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姓名印章有什么讲究

刻姓名印章有什么讲究,第1张

刻姓名印章有什么讲究

刻姓名印章有什么讲究?诗书画印都是相通的,这些都是东方文化审美的代表物,很多名人大家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姓名印章。下面一起来看看刻姓名印章有什么讲究及相关内容。

刻姓名印章有什么讲究 篇1

1、姓名一般都用正方形的。

2、印文要用篆书。

3、长方形、圆形或者随形章一般都用作闲章,刻点喜欢的字句或者吉语。

印章起源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老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

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战国时期,主张合纵的名相苏秦佩戴过六国相印。近几年来,出土的文物又把印章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年。也就是说,印章在周朝时就有了。

刻姓名印章有什么讲究 篇2

古人认为,印章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古时不像现代信息这样透明,通过各种渠道就能了解个人信息,他们一般通过物件判断一个人的身份地位。而篆刻印章就是其中最能体现身份的物件之一。

“印、章、玺”用法大有讲究,不能随意乱用,官员、商人用的叫“印”,将军用的叫“章”,而只有皇帝用的才能叫“玺”。

不仅如此,印章就像文字护身符,而“符”同“福”,经常带着印章,也寓意着福气满满,是个有福之人。

而到了现代,篆刻印章早已走进大众视野。

材料选择

随着篆刻艺术的发展,我们已经从木头、铜制印章,变为选用经久耐磨,便于刻制的石制印章。而印石一般选用青田石、寿山石、巴林石、鸡血石作为最佳材料。

排版布局

在方寸之间刻制印章,排版好坏直接影响印章的美观,一般姓名为3个字的,后面可加上“印”字,让整个印章庄重,规整。如“张学良”,印章就可以刻“张学良印”4字。而姓名为2个字的,比如“李白”就直接刻“李白”即可。

刻法选择

印章刻法分为阳刻和阴刻。字突出来的是阳刻,字凹进去的是阴刻。对于初学者来说,阴刻较为简单,阳刻较为复杂,但两者都可尝试,看自己更适合哪种刻制方式。

在运用刀法中训练耐心与专注,在方寸之间掌握分寸与平衡,刻制属于自己的独特印章,感受篆刻艺术带来的潇洒禅意生活!

刻姓名印章有什么讲究 篇3

姓名印章的规则是什么

现代书画家张大千认为,姓名章的形状以“方形最好,圆形还可,若腰圆天然形等都不可用。”

一般用两方配合使用,是画面上必不可少的。一方刻姓名,一方刻字号;或一方刻姓,一方刻名字。一方刻朱文,一方刻白文。

用时,朱文红色轻,用在上边;白文红重,放在下边。印章大小约等于题字,或略小于题字。盖章的位置,如果署名下空白多,就盖在下边,如果署名下空白少,可盖在字迹左右。

两方章的距离,约等于一至二个图章的位置,不可拉得太开,或挤得太拢。

扩展资料

姓名、字号印:一般盖在作者名字的下方或左右。斋馆、堂号印一般盖在款字的四周或款字的下方,也有用作迎首,盖在右上角。

闲文、吉语、警句印,一般盖在书画的左右下角,作为押角,也有用作迎首。收藏、鉴赏印一般盖在书画的左右下角空处,或无碍书画作品本身的空白处,也可以盖在书画以外的装裱上。也有盖在书画最显著的位置,以示自己的权威,如乾隆、嘉庆皇帝等。

长方型的章, 我们称为扁章,一般盖在书画的右上角,印文的内容往往是闲文、吉语、警句之类的。也有圆形或者椭圆形之类的章。

印章的艺术作用

书法作品上的印章,是书法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缺了印章就不成为完整的书法作品。

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证作用。宋、元以后,因注重了书画题跋和署款,书、印相映成趣,不但使书法作品增色,活跃气氛,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能调整重心,补救布局上的不足,对作品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

在书法作品上署名盖章,以示郑重,可防止伪造;盖上富有雅趣、寓意的闲章,还可寄托书者的抱负和情趣。因此,历来书家都非常重视用印,甚至自己刻印,使、书印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更美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常用的几种印章

