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最欣赏的首饰是什么?例如玉石.水晶.银.黄金.珍珠等是哪一种?

古代人最欣赏的首饰是什么?例如玉石.水晶.银.黄金.珍珠等是哪一种?,第1张

当然是玉了,玉,广受中国人尊重珍爱。自文明之始,以迄今日,无论中国文化经历过何等巨大的激汤,崇玉与爱玉的民族情怀,仍是根深蒂固,玉雕艺术也绵延不绝。由考古资料可知,七、八千年前,先民已认识了美丽坚实的闪玉,取之磨以为兵,琢为饰物。一些似玉之美石,亦同为先民所采用。

玉的历史

玉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渊远流长。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的先祖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一般人认为是上古时的人们在制作、使用石制工具时发现了玉这种矿物。因它比一般石头更为坚硬,所以就用它来加工其他的石制品。同时它有着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晶莹通透,惹人喜爱,于是慢慢的人们就用它来做装饰品。又由于玉的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难,因此就只有族群里少数头面人物如族长、祭师才有资格佩带并使用它,这使它渐渐演变成礼器、祭器或图腾。正是在这种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先的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

就像在约距今七千至四千年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掌祭祀大权者,多用珍贵的美玉制作「祭器」,礼拜神只祖先。他们相信天圆地方,便琢制圆璧与方琮,来礼拜天神与地只;他们相信氏族远祖的生命,是经由神物源自上帝,便在玉器上雕饰想像中神只祖先的形貌,甚至刻绘极具深义的符号,以礼拜之。希望藉玉器特有的质地、造形、花纹与符号,产生感应的法力,与神只祖先交通,汲取他们的智慧,获得福庇。

在上古社会里,个人地位的高下,端视人与神只祖先关系的亲疏而定。事神之「礼」,建立了人神之间的沟通管道,也维系了人际间的和谐关系。「瑞器」就是象徵身份地位的玉器。「祭器」与「瑞器」的制度,都源起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周三代,配合不同的政治体制与社会结构,继续发展。在宗庙祭典与朝享会盟上,发挥其形而上的功能,以维系礼制,故总称为「礼器」。

曾经在距今七、八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辽宁阜新查海遗址、沈阳新乐遗址和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中国最早的真正玉器。而玉的文化、宗教和政治属性,夏、商、周三代已经渐次完善。

东周时,人文主义兴起,儒家将一些传承自原始宗教的文化成份,道德化,生活化,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于是佩玉之风大盛,而雕琢之精美,后世亦难出其右。

汉室崇玉,生者佩玉、食玉;亡者裹玉、填玉。甚至在帛画、墓砖上,都饰以玉璧图象。圆璧有助于灵魂通天的观念,此时发挥至极。

六朝至唐,中土玉雕艺术转衰。虽然李唐盛世,仍秉承道统,举行封禅大典,然而礼神之册都难用真玉,而以次玉代之。传世玉器,仅见带銙、梳、簪、佩等。部份亦系西域工匠所制。

宋、明以降,玉雕艺术再度兴盛,帝王祭典用玉之外,更因学者对商、周礼制的考订,民间遂兴起了研究与仿制古玉的热潮。此时,以知识相结合的士大夫阶层,重视生活品位。玉制文房陈设,除供欣赏把玩外,兼具实用功能。自然界的花鸟、人物、山水等,也成为装饰主题,呈现柔美雅致的文人品位。由于所取玉料,多为河中玉子,玉工常是因材施艺。所琢成品,常是图必有意,意必祥和。

孔子说,玉有仁、智、义、礼等十一德,《礼记》所言“君子无故,玉不去身”,都是强调有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人要向玉学习,警示他们没有特殊原因,要玉不离身。中华民族这种崇玉、敬玉、爱玉的情操,明清时期比汉唐时期有过之而不及,玉的雅丽和圣洁,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藏玉,就是目前社会玩玉爱好者的真实写照。

由老三代经秦汉至隋唐,玉器一直是皇公贵族的专有装饰用品。两宋时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由于手工业技术进步,玉器加工变得更方便快捷,玩玉赏玉之风大盛。此时出现大量制作精巧、加工细腻、构思奇妙的玉摆饰、玉佩件。

