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了。
夜莺愤然逃婚,在途中邂逅了皇长孙李元初,两人在共患难中产生了爱情,经历重重阻碍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奉旨逃婚》讲述兹有不肖女夜莺,枉顾父母拳拳爱女之心,不惜未婚夫君矢志不渝之情,于寒风瑟瑟之日,夜黑风高之时,私自逃婚。
诗中有济慈(Jonh Keats)的《夜莺歌》,与禽中有夜莺一样的神奇。除非你亲耳听过,你不容易相信树林里有一类发痴的鸟,天晚了才开口唱,在黑暗里倾吐他的妙乐,愈唱愈有劲,往往直唱到天亮,连真的心血都跟着歌声从她的血管里呕出;除非你亲自咀嚼过,你也不易相信一个二十三岁的青年有一天早饭后坐在一株李树底下迅笔的写,不到三小时写成了一首八段八十行的长歌,这歌里的音乐与夜莺的歌声一样的不可理解,同是宇宙间一个奇迹,即使有哪一天大英帝国破裂成无可记认的断片时,《夜莺歌》依旧保有他无比的价值:万万里外的星亘古的亮着,树林里的夜莺到时候就来唱着,济慈的夜莺歌永远在人类的记忆里存着。
那年济慈住在伦敦的 Wentworth Place。所以华次华士(注:通译华兹华斯)站在威士明治德桥上,还可以放心的讴歌清晨的伦敦,还有福气在“无烟的空气”里呼吸,望出去也还看得见“田地、小山、石头、旷野,一直开拓到天边”。那时候的人,我猜想,也一定比较的不野蛮,近人情,爱自然,所以白天听得着满天的云雀,夜里听得着夜莺的妙乐。要是济慈迟一百年出世,在夜莺绝迹了的伦敦市里住着,他别的著作不敢说,这首夜莺歌至少,怕就不会成功,供人类无尽期的享受。说起真觉得可惨,在我们南方,古迹而兼是艺术品的,止淘成(注:浙江方言,这里是“剩存”的意思)了西湖上一座孤单的雷峰塔,这千百年来雷峰塔的文学还不曾见面,雷峰塔的映影已经永别了波心!也许我们的灵性是麻皮做的,木屑做的,要不然这时代普遍的苦痛与烦恼的呼声还不是最富灵感的天然音乐;--但是我们的济慈在哪里?我们的《夜莺歌》在哪里?济慈有一次低低的自语--“I feel the flowers growing on me”。意思是“我觉得鲜花一朵朵的长上了我的身”,就是说他一想着了鲜花,他的本体就变成了鲜花,在草丛里掩映着,在阳光里闪亮着,在和风里一瓣瓣的无形的伸展着,在蜂蝶轻薄的口吻下羞晕着。这是想象力最纯粹的境界:孙猴子能七十二般变化,诗人的变化力更是不可限量--沙士比亚戏剧里至少有一百多个永远有生命的人物,男的女的、贵的贱的、伟大的、卑琐的、严肃的、滑稽的,还不是他自己摇身一变变出来的。济慈与雪莱最有这与自然谐合的变术;--雪莱制《云歌》时我们不知道雪莱变了云还是云变了;雪莱歌《西风》时不知道歌者是西风还是西风是歌者;颂《云雀》时不知道是诗人在九霄云端里唱着还是百灵鸟在字句里叫着;同样的济慈咏“忧郁”“Odeon Melancholy”时他自己就变了忧郁本体,“忽然从天上掉下来像一朵哭泣的云”;他赞美“秋”“To Autumn”时他自己就是在树叶底下挂着的叶子中心那颗渐渐发长的核仁儿,或是在稻田里静偃着玫瑰色的秋阳!这样比称起来,如其赵松雪关紧房门伏在地下学马的故事可信时,那我们的艺术家就落粗蠢,不堪的“乡下人气味”!
他那《夜莺歌》是他一个哥哥死的那年做的,据他的朋友有名肖像画家Robert Haydon给Miss Mitford的信里说,他在没有写下以前早就起了腹稿,一天晚上他们俩在草地里散步时济慈低低的背诵给他听--“……in a low,tremulous undertone which affected me extremely.”那年碰巧--据作《济慈传》的Lord Houghton说,在他屋子的邻近来了一只夜莺,每晚不倦的歌唱,他很快活,常常留意倾听,一直听得他心痛神醉逼着他从自己的口里复制了一套不朽的歌曲。我们要记得济慈二十五岁那年在意大利在他一个朋友的怀抱里作古,他是,与他的夜莺一样,呕血死的!
能完全领略一首诗或是一篇戏曲,是一个精神的快乐,一个不期然的发现。这不是容易的事;要完全了解一个人的品性是十分难,要完全领会一首小诗也不得容易。我简直想说一半得靠你的缘分,我真有点儿迷信。就我自己说,文学本不是我的行业,我的有限的文学知识是“无师传授”的。裴德(Walter Pater)是一天在路上碰着大雨到一家旧书铺去躲避无意中发现的,哥德(Goethe)--说来更怪了--是司蒂文孙(RLS)介绍给我的,(在他的Art of Writing那书里他称赞George Henry Lewes的《葛德评传》;Everyman edition一块钱就可以买到一本黄金的书)柏拉图是一次在浴室里忽然想着要去拜访他的。雪莱是为他也离婚才去仔细请教他的,杜思退益夫斯基、托尔斯泰、丹农雪乌、波特莱耳、卢骚,这一班人也各有各的来法,反正都不是经由正宗的介绍:都是邂逅,不是约会。这次我到平大教书也是偶然的,我教着济慈的《夜莺歌》也是偶然的乃。友鸾再三要我写才鼓起我的兴来,我也很高兴写,因为看了我的乘兴的话,竟许有人不但发愿去读那《夜莺歌》,并且从此得到了一个亲口尝味最高级文学的门径,那我就得意极了。
但是叫我怎样讲法呢?在课堂里一头讲生字一头讲典故,多少有一个讲法,领略艺术与看山景一样,只要你地位站得适当,你这一望一眼便吸收了全景的精神;要你“远视”的看,不是近视的看;如其你捧住了树才能见树,那时即使你不惜工夫一株一株的审查过去,你还是看不到全林的景子。所以分析的看艺术,多少是杀风景的:综合的看法才对我并没有!我只是在课堂里讲书的态度,按句按段的讲下去就是;至于整体的领悟还得靠你们自己,我是不能帮忙的。
你们没有听过夜莺先是一个困难。北京有没有我都不知道。下回萧友梅先生的音乐会要是有贝德花芬的第六个“沁芳南”(注:即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沁芳南”是英语“交响曲”一词的音译)(The Pastoral Symphony)时,你们可以去听听,那里面有夜莺的歌声。好吧,我们只能要同意听音乐--自然的或人为的--有时可以使我们听出神:譬如你晚上在山脚下独步时听着清越的笛声,远远的飞来,你即使不滴泪,你多少不免“神往”不是?或是在山中听泉乐,也可使你忘却俗景,想象神境。我们假定夜莺的歌声比我们白天听着的什么鸟都要好听;他初起像是龚云甫,嗓子发沙的,很懈的试她的新歌;顿上一顿,来了,有调了。可还不急,只是清脆悦耳,像是珠走玉盘(比喻是满不相干的)!慢慢的她动了情感,仿佛忽然想起了什么事情使他激成异常的愤慨似的,他这才真唱了,声音越来越亮,调门越来越新奇,情绪越来越热烈,韵味越来越深长,像是无限的欢畅,像是艳丽的怨慕,又像是变调的悲哀--直唱得你在旁倾听的人不自主的跟着她兴奋,伴着她心跳。你恨不得和着她狂歌,就差你的嗓子太粗太浊合不到一起!这是夜莺;这是济慈听着的夜莺,本来晚上万籁静定后声音的感动力就特强,何况夜莺那样不可模拟的妙乐。
好了;你们先得想象你们自己也教音乐的沉醴浸醉了,四肢软绵绵的,心头痒荠荠的,说不出的一种浓味的馥郁的舒服,眼帘也是懒洋洋的挂不起来,心里满是流膏似的感想,辽远的回忆,甜美的惆怅,闪光的希冀,微笑的情调一齐兜上方寸灵台时--再来--“in a low,tremulous undertone”--开通济慈的《夜莺歌》,那才对劲儿!
这不是清醒时的说话;这是半梦呓的私语:心里畅快的压迫太重了流出口来绻缱的细语--我们用散文译过他的意思来看:--
(一)“这唱歌的,唱这样神妙的歌的,决不是一只平常的鸟;她一定是一个树林里美丽的女神,有翅膀会得飞翔的。她真乐呀,你听独自在黑夜的树林里,在架干交叉,浓荫如织的青林里,她畅快的开放她的歌调,赞美着初夏的美景,我在这里听她唱,听的时候已经很多,她还是恣情的唱着;啊,我真被她的歌声迷醉了,我不敢羡慕她的清福,但我却让她无边的欢畅催眠住了,我像是服了一剂麻药,或是喝尽了一剂鸦片汁,要不然为什么这睡昏昏思离离的像进了黑甜乡似的,我感觉着一种微倦的麻痹,我太快活了,这快感太尖锐了,竟使我心房隐隐的生痛了!”
(二)“你还是不倦的唱着--在你的歌声里我听出了最香冽的美酒的味儿。啊,喝一杯陈年的真葡萄酿多痛快呀!那葡萄是长在暖和的南方的,普鲁罔斯那种地方,那边有的是幸福与欢乐,他们男的女的整天在宽阔的太阳光底下作乐,有的携着手跳春舞,有的弹着琴唱恋歌;再加那遍野的香草与各样的树馨--在这快乐的地土下他们有酒窖埋着美酒。现在酒味益发的澄静,香冽了。真美呀,真充满了南国的乡土精神的美酒,我要来引满一杯,这酒好比是希宝克林灵泉的泉水,在日光里滟滟发虹光的清泉,我拿一只古爵盛一个扑满。啊,看呀!这珍珠似的酒沫在这杯边上发瞬,这杯口也叫紫色的浓浆染一个鲜艳;你看看,我这一口就把这一大杯酒吞了下去--这才真醉了,我的神魂就脱离了躯壳,幽幽的辞别了世界,跟着你清唱的音响,像一个影子似淡淡的掩入了你那暗沉沉的林中。”
(三)“想起这世界真叫人伤心。我是无沾恋的,巴不得有机会可以逃避,可以忘怀种种不如意的现象,不比你在青林茂荫里过无忧的生活,你不知道也无须过问我们这寒伧的世界,我们这里有的是热病、厌倦、烦恼,平常朋友们见面时只是愁颜相对,你听我的牢骚,我听你的哀怨;老年人耗尽了精力,听凭痹症摇落他们仅存的几茎可怜的白发;年轻人也是叫不如意事蚀空了,满脸的憔悴,消瘦得像一个鬼影,再不然就进墓门;真是除非你不想他,你要一想的时候就不由得你发愁,不由得你眼睛里钝迟迟的充满了绝望的晦色;美更不必说,也许难得在这里,那里,偶然露一点痕迹,但是转瞬间就变成落花流水似没了,春光是挽留不住的,爱美的人也不是没有,但美景既不常驻人间,我们至多只能实现暂时的享受,笑口不曾全开,愁颜又回来了!因此我只想顺着你歌声离别这世界,忘却这世界,解化这忧郁沉沉的知觉。”
(四)“人间真不值得留恋,去吧,去吧!我也不必乞灵于培克司(酒神)与他那宝辇前的文豹,只凭诗情无形的翅膀我也可以飞上你那里去。啊,果然来了!到了你的境界了!这林子里的夜是多温柔呀,也许皇后似的明月此时正在她天中的宝座上坐着,周围无数的星辰像侍臣似的拱着她。但这夜却是黑,暗阴阴的没有光亮,只有偶然天风过路时把这青翠荫蔽吹动,让半亮的天光丝丝的漏下来,照出我脚下青茵浓密的地土。”
(五)“这林子里梦沉沉的不漏光亮,我脚下踏着的不知道是什么花,树枝上渗下来的清馨也辨不清是什么香;在这薰香的黑暗中我只能按着这时令猜度这时候青草里,矮丛里,野果树上的各色花香;--乳白色的山楂花,有刺的野蔷薇,在叶丛里掩盖着的芝罗兰已快萎谢了,还有初夏最早开的麝香玫瑰,这时候准是满承着新鲜的露酿,不久天暖和了,到了黄昏时候,这些花堆里多的是采花来的飞虫。”
我们要注意从第一段到第五段是一顺下来的:第一段是乐极了的谵语,接着第二段声调跟着南方的阳光放亮了一些,但情调还是一路的缠绵。第三段稍为激起一点浪纹,迷离中夹着一点自觉的愤慨,到第四段又沉了下去,从“already with thee!”起,语调又极幽微,像是小孩子走入了一个阴凉的地窖子,骨髓里觉着凉,心里却觉着半害怕的特别意味,他低低的说着话,带颤动的,断续的;又像是朝上风来吹断清梦时的情调;他的诗魂在林子的黑荫里闻着各种看不见的花草的香味,私下一一的猜测诉说,像是山涧平流入湖水时的尾声……这第六段的声调与情调可全变了;先前只是畅快的惝恍,这下竟是极乐的谵语了。他乐极了,他的灵魂取得了无边的解说与自由,他就想永保这最痛快的俄顷,就在这时候轻轻的把最后的呼吸和入了空间,这无形的消灭便是极乐的永生;他在另一首诗里说--“I know this being’s lease, My fancy to its utmost bliss spreads, Yet could I on this very midnight cease, And the world sgaudy ensign see in shreds’ Verse,Fame and Beauty are in tense indeed; But Death in tenser-Death is Life’shigh Meed.”
