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是阐释文化的一种主要形式, 而且是高级形式。每种文化都来源于某种传统, 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正确的阐释、并不断的更新与发展, 就势必离不开对中西文化审美方式差异的关注、思索和探究。
一、审美的差异
1、审美思维方式的不同:
中国人讲究“和谐”,强调事情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主张主体在把握审美对象时, 应系统地、全局性地去把握对象,达到事物与主体相辅相成,融合渗透的境地。强调审美主体应适当的摒弃理性的束缚,进入到审美对象之中去,来体悟这种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人与社会的完全交融的哲理。
西方人则不同,侧重于“思辨理性”。他们注重局部和个体,专注于某一事物或是事物的某一方面,从而进行专门而精确的研究。他们侧重于由个别到一般、由低到高、由部分到全体的理性把握过程。
2、审美的价值取向不同: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审美价值上也表现出中西方的各自侧重。以善为美是中国传统文化坚持的原则, 孔子认为外在形式的美为文, 内在道德的善为质, 文质应该统一起来, 这样事物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孟子认为美就是善的内容和其自身的外在感性形式的完美统一。孔孟对美的追求集中表现为对仁义道德的推崇、对高尚为的肯定, 表现为某种超越性和永恒性。
西方传统文化则坚持以真为美的原则, 其核心是 “真”。作为价值范畴的“真”, 是认识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西方艺术的求真品性就与其思维形态紧密相关。
3、审美功能不同: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其文化积淀是非常深厚的,使得审美也具有了一种重言志、重德性的特色,审美文化的道德教化功能就应运而出。如在文学上它提倡“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移风俗”。这种注重人文道德的传统的积极作用是对平民百姓起到了教化、陶冶的作用, 也对国家安定起了一定的历史作用。但其消极作用是因道德约束太多,而扼杀了文化的灵性,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文化所具有的艺术及审美价值。
西方文化中,也有道德功能,但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是其艺术审美的愉悦功能要多于道德功能。在对美的本质特征把握与分析当中,康德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趣味是仅凭完全非功利的快或不快来判断对象的能力或表象它的方法, 这种愉快的对象就是 美 的。”在他看来,真正的美应该是能带来审美愉悦的“自由美”,如果在审美过程中夹有道德的评价、真理的追求等,那就是“依存美”。
二、差异形成原因
1、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直观原因)
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由文化部门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和艺术的处理,曲折同时也深刻地反映出社会的存在,并以物化的形式固定下来,传播于四海流,传于后世。
梁漱溟先生认为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中国文化以伦理为本位;西方以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中国以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西方人以逻辑理智为思维特征,中国人以玄学直观为思维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的价值原则为主导其核心思想是“仁”“仁”表达的意向就是群体性,是一种“利他”的社会价值观,强调的是群体意识和社会意识,认为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推崇一种高尚的无私奉献的价值观
西方自古代希腊罗马时期起,人们在跨海迁移活动中产生了以财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契约制关系,形成以基督新教为精神文化底蕴的西方社会价值体系西方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别对立的关系体现为崇尚天人两分,重视人作为个人的个性、独立性、强调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解放,是一种