1、姓名章

姓名章是题款署名用章。姓名有连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题款用章,以一名一字为正,一姓一名亦可。款名,印字;款字,则用姓名章。款有姓,可用名章,款无姓,或不落款者,应用姓名章,以利辨识作者。

古人用章,讲究礼仪;凡卑幼致书尊长,当用名章;平辈间用字章;尊长给卑幼,用别号章即可。反之,则贻笑大方。现代书画家张大千认为,姓名章的形状以“方形最好,圆形还可,若腰圆天然形等都不可用。”

姓名章一般分朱文(阳文)白文(阴文)两种。一幅书法作品上盖两方姓名章时,最好一朱一白,两章大小相宜。款尾用多章时,次序是先姓名章,后字、号章。

所谓阳文就是字在石头上是凸出来的,阴文反之。

2、闲章

闲章亦称布局章,包括引首章、拦边章、压角章和腰章。

引首章是钤盖在书法作品右上的章,又称“随形章”,是随石料的造型顺势刻成的的章,一般不宜为方形,而以半通、长方、圆形、半圆形、随圆葫芦形、自然形、肖形等为好。

拦边章是指盖在书画作品一边的章,起拦边聚气的作用。

压角章是指盖在书法作品的边角的章。取右上角的称“迎首”,取两下角的称“押角”。拦边章只管一边;压角章则可管两边,紧贴边角起“拦边封角”、“补充空虚”和调整稳定画面的作用。

拦腰章可用于长幅书画作品如条幅。若仅在右上方盖一枚引首章,中间显得太空,可加盖拦腰章,其内容多为书者的籍贯,亦可用书家生肖肖形印。拦腰章应小于引首章和款尾姓名章,三枚章切忌盖在一条直线上。

3、鉴藏章

鉴藏章是鉴赏收藏者用章。据载,鉴藏章亦始于唐,宋以后盛行。唐太宗自书“贞观”二字作连珠印,唐玄宗作“开元”二字连珠印,皆用于御藏书画。后来鉴藏名称颇多,如收藏,珍秘、审定、鉴赏、过目等。

鉴藏用章,应视字画之大小,以不损字面与画面为要。有些鉴藏者为了自己流芳千古,盖章时往往破坏画面,这是要注意防止的。

钤印的规矩

钤印(qián yìn),中国书画、书籍上面的印章符号是书画等作品在即将完成时的最后一个关键步骤,这是中国独有的特色艺术。钤印始于北宋苏东坡,迄今已有一千年的历史。一幅书画作品用印得当,能够“锦上添花”,反之则会弄巧成拙。下面二十五条钤印规矩,要记牢:

1、书画上落款盖印,印不可比字大。大幅盖大印,小幅盖小印,理所当然。

2、国画直幅落款字下盖印,直下底角,不可再盖压角闲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闲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闲章就不须盖了。

3、国画横幅落款,左右两头角边,不可盖闲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方形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方形闲章。此处如不须要盖闲章,而勉强盖上,反而弄巧成拙。

4、长方形、圆形、长圆形闲章,不可盖在下角方形压角闲章处之地位。

5、方形闲章不可盖在书画上端空白处,喧宾夺主。

6、国画直幅落款,字行末行末字,与他行末字长短,不可整齐,盖印亦如此。

7、盖二印,一方形、一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印章历史及种类

1战国古玺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不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2秦印

秦印指的是战国未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3汉官印

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

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这在后面还要介绍。

4汉私印

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5将军印

将军印也是汉官印中的一种。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而在仓促之间以刀在印面上刻凿成的,所又称"急就章"。将军印风格独特,天趣横生,对后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汉代的将军用印,普通都不称"印"而叫做"章",这是军印的一大特点。

6汉玉印

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贵卿和士大夫的一种高雅风尚。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圆转,粗看笔划平方正直,却全无板滞之意。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也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于玉质的不易腐蚀受损,使传世下印得以比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

7魏晋南北朝印

魏晋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传世的给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较多,用刀如刻如凿,书法风格表现为舒放自然,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国传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凿款比较草率,官印未见铸印。