在他看来(或是在他想来),“生”是有限的,生的幸福也是有限的--诗,声名与美是我们活着时最高的理想,但都不及死,因为死是无限的,解化的,与无尽流的精神相投契的,死才是生命最高的蜜酒,一切的理想在生前只能部分的,相对的实现,但在死里却是整体的绝对的谐合,因为在自由最博大的死的境界中一切不调谐的全调谐了,一切不完全的都完全了,他这一段用的几个状词要注意,他的死不是苦痛,是“Easeful Death”舒服的,或是竟可以翻作“逍遥的死”;还有他说“Quiet Breath”,幽静或是幽静的呼吸,这个观念在济慈诗里常见,很可注意;他在一处排列他得意的幽静的比象--AUTUMN SUNS Smiling at ev e upon the quiet sheaves.Sweet Sapphos Cheek-a sleeping infant’s breath-The gradual sand that througn an hour glass runs A woodland rivulet,a Poet’s death
秋田里的晚霞,沙浮女诗人的香腮,睡孩的呼吸,光阴渐缓的流沙,山林里的小溪,诗人的死。他诗里充满着静的,也许香艳的。美丽的静的意境,正如雪莱的诗里无处不是动,生命的振动,剧烈的,有色彩的,嘹亮的。我们可以拿济慈的《秋歌》对照雪莱的《西风歌》,济慈的“夜莺”对比雪莱的“云雀”,济慈的“忧郁”对比雪莱的“云”,一是动、舞、生命、精华的、光亮的、搏动的生命,一是静、幽、甜熟的、渐缓的“奢侈”的死,比生命更深奥更博大的死,那就是永生。懂了他的生死的概念我们再来解释他的诗:
(六)“但是我一面正在猜测着这青林里的这样那样,夜莺他还是不歇的唱着,这回唱得更浓更烈了(先前只像荷池里的雨声,调虽急,韵节还是很匀净的;现在竟像是大块的骤雨落在盛开的丁香林中,这白英在狂颤中缤纷的堕地,雨中的一阵香雨,声调急促极了。)所以他竟想在这极乐中静静的解化,平安的死去,所以他竟与无痛苦的解脱发生了恋爱,昏昏的随口编著钟爱的名字唱着赞美他,要他领了他永别这生的世界,投入永生的世界。这死所以不仅不是痛苦,真是最高的幸福,不仅不是不幸,并且是一个极大的奢侈;不仅不是消极的寂灭,这正是真生命的实现。在这青林中,在这半夜里,在这美妙的歌声里,轻轻的挑破了生命的水泡,啊,去吧!同时你在歌声中倾吐了你的内蕴的灵性,放胆的尽性的狂歌好像你在这黑暗里看出比光明更光明的光明,在你的叶荫中实现了比快乐更快乐的快乐;--我即使死了,你还是继续的唱着,直唱到我听不着,变成了土,你还是永远的唱着。”
这是全诗精神最饱满音调最神灵的一节,接着上段死的意思与永生的意思,他从自己又回想到那鸟的身上,他想我可以在这歌声里消散,但这歌声的本体呢?听歌的人可以由生入死,由死得生,这唱歌的鸟,又怎样呢?以前的六节都是低调,就是第六节调虽变,音还是像在浪花里浮沉着的一张叶片,浪花上涌时叶片上涌,浪花低伏时叶片也低伏;但这第七节是到了最高点,到了急调中的争调--诗人的情绪,和着鸟的歌声,尽情的涌了出来;他的迷醉中的诗魂已经到了梦与醒的边界。
这节里Ruth的本事是在旧约书里The Book of Ruth,她是嫁给一个客民的,后来丈夫死了,她的姑要回老家,叫她也回自己的家再嫁人去,罗司一定不肯,情愿跟着她的姑到外国去守寡,后来他在麦田里收麦,她常常想着她的本乡,济慈就应用这段故事。
(七)“方才我想到死与灭亡,但是你,不死的鸟呀,你是永远没有灭亡的日子,你的歌声就是你不死的一个凭证。时代尽迁异,人事尽变化,你的音乐还是永远不受损伤,今晚上我在此地听你,这歌声还不是在几千年前已经在着,富贵的王子曾经听过你,卑贱的农夫也听过你:也许当初罗司那孩子在黄昏时站在异邦的田里割麦,他眼里含着一包眼泪思念故乡的时候,这同样的歌声,曾经从林子里透出来,给她精神的慰安,也许在中古时期幻术家在海上变出蓬莱仙岛,在波心里起造着楼阁,在这里面住着他们摄取来的美丽的女郎,她们凭着窗户望海思乡时,你的歌声也曾经感动她们的心灵,给他们平安与愉快。”
(八)这段是全诗的一个总束,夜莺放歌的一个总束,也可以说人生的大梦的一个总束。他这诗里有两相对的(动机);一个是这现世界,与这面目可憎的实际的生活:这是他巴不得逃避,巴不得忘却的,一个是超现实的世界,音乐声中不朽的生命,这是他所想望的,他要实现的,他愿意解脱了不完全暂时的生为要化入这完全的永久的生。他如何去法,凭酒的力量可以去,凭诗的无形的翅膀亦可以飞出尘寰,或是听着夜莺不断的唱声也可以完全忘却这现世界的种种烦恼。他去了,他化入了温柔的黑夜,化入了神灵的歌声--他就是夜莺;夜莺就是他。夜莺低唱时他也低唱,高唱时他也高唱,我们辨不清谁是谁,第六第七段充分发挥“完全的永久的生”那个动机,天空里,黑夜里已经充塞了音乐--所以在这里最高的急调尾声一个字音forlorn里转回到那一个动机,他所从来那个现实的世界,往来穿着的还是那一条线,音调的接合,转变处也极自然;最后糅和那两个相反的动机,用醒(现世界)与梦(想象世界)结束全文,像拿一块石子掷入山壑内的深潭里,你听那音响又清切又谐和。余音还在山壑里回荡着,使你想见那石块慢慢的,慢慢的沉入了无底的深潭……音乐完了,梦醒了,血呕尽了,夜莺死了!但他的余韵却袅袅的永远在宇宙间回响着……
十三年十二月二日夜半
济慈的夜莺歌
介绍: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他出身贫苦,做过药剂师的助手,年轻时就
死于肺病。
诗中有济慈(Jonh Keats)的《夜莺歌》,与禽中有夜莺一样的神奇。除非你亲耳
听过,你不容易相信树林里有一类发痴的鸟,天晚了才开口唱,在黑暗里倾吐他的妙乐,
愈唱愈有劲,往往直唱到天亮,连真的心血都跟着歌声从她的血管里呕出;除非你亲自
咀嚼过,你也不易相信一个二十三岁的青年有一天早饭后坐在一株李树底下迅笔的写,
不到三小时写成了一首八段八十行的长歌,这歌里的音乐与夜莺的歌声一样的不可理解,
同是宇宙间一个奇迹,即使有哪一天大英帝国破裂成无可记认的断片时,《夜莺歌》依
旧保有他无比的价值:万万里外的星亘古的亮着,树林里的夜莺到时候就来唱着,济慈
的夜莺歌永远在人类的记忆里存着。
那年济慈住在伦敦的Wentworth Place①。百年前的伦敦与现在的英京大不相同,
那时候“文明”的沾染比较的不深,所以华次华士②站在威士明治德桥上,还可以放心
的讴歌清晨的伦敦,还有福气在“无烟的空气”里呼吸,望出去也还看得见“田地、小
山、石头、旷野,一直开拓到天边”。那时候的人,我猜想,也一定比较的不野蛮,近
人情,爱自然,所以白天听得着满天的云雀,夜里听得着夜莺的妙乐。要是济慈迟一百
年出世,在夜莺绝迹了的伦敦市里住着,他别的著作不敢说,这首夜莺歌至少,怕就不
会成功,供人类无尽期的享受。说起真觉得可惨,在我们南方,古迹而兼是艺术品的,
止淘成③了西湖上一座孤单的雷峰塔,这千百年来雷峰塔的文学还不曾见面,雷峰塔的
映影已经永别了波心!也许我们的灵性是麻皮做的,木屑做的,要不然这时代普遍的苦
痛与烦恼的呼声还不是最富灵感的天然音乐;——但是我们的济慈在哪里?我们的《夜
莺歌》在哪里?济慈有一次低低的自语——“I feel the flowers growing on
me”。意思是“我觉得鲜花一朵朵的长上了我的身”,就是说他一想着了鲜花,他的本
体就变成了鲜花,在草丛里掩映着,在阳光里闪亮着,在和风里一瓣瓣的无形的伸展着,
在蜂蝶轻薄的口吻下羞晕着。这是想象力最纯粹的境界:孙猴子能七十二般变化,诗人
的变化力更是不可限量——沙士比亚戏剧里至少有一百多个永远有生命的人物,男的女
的、贵的贱的、伟大的、卑琐的、严肃的、滑稽的,还不是他自己摇身一变变出来的。
济慈与雪莱最有这与自然谐合的变术;——雪莱制《云歌》时我们不知道雪莱变了云还
是云变了;雪莱歌《西风》时不知道歌者是西风还是西风是歌者;颂《云雀》时不知道
是诗人在九霄云端里唱着还是百灵鸟在字句里叫着;同样的济慈咏“忧郁”“Odeon M
elancholy”时他自己就变了忧郁本体,“忽然从天上掉下来像一朵哭泣的云”;他赞美
“秋”“To Autumn”时他自己就是在树叶底下挂着的叶子中心那颗渐渐发长的核仁儿,
或是在稻田里静偃着玫瑰色的秋阳!这样比称起来,如其赵松雪④关紧房门伏在地下学
马的故事可信时,那我们的艺术家就落粗蠢,不堪的“乡下人气味”!
①Wentworth Place,即文特沃思村。实际上,该处是济慈的女友范妮·布劳纳
的家,济慈写《夜莺颂》的时候还在汉普斯泰德,他是去意大利疗养前的一个月才搬到
这里的。
②华次毕士,通译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诗人,湖畔派的代表人物。
③淘成,浙江方言,这里是“剩存”的意思。
④赵松雪,即赵孟俯(1254—1322),元代书画家。其书法世称“赵体”,画工山
水、人物、鞍马,尤善画马。
他那《夜莺歌》是他一个哥哥死的那年做的,据他的朋友有名肖像画家Robert Ha
ydon①给Miss Mitford②的信里说,他在没有写下以前早就起了腹稿,一天晚上他们俩
在草地里散步时济慈低低的背诵给他听——“……in alow,tremulous undertone whi
ch affected me extremely.③
①Robert Haydon,通译罗伯特·海登(1786—1846),英国画家、作家。
②Miss Mitford,通译米特福德**(1787—1855),英国女作家。
③这句英文的意思是:“……那低沉而颤抖的鸣啭深深地感染了我。”
那年碰巧——据著《济慈传》的Lord Houghton①说,在他屋子的邻近来了一只夜
莺,每晚不倦的歌唱,他很快活,常常留意倾听,一直听得他心痛神醉逼着他从自己的
口里复制了一套不朽的歌曲。我们要记得济慈二十五岁那年在意大利在他一个朋友的怀
抱里作古,他是,与他的夜莺一样,呕血死的!
