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是藏语。“唐”的含意与空间有关,表示广袤无边。就像在一块布上,既可画几百甚至上千尊佛,也可只画一尊佛。“卡”有点像魔术,指的是空白被填补。唐卡,其实也就是西藏的卷轴绘画。
经考证,唐卡的形式与游牧部族的生活经历有关。藏民在辽阔而荒凉的高地上逐水草而居,裹成一卷的唐卡成为随身携带的庙宇。毕竟,唐卡比塑像更轻,也不同于壁画,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把唐卡系挂在帐篷里,哪怕是一根树枝上,就能成为一种象征,让藏民们祈祷、礼拜、观想,或保佑去世的亲人。最小的唐卡仅有巴掌般大小,画在纸上、布上或羊皮上;而大的唐卡可达几十甚至上百平方米,每年择吉日而向广大信众示现,当其缓缓展开后,竟能遮住整整一面山坡!
1、赫哲族-鱼骨雕:鱼骨雕是赫哲人渔业生产的衍生物,是生产生活资源的附属品。鱼骨雕是赫哲人对废弃物的再利用,赫哲工艺者发现了鱼骨有着令人惊纯的结构力量和形体的坚强的扩张感。
一种鱼身各个部分的骨架有所不同,每种鱼的骨架又各有不同,大鱼和大鱼的骨架又有所不同,赫哲工艺家将不同的骨场、骨刺巧妙组合,由一种“本形”过度到另一种“再生形”的变化,具有形体的极大的多样性和不可重复性。
如:雄鹰等各种图案,根据鱼骨的天然形状进行艺术构思,神行并貌,栩栩如生,这也绝非一时一日之功。可以获得一件完美的骨鱼雕,至少半个月才能完成,鱼骨雕是赫哲人对自然一种新发展,可为“赫哲一绝”。
2、水族-马尾绣: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是民间传统工艺,被誉为刺绣的“活化石”。
这种水族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分布在三都境内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龙等乡镇的水族村寨,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一种现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艺术,被称为刺绣的“活化石”,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
3、蜡染和扎染都是在云南若干种民族中流行的传统印染方式,两者的原理相似,工艺上略有区别。用蜡染和扎染工艺制成的壁挂、其他少数民族工艺品,极富民族特色,一直深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
4、用比较珍贵的木料雕制成的各种动物、人像其他工艺品,古朴而别致,也是深受游客喜爱的东西。有兴趣的话,您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购一点带回去,作为室内装饰品,它们的特色应该是很足的。
5、维吾尔族-喀什土陶:少数民族工艺品—新疆喀什土陶历史悠久,远任新石器时代就有生产,汉晋时代发展到彩陶,具有古老独特的民族风格。
在喀什的陶器中,尤以仿古土陶最为著名。它继承了传统工艺,又有开拓创新,兼有观赏和实用价值。其品种主要有碗、盘、壶、罐等。一种供少数民族群众洗手用的“阿扑土”(即水壶),可称作喀什土陶的代表作。
扩展资料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作品。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
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
参考资料:
手绘唐卡和印刷唐卡区别在于制作工艺、艺术价值、画工优劣。
一、制作工艺。
手绘唐卡是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融入到唐卡的图案和细节中,通过手动绘制和涂染来完成。这种制作工艺需要艺术家有极高的绘画技巧和创意能力,同时也需要对唐卡文化和历史有深入的了解。手绘唐卡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也是最具代表性和最受欢迎的唐卡艺术形式之一。
二、艺术价值。
印刷唐卡则是将唐卡的图案和文字进行印刷或手涂,使其在纸张上形成。这种制作工艺虽然不需要太高的绘画技巧,但需要对纸张和印刷技术有较深入的了解,以确保印刷质量。因此,印刷唐卡虽然易于生产,但在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方面略逊于手绘唐卡。
三、画工优劣。
唐卡的色彩由画师配色(尤其是肉色)和上色的水平决定,上色要均匀,不同颜色相接处要完美,不能出现模糊的情况,这一点印刷的唐卡略逊于手绘唐卡。
唐卡简介:
唐卡是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唐卡的题材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和社会生活等领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唐卡中最常见的是宗教画,佛像,一般中心位置是主要人物,从画面上角开始,围绕着中心人物,按顺时针方向,与中心人物有关的人物、活动场所或故事布满一周。每轴唐卡画一般描绘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画面的景物随故事情节的需要而变化,不受历史、时间、空间的限制。
画面人物不受远近透视关系的影响,安排得生动活泼,把整个画面统一在一个大的基调上,使构图很完整。有的唐卡面积可达几十甚至上百平方米,构图很完整,十分壮观。由于这些工匠们的画风质朴,色调协调,造型生动,内容多以佛像和经变故事为主。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作品。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
唐卡的起源历史悠久, 从公元7世纪有文字记载唐卡已经有1300年多的历史,唐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盛衰,融合,传承后,从地域上形成了四大主流画派。
提到人皮唐卡很多人会联想到黑暗的奴隶制度,残忍等词语,人皮唐卡被当做神圣的吉祥物,但是制作过程非常的残忍。很多人好奇人皮唐卡是否是用活人制作的,当我们搜索人皮唐卡时会发现人皮唐卡真的是用活人制作的,而且这个活人基本是从奴隶中挑选。
据了解人皮唐卡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先在人的身体上绘制唐卡,然后将人固定在一个木桩上,在人的天灵盖上钻一个小口,在小孔四周用刀将皮和肉分开一点。接下来由小口开始灌入水银,水银比较重会沿着皮和肉分开的缝隙流到全身,此时人的皮和肉就分开了。
此后有人专门用这种方式将人的皮和肉分开,被扒皮的人当时其实是活着的,后受尽折磨而死。这里说的受刑者其实多半是从奴隶中挑选,他们没有反抗的能力。西藏是接近天堂最近的地方,在很多人心中它是人间净土,可为什么人皮唐卡这样残忍的东西会出现在西藏呢
目前知道的西藏人皮唐卡其实是很少的,数量少的原因是,人皮唐卡虽然流传于西藏,但是西藏历史上有极少数的高僧会效仿上面的方法在皮肤上绘画,高僧圆寂之后后人会将人皮唐卡保存下来。人皮唐卡还有另外一个来源,最早的一张人皮唐卡出现在苯教的寺庙中,后来这张人皮唐卡被当做迫害奴隶的证据收缴展出。
其实对于人皮唐卡到底是怎么来的,就连西藏本地人都不是很清楚。今天更是不会再有人皮唐卡,也不会有这种剥人皮的事情发生。
关于人皮唐卡的真相很难解释的清楚,人皮唐卡是过去奴隶被残害的证据,但是今天却成为一些人诽谤藏传佛教的物证。不管是哪一种对历史真相的曲解,我们需要还原真相,即便是不关心真相的话,也需要保持理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