8朱白文印

朱白文相间的印式在汉印中很见巧思,据说起自东汉。它的方式极为多样,朱白文字的位置安排及字数均可灵活变化不受局限。这里例举的数印就可见一斑。朱白的原则大致根据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较少,白文则相反,从而达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谐效果,这类印大多工稳的私印,未见用于官印。

9字母印

子母印又称"玺印",起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六朝,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人印腹空,可以合宜地套进一方或二方小印,形成母怀子的形状。也有套进一方两印(如右栏"郭意"印)成一组三方的。在一方印章的体积中,兼备了几方印的使用价值,古代印匠的工艺水平由此见。

10六面印

传世六面印实物较少。这种呈"凸"字形的印章,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带而佩,鼻端作一小印,连同其余五个印面故称六面印。传世六面印的一种典型风格为带边白文,每字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竖笔多引长下垂,末端尖细,犹如悬针,所以有"悬针篆"的俗名。这种风格虽然尚有笔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处,但很容易流于庸俗,远不及汉印的相茂,故历来篆刻家只偶一为之。

11缪篆印(附鸟虫书)

传世六面印实物较少。这种呈"凸"字形的印章,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带而佩,鼻端作一小印,连同其余五个印面故称六面印。传世六面印的一种典型风格为带边白文,每字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竖笔多引长下垂,末端尖细,犹如悬针,所以有"悬针篆"的俗名。这种风格虽然尚有笔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处,但很容易流于庸俗,远不及汉印的相茂,故历来篆刻家只偶一为之。

12杂形玺

战国以来的印章中,杂形玺也是甚为别致的一类。其式样没有定例,大小从数寸至数分不等,变化极为丰富,除了方圆长宽更有凹凸形印、方、圆、三角合印,二圆三圆联珠,以及三叶分展状等,朱白都有,不胜枚举。杂形玺因其独特的谐趣与官印的庄严、沉着的要求不同,故只用于私印。

13图案印

图画入印自战国到汉魏都有,以汉代为最多。又称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样,简练生动,除了人物、鸟兽、车骑、吉羊、鱼雁等图案外,常见以吉羊的四灵(龙、虎、雀、(凤、龟)入印的,这类印又称为"四灵印"。

14成语印

成语印自战国开始就有,使用的格言、成语达百余种。如"正行"、"敬事"、"日利"、"日入千万"、"出入大吉"等,成语字数不等,自一、二字始,多达二十字,其用途除了表示吉祥之外,也有为死者殉葬之用。

15花押印

花押印又称"押字",兴于宋,盛于元,故又称"元押"。元押多为长方,一般上刻楷书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从实用意义上说历代印章大都有防 辨伪的作用,作为个人任意书写,变化出来的"押字"(有些已不是一种文字,只作为个人专用记号),自然就更难以摹仿而达到防伪的效果,因而这种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时代。

16封泥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基本训练与创作

17钮制

古代的玺印大多有钮、以使在钮上穿孔系绶,系在腰带上,这就是古代的"佩印"方式。自汉代开始,以龟、驼、马等印钮来分别帝王百官。例如高级官史使用龟钮、驼钮、蛇钮则是汉魏晋时授与兄弟民族等官印常见的钮制。历代钮制形式为丰富,其中以坛钮、鼻钮、复斗钮为最常见,现将部分钮制列举于右,以见一斑。

18隋唐以来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时代,印面开始加大。随着纸的普遍应用,朱文逐渐替了白文。许多官印印背上开始有年号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并开始运用屈曲的"九叠文"入印(古代的"九"为数的终极,故有此名,并不一定要九叠,可以随笔划的繁简而变化)以便填满印面。唐宋时代开始以隶楷入印,清代官印满文,汉文两体兼用,同刻于一印之中。无明清代各代农民政权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们珍视的革命文物。

19宋元圆朱文印

魏晋以来,纸帛逐渐代替竹木简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钤盖于纸帛,到文人画全盛时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写,印工携刻的印章已诗文书画合为一体,起到了鲜艳的点级作用,为书画所喜爱。在这个阶段,首先是宋未无初的书画家赵孟fu 对篆刻艺术人力提倡,由于书法上受李阳冰篆书的影响,印文笔势流畅,圆转流丽,产生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印章一"圆朱文"的印,为后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20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