①Lord Houghton,通译雷顿爵士(1809—1855),英国诗人,曾出版济慈的书
信和遗著。
能完全领略一首诗或是一篇戏曲,是一个精神的快乐,一个不期然的发现。这不是
容易的事;要完全了解一个人的品性是十分难,要完全领会一首小诗也不得容易。我简
直想说一半得靠你的缘分,我真有点儿迷信。就我自己说,文学本不是我的行业,我的
有限的文学知识是“无师传授”的。裴德①(Walter Pater)是一天在路上碰着大雨到
一家旧书铺去躲避无意中发现的,哥德②(Goethe)——说来更怪了——是司蒂文孙③
(R.L.S.)介绍给我的,(在他的Art of WritCing④那书里他称赞George Henr
y Lewes⑤的《葛德评传》;Everyman edition⑥一块钱就可以买到一本黄金的书)柏
拉图是一次在浴室里忽然想着要去拜访他的。雪莱是为他也离婚才去仔细请教他的,杜
思退益夫斯基⑦、托尔斯泰、丹农雪乌⑧、波特莱耳⑨、卢骚,这一班人也各有各的来
法,反正都不是经由正宗的介绍:都是邂逅,不是约会。这次我到平大⑩教书也是偶然
的,我教着济慈的《夜莺歌》也是偶然的,乃至我现在动手写这一篇短文,更不是料得
到的。友鸾⑾再三要我写才鼓起我的兴来,我也很高兴写,因为看了我的乘兴的话,竟
许有人不但发愿去读那《夜莺歌》,并且从此得到了一个亲口尝味最高级文学的门径,
那我就得意极了。
①裴德,通译佩特(1839—1894),英国诗人、批评家,著有《文艺复兴史研究》
等。
②哥德,通译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著有《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
恼》等。
③司蒂文孙,通译斯蒂文森(1850—1894),英国作家。
④Art of Writing,即《写作的艺术》。
⑤George Henry Lewes,通译乔治·亨利·刘易斯(1817—1878),美国哲学家、
文学评论家,还做过演员和编辑。
⑥Everyman edition,书籍的普及版。
⑦杜思退益夫斯基,通译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作家,著有《卡拉
马佐夫兄弟》等。
⑧丹农雪乌,通译邓南遮(1863—1938),意大利作家。
⑨波特莱耳,通译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诗人。
⑩平大,即平民大学。
⑾友鸾,即张友鸾(1904—1989),作家、翻译家。当时他在主编《京报》副刊
《文学周刊》。
但是叫我怎样讲法呢?在课堂里一头讲生字一头讲典故,多少有一个讲法,但是现
在要我坐下来把这首整体的诗分成片段诠释它的意义,可真是一个难题!领略艺术与看
山景一样,只要你地位站得适当,你这一望一眼便吸收了全景的精神;要你“远视”的
看,不是近视的看;如其你捧住了树才能见树,那时即使你不惜工夫一株一株的审查过
去,你还是看不到全林的景子。所以分析的看艺术,多少是杀风景的:综合的看法才对。
所以我现在勉强讲这《夜莺歌》,我不敢说我能有什么心得的见解!我并没有!我只是
在课堂里讲书的态度,按句按段的讲下去就是;至于整体的领悟还得靠你们自己,我是
不能帮忙的。
你们没有听过夜莺先是一个困难。北京有没有我都不知道。下回萧友梅①先生的音
乐会要是有贝德花芬的第六个“沁芳南”②( The Pastoral Symphony)时,你们可
以去听听,那里面有夜莺的歌声。好吧,我们只能要同意听音乐——自然的或人为的—
—有时可以使我们听出神:譬如你晚上在山脚下独步时听着清越的笛声,远远的飞来,
你即使不滴泪,你多少不免“神往”不是?或是在山中听泉乐,也可使你忘却俗景,想
象神境。我们假定夜莺的歌声比我们白天听着的什么鸟都要好听;他初起像是龚云甫③,
嗓子发沙的,很懈的试她的新歌;顿上一顿,来了,有调了。可还不急,只是清脆悦耳,
像是珠走玉盘(比喻是满不相干的)!慢慢的她动了情感,仿佛忽然想起了什么事情使
他激成异常的愤慨似的,他这才真唱了,声音越来越亮,调门越来越新奇,情绪越来越
热烈,韵味越来越深长,像是无限的欢畅,像是艳丽的怨慕,又像是变调的悲哀——直
唱得你在旁倾听的人不自主的跟着她兴奋,伴着她心跳。你恨不得和着她狂歌,就差你
的嗓子太粗太浊合不到一起!这是夜莺;这是济慈听着的夜莺,本来晚上万籁静定后声
音的感动力就特强,何况夜莺那样不可模拟的妙乐。
①萧友梅(1884—1940),音乐教育家,当时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任。
②贝德花芬的第六个“沁芳南”,即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沁芳南”是英语
交响曲Symphony一词的音译。
③龚云甫(1862—1932),京剧演员,擅长老旦戏。下文中的“她”,是指他的角色身份。
好了;你们先得想象你们自己也教音乐的沉醴浸醉了,四肢软绵绵的,心头痒荠荠
的,说不出的一种浓味的馥郁的舒服,眼帘也是懒洋洋的挂不起来,心里满是流膏似的
感想,辽远的回忆,甜美的惆怅,闪光的希冀,微笑的情调一齐兜上方寸灵台时——再
来——“in a low,tiemulous undertone”①——开通济慈的《夜莺歌》,那才对
劲儿!
①这句英文的意思是:“低沉颤抖的鸣啭”。
这不是清醒时的说话;这是半梦呓的私语:心里畅快的压迫太重了流出口来绻缱的
细语——我们用散文译过他的意思来看:——
(一)“这唱歌的,唱这样神妙的歌的,决不是一只平常的鸟;她一定是一个树林
里美丽的女神,有翅膀会得飞翔的。她真乐呀,你听独自在黑夜的树林里,在架干交叉,
浓荫如织的青林里,她畅快的开放她的歌调,赞美着初夏的美景,我在这里听她唱,听
的时候已经很多,她还是恣情的唱着;啊,我真被她的歌声迷醉了,我不敢羡慕她的清
福,但我却让她无边的欢畅催眠住了,我像是服了一剂麻药,或是喝尽了一剂鸦片汁,
要不然为什么这睡昏昏思离离的像进了黑甜乡似的,我感觉着一种微倦的麻痹,我太快
活了,这快感太尖锐了,竟使我心房隐隐的生痛了!”
(二)“你还是不倦的唱着——在你的歌声里我听出了最香冽的美酒的味儿。啊,
喝一杯陈年的真葡萄酿多痛快呀!那葡萄是长在暖和的南方的,普鲁罔斯①那种地方,
那边有的是幸福与欢乐,他们男的女的整天在宽阔的太阳光底下作乐,有的携着手跳春
舞,有的弹着琴唱恋歌;再加那遍野的香草与各样的树馨——在这快乐的地土下他们有
酒窖埋着美酒。现在酒味益发的澄静,香冽了。真美呀,真充满了南国的乡土精神的美
酒,我要来引满一杯,这酒好比是希宝克林灵泉的泉水,在日光里滟滟发虹光的清泉,
我拿一只古爵盛一个扑满。啊,看呀!这珍珠似的酒沫在这杯边上发瞬,这杯口也叫紫
色的浓浆染一个鲜艳;你看看,我这一口就把这一大杯酒吞了下去——这才真醉了,我
的神魂就脱离了躯壳,幽幽的辞别了世界,跟着你清唱的音响,像一个影子似淡淡的掩
入了你那暗沉沉的林中。”
①普鲁罔斯,通译普罗旺斯,法国南方的一个省。
(三)“想起这世界真叫人伤心。我是无沾恋的,巴不得有机会可以逃避,可以忘
怀种种不如意的现象,不比你在青林茂荫里过无忧的生活,你不知道也无须过问我们这
寒伧的世界,我们这里有的是热病、厌倦、烦恼,平常朋友们见面时只是愁颜相对,你
听我的牢骚,我听你的哀怨;老年人耗尽了精力,听凭痹症摇落他们仅存的几茎可怜的
白发;年轻人也是叫不如意事蚀空了,满脸的憔悴,消瘦得像一个鬼影,再不然就进墓
门;真是除非你不想他,你要一想的时候就不由得你发愁,不由得你眼睛里钝迟迟的充
满了绝望的晦色;美更不必说,也许难得在这里,那里,偶然露一点痕迹,但是转瞬间
就变成落花流水似没了,春光是挽留不住的,爱美的人也不是没有,但美景既不常驻人
间,我们至多只能实现暂时的享受,笑口不曾全开,愁颜又回来了!因此我只想顺着你
歌声离别这世界,忘却这世界,解化这忧郁沉沉的知觉。”
(四)“人间真不值得留恋,去吧,去吧!我也不必乞灵于培克司(酒神)与他那
宝辇前的文豹,只凭诗情无形的翅膀我也可以飞上你那里去。啊,果然来了!到了你的
境界了!这林子里的夜是多温柔呀,也许皇后似的明月此时正在她天中的宝座上坐着,
周围无数的星辰像侍臣似的拱着她。但这夜却是黑,暗阴阴的没有光亮,只有偶然天风
过路时把这青翠荫蔽吹动,让半亮的天光丝丝的漏下来,照出我脚下青茵浓密的地土。”
(五)“这林子里梦沉沉的不漏光亮,我脚下踏着的不知道是什么花,树枝上渗下
来的清馨也辨不清是什么香;在这薰香的黑暗中我只能按着这时令猜度这时候青草里,
矮丛里,野果树上的各色花香;——乳白色的山楂花,有刺的野蔷薇,在叶丛里掩盖着
的芝罗兰已快萎谢了,还有初夏最早开的麝香玫瑰,这时候准是满承着新鲜的露酿,不
久天暖和了,到了黄昏时候,这些花堆里多的是采花来的飞虫。”
我们要注意从第一段到第五段是一顺下来的:第一段是乐极了的谵语,接着第二段
声调跟着南方的阳光放亮了一些,但情调还是一路的缠绵。第三段稍为激起一点浪纹,
迷离中夹着一点自觉的愤慨,到第四段又沉了下去,从“already with thee!”①起,
语调又极幽微,像是小孩子走入了一个阴凉的地窖子,骨髓里觉着凉,心里却觉着半害
怕的特别意味,他低低的说着话,带颤动的,断续的;又像是朝上风来吹断清梦时的情
调;他的诗魂在林子的黑荫里闻着各种看不见的花草的香味,私下一一的猜测诉说,像
是山涧平流入湖水时的尾声……这第六段的声调与情调可全变了;先前只是畅快的惝恍,
这下竟是极乐的谵语了。他乐极了,他的灵魂取得了无边的解说与自由,他就想永保这
最痛快的俄顷,就在这时候轻轻的把最后的呼吸和入了空间,这无形的消灭便是极乐的
永生;他在另一首诗里说——
①这句中的英文意为:“早已和你在一起”。
I know this being’s lease,
My fancy to its utmost bliss spreads,
Yet could I on this very midnight cease,
And the world sgaudy ensign see in shreds’
Verse,Fame and Beauty are in tense indeed;
But Death in tenser-Death is Life’shigh Meed.
在他看来,(或是在他想来),“生”是有限的,生的幸福也是有限的——诗,声
名与美是我们活着时最高的理想,但都不及死,因为死是无限的,解化的,与无尽流的
精神相投契的,死才是生命最高的蜜酒,一切的理想在生前只能部分的,相对的实现,
但在死里却是整体的绝对的谐合,因为在自由最博大的死的境界中一切不调谐的全调谐
了,一切不完全的都完全了,他这一段用的几个状词要注意,他的死不是苦痛,是“Ea
seful Death”舒服的,或是竟可以翻作“逍遥的死”;还有他说“Quiet Breath”,
幽静或是幽静的呼吸,这个观念在济慈诗里常见,很可注意;他在一处排列他得意的幽
静的比象——
AUTUMN SUNS
Smiling at ev e upon the quiet sheaves.
Sweet Sapphos Cheek-a sleeping infant’s breath-
The gradual sand that througn an hour glass runs
A woodland rivulet,aPoet’s death
秋田里的晚霞,沙浮①女诗人的香腮,睡孩的呼吸,光阴渐缓的流沙,山林里的小
溪,诗人的死。他诗里充满着静的,也许香艳的。美丽的静的意境,正如雪莱的诗里无
处不是动,生命的振动,剧烈的,有色彩的,嘹亮的。我们可以拿济慈的《秋歌》对照
雪莱的《西风歌》,济慈的“夜莺”对比雪莱的“云雀”,济慈的“忧郁”对比雪莱的
“云”,一是动、舞、生命、精华的、光亮的、搏动的生命,一是静、幽、甜熟的、渐
缓的“奢侈”的死,比生命更深奥更博大的死,那就是永生。懂了他的生死的概念我们
再来解释他的诗:
①沙浮,通译莎福(前7—前6世纪),古希腊女诗人。
(六)“但是我一面正在猜测着这青林里的这样那样,夜莺他还是不歇的唱着,这
回唱得更浓更烈了。(先前只像荷池里的雨声,调虽急,韵节还是很匀净的;现在竟像
是大块的骤雨落在盛开的丁香林中,这白英在狂颤中缤纷的堕地,雨中的一阵香雨,声
调急促极了)所以他竟想在这极乐中静静的解化,平安的死去,所以他竟与无痛苦的解
脱发生了恋爱,昏昏的随口编着钟爱的名字唱着赞美他,要他领了他永别这生的世界,
投入永生的世界。这死所以不仅不是痛苦,真是最高的幸福,不仅不是不幸,并且是一
个极大的奢侈;不仅不是消极的寂灭,这正是真生命的实现。在这青林中,在这半夜里,
在这美妙的歌声里,轻轻的挑破了生命的水泡,啊,去吧!同时你在歌声中倾吐了你的
内蕴的灵性,放胆的尽性的狂歌好像你在这黑暗里看出比光明更光明的光明,在你的叶
荫中实现了比快乐更快乐的快乐;——我即使死了,你还是继续的唱着,直唱到我听不
着,变成了土,你还是永远的唱着。”
这是全诗精神最饱满音调最神灵的一节,接着上段死的意思与永生的意思,他从自
己又回想到那鸟的身上,他想我可以在这歌声里消散,但这歌声的本体呢?听歌的人可
以由生入死,由死得生,这唱歌的鸟,又怎样呢?以前的六节都是低调,就是第六节调
虽变,音还是像在浪花里浮沉着的一张叶片,浪花上涌时叶片上涌,浪花低伏时叶片也
低伏;但这第七节是到了最高点,到了急调中的争调——诗人的情绪,和着鸟的歌声,
尽情的涌了出来;他的迷醉中的诗魂已经到了梦与醒的边界。
这节里Ruth①的本事是在旧约书里The Book of Ruth②,她是嫁给一个客民的,
后来丈夫死了,她的姑要回老家,叫她也回自己的家再嫁人去,罗司一定不肯,情愿跟
着她的姑到外国去守寡,后来他在麦田里收麦,她常常想着她的本乡,济慈就应用这段
故事。
①Ruth,通译露丝(本文译作罗司),圣经《旧约·路得记》中的一个人物。不
过,济慈的《夜莺颂》至第七节才用到这个典故,徐志摩这里把她错到第六节里去了。
②The Book of Ruth,即《旧约·路得记》。
(七)“方才我想到死与灭亡,但是你,不死的鸟呀,你是永远没有灭亡的日子,
你的歌声就是你不死的一个凭证。时代尽迁异,人事尽变化,你的音乐还是永远不受损
伤,今晚上我在此地听你,这歌声还不是在几千年前已经在着,富贵的王子曾经听过你,
卑贱的农夫也听过你:也许当初罗司那孩子在黄昏时站在异邦的田里割麦,他眼里含着
一包眼泪思念故乡的时候,这同样的歌声,曾经从林子里透出来,给她精神的慰安,也
许在中古时期幻术家在海上变出蓬莱仙岛,在波心里起造着楼阁,在这里面住着他们摄
取来的美丽的女郎,她们凭着窗户望海思乡时,你的歌声也曾经感动她们的心灵,给他
们平安与愉快。”
(八)这段是全诗的一个总束,夜莺放歌的一个总束,也可以说人生的大梦的一个
总束。他这诗里有两相对的(动机);一个是这现世界,与这面目可憎的实际的生活:
这是他巴不得逃避,巴不得忘却的,一个是超现实的世界,音乐声中不朽的生命,这是
他所想望的,他要实现的,他愿意解脱了不完全暂时的生为要化入这完全的永久的生。
他如何去法,凭酒的力量可以去,凭诗的无形的翅膀亦可以飞出尘寰,或是听着夜莺不
断的唱声也可以完全忘却这现世界的种种烦恼。他去了,他化入了温柔的黑夜,化入了
神灵的歌声——他就是夜莺;夜莺就是他。夜莺低唱时他也低唱,高唱时他也高唱,我
们辨不清谁是谁,第六第七段充分发挥“完全的永久的生”那个动机,天空里,黑夜里
已经充塞了音乐——所以在这里最高的急调尾声一个字音forlorn①里转回到那一个动机,
他所从来那个现实的世界,往来穿着的还是那一条线,音调的接合,转变处也极自然;
最后糅和那两个相反的动机,用醒(现世界)与梦(想象世界)结束全文,像拿一块石
子掷入山壑内的深潭里,你听那音响又清切又谐和。余音还在山壑里回荡着,使你想见
那石块慢慢的,慢慢的沉入了无底的深潭……音乐完了,梦醒了,血呕尽了,夜莺死了!