明清时玉器制作及玩赏达到顶峰,品种也更为丰富多彩,小到玉头簪,玉纽扣,大到整片的玉屏风、玉山、玉船。王公贵族家还常用玉石来制作日用具如玉碗、玉杯、玉壶等等。一般来说玉质以白玉(特别是新疆产的羊脂白玉)为上,黄玉次之,青玉再次,杂玉(如南方玉,河南玉)为下。

清初时翡翠传入中原,其动人心魄的碧绿马上赢得了国人的倾心。用翡翠制成的玉饰件大行其道,成为时人竞相追逐的时尚。但在传统的中国人眼里,翡翠制成的玉饰却远远比不上古玉。

以矿物学分类,玉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键状硅酸盐中的角闪石组,包括透闪石和阳起石,也称软玉。还有一种是单链状硅酸盐碱性单斜辉石,又叫硬玉(如翡翠)。中国传统的古玉大多是软玉,包括新疆玉,岫玉等,只是在清代初年吴三桂追击南明永历皇帝进入并控制了云南及缅甸北部盛产翡翠的矿区之后,硬玉才正式进入中国并流行起来。

我们现今看到史前早期的古玉大多是玉工具如玉刀、玉斧、玉针。然后就出现玉礼器(祭器)如良渚文化的玉琮、三叉型器,也有部分象形的玉器如红山文化的玉龙、玉猪等,应是作为族群的图腾而制作的。此一时期的玉器并不完全是由现代意义所指的玉石所制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仅仅是漂亮一点的石头,如与变质大理石矿共生的透闪石原矿。及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在中国主流文化区域内已再难见到玉工具了,代之而来出现的是大量的玉冥器、玉配饰如商代妇好墓出土的玉龙、玉风、玉鹤。此时已广泛采用软玉来制作器物了。

在一般人看来玉就是石头,可在中国人眼里的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族群的精神寄托。直到今天,如果我们拿起一件翡翠,我们只会去评价它的颜色,它的质地,它的制作。可当我们看见一件古玉,在欣赏它的造型,它的沁色、它的质料的时候,心中油然而升的却会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究其原由,就是因为古玉里孕含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沉淀以及炎黄子孙的民族精神。

扳指

翡翠扳指

古称韘,本为拉弓射箭时套于拇指上勾弦的工具,后成为套于手指上的装饰品。清宫旧藏的扳指多以质地硬滑的玉、翠为料,既可减少男子射箭时的摩擦力,又使拇指不易被弓弦划伤。

扳指其实早就有只不过到了满清才被大家所熟知。满族人最早的扳指是鹿的骨头做的,后来不打仗了,渐渐有了玉石和金银等贵重材料做的扳指象征权势地位,也体现满洲贵族尚武精神。

到了后期纯为装饰,皇帝有时候赏赐有军功的武将也会赏扳指,纯粹的文臣是不带的 。

初见于商代(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在春秋、战国(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时候就十分流行使用扳指了。

玉佩

有句古话说得好:“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作为一个男人,应该脾气好、度量大、胸襟广,性情温良,像玉石一样润泽。国人历来以佩玉为美:帝王将相的冠冕上嵌着玉珠,达官贵人的腰带上镶着玉片,文人骚客的衣服上系着美玉,宋徽宗嗜玉成癖,就连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也不忘给他偏爱的主人公脖子上挂块“通灵宝玉”。

一个男人脾气大,那他就是小人。爱发脾气的人,一生都会一事无成,成了也会失败。显然,脾气不是好东西。这就是为何过去中国的男人都喜欢佩戴玉石的一个原因,他们想时刻提醒自己,要让自己的性格像玉石一样温润,内敛,不张扬,不轻浮。玉佩历来受到士大夫、文人雅士的厚爱,他们以玉喻身,用玉的品质作为自身德行的标准。

男性佩戴首饰,在我国古已有之,而且表现形式极富大汉文化色彩。《礼记·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因为“君子于玉比德焉”(孔子),又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诗经》里也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即君子以玉象征高洁的德行,玉是君子的象征,古代男人带玉,就是希望自己像君子一样,或者自己本来就是君子。玉,总给人们带来吉祥、美好、温馨的回忆。

