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谁知道臭桂鱼怎么做

请问有谁知道臭桂鱼怎么做,第1张

原料:桂鱼1尾�约600克  臭豆腐2块 姜片10克 蒜片20克 马耳朵葱30克 野山椒30克 辣椒酱15克 精盐、胡椒粉、料酒、白糖、味精、酱油、葱姜汁、红油、干湿生粉、鲜汤、香菜各适量 色拉油10000�约耗100克 

制法:

1�桂鱼宰杀后治净,剁下头、尾,将头尾用精盐、胡椒粉、料酒、葱姜汁腌渍片刻,然后入笼用旺火蒸熟后保温待用。

2�鱼身去净骨刺,将鱼肉片成大片,用精盐、胡椒粉、料酒、葱姜汁腌渍片刻,再加入干生粉抓匀上浆;臭豆腐切成一字条;野山椒去蒂剁细。

3�炒锅置火上,放入色拉油烧至二三成热,取一片上好浆的鱼片,包入一根臭豆腐条,即成臭桂鱼卷生坯,下入锅中浸炸至色呈金黄且熟时,捞出沥油。

4�锅留底油,投入姜片、蒜片、马耳朵葱、野山椒和辣椒酱炒香出色,掺入鲜汤,待烧出味后打去料渣不用,下入炸好的臭桂鱼卷,调入白糖、酱油和味精,烧入味后用湿生粉勾薄芡,淋入红油,起锅整齐地摆在盘中间,再把蒸好的鱼头、鱼尾摆放在鱼卷的两端,最后用香菜稍加点缀即成。

特点:色泽红亮,外酥内嫩,风味独特。

注意:

1�制作臭桂鱼卷时,应将鱼皮朝里。

2�浸炸臭桂鱼卷时,最好先炙好锅后再进行浸炸,这样做是以防粘锅。

3�浸炸臭桂鱼卷的油温切不可过高,这是为防鱼卷外皮结壳,肉质变老。

我的大姨娘,家住离赤马湖水库大堤约二百米左右的、名叫“茅园”村的半山腰上,站在家门口,可以俯视水库水从堤排底部涵洞冲出,经过发电站和打米厂流入河里。这水中有很多鱼儿,一些是刚从水库底随流水挤出来的,有些是由下游河里上来,想回溯到水库去,并一直在不深的渠道里跟湍急冰冷的清水较劲,在这“尽情”的过程中,有部分鱼就被人类逮住了。

姨父家的祖屋是在已被水库淹没的山坡里的,因解放后政府大兴水利——修建水库,左邻右社一起移到了现在的地势高的山上,离山沟里的河床高出一百多米。整个村子的房屋相互错开,坐北朝南,视线很不错。爬过村子的后山岗,下边又是水库的“溢洪道”了,溢洪道下面又是河,两边都是石山的河里,被大水冲出很多大大小小的深潭,潭里也同样藏着很多各式各样的鱼儿,有些还是在我家附近的鱼塘里所见不到的新奇品种,有些品种只在这水库或河里才能看到大的成年鱼,而在鱼塘里因经常干塘,作为野鱼,还在幼年阶段都被抓上来吃掉了,它们只有在深深的水库里,才能安全地成长,我们见到了成年的,也觉得很意外很神奇,又解开了我们心中的一个谜团。

大人们说:从水库里曾抓过上百斤重的大鳇鱼,几十斤重的更多了,赤马湖水库又叫红旗水库,也叫横山头水库,占地几千亩,里面的水虽然清澈,但一眼望去,还有一点带**,只因为它的四周的很多山都是黄土山,底层岩石也是**的,如新疆的喀纳斯湖,远看是清中偏奶白色,赛里木湖是青色的,都是因为四周和底层的石头颜色映衬的原因。

从我家到大姨娘家,有二公里左右距离,要经过塘底湾队和彭家大屋,然后翻越“愚巴岭”,那里的山比较险峻,两边也没有人家住,都是青石片上长满了各种杂树。过了山岭,还要走一公里长的转几个弯的小峡谷,峡谷道路两边山高又陡峭,走在路上望不到两边的山岭,一般时候也就见不到阳光,但总能听到灌木丛里有些响动,总感觉有些危机感,心脏吊在嗓子眼那儿,有些嘣嘣直跳。我一人经过时,自然一双脚不敢踩得踏实,像小偷一样,是用脚尖点地经过的。

那路旁有很多的两头蛇,我见过很多次,活的露一眼就钻到树林里去了;死的也见过,是那些在水沟边割草的哥哥们打死的,摆在路边任人观看,有些蚂蚁爬在上面,两端分辨不出哪是头哪是尾,头尾一样大的,一般的也就一尺来长,这种蛇只这座山上有,附近其它地方谁也没见过,也不知是什么原因。