但他的余韵却袅袅的永远在宇宙间回响着……
①forlorn,孤寂。
十三年十二月二日夜半
对徐志摩来说,艺术即生活,因为两者的目的只有一个:美。
美是自然的,刻意造作都与其无缘。这正如康河的柔波,摇曳的水草,夜半的明月。
他心灵中的点点情丝,在被外界融合的瞬间,就会洋溢出美文。就象“轻轻的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样的空灵,如“我不知道
/风往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里/在梦的轻波里依洄”那般的令人迷醉。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徐志摩的诗文抒情的浓郁为最。不信你看《济慈的夜莺》。
开篇即是“诗中有济慈(John Keats)的《夜莺歌》,与禽中有夜莺一样的神奇”。
美妙的比喻,信手拈来。倾刻间,你阅读的欲望升起,于是,你无法终止你对美的好奇,
一气读完,不忍释卷。你再往回翻,想要找到这美产生的原因,瞑思良久,不得所以然。
看结构,平淡无奇;分析语词,他叙述如白话,尾尾道来;他的散文抒情如他的诗歌,
情感的裢漪是片片的粼光,而不会刺得你挣不开眼。可你就是认为手中的短文不同凡响,
象听完一首迷人的歌,听完后,而它的“余韵却袅袅的永远在宇宙间回响着……”
读徐志摩的散文,你不能去解释,也不要去字字句句的条分缕析。他的散文如他的
诗一样,是许多美的意象的感受,是情绪的自如流淌,是心灵振颤的曲线。就象你无论
如何说不出“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为何绝妙为何让你看完再也无法忘
记,也无法在相同的情境下只会脱口而出而难以创造出更好的诗句一样。你佩服,你感
叹,你不得不承认天才艺术家心灵的宝贵,你会说那是徐志摩那颗易感的心的专利品。
世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最复杂的是人的心灵。心灵说不尽也说不清。真正出自心灵
的产物比如美文,它不可细说,不可析,只可感。济慈写《夜莺歌》时感到鲜花一朵朵
长上了他的身,徐志摩感到济慈的“诗魂在林子的黑荫里闻着各种看不见的花草的香味,
私下一一的猜测诉说,像是山涧平流入湖水时的尾声……”。感觉是无声的交流,是寻
找心灵共振,是美的再造和延伸。
我固执地以为一定是上帝让徐志摩那颗心早些休息的。他即使闭上双眼,美的事物
经过时,他也会骤然间睁开,然后用心去笼罩它。我猜想,美的东西一定有一种光茫,
它们出现就能射穿他的心。
徐志摩崇尚高雅脱俗冰清玉洁的美,如曼殊斐儿的仙姿灵态;他欣赏潇洒的美,如
翩翩的雪花飞舞,如河畔的金柳,夕阳中的新娘;他迷念于大自然的美,如夜莺的歌般
婉转悠扬,如山花烂漫;他沉醉于凄惋悲哀的美,如济慈的喋血呕歌,梦里的伤悲……
似乎有某种预感,他竟然在他不多的散文中多次写到那些早殇的天才。难道那也是
一种心灵的共同的鸣响?他仿佛对他们更是情有独钟。手捧他写的《曼殊斐儿》,《济
慈的夜莺歌》,遥看东方上空漂浮无定的云彩,心中不禁伥然。漫游蓝天上的徐志摩,
你的英灵该化作了天边的彩虹吧?
天地之间,环宇之内,你是不死的美的精灵。
参考资料:
在《第五人格》幻象迷途玩法中,玩家们使用火漆即可在迷途内邂逅各类珍贵奖励,同时获得“夜莺祝福”,当“夜莺祝福”累积到一定数量7000后,即可兑换虚妄杰作时装调香师——摩涅莫绪涅之梦。
调香师薇拉·奈尔,游戏《第五人格》中的角色,属于求生者。她喜欢有品位的奢侈品,性格高傲、挑剔且优雅。凭借异于常人的敏锐嗅觉和对香味的执着,薇拉成为一名优秀的调香师。27岁的薇拉在游戏中高贵且优雅,她有着精致的盘发,并且戴着考究的黑色面纱和紫色晚礼服。
薇拉从一张神秘的香水配方中获得灵感,调制出了独一无二的“忘忧之香”。闻到这种芬芳的人,会沉浸其中,浑然忘我。但香水的后调非常短暂,任凭她如何改良都无法挽留。最后,调香师对完美的执着将她引向了配方来源之地——欧利蒂丝庄园。
《第五人格》角色设定:
1、求生者
进入游戏时玩家可以自行选择扮演,直到一轮游戏结束,方可更换角色。求生者需要寻找密码机进行破译,场景中总计存在7台密码机,玩家需要破译完成5台,随后才能打开电闸,并且至少3位求生者成功逃脱方可获胜。
2、监管者
进入游戏时玩家可以自行选择,在准备过程中可选择特殊技能,直到一轮游戏结束,方可更换角色。监管者淘汰(绑上狂欢之椅或放血)至少3名求生者,方可获胜。
1 夜莺的好词好句
1 有的人走了就再也没回来过,所以,等待和犹豫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情的杀手。
2 在你面前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我的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张爱玲在送给胡兰成的照片背面题写)
3 情,亲情我们之间无所不有,却唯独没有爱情。
4 如果情感和岁月也能轻轻撕碎,扔到海中,那么,我愿意从此就在海底沉默。你的言语,我爱听,却不懂得,我的沉默,你愿见,却不明白
5 爱,从来就是一件千回百转的事。不曾被离弃,不曾受伤害,怎懂得爱人?爱,原来是一种经历,但愿人长久你喜欢那些呢?有什么感悟呢?
2 童话故事夜莺好词好句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从前有一只夜莺,它唱的歌很好听,大家都非常喜欢听它唱歌。国王知道后就派人把它抓进皇宫,一看它长得一点也不好看,浑身灰土土的,但是它的歌喉动人心弦,大家都被感动了,国王也高兴极了。国王让夜莺在宫殿里住下来,给了它很高的奖赏,但夜莺不能展示飞翔,失去了自由。
不久有人送给国王一个非常漂亮的假夜莺,它浑身镶满了翡翠和宝石,只要给它上满发条,它就能唱一首完整的圆舞曲,声音非常动听,国王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了,于是假夜莺代替了真夜莺唱歌,真夜莺趁机飞走了。不久假夜莺坏了,修好后也不能象原来那样唱了。
后来国王病了。在国王快不行的那一天夜里,真夜莺又飞回来给国王唱歌,国王得救了。国王想让夜莺留下和他一起生活,可夜莺说它的家在绿色的森林,它还会再回来给国王唱歌。
通过读这篇文章 我明白了一些道理:第一做事不要光想自己,也要考虑别人;第二看美要看心里,不能只看外表;第三要有一颗爱心,宽容的心;第四自由最可贵。
100多年前,安徒生爷爷的童话,从冰岛之国丹麦,漂洋过海传到了全世界,现在到处都流传着他动听的童话。我虽然从来没有听到过夜莺的歌声,却通过这个古老的东方故事,聆听到它委婉动听的歌声在森林中低回吟唱。
安徒生爷爷从未来过中国,可是他为何能够写出如此美妙的东方童话故事呢?故事一开头,他描述了自己想象中的神秘国度:世界上最华丽的宫殿,用细致的瓷砖雕砌,名贵的花朵上都系着银铃……,当我读到这儿的时候,脑海中浮现中出一个金碧辉煌的宫殿,古老的宫殿里生活着各式各样的人,年老的皇帝,能说会道的大臣,勤劳的仆人,非常有趣。
皇帝喜欢上了夜莺的歌声,夜莺为他的老年生活带去了生气和快乐。皇帝想奖励给夜莺一双金拖鞋,可是善良的夜莺拒绝了,它说:“皇帝,您为我流下的眼泪才是最宝贵的礼物,我已经感到很满足了。”可是不久,日本使节又送来了一只人造夜莺,人造夜莺立马吸引了大家的视线,因为它只要上了发条可以不停地唱,不停地唱,从不知道疲倦。夜莺伤心地离开了皇宫,回到森林去了。
皇帝不分昼夜地听着人工夜莺歌唱,直到有一天人工夜莺坏了,再也唱不出歌来。皇帝请来了钟表匠修理,才勉强一年可以唱一次,而这远远无法满足皇帝。渐渐地,皇帝很少出现在人们面前,他生病了。夜晚,死神降临在皇帝面前,声讨他这一生的是与非,皇帝明白自己即将死去。就在这时,夜莺又来到皇帝床头,用自己悦耳的歌声驱走了死神,皇帝的眼角再次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故事中,夜莺代表着善良、淳朴的人们,他们从来不嫌贫爱富,用自己辛勤的劳动为别人服务,无私地帮助他人。妈妈告诉我,要向夜莺学习,要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心。“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让贫瘠土壤盛开花朵,让灰暗的内心充满阳光!