宋以来的兄弟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曾依据汉字书法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把他们的文字仿效汉字篆体用于官印,传也较少,所见的印文有金国(女真)书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书,其中有许多文字还不认识。

21今体字印章

在汉字书法中,篆书由于具备很强的装饰性成为印章艺术的主体至今不衰。但秦汉以后,随着书体的演变篆书已不是印章使用的唯一的书体。除了唐宋的隶楷印章和元代的押字,在魏晋时代就出现了隶楷入印的先例。清以来的篆刻家亦好尝试以今体(隶、楷、行草)入印,其中不乏佳作。由此使我们认识到,印章艺术的体现并不限于某一书体的使用,关键在于章法、书法、刀法的高度运用能力。

22收集印、斋馆印、闲章

印章发展到了唐宋两代,作为欣赏艺术的一支日益发展。用以收藏、鉴赏、校订的专用印记开始出现。钤之于书画藏品,种类繁多。"斋馆印"是以文人书房、住室的雅称刻制的印章,如"楼、阁、馆、巢、院、斋、轩、堂"不胜枚举,其实许多有名无实的(文征明就说过,他的书屋大都是建筑在印章上的)只不过是知识分子思想性灵的表现方式罢了。闲章源出古代吉语印,这些以诗文、成语、名言、俗谚入印的作品,进一步使篆刻由以往单纯的镌刻官职,名号的实用艺术,发展成为独立的具有文学含义的欣赏艺术、与诗文书画交相辉映。

就印章而言,可分阳文章(朱纹)和阴文章(白纹)两类。

就印章在画面上的位置而论,又有引首印、具名印和压角印之分。在一处连盖两印或两印以上者,一般上边的印略大,下边的印略小,上边是阳文,下边是阴文。

1、名号章。一般用两方配合使用,是画面上必不可少的。一方刻姓名,一方刻字号;或一方刻姓,一方刻名字。一方刻朱文,一方刻白文。用时,朱文红色轻,用在上边;白文红重,放在下边。印章大小约等于题字,或略小于题字。

盖章的位置,如署名下空白多,就盖在下边,如署名下空白少,可盖在字迹左右。两方章的距离,约等于一至二个图章的位置,不可拉得太开,或挤得太拢。

2、压角章,亦称画角章。可根据画面需要,用在画的左下或右下角。压角章比名号章大,多为方形或长方形,朱白文不论。内容可以是格言、警句,统称闲章,如“师造化”、“得山水趣”、“江山如此多娇”等。也可以用斋馆名,称为斋馆章,如文征明的“真赏斋”、石涛的“大涤草堂”等。

3、引首章。多为长方形,也有作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根据画面的需要,用于题款开头二三字的右侧,故称引首。内容与压角章相似。

扩展资料:

书画上的印章,主要分为三类:

一、作者本人的印章。

二、题跋人的印章。

三、收藏、鉴赏人的印章。

在这些所使用的印章中又分为三个方面:

一、姓名、字号、斋馆、堂号印。

二、闲文、吉语、警句印。

三、收藏、鉴赏印。 

姓名、字号印:一般盖在作者名字的下方或左右。斋馆、堂号印一般盖在款字的四周或款字的下方,也有用作迎首,盖在右上角。闲文、吉语、警句印,一般盖在书画的左右下角,作为押角,也有用作迎首。

收藏、鉴赏印一般盖在书画的左右下角空处,或无碍书画作品本身的空白处,也可以盖在书画以外的装裱上。也有盖在书画最显著的位置,以示自己的权威,如乾隆、嘉庆皇帝等。 

题画诗或文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它是中国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诗文、书法和绘画完美结合在一起,称为“三绝”。古人云“功夫在诗外”,这种画外功,有时对画的品位有着重要的作用。好的诗文,对于丰富画面,深化作者的情感,增加画面的表现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诗文的优劣可以说是作者文化修养的具体展现,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画上题款,是靠书法具体实现的,如果书法欠佳反破坏了画面。中国画讲“书画同源”,一方面是技法的相互渗透,另一方面表现在题字、题款上,要求款式风格要和画风相和谐,笔法相统一。一般说来,工笔宜用篆书、隶书和楷书,写意宜选择草篆、草隶和行书。

