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冽的寒冬,大街上几个行人匆忙走过,似乎没有人注意街边一个破烂的小摊。
除了他。
这个老人的摊位在这里摆好几天了,摊位上星星落落的摆着几件饰品,都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
他盯上那个手镯已经有两天了。
反正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拿走也没关系吧。
趁着寒风逼人,老人合上眼帘的那一刻,他轻手轻脚地走过,一弯腰,那只手镯已经到手了。
尝到谷粒的甜美,麻雀总会冒险吃更多。
他一次次下手,一次次得手,偷技术越来越高,赃物越来越贵重。从一只手镯,到一只手表,再到一只不大的戒指,他的眼光越来越毒辣,竟然没有一次失手被人发觉。
麻雀胆越来越大,终于走到斗笠下方,已经太晚了。
那一千元钱让他彻底坠入深渊。
在警局里,一桩桩案子水落石出,成了他手铐上每一个铁圈。
麻雀还是被捉住了。
在狱中,他是多么的追悔莫及啊,恨自己,也恨当初冬日里那一只不值钱的手镯。
如果他没有偷那个手镯,今天就不会戴这个手铐!
《拾玉镯》
孙玉姣坐在门前绣花,被青年傅朋看到。傅朋爱慕上孙玉姣,便借买鸡为名和她说话。玉姣被傅朋的潇洒多情打动,傅朋故意将一只玉镯丢落在玉姣家门前,玉姣拾起玉镯表示接受傅朋的情意。刘媒婆看出了他们两人的心愿,出面撮合了他们俩的喜事。
莱茵石的手镯里的小故事有《烤鸭子》、《带电的小女孩》、《安妮的梦》、《人与地球》、《鲁班刻风》、《猎鹰》、《苟巨伯》、《自鹭鸶林良》、《查理和罗伯》。
《莱茵石的手镯》按照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编写,定位是:课外读物,分级编写,重在引发阅读兴趣,感受汉语之美,提升语文素养。分小学卷、初中卷和高中卷,每学期1册,共24册。选文体现经典性、可读性和语文性的结合。
每篇附有精要的阅读提示,注重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与思想训练,注重读写能力培养,可与主流教材及教学计划配合使用。在浮躁的时期,孩子们能读到这套高尚而又妙趣横生的书,也许会让他们终生难忘。
《莱茵石的手镯》简介:
《语文素养读本丛书:莱茵石的手镯》内容安排与编写方式充分照顾到各年级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课标”的学段目标,但又大体上略高于这个标准。选文充分体现经典性、可读性和语文性和学习梯度。整套读本比较注重古典传统。
每篇选文附设“阅读提示”,贴近学生接受心理,要言不烦,力求“每文一得”,注重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低、中年级有较多“亲子阅读”的内容,交流和增进感情的同时能借助阅读形成两代人对话的氛围与习惯。
以上内容参考 -莱茵石的手镯
手镯作为爱美女性的装饰品,历来受到女士的青睐。可有多少人知道,手镯起源于何时?它是如何产生的?有着怎样的历史?我们不妨读读《古代新疆的手镯》一文,小小手镯所蕴含的考古学、文化学上的意义就一目了然了。
西域史地研究应该是社科类学术研究中最富有挑战性的研究了,敢啃这块硬骨头,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有相当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尤其在当下,如何更好地将研究与新疆现实对接,更考量着学者的学术能力与学术担当。《岑参马料账和玄宗诗—新疆师范大学温泉校区听课记》只是截取了一个小小的断面,但从中可以感受到西域史地的魅力和学者对当下现实的深切观照。
手镯和手链是十分常见的装饰品,特别是年轻女性白皙的手腕上戴上一个心仪的手镯,无疑是女孩子手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手镯起源于何时,考证起来比较困难,一些考古资料证实,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戴这种装饰品了。最初的手镯比较古朴,而且做工也不够精致。距今六千年左右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和山东曲阜西夏侯新石器时代遗址等古代遗址中,考古学家均发现了陶环、石镯等古代先民用于装饰手腕的镯环。新疆考古出土的手镯和手链虽然数量不多,但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如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下坂地墓葬发现的一批铜手镯,距今2500余年,虽然已锈迹斑斑,但依然散发出其独特魅力。博乐市达勒特古城遗址出土的一对金灿灿的元代手镯,与现在的手镯没有多少区别,说明新疆古代居民的审美情趣不亚于现代的时尚人群。
有的人类学家认为,手镯是抢婚制的产物。人类社会从群婚制向偶婚制变革过程中,世界各地都曾流行过掠夺婚。当时男子只要有武力,就可以将自己看上的女子抢走,然后在女子的手或脚上套上铜或铁制成的套圈,然后在套圈上刻上自己的符号,表明抢来的这位女子是他的私有财产。后来抢婚制逐渐消失,金属套圈演变成了脚镯或手镯。中国北方地区是否存在抢婚制尚无查证,但这里戴手镯的习俗由来已久。
这种套在人们手腕上的装饰品,最初不叫手镯,而称其为“环”,而“镯”是古代军队里钟状的乐器。《说文解字》中曰:“镯,钲也。从金,蜀声。军法:司马执镯。”据《周书》记载,古人以金镯击鼓。专家们认为,这种金镯与小钟相似,因产生于浊谷河畔,且以金属做成,故名金镯,后来不知怎么与首饰联系在一起了。这种首饰最初叫环或跳脱,可能是它的形状呈圆环状而得名。汉代繁钦《定情诗》:“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西晋初年的文学家、思想家傅玄《有女篇》记载:“珠环约素腕,翠羽垂鲜光”。到了宋代,这种首饰才称之为手镯,如南宋文学家洪迈《夷坚志》中曰:“在日藏小儿手镯一双,妇人金耳环一对。”