3 莺的好词好句摘抄和读后感一、好词摘抄
失魂落魄、聚精会神、小心翼翼、震耳欲聋、竭尽全力、歪歪扭扭、司空见惯
风吹雨打、焕然一新、悄然无声、絮絮叨叨、摇摇欲坠、不可理喻、支离破碎
破烂不堪、微波荡漾。
二、好句摘抄
1、马走了一阵,根鸟远远地看到前面有一个红点儿。那个红点儿在一抹绿色中,很诱人。他就让马走得快了些。过不一会儿,他就看清了那是一个人。再过了一会儿,他就看清了那是一个女孩儿。这时,他就不知道让自己的马是快些走还是慢些走好了。他犹豫起来。那马仿佛要等他拿定主意,也就自动放慢了脚步,还不时吃一口路边的嫩草。
2、那湖泊水平如镜,倒映着天空与岸边的白杨树。空气因为它,而变得湿润。根鸟感到了一种惬意的凉爽。这时,他看到了倒映在湖泊中的鹰。它在天空中盘旋,使根鸟产生一种错觉:鹰在水中。当有微风吹皱湖水时,那白色变成虚幻的一团,仿佛绿水中漫散着白色。等风去水静,那模糊的白色,又变成了一只轮廓清晰的鹰。
3、沙子渐少,一个纯粹的戈壁滩出现在根鸟的脚下,它使根鸟更加觉得世界的荒凉。他向西走着,陪伴着他的,只有他自己单薄的影子。他让自己什么也不想,也不让自己加快步伐,始终以一种不太费劲的步伐,不快但却不停地向前。有时,他想给自己唱支歌,但那些歌总是只有一个开头,才唱了几句,就没有再唱下去的兴致了,于是那歌声就像秋天的老草一样衰败下去。
4 童话故事《夜莺》的好词好句有哪些好句
1、这位皇帝的宫殿是世界上最华丽的,完全用细致的瓷砖砌成,价值非常高,不过非常脆薄,如果你想摸摸它,你必须万分当心。
2、人们在御花园里可以看到世界上最珍奇的花儿。那些最名贵的花上都系着银铃,好使得走过的人一听到铃声就不得不注意这些花儿。
3、如果一个人不停地向前走,他可以碰到一个茂密的树林,里面有根高的树,还有很深的湖。
4、林一直伸展到蔚蓝色的、深沉的海那儿去。
5、巨大的船只可以在树枝底下航行。树林里住着一只夜莺。
6、它的歌唱得非常美妙,连一个忙碌的穷苦渔夫在夜间出去收网的时候,一听到这夜莺的歌唱,也不得不停下来欣赏一下。
7、世界各国的旅行家都到这位皇帝的首都来,欣赏这座皇城、宫殿和花园。
8、于是许多学者写了大量关于皇城、宫殿和花园的书籍,那些会写诗的人还写了许多最美丽的诗篇,歌颂这只住在树林里的夜莺。
9、他坐在他的金椅子上,读了又读:每一秒钟点一次头,因为那些关于皇城、宫殿和花园的细致的描写使他读起来感到非常舒服。
10、于是他把他的侍臣召进来。这是一位高贵的人物。任何比他渺小一点的人,只要敢于跟他讲话或者问他一件什么事情,他一向只是简单地回答一声,“呸!”——这个字眼是任何意义也没有的。
好词
1、细致
拼音:xì zhì
解释:见“细致”;细密的缯、练等丝织品;亦作“细致”;细密精致,亦作“细致”;精细周密。
2、脆薄
拼音:cuì báo
解释:浮薄,轻薄;不坚牢
3、精巧
拼音:jīng qiǎo
解释:精细巧妙
4、蔚蓝
拼音:wèi lán
解释:形容词,用来形容类似晴朗天空的颜色的一种蓝色。
5、深沉
拼音:shēn chén
解释:指声音低沉;形容程度深;沉稳;不外露
5 好词好句好段加读后感1只见远处有一座迷蒙的巨峰突起,周围还有几十座小石峰。
仔细一看,那巨峰像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那些小峰就像抓耳腮的小猴。瞧瞧,孙悟空正领着它的孩子们向南天门杀去呢。
微白的天空下,群山苍黑似铁,庄严、肃穆。红日初升,一座座山峰呈墨蓝色。
紧接着,雾霭泛起,乳白的纱把重山间隔起来,只剩下青色的峰尖,真像一幅笔墨清爽、疏密有致的山水画。过了一阵儿,雾又散了,那裸露的岩壁,峭石,被霞光染得赤红,渐渐地又变成古铜色,与绿的树、绿的田互为映衬,显得分外壮美。
2、希望源于失望,奋起始于忧患,正如一位诗人所说:有饥饿感受的人一定消化好,有紧迫感受的人一定效率高,有危机感受的人一定进步快。3、别在树下徘徊,别在雨中沉思,别在黑暗中落泪。
向前看,不要回头,只要你勇于面对抬起头来,就会发现,分数的阴霾不过是短暂的雨季。向前看,还有一片明亮的天,不会使人感到彷徨。
4、柔和的阳光斜挂在苍松翠柏不凋的枝叶上,显得那么安静肃穆,绿色的草坪和白色的水泥道貌岸然上,脚步是那么轻起轻落,大家的心中却是那么的激动与思绪波涌。5、生活的海洋并不像碧波涟漪的西子湖,随着时间的流动,它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浪花飞溅,时而巨浪冲天……人们在经受大风大浪的考验之后,往往会变得更加坚强。
6、当你身临暖风拂面,鸟语花香,青山绿水,良田万顷的春景时,一定会陶醉其中;当你面对如金似银,硕果累累的金秋季节时,一定会欣喜不已。你可曾想过,那盎然的春色却是历经严寒洗礼后的英姿,那金秋的美景却是接受酷暑熔炼后的结晶7、倘若希望在金色的秋天收获果实,那么在寒意侵人的早春,就该卷起裤腿,去不懈地拓荒、播种、耕耘,直到收获的那一天。
8、生活是蜿蜒在山中的小径,坎坷不平,沟崖在侧。摔倒了,要哭就哭吧,怕什么,不心装模作样!这是直率,不是软弱,因为哭一场并不影响赶路,反而能增添一份小心。
山花烂漫,景色宜人,如果陶醉了,想笑就笑吧,不心故作矜持!这是直率,不是骄傲,因为笑一次并不影响赶路,反而能增添一份信心。太阳出来了,照在小鸟黄澄澄的羽毛上,全身变得金灿灿的,简直像神话中的金翅鸟一样。
到了林中,百鸟的喧鸣,仿佛奏起一曲永不休止的乐章,连微微颤动的树叶都好像在歌唱着。金翅雀唱着、跳跃着,有时也扑打着,像一群不知疲倦的孩子,给这幽静的山庄更增添了情趣。
这林子里的鸟什么颜色都有,什么声调都有。你听,高音的、中音的、粗嗓的、细嗓的,简直是各种流派的、各种声调的歌唱家,在这里举行着歌唱大比赛。
孔雀那小巧的头上像插着几朵翡翠花,展开的彩屏像一把巨大的羽毛扇,一个个黑环,黑、绿、黄相间,像是无数只大眼睛。只见一只花孔雀把尾巴抖得哗哗响,那漂亮的尾巴就像仙女手中的彩扇,慢慢散开,又像透亮的珍珠撒在它身上,非常美丽。
孔雀飞起来就如同一朵绮丽的绿色彩云,从山顶上飘过。只见花孔雀拖在尾后的长长的羽毛都挺直起来,围成一个圆圈,像一把五颜六色的大花伞,又像一块圆形的彩缎。
孔雀开屏时,犹如一把碧纱宫扇,尾羽上那些眼斑反射着光彩,好像无数面小镜子。那儿的孔雀多得出奇,路边上,野地里,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好像美人儿拖着翠色的长裙子,四处转游,根本也不避人。
那些天鹅用粉红色的脚掌划着湖水向前游,湖面上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远远望去好像一只只白色的帆船在水中荡来荡去,又像天上的朵朵白云映在水面上。白天鹅用红脚蹼使劲地划动着那绿色的湖水,身体就像一只小艇模型那样摇摇摆摆。
天鹅那白瓷一般光滑的羽毛,没有一丝杂质,就好像一团浓墨泼上去,也会整个儿滚落下来,沾不上一星半点。一对雪白的天鹅,像两朵硕大的白莲似的浮在水面上。
湖面上,当天鹅伸展着宽阔的双翼,引翅拍水行进时,犹如一叶叶的扁舟,一张张的风帆。宽阔的湖面上,成群洁白的天鹅,在悠闲地游荡,像朵朵白絮在随风漂流。
湖面平静,水清见底,山光水色融为一体,洁白仿佛置身于仙境之间,流连忘返。天鹅时而挺脖昂首,神气如同将军;时而曲颈低头,闲雅胜似仙子。
当白鹤展开美丽的双翅,翩翩起舞的时候,那修长的双腿,那优雅的舞姿多么像杰出的“芭蕾舞大师”。漫空飞舞的丹顶鹤如早开的芦花,绵软地、慢悠悠地落在了沼泽地区。
仙鹤是天生的舞蹈家。它们头顶鲜红,脖项修长,羽毛洁白,双腿纤细,真个是形体秀丽,举止潇洒,神采飘逸。
丹顶鹤雪白的头上顶着鲜红的肉冠,像白金王冠上嵌着一颗夺目的红宝石。仙鹤站立时总是高高竖起身体,伸直脖子四下张望,常常站立许久。
因此,人们常用“鹤立”、“鹤望”来形容戏剧舞蹈中引颈四望的优美姿态。鹤群长距离飞行时,常常排成“V”形或“Y”等形。
远远望去,飘飘然呈现出一副轻逸而潇洒的风姿。水面上黑压压一群野鸭子,灿烂的羽毛,在夕阳的余辉下,像浮着一簇簇花环。
这些野鸭子都生着一个金翠色的头,亮晶晶的眼睛,颈上有一圈灰白色的羽毛,就像是每一只野鸭都戴上一串珍珠项圈似的。野鸭悠闲自在地浮着,一会儿跌入水底,一会儿又立在浪尖上。
6 好词好句好段读后感1《名人传》 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
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贝多芬 “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让我喜欢。”
——米开朗琪罗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托尔斯泰 《名人传》描述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他们是1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英雄的伟大人格,感受他们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义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令我们启示更多,获得更多。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展开恢复20世纪文学崇高德人道主义传统,恢复其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贝多芬从刹那光辉享受的名誉鼎盛到人生谷底的贫苦交加,从童年时悲惨到老年时对欢乐的追求的曲折人生,正如罗曼罗兰形容的“他整个一生都像是一个雷雨天”。
从中,我体会到了贝多芬一直都在与命运抗争,与思想斗争,尽管他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然而他内心的一份脆弱,一份坚强,是不了解他的人无法挖掘的。对于创作完美歌曲的热情,对于寻觅欢乐的执著,对于完美的邂逅,促使他的生命成为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与大自然其余成分之间的那种交战,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难在铸就欢乐,“用苦痛换来欢乐”就足以浓缩了他的人生。
米开朗琪罗又何尝不是呢?“他有力量,他有幸生来就是为了奋斗,为了征服的,而且他也征服了——他不要胜利。那不是他所企望的。”
他是精神贵族,是天才,然而他被天才所困扰,连他的精神与心灵也无能为力。这种疯狂的激发存在于一个过于柔弱的躯体和心灵中无法控制它的可怕的生命。
从中我看出,他的一生是神圣痛苦的,但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沦,那么就一定会冲破精神上的束缚,他在斗争和舍弃中,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托尔斯泰,这位大地上火光闪亮的俄罗斯的伟大灵魂,在十九世纪末那阴霾浓重的日暮黄昏时抚慰人的星辰,他用他强而有力的笔杆写出一部部能让我们一步一步地紧跟着托尔斯泰那冒险生涯的矛盾经历的作品。
这些作品的描写除了当时社会的阴暗,对神的信仰是他坚持不懈地用笔尖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我深深地体会到,他为真理和正义坚持信念,为真理和正义谱写人生。
是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我们享受着他们的天才创作出来的作品,同享受我们先辈的伟绩一样,不再去想听他们流出的鲜血,这无疑是使我们尴尬的事情,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
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不是的,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们将在那里获得更大的启示。
《名人传》就犹如向我们谱写了一首“英雄交响曲”。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是:每个人的身上都会降临苦难与灾害,我们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奋斗,与其羡慕伟人,不如学习伟人人格的伟大,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与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不如坚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义,让自己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
只要我们体会到《名人传》给我们心灵崇高的升华,使英雄的鲜血呈现在我们面前,英雄的红旗在我们的头顶上飘扬,我们就慢慢地感受到,在这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我们的灵魂也被所升华为一种崇高。 2《童年》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值得珍惜的美好时光。
对于我来说童年会是我最宝贵的收藏,就高尔基写的《童年 》这本书来说,童年应该是他的一段悲惨遭遇,一段深情的回忆! 在“十一”假期中我看了不少书,对《童年》这本书最感兴趣。据我了解,《童年》是高尔基用自传体写的小说三步曲的第一部(第二、第三部《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它向我们艺术地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会追求光明的奋斗历程,还有十九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的俄国社会风貌。
我读完《童年》,感受到了作者儿时的悲惨遭遇,觉得我是幸运的,起码我比他幸福。因为作者3岁时,父亲病故,而自己的母亲就带他回了娘家。
可惜外公是个自私、贪婪而又专横的小业主,残酷剥削雇工,放高利贷,但是资本主义俄国的发展打断了外公的发财梦,从此破产以至于贫困潦倒。可怜的母亲改嫁之后,生病而死,十一岁的作者被外公残忍地赶出了家门,到社会上自谋生路…… 高尔基真实地描述了自已苦难的童年,我为自己庆幸——没有出生在那个时代,没有受到这种苦,自己没有失去父母……我感到很幸福,因为我有一段美好的童年。
记得在小时候,我很调皮,也很淘气,经常做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有一次,阿姨帮我买了几条小金鱼,但她没告诉我怎么养就走了,爸爸妈妈妈又不在家。
我看到柜子上有一个插着花的花瓶,灵机一动,把花瓶拿下来,丢掉里面的花,加了点水,把。
7 柳林风声好词好句及读后感50字《柳林风声》的作者是英国的肯尼斯格雷厄姆,本书是他当时为六岁儿子编写的故事柳林风声,顾名思义,这本书就给我们一种很神秘的感觉大家都知道树林是很神秘的,风声就是指在其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在神秘的柳树林中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故
事的主人公是只活泼开朗、多愁善感的鼹鼠他的朋友有:热情好客、胆大心细的水老鼠;老谋深算、狂妄自大的蛤蟆;运筹帷幄、有绅士风度的狗獾等本书讲述
的就是这些居住在野森林和小河附近的小动物们之间发生的事情随着一个个有趣故事的发生,它们之间的友谊也日渐加深了通过阅读,我充分体会到了田园风光
的美丽、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和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温馨幸福这本书对人物的形象、心理描写非常精彩,好词好句也是数不胜数,下面我给大家讲述几段“我
的家,虽然很简陋、寒碜、破旧,不如水老鼠的家舒适,也不如蛤蟆家气派,更不如狗獾家宽敞可是,你知道吗?那是我的家,我亲手创造的家啊!”这一段描写
虽然平淡,但很伤感,让人忍不住想要掉眼泪不错,自己一点一滴、省吃俭用造出来的家可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别人的家再好,那也是别人的,自己的家才是永驻
心头的小屋啊!“他的双眼里透着父亲般的慈爱,一只鹰钩鼻子显示处他的威严长着肌肉的胳膊交叉放在胸前,右手中握着牧神排箫,有着帝王般的宽容和气度”这段与上面的描写有所不同,它用了许多形容词,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这位牧神就在眼前看了这本书,我感慨万千仿佛自己就是那只多愁善感的鼹鼠,有着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但长大以后呢?我会不会变得越来越死板?所以的事会不会都深深记在心里而不肯表达出来呢?长大以后也许再也体会不到童年的乐趣了,我不想失去现在的这份快乐、这颗童心!