听老人们说,在这山岭上打过仗,是当地游击队引诱日本兵来到这遭遇伏击。虽我没经历过,但我是相信的,因为这有一片是我们生产队的山,有几次砍柴,一些人在树蔸下的石片里,拾到过不少的步枪子弹壳,我的亲二哥,还在这捡过一个饭碗大、半尺长的全铜的炮弹筒。步枪子弹有子弹头和弹筒身两节,弹身是全铜造的,里面的火药烧没了,就成空心的,弹头是实心的,我们用火来烧,里面的铅即流了出来,和弹身一样都可以卖钱。弹头圆滑,做工又好,我们用来做玩具,用它敲击红纸包住的、一粒粒连片的、从挑货郎处买来的火炮子,击中了发出清脆震耳的爆炸声,冒出灰白的烟雾,有浓浓的火药香味,觉得很剌激;它还可以用来吹口哨,声音特别悦耳。

出了小峡谷,已到山脚下的河边,可以看到远处高高在上、雄伟的水库大堤和大姨娘家的房屋了,沿山边河堤走两百米,再走石桥过河,经过几丘稻田,再上一段三十多度斜度的斜坡,就到了姨娘家了。

与我家比,大姨家前后侧边都有空地,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性好,四周果树特多:桃子、李子、梨子、柚果、万寿果,应有尽有,自己吃不完,表姐她们还挑到街上去卖钱。

茅园村这儿有一个好处是鱼多,只要你勤劳,一年四季都能抓到鱼,有大鱼、小鱼、虾蟹,所以在姨娘家餐桌上,常有香喷喷的鱼吃。

这里山多人少,并且都是高山密林,树木茂盛,只要愿意到山上砍伐,家里就有烧不完的“硬柴”。砍一天柴,晒干后,可以供一家烧个把星期,而我家,大部分烧柴都是靠我们早晚上山爬的枯叶,每爬一篮回来只够煮一餐饭,所以几乎每天都往山上跑,不知消耗我们多少时间和精力。

这还不够烧,有时只能用稻草来烧饭,火少烟多,刚添了一大把进灶里,火光一冲,霎时间后又熄没了,又要赶快往里添,大热天时,直忙得“火头君”手忙脚乱,满头大汗,饭后又要将满灶的灰烬清理掉,否则下一餐已烧不成了。

大姨这儿的山上,秋季里果子特多,如野柿子、野猕猴桃和毛栗特多,上得山去,总有口福。大姨家有三个表姐,其中最小、一起在室内玩得多的是“春”姐姐,常带我去室外河边、山上玩的是二表姐“秀姐”,大表姐要出工干农活,没那么多闲工夫陪我玩,大姨娘和姨爷也是想我能过去,做他们的儿子,同样是我爷爷不肯我离开他的身边。

在没上小学之前,我常去大姨家住,有时一住就是半个月,表姐们常带我去抓小鱼,在春夏季还带我到附近田坎边摘又甜又红的覆盆子果吃,秋季改去深山里摘野果子,去过的每座山的山岭、山腰、山坡的形状都不同,每多认识一座山,都能令我兴奋,像又多结识了一位新的小朋友。有些山谷整年都难见到太阳,地下湿湿的,在冬天的时候,外边积雪早已溶化,而这深谷还是白雪皑皑,自成一体。其树木的种类和树形都有些奇异,它们总能满足我特别好奇的心理,我百去不厌。

腌制鳜鱼的两种方法:

1选料

如何选鳜鱼是有讲究的,最好选用清水湖中的鳜鱼,重量在一斤半左右,而其中品质最佳的就是桃花鳜了。生长于黄山市新安江上游的鳜鱼,在每年桃花盛开时随水流追食鱼虾,此时的鳜鱼比其他鱼类更加肥美,所以叫做桃花鳜,而用这种鳜鱼制作臭鳜鱼,更是鲜上更鲜。

2腌制

制作徽州臭鳜鱼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鳜鱼的腌制,因为鳜鱼腌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成菜的质量。

第一是要根据气候决定腌制方法。一般来说,在夏季时用水腌的方法,冬季用干腌的方法。水腌就是用盐水浸泡鳜鱼,干腌则是把鳜鱼放入木桶中,抹上盐后一层一层的码放,用重物压紧。只有掌握好不同时节的腌制方法,才能使腌制好的鳜鱼烹调出独特的香味。相比水腌来说,干腌的工艺更加复杂,腌制的方法也有很多,下面我介绍几种方式供大家参考。

传统腌制方法:

将臭鳜鱼刮鳞去肠,不需要清洗干净,在鱼身上斜剞三至四刀,放入含盐量为8%的淡盐水中浸泡6-8小时。取出后在鱼腹内撒适量的花椒和盐,以50千克的鱼为例,撒2千克盐和150克花椒粒即可,将鳜鱼放入木桶内,上面压上鱼卵石,如果没有也可以用青石片等重物压在鳜鱼上,接着把淡盐水倒入桶内,要没过鳜鱼,盖上木桶盖。第二天打开桶盖,将鱼身翻转过来,重新压上重物,盖上桶盖,再继续腌制两天后即可取出了。要注意的是,时间和温度要严格控制好,发酵温度在25℃-28℃最为适宜。