新疆先民装饰手的习俗由来已久,考古工作者在罗布泊地区小河墓地发现的3800年前的女尸,出土时一件玉手链系在她的右手腕处,用数根细红毛线绳合拧成一根粗毛线绳,穿过一只扁椭圆形淡**蛇纹玉石珠,珠长24厘米、厚1厘米。
1936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在罗布泊地区5号公墓,发现了一件用铜丝制成的手镯,距今3000余年。考古工作者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香宝宝墓地发现了一具2400年左右的12岁-13岁的少女的遗骸,她的右手腕有一个铜镯,左手腕有一个铁镯。2003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距塔什库尔干县城西南约40公里处的下坂地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7件铜手镯,这些手镯“用一条铜片弯曲成圆环形,铜片刨面呈月牙状弧形”,发掘者初步测定其时代在公元前10世纪~公元前6世纪左右。
到了汉代,西域的手镯依然以铜为主,但做工比以前更为精致。如1995年尉犁县营盘7号墓出土的1件铜手镯,直径67厘米,镯面以铜丝扭成相对的螺旋纹,其外用铜丝缠绕,呈活扣,使镯随意紧松便于佩戴。营盘20号墓出土的1件手镯,用黄铜铸成环形,直径65厘米。
隋唐至宋朝,妇女用镯子装饰手臂已很普遍,称之臂钏、条脱。传统的手镯是戴在手腕上的,当部位由手腕上移到胳膊,便成了臂镯。手镯十分适合于穿长袖衣服的瘦长胳膊的女性佩戴,而对胳膊和手腕丰满的女性来说,特别适合戴臂钏,戴上臂钏能够表现女性上臂丰满浑圆的魅力。
初唐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周肪的《簪花仕女图》,都清晰地描绘了手戴臂钏的女子形象。这不仅仅限于宫廷贵族,平民百姓也十分热衷。唐宋以后,手镯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有了高度发展,有金银手镯、镶玉手镯、镶宝手镯等等。造型有圆环型、串珠型、绞丝型、辫子型、竹子型等。
唐朝时期的西域手镯考古出土实物较少,我们从龟兹石窟壁画、吐鲁番绢画中,可以了解到当时西域女子戴手镯的习俗。《大唐西域记》书中玄奘大师曾曰“国王大臣服玩良异,花蔓冠以为首饰,环钏璎珞而为身配”。西方取经大师的见闻,证实了此装饰品是当时贵重的饰物。这里所说的环钏,是戴在手臂上环,也称为“臂镯”,与戴在手腕上的手镯有异曲同工之妙。
新疆石窟壁画中的一些供养人和菩萨中,尤以库车县境内的库木吐拉新2窟壁画中的菩萨最为典型。穹窿顶窟13身菩萨大多上身赤裸,下穿各色长裙,头戴宝冠,面饰八字胡,胸肌、腹肌健美,透露出旺盛的生命力。披帛自肩部绕臂垂下,手戴珠宝镯,臂戴金钏,颀长的双耳配上带坠的耳饰,镶有宝石的璎珞佩戴前胸显得十分华贵。
手镯是吐鲁番西州女子比较喜欢的首饰,1987年,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的《弈棋仕女图》绢画中的贵妇,身着华丽的丝绸襦衣,右手两指间夹着一枚围棋子,正步入棋盘,手腕上戴着一个金灿灿的手镯,十分引人注目。
黄金打制的手镯也是古代女性青睐的饰品,草原游牧民族尤其喜欢戴金手镯,2012年,自治区博物馆举办的《成吉思汗—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大展》,展品中有一副元代的錾虎头纹金手镯,长65厘米,宽48厘米,是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恩格尔河墓葬出土的。手镯两端錾刻虎首图案,镯体横截面为扁长方形,表面中间为一凹槽,古朴典雅,极具草原地区风格。根据墓葬出土人头骨初步推断,该墓的主人是一位中年妇女。无独有偶,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达勒特古城遗址出土的一对金手镯,直径55厘米,宽11厘米,是元代西域居民的首饰之一。保存得十分完好,开口窄,带状,面上饰浮起鱼子状珠,两端有花草纹,精巧华丽。达勒特古城遗址位于博乐市达勒特乡政府驻地东南约9公里处的破城子村旁,西北距博乐市27公里。学术界认为古城遗址位于东西交通北方草原道上,是唐代双河都督府治所,宋、辽至元代为兴盛时期,这对金手镯是元代察合台汗国时期的文化遗存。
手镯又是古代男女的定情信物之一,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女子以手镯相赠恋人的情节。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记述了仙女萼绿华曾赠羊权金和玉的跳脱。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中写书生吴生偶入仙境与一个紫衣仙女欢好,临别时,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钏送给吴生留念。
现在,手镯不仅是爱情的信物,而且有些年轻女子无论婚否都喜欢戴手镯,手镯的质地也日趋多样,除了金、银、翡翠、玉石之外,有些植物质地或纤维质地的手镯、手链也颇受年轻女子喜爱。有些男子也戴手镯手链,他们喜欢戴非金属手镯,如玉石、藤等质地的手镯、手链,体现了其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