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正常情况下,均以浓墨题款。文字的排列,以与画面协调为宜。

凡印章与现在我们定为真迹作品上印章完全一致的,就存在了真迹的可能性。当然这不是唯一的标准,只是鉴定的一个方面,特别是自清末以来,西方照相制版传入我国,使得复制、翻版印章可以与原印几乎完全一致,这就不能仅以印章方面来鉴别书画。

如果一幅清中期或以前时期的作品上的印章与可知确为真迹上的印章完全一致,其他方面又无疑问,基本上就可以定为真迹。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临摹复制印章,人工的仿刻总会多少与原印有所不同,印章是极难仿制得与原印一模一样的。

如果是清末以后的书画作品,就要从多方面,更加慎重地鉴别。

参考资料:

-国画技法

参考资料:

-印章材质

  自宋元以来,文人画家多以“写”标榜其画,而“颖异绝伦,八岁能诗”的八大山人到了晚年才开始在画作上题识以“写”,其中缘由,究竟为何?是八大“迂”吗?“癫”吗?“傻”吗?绝非如此,笔者认为“写”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蕴藏着复杂而深沉的思想内容。八大的“写”,与其诗文、名号一样,寓意丰富;与他画中的意象一样,启人深思。八大之所以到晚年才题“写”,具有深刻的用意。

一、 艺术成熟的标志

款识是绘画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反映画家艺术思想、艺术成就最有说服力的实物凭据。八大的款识种类繁多,有单署名号的“个山”、“传綮”;有古怪晦涩的“人屋”、“驴屋”、“拾得”、“何园”;有哭之笑之的“八大山人”;还有“八大山人临”、“仿”、“画”、“写”等等。不同的题款,代表着不同的作画方法,也反映了八大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思想。

学习国画,一般从临摹开始,“临”是对临,把古画或范本挂在墙上或放在一旁对着画;“摹”是摹拓,在画上蒙上绢或纸照着画。“仿”是模仿、仿效,依照范本而画。“初学欲知笔墨,须临摹古人,古人笔墨,规矩方圆之至也……故学画必须临摹入门。”[1]临摹是学习前人技法,掌握笔墨技巧,借鉴传统的手段,“求用笔明各家法度,论章法知各家之胸臆”。八大绘画的起步从临摹开始,早期的《墨画图卷》、《花果图卷》中菊花、芭蕉、牡丹的形象同陈淳、徐渭作品的造型非常接近,用笔用墨也很相似,在笔墨形迹上刻意模仿前人的规范。但临摹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临画往往拘局形迹,不能潇洒”。[2]临摹是学画的初级阶段,必定要受形的约束与限制,然而只有通过临摹,博采众家之长,才能旁通曲引,自出机杼。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说,临摹是写生和创作的必要前提,临摹是八大“写”的基础。

八大的“写”亦不同于“画”。八大题“画”的作品一直持续到六十多岁,他通过“画”体验生活,观察物象,锤炼笔墨,滋养画功。《广雅》云:“画――类也”。《尔雅》云:“画――形也。”《说文》云:“画――畛也,象田畛畔所以画也。”《释名》云:“画,挂也,以彩色挂物象也。”荆浩曰:“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3]古人之“画”,格范谨严,崇尚法度,强调形似,偏重刻画,所谓“笔画匀称,深远透空”,“方寸之间相背分明,角连横接而不杂乱。”画画需按部就班,小心谨慎,且耗费时间,不适于乘兴挥写,缺少文人的审美情趣,因此古人认为“画”是一种纯技艺的工匠活。八大早期的绘画多是对景写生之作,如《瓜果草虫册》中的瓜用墨多次渲染,不露笔痕,螳螂的描绘笔致细腻,描绘精微,偏重形似,具有刻画的痕迹,因而在作品上多题以“画”。八大的“画”有写生意味,接近于“写”,但仍未到“写”的境界。