大家可以注意到,腌制臭鳜鱼的桶最好选择木桶,这样才能使臭鳜鱼的臭味醇正。在腌制的过程中,外加重物压制可以使臭鳜鱼在烹制后肉质依然保持紧密,而每天翻动一次则能使盐分均匀地渗透到每一条鳜鱼中,保证其出品统一。

臭卤腌制方法:

将清水35千克、盐300克,臭苋菜卤(腌制臭苋菜时剩余的卤汁)5千克,倒入盆中混合均匀即成臭卤。接着取鲜鳜鱼300条,每条约600克,用木棒猛击鱼头部将其打晕,加入盐800克涂抹鱼身,腌制4小时后取出摆放到托盘中,放到通风处,置于16℃-18℃的环境中放置36小时,每隔12小时要翻面。这时,就能看到鱼鳃处颜色变成暗红色,鱼肉发粘,而且有淡淡的臭味,将发臭的鳜鱼放入臭卤中,在25℃的环境中密封保存,放在避光处腌制2天即成。特别要注意的一点是,这里的臭卤只能使用一次,不能够重复使用。

臭鳜鱼腌制5注意

腌制臭鳜鱼的用料并不复杂,我腌制的时候主要用到盐、花椒、姜片三种料。首先,选用粗盐,以100斤鳜鱼为例,将盐1500克加花椒150克放入锅内干炒出香味,晾凉;第二步,将鱼宰杀制净,每个鱼肚子里放2片生姜,然后将花椒盐铺在木桶里,放一层鳜鱼,再铺一层盐放一层鳜鱼……最后压上青石,腌制一天后,将鱼取出,最底下的一层翻到最上面,每天换一次,平均夏天腌4天,冬天腌制一周就可以了。

腌制过程中有些细节要注意:

1每天要翻动。因为腌制过程中,盐会融化,流入底下,这样容易造成底下的鱼盐度高,上层的鱼味道不足,每一天翻一次面,让鱼受盐度一样。另外翻动过程中,如果发现有鱼肚子等有坏的迹象,就要取出,以免影响其他的鱼。

2选用木桶。用木桶腌制最好,这样利于通风,如果是密封腌制,鱼就是纯粹发酵,没有鲜味只有臭味了。

3选用粗盐。我们选用粗盐,主要是为了方便腌制撒盐时能撒匀,盐太细撒的过程中很容易一片咸、一片淡。

4选鱼。做臭鳜鱼选用本地产的鳜鱼最好,尤其是桃花鳜。但现在用量大了,本地鳜鱼就会供不应求,外地的我推荐江西鄱阳湖产的鳜鱼,肉质细腻,个人不推荐广东的鳜鱼,其肉质纤维略粗。

5安全。徽州特有的温度、湿度情况下,保证了臭鳜鱼的品质。毕竟属于长时间腌制的水产,我们为了保证不串味、安全等,会在透明玻璃房腌制,也能很好的保证温度不受季节影响(26℃左右最好)。

资料一

一卧佛寺的平面

说起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再没有比卧佛寺委屈的了。卧佛寺的住持智宽和尚,前年偶同我们谈天,用“叹息痛恨于桓灵”的口气告诉我,他的先师老和尚,如何如何地与青年会订了合同,以每年一百元的租金,把寺的大部分租借了二十年,如同胶州湾,辽东半岛的条约一样。

其实这都怪那佛一觉睡几百年不醒,到了这危难的关点,还不起来给老和尚当头棒喝,使他早早觉悟,组织个佛教青年会西山消夏团。虽未必可使佛法感化了摩登青年,至少可借以繁荣了寿安山……,不错,那山叫寿安山……,又何至等到今年五台山少些的补助,才能修葺开始残破的庙宇呢!

我们也不必怪老和尚,也不必怪青年会……其实还应该感谢青年会。要是没有青年会,今天有几个人会知道卧佛寺那样一个山窝子里的去处。在北方——尤其是北平——上学的人,大半都到过卧佛寺。一到夏天,各地学生们,男的,女的,谁不愿意来消消夏,爬山,游水,骑驴,多么优哉游哉。据说每年夏令会总成全了许多爱人儿们的心愿,想不到睡觉的释迦牟尼,还能在梦中代行月下老人的职务,也真是佛法无边了。

