国藩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是一个受过良好传统文化熏陶的晚清时代知识分子,和其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相同,曾国藩受儒家学派的影响很深,曾经向理学家镜海先生唐鉴讨教读书之法与检身之要。而儒家的入世思想正好强化了他改变现状、建功立业的人生欲望。因此,年轻时他便吟诗:“生世不能学夔皋,裁量帝载归甄陶”①。那时,他便立下了终身志向,他的目标是要像夔和皋陶那样教化世人,辅佐皇上复兴一个风俗淳厚的尧舜之邦。因此,灭长毛、镇捻寇、建盖世军功、取五等爵位,这尽管这是湘军千百个书生将官的最高愿望,然而却不是他的终极目的。金陵收复后,他力矫江南之弊;捻寇平复后,他又首倡洋务之举,他所做的一切,正是当年所理想的甄陶帝载的夔皋之举。

然而,在那样一个最黑暗最腐朽的时代,病入膏肓的清王朝如风暴中颠簸的破船,,不管是曾国藩还是同时代的左宗棠,李鸿章等人都不可能挽救危局,尽管他们可能已意识到这诺大的清王朝就像一座百年贾府,只剩一副空架子,不久就会有“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一天到来,他们却仍坚信“知其不可为之而强为之”,总是不断地探求强国富民的途径。曾国藩始终相信只要靠朝廷的稳定、明主的励精图治就可以实现中华强大的愿望。

这种选择几乎注定他的一生必将是坎坷多折。从墨绖出山到攻克金陵再到整顿两江,他的一生都在不辞辛苦地为心中的理想奔波。当然,他这种奔波有一个色彩斑斓的理想的岸,这个彼岸就是几代人曾经追求又似乎遥不可及的家国梦。他的追求显然带有一种强烈的个性色彩,而当这种个性同我们民族古老的观念融铸在一起时,他的精神就被一片肃穆而又庄严的光芒所笼罩。当我们试图追寻他的心迹时,又感到很艰难。他总是不停地思考、追求,这种不安于现状的探索,未必所有人都乐意接受,但是离开了他那照亮人生前程的闪耀的光芒,又会显得黯然无色……

曾国藩属于一个时代。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一种价值观念在悄悄地萌动,当一些人最终没能找到生命的价值意义时,又有一些人启碇开航,开始对生命进行新的探索……

注释:①生世不能学夔皋,裁量帝载归甄陶:夔皋,夔和皋陶的并称。 夔 ,舜时乐官;皋陶 ,舜时刑官。两人居官皆有政绩。后因以借指贤明的辅弼大臣。裁量,鉴别,衡量。帝载,帝王的事业。甄陶,本指烧制瓦器,比喻天地,造化。“生世不能学夔皋,裁量帝载归甄陶”意谓,我这辈子不能效法夔和皋陶,辅佐帝王的事业将成功归于造化。

点个赞吧~

(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8821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3
下一篇2023-10-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