8 读后感包括好词好句珍珠鸟读后感包括好词好句珍珠鸟
我很喜欢《珍珠鸟》这篇课文,它使我深受感触,让我觉得人鸟相依的情境是多么美好啊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养了一对珍珠鸟,雏鸟在我的呵护下,由陌生到一点点熟悉,到最后小珍珠鸟对我信赖的全部过程。
《珍珠鸟》这一课不仅语言清新、明快,语句生动,而且小珍珠鸟对作者的信赖,使人很感动。
文中许多地方令我印象深刻,比如珍珠鸟趴在我肩头上睡着了的情景,这是多么感人的场景啊!从中可以看出小鸟经过多次试探,已经完全信赖了作者,甚至产生了一种依赖,居然会在作者肩头上放心地熟睡,是作者用自己的真爱打动了小鸟,与小鸟之间建立了真挚的友谊,使小鸟去除了防备之心,这才营造出了人和动物如此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9 24麦哨摘抄好词,好句,好段,读后感暑假中,我读了《青铜葵花》这本书,从中认识了聪明、善良的乡村哑巴男孩和乖巧、懂事的女孩葵花。葵花的爸爸是用青铜雕刻葵花的艺术家,有一次他带着她女儿葵花和其他人一起到乡下劳动,葵花的爸爸到大麦地的葵花田里画葵花,回来的时候淹死在大麦地的河里,因此葵花成了孤儿。
青铜五岁发高烧烧成了哑巴,他不能与人用语言交流,不能背着书包上学,经历了很多苦难。在闹蝗灾时,全家人吃不饱、穿不暖,可还要下地干活,拼命攒钱,供葵花上学。青铜为了葵花登台演出精心制作了一串冰项链,并亲手挂在葵花的脖子上,让所有的人感动不已。其中使我最感动的是第四章“芦花鞋”讲述的内容。在大雪纷飞的寒冬,青铜到油麻镇去卖芦花鞋,为了多卖点钱以减轻家庭的负担,他竟然把自己脚上穿的芦花鞋也卖了,赤脚踏着积雪走回了家,而我们今天的儿童棉鞋就有发好几双,哪能忍受如此的痛苦,想想自己真是太幸福了。
谁有《安徒生童话故事集》全本pdf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资源
《安徒生童话故事集》百度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
r5p4
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他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苦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自幼酷爱文学。
“为了争取未来的一代”,安徒生决定给孩子写童话,出版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此后数年,每年圣诞节都出版一本这样的童话集。其后又不断发表新作,直到1872年因患癌症才逐渐搁笔。近40年间,共计写了童话168篇。
求分享《安徒生童话故事全集1》全集pdf电子版免费百度云资源《安徒生童话故事全集1》百度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
pbh8
安徒生童话故事全集1pdf
好插图如何好——云南美术出版社《安徒生童话》插图分析按照松居直对插图的标准衡量云南美术出版社的《安徒生童话》可以发现,这本书的插图在色彩和细节上都充分说明了童话故事的内容。
下面,我会就从插图的色彩和细节两个角度,分析一下这版《安徒生童话》的插图是如何与故事融为一体的。
如果请你选一种色彩代表女巫,你会选什么颜色呢
紫色、蓝色、黑色
一般来说,我们习惯用暗色调代表邪恶、诡异。
《海的女儿》就是采用的暗色调勾勒出了海底女巫的形象。
这幅图描述的是小人鱼想变成人,去找海底女巫。整幅插图,除了小人鱼是粉色的,周围的背景色几乎都是暗色:黑色、深蓝、紫色、草绿,即使有红色出现也只是作为勾勒女巫轮廓的线条使用。
这种暗色背景+红色点缀更会给人一种诡异的神秘感。
我国很多盗墓类影片中也会出现类似的暗色调+红色的色彩设计。不过这些怪吓人的,我就不放了。
或许这种配色象征着诡异、危险和死亡。所以插画师同样用暗色调+红色勾勒的方式描绘了《夜莺》中出现的死神形象。
《夜莺》中想夺走中国国王生命的死神,身披红色花纹镶边的黑袍,头戴红色坠子的黑帽,伸出红色的手抓向国王。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还能发现,死神的下眼线也是红色的。
另外,你是不是感觉插图里这位死神的形象很像我国古代的帝王呢
确实如此。这幅插画对死神形象的创作,确实借鉴了我国古代帝王的服饰特点。
为什么创作西方文化中常提到的死神形象,要借鉴我国帝王服饰的特点
因为《夜莺》这篇童话讲的是发生在中国的故事。
所以,插画师在描绘死神时,没有按照西方形象描绘死神的样子,而是结合了我国文化中的死神形象——阎王。
原文这样描述插画中的情节:
这些插画的细节能让人一眼看出《夜莺》这个故事是发生在中国的。
《夜莺》插图,拍摄自云南美术出版社《安徒生童话》
让人不害而栗地不只有死神,还有《冰雪女王》。
这个带来彻骨寒冷的女王既美又冷。插画师同样用暗色调表现她出场的一幕。
看上去深不见底的幽暗森林营造出一种黑暗神秘的感觉,与之相对比的是好像闪着白光的冰雪女王。
为了凸显冰雪女王帽子、外套都是冰雪做的,插画师特意在帽子和衣服下摆出画出一道道十字型闪光。
在深色森林的映衬下,冰雪女王更显得晶莹剔透,但没有一丝温暖。
《冰雪女王》插图,拍摄自云南美术出版社《安徒生童话》
童话故事除了有黑暗和邪恶之外,当然也少不了希望。
如果选一种颜色代表希望,你会选什么呢
欧·亨利在《最后一片叶子》中,用画在墙上的一片深绿但泛着黄边的叶子象征了活下去的希望。
云南美术出版社这版《安徒生童话》的插画师同样用绿色和**这两种色彩,为童话中的希望染上了颜色。
插画师用黄绿色叶子为背景,画出了丑小鸭刚出生时的情形。丑小鸭和一群小鸭子一起,跟在鸭妈妈身后学游泳。
因为丑小鸭是鸭妈妈孵出的最后一个蛋,所以它排在一群小鸭子的最后。
但你发现了吗
鸭妈妈和其他的小鸭子的神态都很舒适悠闲,羽毛的颜色都是鹅**。
而排在最后的丑小鸭,却似乎是个另类,和它们完全不同。
不但羽毛是灰扑扑的,还把头垂地很低,毫无活力,神情困窘。
但插画师为什么没有用黯淡的色彩渲染自卑的丑小鸭刚出生时,不受大家欢迎的灰色心情,而选用鲜亮的黄绿色作为插画的背景呢
我猜插画师用这种明快的黄绿配色,或许有两个原因:
改变的不只有丑小鸭,还有生活在冰雪女王控制下的小男孩。
冰雪女王在他心中种下坚冰,消除了旧日的记忆,困在了冷冰冰的城堡里。
直到他儿时的伙伴找到他,融化了他心中的坚冰,他才如梦方醒。
他和伙伴一起走回家时,由于冰雪女王的魔法消失,冰雪融化,曾经被冰雪女王统治的土地也逐渐复苏,春意盎然。
插画师同样用黄绿色为基调,画出了春回大地的感觉。
《冰雪女王》插图,拍摄自云南美术出版社《安徒生童话》
插画师在表现小美人鱼不忍心伤害王子而跳入大海的那个清晨,也使用了类似的色彩。
下面的插画描绘的是小人鱼由于不忍心刺伤王子,跳下大海之后变成精灵的过程。
小人鱼的身影在早晨刚升起的太阳的照耀下,呈现出和晨曦相似的色彩。
这种浅**身影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这种色彩似乎预示着小人鱼并不会像女巫预言的那样,得不到王子的爱,就会化为海上的泡沫死去,而会变成精灵。
《海的女儿》插图,拍摄自云南美术出版社《安徒生童话》
插画师想画出能让孩子只靠插图就能了解情节的插图,需要创作时忠于故事,不能信马由缰。
云南美术出版社这版《安徒生童话》的很多插画都画出了故事的细节。
1人物神情反映人的感受
你看到这幅插画中的王子时,有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这个王子好像一点生机都没有,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
《海的女儿》插图,拍摄自云南美术出版社《安徒生童话》
确实如此,因为这幅图里的“王子”,不是王子,而是一副汉白玉石像。
这幅插图取自《海的女儿》,描绘的是小人鱼见到王子后一见钟情,但一腔深情无处倾诉,只有抱着她捡到的一副神似王子的大汉白玉石像纾解相思。
所以这幅图里的“王子”才给人一种没有生命的冷寂感,因为他本来就不是真人,而是石头。
尽管如此,插画师还是画出了小人鱼一脸的温柔缱绻,这更显示出她对王子的一片柔情。
我们能从小人鱼的神情推测出她苦恋王子,那你能推测出下面这幅图中每个人的心情吗
谁在暗暗开心得意,谁又在担心发愁
《野天鹅》插图,拍摄自云南美术出版社《安徒生童话》
这幅插画取自《野天鹅》,表现的是继母不给继子女食物,而给他们装了沙子的茶杯当食物的场景。我们能从这些人物的神情,推测出他们的处境。
王后一脸似笑非笑的样子,好像看到被她虐待的孩子而感到开心;而11个王子和1位公主都是满脸愁容。不过仔细观察我们能发现,尽管人人满脸愁容,但每个人脸上的神情却不一样。在此佩服插画师的功力。
2画的内容呈现故事细节
云南美术出版社这版《安徒生童话》的插画里,还隐藏了很多故事中的细节。
我们先来考考眼力,请你找一找,插画中一共有几个人
《小克劳斯与大克劳斯》插图,拍摄自云南美术出版社《安徒生童话》
你发现了吗
插画中一共有三个人。
除了坐在桌子旁边的两个人之外,桌子下面的箱子里还有一个人偷偷往外看。
为什么这个人要在箱子里呢你可以在《小克劳斯与大克劳斯》这篇童话中找出答案。
我们再来考考眼力,请你数一数,这幅插画里有几条狗
《打火盒》插图,拍摄自云南美术出版社《安徒生童话》
这幅画一共有三条狗,因为这幅插画对应的童话故事《打火盒》里有三条大眼睛的狗。
你有没有发现,白色这条狗的眼睛异常地大呢
另一幅插画也画出了三个在故事里出现的物品——三只木梨。
这幅插画对应的是《一根别针也能带来好运》。
在这个故事里,工匠把梨树做成了大、中、小三种木梨。
《一根别针也能带来好运》插图,拍摄自云南美术出版社《安徒生童话》
除了三条狗、三种木梨,还有三叶草。
《嘴上不说,心里却记着》这篇童话讲了三个故事。
安徒生说这三个故事就像长在同一根茎上的三片叶子。
所以,整篇童话的文字都镶嵌在三叶草的包围中,而且童话题目旁边也画着三页草。
《嘴上不说,心里却记着》插图,拍摄自云南美术出版社《安徒生童话》
云南美术出版社这版《安徒生童话》题目旁的插画不仅能让我们看到故事的细节,也能窥见故事的全貌。
《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的标题被马、牛、羊、鹅、鸡、苹果、金币组成的一个圈围了起来。
因为这篇童话就是由这些内容串联在一起的。
插画师简介
这些有梦幻般美感又触动人心的插图,出自一位年轻的女性插图师Kuri。
Kuri曾毕业于北京**学院,毕业于美国雪城大学插画研究生。在很多设计赛中崭露头角,更与多家出版社、游戏公司合作。
或许正是因为女性的细腻视角和心理,才能让她画出到小美人鱼深陷痴恋的痛苦与快乐;
小艾达的花跳舞时裙摆上的兴奋与喜悦;
卡伦想起不停跳舞的红鞋子时的深深忏悔。
云南美术出版社《安徒生童话》不仅为故事配了插图,还为书的扉页(此处是写着书名的这一页)、环衬页(写着书名的扉页的前一页)、目录等内容都配了插图。
你能猜出为什么扉页上“安徒生童话”这几个字下面,为什么有一个士兵只有一条腿吗
扉页,拍摄自云南美术出版社《安徒生童话》
仔细观察环衬页,你会发现这里面的图像都出现在童话故事的插画中。
找找看,你都看到了哪些故事里出现过的形象
环衬页,拍摄自云南美术出版社《安徒生童话》
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目录的设计。
一是有图画,很漂亮;
二是目录中每个故事题目之间的距离都足够大,看上去没有压迫感。
目录,拍摄自云南美术出版社《安徒生童话》
对比下其他版本的《安徒生童话》紧凑压迫的目录,你可能就会感觉到这种距离感会给人带来多大的轻松感。
我从图书馆借了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出版的15本安徒生童话。
结果发现,可能因为我们没有借到合适的书。
因为在我借到的15本书里,插图足够多、足够美、足够说明故事情节的版本不多。
15本安徒生童话
这些版本的童话插图要么是及其幼稚可笑、毫无美感;
要么就是插图是黑白的,够美但对故事气氛的呈现效果有限;
某出版社《安徒生童话》插图;左:《海的女儿》,友:《野天鹅》
要么就是既是黑白的,印刷也不清楚;
要么就是名家作画,但是有的画风美感不够或者有点奇怪(我个人认为的不够美和有些怪)。
因为对还处于形象思维时期的孩子来说,他们常常会把所见的,当作真实的。
所以有点怪的画风会影响他们对真实事物的理解。