从玉泉山到香山的马路,快近北辛村的地方,有条岔路忽然转北上坡的,正是引导你到卧佛寺的大道。寺是向南,一带山屏障似的围住寺的北面,所以寺后有一部分渐高,一直上了山脚。在最前面,迎着来人的,是寺的第一道牌楼,那还在一条柏荫夹道的前头。当初这牌楼是什么模样,我们大概还能想象,前人做的事虽不一定都比我们强,却是关于这牌楼大概无论如何他们要比我们大方得多。现在的这座只说他不顺眼已算十分客气,不知哪一位和尚化来的酸缘,在破碎的基上,竖了四根小柱子,上面横钉了几块板,就叫它做牌楼。这算是经济萎衰的直接表现,还是宗教力渐弱的间接表现?一时我还不能答复。

顺着两行古柏的马道上去,骤然间到了上边,才看见另外的鲜明的一座琉璃牌楼在眼前。汉白玉的须弥座,三个汉白玉的圆门洞,黄绿琉璃的柱子,横额,斗栱,檐瓦。如果你相信一个建筑师的自言自语,“那是乾嘉间的作法”。至于《日下旧闻考》所记寺前为门的如来宝塔,却已不知去向了。

琉璃牌楼之内,有一道白石桥,由半月形的小池上过去。池的北面和桥的旁边,都有精致的石栏杆,现在只余北面一半,南面的已改成洋灰抹砖栏杆。这也据说是“放生池”,里面的鱼,都是“放”的。佛寺前的池,本是佛寺的一部分,用不着我们小题大作地讲。但是池上有桥,现在虽处处可见,但它的来由却不见得十分古远。在许多寺池上,没有桥的却较占多数。至于池的半月形,也是个较近的做法,古代的池大半都是方的。池的用途多是放生,养鱼。但是刘士能先生告诉我们说南京附近有一处律宗的寺,利用山中溪水为月牙池,和尚们每斋都跪在池边吃,风雪无阻,吃完在池中洗碗。幸而卧佛寺的和尚们并不如律宗的苦行,不然放生池不唯不能放生,怕还要变成脏水坑了。

与桥正相对的是山门。山门之外,左右两旁,是钟鼓楼,从前已很破烂,今年忽然大大地修整起来。连角梁下失去的铜铎,也用二十一号的白铅铁焊上,油上红绿颜色,如同东安市场的国货玩具一样的鲜明。

山门平时是不开的,走路的人都从山门旁边的门道出入。入门之后,迎面是一座天王殿,里面供的是四天王——就是四大金刚——东西梢间各两位对面侍立,明间面南的是光肚笑嘻嘻的阿弥陀佛,面北合十站着的是韦驮。

再进去是正殿,前面是月台,月台上(在秋收的时候)铺着金**的老玉米,像是专替旧殿着色。正殿五间,供三位喇嘛式的佛像。据说正殿本来也有卧佛一躯,雍正还看见过,是旃檀佛像,唐太宗贞观年间的东西。却是到了乾隆年间,这位佛大概睡醒了,不知何时上哪儿去了。只剩了后殿那一位,一直睡到如今,还没有醒。

从前面牌楼一直到后殿,都是建立在一条中线上的。这个在寺的平面上并不算稀奇,罕异的却是由山门之左右,有游廊向东西,再折而向北,其间虽有方丈客室和正殿的东西配殿,但是一气连接,直到最后面又折而东西,回到后殿左右。这一周的廊,东西(连山门和后殿算上)十九间,南北(连方丈配殿算上)四十间,成一个大长方形。中间虽立着天王殿和正殿,却不像普通的庙殿,将全寺用“四合头”式前后分成几进。这是少有的。在这点上,本刊上期刘士能先生在智化寺调查记中说:“唐宋以来有伽蓝七堂之称。惟各宗略有异同,而同在一宗,复因地域环境,互相增省……”现在卧佛寺中院,除去最后的后殿外,前面各堂为数适七,虽不敢说这是七堂之例,但可借此略窥制度耳。

这种平面布置,在唐宋时代很是平常,敦煌画壁里的伽蓝都是如此布置,在日本各地也有飞鸟平安时代这种的遗例。在北平一带(别处如何未得详究),却只剩这一处唐式平面了。所以人人熟识的卧佛寺,经过许多人用帆布床“卧”过的卧佛寺游廊,是还有一点新的理由,值得游人将来重加注意的。

卧佛寺各部殿宇的立面(外观)和断面(内部结构)却都是清式中极规矩的结构,用不着细讲。至于殿前伟丽的婆罗宝树,和树下消夏的青年们所给与你的是什么复杂的感觉,那是各人的人生观问题,建筑师可以不必参加意见。事实极明显的,如东院几进宜于消夏乘凉;西院的观音堂总有人租住;堂前的方池——旧籍中无数记录的方池——现在已成了游泳池,更不必赘述或加任何的注解。