男士可以贴身佩戴把玩的精品美玉,坦荡胸襟,沉稳,古之君子必佩玉。左结佩,右设佩。所以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印章

印章“印”,又名“印章”,古称“玺”,是我国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独有艺术门类。古代典籍中关于印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货贿用玺节。”这个“玺节”就是后世所称的印章。

溥仪的三联章

溥仪之最爱慈禧正式场合用的慈禧端佑皇太后之宝明清私印最主要的特点是“文人化”,印材以石料所作为多,一改以前主要靠印工制印的局面,印文主要由书画家亲自提刀,一般文人、书画家几乎无不喜欢用印、藏印。中国书画所谓“四绝”,即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模式在明代愈益兴盛起来,四者相互渗透,相互滋养,印章常常成为文人写意画和书法作品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手把件

手把件是一种常见的文玩器形,属于比较典型的玩物。手把件,言下之意,手上把玩的物件。

手把件的材质和造型没有固定的规制,但尺寸应在长5-8厘米,宽厚3-5厘米左右为宜,便于一手把握;在雕工方面,要求圆润流畅,太过精细的工艺,比较扎手,也难免磕磕碰碰的受损。

蹀躞(dié xiè)

大唐双鱼忍冬纹蹀躞

蹀躞带自魏晋时传入中原,到唐代,曾一度被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以悬挂算袋、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

蹀躞具有很强的收纳功能,可以悬挂水壶、钱包、扇子、香囊、刀、剑、乐器、箭袋、笔、墨、纸、砚……等等可以想得到的东西。多为皮质与金属材质,佩戴在腰带外侧。古代浪迹江湖的武者并不是把酒壶笛子和剑全塞在腰带里面的,而是使用蹀躞固定于腰间。

大唐双鱼忍冬纹蹀躞带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九:“元昊遣使戴金冠,衣绯,佩蹀躞,奉表纳旌节告敕。”宋代张枢《谒金门》词:“重整金泥蹀躞,红皱石榴裙褶。”《辽史·二国外记传·西夏》:“其冠用金缕贴,间起云,银纸帖,绯衣,金涂银带,佩蹀躞、解锥、短刀、弓矢,穿靴,秃发,耳重环,紫旋襕六袭。”

鎏金蹀躞带

蹀躞正确戴法

带钩

错金嵌玉铁带钩战国

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带钩是带上所用之钩,古时主要用于束带。将钩纽嵌入革带一端,多数都是在右手端,钩弦向外,与腰腹弧度贴合,钩首勾挂在革带另一端的穿孔中。

金带钩战国湖北曾侯乙墓出土

带钩的作用不仅仅是束衣,还是身份象征,带钩所用的材质、制作精细程度、造型纹饰以及大小都是判断带钩价值的标准。带钩的材质有金、银、铜、铁、玉、石等多种,其中玉质带钩最珍贵。西汉时期,皇帝的玺印用的就是玉印,可见玉带钩的尊贵。

兽首玉带钩战国长48、宽2厘米

湖北省江陵县望山2号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带钩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带钩是身份象征,带钩所用的材质、制作精细程度、造型纹饰以及大小都是判断带钩价值的标准。

虎符

虎符在后世变为鱼符,铜牌,这可和腰带是分不开的,对于后世的官员来说,携带鱼符就和随身带身份证一样。

根据史料,虎符是周代军事家姜子牙发明的,是用玉石、青铜等材料做成虎状,劈为左右两半符,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左半符交给将帅,右半符由皇帝保存(以右为尊),是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兵符信物。

阳陵虎符

鱼符以不同的材质制成,“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其位、姓名。”装鱼符的鱼袋也是“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

佩剑

古剑一般如匕首,无鞘,直插腰际。剑是武器,也是佩饰。在古代只有帝王、诸侯、大臣、武士佩剑,庶民不得佩剑。剑就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和标志,许多人用剑划出了自我与他人的界限。

荷包

荷包是中国汉族传统服饰中,人们所随身佩带的一种装零星物品的小包,后发展为爱情信物,荷包的图案有繁有简,花卉、鸟、兽、草虫、山水、人物以及吉祥语、诗词文字都有,装饰意味很浓。