“写”字释义广泛,《古汉语字典》解释:①移置,传送。②同“泻”,指水之流泻。引申为③倾泻,抒发。④宣泻,消除。⑤模画。⑥抄写。⑦书写。文人画家在画中题“写”,多“含有传模物象之意,倾泻情感之意,和以书法用笔作画之意。”[4]“写”引书法用笔作画,挥洒自如,痛快淋漓;“临摹”、“仿”、“画”都受规矩限制,呆板拘谨,不利于抒发性灵。特别是文人画不求形似,以“意”为上,而“意”可写不可画也,更非临、仿所能驾驭。因此“写”成为文人画家孜孜追求的艺术境界,成为高雅精神品位的象征。文人们认为只有“写”出的画才是高品位的画,所以古人称“画梅谓之写梅,画竹谓之写竹,画兰谓之写兰。”[5]“故元人作画不曰画,而曰写,直以写字之工夫。”[6]

沈树华先生在《中国画题款艺术》一书中指出:“画家在款文中除记写年月,签署姓名、字号外,还记写绘画方法。如临前人作品,款文中多记以‘临某某’、‘仿某某’”;“款文中记写‘画’、‘制’,虽在写意或工笔作品中均有所见,但总多见于工致一路的作品,不太适合记入大写意一类作品的款文”;而画家完全发挥主观能动性创作的作品,款文中往往记以‘写’、‘图’、‘作’等字。”由此可见,中国画题款方式虽然丰富多样,但有严格的规范,不可随便乱题。“临”、“仿”、“画”、“写”作为不同的题款方式,表示不同的作画方法,代表不同的艺术境界。“写”比“临”、“仿”、“画”有着更高的艺术追求。令人可悲的是,历史上有些文人为了附庸风雅,在粗制滥造之画上也标榜以“写”,使“写”本来高雅的内涵沦为人人都可把玩的游戏。

八大的“写”绝非简单粗俗的游戏之作,八大的“写”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达到的一种高深修养。他深有体会地说:“读书至万卷,此心乃无惑。如行万里路,转见大手笔。”[7]绘画如同读书行路一样,只有工夫用到,才能掌握方法技巧,画出好的作品。胡光华先生在《八大山人》一书中把八大一生的绘画实践总结为:“早期是从塑形到简化,中年是从简化到夸张,晚年才达到返璞归真的风格。”八大的艺术成就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才达到艺术的巅峰。因此,八大的“写”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结果,是经历了“临摹”、“仿”、“画”的重重修炼之后而达到的一种必然的,自由的境界。八大书法“胎骨于魏晋”,“行楷学大令、鲁公”,“行草深得董华亭意”,[8]“笔如金刚杵,神化其变,不可彷佛。”[9]深厚的书法功底,为八大的绘画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营养,也使他真正从精神意义上理解了绘画与书法的联系。在继承前人“以书入画”的基础上,八大又提出“画法兼之书法”,“书法兼之画法”。八大的“写”是书画同时的写,画中有书,书中有画,书法与绘画珠连璧合。“写”有书写之意,本是书法特有的表现技法,“勾、描、皴、染”是绘画特有的技法。八大的画中采用最多的是书写性的线条:荷茎、花枝、树干、草叶、石头的边缘,山体的轮廓……几乎都是书法用笔。不仅线条的勾勒用书写,大笔的渲染,小笔的点,甚至画面着色都是书写而出。可以说八大的绘画效果是写出来的,而不是慢慢描、涂、染出来的。八大晚年好做大幅立轴与长卷,如《桃实双鸟图轴》尺寸为2099×771厘米,《芭蕉竹石图轴》达2205×83厘米。这样的大画,有时一根线比真人还要高,没有超人的气魄,没有深厚的笔墨功力,是绝对画不出的。这些画显示了八大惊人的书写功夫,八大的书写气韵贯通,笔墨生动,落笔成形,充满了节奏、韵律,时而疾驰,时而舒缓,时而奔放,时而含蓄,抑扬顿挫,曲尽其妙。“写”出了一根根生命之线,“写”出了一幅幅生命之画。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最高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10]“八大的精心之作整个画面有如一个字的书写……将自然的美凝练为一个字的形式,将感情的抒发解放为最自由不羁的书写,这就是八大艺术的魅力所在”。[11]八大的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写”的艺术魅力,“写”是八大艺术风格的突出特征。