“凝神映性”的池水,用来做锻炼身体之用,在青年会道德观之下,自成道理——没有康健的身体,焉能有康健的精神?——或许!或许!但怕池中的微生物杂菌不甚懂事。

池的四周原有精美的白石栏杆,已拆下叠成台阶,做游人下池的路。不知趣的,容易伤感的建筑师,看了又一阵心酸。其实这不算稀奇,中世纪的教皇们不是把古罗马时代的庙宇当石矿用,采取那石头去修“上帝的房子”吗?这台阶——栏杆——或也不过是将原来离经叛道“崇拜偶像者”的迷信废物,拿去为上帝人道尽义务。“保存古物”,在许多人听去当是一句迂腐的废话。“这年头!这年头!”每个时代都有些人在没奈何时,喊着这句话出出气。

二法海寺门与原先的居庸关

法海寺在香山之南,香山通八大处马路的西边不远。一个很小的山寺,谁也不会上那里去游览的。寺的本身在山坡上,寺门却在寺前一里多远山坡底下。坐汽车走过那一带的人,怕绝对不会看见法海寺门一类无系轻重的东西的。骑驴或走路的人,也很难得注意到在山谷碎石堆那一点小建筑物。尤其是由远处看,它的颜色和背景非常相似。因此看见过法海寺门的人我敢相信一定不多。

特别留意到这寺门的人,却必定有。因为这寺门的形式是与寻常的极不相同:有圆拱门洞的城楼模样,上边却顶着一座喇嘛式的塔——一个缩小的北海白塔。这奇特的形式,不是中国建筑里所常见。

这圆拱门洞是石砌的。东面门额上题着“敕赐法海禅寺”,旁边陪着一行“顺治十七年夏月吉日”的小字。西面额上题着三种文字,其中看得懂的中文是“唵巴得摩乌室尼渴华麻列吽敆吒”,其他两种或是满蒙各占其一个。走路到这门下,疲乏之余,读完这一行题字也就觉得轻松许多!

门洞里还有隐约的画壁,顶上一部分居然还勉强剩出一点颜色来。由门洞西望,不远便是一座石桥,微拱的架过一道山沟,接着一条山道直通到山坡上寺的本身。

门上那座塔的平面略似十字形而较复杂。立面分多层,中间束腰石色较白,刻着生猛的浮雕狮子。在束腰上枋以上,各层重叠像阶级,每级每面有三尊佛像。每尊佛像带着背光,成一浮雕薄片,周围有极精致的琉璃边框。像脸不带色釉,眉目口鼻均伶俐秀美,全脸大不及寸余。座上便是塔的圆肚,塔肚四面四个浅龛,中间坐着浮雕造像,刻工甚俊。龛边亦有细刻。更上是相轮(或称刹),刹座刻做莲瓣,外廓微做盆形,底下还有小方十字座。最顶尖上有仰月的教徽。仰月徽去夏还完好,今秋已掉下。据乡人说是八月间大风雨吹掉的,这塔的破坏于是又进了一步。

这座小小带塔的寺门,除门洞上面一围砖栏杆外,完全是石造的。这在中国又是个少有的例。现在塔座上斜长着一棵古劲的柏树,为塔门增了不少的苍姿,更像是做他的年代的保证。为塔门保存计,这种古树似要移去的。怜惜古建的人到了这里真是彷徨不知所措;好在在古物保存如许不周到的中国,这优虑未免神经过敏!

法海寺门特点却并不在上述诸点,石造及其年代等等,主要的却是他的式样与原先的居庸关相类似。从前居庸关上本有一座塔的,但因倾颓已久,无从考其形状。不想在平郊竟有这样一个发现。虽然在《日下旧闻考》里法海寺只占了两行不重要的位置;一句轻淡的“门上有小塔”,在研究居庸关原状的立脚点看来,却要算个重要的材料了。

三杏子口的三个石佛龛

由八大处向香山走,出来不过三、四里,马路便由一处山口里开过。在山口路转第一个大弯,向下直趋的地方,马路旁边,微偻的山坡上,有两座小小的石亭。其实也无所谓石亭,简直就是两座小石佛龛。两座石龛的大小稍稍不同,而他们的背面却同是不客气的向着马路。因为他们的前面全是向南,朝着另一个山口——那原来的杏子口。

在没有马路的时代,这地方才不愧称做山口。在深入三、四十尺的山沟中,一道唯一的蜿蜒险狭的出路;两旁对峙着两堆山,一出口则豁然开朗一片平原田壤,海似的平铺着,远处浮出同孤岛一般的玉泉山,托住山塔。这杏子口的确有小规模的“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特异形势。两石佛龛既据住北坡的顶上,对面南坡上也立着一座北向的,相似的石龛,朝着这山口。由石峡底下的杏子口往上看,这三座石龛分峙两崖,虽然很小,却顶着一种超然的庄严,镶在碧澄澄的天空里,给辛苦的行人一种神异的快感和美感。

现时的马路是在北坡两龛背后绕着过去,直趋下山。因其逼近两龛,所以驰车过此地的人,绝对要看到这两个特别的石亭子的。但是同时因为这山路危趋的形势,无论是由香山西行,还是从八大处东去,谁都不愿冒险停住快驶的汽车去细看这么几个石佛龛子。于是多数过路车客,全都遏制住好奇爱古的心,冲过去便算了。