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根本原因)
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塑造不同地域人本的不同审美追求。
西方文明发源于地中海沿岸,交通便利,易于商业,贸迁远服,操奇计赢,竞争激烈。大海给了他们茫茫无定的概念,他便有了勇气去征服一切。
中华文明发源于大河两岸,这里土地肥沃易于农业,人各自给,安于井田,竞争较小。所以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有和善的元素。
一提起繁复华丽的珠宝首饰,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拜占庭珠宝、巴洛克珠宝和洛可可珠宝。但是这些珠宝的风格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拜占庭风格珠宝
拜占庭是一个听上去就十分有X格的名字,但是拜占庭到底是啥呢?拜占庭帝国前身是东罗马帝国,是今天的伊斯坦布尔的旧称。拜占庭风格主要是以复杂的花纹和浓烈的宗教色彩为主,最典型的建筑就是圣索菲亚大教堂。
拜占庭建筑典范,特有的圆顶结构和内部宗教色彩浓烈的镶嵌画
拜占廷人相信,皇宫和教堂是直通上天的纽带,所以越豪华基督教徒的祷告就越灵验。这一思想让拜占廷的金银珠宝工艺发展的愈加快速,镶满象牙和宝石的圣物让人惊叹当时贵族和主教的奢华程度。西西里岛是受拜占庭文化影响最多的地方,东罗马帝国沦陷后,大批贵族带着艺术珍品书籍返回西罗马,这就是文艺复兴发源于佛罗伦萨的原因。
拜占庭风格浓烈的Dolce & Gabbana
巴洛克风格珠宝
巴洛克风格盛行于路易十四,路易十四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不仅熬死了儿子,还熬死了孙子(比康熙大帝还能活)。他一生发动了四次大战,两次与整个欧罗巴大陆为敌,真是名副其实的太阳王。
他在位期间取消了首相一职,为了防止贵族叛乱,路易十四把他们圈养在凡尔赛宫里消磨意志,权利空前的统一。
这时流行的风格就被称为巴洛克,恢弘大气,一派帝王气象。而巴洛克珠宝风格主要就是对称和蝴蝶结,在前面某一期推文里,我给大家展示的一款珠宝正是典型的巴洛克珠宝风格。
洛可可风格珠宝
被熬死了亲爹亲爷爷的路易十五终于继位了,在1745年2月的某一天路易十五的春天来了,遇到了与他痴恋了二十余年的真爱——蓬帕杜夫人,正是这位蓬帕杜夫人开启了洛可可风格的全新时代。
如果说巴洛克风格是恢宏壮丽的奢靡代表,那洛可可风格则是扭曲到极致的审美,到处充满了羽毛,贝壳,明快的线条,甜腻而繁琐。
洛可可风格的珠宝秉承着洛可可装饰的不对称原则,这个原则深深烙印在珠宝设计师心中,所以这个时期的珠宝到处充斥着花卉,枝叶,缎带以及不对称型蝴蝶结等女性元素。
其实归根结底,珠宝首饰的相邻风格没有十分跳跃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好比金老爷子的《神雕侠侣》中杨过对小龙女的那句“就算再过一百年一千年,我们俩都变成灰了,我们的灰也要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错,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大家可能想说,你哔哔了这么久风格区别,最后告诉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是不是在逗我?
好吧,那我只好把区别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最直观的技巧展示给你们:巴洛克看起来就是一根根直立的“阿姆斯特朗回旋加速喷气式阿姆斯特朗炮”,而洛可可看上去则是一堆卷曲的杂毛。
这一句就够,多说不宜,大家下期见。
美国是一个有不同种族和文化相融合的多元文化的国家,这就使美国的珠宝设计主题多样,形状颜色不受约束,千变万化。有美丽璀璨的珠宝、也有奇形怪状的珠宝,有端庄大气的珠宝,也有诡异妖艳的珠宝。美国欣赏直接、简单而又不乏趣味的珠宝。同样的,富有创意,前卫的、中性的珠宝也很受美国人的欢迎。
古老的建筑、优美的风景、世代相传的神话故事、某位伟人的审美情趣。所有不同的文化积淀,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决定这个国家的人民对美的不同认知和喜好,珠宝也是一样的,不同国家对珠宝的设计也有着不同的欣赏和喜好。所以,不同国家的珠宝就有着不同的特色,这就让我们璀璨的珠宝大世界里能够百花竞放、争奇斗艳。
一、中国古代的审美标准如中国的写意水墨画一般,讲求灵动与神韵,这种美是一种含蓄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二、西方古代美学理论的基础则是更注重“形式”,这种美有骨有肉,更具体,更外放,更易于理解与琢磨。
三、夏商周时期:形制庄重,风格独特,超凡脱俗。多用双阴线及浅浮雕相结合的技术。纹饰主要为直线纹,云雷纹,兽面纹,斜格纹等。
四、秦汉时期:线条简约,气势庞大,原始野性,体现儒学的思想意识。
五、古印度时期:异域风情,虽设计繁复,奢华大气。