清・邵长蘅在《八大山人传》中说:“予见山人题画及他题跋皆古雅,间杂以幽涩语,不尽可解,见于澹公数札极有致,如晋人语也。”由此可知,八大深谙艺术的创作规律,也洞悉当时的政治形势,作画题款是极其严谨而慎重的。笔者认为,八大早年作画不题“写”,体现了他对艺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早期的作品只是学画时的炼笔,笔法、墨法都不熟练,不成熟,所以多题以“临”、“仿”、“画”。直到70岁时,他说“行年七十始悟永字八法”,书法、绘画风格骤变,进入了豁然贯通的自由境界,他才在画上题之以“写”。“写” 是八大人生境界的升华,是八大艺术成熟的标志。

二、写意精神的象征

八大的画,一草一木,一点一画,都饱含情意,孤独、忧虑、愤懑、困惑、倔强、期盼等复杂情感充盈着画面,他以象征、寓意、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世间百态,把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发展到了极致。 “写”有倾注、抒发之意,八大在画里倾注了全部心血;“写”还有“宣泻”之意,八大作画的过程,就是感情宣泻的过程,胸中的苦闷、满腹的牢骚都借“写”得以宣泻。身为明宗室后裔,败身之辱,丧家之悲,亡国之恨,时刻深埋在八大心底,绘画成为他缘物寄情、倾诉哀怨的最好途径。“他想用一支无古无今的秃笔,把自己的悲恨写在天地间”。[12] 他忧愤于世,把全部精神寄托在笔墨之中,“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13]八大的画常给观者以大气淋漓的感觉,那一幅幅笔墨酣畅、苍劲有力的作品,是八大感情的真挚流露。试想如果没有“写”法,单靠描、靠涂、靠染,能出现这神来之笔吗?能化解积压在八大胸中的郁闷吗?

如果把八大的“写”简单理解为个人情感的宣泄,实在是浅薄之极,八大的“写”更重要的是抒发对自然与生命的赞美,对生活和理想的向往之情。八大的画,“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室。”[14]他善于把极其平常的素材注入丰富的情感而创造出一种诗意美。《荷花翠鸟图轴》那盛开的荷花,飘逸的荷叶,生趣盎然,隽逸多姿,给人以美的愉悦,美的享受。《双鹰图轴》用笔简洁,用墨洒脱,画中的鹰,虽然毛羽纷披,但仍精神抖擞,桀骜不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是八大对生命的礼赞。《松柏同春图》生机蓬勃,热情洋溢,高耸的山坡,低矮的老树,挺拔的苍松,摇弋多姿的古桐,构图圆满丰富,充分表达了八大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还有74岁时作的《花卉图册》,鸟儿小巧稚嫩,天真可爱,不再是以前玩世不恭,奇特怪诞的形象,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稚趣。

八大的“写”是中国画写意精神的高度体现,将北宋文人画以来的写意画推上了一个历史新高峰。“青藤白阳”是明代的写意花鸟画大师,对八大产生了重要影响。陈淳的画,风格恬淡平和,笔致细腻,多用勾染法、没骨法,重描摹刻画,偏向写生;徐渭作画笔墨狂放,纵横挥洒,偏重写意。八大是艺术的集大成者,既重写生,更重写意。中国文化崇尚中道原则,追求典雅之美,反对外露,最忌“霸气”。从这个意义上说,徐渭的“写”放有余而收不足,八大的“写”宁静内敛,收放自如,更符合传统文人的审美追求。徐渭的“写”强调主观感情的宣泄,任意恣纵,是一种草书式的“写”。八大的“写”是一种篆书式的典雅宁静的“写”,有一股清气,似品名茶,似嚼橄榄,真正能使人静下心来“低徊之,玩味之”。除此之外,八大的“写”,忧国忧民,满腔悲愤。他写的鸟,单脚独立,寓意与清廷势不两立;他写的鹰,毛羽纷披,傲视苍穹,寓意怀才不遇,英雄末路;他写的石头上大下小,寓意社会岌岌可危……所以,八大的“写”比青藤白阳寓意更丰富,内涵更深沉。石涛评价八大:“书法画法前人前,眼高百代古无比。”“心奇迹奇放浪观,笔歌墨舞真三昧。”[15]清・谢《书画所见录》中曰:“山人所写笔墨天姿超迈,故能空前绝后,为开一代生面。”勿庸质疑,“写”造就了八大的艺术风格,他以简练奔放的笔法,突破了前人的陈规,将五代徐熙以来的中画写意画发挥得淋漓尽致,推上了艺术的巅峰。