假若作者是个细看过这石龛的人,那是因为他是例外,遏止不住他的好奇爱古的心,在冲过便算了不知多少次以后发誓要停下来看一次的。那一次也就不算过路,却是带着照相机去专程拜谒;且将车驶过那危险的山路停下,又步行到龛前后去瞻仰丰彩的。

在龛前,高高地往下望着那刻着几百年车辙的杏子口石路,看一个小泥人大小的农人挑着担过去,又一个带朵鬓花的老婆子,夹着**包袱,弯着背慢慢地踱过来,才能明白这三座石龛本来的使命。如果这石龛能够说话,他们或不能告诉得完他们所看过经过杏子口底下的图画——那时一串骆驼正在一个跟着一个的,穿出杏子口转下一个斜坡。

北坡上这两座佛龛是并立在一个小台基上,它们的结构都是由几片青石片合成——(每面墙是一整片,南面有门洞,屋顶每层檐一片)。西边那座龛较大,平面约一米余见方,高约二米。重檐,上层檐四角微微翘起,值得注意。东面墙上有历代的刻字,跑着的马,人脸的正面等等。其中有几个年月人名,较古的有“承安五年四月二十三日到此”,和“至元九年六月十五日□□□贾智记”。承安是金章宗年号,五年是公元一二○○年。至元九年是元世祖的年号,元顺帝的至元到六年就改元了,所以是公元一二七二年。这小小的佛龛,至迟也是金代遗物,居然在杏子口受了七百多年以上的风雨,依然存在。当时巍然顶在杏子口北崖上的神气,现在被煞风景的马路贬到盘坐路旁的谦抑;但它们的老资格却并不因此减损,那种倚老卖老的倔强,差不多是傲慢冥顽了。西面墙上有古拙的画——佛像和马——那佛像的样子,骤看竟像美洲土人的To-tam-Pole。

龛内有一尊无头趺坐的佛像,虽像身已裂,但是流利的衣褶纹,还有“南宋期”的遗风。

台基上东边的一座较小,只有单檐,墙上也没字画。龛内有小小无头像一躯,大概是清代补作的。这两座都有苍绿的颜色。

台基前面有宽二米长四米余的月台,上面的面积勉强可以叩拜佛像。

南崖上只有一座佛龛,大小与北崖上小的那座一样。三面做墙的石片,已成纯厚的深**,像纯美的烟叶,西面刻着双钩的“南”字,南面“无”字,东面“佛”字,都是径约八十厘米。北面开门,里面的佛像已经失了。

这三座小龛,虽不能说是真正的建筑遗物,也可以说是与建筑有关的小品。不止诗意画意都很充足,“建筑意”更是丰富,实在值得停车一览。至于走下山坡到原来的杏子口里往上真真瞻仰这三龛本来庄严峻立的形势,更是值得。

关于北平掌故的书里,还未曾发现有关于这三座石佛龛的记载。好在对于他们年代的审定,因有墙上的刻字,已没有什么难题。所可惜的是他们渺茫的历史无从参考出来,为我们的研究增些趣味。

资料二

寺和庙的区别

在中国寺和庙是严格区分的。主尊供奉佛菩萨的为寺;主尊供奉鬼神的为庙。

庙,本是奉祀祖先的处所,即祖庙。迷信的人供神的地方亦称庙,如龙王庙、土地庙。

到了封建社会时代,所谓有德有才的人也可立庙奉祀,如关帝庙、岳庙。此外,帝王

处理政事的地方叫庙堂。

寺,原意是官署,如汉代御史府,也称御史大夫寺。寺也指中央机构,如太常寺、大理寺。

两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此后,寺又指寺院(僧侣居住的地方)。

现在也可这么说:”寺是外来宗教的宣讲场所,庙是历代炎黄子孙纪念国殇、忠孝等

人士的场所,寺里供的是佛,庙里供的是神,是人的偶像化.”

资料三

事实上,寺和庙是不一样的,庙的财源来自当地,而且经由地方成立管理委员会管理财务,然后聘雇庙祝来管理门户。任何的财务支出,都得经过委员会的同意。寺院就不一样,寺院的财源是来自四方善信的自愿捐输。

山江苗寨石头屋,是苗家村寨过往赶墟的一个交通要塞,也是苗寨里墟场外的边边场,是苗家青年阿哥阿妹赶边边场求偶相恋之地,是苗家人的一个爱情萌芽之地。和这个民族一样,富有着神秘、传奇、浪漫的色彩。