六、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战争频繁,民族迁徙等原因造成百姓追求轻松、自然随意、不食人间烟火的浪漫首饰形象。
七、古希腊时期:采用细致、复杂的累丝工法,将黄金制成花、叶、树枝等物,加上彩色珐琅、石榴石、祖母绿和珍珠镶嵌。
1、隋唐时期:细金工技术的进步,首饰制作工艺更加精良。政治,军事,文化,经济,技术均达到空前发展,外交活动密集使得这一时期的珠宝首饰博采众长,延续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加有异域风情。
2、拜占庭时期:宗教意味浓厚,人民相信上天的力量显示在皇帝和教会的金银珠宝上,越奢华,每一位教徒的转生就会越美好。
1、中心不同
从总体上说,中西方审美文化历来各有中心,一是以伦理政教为中心,一是以宗教信仰为中心。中西方审美文化所有的重大问题则基本上都是从这两大中心引申出来的,或者是从正面发挥,或者是从负面反拨——这一点,可以说是理解中西方审美文化的一把钥匙。
2、模式不同
在这一点上中西方审美文化仍有区别,即一是削平了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时期文学一贯倡导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一充满人文气息的深度模式,一是颠覆了西方现代主义所致力建造的“乌托邦式新宗教”这一涌动着崇拜情绪的深度模式。
3、出发点不同
当代审美文化又面临着重大的抉择,西方人是以思和诗为上帝的出场做准备,中国人则是以思和诗为现代人文精神的流布鼓与呼,这分明仍与中西方人梦萦魂牵的上述两大中心问题保持着某种联系。
扩展资料:
人类文化从古而今这一波三折、起伏跌宕的走向又将当代人推到了历史的紧要关头,必须又一次地对于自身的前途和命运作出抉择。
导致中西方审美文化削平深度、趋于平面化这一共同趋势的不仅是市场权力,而且是技术统治,不仅是“商品拜物教”,而且是“技术拜物教”。
商品消费的极大丰富和便利使人在享受着生活的福祉的同时极易滋长出感性化的倾向,现代科技在推动文明进步的同时往往以物质的力量遮蔽了人类的终极价值。
如何扭转这一现状,是摆在当代人面前的一大难题,而中西方人们所作的应答又有所不同,于此可以见出传统影响的根深蒂固。时下西方人普遍将海德格尔奉为精神宗师,海氏对于商品社会和现代技术的抨击和关于当今人类得救之道的构想使得西方人看到了一线希望。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西方审美文化之异同
珠宝使人们保有一种特殊印象:即使与优秀的绘画、家俱、瓷器或玻璃制品没有区别,但当碰上用贵重金属和宝石做成的艺术品,通常后者更容易使人印象深刻。几个世纪以来,人们竭尽全力得到金子、银子和宝石。例如:在19世纪中期,美国的淘金热中,人们放弃他们的家庭和工作,离开家园,冒着危险,克服巨大的困难去赌一小块他们希望是产金的土地。这种对贵重金属和宝石的渴求已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财富积累,人们使贵重金属和宝石带有一种神秘的象征意义。我们的祖先对它们很敬畏,并将它们制成有宗教意义的器具。后来它们被富裕和有权力的人们所喜爱,将它们作为有财富和权力的地位象征。现在,金子和珠宝也有象征意义,它们象征着爱情。在西方社会,选择钻石戒指作为订婚信物是一个很重要的仪式。此外,珠宝有臆想值,例如:对一座女神像进行拍卖,拍卖场显得过分热烈,常常是价格高于事物应有的价值。
在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的装饰艺术领域中,法国无疑是全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国家。法国宫廷拥有巨大的财富和权力,它的大使在出访时会带上大量的金银器皿,其设计风格给东道国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查理二世从他的法国流亡生活回到英国时,法国的奢华炫耀时尚开始在英国流行。这位年轻的君主在法国宫廷作客期间正是他形成性格的时期,因此,不可避免地他和他的随从们引进了巴洛克式风格装饰品。在经历了大约20年的共和政体时期清教徒们喜欢的简朴平滑的风格之后,英国早已准备好重新兴起豪华风格,而铺张华丽的巴洛克风格正合需要,也因此传播得非常快,甚至传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法国艺术影响的第二次浪潮是在17世纪晚期,许多胡格诺派手工艺人离开法国到欧洲各地旅行,甚至到美国去传播他们的艺术风格和知识。他们的作品很快就流行起来,当地制造贵重金属和宝石的工匠很快就接受了,也生产法国风格的器皿力图竞争。
虽然早期的金银器和珠宝在现在很值钱,但仍有大量晚期作品可以让人负担得起。说实话,许多古玩艺术品不比它们的“现代竞争对手”贵,加上它们有许多附加的优点,因此它们不失为一项很好的投资。金银器永远不会贬值,除非做工太差或损坏,但是专业的、挑剔的收藏者可以不需要花费很大一笔钱就买到很好的东西,积累了大量既有用又有装饰性的古玩艺术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