八大的“写”一言以蔽之,是他人格精神的写照。他明在作画,实在写心,画中的情境就是他的心境,画中的物象就是他的化身。书为心画,画为心迹。那孤傲的芦雁,鼓腹的鹌鹑,瞪眼的翠鸟,寂寞的苍鹰,是八大孤独、苦闷、冷漠、高傲的人格象征;那飘逸的荷花,挺拔的墨竹,怒放的菊花,素洁的水仙、芬芳的玉兰,是八大高洁、清雅、磊落不羁的形象化身;还有那优游自在的小鱼,安详怡然的八哥,憨态可掬的小猫,卓尔不群的仙鹤,是八大平淡天真、闲适安逸、超尘脱俗的精神写照。八大的山水不是文人墨客的雅集文会,不是高人逸士的理想家园,不是畅神抒情的青山绿水,不是赏心悦目的锦绣河山。画面看不到郁郁葱葱的树木,看不到生机勃勃的气象,孤寂荒寒,渺无人烟,萧瑟冷寂,满目凄凉。难怪人们形容其山水是“残山剩水,地老天荒”,而这种景象,不正是他一生挚爱、一心向往的大明江山残败衰落,人丁凋零的写照吗?不正是他癫狂辛酸生涯的写照吗?

八大的艺术笔简意赅,余味无穷,启人深思,八大的“写”揭示出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深沉的思想内容,值得我们去做进一步分析,探究。

参考文献:

[1][2][5]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337页,360页。

[3]俞剑华《中国画论选读》[M]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185页

[4]张建军《中国画论史》[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220页。

[6]潘天寿《中国绘画史》[M]团结出版社,2006年,181页。

[7]胡光华《八大山人》[M]吉林美术出版社,305页。

[8]同上,336页。

[9]同上,344页。

[10]宗白华《美学散步》[M]1981年,79页。

[11]《八大山人研究》[A]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185页。

[12]杜哲森《凭谁�,山人恨泪》,载《八大山人研究》[A],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264页。

[13]胡光华《八大山人》[M]吉林美术出版社,341页。

[14]《八大山人研究》[A]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318页。

[15]胡光华《八大山人》[M]吉林美术出版社,340页。

张海军: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王凯旋: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辅导教师)

责任编辑:赵卓

盖章不单是对作者作品的一个凭证,更是各类作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书法作品一、印章的艺术作用  书法作品上的印章,是书法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缺了印章就不成为完整的书法作品

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证作用。

宋、元以后,因注重了书画题跋和署款,书家们逐渐认识到印章的艺术作用并注意在书法作品中发挥这一作用,使书、印合璧的艺术得以形成。

书、印相映成趣,不但使书法作品增色,活跃气氛,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能调整重心,补救布局上的不足,对作品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

扩展资料:

印章分类

汉官印

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

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这在后面还要介绍。

汉私印

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

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将军印

将军印也是汉官印中的一种。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而在仓促之间以刀在印面上刻凿成的,所又称"急就章"。将军印风格独特,天趣横生,对后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汉代的将军用印,普通都不称"印"而叫做"章",这是军印的一大特点。

汉玉印

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贵卿和士大夫的一种高雅风尚。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圆转,粗看笔画平方正直,却全无板滞之意。

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也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于玉质的不易腐蚀受损,使传世下印得以比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

魏晋南北朝印

魏晋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传世的给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较多,用刀如刻如凿,书法风格表现为舒放自然,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国传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凿款比较草率,官印未见铸印。

朱白文印

朱白文相间的印式在汉印中很见巧思,据说起自东汉。它的方式极为多样,朱白文字的位置安排及字数均可灵活变化不受局限。

这里例举的数印就可见一斑。朱白的原则大致根据笔画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画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画较少,白文则相反,从而达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谐效果,这类印大多工稳的私印,未见用于官印。

--印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35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