《旧都文物略》记:“荷包巷所卖官样九件,压金刺锦,花样万千。”据说这种荷包最初是男子用来盛放烟叶的,后来大家觉得十分美观,乃争相仿效,不论男女,都喜佩之。北京《竹枝词》云:“为盛烟叶淡巴菰,做得荷包各式殊。未识何人传妙制,家家依样画葫芦。”

香囊

清代老银烧蓝香囊

香囊大都是用彩色丝线在彩绸上绣制出各种内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图案纹饰,缝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样子,内装多种浓烈芳香气味的中草药研制的细末,另外还有其它材料雕制而成的香囊也非常受贵族男子欢迎。

清代透雕花鸟斋戒香囊

清代白铜香囊

香囊是古人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古代男子用香都比较清淡,多以提神健体为目的。

扇子

扇子史传上最初称为“五明扇”,据传是虞舜所制。它起初不是用来纳凉的,而是一种礼仪工具。渐渐地,扇从地位和权利的象征转变成为纳凉、娱乐、欣赏等生活用品和工艺品。

折扇产生时间虽较迟,其重要性却极大。它携带方便,出入怀袖,扇面书画、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宠物,所以又有“怀袖雅物”的别号。

簪花

宋人发间的簪花

不要以为簪花只有女人会戴,其实古代男子也是簪子的忠诚粉丝,杜甫有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说的就是簪花,古代簪子主要是用来安发、固冠。宋时,凡是遇寿诞等重大礼仪活动,群臣均要在幞头上簪花。戴簪花的类别同样依品位大小而不同:罗花为尊,绢花次之。

抹额

抹额,也称额带、头箍、发箍、眉勒、脑包,汉族服饰,明代较盛行,包于头额,束在额前的巾饰,一般多饰以刺绣或珠玉。大家见多了女子抹额,一定没想到这也是古代男人的饰物,比起女子繁琐的装点、绣工,男子抹额较为简洁。

在唐代武人中亦常见,李贺《画角东城》诗云:“水花沾抹额,旗鼓夜迎潮。”唐宋时期,抹额为男子幞头内所衬的头饰,而且官阶不同,抹额色彩、工艺也不同,如宋代教官用红绣抹额,招箭班为紫绣抹额等。

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化历史中有很多的璀璨文化和珠宝,但是有这么五件无价之宝却到现在也没找到。

第一件、传国玉玺

秦始皇登基的时候,命令丞相李斯用和氏璧雕刻传国玉玺。

为确保皇位的正统性,上面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

所以被历代皇帝所重视,如没有得到这块传国玉玺,就说明皇位得来不正,不是正统的皇帝。

自后唐皇帝李从珂带着传国玉玺在玄武楼自焚,传国玉玺不知所踪。

而后世皇帝为了确保皇位的稳定性,自宋朝后开始自己雕刻玉玺。

第二件、十二铜人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防止民间反抗,尽收天下之兵铸成12铜人。

据传每个铜人重达三四十万斤,可想而知十二铜人的珍贵性。

这十二尊铜人,分别伫立在咸阳宫两侧,可想当时的气派。

但是这十二尊铜人未能流传至今,有人说是项羽焚烧阿房宫的时候损坏了。

也有人说是董卓进京后焚铜人铸铜钱了,也有人说被秦始皇带进了陵墓中。

但是不管怎么猜测,这十二尊铜人都未能留世,实在可惜。

第三件、永乐大典

明永乐时期,明太祖朱棣为了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命解缙、姚广孝主持编纂当时包含经、史、子、集、百家之书、天文、地理、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体的书籍。

初名《文献大成》,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堪称中国古代版的百科全书,内容之全面,堪称中华第一书。