人民文学出版社《安徒生童话》
唯一一本彩色插画,画又美又写实又能说明故事情节的《安徒生童话》是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安徒生童话》。
可惜的是,插图太少太少了。全书20个童话故事,只有8幅插图。
我上小学时家里有这个版本的童话,到现在我还记得这本书,因为插图太美了。
但我更记得当时我每次拿起这本书,都是全神贯注地看好久插图,然后就放下了,我完全不想读其中的故事。
因为插图不够多,常常是好多页都密密麻麻的全是字。这对当时还在念小学的我来说,阅读体验实在不太愉悦。
我现在买书也习惯于先看看字体是不是够大、字间距和行间距是不是都稀疏。密密麻麻的书,内容再好,也很难让我提起阅读兴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云南美术出版社的《安徒生童话》文末还有147条注释,对文中内容进行进一步解释,帮助读者理解故事内容。
比如,《海的女儿》结尾处写到:
可能我们读到这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但是看了提示就会发现,文中提到过人鱼没有眼泪,小人鱼流眼泪说明她已经创造了奇迹。
我借的这15本书里,只有5本书有注释。
云南美术出版社的《安徒生童话》在最后一页还附上了安徒生的简短小传。
读者能了解这位伟大童话作家的简单生平和文学地位。
可能你还会关心翻译问题。
因为市面上有些安徒生童话不只是翻译了,还面对低幼儿童进行了编译,用语低龄化。
不过云南美术出版社的《安徒生童话》的语言并没有刻意低龄化。
比如,下面这段选自《嘴上不说,心里却记着》这篇童话里的文字,使用了以德服众、风雨兼程这些成语。
安徒生的童话是文学史上的瑰宝,不过童话再好,也只能在读者愿意读、读的懂的前提下发挥作用。
市面上安徒生童话的版本林林总总,希望你能找到一本愿意读,而且一直珍藏的《安徒生童话》。
济慈的夜莺歌
介绍: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他出身贫苦,做过药剂师的助手,年轻时就
死于肺病。
诗中有济慈(Jonh Keats)的《夜莺歌》,与禽中有夜莺一样的神奇。除非你亲耳
听过,你不容易相信树林里有一类发痴的鸟,天晚了才开口唱,在黑暗里倾吐他的妙乐,
愈唱愈有劲,往往直唱到天亮,连真的心血都跟着歌声从她的血管里呕出;除非你亲自
咀嚼过,你也不易相信一个二十三岁的青年有一天早饭后坐在一株李树底下迅笔的写,
不到三小时写成了一首八段八十行的长歌,这歌里的音乐与夜莺的歌声一样的不可理解,
同是宇宙间一个奇迹,即使有哪一天大英帝国破裂成无可记认的断片时,《夜莺歌》依
旧保有他无比的价值:万万里外的星亘古的亮着,树林里的夜莺到时候就来唱着,济慈
的夜莺歌永远在人类的记忆里存着。
那年济慈住在伦敦的Wentworth Place①。百年前的伦敦与现在的英京大不相同,
那时候“文明”的沾染比较的不深,所以华次华士②站在威士明治德桥上,还可以放心
的讴歌清晨的伦敦,还有福气在“无烟的空气”里呼吸,望出去也还看得见“田地、小
山、石头、旷野,一直开拓到天边”。那时候的人,我猜想,也一定比较的不野蛮,近
人情,爱自然,所以白天听得着满天的云雀,夜里听得着夜莺的妙乐。要是济慈迟一百
年出世,在夜莺绝迹了的伦敦市里住着,他别的著作不敢说,这首夜莺歌至少,怕就不
会成功,供人类无尽期的享受。说起真觉得可惨,在我们南方,古迹而兼是艺术品的,
止淘成③了西湖上一座孤单的雷峰塔,这千百年来雷峰塔的文学还不曾见面,雷峰塔的
映影已经永别了波心!也许我们的灵性是麻皮做的,木屑做的,要不然这时代普遍的苦
痛与烦恼的呼声还不是最富灵感的天然音乐;——但是我们的济慈在哪里?我们的《夜
莺歌》在哪里?济慈有一次低低的自语——“I feel the flowers growing on
me”。意思是“我觉得鲜花一朵朵的长上了我的身”,就是说他一想着了鲜花,他的本
体就变成了鲜花,在草丛里掩映着,在阳光里闪亮着,在和风里一瓣瓣的无形的伸展着,
在蜂蝶轻薄的口吻下羞晕着。这是想象力最纯粹的境界:孙猴子能七十二般变化,诗人
的变化力更是不可限量——沙士比亚戏剧里至少有一百多个永远有生命的人物,男的女
的、贵的贱的、伟大的、卑琐的、严肃的、滑稽的,还不是他自己摇身一变变出来的。
济慈与雪莱最有这与自然谐合的变术;——雪莱制《云歌》时我们不知道雪莱变了云还
是云变了;雪莱歌《西风》时不知道歌者是西风还是西风是歌者;颂《云雀》时不知道
是诗人在九霄云端里唱着还是百灵鸟在字句里叫着;同样的济慈咏“忧郁”“Odeon M
elancholy”时他自己就变了忧郁本体,“忽然从天上掉下来像一朵哭泣的云”;他赞美
“秋”“To Autumn”时他自己就是在树叶底下挂着的叶子中心那颗渐渐发长的核仁儿,
或是在稻田里静偃着玫瑰色的秋阳!这样比称起来,如其赵松雪④关紧房门伏在地下学
马的故事可信时,那我们的艺术家就落粗蠢,不堪的“乡下人气味”!
①Wentworth Place,即文特沃思村。实际上,该处是济慈的女友范妮·布劳纳
的家,济慈写《夜莺颂》的时候还在汉普斯泰德,他是去意大利疗养前的一个月才搬到
这里的。
②华次毕士,通译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诗人,湖畔派的代表人物。
③淘成,浙江方言,这里是“剩存”的意思。
④赵松雪,即赵孟俯(1254—1322),元代书画家。其书法世称“赵体”,画工山
水、人物、鞍马,尤善画马。
他那《夜莺歌》是他一个哥哥死的那年做的,据他的朋友有名肖像画家Robert Ha
ydon①给Miss Mitford②的信里说,他在没有写下以前早就起了腹稿,一天晚上他们俩
在草地里散步时济慈低低的背诵给他听——“……in alow,tremulous undertone whi
ch affected me extremely.③
①Robert Haydon,通译罗伯特·海登(1786—1846),英国画家、作家。
②Miss Mitford,通译米特福德**(1787—1855),英国女作家。
③这句英文的意思是:“……那低沉而颤抖的鸣啭深深地感染了我。”
那年碰巧——据著《济慈传》的Lord Houghton①说,在他屋子的邻近来了一只夜
莺,每晚不倦的歌唱,他很快活,常常留意倾听,一直听得他心痛神醉逼着他从自己的
口里复制了一套不朽的歌曲。我们要记得济慈二十五岁那年在意大利在他一个朋友的怀
抱里作古,他是,与他的夜莺一样,呕血死的!
①Lord Houghton,通译雷顿爵士(1809—1855),英国诗人,曾出版济慈的书
信和遗著。
能完全领略一首诗或是一篇戏曲,是一个精神的快乐,一个不期然的发现。这不是
容易的事;要完全了解一个人的品性是十分难,要完全领会一首小诗也不得容易。我简
直想说一半得靠你的缘分,我真有点儿迷信。就我自己说,文学本不是我的行业,我的
有限的文学知识是“无师传授”的。裴德①(Walter Pater)是一天在路上碰着大雨到
一家旧书铺去躲避无意中发现的,哥德②(Goethe)——说来更怪了——是司蒂文孙③
(R.L.S.)介绍给我的,(在他的Art of WritCing④那书里他称赞George Henr
y Lewes⑤的《葛德评传》;Everyman edition⑥一块钱就可以买到一本黄金的书)柏
拉图是一次在浴室里忽然想着要去拜访他的。雪莱是为他也离婚才去仔细请教他的,杜
思退益夫斯基⑦、托尔斯泰、丹农雪乌⑧、波特莱耳⑨、卢骚,这一班人也各有各的来
法,反正都不是经由正宗的介绍:都是邂逅,不是约会。这次我到平大⑩教书也是偶然
的,我教着济慈的《夜莺歌》也是偶然的,乃至我现在动手写这一篇短文,更不是料得
到的。友鸾⑾再三要我写才鼓起我的兴来,我也很高兴写,因为看了我的乘兴的话,竟
许有人不但发愿去读那《夜莺歌》,并且从此得到了一个亲口尝味最高级文学的门径,
那我就得意极了。
①裴德,通译佩特(1839—1894),英国诗人、批评家,著有《文艺复兴史研究》
等。
②哥德,通译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著有《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
恼》等。
③司蒂文孙,通译斯蒂文森(1850—1894),英国作家。
④Art of Writing,即《写作的艺术》。
⑤George Henry Lewes,通译乔治·亨利·刘易斯(1817—1878),美国哲学家、
文学评论家,还做过演员和编辑。
⑥Everyman edition,书籍的普及版。
⑦杜思退益夫斯基,通译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作家,著有《卡拉
马佐夫兄弟》等。
⑧丹农雪乌,通译邓南遮(1863—1938),意大利作家。
⑨波特莱耳,通译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诗人。
⑩平大,即平民大学。
⑾友鸾,即张友鸾(1904—1989),作家、翻译家。当时他在主编《京报》副刊
《文学周刊》。
但是叫我怎样讲法呢?在课堂里一头讲生字一头讲典故,多少有一个讲法,但是现
在要我坐下来把这首整体的诗分成片段诠释它的意义,可真是一个难题!领略艺术与看
山景一样,只要你地位站得适当,你这一望一眼便吸收了全景的精神;要你“远视”的
看,不是近视的看;如其你捧住了树才能见树,那时即使你不惜工夫一株一株的审查过
去,你还是看不到全林的景子。所以分析的看艺术,多少是杀风景的:综合的看法才对。
所以我现在勉强讲这《夜莺歌》,我不敢说我能有什么心得的见解!我并没有!我只是
在课堂里讲书的态度,按句按段的讲下去就是;至于整体的领悟还得靠你们自己,我是
不能帮忙的。
你们没有听过夜莺先是一个困难。北京有没有我都不知道。下回萧友梅①先生的音
乐会要是有贝德花芬的第六个“沁芳南”②( The Pastoral Symphony)时,你们可
以去听听,那里面有夜莺的歌声。好吧,我们只能要同意听音乐——自然的或人为的—
—有时可以使我们听出神:譬如你晚上在山脚下独步时听着清越的笛声,远远的飞来,
你即使不滴泪,你多少不免“神往”不是?或是在山中听泉乐,也可使你忘却俗景,想
象神境。我们假定夜莺的歌声比我们白天听着的什么鸟都要好听;他初起像是龚云甫③,
嗓子发沙的,很懈的试她的新歌;顿上一顿,来了,有调了。可还不急,只是清脆悦耳,
像是珠走玉盘(比喻是满不相干的)!慢慢的她动了情感,仿佛忽然想起了什么事情使
他激成异常的愤慨似的,他这才真唱了,声音越来越亮,调门越来越新奇,情绪越来越
热烈,韵味越来越深长,像是无限的欢畅,像是艳丽的怨慕,又像是变调的悲哀——直
唱得你在旁倾听的人不自主的跟着她兴奋,伴着她心跳。你恨不得和着她狂歌,就差你
的嗓子太粗太浊合不到一起!这是夜莺;这是济慈听着的夜莺,本来晚上万籁静定后声
音的感动力就特强,何况夜莺那样不可模拟的妙乐。
①萧友梅(1884—1940),音乐教育家,当时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任。
②贝德花芬的第六个“沁芳南”,即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沁芳南”是英语
交响曲Symphony一词的音译。
③龚云甫(1862—1932),京剧演员,擅长老旦戏。下文中的“她”,是指他的角色身份。
好了;你们先得想象你们自己也教音乐的沉醴浸醉了,四肢软绵绵的,心头痒荠荠
的,说不出的一种浓味的馥郁的舒服,眼帘也是懒洋洋的挂不起来,心里满是流膏似的
感想,辽远的回忆,甜美的惆怅,闪光的希冀,微笑的情调一齐兜上方寸灵台时——再
来——“in a low,tiemulous undertone”①——开通济慈的《夜莺歌》,那才对
劲儿!
①这句英文的意思是:“低沉颤抖的鸣啭”。
这不是清醒时的说话;这是半梦呓的私语:心里畅快的压迫太重了流出口来绻缱的
细语——我们用散文译过他的意思来看:——
(一)“这唱歌的,唱这样神妙的歌的,决不是一只平常的鸟;她一定是一个树林
里美丽的女神,有翅膀会得飞翔的。她真乐呀,你听独自在黑夜的树林里,在架干交叉,
浓荫如织的青林里,她畅快的开放她的歌调,赞美着初夏的美景,我在这里听她唱,听
的时候已经很多,她还是恣情的唱着;啊,我真被她的歌声迷醉了,我不敢羡慕她的清
福,但我却让她无边的欢畅催眠住了,我像是服了一剂麻药,或是喝尽了一剂鸦片汁,
要不然为什么这睡昏昏思离离的像进了黑甜乡似的,我感觉着一种微倦的麻痹,我太快
活了,这快感太尖锐了,竟使我心房隐隐的生痛了!”