石头屋,在人们的想象里,可能是地处偏僻乡下的用石头砌成的简陋住房。事实上,山江苗寨的石头屋,是一家独特的苗家风味餐馆,就像人们所讲的农家乐。

石头屋,距离凤凰古城约20公里,地处山江镇墟场上方约1公里的一个山坳间,凤凰古城前往云贵高原腊尔山台地的X034县从屋前穿过。石头屋周围三五公里间,有凤凰国家地质公园天星山景区、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老家寨景区、原生态苗寨景区凉灯村以及苗王府、苗人谷、苗王洞等景区景点。

石头屋那块地,在上世纪末还是一块荒平地。在这块荒平地间,有一条青石板小路通往山后的村村寨寨,周围村寨的孩子们常常在这里放牛放羊,前后左右便是苗家人的田间地头。

正因为这块空旷的荒平地,每每山江苗寨墟场散后,这里便成了苗家阿哥阿妹约会求偶之地。在这里,年轻的阿哥阿妹,相互唱着苗歌表爱恋诉衷肠,约定夜间相会的时间和山洞。

18岁那年,被苗寨里称为“黄埔军校”师范毕业的我,从另一个苗家山寨里来这里的苗寨山寨,在比现在这石头屋还要下狭小还要简陋的石头屋作的教室里,一个人带着一群小则四五岁,大则十五六岁的孩子,时而教着一、三年级,时而教着二、四年级,还附带一个四五岁的学前班,使出浑身解数在这样的三级复式教学中,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唱歌游戏,和这群孩子上山卡蕨菜扯竹笋,赤脚下田捉泥鳅捡田螺。

寒来暑往,六年的2000多天风风雨雨里,我在这块曾经的荒野之地来往。或一段青石板上、或一段泥泞路上,来回徒步而行。后来两三年间,因年轻时一股执着、认真,苗家这群孩子们也争气,虽然早上他们要放牛割草做饭,晚上要砍柴找牛喂猪,可乡下的孩子不怕苦,抗挤着时间去学习,每每期末会考,几个年级各科成绩倒还排在全镇之前。一时间,几个邻村邻寨的家长,把孩子也送给了我。

孩子越来越多了,一个人真的忙不过来。于是,镇上的中心校校长给我送来一个年轻女老师,是个临时的代课老师,说给我充实教学力量。两度秋心冬藏的季节,我们俩一起守在那个简陋的石头屋里,一起为着四五十个孩子忙前忙后,俨然一对苗寨的夫妻。早上,我挑水她做饭,晚上一就着一盏煤油灯,一起备课、试讲、批改作业、探讨教学方法。相濡以沫的朝夕相处,也就有了日久生情。后来,她成了我现在的妻子。

在那块曾经的荒野之外,有我和妻子挑新书、背新书去学校留下的身影,也有我和妻子相识相恋时留下的情话,也有我和妻子意见分岐时留下的小争小吵。这一切,无不给我们留下难忘的记忆。

后来,妻子再去读书,我也调离这个小镇。我和妻子到凤凰古城安家,生儿育女,再到那个村寨里,再到那块曾经的荒野之外也就更少了。每每春节,带着孩子去外婆家拜年,我和妻子总会在石头屋前停留一会,一边给孩子讲我们的那年那月的山寨教书故事,一边也留恋那时的两情相悦。为这,常常被女儿儿子戏说我和妻子老夫老妻还在重温旧情,不知害臊。

离开山江小镇十多年,我们那些孩子也一个个长大了,成家立业了。我们当年一个学生的母亲麻大姐,一个头脑精明的苗家妇女,趁着这些年兴起旅游业,就在那块曾经的荒野之地,建起这一栋石头屋,做起了餐饮业。因为这餐馆一直没有名字,也有很多从讲叫作农家乐。后来,麻大姐因地取名,直接叫做石头屋。

麻大姐,一个挺有远见的苗家妇女,在孩子小的那些年(她儿子女儿都在我班上),她在山江镇街上开了个小卖部,后来做起了日用品批发。积攒了些钱后,丈夫买了台中巴车,跑山江镇到凤凰古城的载客生意。夫妇俩一个经营批发部,一个跑运输,生意越做越好。又买了台中巴车,又做湘西自治州府所在地吉首至凤凰古城的线路营运生意,那几年正是凤凰古城旅游井喷时,夫妇俩赚起一桶又一桶金。

早些年,山江景区开发时,麻大姐跟车拉客,负责将游客带到寨子里,相当于半个导游。当游客吃饭、落脚成问题时,麻大姐挥刀掌勺自己招呼。有次接待,预计来300人,结果来了800多人,久居村落的村民被忽然而至的人流吓到了。麻大姐找来村支书沟通,拿喇叭全村广播,呼吁各家把鸡蛋、红薯、玉米等存货拿出来招待,解决了800多游客的伙食,也帮村民实现了食材变现。

尝到旅游业带来的红利,夫妇放下日用品批发行业,一边跑中巴车营运,一边做起了旅游餐饮业。于是,她看中那块荒野之外的枢纽价值,几经协商,盘下那块荒野之地。建起什么样的风格餐饮店,也是麻大姐一直思考的问题。