永乐大典初期只有一套正本,到了嘉靖时期,为了防止永乐大典损坏,便抄录了一套副本。

据传永乐大典被安放于明成祖朱棣的陵墓中,副本经过几百年的战乱、火灾等因素,仅有800余卷流传于世。

真希望永乐大典的正本存放于陵墓中,这样在后世的某个时间,还能重现永乐大典。

可惜一切都是幻想。

第四件、随侯珠

相信大部分人都听过“完璧归赵”的故事,其实春秋时期有两件稀世珍宝,一个是和氏璧,另一个就是随侯珠了。

随侯珠是春秋战国时期随国的珍宝,相传是随国君主随侯在游玩中看见一条受伤的大蛇,随侯心生恻隐,便令人给大蛇敷药包扎,放归草丛。

大蛇痊愈后衔一颗夜明珠来到随侯住处,说:"我乃龙王之子,感君救命之恩,特来报德。"这就是被称作"灵蛇之珠"的随侯珠。

搜神记所书随侯珠:"径盈寸,纯白而夜光,可以烛室"也就是后世的夜明珠。

随侯珠最后一次出现的时期,是秦始皇时期,自秦始皇以后世间便没有随侯珠的消息了。

相传随侯珠被秦始皇安放于陵墓中,用于照明所用。

第五件、九鼎

九鼎是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为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有点像后世的传国玉玺。

大禹建立夏朝分封九州,便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 用来象征九州,将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

所以九鼎也被称为华夏至尊神器

秦始皇统一天下时,九鼎下落不明。

有人说九鼎被沉于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时,曾派人潜水打捞,结果未能找到。

也有据传九鼎被秦始皇铸成了十二铜人,但是史书未记载这一事件。

九鼎遗失已近两千年,至今下落不明。

1、笄是古人用来簪发和连冠的饰物,是簪、钗的鼻祖。 古代男女均留长发,笄为古代男女用来插定绾起的头发或弁冕的。

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2、簪是笄的发展,同样起固定发髻之用,在前端加以纹饰,雕刻成植物(花草)、动物(凤凰孔雀)、吉祥器物(如意)等形,并可用金、玉、象牙、玳瑁等贵重材料制作,工艺也愈发丰富,有錾花、镂花及盘花等。

3、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钗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 发钗的安插有多种方法,有的横插,有的竖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数量也不尽一致,既可安插两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数支,视发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两鬓各插六支,合为十二支。

4、步摇是在顶部挂珠玉垂饰的簪或钗,是古代妇女插于鬓发之侧以作装饰之物,同时也有固定发髻的作用。一般形式为凤凰、蝴蝶、带有翅膀类的,或垂有旒苏或坠子,走路的时候,金饰会随走路的摆动而动,栩栩如生。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

5、钿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1、把金属宝石等镶嵌在器物上作装饰。2、古代一种嵌金花的首饰。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装饰的作用。

6、扁方是满族妇女梳旗头时所插饰的特殊大簪,形制与作用与汉人妇女髻上的扁簪类似。清代贵族妇女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都使用扁方,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的作用。装饰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控制发髻使其不散落下来。

7、古代简称“栉”,与簪、髻、钗、步摇等并称为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昔为宫廷御用珍品 , 故有“宫梳名篦”之誉。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的发饰,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8、华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为华丽的首饰,华丽的头饰。

9、抹额,也称额带、头箍、发箍、眉勒、脑包,汉族服饰,明代较盛行。妇女包于头额,束在额前的巾饰,一般多饰以刺绣或珠玉。

扩展资料:

首饰的来源:

在古代,有一个与现代意义上的首饰含义接近的词,这就是“头面”。这大概是人们认为首饰如同脸面一样,能给人的外貌增添光彩的缘故。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记载:汴梁相国寺“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

这里的“珠翠头面”按今天的话说,就是用珍珠玉石制成的首饰。宋代都城汴梁有专门经营珠宝、金银首饰的店铺,叫“头面铺”。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三载:杭州小市里有一家“舒家体真头面铺”即指首饰店。以后的元、明、清几代,也称首饰为“头面。

到了现代,“头面”(在传统戏曲中,头面是旦行角色头上化妆饰物的总称,包括发髻、发辫、珠花、耳环、簪了等一整套用品)一词已被“首饰”取而代之,而“首饰”已成为从头到脚全身各部位所佩戴的各种饰品的总称。

人类佩戴首饰究竟始于何时,恐怕很难精确地考证。但是我们不难推想,从人类开始意识到装饰与美化自身的时候起,人类也就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最原始的首饰,大概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石器时代。

-首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 https://hunlipic.com/liwu/9603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 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