(二)“你还是不倦的唱着——在你的歌声里我听出了最香冽的美酒的味儿。啊,
喝一杯陈年的真葡萄酿多痛快呀!那葡萄是长在暖和的南方的,普鲁罔斯①那种地方,
那边有的是幸福与欢乐,他们男的女的整天在宽阔的太阳光底下作乐,有的携着手跳春
舞,有的弹着琴唱恋歌;再加那遍野的香草与各样的树馨——在这快乐的地土下他们有
酒窖埋着美酒。现在酒味益发的澄静,香冽了。真美呀,真充满了南国的乡土精神的美
酒,我要来引满一杯,这酒好比是希宝克林灵泉的泉水,在日光里滟滟发虹光的清泉,
我拿一只古爵盛一个扑满。啊,看呀!这珍珠似的酒沫在这杯边上发瞬,这杯口也叫紫
色的浓浆染一个鲜艳;你看看,我这一口就把这一大杯酒吞了下去——这才真醉了,我
的神魂就脱离了躯壳,幽幽的辞别了世界,跟着你清唱的音响,像一个影子似淡淡的掩
入了你那暗沉沉的林中。”
①普鲁罔斯,通译普罗旺斯,法国南方的一个省。
(三)“想起这世界真叫人伤心。我是无沾恋的,巴不得有机会可以逃避,可以忘
怀种种不如意的现象,不比你在青林茂荫里过无忧的生活,你不知道也无须过问我们这
寒伧的世界,我们这里有的是热病、厌倦、烦恼,平常朋友们见面时只是愁颜相对,你
听我的牢骚,我听你的哀怨;老年人耗尽了精力,听凭痹症摇落他们仅存的几茎可怜的
白发;年轻人也是叫不如意事蚀空了,满脸的憔悴,消瘦得像一个鬼影,再不然就进墓
门;真是除非你不想他,你要一想的时候就不由得你发愁,不由得你眼睛里钝迟迟的充
满了绝望的晦色;美更不必说,也许难得在这里,那里,偶然露一点痕迹,但是转瞬间
就变成落花流水似没了,春光是挽留不住的,爱美的人也不是没有,但美景既不常驻人
间,我们至多只能实现暂时的享受,笑口不曾全开,愁颜又回来了!因此我只想顺着你
歌声离别这世界,忘却这世界,解化这忧郁沉沉的知觉。”
(四)“人间真不值得留恋,去吧,去吧!我也不必乞灵于培克司(酒神)与他那
宝辇前的文豹,只凭诗情无形的翅膀我也可以飞上你那里去。啊,果然来了!到了你的
境界了!这林子里的夜是多温柔呀,也许皇后似的明月此时正在她天中的宝座上坐着,
周围无数的星辰像侍臣似的拱着她。但这夜却是黑,暗阴阴的没有光亮,只有偶然天风
过路时把这青翠荫蔽吹动,让半亮的天光丝丝的漏下来,照出我脚下青茵浓密的地土。”
(五)“这林子里梦沉沉的不漏光亮,我脚下踏着的不知道是什么花,树枝上渗下
来的清馨也辨不清是什么香;在这薰香的黑暗中我只能按着这时令猜度这时候青草里,
矮丛里,野果树上的各色花香;——乳白色的山楂花,有刺的野蔷薇,在叶丛里掩盖着
的芝罗兰已快萎谢了,还有初夏最早开的麝香玫瑰,这时候准是满承着新鲜的露酿,不
久天暖和了,到了黄昏时候,这些花堆里多的是采花来的飞虫。”
我们要注意从第一段到第五段是一顺下来的:第一段是乐极了的谵语,接着第二段
声调跟着南方的阳光放亮了一些,但情调还是一路的缠绵。第三段稍为激起一点浪纹,
迷离中夹着一点自觉的愤慨,到第四段又沉了下去,从“already with thee!”①起,
语调又极幽微,像是小孩子走入了一个阴凉的地窖子,骨髓里觉着凉,心里却觉着半害
怕的特别意味,他低低的说着话,带颤动的,断续的;又像是朝上风来吹断清梦时的情
调;他的诗魂在林子的黑荫里闻着各种看不见的花草的香味,私下一一的猜测诉说,像
是山涧平流入湖水时的尾声……这第六段的声调与情调可全变了;先前只是畅快的惝恍,
这下竟是极乐的谵语了。他乐极了,他的灵魂取得了无边的解说与自由,他就想永保这
最痛快的俄顷,就在这时候轻轻的把最后的呼吸和入了空间,这无形的消灭便是极乐的
永生;他在另一首诗里说——
①这句中的英文意为:“早已和你在一起”。
I know this being’s lease,
My fancy to its utmost bliss spreads,
Yet could I on this very midnight cease,
And the world sgaudy ensign see in shreds’
Verse,Fame and Beauty are in tense indeed;
But Death in tenser-Death is Life’shigh Meed.
在他看来,(或是在他想来),“生”是有限的,生的幸福也是有限的——诗,声
名与美是我们活着时最高的理想,但都不及死,因为死是无限的,解化的,与无尽流的
精神相投契的,死才是生命最高的蜜酒,一切的理想在生前只能部分的,相对的实现,
但在死里却是整体的绝对的谐合,因为在自由最博大的死的境界中一切不调谐的全调谐
了,一切不完全的都完全了,他这一段用的几个状词要注意,他的死不是苦痛,是“Ea
seful Death”舒服的,或是竟可以翻作“逍遥的死”;还有他说“Quiet Breath”,
幽静或是幽静的呼吸,这个观念在济慈诗里常见,很可注意;他在一处排列他得意的幽
静的比象——
AUTUMN SUNS
Smiling at ev e upon the quiet sheaves.
Sweet Sapphos Cheek-a sleeping infant’s breath-
The gradual sand that througn an hour glass runs
A woodland rivulet,aPoet’s death
秋田里的晚霞,沙浮①女诗人的香腮,睡孩的呼吸,光阴渐缓的流沙,山林里的小
溪,诗人的死。他诗里充满着静的,也许香艳的。美丽的静的意境,正如雪莱的诗里无
处不是动,生命的振动,剧烈的,有色彩的,嘹亮的。我们可以拿济慈的《秋歌》对照
雪莱的《西风歌》,济慈的“夜莺”对比雪莱的“云雀”,济慈的“忧郁”对比雪莱的
“云”,一是动、舞、生命、精华的、光亮的、搏动的生命,一是静、幽、甜熟的、渐
缓的“奢侈”的死,比生命更深奥更博大的死,那就是永生。懂了他的生死的概念我们
再来解释他的诗:
①沙浮,通译莎福(前7—前6世纪),古希腊女诗人。
(六)“但是我一面正在猜测着这青林里的这样那样,夜莺他还是不歇的唱着,这
回唱得更浓更烈了。(先前只像荷池里的雨声,调虽急,韵节还是很匀净的;现在竟像
是大块的骤雨落在盛开的丁香林中,这白英在狂颤中缤纷的堕地,雨中的一阵香雨,声
调急促极了)所以他竟想在这极乐中静静的解化,平安的死去,所以他竟与无痛苦的解
脱发生了恋爱,昏昏的随口编着钟爱的名字唱着赞美他,要他领了他永别这生的世界,
投入永生的世界。这死所以不仅不是痛苦,真是最高的幸福,不仅不是不幸,并且是一
个极大的奢侈;不仅不是消极的寂灭,这正是真生命的实现。在这青林中,在这半夜里,
在这美妙的歌声里,轻轻的挑破了生命的水泡,啊,去吧!同时你在歌声中倾吐了你的
内蕴的灵性,放胆的尽性的狂歌好像你在这黑暗里看出比光明更光明的光明,在你的叶
荫中实现了比快乐更快乐的快乐;——我即使死了,你还是继续的唱着,直唱到我听不
着,变成了土,你还是永远的唱着。”
这是全诗精神最饱满音调最神灵的一节,接着上段死的意思与永生的意思,他从自
己又回想到那鸟的身上,他想我可以在这歌声里消散,但这歌声的本体呢?听歌的人可
以由生入死,由死得生,这唱歌的鸟,又怎样呢?以前的六节都是低调,就是第六节调
虽变,音还是像在浪花里浮沉着的一张叶片,浪花上涌时叶片上涌,浪花低伏时叶片也
低伏;但这第七节是到了最高点,到了急调中的争调——诗人的情绪,和着鸟的歌声,
尽情的涌了出来;他的迷醉中的诗魂已经到了梦与醒的边界。
这节里Ruth①的本事是在旧约书里The Book of Ruth②,她是嫁给一个客民的,
后来丈夫死了,她的姑要回老家,叫她也回自己的家再嫁人去,罗司一定不肯,情愿跟
着她的姑到外国去守寡,后来他在麦田里收麦,她常常想着她的本乡,济慈就应用这段
故事。
①Ruth,通译露丝(本文译作罗司),圣经《旧约·路得记》中的一个人物。不
过,济慈的《夜莺颂》至第七节才用到这个典故,徐志摩这里把她错到第六节里去了。
②The Book of Ruth,即《旧约·路得记》。
(七)“方才我想到死与灭亡,但是你,不死的鸟呀,你是永远没有灭亡的日子,
你的歌声就是你不死的一个凭证。时代尽迁异,人事尽变化,你的音乐还是永远不受损
伤,今晚上我在此地听你,这歌声还不是在几千年前已经在着,富贵的王子曾经听过你,
卑贱的农夫也听过你:也许当初罗司那孩子在黄昏时站在异邦的田里割麦,他眼里含着
一包眼泪思念故乡的时候,这同样的歌声,曾经从林子里透出来,给她精神的慰安,也
许在中古时期幻术家在海上变出蓬莱仙岛,在波心里起造着楼阁,在这里面住着他们摄
取来的美丽的女郎,她们凭着窗户望海思乡时,你的歌声也曾经感动她们的心灵,给他
们平安与愉快。”
(八)这段是全诗的一个总束,夜莺放歌的一个总束,也可以说人生的大梦的一个
总束。他这诗里有两相对的(动机);一个是这现世界,与这面目可憎的实际的生活:
这是他巴不得逃避,巴不得忘却的,一个是超现实的世界,音乐声中不朽的生命,这是
他所想望的,他要实现的,他愿意解脱了不完全暂时的生为要化入这完全的永久的生。
他如何去法,凭酒的力量可以去,凭诗的无形的翅膀亦可以飞出尘寰,或是听着夜莺不
断的唱声也可以完全忘却这现世界的种种烦恼。他去了,他化入了温柔的黑夜,化入了
神灵的歌声——他就是夜莺;夜莺就是他。夜莺低唱时他也低唱,高唱时他也高唱,我
们辨不清谁是谁,第六第七段充分发挥“完全的永久的生”那个动机,天空里,黑夜里
已经充塞了音乐——所以在这里最高的急调尾声一个字音forlorn①里转回到那一个动机,
他所从来那个现实的世界,往来穿着的还是那一条线,音调的接合,转变处也极自然;
最后糅和那两个相反的动机,用醒(现世界)与梦(想象世界)结束全文,像拿一块石
子掷入山壑内的深潭里,你听那音响又清切又谐和。余音还在山壑里回荡着,使你想见
那石块慢慢的,慢慢的沉入了无底的深潭……音乐完了,梦醒了,血呕尽了,夜莺死了!
但他的余韵却袅袅的永远在宇宙间回响着……
①forlorn,孤寂。
十三年十二月二日夜半
对徐志摩来说,艺术即生活,因为两者的目的只有一个:美。
美是自然的,刻意造作都与其无缘。这正如康河的柔波,摇曳的水草,夜半的明月。
他心灵中的点点情丝,在被外界融合的瞬间,就会洋溢出美文。就象“轻轻的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样的空灵,如“我不知道
/风往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里/在梦的轻波里依洄”那般的令人迷醉。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徐志摩的诗文抒情的浓郁为最。不信你看《济慈的夜莺》。
开篇即是“诗中有济慈(John Keats)的《夜莺歌》,与禽中有夜莺一样的神奇”。
美妙的比喻,信手拈来。倾刻间,你阅读的欲望升起,于是,你无法终止你对美的好奇,
一气读完,不忍释卷。你再往回翻,想要找到这美产生的原因,瞑思良久,不得所以然。
看结构,平淡无奇;分析语词,他叙述如白话,尾尾道来;他的散文抒情如他的诗歌,
情感的裢漪是片片的粼光,而不会刺得你挣不开眼。可你就是认为手中的短文不同凡响,
象听完一首迷人的歌,听完后,而它的“余韵却袅袅的永远在宇宙间回响着……”
读徐志摩的散文,你不能去解释,也不要去字字句句的条分缕析。他的散文如他的
诗一样,是许多美的意象的感受,是情绪的自如流淌,是心灵振颤的曲线。就象你无论
如何说不出“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为何绝妙为何让你看完再也无法忘
记,也无法在相同的情境下只会脱口而出而难以创造出更好的诗句一样。你佩服,你感
叹,你不得不承认天才艺术家心灵的宝贵,你会说那是徐志摩那颗易感的心的专利品。
世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最复杂的是人的心灵。心灵说不尽也说不清。真正出自心灵
的产物比如美文,它不可细说,不可析,只可感。济慈写《夜莺歌》时感到鲜花一朵朵
长上了他的身,徐志摩感到济慈的“诗魂在林子的黑荫里闻着各种看不见的花草的香味,
私下一一的猜测诉说,像是山涧平流入湖水时的尾声……”。感觉是无声的交流,是寻
找心灵共振,是美的再造和延伸。
我固执地以为一定是上帝让徐志摩那颗心早些休息的。他即使闭上双眼,美的事物
经过时,他也会骤然间睁开,然后用心去笼罩它。我猜想,美的东西一定有一种光茫,
它们出现就能射穿他的心。
徐志摩崇尚高雅脱俗冰清玉洁的美,如曼殊斐儿的仙姿灵态;他欣赏潇洒的美,如
翩翩的雪花飞舞,如河畔的金柳,夕阳中的新娘;他迷念于大自然的美,如夜莺的歌般
婉转悠扬,如山花烂漫;他沉醉于凄惋悲哀的美,如济慈的喋血呕歌,梦里的伤悲……
似乎有某种预感,他竟然在他不多的散文中多次写到那些早殇的天才。难道那也是
一种心灵的共同的鸣响?他仿佛对他们更是情有独钟。手捧他写的《曼殊斐儿》,《济
慈的夜莺歌》,遥看东方上空漂浮无定的云彩,心中不禁伥然。漫游蓝天上的徐志摩,
你的英灵该化作了天边的彩虹吧?
天地之间,环宇之内,你是不死的美的精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