石头屋,苗家人自古以来就地取材的杰作。苗家山寨,除了山就是山,山中除了花草树木,就数石头多,而这些石头全是青石。大青石也是有类别,一些青石任你能工巧匠,也打不出石块来,有些青石打来就是平平整整的一大块一大块,这些苗家常用铺在家门口坪坝,铺在晒谷坪晒稻谷、玉米、黄豆、花生等粮食作物,既干得快,又没有尘土。而打出来成一砣一砣的,苗家石匠就稍加加工,用来砌房子的基脚,它厚重稳重,基脚打好,上面就用成块的青石片,厚约3-10公分左右砌成石墙,或在这些基脚上筑土墙。一般青石主要砌在上半部分。

或许她也想到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个理念,所以她就地取材,先取荒野之地后坡的不值钱的青石头,再到山上买下一些廉价木材,建起这栋石头屋餐馆。石头屋,故名思议,全部是以青块石砌成的,按照苗族传统民居而建,极具少数民族特色!

悬于火堂之上的腊肉,存于冰箱内的腊肠,酸汤、社饭、稻花鱼、阳荷、酸豆角、小河虾、土鸡……苗家族人爱吃的家常饭菜,经麻大姐和村民勤劳的巧手,化为长板桌上的地道菜肴,一饭一菜,蕴含着苗家人热情的待客之道。

当季食材现采现做,穿过石门灶前点餐,菜园里有什么菜就吃什么菜。在石头房子,都是应季而食。连解渴佐餐的茶,也是山泉水冲泡本地刺梨果而成,清甜回甘。待到饭时候,洪亮的祝酒歌响起,麻大姐端着一碗酒,就上桌招呼客人了。

人均三四十元,能吃饱、吃好。因为实诚,石头房子的客人络绎不绝,以老带新,回头客至少占了70%,天天是旺季。最多时,一餐得接待200多人同时用餐。

水稻、蔬菜、瓜果、鱼肉……麻大姐承包了380多亩田地,请村民种养。除了自家菜园,石头房子至少一半食材来自其所在总兵营社区的村民家里。麻大姐与村民签订了土猪肉定点供应合同,猪仔由麻大姐自己买,交由村民家养。每年,秋天稻花鱼丰收时,麻大姐就以2高价收购村民家的稻花鱼。

以麻大姐“石头屋”为龙头,带动和引导附近苗寨村民发展生态种养业。为解决村民技术缺乏及后顾之忧,她要求农户必须用红薯、米糠、玉米等杂粮来喂养牲畜,请技术员全程提供免费技术服务,出栏后以高于市场价来收购。

她餐厅的服务员,也都是附近闲在家中的村民。麻大姐的石头屋餐饮店请了18名周边苗家的留守老人、残疾人和妇女村民当帮手,让周边的这些不识字的苗家妇女,直接在家门口打工赚钱。

敢为人先的麻大姐,坚守着苗族饮食文化习俗,边做边研究,把苗家风味的美食送给天下客,让她一举成名,也让石头屋走出了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

石头屋老板麻姐的女儿儿子都是我的学生。现在长大,跟着母亲经营这家苗家特色农家乐,母子俩把这农家乐玩得风声水起,赚得满钵。

腊月里,石头屋麻大姐的儿子就专程来到县城,说曾教过他的几名老师和同学,参加他组织举办的糍粑节庆活动,打糍粑、写春联,现场分给过往的行人与游客,那天凡来他的农家乐的行人和游客,都当朋友,邀大伙尝尝苗家长桌宴席,一起喝苗家米酒,一起吃苗家腊味。

过年打糍粑是苗家人的重要习俗。腊月十八起,苗家人开始打糍粑了。我们儿时,过年过得好不好,就看糍粑打了多少斗米。春节到娘亲舅家拜年,挑起一两担糍粑,是对娘家、舅家的莫大尊重。尤其是刚过门的新媳妇,第一次春节回娘家拜年时,没有挑上两担满满的糍粑,苗家就会评头论足,要不就是婆家小家子气,舍不得;要么就是婆家家境确实困难,真是打不起三五斗糍粑。

那一天,我和妻子应邀去了石头屋,一起参加我们的学生举办糍粑节。在石头屋里的长龙宴上,我们一起喝着麻大姐自己酿造的包谷烧、糯米酒,大块吃她熏制的腊肉、腊鹅、腊鱼……

石头屋,有苗家特色菜,有我们青春的味道,有我们爱情的甜美……

那一天,我醉了。醉在腊肉的香味里,醉在米酒的醇香里,醉在美美回忆里,醉在浓浓的乡情里。

我想:石头房子和麻大姐以及她孩子——我们的学生,他们心与血、甘与苦已融进这石头屋里,成了苗寨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1166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